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西边山里的明长城(增加走马槽内容)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026fa9f705cc175427092c.png)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李世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译文】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妻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注释】⑴切:凄切。
⑵交河:北方河名。
⑶瀚海:沙漠。
⑷波:沙丘起伏状。
⑸迥戌:远方的边戍。
⑹高节:旗帜。
⑺朔吹:北风。
⑻玉塞:玉门关。
⑼金钲:锣声。
⑽绝漠:大漠。
⑾干戈:指武器。
⑿戢:收藏。
⒀原隰(xí):原野。
⒁纪石:刻石纪功。
⒂荒裔:边荒。
⒃戎衣:战士。
⒄灵台:周代台名。
【创作背景】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邢台市区旅游景点
![邢台市区旅游景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9dc84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0.png)
邢台市区旅游景点一、邢台市简介邢台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市区地处太行山南麓,自古以来就有“河北屏翰”之称。
邢台市区旅游景点众多,包括历史文化景点、自然风光景点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历史文化景点1. 邢台古城墙邢台古城墙是明代的一处古建筑遗址,是邢台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城墙建于明成化年间,全长约5.4公里,护城河宽约10米,高11.5米,构建了完整而严密的城防系统。
游客可以在城墙上漫步,感受古代历史的厚重。
2. 卧龙山卧龙山位于邢台市区东北部,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山峰。
这里有许多历史文物和景观,如卧龙山石窟、卧龙山寺等。
卧龙山石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石窟之一,内有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四冶古塔四冶古塔位于邢台市区西北部,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之一。
四冶古塔为七层八角塔,高33米,外观精美,是中国古代木塔建筑的珍贵遗迹。
4. 锺楼锺楼是邢台市区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代,位于市区中心,是古代城市的中心地标。
锺楼内有古钟一口,钟声悠扬悦耳,曾经是城市的钟声和信号。
登上锺楼可以一览邢台市区的美景。
三、自然风光景点1. 行宫山风景区行宫山风景区位于邢台市区以南,是一座山水相映的风景区。
这里有青山绿水,奇峰异石,还有古代文化遗址、庙宇等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登山、观赏风景、寻找自然之美。
2. 圆明园湖圆明园湖是邢台市区的一个湖泊,位于市区东南部。
湖面宽广,水质清澈,周边有绿树成荫的公园和休闲设施。
游客可以在湖边散步、垂钓、划船等,享受宁静与舒适。
3. 运河景区运河景区位于邢台市区的西北部,是中国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里有宽阔的运河水面,沿河两岸有古老的码头、桥梁,游客可以乘船游览运河,感受古代水运的魅力。
4. 邢帅庄园邢帅庄园位于邢台市区西南部,是一处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
庄园内有古老的农舍、稻田、农具展览馆等,游客可以学习农耕文化知识,体验乡村生活。
太行山里的香桥里拉--走进华北的石头古城堡邢台县英谈村
![太行山里的香桥里拉--走进华北的石头古城堡邢台县英谈村](https://img.taocdn.com/s3/m/6122f3607e21af45b307a86b.png)
唐朝末 年 , 黄巢起 义 军曾 楣上一行大字依稀可 辨 : 大清咸丰七 传 说版 日 : 始了 , 至今 已 10 余 年。岁月流逝 , 00
英谈村依 山而建 , 是一座城堡式 年 九 月 吉 日立 。这 是 增 修 寨 墙 的 日 在此 扎 过 营 盘 。建 村 从 驻扎 营盘 便 开
我们 由东 门而 入 。这 道 石 拱 门 高 竟 然 没 有 一 座倒 塌 ! 说 起 英 谈 的 前尘 往 事 , 谈 的 历 英
门 简 拉 , 不是在梦 中, 不是在画里 , 这 也 而 约 6米 , 上 有 阁 楼版本。 一是传说 。 二是记 载。 是 隐 于 太 行 山脉 深 处 的一 个 小 村 犷 。洞 开 着 的 门扇 为 厚 重 的木 质 , 庄 — — 邢 台 县英 谈 村 。
后, 愿花七 八万 元买 这块石 头 , 主 被 人谢绝 了 。他 说 : 这是俺 祖上 留下 “ 的, 给多少钱 也不能卖。”
走 在 出 村 的 石 板 路 上 , m古 寨 走
不管 是一 千年 也好 ,六百 年也 是从石壁中溢出, 一午四季总是满满
井外 大雪 罢, 英谈 村的确有 着不同寻常的风雨 的。据说 即使是三 九隆冬 ,
外桃源啊 !它 , 宁静多久呢? 还能
( 据作者的博客本 刊有改动)
古老的建筑 , 被尊为“ 祖居” 。 英谈村人大多为路姓 , 分一姓三
面对英谈 , 仔细 品味 : 一条石街 ,
一
条山溪 , 下有序 , 村 中蜿蜒 穿 支四堂。四和堂血脉相连 , 上 从 却是各有
过。 街边溪上 , 是层层叠叠 、 高低错落 各的特 色 。德 和堂 之奇便 在 院内的 的石板房 , 山而栖 , 依 古朴 中透着典
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邢台马岭关古长城,石板古道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邢台马岭关古长城,石板古道兵家必争之地](https://img.taocdn.com/s3/m/d223957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2.png)
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邢台马岭关古长城,石板古道兵家必争之地马岭关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的太行山脉,是秦汉以来中国北部边陲的一个重要关隘,乃兵家必争之地,为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畿辅通志》卷四十一载:“马岭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顺险,下有涧沟二十余丈,名曰鬼谷,相传为王诩藏修处,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
王诩即相传旷世奇人鬼谷子,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著有《鬼谷子》十四篇传世。
鬼谷子曾隐居在此,修道授徒。
