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知识讲解与梳理运用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短文的写作技巧。
老师分别讲解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写作要点,并且给出了一些优秀篇章的案例,以供学生借鉴。
(一)记叙文的写作要点:1、主题要鲜明需要说明故事的中心,让读者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
2、人物描写要生动要注意描写人物性格、外貌和行为等特点,让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3、情节需要有起伏故事情节应该有高潮和低谷,渲染氛围,引导读者进入故事。
(二)说明文的写作要点:1、准确明了的主题说明文需要把主题讲得明明白白,如此才能让读者明白作者要传达的信息。
2、条理分明的内容说明文需要按照逻辑顺序说明问题,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方便他们理解。
3、简单生动的语言说明文需要用简洁、清晰,甚至幽默的语言表达概念,使读者感兴趣,容易理解。
案例分析:老师还给了我们两篇优秀的短文,分别是《父亲的爱》和《有趣的京城动物园》。
《父亲的爱》以自传体式写作,其篇章结构很好。
全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部分,作者回忆起父亲逝去时的场景,引出主体部分;主体部分,通过点滴细节描写了父亲的为人,如对家庭、对子女的关心与爱护等,很好地展现了父亲的形象;结尾部分,呼应了开篇描述,整篇文章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结构非常清晰明了。
《有趣的京城动物园》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一些文化名胜和动物展览。
全文条理清晰,内容生动有趣,语言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亲身游览的趣味。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参考。
在课堂上,老师还特别强调了短文写作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
语言表达方面,要注重准确、简洁、通俗易懂。
不要使用难懂、冷僻的词汇和语句,以免读者无法理解。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重复和啰嗦,以保证文章结构紧凑、有力。
在修辞技巧方面,老师介绍了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转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01《谈读书》【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论》等。
㈡写作背景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已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㈢解题“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是谈论,有时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30个)1.怡.情(y í);2.傅.彩(f ù);3.练达;4.枝节;5.统筹.(ch óu );6.文采;7.藻.饰(z ǎo );8.矫.(ji áo );9.诘难..(ji é n àn );10.狡黠.(xi á);11.寻章摘句;12.推敲;13.浅尝;14.咀嚼..(j ǔ ju é);15.涉猎;16.全神贯注;17.孜.孜不倦(z ī);18.提炼;19.蒸馏.(li ú);20.味同嚼.蜡(ji áo );21.聪颖.(y ǐng );22.灵秀;23.逻辑.(j í);24.善辩;25.滞碍..(zh ì ài );26.睾肾..(g āo sh èn );27.诸如此类;28.辨异;29.吹毛求疵.(c ī);30.阐.证(ch ǎn )。
㈡词语释义。
1.怡情:使心情愉快。
2.傅彩:涂上色彩。
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3.练达:①熟练通达。
②意思是指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
4.枝节:比喻有关的但是次要的事情。
5.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6.矫:做作,不真实。
7.诘难:诘问,为难。
九下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
九下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As a student study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13th lesson of the ninth grade is particularly special. This lesson includes the reading of two short stories, which offer a unique insight into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first story, titled "A Phone Call," explores the theme of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while the second story, "A Letter from a Cow," delves in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in rural China. Both stories provide a rich tapestry of emotions and ideas, making them a valuable addition to the curriculum.作为一名学习中文语言和文学的学生,九年级第13课是特别特殊的。
这节课包括了两篇短篇小说的阅读,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不同方面。
第一篇故事《打电话》,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沟通主题,而第二篇故事《一封来自牛的信》,则深入了解了中国农村的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这两个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和想法,使它们成为课程中宝贵的一部分。
In "A Phone Call," the author skillfully weaves a narrative focusing on the main character's communication with her parents. The story unfolds through a series of phone conversations, revealing thestra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agonist and her family. Through the use of dialogue and inner thoughts, the author bringsto light the generational gap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exist within families. This explora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resonates with readers of all ages, offering a poignant reflection on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relationships.在《打电话》中,作者巧妙地编织了一个以主人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为中心的叙事。
九年级下册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1. 读书的目的。
- 怡情、傅彩和长才。
就像是我们读书,有时候是为了让自己心情好,就像看一些有趣的小说,这就是怡情。
傅彩呢,就是让自己说话、写文章更有文采。
长才就是增长才干啦,读一些知识类的书籍,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去做事情。
- 读书还可以弥补天然之不足。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可能不是很擅长思考,但是通过读哲学类的书,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像给我们不太灵光的脑子打个补丁。
2. 读书的态度。
-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能老是想着挑作者的刺儿,要抱着一种学习和理解的态度。
就好比去别人家里做客,不能一进门就到处找毛病,得先好好看看人家的好东西。
-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也不是全对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这就像听别人讲故事,不能他说啥你都信,得自己判断一下有没有道理。
- 要有推敲细思的态度。
读书得像品尝美食一样,慢慢咀嚼,仔细品味其中的滋味,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书里的营养。
3. 读书的方法。
