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合集下载

第16课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第16课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还是位高中生呢。”年龄大的姑娘和舞蹈少女悄悄地说。我一回头,舞蹈少女笑着说:“可能是吧,这点事我懂。这位学生是来岛上的呢。”
这一行是大岛波浮港人。他们说,春天离开大岛,到处巡回卖艺,天气转冷,要回岛作过冬的准备,就不再出来了。计划在下田呆十几天,就从伊东温泉返回岛上。一听说是大岛,引起我的诗兴大发。我又看看舞蹈少女的发髻,询问了大岛的种种情况。
“当然听见罗。”
“都是当地人,当地人净瞎闹,实在没意思。”
看他那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沉默不语。
“那伙人已经到对面的温泉浴场去了……瞧,似乎发现了我们,还在笑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见河对面公共浴场里,热气腾腾的,恍恍惚惚浮现着七八个裸体女人的身影。
一个裸体女子突然从昏暗的浴场里首先跑出来,站在更衣处突出的地方,做出一副要向河下跳去的姿势,赤条条一丝不挂,双臂高高伸开,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蹈少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若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好像有股清泉涤荡着我的心。我深深的吁了一口气,噗嗤一声笑了。她还是个孩子呢。她发现我们,满心喜悦,就这么赤裸裸地跑到日光底下,踮起足尖,伸直了身躯,我更是快活兴奋,又嘻嘻地笑起来。脑子清爽地像被冲刷过一样,脸上始终漾出微笑。
我在旅馆的室内浴池洗澡,汉子跟着进来了。他说,他快二十四岁了,妻子两次怀孕,不是流产就是早产,胎儿都死了。他穿着印有长冈温泉字号的和服外挂,起先我还以为他是长冈人。从长相和言谈来看,他是相当有知识的。我想,他要么是出于好奇,要么是迷上了卖艺的姑娘,才帮忙拿行李跟着来的。
洗完澡马上吃午饭,早上八点离开汤岛,现在还不到下午三点。 汉子临回去时,从院子里抬头望我,同我寒暄了一番。
“哎呀,真讨厌。这孩子在想男朋友了。瞧、瞧……”四十岁女子吃惊地蹙起双眉,把抹布扔了过来。少女捡起抹布,拘谨地擦了擦榻榻米。听了着意外的训斥声,猛然联想到自己,我被老太婆煽起的遐思,嘎然被打断。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伊豆的舞女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伊豆的舞女

舞女看见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 把它翻过来,推到了一旁。
“噢……”我只应了一声,就在这坐垫上坐下。 由于爬坡气喘和惊慌,连“谢谢”这句话也卡在嗓 子眼里说不出来了。
(3)作者为什么在结尾部分再加入与“可怜巴巴的老婆 子”相遇的情景?
“我”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得到了二十多年来从 未有过的美的享受和心的慰藉,“仿佛有一股清泉荡 涤着我的心”。正因为如此,和少女分别后,当惜别 的泪流过之后,便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然而,这 种美好和满足却又是虚无缥缈的,转瞬即逝的。所 以作者把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写得凄婉含蓄。与恋人 分别本来就柔肠百结,在这个场面中,偏偏让他们又 遇到连失儿子、媳妇,带着三个孙子回家乡的孤苦 的老婆婆,这就使气氛更加悲凉,可怜的老婆婆、不 幸的舞女和孤儿出身的“我”,映衬出世界是多么 悲凉,人生有几多不幸。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有温情 和真诚的,人终究要摒弃黑暗丑陋,追求光明幸福,终 究要顽强地生存下去。作者把他对生活的感悟和理 解,对人与人之间爱的呼唤凝聚到了文字中。
5.试探究一下舞女与“我”相处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 段,而在每个阶段中她又是如何表现的。
在与学生相处的第一阶段,作者四次描写熏子的“脸 红”的细节:第一次与“我”对话时,“有点慌张”“脸颊 绯红”;第一次给“我”端茶时,“脸就臊红了,手不停地颤 抖”;被“我”无意中窥见睡态时,“满脸绯红,猛地用双手 捂住了脸”;与“我”下五子棋时,专心地俯到棋盘上,美 发都要碰到“我”的胸部了,“她的脸倏地绯红了”“扔下 棋子飞跑出去”。
在与学生相处的第二阶段,他们的关系亲近自然了些, 在从汤野到下田的险峻山路上,熏子紧紧跟着“我”,虽然 还始终保持一两米的距离,但他们已经开始亲密自然地攀 谈,舞女还跪下来替“我”掸尘,为“我”去找水,一次次 为“我”摆好木屐,在与女艺人们谈话时赞叹“我”“真 是个好人”,这些皆流露出她对学生挚爱的心声。

《伊豆的舞女》的纯真爱情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的纯真爱情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的纯真爱情读后感《〈伊豆的舞女〉的纯真爱情读后感》《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清新的风格和纯真的爱情描绘,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二十岁的高中生“我”,为了排遣内心的忧郁,独自前往伊豆旅行。

在旅途中,“我”邂逅了一群流浪艺人,并与其中的舞女薰子产生了一段纯洁而朦胧的感情。

薰子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舞女,她天真无邪、美丽动人,有着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和纯真的笑容。

