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现象的思考(精选.)

合集下载

两络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5+2=0”现象的思考

两络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5+2=0”现象的思考

学校 这一特 定 的教 育环境 ,在 双休 日,他 们便又
表现 为另一 个 自我。有 的相约 去玩 ,有 的在 小公
园 聚 首 , 还 有 的 去 网 吧 上 网 ,更 有 一 些 人 无 目的
地 到处闲逛,基本 处于一种放任 自流 的状 态。
2追根溯源
为 何学 校 5天 的正面 教育 不如 校外 2天的影
他就 是不 开 口,也不动 手 。到周 一袁某 依然 什么
作业也没做 。 接着 , 袁某在 一个双 休 日又无故 出走 ,
经班 主任和 他父 亲 多处寻找 ,最 后从一 个 网吧把 他领 回 了家 。事 后 了解 到,他 在 房 东家拿 了 4 0 0
元钱,然后一直躲在网吧包夜 。
这个案例 中的袁某 ,在 学校 的 5 个学 习日里 ,
现 象 , 它 真 实 反 映 了 目前 我 校 大 部 分 民 工 子 女 学
他基 本能遵 守校 纪校 规,完成 老师布 置 的各项作 业 。可 是双 休 的 2天 ,因无人 监管 ,缺 乏必要 的 自我约 束,致使 学校 5天 的教育 被这 2天的双 休
基本抵消掉 了。
生 教育 的现状 。这里 的 “ 5 ”指 的是 学生在 一周 5 个学 习 日内在学校接 受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面、系统 的教 育, “ 2 ” 指 的是 学生 在双休 日 2天所 受到 的负面 、消极 的 影 响, “ 0 ”指 的是教育效果 。因学校教育与家庭 、 社会 教 育的脱 节 ,使 得 2天 的双 休生 活在 一定程 度 上冲 淡甚 至抵消 了 5天在 学校 教 育中产 生 的效 果 ,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 “ 5 + 2 = 0 ”现象 。 外 地学 生袁 某 ,平 时在 校表 现 尚好 ,对 自己 感 兴趣 的学科 学 习热情较 高 ,但 就是 每逢 周一 的 作业 都交 不 出来。在开 学初 的一个双 休 日,班主 任去 他家 家访 ,敲 了很 久无 人开 门,最 后在 村上

做物理实验的心得与体会(精选5篇)

做物理实验的心得与体会(精选5篇)

做物理实验的心得与体会(精选5篇)做物理实验的心得与体会【篇1】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引出物理公式以及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实验又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素养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体现物理学的特点,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动手实验。

一、讲清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品质,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因此要注意学生的观察与实验,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为。

要使学生知道: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要讲明物理实验是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实验素养、熟练的实验技能、技巧是将来继续学习的必备条件。

二、要指导学生作好预习首先要求实验前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所要做的实验根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安排的步骤。

教师根据实验的内容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预习阅读思考,加深对原理、方法、步骤的理解。

例: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可提出如下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电路要如何连接?②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什么事项?③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④连接电路时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应如何选择?⑤怎样调节才能使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小于额定电压和大于额定电压?⑥如何处理测量数据,计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电功率?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的目的,列出实验使用的器材,设计整理出实验步骤,还要能根据实验要求和需要记录的数据,设计记录的表格,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

三、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科学探究在实验中大胆应用科学猜想。

(1)明确研究的课题,弄清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进行“科学猜想”,即提出对所研究课题的假定性说明或假定性命题。

(3)根据这些假定性命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有目的的探索,心得体会。

“5+2=0”现象的思考

“5+2=0”现象的思考

“5+2=0”现象的思考“5+2=0”,也许初看到这样一个算式,你一定会产生怀疑。

其实“5+2=0”它真实的反映了部分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周末回到家里后,由于教育的不联系或滞后,在周末的二天里,学生又回到了没有教育的局面。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于是被称之为“5+2=0”现象。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但目前一个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随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冲击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2=0”现象的成因家庭教育存在问题1、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

学生在学校里通过教育,逐渐养成了文明行为,学会了怎样正确做人,但一回到家里,所看到的、听到的却是另一回事,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下面是幼儿园门口的一对母女对话:母亲:宝贝,想死妈妈了,让妈妈亲亲,饿了吧,今天课间吃了什么点心呢?女儿:我最爱吃的鱼丸。