叱咤风云扬名天下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等人,在这里向鬼谷子拜师学艺。
================================在网上让孩子查阅了邢台太行山古长城的一些资料,孩子很兴奋,很希望能去那里爬山一观古长城的雄姿!自驾之旅本来就是一次说走就走的决定。
周日,导航定位马岭关,车在蜿蜒的盘山路轰鸣而上,拐过上图中的山口,就能看到不远处的那个隧道了。
这条路以前曾经走过,涵洞的那一面,就应该是山西境内了。
在一片开阔地驻车,因为附近有个牧羊人,经打听才知,马岭关口处在太行山的山西与河北交界处,再往前行几公里就能看到马岭关了,但古长城有很多是在邢台山界中。
观古长城最佳的爬山地点是在来时路上的那个明水桥的地方。
在此开阔地环顾太行山脉,此处已是重峦叠蟑、绝壁突兀高耸入云,异峰挺拔、地势险要。
开车掉头绕过一段盘山路,就能看到明水桥了。
旁边就是一个停车场地,北侧就是一个稀稀落落仅有几户人家的村庄。
道路都是新修的,明显可以判断出,这里已经由开发商进入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从这里上山也要收费了。
孩子对村边上的两个石碾子很感兴趣,不住的问我他们的用途。
我只好用常识的判断告诉他:“石磨”是用来磨碎谷粒的,就像我们平时吃的小米或玉米糁等;而“石碾子”是碾压各种粮食成更细的粉,经过细箩筛之后食用,就像玉米面‘白面等。
名胜古塞马岭关
![名胜古塞马岭关](https://img.taocdn.com/s3/m/79b0674acf84b9d528ea7aaf.png)
名胜古塞马岭关马岭关(又称马陵关)享有冀南第一关隘之称,位于邢台县宋家庄镇明水村西3公里处,距邢台市区67公里,邢昔公路从关下穿过,使昔日深藏崇山峻巅之中的巍巍雄关终于能展示于世人面前。
登上马岭关隘,残存的明代城墙向左右绵延,是古代由关内通向关外的交通要塞。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墙内除兵营遗址外,更有占地数亩的云梦双寺遗址凸显,相传当年明建文帝偕兰陵郡主逃亡至马岭关,被镇关守将冒死收留,为遮人耳目,故起建云梦寺前后双寺,供建文帝和兰陵郡主改妆修行隐身,直至建文帝因丧国抑郁,亡故此间,使“寇陵”终与雄关相伴数百年至更远更远。
巡视关里关外,处处是残破的石碑。
(村民言说旧时这里有石碑200余座,记载着自春秋到明清的历代变迁和苍桑岁月,但在文革浩劫毁于一旦,或肢离破碎,或葬身山涧。
)据载春秋时有道教鼻祖鬼谷子先生授徒此间,才有了孙膑、庞娟的不休争战,关外吊桥下鬼谷子沟就是佐见。
雄关天险可保一方平安,水润世界方能生存繁衍。
关前明水村百余村民自明代立庄已沿袭600余年,哺育他们数代的振龙泉和酒茵泉彰显着依山傍水、座靠雄关之风水宝地的不一般,引得当年明朝某代的兵部赵司马举家逃亡至此,得居民收留而落户,直至埋棺溪前,水绕冢边。
振龙泉位于半山腰间,石壁上两个碗口大的洞穴喷涌着永不枯竭的山泉,养育着纵横30里一道山川;相传明建文帝朱允文落难藏身马岭关,观泉前飘逸白茫茫水气似龙潭,遥想他日振奋收复河山,故起名振龙泉。
酒茵泉位于马岭关的山脚下官道边,方圆愈丈的池塘边流着潺潺山泉,塘不満泉不干;相传山西杏花村酒贩挑酒途中为解渴酒损及半,至此处用泉水补満,酒香不变,故名酒茵泉。
愿您的参与使马岭关再现历史的辉煌!热情欢迎朋友们前来观光旅游!诚挚邀请有志之士参加开发!宋家庄镇父老乡亲欢迎您.....。
邢台的旅游景点
![邢台的旅游景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b5132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2.png)
邢台的旅游景点1、紫金山紫金山景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邢台县境内,总面积28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米以上,最高峰摩天岭海拔.5米。
被誉为中国古代“清华大学” 的“紫金书院”年前建于此山,故得名。
这里就是国家地质公园。
集秀峰、幽谷、涌泉、飞瀑、奇峡、怪峙、坑盆、谭坝于一体。
有鬼斧神工全国罕见的“天瓮奇观”、千年滴之不尽的“圣水洞” 等自然景观。
这里就是紫金书院建立地。
紫金书院是我国数学、天文、历法重要发祥地之一。
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创建大元王朝的开国重臣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张易、王恂曾在此研究经天纬地、治国安民之学问,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文化领域颇有建树且地位重要的旷世奇才,史称“中华五杰”。
这里就是太行山的游乐园。
兴建有华北首家空中漂流、丛林穿越、极速滑道、高空滑索、民俗乐园等游乐项目,让您游在太行,玩在紫金山。
2、前南峪前南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县西部浆水镇,距邢台市区60公里,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分为抗大观瞻区、生态观光区、化山揽胜区、川林果园区、三支锅景区、大石岩景区和龙宫景区十大景区。
景区内有邢和线,平涉线穿越而过,交通便利,景区面积26平方公里,内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多处。
步入园区门口的抗大纪念馆、纪念碑、抗大旧址,年被0中央宣传部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被-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年被国家列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
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大培育出来少将以上军官余名;为新中国的设立创建卓越功勋。
这里就是-、彭德怀、-、-、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3、天河山天河山坐落于邢台市西侧,距离市区车程约70公里,就是一处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区。
这里传说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山间可以参观很多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景点,因此也被称作“中国爱情山”。
游客去此可以在树林溪水之间登山漫步,观看充分反映爱情文化的特色景点,还可以体验景区内的开拓娱乐和提振的戏水活动。
明长城
![明长城](https://img.taocdn.com/s3/m/a72cc4325a8102d276a22f4e.png)
明长城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
亦称边墙。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用传统考古学的调查方法,结合现代测绘技术,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二零零九年四月十八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八千八百五十一点八公里。
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五公里。
