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九边重镇是怎么划分的

合集下载

九边重镇名词解释

九边重镇名词解释

九边重镇名词解释
九边重镇是指中国历史上设立的九个重要边防城镇,用于防御边境外敌入侵和控制边境地区。

这些九个城镇分别是:
1. 边:位于云南省边境附近,是对付南方少数民族抵抗和外敌侵入的主要基地。

2. 狄:位于陕西省狄道地区,是抵御北方匈奴等外族入侵的重要据点。

3. 秦: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重要边防城镇。

4. 苍:位于甘肃省阿克塞藏族自治县境内,是西北地区抵御西域异族入侵的重要防线。

5. 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境内,是对付西北地区的外族侵入的中心城市。

6. 卫: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境内,是周文王的后代认为控制中原地区的重要城池。

7. 蛮: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是对付西南少数民族抵抗和外敌侵入的关键城镇。

8. 胜:位于广东省清远市境内,是九边重镇中南方抵御南海海盗入侵的主要防线。

9. 鼎:位于江西省进销人龙境内,是南方边境地区控制的重要据点,也是南宋时期的重要边防城镇之一。

这九个重镇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起到了维护边境安全和保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

中国世界遗产长城的介绍

中国世界遗产长城的介绍

中国世界遗产长城的介绍如下是有关中国世界遗产长城的介绍:1.长城的概况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自公元前7、8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长城修筑的历史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公元前7、8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

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

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

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

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千米或10000千米。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更多。

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

明长城蓟镇建置时间考辨

明长城蓟镇建置时间考辨
2 蓟镇建镇以往诸说
判断建镇的时间实质是对于建镇 标 志的 判 断。今人 关于 长 城“ 蓟 镇 ”建 置时间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2.1 蓟镇建镇于永乐年间说 胡凡 在《明代洪武 永 乐时期北部
边防 军 事领导 体制的 演 变》一文中提 出洪武时期在北 边先 后建 立了七个军 镇:北平、大 同、山西、陕西镇、辽 东 镇、甘肃镇、大宁镇。永乐之后“为了弥 补北平正面防御的缺失而设立的永平、 山海,后 世 演变 为蓟镇,时间是 在洪 武 三十五年 十二月。”③ 洪 武 三十五年,永 乐帝即位之后派驻总兵官永 乐 年间的说法中建镇的判断依据是“派总 兵官驻守”。
3 蓟镇建镇时间考辨
有关 蓟 镇 建 置 的历史信息 主 要 载 于《明实录》、《皇明九 边考》、《四镇 三关 志》、《九 边图说》、《卢龙 塞 略》 等 书中。下 面 将通 过 对历史 文 献的辨 析 加以论证:
3.1 《四镇三关志》、《卢龙塞略》中 的记载
从“总兵官”设 置时间来 看:《四 镇 三关 志》记 载“ 靖 难 之役 ”后 改“ 北 平 布 政 司 ”为“ 顺 天 府 ”。永 乐 二 年 (1404年)设“总兵官”于寺子谷,56年 之 后的天 顺四年(14 6 0 年)移总兵府 于 三屯营。文献记载说明永乐二年就已设 “总兵官”。
表1 明初都司及九边设置时间表 Tab.1 the set-up timetable of Dusi and the Nine-frontiers in early Ming Dynasty
都司名 治所 设置时间 九边名 治所 设置时间
辽东都司 辽阳
洪武8年 辽东 北镇
永乐初年
北平都司 北平行都司
表2 蓟镇卫所建置沿革统计表 Tab.2 the history tables of Weisuo in Ji-town

明长城九边重镇指的是哪些地方到底是九边十一镇还是九边十三镇

明长城九边重镇指的是哪些地方到底是九边十一镇还是九边十三镇

明长城九边重镇指的是哪些地方到底是九边十一镇还是九边十三镇明朝建立之初,刚从战乱阴云中走除的明王朝,面对着北方残元势力强大的军事威胁。

于是,明王朝大规模修筑了沿边长城,在长城一线屯驻了百万大军,并逐渐形成九边十三镇的特殊防务格局。

九边重镇最初是沿着万里长城规划的,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也称太原镇)、山西镇、榆林镇(也称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此时为九边九镇。