母亲:吃了几个呢?女儿:5个。

母亲:怎么不多吃几个呢?女儿:老师分好的,每人都是5个。

母亲:分好了还剩下有吧?女儿:还剩下几个。

母亲:为什么不叫老师再给你几个呢?……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小孩想让座给老人,母亲不允许,理由是“小孩子也是照顾对象”;在公园里,孩子想捡起别人乱扔的果皮放进垃圾箱里,母亲一把打落,不许捡,理由是“又不是你扔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父母教训孩子必须打回来,否则不喜欢你;父母在平时的言论中,处处流露出对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的渴望,教育孩子多赚钱才是唯一的有出息……久而久之,孩子心目中自然而然就建立起了父母亲所灌输的人生观、价值观模式。

在这种家庭教育影响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2-5 牛顿第二定律

2-5  牛顿第二定律
2-5 牛顿第二定律 现象与思考 牛顿第二定律 国际单位制
现象与思考
去超市购物,购物车是要人推着走的,你刚停 止用力,它就很快停了下来,这似乎说明力是维持 运动的原因。但牛顿第一定律已说明,没有力的作 用,物体扔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从而否 定了这种观点。那么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呢?
5.单位系统
SI 共有 7 个基本单位,选择其中几个基本单位, 加上对应的导出单位,即可构成某一学科领域的单 位系统。
如在力学中,选取的基本单位是 m、kg 和 s ;
热学中选取 m、kg、s 和 K;电学中选取 m、kg、 s 和 A。
原则上,国际单位制可以满足所有科学技术领 域的需要。
练习
1.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多小的力,都可 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你用手去推放于地面 的集装箱之类的重物时,它却“纹丝不动”,这种 情况是否违背牛顿第二定律?
答:不违背牛顿第二定律,因为牛顿第二定律 的力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2.填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加速直线运动。 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加速度逐渐 减小 ,物 体的速度逐渐 增加 。
动画2.5-1 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如动画2.5-2
动画2.5-2
动画2.5-2 加速度和质量关系演示实验
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 m2 a2 m1
2.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 a 跟作用力 F 成正比,跟物体 的质量 m 成反比,加速度和力的方向相同。
基本单位是独立定义的单位,其定义不依赖 于其他单位。
例如在力学中,人们选定长度、质量、时间 作为 SI 的基本物理量,它们的单位 m、kg、s 则 为基本单位。
4.导出量和导出单位

由负整数阶乘引发对0a=0的质疑

由负整数阶乘引发对0a=0的质疑

由负整数阶乘引发对0a=0的质疑在数学领域中,阶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常表示为n!,其中n是一个非负整数,n!代表从1乘到n的连乘积。

5!就等于1*2*3*4*5=120。

当我们遇到负整数阶乘时,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了,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问题之一就是0的阶乘应该等于多少。

我们来看一下常规的阶乘定义。

对于正整数n,它的阶乘通过递归的方式定义为:n!=n*(n-1)*(n-2)*...*1。

而对于负整数n,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推导:当n小于0时,n!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因为数学中的阶乘定义仅仅适用于非负整数,所以自然也不存在负整数的阶乘。

在一些数学的扩展领域中,人们开始思考负整数阶乘的可能性。

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就是gamma函数,它可以对正整数和负整数进行推广,而它在负整数阶乘的计算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当我们将负整数阶乘带入具体的计算当中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0的阶乘竟然被定义为1。

这个定义引发了人们对数学规则的质疑。

在平常的逻辑推断当中,0的阶乘应该等于0才是合理的。

毕竟,阶乘定义的本质就是连乘,而如果我们从1乘到0,那么结果显然应该是0。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数学的定义和逻辑推断中去寻找答案。

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探讨0的阶乘应该等于多少。

在教科书中,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定义:0!=1这个定义看上去似乎很奇怪,但是其实有一定的逻辑和数学意义。

要理解这个定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0的阶乘定义为1,也可以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来解释。

在组合数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阶乘来计算排列或组合的个数。

而当n等于0时,我们会发现0的阶乘等于1是为了方便计算排列组合公式。

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一些公式在n=0时也能够成立,而不需要单独考虑0的特殊情况。

另外一个角度是通过递归的角度来思考。

在阶乘的递归定义当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n!=n*(n-1)!。

当n等于1时,其阶乘等于1,而n-1的阶乘也等于1。

课后思考题——精选推荐

课后思考题——精选推荐

课后思考题1. 使⽤交换法测未知电阻时21,R R 的阻值在交换前后是否可以改变, 为什么?例如交换前Ω==0.10021R R ,交换后Ω==0.500'2'1R R 。