明长城的修建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
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明前期(1368~1447)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臵甘州、庄浪诸卫。
洪武二十年(1387),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
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
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
”“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63边防),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
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叶(1448~1566)长槭的大规模兴筑“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
万里长城民间故事-西麻草
![万里长城民间故事-西麻草](https://img.taocdn.com/s3/m/a2c09dd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73.png)
万⾥长城民间故事-西⿇草 长城最著名的⼀次修缮是在秦始皇⼀统时期,但其实万⾥的长城并⾮⼀朝⼀⼣能完⼯,是历经了不同时代的修补才成为今天的样⼦,期间也发⽣了不少民间趣事情,⼩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西⿇草 ⼋达岭有⼀种草,叫西⿇草。
这种草有毒,⼈碰着它,就象蝎⼦蜇⼀样疼,疼得嗷嗷叫。
它⽣长在⼋达岭长城外,替边防⼈员放哨,对保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地⽅都设重兵把守。
⼋达岭当然是⼀个重要的关⼝了,从修好那天起,⼀直没有断过驻兵。
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吗?那楼⼦叫敌楼,站岗放哨⼈员就在那⾥头。
当官的经常提着鞭⼦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顿马鞭。
他们更怕的是⾃⼰睡着了,敌⼈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因此,他们⼀到岗哨上来,就向⽼天哀告:“⽼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
敌⼈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
”也别说,他们的哀告⽟帝还真知道了。
⽟帝体会边防⼈员的苦处,便想了⼀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草籽,撒在长城外。
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
⼊侵的敌⼈⼀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员听见有⼈喊叫,机灵就醒了。
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被杀头了。
西⿇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草也更加保护。
荡⽓回肠的“长城的故事” 长城上的⼀对龙凤⽯雕,承受风吹⾬打与守城将⼠⾎汗渗透,最终幻化为⼀男⼀⼥:龙和凤。
凤告诉龙,因为不在⼀界,他们难续情缘,须经过数次⽣死轮回,直到龙在长城上找到象征⾦、⽊、⽔、⽕、⼟的五种颜⾊的⽟佩,他们才能真正相聚。
悠悠岁⽉,漫漫征程。
长城崛起于烽⽕狼烟、地⽅割据的春秋时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兴衰演变,龙化⾝为兼并六国、统⼀华夏的秦始皇。
为北御匈奴,永保⼤秦帝国的万世基业,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长城,运⽤了全国⼤部分的青壮男丁。
⼤量的劳⼯冻饿累死。
秦始皇与凤化⾝⽽成的孟姜⼥在长城相遇,孟姜⼥诘问秦始皇:“你修了长城,可失了民⼼,谁来保护你的王朝千秋万代?”。
明长城导游词
![明长城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514a912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0.png)
明长城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明长城,我是今天的导游。
说起长城,那可是咱中国的一张名片,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而咱们眼前的明长城,更是长城中的杰出代表。
明长城修建于明朝时期,它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建。
从东到西,绵延万里,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华大地上。
咱们现在所在的这一段长城,地势十分险要。
大家可以看看周围的山峦,起伏不断,而长城就顺着山势修建,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优势。
这样一来,既增加了防御的效果,又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登上长城,大家可以看到城墙十分高大厚实。
这城墙可不是随便修的,它的高度和厚度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城墙上面还有瞭望口和射口,士兵们可以通过瞭望口观察敌人的动向,从射口攻击敌人。
而且,长城上还有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上的烟火就能迅速传递信息,让后方做好防御准备。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当敌人来袭,士兵们在长城上严阵以待,那场面该是多么的壮观和紧张。
走在长城上,脚下的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这些砖石,有的已经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却依然坚固。
它们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明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无数的百姓参与其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筑起了这道保卫家园的坚固防线。
在长城的沿途,还有许多关隘。
比如山海关、嘉峪关等,这些关隘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其雄伟壮观的气势让人叹为观止。
