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目标导向性镇静
重症神经患者的镇静
丙泊酚的神经保护作用包括降低脑代谢和颅内压 ,并提高癫痫抽搐阈值。丙泊酚快速起效,药物
作用能够快速消除。这一特点使得丙泊酚停药后 能够在短时间内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咪达唑仑起效和消除迅速,同样具有降低颅内压 和脑代谢的作用,且能提高癫痫抽搐阈值,持续
静脉注射对循环的影响轻微。咪达唑仑的主要缺 点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长期应用导致蓄积,使 苏醒延迟。
重症神经患者的镇静
重症神经患者包括重型颅脑及脊髓损伤、
出血和缺血性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严重 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持续癫痫状态以及脑 损伤围手术期需要加强监护治疗者。
重症神经患者需要镇静 吗?
We all know ICU ……
通过镇静镇痛保持病人安全和舒适是ICU治疗计划中最基本 的环节之一……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是发现和排除颅内病情变化 的重要手段。
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CS评分设定镇 静目标
虽然目前为止尚未证实任何一种脑 功能监测手段能够改善重症脑损伤
患者的临床转归,但以颅内压、脑 氧和能量代谢以及脑电监测为核心
的多元化脑功能监测仍是主要手段 。
有创颅内压监测
脑组织内,颅骨螺栓固定
这些治疗目的也同样适用于重症 脑损伤患者,同时也有专科益处
镇静镇痛治疗对神经重症患者有积极的意义
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减少或消除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对病痛的记忆 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保护 患者的生命安全 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代谢的“休眠”状态,减轻器官损害,降低代谢, 减少氧耗氧需 脑保护作用,减少炎性损伤
and 59.3% of midazolam-treated patients were CAMICU–positive (P=.82).
ICU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与镇静药物应用
ICU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与镇静药物应用诊断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意识状态是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准确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能够为医务人员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另一方面,合理应用镇静药物,能够帮助控制患者的镇静深度,减轻不适感,并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
本文将探讨ICU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与镇静药物应用的相关知识。
1. ICU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ICU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环节。
恰当的评估方法能够提供关于患者意识深度的客观指标,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
常见的意识状态评估工具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雷恩镇静-觉醒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等。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是一种用来衡量昏迷程度的评估工具,包括眼开、言语和运动活动三个方面的观察项目。
它通过给予每个项目不同的分数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
GCS评分范围为3-15分,分数越低表示意识状态越低。
雷恩镇静-觉醒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主要用来评估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性和觉醒程度。
其评分范围为-5到+4,其中-5表示昏迷状态,+4表示激动状态。
综合应用GCS和RASS等评估工具,可以准确评估ICU患者的意识状态,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镇静药物的应用原则镇静药物在ICU中广泛应用于控制患者的焦虑、疼痛和不适感,促进患者的休息和治疗。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镇静药物可能会引发副作用,如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因此,在应用镇静药物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a. 个体化应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药物应用方案。
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镇静药物和剂量。
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原则
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原则ICU(重症监护室)是一种专门为危重病患者提供全天候监护和治疗的特殊医疗环境。
在ICU中,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镇静与麻醉以确保疼痛管理、呼吸支持、手术操作等。
然而,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镇静与麻醉管理的原则。
一、个体化管理ICU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差异较大,因此个体化的镇静与麻醉管理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症状以及正在接受的治疗,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在选择镇静与麻醉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并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剂量调整。
二、目标导向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
镇静的目标是维持患者的舒适度,控制焦虑、疼痛和不适感。
同时,应注意避免过度镇静,以免影响患者的咳嗽反射和自主呼吸。
麻醉的目标是确保患者在手术或其他操作过程中无痛苦并保持恰当的麻醉水平。
三、多模式管理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通常采用多模式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和自然疗法等。
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镇静剂、镇痛剂和肌松剂。
非药物干预包括声音、光线、温度和触觉等环境因素的调节,以及心理支持和家属陪伴等措施。
自然疗法包括音乐疗法、按摩疗法等。
四、评估与监测对于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评估与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镇静深度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等指标,以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
监测还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支持参数和神经肌肉功能,以及镇静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等。
五、副作用与并发症的管理ICU患者在接受镇静与麻醉管理时可能出现一系列副作用与并发症。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镇静过度、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和肌松不良等。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六、逐步撤离ICU患者在获得必要镇静与麻醉后,要逐步进行撤离以恢复清醒状态。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
及ICU住院日)(B)。
静目标明确为轻度镇
维持轻度镇静增加生理应激反应,但 静,而之前的指南仅
并不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率(B)。
提出需要根据患者情
上述患者镇静深度与心理应激之间的 况设定镇静目标。
关系尚不明确(C)。
除非存在禁忌症,推荐成年ICU患者调 整镇静药物剂量维持轻度而非深度镇静 (+1B)。
Treggiari MM1, Romand JA, Yanez ND, Deem SA, Goldberg J, Hudson L, Heidegger CP, Weiss NS.