她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孩子气的纯真和羞涩。

当“我”第一次见到薰子时,就被她的美丽和纯真所吸引。

而薰子对“我”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她会在“我”面前表现出少女的羞涩和温柔。

在相处的过程中,“我”和薰子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

他们一起走过伊豆的山川河流,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然而,这段感情始终没有被明确地表达出来,始终保持着一种朦胧而含蓄的状态。

这种纯真的爱情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在那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里,这样纯洁的感情显得尤为珍贵。

“我”和薰子之间的爱情没有掺杂任何功利的因素,仅仅是因为彼此的吸引和内心的喜欢。

他们的相处充满了简单的快乐和温馨,比如一起下棋、一起聊天,这些平凡的瞬间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同时,这段爱情也让我体会到了爱情中的无奈和遗憾。

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和世俗的眼光,“我”和薰子最终没有能够走到一起。

他们的分别充满了悲伤和不舍,但又显得那么无奈。

这种无奈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并不总是能够战胜一切,现实的种种因素往往会成为爱情的阻碍。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为这段纯真的爱情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伊豆的美丽风光,如青山绿水、蜿蜒的小路、宁静的村庄,都成为了爱情的背景。

这些美丽的景色仿佛也在映衬着“我”和薰子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川端康成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深入地了解了“我”和薰子的内心世界。

“我”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薰子的羞涩和期待,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伊豆舞女》女主人公形象[论文]

《伊豆舞女》女主人公形象[论文]

浅析《伊豆的舞女》女主人公形象《伊豆的舞女》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小说继承了当时文学的美学传统,典雅精细又深含伤感愁绪,通过作者的细腻感情的流露,表现了年轻男女之间朦胧、纯真又略含羞涩的初恋情愫。

作品对伊豆这个地方美丽自然风貌的描写,使读者在感受清新自然景色之时得到心灵上的休憩和升华,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浪漫的唯美爱情世界。

一、作品及人物形象概述《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1918年在的伊豆半岛旅行经历而著成的。

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我”的口吻展开叙述,讲述了20 岁的高中生“我”在伊豆之旅中遇到了巡回演出舞女熏子,并对之萌生了朦胧纯真的感情的故事。

男女主人公之间纯净的爱慕之情辉映于伊豆的青山秀水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给读者以心灵上的清新脱俗之感。

整部小说的创作添加有不少作者自身对于唯美爱情的渴望,其中不乏包含自身理想爱人的缩影,这也和23岁的作者当时惨淡个人的感情经历现状有关,小说中的“我”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自己。

在旅途中“我”和女主人公“熏子”相遇并对她一见钟情,通过和舞女“熏子”一家的同行,“我”从她以及她的家人身上感到了一种“爱的力量”。

川端康成用自己一贯的的唯美主义风格,通过对人物情感灵魂的加工,刻画了舞女羞涩、可爱的美丽形象。

二、女主人公形象内涵分析《伊豆的舞女》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的巨著,对当代文学和年轻人的爱情观也都产生一定影响,男女主人公形象在日本是身深入人心的,他们甚至想象熏子和“我”两个形象是完全存在的,在小说故事的发生地还建有“伊豆的舞女”文学纪念碑和舞女的雕塑,主人公形象已经在读者心中冲破了文学和现实的界限,在心灵上和真实社会情感中都散发出不朽的魅力。

舞女熏子是无数少男心中一个瑰丽的梦,她的清澈可爱的眼神、时而突然绯红的脸颊,对大家细心周到的照顾,深深的吸引着我们,川端康成并没有对这一人物赋予过多的正面称赞,只是通过细节的烘托,“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发簪,使她严肃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调和得非常美。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舞女薰子的形象解读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舞女薰子的形象解读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舞女薰子的形象解读摘要:《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前期小说创作的名篇之一,作者用唯美的手法描述了一段朦胧纯真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舞女薰子纯情至性的人物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与旧制高中生“我”的几次接触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对舞女的形象塑造体现了日本古典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舞女薰子纯情至性求知欲情感变化《伊豆的舞女》中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20 岁的旧制高中生“我”因不能忍受孤儿气质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踏上了伊豆之旅。

旅途中遇到了巡回演出的家族艺人,结识了其中一位名为“薰子”的舞女,并与舞女薰子之间萌生了纯真的感情。

但在他们纯美的感情背后隐藏着一股淡淡的哀愁。

小说中舞女薰子与“我”正面打交道总共有十五次,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的笔法,从外貌、语言、行为动作到情感变化等方面深入描写,使舞女的形象近为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舞女的情窦初开和纯情至性“我”第一次在山路上跟舞女说话,她有点慌张地小声回答了我,并且“脸颊绯红”。

薰子不过14岁,与除了哥哥之外的其他男性接触很少,因此面对“我”的追问一时显得十分羞涩。

当他们一起到达客店时,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给“我”,脸臊红了,手抖得差点摔落茶碗。

薰子此时的表现非常不自然,甚至有点失态。

接下来“我”与艺人们确定结伴而行,在浴场“我”远远地见到了薰子赤身裸体站在河岸上,伸展双臂不知道在叫喊着什么。

可见纯情至性的薰子根本没在意自己的一丝不挂。

当“我”无意中走上艺人们的铺席房,舞女见到我“满脸绯红,猛地用双手捂住了脸”。

她因让“我”看到了睡眼惺忪的姿态而更加害羞了。

在“我”和舞女下棋时,她的黑色秀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因为她和我的身体距离如此亲密,然而这拉近的距离完全是无意之举,当舞女猛然意识到,立刻害羞地跑开。