答:不可以。

因为误差的存在,在实验中 0.5000.5000.1000.100≠ 。

因此如果交换前后21,R R 的阻值改变,则''1'221s s R R R R R R R =,相应的不确定度 ()()()()()()()2''22'1'12'2'2222211212121212121+++++=s s s s x x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1.023%1.0262611?=?≈≈R R u 2. 检流计的“电计”和“短路”键的作⽤是什么?调零键下⽅的锁扣在什么位置才可以进⾏调零和测量(说明是露出红点还是⽩点),使⽤后应置于什么位置(是露出红点还是⽩点)?答:“电计”是AC5型检流计⾃带的⼀个保护开关。

按下“短路”健,就给指针加上⼀个阻尼⼒矩,使其尽快回到平衡位置。

在调零和测量时调零旋钮下的锁扣应先搬到左边(露出红点),实验结束后应搬向右边(露出⽩点)。

3. 说明测量电路中滑线变阻器的作⽤。

答:本实验中滑线变阻器采⽤限流接法,起保护电路的作⽤。

开始时应调节到最⼤阻值,待电桥基本平衡后,应使滑线变阻器的阻值为零,以提⾼电桥的线路灵敏度。

4. 测量时如何使⽤B 、G 按钮,为什么要这样使⽤?答:⽤单桥测量电感线圈的直流电阻时,为防⽌通断瞬间产⽣⼤电流损伤检流计或⼲扰测量,接通时应先按B ,后按G ,断开时应先断G 后断B 。

5. 为什么选取⽐率臂时⼀般应使单臂电桥×1000Ω的测量盘尽可能⽤上?答:为了使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最多,减⼩测量误差。

6. 下列因素是否会加⼤测量误差?(1) 电源电压⼤幅下降。

5+2=0及2+5=0评论

5+2=0及2+5=0评论

教育“5+2=0”及“2+5=0”现象的思考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王女士有个正上小学的儿子,她信奉快乐教育、民主教育,认为培养一个独立、智慧、有个性的人比成绩好更重要。

因此,儿子虽然成绩出类拔萃,但由于比较“特立独行”而经常挨批,王女士也三天两头被学校请去。

她今天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反感老师对儿子的评价。

可多年担任班主任的李老师却认为,王女士这样的家长过于相信自己的孩子,总觉得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不公正、不全面,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淡化教师的评价。

“很多家长民主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溺爱。

”李老师说,这让本来应该成为合力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变成分力,不利孩子的成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很多学校和家长在互相抱怨,都认为是对方在弱化自己的教育效果,学校说是“5+2=0”———学校教育5天的效果还抵不上家庭教育两天的影响,而家长则认为是“2+5=0”———每周两天的家庭教育根本无法和5天的学校教育抗衡。

结果就是互相不信任,然后站在各自立场上“抢”孩子。

学校观点:家长一个细微行动就会让学校的教育白费。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伟教授说,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经过“行为———习惯———性格(行为准则)”的过程。

这一过程多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但是,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场所,缺少现实性和真实性,教育多以观念的直接传输为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教育是脆弱的,生活中一旦出现与教育不符的行为,孩子本不牢固的观念就会动摇。

”家长观点:按老师简单的好恶培养让孩子心灵受伤。

不少家长介绍,老师喜欢的“好孩子”有两种:乖孩子和学习好的孩子。

而在小学,老师更喜欢的是乖孩子。

孩子被老师评价为“不乖”的主要表现就是:上课时手不放在背后、举手举得太高、有时不完成作业。

这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挫伤,“孩子还没有定型,他们的发展还有很多可能性,这么小就按照老师简单的好恶进行培养,孩子会失去想像力、创造力,成了流水线上下来的没有个性的机器”。

无论“5+2=0”还是“2+5=0”,结果都是“0”。

有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精选)

有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精选)

有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精选)有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妙物理现象,它们不仅令人惊叹,还能够启发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以下是我所精选的几个有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 望远镜中的逆转景象当我们透过一台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景象呈现出翻转的效果。

这是因为望远镜采用了透镜系统,让光线在透镜中发生折射,从而导致物体的景象倒转。

这一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引发了我们对光学原理的思考。

2. 气球静电的吸引力每当我们用气球擦过头发后,会看到头发被气球吸引并竖立起来。

这是静电现象的结果。

当我们摩擦气球时,气球会带电,头发上的电荷和气球带有的电荷相反,因此头发会受到气球带来的静电吸引。

这种有趣的现象常常在儿童乐园中得到展示,令人欣喜。

3. 彩虹的形成当阳光透过雨后的雨滴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内部折射等现象,从而形成漂亮的彩虹。