研究对象:MV清醒成人患者; 改良Ramsay评分:浅镇静1 ~2分(清醒合作),
深镇静3 ~4分(睡眠状态,物理刺激可苏醒) 评估指标:ICU住院时间、心理健康。
ICU镇静的未来: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
目录
一 镇静策略的变化及变化依据 二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实质、可行性 三 镇静药物的选择
四 镇静与谵妄
为什么要镇静镇痛
强烈的应激
自身疾病 身体不适、丧失自理能力等 的影响
心率↑ 血压↑ 心肌耗氧量↑
环境因素
患者被约束在病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 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 声),睡眠剥夺,其他患者的抢救或去世
• 所用药物:镇痛:芬太尼、吗啡、氯胺酮等;
镇静: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地西泮等。
RESULTS——
深镇静组拔管时间显著长于浅镇静组, 6.69 (4–11.7)VS 3.95 (2.7–6.9),P<0.008
深镇静组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浅镇静组,P =0.001
❖ 早期深镇静可能是有害的
Shehabi et al, Int Care Med Jan. 2013
ICU患者的镇痛镇静的护理
5)心理护理还应注意病房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因此护士要主 动帮助病人调整环境, 为病人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加强病人房的 环境管理,达到清洁、整齐、肃静、安全、舒适。
整理课件
四)严密监测及处理不良反应,防止并发症
1 实施常规监护 2 呼吸抑制可能表现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小,缺氧,二氧化碳蓄
不一定有
MODS且往往合并多种药物 和治疗手段,必须考虑之间 的相互影响
整理课件
1 镇痛治疗
1)阿片类镇痛药 治疗剂量的吗啡对血容量正常病人的心血管系统一 般无明显影响。对低血容量病人则容易发生低血压,在肝、肾功能不 全时其活性代谢产物可造成延时镇静及副作用加重。
芬太尼具有强效镇痛效应,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00-180倍,静脉注射 后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循环的抑制较吗啡轻。但重复用药后可导 致明显的蓄积和延时效应。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腹壁肌 肉僵硬而影响通气
出现以上所有表情并双眼紧闭
痛苦貌:2分
安静,无运动(不一定表示无疼痛
无活动:0分
身体运动
运动慢而小心,触碰或按摩疼痛部位, 通过活动吸引注意力
保护性:1分
拉扯管道,企图坐起或下床,四肢活动 剧烈,不听指令,攻击工作人员
焦躁不安:2分
被动运动时无阻力
放松:0分
四肢肌肉紧张度
被动运动时有阻力
紧张僵硬:1分
治疗 3根据镇痛镇静效果,结合观察工具,调整用药剂量,及时观察用药效果
整理课件
4、镇静过程中实施每日唤醒计划 为避免药物的蓄积和药效延长, 每日定时中断镇静,宜在白天进行,评估患者的精神和神经功能状 态,以此减少药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入住ICU时间,避免 过度镇静
目标导向的镇痛镇静方案
充分镇痛,浅镇静
每4h进行镇静评分,-2≤RASS≤0
基因检测
Gene detection
15 OPRM1(118A>G) 阿片受体mu1的118位点 TT基因型:需较低剂量
舒芬太尼 0.5-0.6ug/kg.h
阿片类: 舒芬太尼 芬太尼 瑞芬太尼 阿芬太尼
227CYP3A4*1G(25343C>T) 细胞色素氧化酶3A4*1G TC/CC基因型:需较 高剂量 180CYP3A4*18B(A>G) 细胞色素氧化酶3A4*18B
深镇静
舒芬太尼+咪达唑仑
Sufentanil + midazolam
充分镇痛,短时深镇静
评分
+4
命名
攻击性
描述
明显的攻击性或好斗行为,对医护人员有直接危险
+3
+2 +1 0 -1 -2
非常躁动
躁动 不安 警觉但安静 嗜睡 轻度镇静
拔、拽各种插管,或对医务人员有过激行为
频繁的无目的动作或人机对抗 焦虑或紧张但动作无攻击性或表现精力过剩
2 2、安全舒适 、安全舒适
用药安全,LE50/ED50>25000
循反 应,提高患者配合度。
4、起效迅速
与镇静、催眠药物等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 用,可显著降低镇静、催眠药物的用量。
镇痛镇静方案
Sedative sedation program
目标 导向的镇痛镇静方案
Goal-oriented
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
ANALGESIA AND SEDATION
许镜清
ICU患者所处“恶劣”环境