嘉峪关则是“河西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长城不仅是一道军事防线,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历史上,长城内外的民族通过贸易、通婚等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今,明长城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它让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但是,大家在游览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长城。
不要在城墙上乱刻乱画,不要乱丢垃圾。
我们要一起努力,让这一伟大的历史遗迹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让子孙后代也能看到它的风采。
明长城导游词
![明长城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c717b5e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6.png)
明长城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明长城,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
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中华大地之上,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和历史沧桑。
咱们现在所看到的明长城,修建于明朝时期。
明朝统治者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筑这一伟大的防御工事。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途经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全长约 88518 千米。
说起明长城的建筑特点,那可是相当独特。
它的城墙高大坚固,一般由砖石砌成,平均高度在 7 到 8 米左右,有些地段甚至高达 10 多米。
城墙顶部宽阔,可以容纳数人并行,还设有瞭望口、射孔等防御设施,方便士兵观察敌情和进行攻击。
长城上还建有许多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上就会燃起烽火,迅速传递信息。
在长城的修建过程中,无数的工匠和士兵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巨大的牺牲。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山凿石,搬运砖石,才铸就了这一伟大的工程。
可以说,明长城不仅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咱们现在所处的这一段长城,景色十分壮观。
大家往远处看,山峦起伏,长城顺着山势蜿蜒伸展,雄伟而壮观。
每当清晨或傍晚,阳光洒在长城上,那金色的光芒与古老的砖石相互辉映,仿佛让人穿越回了古代。
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它们见证了战争的硝烟,也见证了和平的到来。
在过去,长城上曾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无数的英雄为了保卫家园,在这里浴血奋战。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长城依然屹立不倒,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您漫步在长城上,您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您会看到城墙的砖石上留下的岁月痕迹,那是风雨侵蚀和时间流逝的见证。
您还会看到一些古老的碑文和石刻,它们记录了当时修建长城的艰辛和人们的期望。
沿着长城继续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保存完好的关隘。
这些关隘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省南和县张路村古文化遗址和传说
![河北省南和县张路村古文化遗址和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c4e01d0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e.png)
河北省南和县张路村古文化遗址和传说河北省南和县张路村古文化遗址和传说张路村属河北省南和县,位于南和县、邢台县、任县三县交界处,南距南和县城十公里,西距邢台市区十五公里,东北距任县县城四公里。
据考证是汉代古张县的所在地,1923年在该村村西曾出土西汉元凤元年铸造的“货泉”古币。
该村历史上曾称“长路村”是因位于山东通往太行山的一条古道旁而得名.。
明代燕王扫北时毁灭了长路村,后来山西洪洞的移民在旧村遗址东边建起了新村就叫张路村。
当地流传的民谣说,“远处看雾气腾腾,张路村好像小京城。
三台、五坑、九座庙,九龙口锁住五槐亭。
”意思是说,该村落很大,古木参天。
“三台”是指,村中有三个老母台(观音庙)。
“五坑”是指,村中的杨树坑、苇坑等五个常年积水的大水坑。
“九座庙”是指,药王庙、龙王庙、两个土地庙、火神庙、玉皇庙、东大寺等。
五槐亭位于村西北土岗上,亭子旁有五棵槐树,周围有九条像蜿蜒长龙一样通往各处的道路,所以该处也叫“九龙沟”。
该村虽历尽了千年变迁,仍留下了很多遗迹和传说。
一、古墓遗迹“村西碱、村南洼,村东北有九个大疙瘩。
”这是解放前当地老百姓对张路村的描述。
张路村东北原有九个十余米高的大土圪瘩,传说是古代达官贵族的坟墓。
邢台解放后,随着破除迷信的风潮,1947年冬经上级同意由村里组织村民挖开了三个古墓。
古墓挖开后当地许多百姓进去参观。
记忆中,古墓门向南开,门高约一米,宽一米左右,墓室有大小差不多的前后两室组成,中间有个通道相连。
前室进门有几块条石构成的石桌,地面也都是用大青石铺成,墓顶全是大砖砌的穹顶,高约四米,墓内看不到棺木残骨之物。
从一个墓里出土了许多古币和一些瓷器,还有一枚金印。
该印上方有一个奇兽,下面是篆字,因字迹不清,有人说是“郭威”,有人说是“郭子威”,还有人说是“郭宽”,由于当时没有专家在场见令鉴定难以确认。
后来这些东西都上交了,据说,现在该印的印迹在南和县文化馆可能有留存。
其余两个是空的,没有文物出土,看来盗墓贼已多次光顾过。
邢台河.太行山之行-明长城遗址马岭关印象
![邢台河.太行山之行-明长城遗址马岭关印象](https://img.taocdn.com/s3/m/ed2ec38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4.png)
邢台河.太行山之行-明长城遗址马岭关印象今年的5月21日至25日,我们一行夕阳红老友跟随小岛户外俱乐部,开启了邢台河及太行山之旅,第7站我们来到了明长城遗址马岭关过了这个路牌,我们来到了山西省昔阳县皋落乡疙瘩店村疙瘩店村口,竖了一块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马岭关段的文物牌店村并不大,许多房子都已经无人居住,或者都已倒塌了,这户村民正在修缮自己的房屋下图中的小伙子告诉我们,她和姐姐,以及父母们住在这个村子里,村子原先最多的时候有30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五六户人家了,大多数人都搬到镇上或者县里,他在太原学汽车修理,毕业以后也不会回到这里,姐姐也在外面打工,平时只有父母在家种了20多亩山地田,主要是旱作物,玉米,黄豆,山芋小麦等等,全部收入也就2万块钱左右小伙子还告诉我们,很快,县里面就要让他们都搬出这个山村,住到镇上和县里去了时常会有游客,驴友,穿越村子后面的这一段明长城遗址马关岭段马岭关长城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1.5公里处的马岭上,北距鹤度岭长城8.5公里。