彩虹的七种颜色代表了不同波长的光被分散出来。

这一物理现象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并且也引发了我们对光的行为的好奇。

4. 磁铁的吸引力我们都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质物体。

这是由于磁铁产生了磁场,而磁场会对周围的物体施加力。

当一个铁质物体进入磁场范围内时,它会被磁力吸引。

这一物理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也在工业和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5. 行人过马路时的动量转移当行人过马路时,我们会观察到有趣的物理现象,即动量转移。

当行人在马路上行走时,他们的身体具有一定的质量和速度。

当他们与汽车碰撞时,由于汽车有更大的质量,行人的身体会受到力的作用而改变速度。

这一现象延伸出我们对动量和碰撞的探索。

这些有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仅令人好奇,还能够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现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探索世界的奥秘。

让我们继续保持对物理的好奇心,探索更多有趣的现象。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泛化"现象的对策及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泛化"现象的对策及思考
观察 思考
2 1-2 O2 0
对 / 学 熬 学 课 掌 熬 学 率“ 化 " 象 \ j 、 现 对策 禺考
文/ 陆萍 斐

要: 日常教学 中一些教 师往 往忽略 了学生思维独立性、 独创 性的培养 , 整个课 堂“ 泛化” 现象 比较严 重, 如课 堂提 问的泛化 、 探
3课堂提问应适 时进 行追问或补问 . 在 这个教学片断 中学生积极性很高 , 出了一 大堆数学 问题 , 提 课堂里 ,如果说一开始的提问是启发学生 观察 ,提出数学 问 而教师只选择 了能用 “ 9加几”解答 的数学 问题作 为引子切入教 题 ,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 问题 的方 法。那 么 , 并 在教学进 程中通过教 学, 整堂课视其 他问题 于不顾 。 粗粗一看 , 这一环节处理得非常好 , 师对某一问题 的追问 , 以让 学生掌握解决 问题 的本质。 可 有经验 的 选取有用 的数学问题展开教学 ,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提 出数学 教师 经常会根据 学生 的 回答进行 追 问 :这 种方 法可行 吗 ?为什 “
浅 尝 辄 止 的 不 良习 惯 。
案例一 : 人教 版一 年级 下册 “ 加 几” 9 教学片断
在教学“ 9加几 ” 时教师出示情境图 , 学生充分观察后 回答 : 师: 根据这 幅图呈 现的信息 , 你能提出哪些数 学问题 ?
生 1参 加 哪项 运 动 的人 最 多 ?哪 项 运 动 的 人 最 少 ? : 生 2跑步 的( : 6人 ) 跳 绳 的( 和 3人 ) 共有 多 少 人 ? 一 生 3踢毽子的 ( : 9人 ) 比跑 步 的 ( ) 6人 多几 人 ? 生 4 参 加 运 动 会 的共 有 多 少 人 ? : 生 5这些饮料共多少盒?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5商中间有0的除法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5商中间有0的除法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5 商中间有0的除法人教版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 2.5 商中间有0的除法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7页例题以及第48页的练习题。

主要学习了在除法算式中,当商的中间出现0时,如何进行计算。

例如:250÷5=50,商的中间有0。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类似的除法计算,并能够进行相关的应用题解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小明过生日,邀请了5个好朋友,每人分到25块蛋糕,问一共需要多少块蛋糕为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例题:出示例题250÷5=,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商的中间有一个0,然后讲解计算方法。

3. 练习巩固:出示第48页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解答案。

4. 应用拓展:出示一些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商中间有0的除法例题:250÷5=计算方法:……练习题:……应用题:……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48页的练习题。

2. 家长可以出一些类似的除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解释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解决实际应用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际应用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除法现象,如购物时,商品的定价和折扣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7页例题以及第48页的练习题。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6篇)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6篇)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6篇)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乘法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1在教学前,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的不是很充分,本以为学生已经会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只要让学生理解了“积的小数位数是两个因数小数位数之和”后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小数乘法计算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却让我始料不及。

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对位问题:初学时,小数乘法的对位也遵守小数加减法的对位方法,造成乘得的积的末尾对位不准。

随后,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按照小数乘法的对位方法,造成不同计算单位相加减的错误。