ICU patients are in a "bad" environment
关于ICU镇静的十项建议
关于ICU镇静的十项建议在严重疾病和接受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重症患者治疗中,关注疼痛、焦虑、痛苦、失眠十分重要,且充满挑战。
理想状态下,患者能够表达他们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医生基于症状给予合理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本文提出重症患者镇静治疗的十项建议,以改善患者舒适度,避免过度镇静。
1. 优先评估和治疗疼痛疼痛是痛苦和躁动的主要来源。
疼痛控制在重症患者中应最优先实施。
有效的镇痛可以减少或避免镇静需求,可减轻疼痛相关交感过度兴奋带来的代谢和心血管负担。
多模式超前镇痛可加强镇痛效果,降低阿片类药物需求和依赖。
2. 达到目标:插管后短期内可清醒交流实施机械通气前 48 小时内的深镇静,与拔管延迟相关,且增加死亡风险。
在插管后短期内使患者恢复清醒、保持镇静、交流和初步稳定是治疗的目标。
浅镇静可能带来躁动的困扰;可辅助使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或可乐定。
必要时,给予短效、可滴定的镇静药物(如丙泊酚或右美托咪定)可达到清醒、交流的目标。
3. 多模式的对症治疗:根据患者表达,合理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解决不同症状疼痛、焦虑、失眠十分常见,可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痛苦。
理想状态下,清醒的患者可以描述其症状,医师可提供安慰,且必要时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没有药物可以解决所有临床症状,因此常需要数种药物联合使用(例如镇痛、抗焦虑和安眠药治疗失眠)。
如果经常要用到药物来解决疼痛和焦虑问题,可以联合使用非药物干预手段来加强药物效果,减少用药量(图 1)。
4. 深镇静后,尽早降阶梯治疗一些重症患者需要深镇静来辅助特定治疗,如颅内压治疗、俯卧位、使用肌松药、控制性机械通气等。
至少每天评估深镇静的必要性。
一旦深镇静的指征已解除,迅速减停镇静药物。
5. 对于使用阿片类 / 镇静药的患者,使用可靠的评估工具和明确的治疗目标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依赖于使用可靠的工具对疼痛、镇静、谵妄进行定期评估。
每班医护团队应对镇静目标水平重新评估并记录。
可靠的镇静评估工具包括 RASS 评分和 SAS 评分。
重症患者的器官功能保护镇静镇痛
器官功能评估
▪ 不同的器官功能水平镇静目标不同
器官功能评估
▪ 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镇痛镇静的目的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器 官功能水平制定相应的镇静目标,同时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 力学特点选择最合适的镇静药物进行配伍,从而实现精准镇静, 以加速患者康复,改浅镇静为目标的方案推荐早期目标导向镇静,首选镇静药物为 右美托咪定,镇静不足加用丙泊酚,以负荷量和最低有效剂量持 续静脉泵入。镇静过深则通过降低右美托咪定的泵注速度达到浅 镇静目标。
▪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积极评估肝肾功能,并选择合适 的药物及剂量和给药方式,同时根据肝肾功能变化对药物的剂量 及时进行调整。
▪ 对于呼吸衰竭而自主呼吸代偿性驱动很强的患者,需要合适的镇 痛镇静深度,以尽可能减少患者过强的自主呼吸驱动,减少对肺 组织的牵张损伤。
个体化镇静镇痛
器官功能评估
重症患者的 器官功能保 护镇静镇痛
副标题
前言
▪ 重症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各种积极的监测与治疗,这些监测与治 疗常常使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导致器官损害。因此,降低 过度应激对器官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镇痛、镇静治疗可有效降低 机体应激状态,成为重症患者控制过度应激状态的重要治疗措施。
前言
▪ 一项镇痛镇静不当发生率的系统评价发现,“最佳镇静”的定义 差异很大,同时评估方法差异也很大。
▪ RASS评分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无法确定特定时间段的代 表性分数。镇静和躁动的动态变化使得当前用于评估镇静和躁动的方法 并不完善。
镇静镇痛在ICU治疗中的作用
镇静镇痛在ICU治疗中的作用
▪ 将消除或减轻疼痛和躯体不适的安全舒适与降低代谢率,减少氧 耗,保护器官功能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对镇静镇痛的考量。
2024成人呼吸危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管理及相关问题专家共识
