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西边山里的明长城(增加走马槽内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台西边山里的明长城(增加走马槽内容)

一、太行深山明长城《二十五史·明史》记载:明以武力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这段记载说明马上皇帝朱元璋创立的明朝政权是很重视军事防守的。《明史·边防志》又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为重。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三面靠近边塞,元朝残余势力,谋求复辟,不断骚扰,因此明朝掌权者认识到加强边防建设的重要性。明代统治者特别重视边塞防守,嘉靖朝前后,曾在太行深山区修建了长城,史称明长城。在邢台市西部边沿地区的邢台、内邱、沙河等县与山西、武安交界处就存有大段明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龙文化闭关防御性工程的古代遗存。长城分内长城和外长城。明长城起自居庸关,断续起伏近千里。邢台深山一段属于内长城,北起内邱县的嵩都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时断时续,时起时伏,沿太行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绵亘于三县市的崇山峻岭之间。至今仍存有石墙、关口、烽火台多处。史册志书有记载的就有嵩都岭口、鹤渡岭口(又名锦绣堂口)、马岭关口、黄榆岭口、清风岭口、支锅石山口、路罗岭口、夫子岩口、货郎

神口、大岭口、数道岩口、黄背岩口等十多处关隘,虽饱经数百年沧桑,已呈现苍老容颜,但据其占地面积,墙垣规模仍可见当年初建时的坚固与壮美。嵩都岭口,在内邱县境内,岭上有嘉靖二十一年五月立的《内邱县嵩都岭城记》石碑,碑上镌刻着建造长城和关口的原由和经过。该段长50丈,厚2丈,高2.5丈,加垛口5尺、共高3丈。城上有楼,楼下有门,门上勒石题字曰“鹤渡仙踪”,取旧志,“山峰峭峻,唯鹤能渡”之句,形容其险要。鹤渡岭口,又名仙人台。在内邱县境内寒山垴南五公里处,与锦绣堂口相连。锦绣堂今名杏峪口,为明长城重要关隘。马岭关口,在邢台县城西北160里,太行山最高处的白虎山与牛群垴之间,为五大关口之一的边塞要地,是邢州的西北大门,今仍有长城残段及石门、栈道、寨墙等遗存。黄榆岭口,在邢台城西南180里,山势高峻,地处险要,关隘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至今仍留有完整的城楼。城门跨度七尺,深八尺,城门南北连接长城残段。北墙西边尚有营房、炮台、边墙、敌楼、残垣破壁和烽火烟墩。清风岭口,在邢台县城西南180里,山势高耸,地势险峻。因夏日凉爽,无暑热之感而得名。设有边墙、敌楼、水门、营房等建筑,今已无存。支锅石山口,在邢台城西南180里,此地山峦起伏,道路崎岖。旧有边墙、箭楼、营房等军事设施。此山口在清风岭南40里。因其三岭并起,状似支锅石而得名。货郎神口,是

邢台县与山西省交界处太行山山脊上的一处明长城关隘。此处层峦叠嶂,山高谷深,风光秀美。明代曾有驻军防守,营盘棋布,旌旗招展,乃明长城要塞之一。大岭口,在沙河市石盆村西北十多里处。东接大寨山,西接五指山,北邻邢台县,上有边墙一道,今城墙与门洞存留完好。数道岩口,在沙河城西南180里。因此处涧沟之路旋绕数层而得名。旧时有驻军防守的营房、敌楼等建筑。现在两侧山顶上的关墙依然大体完好。黄背岩口,在沙河城西南190里。山势崇高,有水泉喷涌流淌。岩南有五指山又叫和尚垴,与数道岩相连,南通武安县。昔日有驻军防守,为明长城要塞之一。上述明长城关隘,规模宏大,建筑雄奇。城堞垛口在峰峦掩映、山岚笼罩下时隐时现,更加雄伟壮观。战时可作为边塞之防守,平时可装点山川之壮美。历代戍边武将巡逻至此抒发豪情,文人骚客游历至此即兴吟咏,留下很多诗词歌赋。明代顺德府知府李攀龙一次来此巡视,曾以《黄榆岭》为题即兴吟诗。诗中有“西来山色照邢襄,北走并州拥太行。巨鹿秋荫沙渺渺,石门寒气雨沧沧……”之句。诗人以茫茫山峰,渺渺秋光,沧沧雨雾描绘了邢襄大地的秀丽风光。并展开诗思神游于晋冀平原和太行山区之间,寄发了怀古之幽情。清代诗人宋岳在《货郎神口》一诗中写道:万峰回合此天关,坐拥旌旗月满天。岁熟定知民瘼少,时平应见羽书闲。……诗人在描绘货郎神口群峰起伏,营盘

棋布,旌旗招展,肃穆庄严的同时,又饱含激情地期盼五谷丰登,战事平息,人民安居乐业,读来发人深思。改革开放以来,邢台、沙河、内邱的明长城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县市借助山川、关隘的优美环境,大力开发了旅游事业,恢复、重建了部分明长城楼台亭阁,以其雄奇壮观的仿古建筑和丰厚凝重的文化底蕴,招徕八方游客。转自:《邢台新闻网》2007-5-7 7:11:22 作者岩溪二、马岭关马岭关(元)金好问

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遍天。

群峰不断浮云色,绝排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

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这是金人元好问讴歌马岭关的一首壮美诗篇。马岭关地势险要,东南有重峦叠蟑、千寻绝壁的牛群垴,西北是异峰挺拔、万丈悬崖的白虎山。形成东、南、北三面的天然屏障。关隘设在两山之间的谷口处,只有东门和西门。东门外是数百米高的陡崖峭壁,唯盘绕于崖间的一条小路可以上下;西门外有一条二十米宽的鬼谷沟,在谷的最窄处有一吊桥,桥对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有一小径从悬崖处盘绕而上。山的顶端,又有坚厚的石墙维护,颇有关外之关之感。东、西门里是一小盆地,约有五千平方米。原有官厅营房等,可供一营兵驻扎。现在还可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宏伟规模和残垣断壁。整个关呈长方

形,布局别致壮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马岭关-主要景点烽火台

马岭关为太行五大古关之一,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中为小型盆地,平坦处可容三、五百人,筑东、西二道城墙,各开一关门,南北峰巅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敌台,涧上有桥。东城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与悬崖相接,略呈“S”形,长约800米,毛石砌边,白灰色缝,内填黄土、碎石。墙体底宽3米,残高一般不足1米,保存较好处高达2.5米,外墙亦可见垛口残迹。西城墙与东城墙的结构及保护情况相同。西关门早年倾圮,现为一大豁口,原貌不辨。东关门与西关门相对,位于长城中段最低处,用规整的青色条石砌筑,现存高度为3.2米,宽4.5米,拱形券门洞高2.13米,平面为“凸”字形,外侧宽3米,内侧宽3.6米,进深3.2米,门洞内两拐角处有圆形凹槽,直径13厘米,当为门轴基槽,原关门已废失,现存关门为当代安装。东门西侧15米有营堡一处,条石垒彻,坐北向南,面宽两间,8米,进深6米,墙厚0.7米。坡式顶,前檐稍高,后檐置瓦,以流雨水,屋内为券顶,高2.8米,东间为明间,西门向南开有窗口,高0.75米,宽0.67米。主峰:马岭关的主峰是白虎山(又名不老青山),海拔1822米,为太行山最高峰之一。从马岭关到白虎山顶约有六、七华里,山下有一清泉,曰“明水”。立在山顶向下俯视,象一条白花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