体现了薰子虽身为舞女却洁身自爱,没有半点轻浮之举。

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典型的未经世事的少女形象的真实描摹。

从《伊豆的舞女》解读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

从《伊豆的舞女》解读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

从《伊豆的舞女》解读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摘要:全川端康成的很多作品中都会体现出孤儿的宿命和孤儿的感情。

《伊豆的舞女》对作品的背景和作品的表现进行探求。

川端康成因为无法摆脱孤儿根性和苦闷的忧愁,所以才到伊豆旅行的。

也许川端并不能彻底地摆脱孤儿根性,但至少他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

关键词:孤儿根性背景意识一、《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梗概“我”是一个东京高等学校的学生,为了摆脱苦闷的忧郁,在二十岁那年独自一个人去伊豆旅行。

在途中,与一群卖艺的艺人邂逅,“我们”一行从修缮寺相遇到下田的分别,在这四天的旅程中建立了纯真的友谊和信任。

特别是“我”眼中的薰子纯真、清雅、可爱,在旅途中对舞女产生了纯洁而朦胧的依恋之情。

当旅行结束,心里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黯然惆怅的情感……二、《伊豆的舞女》的创作背景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

父亲是医生,在他2岁时因肺病去世,3岁时母亲也病故,被送回乡村由祖父母抚养。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病逝。

童年、少年的川端孤寂凄惨的经历既养成离群索居的孤僻,也促成了对死亡独特的敏感,切实地感人生深深的悲哀与沉重。

祖父死后,川端开始了他的中学寄宿生活。

开始给当地的小周刊《京阪新闻》投稿,发表了《淡雪之夜》、《电报》等短文。

此外,他还向《文章世界》、《新潮》的杂志投过稿。

与此同时,在寄宿期间和同室的小笠原发生了同性恋,川端在《少年》作品中称之为“我人生当中遇到的初爱”。

同性恋的经历更能说明川端想要从孤独感、悲哀感中摆脱出来,寻求真爱的事实。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_伊豆的舞女_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_伊豆的舞女_

一、作品内容1.作品内容概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它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高中生“我”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

一个叫“薰”的女人,被埋默在“舞女”这个称谓之下。

人生不得志且冷漠的旧制高中生,在旅途中和舞女相遇并一见钟情,之后便跟着舞女一起行动。

在经历了很多事以后,高中生仍对舞女抱有爱慕之心。

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让高中生知道了舞女还是一个小孩,原来舞女一直化着大人的妆,让自己完全误会了。

尽管真相大白,他仍然跟着舞女,只是很单纯地想在舞女的身边。

直到旅费花完,离别时刻到来,高中生很失落,但是想到自己和舞女她们毕竟也曾经在一起过,于是心情又变得明朗起来。

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除了“熏”,还有落魄潦倒的荣吉、荣吉的妻子千代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

这苦难、悲哀的印象,同扭曲了性格、忧郁的高中生“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经典部分日本的作品总是在平谈中透出诗意。

“舞女大约十七岁左右,盘着一个不可思议的古香古色的大发髻,那发式的名字我都叫不出来。

”这是川端康成为读者所描述的,一种优雅的美。

他总是喜欢描写人物的发式,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舞女挑了竹竿给高中生当手杖这一段,也成了经典。

流浪艺人们对高中生越来越信任和感激,高中生也完全忘了流浪艺人在世人眼中的低劣。

于是,高中生赢得了舞女的称赞“真是好人啊。

好人真好啊”这句话流露出她对高中生的爱,是那么的单纯。

另外,小说里总是体现出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

“听见有人从社会的一般意义说我是个好人,真是说不出地感谢。

快到下田海边,群山明亮起来,我挥舞着刚才拿到的那根竹子,削掉秋草的尖子。

”主人公高中生“我”一直苦恼于自己的孤儿根性,但是从这段话可看出他被舞女的行动所感动,已经从孤儿根性当中完完全全解脱出来了。

高中生感觉体验到的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也是悲哀的,这也形成了小说悲凉的基调。

伊豆的舞女课文

伊豆的舞女课文

伊豆的舞女课文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青春、爱情和舞蹈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个舞女的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对自由的追求。

下面将对该课文进行概要介绍和分析。

在小说中,主角是一位叫做苇名美津子的年轻女子。

她出生在伊豆的一个贫穷渔村,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舞蹈天赋。

尽管生活艰难,她仍然坚持学习舞蹈技巧,并通过这门艺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日本社会。

美津子渴望脱离贫困和束缚,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她决定去东京,成为一名职业舞者,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在东京,美津子遇到了一个叫做海诚的年轻画家,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海诚欣赏美津子的天赋和才华,并且一直支持着她的梦想。

然而,日本社会对舞女的偏见和歧视却使这段感情充满了挑战和磨难。

尽管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美津子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在舞台上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舞技,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们的赞赏。

同时,她也努力争取解放自己的身份认同,力求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取得平等和尊重。

然而,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美津子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她面对孤独和失落,经历了身心的挣扎和折磨。

尽管如此,她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通过美津子的故事,川端康成展现了一个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的艰辛旅程。