2024成人呼吸危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管理及相关问题专家共识呼吸危重症患者因自身疾病、制动、有创操作、监护室特有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疼痛和焦虑、睡眠剥夺、躁动和谱妄以及各脏器负担增加,阻碍诊疗活动的进行,加重病情,影响预后。
因此,镇痛、镇静、防治谱妄、早期活动、改善睡眠已成为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常规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专业协会发布了针对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的推荐意见,但呼吸危重症患者的疾病本身和治疗有其特殊性,尚无统一的共识和指南。
为了规范呼吸危重症患者的相关治疗,国内呼吸危重症专家针对临床上最关注的19个问题进行了多轮讨论,最终形成20条推荐意见。
二、疼痛与镇痛疼痛在呼吸危重症监护室中普遍存在,静息时疼痛发生率可达61% ,而临床操作时疼痛发生率高达94%。
原发病、合并症、焦虑、抑郁等可引起患者静息时疼痛,临床相关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导管置入、引流管拔除、伤口护理和翻身等,也可导致患者疼痛。
准确评估疼痛并实施合适的镇痛治疗可缓解呼吸危重症患者疼痛,防止意外拔管,减轻应激反应,改善人机对抗,降低氧耗等。
【问题U如何选择危重症患者疼痛评估方法和镇痛目标?【推荐意见1】建议对能自主表达的患者应用数字评分表(numeric rating scale , NRS )评分,对不能表达但躯体行为可观察的患者应用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 , CPOT )或行为疼痛量表(behavioral pain scale , BPS )评分(弱推荐,中级证据质量\具体说明:最可靠的疼痛评估方法是患者自我描述。
对于能自主表达的患者,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NRS x语言测定评分(verbal rating scale , VRS )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 VAS X 1项纳入了19项研究的系统性回顾比较了上述3种疼痛评估方法的评价效果,NRS不仅敏感度高,且其数字化结果可用于统计分析,因此成为临床最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
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评分研究进展
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评分研究进展摘要:目前,镇静镇痛是重症神经系统病症患者治疗的关键阶段,对于完善病患预后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中就近几年重症神经系统病症患者常见镇静镇痛的评定、治疗对策及应用开展具体描述,以求医护人员可以良好的掌握镇静镇痛的医治现况,为开展高效的镇静镇痛计划方案提供借鉴。
关键词:神经重症;镇静;镇痛神经重症病患主要包含了重症急性脑血管病、重症亚急性脑损伤、脊髓损伤、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的神经患者等神经系统重症患者。
很多患者尽管获得积极主动治疗,但并不能阻拦脑组织损伤的进一步加剧,其致死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给患者家中和社会增添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现阶段镇痛镇静治疗已经成为重症监护室(ICU )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镇痛镇静在神经系统重症患者中的运用存有异议,不同单位的落实也存在较大差别。
导致这种情况的缘故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镇痛镇静药品对精神实质评估的影响是临床医生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执行镇痛镇静治疗的重要顾虑;二是欠缺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缺乏对神经系统长期性原发型影响的,以及对于神经系统重症患者运用镇痛镇静药品的大规模临床实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联合会2020年公布的《我国脑外科重症管理方法专家共识》[1]证实了镇痛镇静在神经系统重症患者中的关键作用。
1.神经重症镇痛镇静程度评估创建重症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按时意识评估程序流程,包含意识评估评定量表(GCS )、眼瞳观察和中枢神经系统全身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标准、重症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基本痛疼评估和镇静深层检测。