- 读书要与讨论、作文相结合。
自己读书的时候可能有些地方理解不透彻,和朋友讨论一下,就像给迷雾中的自己点了一盏灯。
而且写作文能让我们把书里的知识更好地运用起来,就像把知识从仓库里拿出来摆弄摆弄,看看是不是真的会用了。
4. 读书的作用。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同的书就像不同的魔法药水,喝了就能获得不同的能力。
读史书就像戴上了智慧的眼镜,能看清很多事情的发展规律;读诗呢,就像给自己的灵魂做了一次美容,变得灵秀起来。
1. 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不好的读书态度,但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他说“不求甚解”可不是马马虎虎、不认真读书,而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就像我们看一幅大画,不能只盯着一个小角落看,得先整体看看这幅画大概画了啥。
- 作者引用了陶渊明的例子,陶渊明读书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全解
《陋室铭》与《爱莲说》全解一、《陋室铭》《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的一篇著名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文章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在和州期间,他遭受了知县的刁难,被迫三次搬家,最后住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里。
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写下了这篇《陋室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入陋室。
接着,作者描绘了陋室的景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最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简陋生活的超然态度。
3.文章主题《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情操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
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人。
二、《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文章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当年著书立说,在著书楼东边开辟一块池塘种莲花,名之曰“爱莲池”。
每当茶余饭后或他独坐堂前时,必爱欣赏池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自喻高洁清雅的品格。
5.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菊花和牡丹作对比,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接着,作者将菊花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而莲花则比作君子,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
最后,作者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3《短文两篇》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3《短文两篇》知识点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滞碍(zhìài)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学习《谈读书》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
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
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短文两篇》专业知识解读及整理应用
《短文两篇》专业知识解读及整理应用创作者与环境《陋室铭》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人,唐代彭城人,籍贯洛阳市,唐代作家。
思想家。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客人。
与柳宗元合称“刘柳”。
与白居易统称“刘白”。
自称为是汉中山靖王后代,曾任监察御史,政冶上认为创新,是王叔文政治体制改革集团公司的一员唐朝中后期诗人,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
刘禹锡因创新,惹恼了当朝权势宠臣,贬官为安徽省省宦游通判。
那时候宦游的策县官是个溜须拍马的奸险小人,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成,便多方面为难他。
先叫刘禹锡在城南边江而居,刘禹锡不仅不抱怨,反倒兴高采烈编写了一联贴于房间门:“应对大河观白帆,身处宦游争明辨。
”这下可恨坏掉策县官,便让人把刘禹锡的房屋由城南区门调至成北门,住宅由三间变小至一间半,刘禹锡又由此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到历阳心在京。
”策县官急得肺都需要炸了,又令搬至一间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房子。
刘禹锡想此狗官得寸进尺了,便愤而下笔写出了《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边,站在门口,急得策县官一筹莫展,无言以对。
《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如今湖南省省道县)人,宋朝有名的唯心论思想家。
列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省怀化市)通判(影响力略仅次于州。
府首长)等职。
晚年时期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
由于书堂前有起源于莲花峰的溪流,因此他就用家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
世称作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期(1068年)擢为南康(如今江西星子县)刺史时记录的。
他曾于府治东面开拓一块四十余丈宽度的莲池,夏秋之交,荷花绽放,婷婷玉立。
老先生倚栏放目,即景生情,爱莲花之雪白,感官海之杂乱,写出了知名的《爱莲说》(之后,大家便把这莲池称为“爱莲池”),迄今,星子县也有它的遗迹。
专业知识累积关键实词《陋室铭》1.馨(xīn):香味,这儿指品格高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2《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陋室铭》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竹枝词》《乌衣巷》《秋词》;著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记述生平、事迹、功德或警诫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短小、精悍、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诫之意。
3.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二、整体把握1.全文分为三层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2.文章开头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①开头四句运用了比喻、起兴、类比、以虚衬实、对偶的写法②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景色雅),交往人物的不俗(交往雅)和日常生活情趣的高雅(情趣雅)的特点③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①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用孔子的话结尾,有何用处(用意何在)?①引用典故,运用反问句强调了“陋室不陋”②既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照应,又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②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13课短文两篇笔记
13课短文两篇笔记1. 文学常识。
- 作者张晓风,台湾著名散文家。
2. 字词积累。
- 堕落(duò luò):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
文中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在城市的飞尘里,它们自我牺牲,为城市制造清新,说自己是“堕落”,这是一种自我调侃式的说法。
- 点缀(diǎn 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 繁弦急管(fán xián jí guǎn):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3. 内容主旨。