小说呈现了生活的残酷和不公,同时也呼唤了社会的变革和女性权益的平等。

《伊豆的舞女》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深深触动了读者们的内心。

它通过舞蹈艺术的表达,传递了自由、坚持和奋斗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总之,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是一部描写爱情、青春和追求的经典作品。

通过主角美津子的故事,小说传递了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呼唤了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权益的平等。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只要保持信念,勇敢地走下去,就能追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光芒。

《川端康成名作名译系列:伊豆的舞女》随笔

《川端康成名作名译系列:伊豆的舞女》随笔

《川端康成名作名译系列:伊豆的舞女》读书记录目录一、序言 (2)1. 作者简介 (3)2. 作品背景与翻译意义 (3)二、主要人物分析 (4)1. 伊豆的舞女 (6)2. 相关人物介绍 (7)三、故事情节概述 (7)1. 故事开端 (9)2. 发展过程 (9)3. 高潮迭起 (10)四、主题思想探讨 (12)1. 爱情与人生 (13)2. 社会与人生百态 (14)3. 自我救赎与成长 (15)五、文学特色分析 (16)1. 叙述手法 (17)2. 人物塑造 (19)3. 情感表达 (20)六、翻译技巧与感悟 (21)1. 译文的选择与处理 (22)2. 忠于原文与读者接受度的平衡 (23)3. 文化差异的考量 (24)七、个人读后感受与思考 (25)1. 对故事的重新解读 (27)2. 对人生的启示与反思 (28)3. 对翻译工作的理解与体会 (29)八、结语 (30)1. 对川端康成作品的再次认识 (31)2. 对未来阅读的展望 (32)一、序言在日本文学史上,川端康成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存在。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邃的人文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而《伊豆的舞女》则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也是其成名作名译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小说以伊豆半岛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伊豆的山间旅行时所经历的欢笑与泪水、爱情与友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京的大学生“我”,在暑假期间,他遭遇了种种不幸,最终选择了与一位美丽的舞女——初子一起乘坐火车前往伊豆。

“我”与初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随着旅程的深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初子的过去、她的身世之谜以及周围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感人的画卷。

川端康成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表现力,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他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和隐喻,使得作品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这使得《伊豆的舞女》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的人生哲学剧。

《伊豆的舞女》书评

《伊豆的舞女》书评

《伊豆的舞女》书评一、背景介绍《伊豆的舞女》是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于1926年首次出版,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人性和内心挣扎的故事。

二、故事梗概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日本伊豆半岛。

主人公是一名年轻的画家,名叫赤坂健太郎。

健太郎为了寻找灵感和冲破内心的困境,来到了伊豆,并在那里遇见了一位名叫金子津江的舞女。

金子津江是一个美艳而神秘的女性,她的舞姿优美动人,吸引着健太郎的目光。

健太郎对金子津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她展开了一段深入的交往。

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被外界所接受,社会的压力和禁忌成为了他们之间的障碍。

在与金子津江的交往中,健太郎逐渐发现自己内心的深刻挣扎和对爱情的探索。

他意识到自己和金子津江之间的关系并不纯粹,更多的是基于欲望和寻找刺激。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试图找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最终,健太郎和金子津江之间的关系无法继续,他们走上了各自的道路。

健太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个人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同。

三、主题分析1. 爱情与禁忌书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禁忌和无法被接纳的爱情故事。

金子津江作为一名舞女,社会地位低下,与一个年轻的画家的爱情被视为不道德和不被认可的。

故事中通过健太郎和金子津江的交往,探讨了爱情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以及个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2. 自我认同与成长健太郎在与金子津江的交往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寻找真正的自我认同和成长。

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之前对爱情的幻想和执着是片面和不成熟的。

通过经历与金子津江的爱情和分离,他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对自己艺术追求的真正理解。

3. 美与艺术本书中的舞女金子津江以其美丽和舞姿吸引着健太郎和读者。

作者通过描写金子津江的舞蹈和魅力,表达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讴歌。

艺术成为了健太郎和金子津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也是健太郎内心挣扎和成长的引导。

《伊豆的舞女》赏析

《伊豆的舞女》赏析

《伊豆的舞女》赏析《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

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

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在青年学生的主观感觉、体验中,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及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的可怜,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千代子,无奈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

这些苦难、悲哀的印象,同青年学生孤寂、忧郁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青年学生的心灵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青年学生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

第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因熏子的纯洁而产生的。

在青年学生的眼里,开始一直错把熏子看成是“成熟”的女子。

当从舞女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欲的神态上,青年学生明白了她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时,脑子里澄净得好像被擦洗过一样,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

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青年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

因为人们寻常对流浪艺人是猎奇的、蔑视的,而青年学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这换来舞女对青年学生的赞扬。

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形成了作品悲凉的基调。

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舞女和青年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从而使两颗自卑的、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了起来。

本部作品是立足于人生的悲哀和寂寞来构思的,其本质是通过“佛典”的幻想境界给悲哀寂寞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这一文学特征不是“超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纯理念的”,而是主观自省和客观审视的融合,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伊豆的舞女课文

伊豆的舞女课文

伊豆的舞女课文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描绘了“我”在伊豆的旅行中所遇到的一位舞女。

以下为部分节选:“我”背对着舞女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静静地等待着舞女们的表演。