第一,痛疼强度的评估:遵循医生叮嘱且能自己表现的病患,常见数据评分法(NRS )即“十分法”痛疼评估表,痛疼评估优良总体目标低于4分;如果晕厥但能够进行观察的病患,建议使用疼痛观察估量表或者疼痛估量表。
第二,镇静以及躁动和谵妄评估:现阶段常见的主观性镇静评估系统软件为Richmond躁动-镇静评定量表(RASS )和Riker镇静-躁动评定量表(SAS)。
ICU患者镇痛镇静及谵妄评估
100 清醒: 对正常声音的反映
节省镇静药物
80
有效提高床旁病人管理
60
的效率
减少呼吸机使用的天数 40
抑制 对大声命令或中等程度的摇晃有反映 中度镇静状态
对外在回忆反映性低 对声音刺激反映迟钝
深度催眠状态
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20 大脑去皮层状态 0 无脑电信号
护理要点
控制噪音 白天40~45分贝,
01
02
自患者入ICU起,如 果患者意识水平较差, 护士每2小时要协助 患者翻身,实施关节 被动活动,每次20分 钟,每天3次
每日唤醒期间,如 意识清楚、合作, 则进行主动地关节 活动,并维持坐姿 20分钟
03
当上肢肌力达到3级 以上时,可以协助患 者背靠软垫或用床边 桌支撑上身坐于床沿
04
当下肢肌力达3级以 上时,协助患者离床 坐到床边椅上进行主 动关节活动,甚至站 立活动
ICU患者镇痛镇静及谵妄评估
前言/PREFACE
ICU的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镇痛镇静在ICU患 者治疗具有重要地位,国外调查表明,离开ICU的患者中, 约有50%对其在ICU的经历保有痛苦的记忆,70%以上的患者 在ICU期间存在着焦虑与躁动
目录/Contents
01
镇痛镇静概述
02
疼痛评估
以患者为中心舒适
化最小镇静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
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
52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能降低患者谵妄的 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日,使患者获益
应用右美托嘧啶为基础镇静药物降低了 ICU患者谵妄的发生率
适当的镇静评分可以减少镇静药物的用 量,从而降低谵妄的发生率
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有助于患者昼夜 节律的形成,减少谵妄的发生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课件
•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概述 •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的基本
原则 •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的实施
方法 •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的注意
事项
•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的案例 分享
•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的未来 展望
01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家庭与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和社会支持系统积极 参与,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04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别、体重和健康状况等因 素可能影响镇痛镇静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差异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机 能下降或尚未发育完全,需谨慎选择镇
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通过快速、有效的镇痛镇静治疗,减 轻患者疼痛和焦虑,提高患者的舒适 度和满意度。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患者康复
良好的镇痛镇静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 地休息和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 治疗效果。
精准的镇痛镇静治疗有助于降低并发 症的发生率,如呼吸抑制、感染等。
镇痛镇静目标导向治疗护理的历史与发展