明英宗朱祁镇,放弃稳守九边九镇的战略,反而御驾亲征,以己之短攻敌之所长。

土木堡之变,明朝二十万大军伤亡过半,朱祁镇被掳。

后来瓦剌进逼北京,北京的预备军依托九边九镇的防御体系,于谦剩下的残兵硬是顶住了这次危机。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时期,为了加强北京的防护,增设昌平镇和真保镇。

这个时候,九边九镇就改名为九边十一镇,这是保留时间最长的监制,后世通常以九边十一镇称呼明朝的边镇。

明神宗万历年间,明朝西北和东北都遇到强敌,于是在固原镇分出临洮镇,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称为九边十三镇。

1、属蓟辽总督关内辽东镇辽东镇,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境内)。

管辖东起丹东市西至山海关的长城,全长约970多公里。

蓟州镇蓟州镇,总兵驻河北迁西县,管辖东起山海关西至北京怀柔区的长城,全长约880多公里。

昌平镇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时期,昌平镇建立。

总兵驻昌平(今北京昌平区),明朝从原蓟州镇防区划出的渤海所、黄花镇、居庸关、白羊口、长峪城、横岭口、镇边城诸城堡长城线,其东北起于慕田峪关东界,西至紫荆关,全长230公里。

山海镇明神宗万历年间,山海镇建立。

划出蓟州镇东协山海、石门、燕河、建昌四路作为山海镇的防区。

山海镇长城东起今老龙头,西至今河北省迁安县,全长约195公里。

真保镇真保镇,总兵驻保定,管辖的长城北起紫荆关,经倒马关、龙泉关、娘子关、南至故关,全长390公里。

2、宣大总督管内宣府镇宣府镇,总兵驻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管辖东起北京怀柔区西至河北怀安县的长城,全长约510多公里。

明长城之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

明长城之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

明长城之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1.0 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见证了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不同文明间剑拔弩张的冲突与对抗。

2.0 明长城内外两道:2.1 外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也叫“外边”或“边墙”;2.2 内长城,初为北齐时修建,也叫“次边”;据明史《兵志·边防》的记载:“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今北京市)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

皆峻岭层岗,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

3.0 内外两道的东交汇点为怀柔慕田峪长城附近;3.1 向北为外长城:经延庆四海镇由白河堡附近进入河北赤城县的独石口,沿西北到张家口、大同,到偏头关,最后至嘉峪关;3.2 向西是内长城:经过居庸关(八达岭),进入怀来,入门头沟,从灵山出北京进入河北涿鹿至涞源到河北易县的紫荆关,再到山西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在偏头关的东边白羊岭上和外长城汇合。

4.0 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4.1 东边的三座关口,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内三关”;4.2 西边的三座关隘,偏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

5.0 内三关5.1 居庸关位于昌平八达岭岭口(北口)至南口的峡谷中,北距八达岭10公里。

居庸关和南北两口形成重关迭险。

1209年,蒙古军攻金中都(即北京),金兵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乃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暗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荆关,入关后迅速移兵从南反攻居庸关,居庸关遂被攻破,后来蒙古军未攻下金中都退走。

1211年,蒙古军又派兵攻破居庸关,并在关城驻扎,过了三年,蒙古兵再围金中都,金主遣使求和,蒙古军只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居庸关。

金因受蒙古军威胁即于当年迁都开封。

次年蒙古军便占领了中都。

历史趣谈何为明代九边重镇?都是边防的最前线?

历史趣谈何为明代九边重镇?都是边防的最前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何为明代九边重镇?都是边防的最前线?
导语:我们之前讲过大唐的边陲重地西安六镇,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明代的九边重镇,一起来看看吧。

九边重镇,一般是指明朝弘治年间,沿
我们之前讲过大唐的边陲重地西安六镇,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明代的九边重镇,一起来看看吧。

九边重镇,一般是指明朝弘治年间,沿北部边境的长城沿线,依次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从东到西依次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九边重镇是明代非常无奈的一种边境军事安排,它的兴起和荒废也和明王朝的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明代九边重镇图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蒙古人的元帝国,建立了明帝国,明朝建立之初武力非常强盛,把强大的蒙古骑兵赶到了漠北苟延残喘。

然而,正如有些专家所说,农耕文明在军事上是永远打不过游牧文明的,因为你一打他就跑,而你又不可能到处跑,虽然其后的明成祖朱棣又发动过多次对漠北游牧民族的远征,但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灭掉他们,所以农耕文明再强大,也永远处于守势。