- 文章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讲述了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它们原本应在原始森林中享受清新的空气、自由的生活,但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忍受着孤独和痛苦,为人们制造清新的空气,它们这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
- 行道树的形象象征着那些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如清洁工、交警等,他们虽然工作辛苦,不被人重视,但却坚守岗位,为社会的正常运转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写作手法。
- 拟人手法的运用。
文章以行道树的口吻进行叙述,如“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等句子,将行道树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情感、思想和语言,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行道树的内心世界,也更能引起读者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共鸣。
5. 语句赏析。
- “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 赏析: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行道树的同伴在原始森林中的惬意生活与行道树在城市中满身烟尘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它们为了城市的环境,放弃了美好的生活,甘愿忍受恶劣的环境。
1. 字词积累。
- 雏形(chú xíng):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 丰硕(fēng shuò):(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 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英国哲学家、作家。
作品风格是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代表作品:《新工具论》《随笔》《伟大的复兴》等。
马南邨,原名邓拓,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
作品风格是重史实、史论,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代表作品:《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著)等。
二、故事背景《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警句迭出。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961 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后来结集成书。
三、理解词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藻饰:修饰。
狡黠:狡诈,刁滑。
诘难:诘问,为难。
聪颖:觉悟高,天资聪慧,非常聪明。
滞碍:不通畅。
要诀:关键的窍门、重要的诀窍。
劝诫: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 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
四、问题归纳谈读书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足以……足以……足以……”写出了读书作用之大、之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2《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陋室铭》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竹枝词》《乌衣巷》《秋词》;著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记述生平、事迹、功德或警诫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短小、精悍、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诫之意。
3.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二、整体把握1.全文分为三层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2.文章开头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①开头四句运用了比喻、起兴、类比、以虚衬实、对偶的写法②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景色雅),交往人物的不俗(交往雅)和日常生活情趣的高雅(情趣雅)的特点③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①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用孔子的话结尾,有何用处(用意何在)?①引用典故,运用反问句强调了“陋室不陋”②既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照应,又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②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短文两篇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短文两篇知识点九年级下册语文书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语文知识的重要资料。
其中,短文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几个知识点出发,探讨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短文部分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一、短文的基本结构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短文的基本结构一般包含引子、主题句和结尾三个部分。
引子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一个问题或情境,主题句则是短文的中心思想,结尾则是对主题的总结或呼应。
了解短文的结构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短文的语言特点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短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简练、明了。
作者往往善于选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短句,以便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
特别是一些寓言、故事类的短文,往往以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吸引读者。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注意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同时也可以借鉴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短文的写作技巧为了更好地在考试中应对短文写作,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写作技巧:1.合理选材。
选择一个有趣、引人入胜的题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注意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题材确定写作的目的和角度,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明确主题。
在写作之前,要明确短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这有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保持主题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同时,主题也是整篇短文的核心,要贯穿于引子、主题句和结尾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注重语言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采用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以便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
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排比句等技巧,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四、阅读策略与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短文部分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理解文本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短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短文的主题和观点。