2、0的问题:一是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因数中的零也去乘一遍,不会简便了;二是,小数乘整十、整百之类的数,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乘出积后,不把整十、整百数后面的零落下来就点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后再添零,随后又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

3、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

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这些情况,我想,如果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一个课前预测,对学生有了充分的把握,课堂的效率会高一些。

今后教学中我要注意:1、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阶段,教师主导性太强。

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

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2、新授前的复习铺垫要充分。

如果相关复习不够到位,一方面是不利于学生从旧知上迁移出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不能清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5+2=0”现象的思考

“5+2=0”现象的思考

“5+2=0”现象的思考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童欣一个时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种“5+2=0”的现象,其中的“5”是指学生在一周的五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学生双休日回到社会后接触到的消极、负面影响,“0”指教育效果。

“5+2=0”意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与回到社会上所接触的社会消极、负面影响互相抵消,教育效果为零。

“5+2=0”源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化、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变、多元性,生活中,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积极与消极,传统与改革等等,互相矛盾交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现实中已经出现了社会道德滑坡:某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这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德育工作是改进方法、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大胆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还是对学生进行隔离性保护,把他们封闭在学校这片净土上,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很显然,正确的选择只能是前者。

但是,必须看到,在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中,相反的做法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有的学校甚至提出了“封闭式管理”的口号,把学生维系在学校、教室、餐厅和宿舍组成的狭小的生活圈子里,这种堵塞、隔离的方法,学生的大多数时间投入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使学校教育和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这样很可能把学生变成温室里的花草,弱不禁风,一旦踏入社会,就很难适应,出现“5+2=0”的现象不可避免.让学生过现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中小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其社会化的完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仅仅在学校内部孤立地进行。

从学校方面看,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和社会的其他子系统是紧密相连的,要受到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必须关注社会生活。

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生活化和社会化的。

学校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其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都应与社会现实生活相适应.事实证明,靠堵禁、隔离的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往往越会以一种扭曲的追求方式表现出来。

“5 2”到底等于多少

“5 2”到底等于多少

“5+2”到底等于多少【摘要】当前,对于“5+2=0”这个说法,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而应该理性、全面、辩证地看待。

因为,学校教育也存在非正面的因素,家庭和社会教育中也有许多积极向上的东西。

因此,我们应该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整合起来,努力做到5+2>7。

【关键词】5 + 2 正面负面教育效果当前,有一种论调很流行,那就是“5+2=0”。

其中“5”是指学生一周5个学习日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指双休日学生在家里,父母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当然也包括学生周围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影响,两者相互抵消,致使学校教育效果为零。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5+2=0”现象,既有我们教育者本身的原因,又有社会、家庭的原因。

我们不能把它作为我们教育失败的一个借口或理由。

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的“5”都是正向的吗学校德育效果的低下,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因为“5+2=0”。

这是学校教育推卸责任的不厚道行为,其实我们更应该审视自己,学校的“5”并非都是正向的。

1.德育为先并未落实。

现在的学校普遍有这么一种情况:教师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思想品德的教育,甚至连教思想品德的老师在上课时也只是照书本轻描淡写地说一遍教材内容,不去深挖教材,不对本班学生存在的不合理行为巧妙加以批评教育,一些制度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检查而已。

另外,学校教育有时也自欺欺人。

如上级要年终考评了,要进行乱收费检查了,老师就叮嘱学生,不能怎样说,要怎样说,这就使老师的威严扫地,正面形象全无。

2.教育者各扫门前雪。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学生课堂上怕科任老师,课外只怕校长、政工主任和班主任。

曾经有一位老师闲谈时说他有一次看到一大一小两个学生在河边玩水,小的说“老师来了”,大的一看说“不教我们,不是校长,别怕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老师的“惰”性造成的。

现在有许多老师只管自己的本职事,班主任只管本班学生,科任教师只管上课,平时在课外看到学生违反纪律的事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种各扫门前雪的做法导致了学校德育的薄弱。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精选10篇)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反思第1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

过去的计算教学,往往是老师把计算方法在堂上讲通讲透,然后通过机械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的方法,并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班上交流,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知识结构各有不同,故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把提出的多种计算的方法进行优化,学生在操作,交流,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但是,是否学生提出的算法越多越好?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些算法优化优化?什么时候引导优化最好?等等,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进行了尝试。

情境一:电脑演示:一部小桥车15元,一部无线遥控车36元。

小明说:“我只有8元钱,想买一部无线遥控车,还要再攒多少元?师:谁能帮小明算一算?学生列式:36-8师:请大家想一想两位数减一位数应该怎样算?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如计算这样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维方法,学会对给定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