明朝建国后不久,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又经常南下寇边,成为了明代长久而严重的边患,明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长城线上设立这些边防军事重镇,靠这些军事重镇来抵挡北方蒙元残余的进攻,而后期还要防御崛起的后金。

宣镇所辖的宣化古城
小编大致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九个重镇:辽东镇,在山海关外,总兵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蓟州镇,山海关至慕田峪;宣府镇,总兵驻
生活常识分享。

长城知识23道问答题

长城知识23道问答题

长城知识23道问答题1. 万里长城真的是“一万里”长吗?答案:不止一万里。

长城总长度超过了2.1万千米,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2.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市?答案: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3. 长城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吗?答案: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4. 中国最早开始修筑长城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什么时期?答案:春秋时期。

5. 为了有效抵御入侵,各诸侯国先后在各自边界上修筑起能够传递信息的烽火台,以及具有防御性的驻军城堡,这些城堡被称为什么?答案:列城。

6. 为了进一步强化防御能力,又不断地在烽火台和列城之间修筑高大宽厚的墙体,形成阻碍敌人进攻的障碍,这样逐渐发展为长城,当时称为什么?答案:边墙”或“长垣”。

7.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共有多少个诸侯国修筑过长城?答案:20多个。

8. 较早修筑长城的是哪个诸侯国?答案:楚国。

9. 楚长城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答案:“方城”或“万城”。

10. 齐国也是诸侯国中修筑长城较早的一个国家,齐长城西起哪里,东至哪里?答案:西起近山东省平阴县北,东至大朱山东入海处。

11. 燕国位于七国的什么部位?答案:东北部。

12. 燕国修筑了哪两条长城?答案:易水长城和北长城。

13. 赵国、秦国也分别在各自边境修筑了长城,这些城墙奠定了中国北方长城的基础,赵国修筑的长城位于哪里?答案:赵国修筑的长城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南、张家口市崇礼区北部。

14. 秦国修筑的长城位于哪里?答案:秦国修筑的长城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北部。

15. 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军队及数百万民夫北上,先修缮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部分旧长城,再另筑部分新长城将它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条西起哪里、东至哪里,长达多少千米的长城?答案: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7000千米的长城。

明朝九大边镇

明朝九大边镇

明朝九大边镇明初,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 盖里,’开平,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

当时,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 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

元都始克时, “ 秦、晋未定, 滇、夏未平。

”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但是元人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 收复失地” 为恨, 作歌日“ 失我大都兮, 冬无宁处, 失我上都兮, 夏无以谊署, 惟予狂惑兮, 招此大侮⋯⋯”。

当时, “ 忽答一军驻云州, 王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引弓之士, 不下百万众也, 归附之部落, 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载北京史研究第一集, 燕山出版社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月,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

为了坚决反击, 明军集中优势兵力一直打到上都, 将元顺帝逐至漠北, 但在是年七月, 元将孔兴、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欲图恢复。

虽然再次被明军挫败,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不得安宁。

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不得不采取“ 但保障清野, 使来无所得” 皇明世法录》卷十四的办法, 来对付这些进犯。

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处各卫府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为彻底消除北患,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明统治者不断向漠北地区用兵, 开始采取“ 以攻为守” 的军事战略。

但至洪武五年初, 明军大将徐达、李文忠进击漠北的军事行动失利明史· 徐达传》、《明史· 李文忠传,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立了攻守并重的方略。

翌年, “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自永平、蓟州、密云迄西二千余里, 关隘百二十有九, 皆置戍守。

” 《明史· 兵志洪武九年, 分兵戍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

秦皇岛周边明长城各段地名照片全记录

秦皇岛周边明长城各段地名照片全记录

秦皇岛周边明长城各段地名照片全记录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

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延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和秦皇岛有关系的就是:辽东镇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

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

蓟州镇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境内)。

管辖的长城最初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原名灰岭口),自增设昌平镇后,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区境)。

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

秦皇岛长城经过了:老龙头--角山--三道关--九门口--娄家沟--锥山沟--金家沟--小河口--董家口--平顶峪--板厂峪--义院口--拿子峪--花场峪--苇子峪--双楼--草原楼--背牛顶--梁家湾--箭杆岭--界岭口--罗汉洞--青山口--竭家沟--河口--重峪口--桃林口--水峪村--刘家口--河流口--冷口--龙王庙--白羊峪--小关---红峪口---擦崖子--杏树岭,共计:山海关段26公里,抚宁段142.5公里,卢龙段23.5公里,青龙县184公里(不包括海港区北齐长城里数)376公里。