在表演开始前,我观察着舞女们的身姿和神态,感受着她们的青春气息和艺术魅力。

舞女们的表演开始了,她们优雅地挥舞着扇子,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她们的动作轻盈而优美,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表演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舞女们的才华和美丽所吸引,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美丽。

在表演结束后,我鼓掌以示感谢。

舞女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我的热情和赞赏,她们微笑着向我行礼致谢。

此时,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仿佛与舞女们产生了某种特殊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舞女们逐渐熟悉起来。

在一次闲聊中,我得知舞女们正在为一场大型表演进行排练。

她们为了这场表演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希望能为观众带来最好的表演。

我对舞女们的敬业精神和艺术追求深感敬佩。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舞女们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

他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自然美景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之中。

总之,《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小说,它展现了青春的美好与纯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川端文学的佛典思想——《伊豆的舞女》赏析

川端文学的佛典思想——《伊豆的舞女》赏析

川端文学的“佛典"思想——《伊豆的舞女》赏析李芳(临沂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

但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伊豆的舞女》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拟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的分析,来展现川端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观显得既气势恢宏。

又虚无缥缈。

川端康成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感情因习,不屑一顾。

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避而不谈现实。

如此等等。

在文学中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新。

即文学革命。

也正是他的这种宇宙观、人生观与文学观相融合。

从而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简称川端文学)的底流。

这种底流首先表现在他的初期文学(1923年一1933年)作品中。

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是来自人生的悲痛和寂寞.但川端康成并不想让读者在这种痛苦的气氛中窒息.而是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tL,,使之得刭敦助。

他在《文学自传》中曾谈到:“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

”吼还曾就其文学本质论述说:“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

我觉得这在‘-tL,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

”。

J』l端康成如上所述的“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心灵”上根本不同的“虚无”等,是文学创作上的理想表现。

具体地讲,就是心灵受到压抑、煎熬时产生的“博大”的“求助心”。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所有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圆满的佛性.这一室町时代的禅宗大同思想基础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苦难、寂寞之心得到解脱的一种境界。

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tL,.使之得到救助,这就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学的思想特征,也即“佛典”文学思想。

川端文学思想特征的形成.首先源于他的人生经历。

川端康成剐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

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

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

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作者:周晓瑜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4期[摘要]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传达的纯真感情是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质朴孤寂平等纯真信任《伊豆的舞女》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全文不到一万八千字,却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展现给读者一副清新、质朴的画卷。

本文结合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文章所要表达的平等亲切的纯真感情,来探讨这部拥有超时空艺术魅力的作品。

一、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执笔动机《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既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

所以说到作品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

作者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去世。

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而父母双亡,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 孤儿气质” 、“ 受恩惠者气质” 。

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明显,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的舞女的纯真和美丽相貌所牵动,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才怀着依依之情,告别了舞女。

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

而小说的发表是在距伊豆之行的8年后(1926年),其间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心情重返伊豆,并在此创作了《汤岛的回忆》一篇未完成、也没发表的长篇写生文,并且以它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

这样一个有着“孤儿气质”的人,第一次来到一个没有负担和恩惠的地方,第一次得到舞女一行的平等相待,尤其是得到舞女的赞誉,便油然对她们产生了纯洁的感情。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悲”与“美”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悲”与“美”

《伊豆的舞女》是著名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是其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一部凄美浪漫伤感的小说。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的美学审美意识,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艺观和美学观,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日本文学的艺术魅力。

作者以其清新唯美的语言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浪漫的伊豆美景,也描述了一段凄美遗憾的爱情故事。

该作品将唯美的景色和淡淡的忧伤结合在一起,通过自然之美、女性之美、涅槃之美、幽玄之美展现出一个物哀美的世界和一曲清新淡雅的哀歌。

一、概述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中最富有盛名的一位作家,他因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闻名世界文坛的著作《雪国》而在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在《雪国》之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其清新唯美的语言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浪漫的伊豆美景,也描述了一段凄美遗憾的爱情故事。

他的作品风格不仅具有日本传统文学纤细敏锐的风格,还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创造出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在其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独有的风雅美、物哀美、幽玄美等不同的美,并在文章深层次中有缓缓流淌着悲哀和遗憾。

与其说作者借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倒不如说是作者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是自己真实情感的写照。

《伊豆的舞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而成,行文中深深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浓浓的悲哀。

作品中的“我”和作者的经历极其相似。

作者两岁丧父,三岁丧母,随后更随祖父母生活。

然而到七岁祖母去世,只能在姨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10岁的时候唯一的姐姐也离他而去,15岁的时候疼爱他的祖父也撒手人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在世上。

川端康成命运坎坷,孑然一身的身世造就了他孤僻、寂寞的性格,也使得他的作品里面弥漫着一种深深的悲哀。

长大之后又亲历日本战争,看到了战败后的日本人民的痛苦和悲伤,造成其将这庞大的无法抒发的悲伤之情寄托于文学作品中,升华成文学艺术。

作品描写的是一位高中生“我”独自去伊豆旅行而邂逅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年少舞女,进而发展出一段唯美遗憾的纯真爱情。

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文学倾向

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文学倾向

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文学倾向《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完成发表于1926年。