镇静评估应定期进行,及时调整镇静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最佳镇静效果。
目标导向治疗
目标导向治疗是镇痛镇静治疗 的核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应明确,包括镇痛、 镇静、改善睡眠等,以达到提 高患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的目 的。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情 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 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非药物镇痛镇静
物理疗法
如冷敷、热敷、按摩等, 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休息与运动
如何制定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目标
治疗理念
▪ 镇痛镇静的深浅要做到均衡、舒适,既能安静入睡,又容易被唤 醒。镇痛镇静既要能使患者减轻疼痛感觉,解除焦虑,不再关注 身边的痛苦、恐惧,又要尽可能地暴露基本的生理防御反射和感 觉、运动功能。镇静过度和镇静不足的发生率都很高,不适当的 镇静比例在1%~75%,其中过度镇静在2.8%~44.0%,镇静不足 的比例在2%~31%。
如何制定镇静镇痛目标
如何制定镇静镇痛目标
▪ 器官功能衰竭时进一步增加氧供对患者无益,需要减少患者氧耗 达到平衡。当器官功能处于失代偿期时,增加氧供是获益的,当 器官功能失代偿后,增加氧供不能获益甚至是有害的,需要通过 降低氧耗保护器官功能。
为何选用器官功能水平决定镇痛镇静目标
影响危重症患者氧供需平衡的因素
谢谢观看
1. 镇静镇痛药物剂量不足,尤其是清醒患者肌松药的用量更大。 2. ICU患者与手术麻醉患者病情不同,肺顺应性明显降低,肌松药用药剂量大。 3. 长期用药可产生耐药性。
如何制定镇静镇痛目标
▪ 一项以浅镇静为目标的研究提示,实施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是安全、 可行的,有利于达到早期轻度镇静,减少苯二氮䓬类药物和丙泊 酚的使用,减少物理约束的需求。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 的《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提到,实施镇痛镇静治 疗前后应该常规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和器官储备能力。建议根据 ICU患者器官功能状态个体化选择镇静深度,实施目标指导的镇 静策略。
如何制定重 症患者镇痛 镇静目标
副标题
前言
▪ 镇痛镇静是特指应用药物手段以消除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焦虑和 躁动,催眠并诱导患者遗忘的治疗方式。镇痛与镇静治疗并不等 同,镇痛治疗是基础,镇静治疗必须是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之上帮 助患者克服焦虑,提高睡眠质量的进一步治疗,同时还可以减少 或消除患者对于在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期间的痛苦记忆,减 少谵妄的发生,以减少患者因耗氧量增加而造成的器官代谢负担 的增加
ICU患者镇静治疗的应用进展综述
ICU患者镇静治疗的应用进展综述发布时间:2021-08-18T06:37:06.924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21年第3期作者:陆干辉[导读] 均会对患者个人状态及情绪产生影响,由此加剧患者疼痛及不适感受,干扰生理机能及机体状态稳定性。
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 545900【摘要】在ICU病房疾病救治过程中,手术、人工通气、引流等有创操作及侵入式操作的实施,会引发患者医源性创伤,从而造成疼痛、应激反应等情况,促使患者生理机能、生命体征等出现异常,对治疗效果、患者康复等方面影响性较大。
因此,实施镇痛治疗,对患者诊疗期间疼痛及因疼痛所致烦躁、兴奋等进行干预,可促进患者治疗期间个人行为及生理状态趋向于稳定,降低患者痛苦感受,以此提高疾病救治有效性,延长患者生存期限。
【关键词】ICU;镇静治疗;应用效果;进展前言重症监护室(ICU)接诊患者所患疾病均属危重症类型,普遍存生命体征波动、生理机能差、意识不清或丧失等情况,收治于ICU病房,通过加强监护及救治,能够使病情得到进一步控制,由此提高患者存活几率[1]。