因此创设合适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过程之一。

情境二: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出计算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摆小棒计算的?展示学生的摆法和算法:(1)拆开1捆小棒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8根,剩下的2根和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8根,再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2)先拆开1捆是10根,与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后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3)先拿走6根,再从3捆里拿走2根,剩下28根。

老师把学生的算法用算式的形式板书出来。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21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21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21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1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意义”。

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本课设计了活动探索、自主分类、抽象概括、灵活运用4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递进性,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三是引导学生对“等式”观察,将等式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两类,然后抽象出方程的概念。

最后通过判断与独立创作方程两个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教学实施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用语不够准确精练,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指导欠缺,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倾听程度不够,未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2课前思考: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记忆,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完善认知结构,拓宽知识面,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提高。

复习课是教师和学生都不爱上的,也是最不好上的,课上没有新意,重复性的练习;显得单调而呆板。

那么如何把这节课上得让学生有兴趣,有厚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又能很好地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呢?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尝试,同时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反思意识,课前设计了导学材料。

三个问题:一是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浏缆,自主地以自已的方式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二是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寻找“相同的地方”提炼转化策略,都是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已能求面积的图形,都是利用已有的面积公式推出新的面积公式。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人们在从咿呀学语的孩童成长为社会化个体的过程中,教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育系统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它们分别居于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间应是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紧密。

三个子系统的教育目标取向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基本一致的,教育内容是互补的、互为依托的,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上也是殊途同归的。

它们在时空上循环衔接、相互兼容、融会贯通,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无缝隙、无遗漏。

只有使三者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形成叠加效应,方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教育往往很难发挥出“1+1+1≥3”的效果,反而出现了教育成效相互抵消、乃至为零为负的现象,譬如所谓“5+2≤0”现象。

这对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带来多重隐患,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以考分为终极导向,其功能被无限放大;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空间被大大压缩,无条件服从学校教育,成为了学校活动的延伸和服务者,从而事实将“应试教育”等同于“未成年人教育”。

育人目标的偏差导致了未成年人的单向度发展以及“高分低能”、综合素质差等现象。

而且,各个教育主体普遍缺乏主动寻求教育衔接的意识,“单兵作战”的思路使得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在教育行动上经常南辕北辙、相互冲突,从而大大抵消了正面教育的作用。

基于此,为了切实提高未成年人教育成效,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个体,亟需加强教育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

一、有关教育合作的基本理论根据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全景教育理念等,任何一种或几种教育学习形式的简单叠加都难以完成庞杂的教育学习任务,尤其是对处于人生成长期的未成年人而言更是如此。

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发展,寻求多种教育形式的交流合作与有机联系是唯一出路。

(一)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家庭缺失论与教育机构歧视论。

家庭缺失论与教育机构歧视论着眼于分析家庭与学校教育合作困境的原因。

液晶光电效应(含思考题答案)

液晶光电效应(含思考题答案)

课程:专业班号:姓名:学号:同组者:液晶电光效应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液晶的特性和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一些特性的常用测试方法;3、了解液晶的应用和局限。

二、实验原理:液晶是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

一般的液体内部分子排列是无序的,而液晶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其分子又按一定规律有序排列,使它呈现晶体的各向异性。

当光通过液晶时,会产生偏振面旋转,双折射等效应。

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列方式和天然胆甾(音同淄)相液晶的主要区别是:扭曲向列的扭曲角是人为可控的,且“螺距”与两个基片的间距和扭曲角有关。

而天然胆甾相液晶的螺距一般不足1um,不能人为控制。

扭曲向列排列的液晶对入射光会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他会使入射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顺着分子的扭曲方向旋转,类似于物质的旋光效应。

在一般条件下旋转的角度(扭曲角)等于两基片之间的取向夹角。

由于液晶分子的结构特性,其极化率和电导率等都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当大量液晶分子有规律的排列时,其总体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如介电常数、折射率也将呈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

如果我们对液晶物质施加电场,就可能改变分子排列的规律。

从而使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发生改变,1963年有人发现了这种现象。

这就是液晶的的电光效应。

为了对液晶施加电场,我们在两个玻璃基片的内侧镀了一层透明电极。

我们将这个由基片电极、取向膜、液晶和密封结构组成的结构叫做液晶盒。

当我们在液晶盒的两个电极之间加上一个适当的电压时我们来看一下液晶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根据液晶分子的结构特点。