西面位于山西省昔阳皋落乡圪瘩店村东南2.5公里处马岭关地势险要,东南有重峦叠蟑、千寻绝壁的牛群垴,西北是异峰挺拔、万丈悬崖的白虎山形成东、南、北三面的天然屏障。
关隘设在两山之间的谷口处,只有东门和西门。
东门外是数百米高的陡崖峭壁,唯盘绕于崖间的一条小路可以上下;西门外有一条二十米宽的鬼谷沟,在谷的最窄处有一吊桥,桥对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有一小径从悬崖处盘绕而上山的顶端,又有坚厚的石墙维护,颇有关外之关之感。
东、西门里是一小盆地,约有五千平方米原有官厅营房等,可供一营兵驻扎。
还可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宏伟规模和残垣断壁。
整个关呈长方形,布局别致壮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整个关隘呈长方形,布局别致壮观。
高大而壮丽的青石门楼,和雄伟庄严的带有垛口的青石围墙,象一条凶猛飞舞的青龙,沿着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向门的两翼翻腾而去,这条雄壮的建筑全长约五华里,形成了自西北至东南一道严密防线。
邢台境内的明长城
![邢台境内的明长城](https://img.taocdn.com/s3/m/32da3a6e87c24028915fc3b1.png)
邢台境内的明长城作者:牛之问来源:《当代人》2011年第11期明朝迁都北京以后,明政府沿太行山脉修筑了一条长达上千里的内长城,以东围京师,西拒外敌,从而形成了留存至今的一道壮丽的太行美景。
邢台境内的明长城,北起内邱县的鹤渡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高低错落,时断时续,绵亘于三县市的崇山峻岭之间。
其中邢台县境的马岭关长城东距邢台市90公里,在西北川的尽头,是河北邢台与山西昔阳的分界岭。
黄榆岭长城东距邢台市66公里,在将军墓川的尽头,西与和顺县接壤。
支锅岭长城距邢台市90公里,在浆水川的尽头,是河北邢台与山西和顺的分界岭。
长城的初修,是在赵武灵王扩土之后。
史料记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亲率精兵铁骑,退三胡,修长城,北逐匈奴,辟地千里。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约占有今河北省中部、西南部、山西省北部、中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赵与燕的边界,即今雁门关、紫荆关、插箭岭、娘子关一线长城。
而河北邢台境内的长城,则是赵与晋的边界。
以后,明王朝为防止北方的蒙古民族绕道太行山入侵中原,包抄北京的后路,在古赵长城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太行山的带御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明长城。
马岭寒影马岭关山脚下的明水村因有甘甜的山泉而得名。
上山的道路是青石板的古驿道,在村边并不明显。
顺南沟朝西走,是一条不常走人的碎石坡,远处是棋子大小的烽火台子,孤立于铜墙铁壁般的悬崖之上。
光滑的石板古道,令人想起古代的骡马驼队。
民国年间,从邢台到陕甘宁地区的皮毛商人。
就是行走在这条古道上,他们要提防野兽的袭击和响马(劫匪)的劫掠,在荒芜人烟的大山里,风雨和疲惫侵蚀他们的身体,孤独和恐惧缠绕他们的灵魂;他们跋山涉水,徒步测量羞脚下数千里的路程,从而铸就了历史上邢台皮毛的极度辉煌。
高大的关楼矗立在山顶。
离关楼不远的古道青石上,并排两个碗大的圆坑引起我的注意,如此规矩的圆坑是做什么用的呢?我想,一定和骡马古道的商旅有关吧。
当走完最后一个盘山道时,马岭关就像突然从天而降似地出现在眼前。
邢台西山赵长城
![邢台西山赵长城](https://img.taocdn.com/s3/m/732f003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7.png)
邢台西山赵长城邢台西山赵长城在邢台市西部与山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横亘着一段沿太行山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的古长城。
这段长城北起内丘县的鹤度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每处关隘一般都由城墙、关门、营房、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邢台的驴友们大都在邢台西山见到过几段长城遗迹。
当然,前几年我们去的时候见到这些遗迹,有的尚称为完好,有的已是坍塌残缺了。
但足以证明,这就是邢台区域内的的古长城。
在徐景曾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中有几处关于“边墙(长城)”的记载:马岭: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山势险峻,为戍守要地,中有平坦处,设边墙二道,外有沟涧,名曰鬼谷。
沟外为嘲岩,南为牛心脑。
黄榆岭: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
形险道冲,旧设有边墙、敌楼、官厅、营房、防守军兵。
今废。
清风岭: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
山势高耸,盛夏无暑。
旧设有边墙、敌楼、水门、营房。
今废。
支锅石:在清风岭南四十里。
三岭并起,状类支锅。
旧有边墙、铁门、箭楼、营房。
今废。
大岭口:在城西一百四十里。
山有边墙。
1戚朝卿《邢台县志》记载了马岭口、黄榆关、清风岭、支锅石口、露萝(路罗)岭、夫子岩、庄儿角、货郎神口等处长城的防守设置。
有的隘口还设有墩台、吊桥2。
邢台西边相邻的是山西的和顺县,两地基本上是沿着太行山而分界。
在《和顺县志》中对于这段长城也有基本相同的记载。
《和顺县志》旧序曰:和顺边晋省东陲,隶辽州北鄙邻。
畿甸接豫域,四岭环峙,群山盘曲,居太行之绝巅3。
梁余(春秋梁余子食邑)皆山也,邑设于深岩遗谷之间,俗朴事简,守之者称易,治为是地,虽僻而昆连直豫,旧为全晋东藩第一要隘。
设文武员弁七,营房九,四岭杌要处,皆属边防。
4在南抵辽州,西邻古魏,北接沾水,东距直隶的和顺东境边防之地,每处关隘一般都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和顺县志》建置及古迹项下明确记载:黄榆古戍、韩信旧寨、黄榆岭、辘辘村、桃树坪岭、风门岭、马岭、夫子岭、马脊岭、炉烟岭及松子岭等处,都曾分别设有营房一所,墩台一座,烟墩五座5。
邢台市西山长城24隘口及七大关口牌匾名称
![邢台市西山长城24隘口及七大关口牌匾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86527a7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4.png)
邢台市西山长城24隘口及七大关口牌匾名称
邢台市西山长城各关隘的牌匾名称
马陵口:邢州外翰、马陵重关
鹤度岭口:鹤度仙踪
黄榆岭口:黄榆古道
支锅岭口:支锅形胜
大岭口:大岭连云
黄背岩口:黄背苍岩
清风岭口:神开地险、圣作风清
据《四镇三关志》载:顺德府马陵口(即马岭关)下属有二十四隘口,每个关隘均有牌匾,如今仅知上述7个关隘的牌匾名称,其他关隘不详。