但部分救治操作,对患者生理机能存较大影响,其中以有创操作、侵入式操作影响性作为显著,因人体中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加之免疫系统对人体存保护作用,因此在上述操作实施中或实施后,部分患者可出现疼痛、躁动、兴奋及血压升高、心率异常等情况,进一步发展,还可引发患者不良行为,由此导致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下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镇静治疗的开展,能够对患者生理、心理状态起到调节、改善作用,通过给予镇静药剂及相关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恢复各生理指标项稳定,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救治操作,从根本上提高ICU患者治疗实施效果[2]。
基于此,本文就ICU患者镇静治疗开展方式、应用效果等做细致研究,论述内容如下:1.ICU患者疼痛及不适发生原因、影响ICU接诊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疾病类型普遍危重,大体上可分为严重创伤、大手术、心肺功能异常、脏器功能衰竭、存多发性组织器官及机体损伤、合并严重并发症、电解质酸碱度失衡、代谢障碍及器官组织移植等,疼痛的发生可由疾病、手术操作、侵入式治疗等因素导致其发生,因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疼痛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用位点:
– 大脑 (蓝斑核) – 脊髓 – 交感神经
• 中枢神经系统
– 镇静/催眠 – 抗焦虑 – 镇痛
•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活性
– BP, HR
大脑
脑桥
右美托咪定
小脑
蓝斑核
第四脑室
脊髓
2受体亚型 2 受体生理机制
心动过缓
镇静 α2A
α2A
减少心动过速
? α2B
X
抗寒颤
抗焦虑 α2C
血管收缩
全身氧耗 心肌氧耗
2020/8/9
6
心脏重症患者为什么要镇痛镇静(二)
2020/8/9
7
ICU镇静策略的变化
2020/8/9
8
变化的依据
• 多中心研究,纳入259例MV≥24h镇静病人;
• 浅镇静为RASS -2~+1,深镇静RASS -3~-5;
• 所用药物:镇痛:芬太尼、吗啡、氯胺酮等;镇静:咪达唑仑、 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地西泮等。
2020/8/9
13
早期镇静深度可独立预测延迟拔管和死亡率增高。
2020/8/9
14
早期深镇静可能是有害的
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Shehabi et al, Int Care Med Jan. 2013
Shehabi et al, AJRCCM Oct 2012
15
目前浅镇静实施的问题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2 Oct 15;186(8):724-31
谵妄的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不清,可能有多种机制
• 可能的发病机制: 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降低:抗胆碱能药物导致谵妄,胆碱
酯酶抑制剂可逆转。 中枢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增强:左旋多巴可诱发谵妄,多巴
胺拮抗剂可治疗谵妄。 炎症介质: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神经传递。 应激反应:儿茶酚胺释放,皮质醇过度分泌。
35
2020/8/9
36
研究显示对于重度ARDS患者深度镇痛镇静联合肌松剂 ➢可改善其90天生存率;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不增加肌无力的发生率 。
2020/8/9
37
发生谵妄的多危险因素
四种基础情况与ICU谵妄的发生显著相关,既往罹患痴呆、高血压、酗酒病史、 住ICU时病情严重(B)。 昏迷是ICU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B)。
伍 深镇静一定不需要么? 陆 镇静与谵妄
5
心脏重症患者为什么要镇痛镇静(一)
全身和心肌 氧供降低
全身和心肌 氧耗增加
心脏重症患者病理生理
心衰:
镇静降低心脏 前后负荷; 镇静降低全身 氧耗
心肌缺血:
镇静可降低全 身氧耗,减轻心 脏负荷; 镇静降低心肌 氧耗,恢复心肌 氧供需失衡,改 善心功能
全身氧供 心肌氧供
•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5个ICU • 251例患者
2020/8/9
16
• 第一次(day 0)镇静评分:76%(191/251)患者处于深镇静;
• 第4日镇静评分:>50%患者处于深镇静
2020/8/9
17
• 马来西亚11个ICU; • 259例患者
早期(48h)深 镇静显著高于 浅镇静
2020/8/9
方案: ➢早期:深镇静:偏大剂量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大剂 量阿片类药(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必要时给予肌 松药。
➢后期:病情改善,逐渐过渡为浅镇静
2020/8/9
44
谢谢关注!