我们假定液晶分子没有固定的电极。

但可被外电场极化形成一种感生电极矩。

这个感生电极矩也会有一个自己的方向,当这个方向以外电场的方向不同时,外电场就会使液晶分子发生转动,直到各种互相作用力达到平衡。

液晶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变化,也将引起液晶合中液晶分子的总体排列规律发生变化。

有关0的教学反思

有关0的教学反思

有关0的教学反思有关0的教学反思1镜头一:小班的李老师来我们班有事,她看见了小祥,很喜欢地拍拍他,小祥也有礼貌的喊:“李……老师好。

”李老师笑起来,也学小祥的样貌说:“小……祥好。

”小祥的脸刷的红了起来,满脸难过的样貌。

镜头二:大家都在教室里开心地玩游戏,同时自然地大声念儿歌,晓祥也跟着大家齐声说:“小白兔去插花,路上遇见小青蛙……”分析和措施:小祥是我们班有口吃的小朋友,为了纠正他的这一毛病,我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教育措施李老师的模仿给了晓祥一个打击,我们就应建立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的信念,杜绝嘲笑、模仿等类似的情景再次发生。

儿歌的节奏较慢,他念起来一点也不打顿,表情很自然,但他发现我在注意他时,立刻显得十分不安,嘴巴也不动了,等到我转过头暗中观察他时,发现他已恢复了原先的样貌,正起劲地念儿歌,能够肯定地说小祥的口吃跟生理因素无关,完全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所以在以后纠正孩子口吃活动中,务必注意到以下几点:1.要多给他一些表扬与鼓励,逐渐增强他的的自信心。

帮忙他消防心理上那些不怕说的念头。

2.孩子说不好的时候不要批评、责备。

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建立一种自然简单的心理环境。

3.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有关0的教学反思2《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

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

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再进行0的书写教学。

(神奇的计算工具)课堂案例现象背后的思考

(神奇的计算工具)课堂案例现象背后的思考

教学文档
(奇妙的计算工具)课堂案例——现象背后的思考(奇妙的计算工具)一课主要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认识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正确地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混合运算。

能用上计算器,大家热情高涨,都说总算可以用计算器了!
有一个环节是用计算器算一算,体验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目的四则混合运算。

题目是这样的:任选一个自然数……×878……-765……×2……+2022……-470……÷1756,计算出结果。

我请学生任选一个自然数计算,先试了两次,分别选择0、1。

结果就是选的那个自然数。

接着大家又计算100,有的孩子看到题目,急忙拿起计算器按了起来。

有的孩子小声嘀咕:“肯定还是100。


我听了鼓舞大家,有同学猜结果还是100,口说无凭,还是验证一下吧!
正当大家按的认真时,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了手。

“你已经算出来了?〞我问道。

他特别自信地点点头。

“你是怎么算的?〞我这样问是因为才开始计算他就算出来了,显然不是用计算器算的。

“刚刚都算了,选1的时候结果是1,那100就是在1后添两个0,选100时结果还是100。

所以不用算了。


他的想法启发了我们思考。

显然,如果一个数和100相乘,就是拿这个数和1相乘的结果后再添两个0,但这道题却涉及加减乘除这四则运算,还会这样吗?这个计算过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计算结果总和选的数相同呢?
有时候我们发觉规律或现象后,尝试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0”现象的思考
“5+2=0”,也许初看到这样一个算式,你一定会产生怀疑。

其实“5+2=0”它真实的反映了部分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周末回到家里后,由于教育的不联系或滞后,在周末的二天里,学生又回到了没有教育的局面。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于是被称之为“5+2=0”现象。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但目前一个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随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冲击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2=0”现象的成因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

学生在学校里通过教育,逐渐养成了文明行为,学会了怎样正确做人,但一回到家里,所看到的、听到的却是另一回事,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下面是幼儿园门口的一对母女对话:
母亲:宝贝,想死妈妈了,让妈妈亲亲,饿了吧,今天课间吃了什么点心呢?
女儿:我最爱吃的鱼丸。

母亲:吃了几个呢?
女儿:5个。

母亲:怎么不多吃几个呢?
女儿:老师分好的,每人都是5个。

母亲:分好了还剩下有吧?
女儿:还剩下几个。

母亲:为什么不叫老师再给你几个呢?
……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小孩想让座给老人,母亲不允许,理由是“小孩子也是照顾对象”;在公园里,孩子想捡起别人乱扔的果皮放进垃圾箱里,母亲一把打落,不许捡,理由是“又不是你扔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父母教训孩子必须打回来,否则不喜欢你;父母在平时的言论中,处处流露出对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的渴望,教育孩子多赚钱才是唯一的有出息……
久而久之,孩子心目中自然而然就建立起了父母亲所灌输的人生观、价值观模式。