1、清风岭口,正城一道,缓;
2、锦绣堂口,正城一道,缓;
3、鹤度岭口,正城一道,缓;
4、黄榆岭口,正城一道,冲;
5、庄儿角口,正城一道,缓;
6、马陵口,堡城一座,缓;
7、龙讲沟口,正城一道,缓;
8、青纱岩口,正城一道,缓;
9、邢家峪口,正城一道,缓;
10、七里会口,正城一道,缓;
11、爱子岩口,正城一道,缓;
12、明鸡沟口,正城一道,缓;
13、风门岭口,正城一道,缓;
14、际道儿口,正城一道,缓;
15、猪道闯口,正城一道,缓;
16、支锅石口,正城一道,缓;
17、路罗岭口,正城一道,缓;
18、青阳沟口,正城一道,缓;
19、王三铺口,正城一道,缓;
20、鹿路岭口,正城一道,缓;
21、夫子岩口,正城一道,缓;
22、货郞神口,正城一道,缓;
23、黄背岩口,正城一道,缓;
24、数道岩口,正城一道,缓;。
明长城导游词
![明长城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3aac3e2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c.png)
明长城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明长城,我是今天的导游。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一同领略这座伟大建筑的魅力。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它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蜿蜒六千余公里,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上。
咱们先来说说明长城的历史背景。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建长城。
这项工程历经了数代皇帝,持续了二百多年才大致完工。
明长城的建筑工艺堪称一绝。
城墙高大坚固,一般高度在 7 到 8 米之间,底部宽 6 到 7 米。
城墙的顶部设有垛口、瞭望口和射口,方便士兵们观察敌情和进行攻击。
在长城的重要地段,还设有关隘、城堡和烽火台。
关隘是长城上的重要通道,通常有坚固的城门和防御设施。
城堡则是屯兵和储备物资的地方。
烽火台则用于传递军情,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上的士兵就会点燃烽火,迅速将消息传递给后方。
明长城的建筑材料也非常丰富多样。
主要有砖石、黄土、木材等。
在山区,多采用砖石砌筑城墙;在平原地区,则以黄土夯筑为主。
为了增强城墙的稳定性,还在墙基部分铺设了大量的条石。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修建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工程是多么的不容易。
无数的工匠和士兵们背井离乡,风餐露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这一世界奇迹。
咱们现在所看到的明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防御工事,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
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比如说,在长城的修建过程中,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相传孟姜女的丈夫被征去修长城,多年杳无音信。
孟姜女千里寻夫,来到长城脚下,却得知丈夫已经累死在工地,她悲痛欲绝,哭声震天动地,长城为之崩塌。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
再比如,长城在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也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
明朝时期,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多次率军攻打长城,但都被明朝军队顽强抵抗,保卫了边疆的安宁。
黎城县,“边墙”内长城雄关——东阳关
![黎城县,“边墙”内长城雄关——东阳关](https://img.taocdn.com/s3/m/b68db31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d.png)
黎城县,“边墙”内长城雄关——东阳关文旅太行 2021-10东阳关凭什么称关一凭边墙(长城)二凭峪。
首先,东阳系古地区名。
春秋晋地。
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一带。
又,战国赵地。
东阳属清河。
(图片与正文无关)据山雨理解,八百里太行,自北而南,山左为东为阳,山右为西为阴。
山之东,为东阳。
春秋之季,晋出东阳,势必出关以东下。
地狭者为峪为山谷。
横行者为陉为山口,为孔道。
边墙,《秦集史》曰:赵之内长城,属阻漳滏之险,有内外之称。
内长城在浊漳之北,为赵南界。
东阳关长城当地人称边墙,垒石为墙,今遗迹犹存。
现在可以看见的边墙系明代遗存。
东阳关,旧称壶关,壶口关。
其东北方向五里许,有大门,小门之关口,系控制涉县经峪里进黎城之要隘。
要隘必借地形地貌。
岭上起墙,山口置关。
今东阳关村,丘陵地貌。
其下有长宁川。
五里为吾(吴)儿峪(谷)。
峪里谷中,极狭处为“山口”,亦称“口”、“小口”。
小口,位于东阳关下十里,有村名小口,百十口,三四百人。
上党山势奇险,群峰在此一收,形似壶口。
小口村以壶口得名,乃为不折不扣的山村。
小口村下三里有上湾、下湾村,属黎。
从两省桥出境即达河北涉县神、头村。
再下,就是义汤椿树岭了。
山雨辛丑桂月之末于古沙安乐窝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
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
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明长城导游词
![明长城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fb58ec3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4.png)
明长城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明长城,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领略这座伟大建筑的魅力和历史。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它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总长度超过 8800 多千米。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当我们站在长城脚下,仰望那蜿蜒于山峦之间的雄伟城墙,心中不禁涌起对古人的敬佩之情。
想象一下,在数百年前,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劳动人民是如何凭借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筑起这道坚固的防线的。
明长城的建筑结构十分复杂而精巧。
城墙高大而厚实,一般高度在7 到 8 米之间,底部宽约 6 到 7 米。