2.阅读解题。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短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来解答问题。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 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英国哲学家、作家。
作品风格是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代表作品:《新工具论》《随笔》《伟大的复兴》等。
马南邨,原名邓拓,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
作品风格是重史实、史论,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代表作品:《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著)等。
二、故事背景《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警句迭出。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961 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后来结集成书。
三、理解词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藻饰:修饰。
狡黠:狡诈,刁滑。
诘难:诘问,为难。
聪颖:觉悟高,天资聪慧,非常聪明。
滞碍:不通畅。
要诀:关键的窍门、重要的诀窍。
劝诫: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 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
四、问题归纳谈读书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足以……足以……足以……”写出了读书作用之大、之多。
(完整word版)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短文两篇谈读书【原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字音】傅彩(fù)文采藻(zǎo)饰诘(jié)难味同嚼(jiáo)蜡吹毛求疵(cī)阐(chǎn)证【注释】1.怡情:使心情愉快。
2.傅彩:增添光彩。
3.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4。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
《陋室铭》和《爱莲说》均是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分别由刘禹锡和周敦颐创作。
《陋室铭》通过描述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志趣;《爱莲说》则以莲花的描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二、重点字词解析
1.陋室铭
1.馨:香气,这里比喻品德的高尚。
2.牍:古代写字的木片。
3.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2.爱莲说
1.淤泥:积存的泥沙。
2.濯:洗涤。
3.隐逸:隐居的人。
4.净植:洁净地挺立。
三、文章主旨概括
1.陋室铭
1.作者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展现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志趣,认
为只要品德高尚,居所并不重要。
2.爱莲说
1.周敦颐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表达了自己
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崇尚。
四、写作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述某一物象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借物抒情: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
的内心世界。
3.对比手法:在《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比其他花卉与莲花的不同特点,
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
五、思考题
1.你认为《陋室铭》中的“陋室”真的简陋吗?为什么?
2.《爱莲说》中,作者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价值
观?。
九下13课短文两篇笔记
九下13课短文两篇笔记(一)文章结构。
1. 开头部分(1 - 5段)- 阐述读书的目的。
- 第1段:读书可以怡情、傅彩、长才。
这三种目的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积极影响。
怡情是从情感方面,使人心旷神怡;傅彩是从增添文采方面,有助于在言辞表达上更加出色;长才则是从增长才干方面,对人的能力提升有帮助。
- 第2段:指出读书时的三种偏向。
即惰、矫和学究。
惰是指读书时偷懒,不认真思考;矫是指故意挑剔、批评书中内容,而不是客观对待;学究则是只读书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成为迂腐的书呆子。
- 第3段:提出读书与经验的关系。
强调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 第4段:论述读书的作用,不同的书籍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的性格。
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等。
这一段通过列举多种书籍类型对人性格塑造的不同作用,说明书籍对人的深远影响。
- 第5段:进一步阐述读书对人的精神和才能的影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各种知识的学习都会融入人的性格之中。
2. 中间部分(6 - 9段)- 讲述读书的方法。
- 第6段:提出读书要深思、要不同书籍相互参照阅读。
强调读书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思考书中内容,同时要将不同类型、不同观点的书籍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 第7段:论述读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例如有的书只需浅尝,有的书可以吞食,少数的书则需要咀嚼消化。
这里的浅尝、吞食、咀嚼消化形象地比喻了不同的阅读方式,对于简单的书可以快速浏览,一般性的书可以广泛阅读,而对于经典、深奥的书则需要精读、深入理解。
- 第8段:强调读书要做笔记。
做笔记可以帮助记忆,整理思路,还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 第9段:指出读书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需求来选择书籍。
人的才智不同,不能盲目跟从别人的读书选择,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
3. 结尾部分(第10段)- 总结全文,强调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形容词作使动词
(1)乱:使……受到扰乱。(无丝竹之乱耳)
(2)劳:使……感到劳累。(无案牍之劳形)
重点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之一)
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
2.倒装句
何陋之有?(强调宾语“何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3.省略句
省略主语
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主语“莲”)
成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初中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知识讲解与梳理运用
考题例析
1.(2015•山西中考)默写。
(1)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2)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3)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为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高清课堂:学习古人的志向情操ppt17】
9.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0.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11.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重点虚词
《陋室铭》
1.斯:指示代词,这。(斯是陋室)
2.惟:只。(惟吾德馨)
《爱莲说》
1.独:仅,只。(晋陶渊明独爱菊)
2.焉:助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用意?
