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单选题
1.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 源于自然灾害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阻碍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辽宋夏金元时期
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 原因
B. 目的
C. 内容
D. 作用
4.“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A. 严禁贪污
B. 颁布均田令
C. 迁都洛阳
D. 实行汉化政策
5.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书法名家也是不胜枚举。

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的书法家是()
A. 钟繇
B. 王羲之
C. 颜真卿
D. 张旭
6.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

这个现象主要说明了()
A. 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 民族政权忽视商业贸易
C. 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可见孝文帝改革()
A. 实现了南北统一
B. 提升了洛阳的地位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8.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鲜卑姓拓跋独孤步六孤勿忸于贺赖拔拔丘穆陵尉迟
汉姓元刘陆于贺长孙穆尉
A. 政权分立
B. 江南开发
C. 南朝稳定
D. 民族交融
9.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

据此可知()
A. 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
B. 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
C. 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
D. 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10.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A. B.
C. D.
11.如图所示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其中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一项成果是()
A. 圆周率的计算
B. 《大明历》的创制
C. 指南车的制造
D. 千里船的制造
12.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

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B.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C. 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D.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13.如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
A. 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 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4.如果旅游团去山西大同旅游,他们可能看到的古迹是()
A. 白马寺
B. 周公庙
C. 龙门石窟
D. 云冈石窟
15.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他的书法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他的行书代表作是()
A. 《黄庭经》
B. 《女史箴图》
C. 《洛神赋图》
D. 《兰亭序》
16.我们肯定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A. 它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B. 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 它丰富了中原文化
D. 它打击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17.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是()
A. 《农政全书》
B. 《水经》
C. 《水经注》
D. 《齐民要术》
18.下列对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基本特征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C.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三国鼎立格局的是()
A. B. C. D.
20.学习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下列对这一时期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 群雄并起和国家分裂
B. 社会安定和对外开放
C. 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D.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二、改错题
21.由于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在冶铸业中,生铁冶炼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在制瓷业中,青瓷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22.200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操惨败。

最终于222年,以孙权称王为标志,正式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23.“八王之乱”放生在三国时期。

错误;________;改正:________。

24.东晋的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仙”。

()
2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祖冲之撰写的《齐民要术》。

()
三、辨析题
26.学习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后,七年级二班的同学们对这一时期的各路英雄好汉议论纷纷,贬褒不一。

下面是几个好朋友的一段对话:
张明:我爷爷是个京剧迷,常看三国戏。

他对我说,曹操长着大白脸、三角眼,是个大奸臣、大坏蛋。

李刚:不能这么说。

京剧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有很大的不同。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很有作为的人,可以说是个英雄。

王华: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曹操文武双全,足智多谋,他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真是遗憾。

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27.以下两位同学的观点你认为谁的更加符合历史史实,请说明理由。

小历认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雄,不为后人所敬重”。

小史认为:“曹操文韬武略,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杰出的贡献”。

四、材料分析题
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

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

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摘自中新网材料二“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

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

(2)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

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
(3)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29.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多杰出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追寻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融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塞外众多的游牧民族乘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南下陆续建立非汉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材料三: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
材料四: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的“五胡”是指五个内迁的少数民族,请写出其中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

西晋被它们中的哪一民族灭亡?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主要体现为哪两种趋势?
(4)材料四涉及的历史上哪一次著名的改革?材料中“魏主变北俗”采取的是什么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请说说你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有何看法?
项目人物成就
数学①_______
_ ②_______ _
③_______ _
农学④_______
_ ⑤_______ _
书法艺术⑥_______
_ ⑦_______ 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选项符合题意。

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动荡,A选项排除。

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C选项排除。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准确把握,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 B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灭亡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司马家族篡位建立晋国,经过短暂的统一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A
解:“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得经济得到了大大的发展是,同时促进了时代的进步。

4. D
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反映的是孝文帝下诏在朝廷禁止说鲜卑语,该说汉语,体现了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政策,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题关键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准确把握。

5. A
解: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了一种艺术。

东汉的蔡邕是当时有名书法家;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

A项钟繇的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钟繇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6. D
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它起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直至欧洲,在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前,它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所以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

这种现象说明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史实。

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答题。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7. C
解:材料“ 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C选项符合题意。

北魏统一的北方,A选项排除。

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 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解题关键在于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准确把握,体现的是民族融合。

8. D
解: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难懂的鲜卑姓改成了简单的汉姓,这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的交往,也就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这是解答不易直接回答的题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注意细心辨别备选项即可。

9. B
解:依据“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建立东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东汉灭亡。

B项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反映了绵州的繁荣,但是不能体现四川的社会稳定,A项不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