山海关区:1、老龙头---角山提到长城秦皇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和角山。

明长城的蓟州镇起点就是现在的老龙头景区,从这里入海并向北奔腾而去。

由于这一段长城修在了城市区内,从老龙头至角山景区停车场明长城的影子已经很难找到像样的遗迹了,在山海关区的上海道西侧还有很长一段土坯墙,墙砖已经看不到了。

老龙头长城入海处山海关角山景区内长城风光景区内唯一段明长城遗址,由于地势险要已经封闭起来,禁止游览了。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内部机制解读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内部机制解读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内部机制解读范熙晅【摘要】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加之特殊的地理背景,内部结构及运作机制十分庞杂。

过往研究多关注单一或主要元素等分析,而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多要素、多层次、多元化背景缺一不可,其整体属性亦应深入剖析。

结合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相关理论,运用总体论方法、地图法、文献资料法等,逐层剖析明长城的系统结构与层级体系,以整体史观,着眼长城两侧明蒙双方,从文化传播、经济流通、人口迁移等方面,解读“边缘”地带的特殊机制,从而指出其表现出的层级性、防御性、流通性。

%As a historical, vast, diversity area, the Ming Great Wal has a complex internal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Previous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analyzing of single or major element, and yet the Ming Great Wal is an organic whole, its properties, such as multi-element, multi-level and diverse backgrounds, is indispensable, and should be in-depth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geograph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etc., using the general theory methods, maps, and literature method, to analyze the Ming Great Wal system structure and hierarchy. Keeping a global historical view, focusing on both sides between Ming and ancient Mongolia, from cultural transmission, economic exchange, and migration, to interpret the special mechanisms in the defensiveness of military fortresses. Thus pointing out that Ming Great Wal is a hierarchical, defensive, liquidity zone in Ming Dynasty.【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明长城;层级体系;农牧交错地带;流通性【作者】范熙晅【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明长城是中国最伟大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具有地理跨度广、构造狭长等特点,被认为是古代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也是农牧两大文明的汇聚线[1]。

明朝“九边重镇”考述

明朝“九边重镇”考述

明朝“九边重镇”考述标签:历史教学;九边重镇;明朝:考述在《中国古代史》(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中有一幅插图——《明长城》,其中涉及到有关“九边重镇”的一些内容,但不论是教材、历史地图册,还是教师参考用书,都未对“九边重镇”的设立时间、战略地位等作出详细说明。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史实,笔者特撰写此文,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明史·兵志》有云:“终明之世,边防甚重。

”在明朝建立后的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不断袭扰中原地区。

为了巩固边防,抵御蒙元残余势力南侵,拱卫京师安全,明王朝不仅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蜿蜒上万里的长城,而且专门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和固原9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或“九镇”。

甘肃镇在九镇之中处于最西端,设立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下辖15个卫所,治所在今甘肃张掖。

《肃镇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甘肃镇“关乎全陕之动静,系夫云晋之安危。

云晋之安危关乎天下之治乱。

”由此可见,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固原镇是关中北部的重要门户,设立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治所在今宁夏固原。

甘肃镇、宁夏镇和延绥镇,史称“西三边”,加之固原镇,史称“三边四镇”。

“西三边”之上设有“三边总制”之官,其治所位于固原镇。

这样一来,固原镇就成为了明朝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心。

宁夏镇设立于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治所在今宁夏银川。

其处于河套与贺兰山之间,是西北边疆的一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由河套进入河西和陇东的交通要冲。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下辖榆林卫和镇羌堡等,治所在今陕西愉林。

其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一带,自古即为军事要地。

明朝统治时期,蒙元残余势力在此地的袭扰活动非常猖獗。

山西镇又称太原镇、三关镇,没立于明宣宗宣德年问,因其“地控西北,近逼河套,与漠南仅一水之隔”,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长城作为中国古代边防工事的杰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并在明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代长城系统以“九边”为核心,共有十大重镇,其中包括了战略地位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为明长城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长城“九边”重镇分布于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分别是阳原、蔚州、平原、漯河、绥中、喜峰口、雄县、宣化和嘉峪关。