在这种家庭教育影响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2、放任式的管理孩子。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娱乐、应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在农村有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是亲戚的家里,甚至有的就孩子一个在家。

“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要打要骂随你便。

”这是每逢开学许多农村学校的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这些家长看来,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做家长的就完成任务了。

这类学生一到周末,基本是属于无人监管的状况。

未成年人缺少了成年人的监管,其情况可想而知。

3、教育的关注点不同。

许多家长总是会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听老师的话,可到了家里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听话,不爱做作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学校培养学生是要求全面发展的,但部分家长却过分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味的在孩子面前强调,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了,对其它方面的教育就忽视了。

4、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本情况,望子成龙,周末不让出去玩,硬逼在家里做作业、看书,一定要考到班上前几名。

学生本来在学校学习就很紧张,想回到家后好好的玩一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一回来又是读书,做作业,心里就有一股无名之火,逆反心理就更强了。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向上。

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的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教子典故。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上存在的人和事无时无处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影响无孔不入、潜移默化,而且是渗透到根底骨子里的。

不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不洁的社会风气。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生原本就生活在其中,时刻接受着社会的影响。

过去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些,主要原因一是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社会风气好些,这是根本的;二是宣传媒体
不发达,舆论开放度不高,并很少报到反面的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客观事实是:社会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是非颠倒、正不压邪的不正常现象。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洁的社会风气和错误的价值取向有逐渐被整个社会所默认,并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的趋势。

在这种大环境中,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5+2=0”现象的对策
怎样面对“5+2=0”这种现状呢?与其消极的逃避,不如从容的面对。

父母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子不教,父之过。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教师、学校的责任,父母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取着重要的作用。

1、转变观念,掌握正确的育人方法
首先,父母亲要正确地看待孩子。

“孩子是人,孩子是未成年人,孩子是最终要成年的人。

”这是父母亲应有的孩子观,也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这就需要做父母亲的多去学习,因此,有条件父母亲的工作之余可以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看一些家庭教育的书报等,提高自己教育子女的水平;也可以定期参加学校的家长学校学习、家长会等,向老师,向其它有经验的家长学习。

其次,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要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考虑社会的需要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总之,只有家长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就可以成人成才的。

2、注意自己的行为
青少年时期,身心正处在发育阶段,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家庭和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会不加取舍地去接受。

因此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管方式等,都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因此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应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尽最大可能的为孩子做出榜样,并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学会和孩子相处
孩子上学以后,与父母亲相处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只有父母亲先走近孩子,渐渐长大的孩子才不至于离父母亲太远。

但现实中很大一部分父母亲为了工作、娱乐、应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甚至许多父母亲长年外出打工,从而导致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

因此,做父母的在周末要尽量的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保持一点童心童趣,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蹲下来”看孩子。

养成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和修养,和孩子民主平等地讨论问题,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真实、温和、明确地说出自己对孩子的感受。

这样你就会走近孩子的心,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

4、引导孩子过好双休日
每个周末二天的时间,利用得当,将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容易被一些风吹草动所吸引,而在周末老师一般会布置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因此父母亲要监督孩子按时保质完成家庭作业,如果一些问题不懂,可以指导,但是不能包办。

完成作业以后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农村的孩子还可以带他一起下田劳作。

让其体会父母亲“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能更深刻的理解“粒粒皆辛苦”含义,增强其好好学习的动力;在共同劳作中,父母亲有机会和孩子交谈。

谈家事、国事、天下事。

传授人生经验,引导子女正确对待人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学校、家庭而轻社会的误区,不少人固执地认为教育子女是老师和家长的事情。

但是现在困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诸多问题恰恰不是学校和家庭教育能够解决的。

比如黑网吧的存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的滞后,社会风气的不洁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面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似乎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因而怀疑学校教育能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我们认为,对不良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也要做恰如其分的分析,也不要过于的夸大。

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可通过学校指导和帮助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社会中的不良影响,如果学校德育工作能做得主动些,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并充分应用其积极因素,还是可以大大的削弱它的影响。

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立体式的系统工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就一定会出现“5+2=7”,甚是“5+2>7”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