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2.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
文中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再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
文中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
3.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当时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这下可气坏了策知县,便令人把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至一间半,刘禹锡又据此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高清课堂:学习古人的志向情操ppt7】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令搬到一间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爱莲说》
1.第一段以议论开头,有什么作用?
作者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作者写陶渊明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扬。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B选项中《绿色蝈蝈》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选B。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陋室铭》【高清课堂:学习古人的志向情操ppt3】
《陋室铭》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论证“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将散文特点与诗化语言相结合是本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也是一种创新。使得文章充满着理性而又不失其飞扬的文采,读来尤如行云流水般轻巧却又不失回味之隽永。
特点之一:字精。用字精至极点,多一字,若画蛇添足;少一字,如群龙无首。全文仅81字,高度概括了陋室与德馨,并能在81个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而且很多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步运用多种方法。说“精”实不为过。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陋室铭》
1.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3.白丁:平民。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5.金经:指佛经。
6.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
7.案牍(dú):公事文书。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年)擢为南康(现在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亭亭玉立。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高清课堂:学习古人的志向情操ppt17】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亍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不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事亰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亰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丌陋
初中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知识讲解与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陋室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高清课堂:学习古人的志向情操ppt5、6】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
理清结构
《陋室铭》
初中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知识讲解与梳理运用
《爱莲说》
初中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知识讲解与梳理运用
写作特色
《陋室铭》
1.本文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
在短短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排比、对偶、白描、用典、引言等手法,而且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其中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等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一词多义
之
1.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3.助词,可译为“的”。(水陆草木之花)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名:出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蔓:长枝蔓;枝:生枝杈。(不蔓不枝)
2.形容词作动词
(1)灵:显灵,有灵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我们学过的小说中又不少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如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和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等。
D.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同为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解析:1.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1-6题为直接默写,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7、8、9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句子。平时要加强对名篇名句的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1)风正一帆悬(2)千里共婵娟(3)后天下之乐而乐(4)落红不是无情物(5)生子当如孙仲谋(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7)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8)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剪不断,理还乱。
文中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文中以自己的陋室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比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特点之二:韵美。通阅全文,给人一种一唱一和的感觉。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琅琅上口,通篇9句话一韵到底。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这种参差的句式,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美妙的音乐感。
特点之三:意长。文毕意不尽,余味绵长。作者长期以来深悟宦海的起落沉浮,以陋室为爆发点,思如泉涌,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但其主旨如音乐般曲尽而余音绕梁。结尾一个问号,更留给人们一个丰富的想像空间。孔子的话是以一种反诘的修辞方法间接肯定,不是作者直接的肯定,孔子的说法就是绝对地正确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文章的意长缘自文章的意境与张力。
把握重点
《陋室铭》
1.文章开篇有何特点?文中哪个词统领全篇?
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2.试分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文中的含义。
3.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噫!菊之爱)
古今异义
《陋室铭》
1.鸿
古义:大,渊博。(谈笑有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