城墙的顶部设有垛口、瞭望口和射口。
垛口是用于瞭望和射击的,瞭望口可以让士兵观察远处的敌情,而射口则方便弓箭手射击敌人。
这些设计既体现了实用性,又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长城的建筑材料也多种多样。
主要有砖石、黄土、木材等。
在一些地势险要的地方,还采用了天然的石头和陡峭的山势来加强防御。
长城的修建过程异常艰辛,许多劳工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正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伟大奇迹。
在明长城的沿线,还分布着许多关隘和城堡。
比如著名的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
这些关隘地势险要,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它依山傍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
居庸关则是北京西北的门户,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嘉峪关则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隘,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卡。
当我们登上长城,漫步在这古老的砖石之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在过去的岁月里,这里曾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长城见证了无数将士的英勇和牺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定决心。
在明朝时期,长城的防御作用至关重要。
它有效地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长城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许多商人通过长城沿线的关隘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台西边山里的明长城(增加走马槽内容)一、太行深山明长城《二十五史·明史》记载:明以武力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
这段记载说明马上皇帝朱元璋创立的明朝政权是很重视军事防守的。
《明史·边防志》又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
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
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为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三面靠近边塞,元朝残余势力,谋求复辟,不断骚扰,因此明朝掌权者认识到加强边防建设的重要性。
明代统治者特别重视边塞防守,嘉靖朝前后,曾在太行深山区修建了长城,史称明长城。
在邢台市西部边沿地区的邢台、内邱、沙河等县与山西、武安交界处就存有大段明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龙文化闭关防御性工程的古代遗存。
长城分内长城和外长城。
明长城起自居庸关,断续起伏近千里。
邢台深山一段属于内长城,北起内邱县的嵩都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时断时续,时起时伏,沿太行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绵亘于三县市的崇山峻岭之间。
至今仍存有石墙、关口、烽火台多处。
史册志书有记载的就有嵩都岭口、鹤渡岭口(又名锦绣堂口)、马岭关口、黄榆岭口、清风岭口、支锅石山口、路罗岭口、夫子岩口、货郎神口、大岭口、数道岩口、黄背岩口等十多处关隘,虽饱经数百年沧桑,已呈现苍老容颜,但据其占地面积,墙垣规模仍可见当年初建时的坚固与壮美。
嵩都岭口,在内邱县境内,岭上有嘉靖二十一年五月立的《内邱县嵩都岭城记》石碑,碑上镌刻着建造长城和关口的原由和经过。
该段长50丈,厚2丈,高2.5丈,加垛口5尺、共高3丈。
城上有楼,楼下有门,门上勒石题字曰“鹤渡仙踪”,取旧志,“山峰峭峻,唯鹤能渡”之句,形容其险要。
鹤渡岭口,又名仙人台。
在内邱县境内寒山垴南五公里处,与锦绣堂口相连。
锦绣堂今名杏峪口,为明长城重要关隘。
马岭关口,在邢台县城西北160里,太行山最高处的白虎山与牛群垴之间,为五大关口之一的边塞要地,是邢州的西北大门,今仍有长城残段及石门、栈道、寨墙等遗存。
黄榆岭口,在邢台城西南180里,山势高峻,地处险要,关隘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至今仍留有完整的城楼。
城门跨度七尺,深八尺,城门南北连接长城残段。
北墙西边尚有营房、炮台、边墙、敌楼、残垣破壁和烽火烟墩。
清风岭口,在邢台县城西南180里,山势高耸,地势险峻。
因夏日凉爽,无暑热之感而得名。
设有边墙、敌楼、水门、营房等建筑,今已无存。
支锅石山口,在邢台城西南180里,此地山峦起伏,道路崎岖。
旧有边墙、箭楼、营房等军事设施。
此山口在清风岭南40里。
因其三岭并起,状似支锅石而得名。
货郎神口,是邢台县与山西省交界处太行山山脊上的一处明长城关隘。
此处层峦叠嶂,山高谷深,风光秀美。
明代曾有驻军防守,营盘棋布,旌旗招展,乃明长城要塞之一。
大岭口,在沙河市石盆村西北十多里处。
东接大寨山,西接五指山,北邻邢台县,上有边墙一道,今城墙与门洞存留完好。
数道岩口,在沙河城西南180里。
因此处涧沟之路旋绕数层而得名。
旧时有驻军防守的营房、敌楼等建筑。
现在两侧山顶上的关墙依然大体完好。
黄背岩口,在沙河城西南190里。
山势崇高,有水泉喷涌流淌。
岩南有五指山又叫和尚垴,与数道岩相连,南通武安县。
昔日有驻军防守,为明长城要塞之一。
上述明长城关隘,规模宏大,建筑雄奇。
城堞垛口在峰峦掩映、山岚笼罩下时隐时现,更加雄伟壮观。
战时可作为边塞之防守,平时可装点山川之壮美。
历代戍边武将巡逻至此抒发豪情,文人骚客游历至此即兴吟咏,留下很多诗词歌赋。
明代顺德府知府李攀龙一次来此巡视,曾以《黄榆岭》为题即兴吟诗。
诗中有“西来山色照邢襄,北走并州拥太行。
巨鹿秋荫沙渺渺,石门寒气雨沧沧……”之句。
诗人以茫茫山峰,渺渺秋光,沧沧雨雾描绘了邢襄大地的秀丽风光。
并展开诗思神游于晋冀平原和太行山区之间,寄发了怀古之幽情。
清代诗人宋岳在《货郎神口》一诗中写道:万峰回合此天关,坐拥旌旗月满天。
岁熟定知民瘼少,时平应见羽书闲。
……诗人在描绘货郎神口群峰起伏,营盘棋布,旌旗招展,肃穆庄严的同时,又饱含激情地期盼五谷丰登,战事平息,人民安居乐业,读来发人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邢台、沙河、内邱的明长城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县市借助山川、关隘的优美环境,大力开发了旅游事业,恢复、重建了部分明长城楼台亭阁,以其雄奇壮观的仿古建筑和丰厚凝重的文化底蕴,招徕八方游客。
转自:《邢台新闻网》2007-5-7 7:11:22 作者岩溪二、马岭关马岭关(元)金好问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遍天。
群峰不断浮云色,绝排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