但是,被写进作品里的故事却是经历于1918年,那时候川端康成还是旧制一高的二年级学生。

作品以伊豆美丽的风景作为背景,描绘了“我”与来自大岛波浮港的舞女一行,一道自伊豆的修善寺、汤岛、汤野的温泉地至下田的一段旅情。

作品里的一高生反映了秉性孤高、性情乖僻的作者,与舞女们一路同行,那颗扭曲的心灵被舞女们纯朴善良的人性洗涤得清爽纯净,是很美的一部作品。

其中所体现出的作者极富代表性的写作特色,大致可归为以“佛典”为底流、忧郁的伤感抒情、孤独的主观色彩及对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情感。

一以“佛典”为底流由于受佛教宇宙观的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既显得气势恢宏,又显得虚无缥缈。

他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来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不屑一顾;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对现实避而不谈,这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即表现为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命,也就是文学革命。

也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宇宙观与文学观相融合,才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

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源自人生的悲苦和寂寞,但是作家并不想让自己的读者在这种痛苦的气氛中窒息,而是想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痛苦的心,使之得到救助。

他曾在《文学自传》中写道:“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佛典的虚幻。

”他还曾就其文学本质论述:“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并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

”他所说的“东方佛典的虚幻”、“心灵”上根本不同的“虚无”等等,是文学创作上的理想表现。

具体讲就是心灵受到压抑、煎熬时产生的“博大的求助心。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所有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圆满的佛性。

这是室町时代的禅宗大同思想基础上的自我解放,是苦难、寂寞之心得到解脱的一种境界。

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并使之得到救助,便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学的思想特征,即“佛典”文学思想。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6年。

小说描写一个高中生,在伊豆旅游与一伙江湖艺人邂逅相遇,被那个美丽纯洁的小舞女所吸引,便结伴而行。

舞女天真无邪的品性净化了我的情感,互相爱恋。

艺人们的善良真诚,使我沉浸在亲密的人情之中。

小说结尾,写我出于爱和同情,曾倾囊相助,于用光了旅费,只得与舞女分别,割断了令人心醉的初恋之情。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把少男少女之间不意而起的微风般的初恋,表现得晶莹、隽永。

细致地刻画了我与舞女初见、相识、同处和分离时的情绪变化,充分体现了那种美的情致,失落的哀怨凄婉,种种萦绕心扉,让人难于忘怀的感情世界。

【精品】伊豆的舞女10

【精品】伊豆的舞女10
故事就是从汤岛开始的,少年对在旅途中初次见面的舞女一见倾心 。故事中的两人并无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转之间,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日本是个小岛国,因此日本人从骨子里充斥着淡淡的绝望的味道,东山魁夷如此,村上春树亦然,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浓郁的日本情调将这牵挂人心的初恋渲染得极具东方美感,那种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颓废,也让整篇文章充斥着《北国之春》的曲调。
故事的情节本身很简单:少年初恋。 如果要再多说一点儿,便是:在一个山色空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娴静的旅途中,岛,有山,有水,有树,大凡散心所需的一切景物那里都有,于一名学生,是一个并不奢侈的胜地;于艺人,也是个卖艺的好去处。
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大概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最终,这个在一个合情合理的地点,恰恰时宜的季节发生的初恋故事还是有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平淡结尾:“我”终于还是回去了,在与舞女相识的整段日子里,两人始终没有捅破这层薄纸,不说也好,正如有句古话叫:“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人物形象分析
“我”眼中的薰子?讨论总结出答案。
为“我”端茶而羞涩的薰子 听故事时天真专注的薰子 在浴场童心未泯的薰子
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关于对薰子的细节描写,找一找,读一读。
还是个孩子
朦胧甜美的初恋
永不磨灭的印记
对雨的描写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伊豆之恋:《伊豆的舞女》的感人故事

伊豆之恋:《伊豆的舞女》的感人故事

伊豆之恋:《伊豆的舞女》的感人故事豆瓣读书上,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评分高达9.0分,可以说是一本备受好评的小说。

这本小说被誉为“世上最美初恋”,讲述了一段纯真而美好的恋情。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伊豆半岛上遇见了一位舞女,两人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和感动,让人们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和生命的意义。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纯真”。

川端康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不被物质和功利所蒙蔽。

这种纯真并不是简单的天真和幼稚,而是指人们应该拥有一颗纯净、善良、无私的心灵。

小说中的主人公和舞女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情感,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对伊豆半岛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了精彩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旅途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变化,还能够领略到伊豆半岛的独特魅力。

除了《伊豆的舞女》之外,这本书还收录了《花的圆舞曲》、《水月》、《温泉旅馆》等多个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都以纯真和爱情为主题,充满了浪漫情调和人生感悟。

这些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充满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总的来说,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充满着浪漫情怀和人生感悟的小说。

它不仅描写了恋爱和人生,还涉及到了人性、自然、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在文学还是人生层面,它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品味。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纯真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让我明白了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感谢川端康成,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新找到了一份纯真和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豆の踊子』と川端 康成————文章の详解目次●はじめに (1)第一回作者の紹介●経歴 (2)●年谱 (3)第二回『伊豆の踊子』について●文章の紹介 (4)●文章の背景 (4)●文章の詳しく解釈 (5)●文章の中景色の描写 (11)●文章の中作者の矛盾思想 (12)第三回作者の他の作品紹介●千羽鹤 (13)●雪国 (15)●おわりに (17)●製作チーム (18)はじめに川端康成は日本の有名な作家である。