C项不合题意;
221年刘备在成都成立,国号汉,史称蜀汉。

D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题干中的“公元211年”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10. C
解:依据所学可知,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

云冈石窟座落在今天的山西大同,故C符合题意;
都江堰、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不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外文明交汇融合”是解题的关键,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

11. A
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祖冲之画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的主要成就是圆周率的计算,领先了世界近千年,A选项符合题意;
《大明历》的创制属于祖冲之的立法成就,不符合材料信息,B选项排除;
CD选项不符合材料中描述的成就,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结合祖冲之的成就进行分析即可。

12. C
解:材料的意识是: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南朝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C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知识。

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3. C
解:根据图片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图片(北魏帝王和臣子均穿长袍宽袖的汉服服饰)的形式,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讲汉话、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等。

经过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14. D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冈石窟位于山西,D符合题意;
白马寺位于河南,A不符合题意;
周公庙位于陕西,B不符合题意;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云冈石窟的有关知识。

试题较为简单,做题时紧扣题干中的“山西大同”这一关键词,通过分析选项内容,很易得出答案。

15. D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D符合题意;
《黄庭经》是关于道家学派的著作,与王羲之无关,A不符合题意;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画作,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侧重考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16. B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B符合题意;
ACD项不是我们肯定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选项中的A、C、D三项内容均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之一,各是从某一个角度去分析的,不够全面,而B项——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概括的最全面。

17. D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D符合题意;
《农政全书》是明朝时期的,A不符合题意;
《水经》和《水经注》不是农学方面的,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做题时紧扣题干中的“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等三个答题提示,结合所学很易得出结论。

18. D
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特点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基本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在政权分立的同时,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19. B
解: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图示的方式考查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

养成良好的时空观念,准确识记《三国鼎立形势图》是解题的关键。

20. D
解:A. 群雄并起和国家分裂,不符合史实;
B. 社会安定和对外开放,不符合史实;
C. 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先后出现了一些政权,与此同时,北方因为战乱也出现了与南方并立的一些政权,战乱不断的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他们和内地的人们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

解答时,直接归纳概括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注意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二、改错题
21. 把生铁冶炼技术改为炼钢技术。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在冶铸业中,发明了灌钢法,炼钢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在制瓷业中,青瓷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故答案为:生铁冶炼技术改为炼钢技术。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知识。

经济方面的历史问题往往是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识记的内容,本题中的“生铁冶炼技术”改为“炼钢技术”考的知识点更细,因此本题的难度较大。

22. 把200年改为208年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操惨败。

故答案为:200年改为208年。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

208年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含,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也有学者将222年孙权称王作为吴国建立的时间)
23. 三国时期;西晋时期
解:依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

故此题表述错误,三国时期改为西晋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了八王之乱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

学生要掌握八王之乱的时间和影响,区分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不要混淆。

24.错误:书仙;订正:书圣。

解: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答案为:错误:书仙;订正:书圣。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成就。

25.错误:祖冲之;订正:贾思勰。

解: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错误:祖冲之;订正:贾思勰。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成就。

三、辨析题
26.李刚说得对。

张明把曹操看作大奸臣的典型是不公正的。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兼并群雄,统一北方,使北方人民摆脱了战乱之苦;他重视发展生产,重视人才,很有政治韬略。

虽然他也有多疑凶残等缺点,但主流上是功大于过的,应肯定其功业。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故王华的说法错误。

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题主要是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刚说得对。

曹操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虽然也有残暴的一面,但总体来看是功大于过的。

评价历史人物应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

故张明说法太片面。

曹操自始至终生活在东汉末年,所以王华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27.小史的观点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理由: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统一黄河流域,招募流民、士兵垦田,重视人才,发展经济,为中国历史的进步作出杰出贡献。

解:依据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人物要把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小史的观点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理由: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统一黄河流域,招募流民、士兵垦田,重视人才,发展经济,为中国历史的进步作出杰出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还要掌握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

四、材料分析题
28. (1)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

(2)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解:(1)根据材料”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 ,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可知体现的是汉化措施是改汉姓,其它汉化的措施如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进行通婚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需要从少数封建化、民族融台、经济发展及增强实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可知启示需要从顺应历史潮流、与国情相结合、统治者的坚强领导、开拓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

(2)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9. (1)特点:由多民族交融而成。

(2)氐族建立的前秦或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匈奴族。

(3)一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一是中原汉族南迁。

(4)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说汉语
(5)有冲突,友好交往是主流;各民族交流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由多民族交融而成。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胡十六国时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或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被内迁的匈奴族灭亡的。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图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图二是内地的汉人南迁到江南地区。

(4)依据材料四信息“魏主”“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