这些重镇均位于险要的地势之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军事防御的最佳选择。

同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了对外交通路线的便捷性,以满足物资的运输需求。

这些因素使这些重镇成为明代长城系统中的关键节点,起到了边防警示、行动支持和防御作用。

九边重镇的建设和布局既注重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同时也与地方经济、人口活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重镇不仅提供了军事防卫的基地,还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居住、生产和发展的条件。

据史书记载,这些重镇在明代实行了军属制度,许多军人随家属一同定居在这些地方。

这一方面保证了边境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明长城“九边”重镇的建筑和布局体现了明代长城建设独特的军事防御理念和造型风格。

这些重镇一般采用都城设计,即以城市形式组建的军事防御聚落。

城墙高大厚重,防护设施齐全,内部有完善的街道、衙署、市场等设施,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军队的生活和作战需求。

城门上设有巨大的城楼,用于观察敌情、派遣军队出征等。

这种布局模式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军事防御能力,还为居民提供了相对安全和便捷的生活环境。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明朝政权在边境地区稳定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在边界建设这些军事防御性的聚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当地的居民。

同时,这些重镇还成为了明朝政权对外交流的门户,通过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和交易会,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游客,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宁夏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的修筑特点与演变

宁夏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的修筑特点与演变

宁夏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的修筑特点与演变常玮【摘要】明代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在西北地区修筑了数千公里的长城,其中在宁夏地区设立了宁夏、固原两座军事重镇及大量军事聚落对长城进行守御及管理。

在严格的军事制度管理之下,这些军事聚落有着鲜明的层级结构。

各层级聚落有着独特的修筑特点,聚落的选址受到水体、地势、长城、风水理论及军事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城池规模、形制及内部功能布局也因层级及军事战略地位等不同而各有不同,越高等级的聚落位置越适中,规模越大,形制越完备,功能越完善,布局越合理。

在明代之后,大多数军事聚落被延用下来,但因各种因素,有些聚落发展成为大中型城市,有些发展为乡镇、村落,有些被旅游业开发,有些则已废弃。

对这些聚落的修筑特点及发展演变的研究,对于西北地区的城市规划及古城遗址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It was out of military defense,thousands of miles of the Great Wall were built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in Ming dynasty,in which two important military towns of Ningxia and Guyuan in Ningxia region,and lots of military fortresses were set to do defence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Great Wall.Under strict military management system,there were distinct hierarchy in some military fortresses;settlement at different level has it unique construction features,the settlement location i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water,terrain,Great Wall,Feng-shuitheory,military activity and etc.;its scale,shape and struc-ture,internal function layout is also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level and military strategic position.The settlement of higher class,the location is more moderate,with larger scale,more complete shape andstructure,more com-plete function,more reasonable layout;After the Ming dynasty,most military fortresses were continue to be used,But due to various factors,some fortresses developed into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some developed into towns,villages,some were developed for tourism,and some were abandoned;the research on the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se fortresses,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ity planning and the relic protection of ancient city in the northwest.【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8页(P54-61)【关键词】宁夏;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层级;城池特点;发展演变【作者】常玮【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5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残元势力退出中原,据守漠北地区,并建立了北元政权,元顺帝及其余部休养生息,时刻伺机反扑,以夺回中原地区执政大权。

河北明长城军事管理体制及兵力配置

河北明长城军事管理体制及兵力配置

河北明长城军事管理体制及兵力配置作者:李建丽来源:《文物春秋》2008年第06期[关键词]河北;明代长城;都司卫所制;镇守制;驻军[摘要]河北地区是明代长城防御的重中之重,其军事管理体制明初是实行都司卫所制,后为加强防务,又逐渐推行镇守制,形成明王朝北部边防的“九边十一镇”,其中所辖范围在今河北境内的有宣府镇、昌镇、蓟镇和真保镇,共配备驻军30余万,成为保卫京师的重要军事力量。

明代初年,在全国确立了都司卫所军事管理制度,同时在北部边防实行带有临时差遣性质的镇守制。

至明中期,由于边患日紧,镇守制在边防中愈益重要,遂作为北方长城地区的军事管理体制固定下来,并逐步取代了都司卫所制。

河北北部长城外即是兀良哈三卫及蒙古俺答、也先、瓦刺的居住地,这些游牧民族经常侵扰到长城以内;永乐迁都北京后,河北又成为京畿之地,因此,河北地区在明代是长城防御的重中之重,由明初仅设宣府一镇,到明中期发展成蓟、昌、真保和宣府四镇。