川端康成は一生において、沢山の有名な作品を発表し、例えば、『伊豆の踊子』、『雪国』、『千羽鹤』などである。

1968年にノーベル文学賞を入賞した。

彼の作品は抒情性を富んで、人生の美を追求しながら仏教思想と虚無主義の影響を受けている。

そのほかに、川端康成の作品で東方美と複雑な矛盾主義を流している。

例えばその早期作品として『伊豆の踊子』、名作『雪国』における作者は平淡な筆法で人間と人間の間、人間と社会環境の間の矛盾性を表した。

本書には川端康成の早期作品の『伊豆の踊子』を対象とし、その作品を分析することを通して、川端康成の作品にさらによくわかっています。

第一回作者の紹介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年(明治32年)6月14日 - 1972年(昭和47年)4月16日)は、日本の小说家。

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现在の天神桥付近)生れ。

东京帝国大学国文学科卒。

菊池寛に认められて文坛入り。

横光利一らと共に『文艺时代』を创刊し、新感覚派の代表として活跃。

『伊豆の踊子』『雪国』『千羽鹤』『古都』など日本の美を表现した作品を発表し、1968年に日本人初のノーベル文学赏を受赏した。

1972年、ガス自杀した。

著作権失効年は2022年。

経歴1899年6月14日、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现在の天神桥付近)に生れた。

父は栄吉(医师)、母はゲン。

姉芳子。

幼くして近亲者を亡くす。

1901年に父が死去し、母の実家がある大阪府西成郡豊里村(现在の大阪市东淀川区)に移ったが、翌年に母も死亡し、祖父の三又郎、祖母のカネと一绪に三岛郡豊川村(现在の茨木市)に移った。

1906年、豊川寻常高等小学校(现在の茨木市立豊川小学校)に入学。

同级生に笹川良一がいる。

しかし、9月に祖母が死に、1909年には别离していた姉も死亡した。

1912年、大阪府立茨木中学校(现在の大阪府立茨木高等学校)に入学。

2年后に祖父が死去したため、豊里村の黒田家が引き取ったが、中学校の寄宿舎に入り、そこで生活を始めた。

作家を志したのは中学2年のときで、1916年から『京阪新报』に小品、『文章世界』に短歌を投稿するようになった。

1917年に卒业すると上京し、浅草蔵前の従兄の家に居候し、予备校に通い始め、第一高等学校の一部乙、英文科に入った。

后年『伊豆の踊子』で书かれる旅芸人とのやりとりは、翌年の秋に伊豆へ旅行したときのものである。

その后10年间、伊豆汤ヶ岛汤本馆へ通うようになった。

1920年に卒业し、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英文学科に入学。

同期に北村喜八、本多顕彰がいた。

1920年、今东光、铃木彦次郎、酒井真人らと共に同人志『新思潮』(第6次)の発刊を企画。

また、英文学科から国文学科へ移った。

1921年『新思潮』を创刊、同年そこに発表した「招魂祭一景」が菊池寛らに评価され、1923年に创刊された『文艺春秋』の同人となった。

大学に1年长く在籍したが、卒业した(卒业论文は「日本小说史小论」)1924年、横光利一、片冈鉄兵、中河与一、佐佐木茂索、今东光ら14人とともに同人雑志『文艺时代』を创刊。

同志には「伊豆の踊子」などを発表した。

1926年、処女短篇集『感情装饰』を刊行。

1927年、前年结婚した夫人とともに豊多摩郡杉并町马桥(高円寺)に移転。

同人雑志『手帖』を创刊し、のちに『近代生活』『文学』『文学界』の同人となった。

『雪国』『禽獣』などの作品を発表し、1944年、『故园』『夕日』などにより菊池寛赏を受赏。

このころ三岛由纪夫が持参した「烟草」を评価する。

文坛デビューさせたその师的存在である。

『千羽鹤』『古都』などの名作を上梓しながら、一方で1948年に日本ペンクラブ第4代会长、1958年に国际ペンクラブ副会长に就任。

1957年に东京で开催された国际ペンクラブ大会では、主催国の会长として活跃し、その努力で翌年に菊池寛赏を受赏した。

また1962年、世界平和アピール七人委员会に参加。

1963年には、新たに造られた日本近代文学馆の监事となった。

1964年、オスロで开かれた国际ペンクラブ大会に出席。

断続的に「たんぽぽ」の连载を『新潮』に始めた。

1965年に日本ペンクラブ会长を辞任したが、翌年に肝臓炎のために东大病院に入院した。

1968年にはノーベル文学赏を受赏した(『日本人の心情の本质を描いた、非常に繊细な表现による、彼の叙述の卓越さに対して』; "for his narrative mastery, which with great sensibility expresses the essence of the Japanese mind.")。