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
这是金人元好问讴歌马岭关的一首壮美诗篇。
马岭关地势险要,东南有重峦叠蟑、千寻绝壁的牛群垴,西北是异峰挺拔、万丈悬崖的白虎山。
形成东、南、北三面的天然屏障。
关隘设在两山之间的谷口处,只有东门和西门。
东门外是数百米高的陡崖峭壁,唯盘绕于崖间的一条小路可以上下;西门外有一条二十米宽的鬼谷沟,在谷的最窄处有一吊桥,桥对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有一小径从悬崖处盘绕而上。
山的顶端,又有坚厚的石墙维护,颇有关外之关之感。
东、西门里是一小盆地,约有五千平方米。
原有官厅营房等,可供一营兵驻扎。
现在还可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宏伟规模和残垣断壁。
整个关呈长方形,布局别致壮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
马岭关-主要景点烽火台马岭关为太行五大古关之一,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中为小型盆地,平坦处可容三、五百人,筑东、西二道城墙,各开一关门,南北峰巅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敌台,涧上有桥。
东城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与悬崖相接,略呈“S”形,长约800米,毛石砌边,白灰色缝,内填黄土、碎石。
墙体底宽3米,残高一般不足1米,保存较好处高达2.5米,外墙亦可见垛口残迹。
西城墙与东城墙的结构及保护情况相同。
西关门早年倾圮,现为一大豁口,原貌不辨。
东关门与西关门相对,位于长城中段最低处,用规整的青色条石砌筑,现存高度为3.2米,宽4.5米,拱形券门洞高2.13米,平面为“凸”字形,外侧宽3米,内侧宽3.6米,进深3.2米,门洞内两拐角处有圆形凹槽,直径13厘米,当为门轴基槽,原关门已废失,现存关门为当代安装。
东门西侧15米有营堡一处,条石垒彻,坐北向南,面宽两间,8米,进深6米,墙厚0.7米。
坡式顶,前檐稍高,后檐置瓦,以流雨水,屋内为券顶,高2.8米,东间为明间,西门向南开有窗口,高0.75米,宽0.67米。
主峰:马岭关的主峰是白虎山(又名不老青山),海拔1822米,为太行山最高峰之一。
从马岭关到白虎山顶约有六、七华里,山下有一清泉,曰“明水”。
立在山顶向下俯视,象一条白花蛇,时明时灭闪烁在丛林山间,给多娇的江山增加了一份神秘而绚丽的色彩。
多少年来,一直用它的甘液滋润着这一带的山区。
再放开视线,立即产生“一览众山小”之感,向东能鸟瞰龙门川、稻畦川和内邱大部。
向西能远眺山西昔阳、和顺两县通往马岭关诸道。
鬼谷沟:马岭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顺险,下有涧沟二十余丈,名曰鬼谷,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
相传旷世奇人鬼谷子曾隐居在此,修道授徒。
鬼谷子,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著有《鬼谷子》十四篇传世。
叱咤风云扬名天下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等人,都是在这里向鬼谷子拜师学艺。
敌台:一在西城墙北端正东40米的山坡上,实心高台式,坍塌严重,南北长6米,东西宽3米,残高仅2米,用不规则条石砌筑,白灰抹缝,内填黄土、碎石,夯实;由第一座敌台上坡东行40米即为第二座敌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2米,残高1.5米,墩台的结构和建筑材料与第一座敌台一致,在墩台周围散落大量灰布瓦残片,据此可知,墩台上原有灰布瓦顶的建筑物,用于士兵遮风避雨。
烽火台: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北面、南面山峰上,相距约1.5公里,北烽火台三面临悬崖,规整条石砌成,残高4.2米,底部东西宽4.3米,南北长5.3米,南侧面有台阶拾级而上,台阶宽1.4米,长8米;南烽火台坍塌严重,残高已不足1米。
两座烽火台位于马岭关海拔最高处,登台了望,关门内外尽收眼底,发现敌情,迅速点燃烽火,及时传递情报。
沟涧石桥:烽火台正西山坡下,即为沟涧石桥,桥西即为通向山西境内的盘山道。
这座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修建,在一块清代修桥碑上写道:“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别无他路可行人通往。
”由此可见,马岭关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
明朝时为吊桥,遇有紧急敌情,则拉起吊桥,增强了军事防御力量,马岭关“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
”马岭关-历史痕迹马岭关马岭关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理想的军事要塞。
据有关资料记载,汉高祖三年,韩信屯兵上党,上书刘邦伐燕赵。
刘邦准后,韩信沿太行山北进,用奇兵一举破井烃,消灭了十余万赵代联军。
他的统帅部就设在了马岭关。
唐天佑三年,河东元帅李克用遣其大将李嗣昭领兵数万攻邢州,进兵路线也是和韩信一样,沿和顺、昔阳县东进,企图首先抢占马岭关一带制高点。
但邢州守将朱全忠,深知马岭关的战略价值,即令骁将张药,伏兵马岭关一带天险,其结果,李嗣昭还未看到马岭关的影子,先头部队已被张范所歼灭。
最后,李嗣昭终因无法突破,大败回返。
张鸣利用马岭关之险为保卫邢州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从而也显示了雄关无比威力。
一九三七年初,我红军先头部队沿太行山东进,也曾因首先抢占了马岭关险要,以一个连的兵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田福义部驻扎在明水村装备精良的一个营,建立了宋家庄以西的抗日政权。
一九四二年,盘据在邢台之日军向西山区扫荡,但因慑于马岭之险要,未敢到宋家庄以西。
而山西东犯之敌千余人,当进到昔阳县铺上村时,因怕遭我军伏击,也是迟迟未敢闯关。
马岭关-马岭与长城马岭关长城的初修,是在赵武灵王扩土之后。
史料记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亲率精兵铁骑,退三胡,修长城,北逐匈奴,辟地千里。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约占有今河北省中部、西南部、山西省北部、中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赵与燕的边界,即今雁门关、紫荆关、插箭岭、娘子关一线长城。
而邢台境内的长城,则是赵与晋的边界。
以后,明王朝为防止北方的蒙古民族绕道太行山入侵中原,抄北京的后路,在古赵长城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太行山的防御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明长城。
马岭关、梁谷、黄榆关、支锅岭、马槽村、夫子岭等断断续续长约近100华里,在古籍《读史方舆纪要》与《明史·地理志》都有记载,这也是中国长城最为险峻的一段,是塞上雄关中最壮美的一处。
邢台境内的古长城连绵蜿蜒,北接内邱境内的锦绣堂口,往南则达武安与山西交界的峻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