其中,蓟、宣二镇直接面对北方游牧民族,而昌镇、真保镇则负责内长城防务。

明朝在河北地区配备30余万军队,作为保卫京师和皇陵的重要军事力量,是全国驻军最多的省份。

一、都司卫所制的建立与变革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在全国实行都司卫所军事制度。

洪武三年(1370年),始设都卫。

八年(1375年),将在京外的都卫改为13个都指挥使司。

十三年(1380年),在中央设立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的各卫所和各省及边防的都司卫所。

都督府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以及经历、都事等官。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天下都司17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

后根据情况增改为都司21个,留守司2个,内外卫493个,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359个,仪卫司33个,宣慰使司2个,招讨使司2个,宣抚司6个,安抚司16个,长官司70个,番边都司卫所470个。

明朝在各省和战略要地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地方军事管理的总机构,统领各卫所。

1长城的资料

1长城的资料

(一)烽火戏诸侯西周周幽王的宠姬褒姒从来不笑,为讨其欢心,周幽王点燃烽火,各路诸侯以为京城告急,急忙发兵来救,结果空忙一场,惹得褒姒破颜而笑。

周幽王见状大喜,而各路诸侯愤然而去。

后犬戎兵来犯,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援,各路诸侯以为是诈,按兵不动。

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

(二)孟姜女哭长城秦朝时,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

到长城脚下后,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

孟姜女终日痛哭,终于将长城哭倒,露出丈夫尸骨。

百姓借此传说斥责了暴君对人民的残酷奴役,统治者借此传说宣扬了礼教中的“贞烈”,因此流传千古,如今山海关外凤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庙(又称贞女祠)。

(三)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全词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词中借“长城”表达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并非真正长城。

玉门关联无边睛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注:(1)玉门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汉长城线上,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

(2)天山,即指祁连山。

南庭北庭幕已空阳关玉关门不闭(洪亮吉诗句摘联)注:(1)洪亮吉,字雅存,号北江,清阳湖人,乾隆进士。

(2)此联摘录洪亮吉《自乌兰乌素至安济海雪皆盈丈十余日不见寸土因纵笔作》一诗中二句。

(3)南庭,指南匈奴的王庭,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

它的位置,据《新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由焉耆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

”(4)北庭,汉代北匈奴所据之地为北庭。

阳关长亭联悲欢聚散一杯酒西北东南万里程注:阳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敦煌市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敦煌鸣沙山、鸣山寺联沙自几时鸣惊雷但有蜇龙起池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景是仙鸾描出画形为天马负来图注:鸣沙山,在甘肃省敦煌市南6公里,北麓有月牙泉。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 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

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多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謇规划的。

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

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临淄、楚郢、吴阖闾。

长城九边重镇之延绥镇(榆林镇)

长城九边重镇之延绥镇(榆林镇)

位置:陕西省榆林市年代:明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卫城位于今榆林市城区内,自初建以来,一直是边陲要地。

据《榆林县志》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始筑榆林寨。

正统初(1436—1440)右府都督王祯镇守延绥,建榆林堡。

成化九年(1473),延绥巡抚副御史余子俊,曾三次大规模扩建。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巡抚黄口将原堡城向北扩筑,城周约六里,俗称北城。

明弘治五年(1492),巡抚熊绣将城垣向南扩展到今凯歌楼巷处,建南城门曰怀德。

这次扩筑的城垣,俗称中城。

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镆将怀德门改名凯歌楼。

明正德十年(1515)延绥镇总制邓璋,新扩城周十三里,俗称南城,隆庆元年(1567),巡抚王遴筑南门逻城,始把南城推到现址。

在此之前,城垣多为土筑。

嘉靖和隆庆年间(1523—1572),抚巡张珩、邵光先,万历年间(1573—1619),巡抚宋守约、王汝梅、总兵付津、贾国忠等相继用青砖色砌、加固城壁。

当时榆林城墙东西长约3250、南北长约1212、周长约8924米,城垣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清同治二年(1869年),因北城被流沙积压向南回缩,东北隅缩回380、西北隅缩回570米、新筑北城墙1462米。

由城北东起793米处有一拐弯直至南广隅门处,又缩回190米。

至此,始成今榆林城之廓。

光绪元年(1875),因洪水冲毁西城墙2000米,后用砖加以复修,二十年(1894),砖砌北城西段。

现存的榆林城东高西低,东北角突出,形似菜刀。

由南至北仅一条大街,从南门外至北门外,形成了“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建筑格局。