授赏式では「美しい日本の私その序说」という记念讲演をおこなった。

翌年に新潮社から『川端康成全集』の刊行が始まっている。

その后、台北のアジア作家会议、ソウルの国际ペンクラブ大会に出席し、日本近代文学馆の名誉馆长に就任したが、作品の数は激减している。

1972年4月16日、逗子マリーナ?マンションの仕事部屋でガス自杀。

ノーベル赏受赏后発表した作品は、未完となった「たんぽぽ」のほかには、短编が数作品あるだけであり、ノーベル赏の受赏が重圧になったといわれる。

遗书はなかったが、理由として交游の深かった三岛の割腹自杀、老いへの恐怖などによる强度の精神的动揺があげられる。

翌年に财団法人川端康成记念会によって川端康成文学赏がつくられ、1985年には茨木市立川端康成文学馆が开馆した。

学位は文学士(东京帝国大学)。

また、大阪府茨木市名誉市民であった。

ただし、自杀については否定的な意见もある。

川端が日本ペンクラブ会长时に信頼を寄せた同副会长の芹沢光治良は「川端康成の死」と题して、自杀ではなかったとする说を随笔に书いている。

年谱1899年 - 大阪市天満此花町で、开业医の家の长男として生まれる。

1901年 - 父栄吉、结核で死去。

1902年 - 母ゲン、结核で死去。

祖父母と共に大阪府下三岛郡豊川村(现在の茨木市)へ転居。

1906年 - 祖母死去。

1912年 - 旧制茨木中学校(现大阪府立茨木高等学校)入学。

1914年 - 祖父死去。

大阪市の母の実家に引き取られるが、通学のため茨木中学校の寄宿舎に入る。

1917年 - 茨木中学校を卒业、旧制第一高等学校(现东京大学教养学部)に入学。

1918年 - 伊豆を旅する。

1920年 - 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に入学。

1921年 - 国文科へ転科。

『招魂祭一景』発表(大学时代に第6次『新思潮』に発表した作品をきっかけに、菊池寛に认められ、交流を持つようになり、文坛への道が开けた)。

1924年 - 东京帝国大学卒业。

同人志『文艺时代』を创刊。

この同人志には、新感覚派と呼ばれた、新进作家が集まった。

1925年 - 『十六歳の日记』『孤児の感情』を発表。

1926年 - 『伊豆の踊子』を発表。

结婚。

1929年 - 『浅草红団』の新闻连载开始。

1933年 - 『禽獣』『末期の眼』を発表。

1935年 - 『雪国』を発表。

1942年 - 『名人』を発表。

1943年 - 高槻市の従兄の子供を养女にする。

『故园』『夕日』『父の名』を発表。

1947年 - 『哀愁』を発表。

1948年 - 第4代日本ペンクラブ会长就任。

『反桥』を発表。

1949年 - 『しぐれ』『住吉』『山の音』『千羽鹤』『骨拾ひ』を発表。

1950年 - 『新文章読本』を発表。

1957年 - 国际ペンクラブ副会长として、国际ペンクラブ大会を日本で开催(京都と东京)。

茨木市立川端康成文学馆1961年 - 文化勲章受章。

『古都』执笔のため、京都で暮らす。

1968年 - ノーベル文学赏を受赏し、「美しい日本の私」という讲演を行う。

1969年 - 茨木高校の文学碑除幕、茨木市名誉市民。

1972年 - 仕事场にしていた逗子マリーナのマンションでガス自杀。

1985年 - 茨木市立川端康成文学馆开馆。

第二回『伊豆の踊子』について●文章の紹介「伊豆の踊子」は川端康成二十七歳、昭和元年の作品です。

時の青春スターによって幾度となく映画化されたためか、みずみずしい文体のためか、あるいは、永遠の青春譜の趣がある内容のせいでしょうか、比較的新しい小説と勘違いされている方も多いかと思います。

また、この作品が六十枚程度の読み易い短編であることも、意外に知られていない事実です。

物語は、二十歳の東大生(一高生)の私と踊子の淡い心の交流が措かれています。

若い主人公たちに芽ばえた恋心は、触れればたちまち散るたおやかな花のようです。

伊豆地方の明媚な山村風景と共に「甘い快さ」が残るいじらしい叙情が、この作品の衰えぬ人気の秘密です。

エリート学生と下層の芸人、都市と寒村、定住と流浪、孤独な暮らしと血縁のぬくもり、二人が相反する宿運を背負う設定も日本人好み。

昭和元年には、早くも都市と農村、知識と肉体、個と家族の分裂が始まり、孤独な都会人を生み出したという時代背景をたくみに取り入れた作品です。

主人公は無垢でおおらかな踊子の魂に触れ、自らを回復していきますが、自然な心象や風景を失った現代の私たちはどこに孤独をいやす道を求めればいいのでしょう。

●文章の背景1.『伊豆の踊子』の創作背景1926年に発表した『伊豆の踊子』をきっかけに、川端康成は文学面で成功を取ったのであり、何度に映画を撮影されることがあり、日本の読者と観衆に好まれている。

『伊豆の踊子』は作者が高校で伊豆の旅の思い出によって創作した。

当時、川端康成は孤児であり、他人の同情や好意が本能的に受けなく、社会に融合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

作者はこの子供から養成した性格を「孤児根性」と言った。

伊豆の旅で、作者は芸人と一緒に付き合うことを通して、愛ということを認知し、自分自身と他人との間における人間信頼を成立し、孤児根性に対するゆううつ感から内面的、心理的に解放できた。

この孤児根性の消失することは『伊豆の踊り子』の基礎であるといえる。

この作品は作者が二十歳の時伊豆の旅で出会った踊り子との淡い恋を、それから数年して『湯ケ島での思い出』という手記の一部に書き、さらに数年してそれを小説の形にしたものである。

作者の体験に直接に書くことという点では私小説と言ってよ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