城墙用黄土夯实,外用大青砖砌筑。

城门五座,北广榆、南镇远、东振武、西宣威,另有小西门、新乐门。

东门和南门各建有一瓮城,保存尚好。

现榆林城墙仅存南门以东、东段、北段东侧基本保存完整外,其余均拆毁。

近年来当地政府保护性修复了南门及东侧墙体。

东段墙体外侧部分城砖依然完好,内侧墙砖已经不存,夯土暴露,坍塌严重。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明朝的九边十一镇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

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

九边,亦称九镇。

边:边墙、长城。

明万里长城东起丹东的鸭绿江,西止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绵延万余里。

分九个区域管辖,每“边”为一“镇”,被称为九边重镇。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二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

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

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

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

各镇都驻有重兵。

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

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

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

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

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明朝为此加饷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使人民负担沉重;而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因生活无着而发动兵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行防务管理和修筑,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全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即九镇,亦称九边。

委派总兵官统辖,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
辽东镇,总兵官最初驻广宁卫(今辽宁北镇),隆庆以后,移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

所辖长城起自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鸭绿江边,西达山海关北无名口,全长975公里。

由宽奠堡、海盖、开原、锦义、宁远五参将分段防守。

蓟镇,总兵官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三屯营镇)。

管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黄榆关(今河北邢台市西北太行山岭),全长1500多公里。

蓟镇长城分为蓟州镇、昌镇、真保镇三个管辖段。

蓟州镇又由三路副总兵分管:东路自山海关至建昌营冷口;中路自冷口至马兰峪;西路自马兰峪至石塘路慕田峪。

昌镇,管界东自慕田峪连接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由参将三人分三路镇守,即:黄花镇、居庸关、横岭口。

真保镇,管界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四参将分守。

宣府镇,总兵官驻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

管辖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四海冶,西达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与大同镇接界处,全长558公里。

本镇是京师西北门户,形势重要,边墙坚固,有内、外九重。

总镇之下,分东路、下北路、上北路、中路、上西路、下西路六路防守。

大同镇,总兵官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管辖长城东起天成卫(今山西天镇)平远堡界,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东山)与山西镇接界,全长335公里。

自东至西分八路镇守,依次为新平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井坪路。

山西镇,也称太原镇。

总兵官最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后移到宁武所(今山西宁武)。

管辖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旧县城)黄河东岸,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接太行山岭之蓟镇长城,全长近800公里。

因其在宣、大二镇长城之内,故又称为内长城,偏头、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相对于蓟镇的“内三关”居庸、紫荆、倒马而言。

山西镇长城倚山而筑,多为石墙,由北楼口、东路代州左、太原左、中路利民堡右、西路偏头关右、河曲县六参将分守。

延绥镇,总兵官起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成化以后移到榆林卫(今陕西
榆林),故亦称榆林镇。

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全长885公里。

在大边长城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墙头乡),迂回曲折,西至宁边营(今陕西定边)与大边墙相接。

分别由东、中、西、孤山堡、清平堡、榆林保宁堡六路参将分守。

宁夏镇,总兵官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今宁夏盐池)与延绥镇长城接界处,西端止于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西南),全长830公里,分五路防守。

东路,自花马池营城东界,西至毛卜剌堡西境(今宁夏灵武东北宝塔乡)。

中路,东南自清水营城(今宁夏灵武磁窑堡乡清水营村)东境与东路接界起,西北至横成堡黄河东岸。

北路,南自横城堡北境,西达镇北堡南界(今宁夏贺兰西),北路长城跨黄河向北绕了一个弧形。

南路,自平羌堡北境(今银川平吉堡村),向南至大坝堡(今青铜峡大坝村)。

西路,东起广武营北界(今青铜峡广武乡),西止于中卫西南喜鹊沟。

固原镇,总兵官驻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因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开府固原,所以也称陕西镇。

管辖长城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绵延500公里。

明后期改线重建,全镇长城划分五路分守,即下马关路、靖虏路、兰州路、河州路、芦塘路。

甘肃镇,总兵官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

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抵嘉峪关南祁连山,全长800余公里。

划分五路防守,即庄浪路、凉州路、甘州路、肃州路、大靖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