重症患者:目标导向性镇静
山东省立医院 重症医学科 郄国强
2020/8/9
1
病例
• 患者王X,女,82岁 • 因“胸闷憋喘2天,心肺复苏术后5小时”
入院 • 入院时情况: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镇静状态,入科时血气分析:氧合指数 96,PCT 6.16ng/ml,BNP 14034ng/L,入 院前CT:双肺广泛炎性改变。
2020/8/9
20
EGDS
实 施
2020/8/9
21
早期目标镇静可以更好更快实现浅镇静目标。
目标导向镇静(EGDS)本质是 早期目标早镇静期可目以减标少镇4静8小并时不内丙增泊加酚谵、咪妄达发唑仑生等率镇。静剂用量 “规范管理的浅镇静”。
2020/8/9
22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 理论基础
• 浅镇静是理想的 • 平均通气时间通常为 5-7 天 • 机械通气早期普遍是进行深镇静
2020/8/9
9
深镇静组拔管时间显著长于浅镇静组, 6.69 (4–11.7)VS 3.95 (2.7–6.9),P<0.008
深镇静组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浅镇静组,P =0.001
2020/8/9
10
Crit Care Med 2009 Vol. 37, No. 9
研究对象:MV清醒成人患者; 改良Ramsy评分:浅镇静1 ~2分(清醒合作),深镇静3 ~4
• 过去
– 深镇静
• 舒适
– 传统药物
• 苯二氮卓类,丙泊酚
– 从麻醉衍生而来
• 催眠/健忘
– 着眼于短期
• 通气 • 有效性
• 现在
– 浅镇静
• 舒适
– 新型药物
• α2受体激动剂
– 重症患者回顾性研究
• 目标镇静
– 长期效果
• 以患者为中心 • 认知功能
31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符合现代要求
•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与现行临床实践是一致的,而且与国 际指南相吻合;
18
启示
2020/8/9
19
早期目标性镇静可行性
Crit Care Med. 2013 Aug;41(8):1983-91.
•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 成年MV>24h; • 早期目标性镇静组(EGDS):右美托咪定输注RASS -2
~+1;标准镇静组:应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 • 评价指标:两组浅镇静持续时间、谵妄发生率。
α2A
α2B
X
血管舒张
? α2B 利尿
镇痛 α2A
27
作用机制
• alpha-2A 受体产生镇静、催眠、镇痛、阻滞交感神经、神经
保护以及抑制胰岛素分泌
• alpha-2B 受体抑制寒颤,作用脊髓背角位点产生镇痛作用,
诱导外周血管收缩
• alpha-2C 受体与调节认知功能,感觉处理,情绪和兴奋性刺
深镇静一定不需要么?
Crit Care Med. 2013 Feb;41(2):536-45.
2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轻度肺损伤和重度肺损伤;
给予4h低潮气量MV,每组分为两亚组:轻度肺损伤+保留自主呼 吸、轻度肺损伤+无自主呼吸(给予肌松药)、重度肺损伤+保留 自主呼吸以及重度肺损伤+无自主呼吸;
浅镇静和或应用右美托咪定,避免咪唑安定或劳拉西泮
2020/8/9
有助于降低谵妄发生风险。
42
2020/8/9
43
上述病例怎么实施镇静管理
病情特点:呼吸明显窘迫、呛咳频繁剧烈且伴随氧合 恶化、心功能低下;
镇静注意点: ①尽可能减少氧耗尤其心肌氧耗, ② 尽可能增加氧供, ③尽可能减轻高PEEP带来的不适④ 尽量避免呛咳干扰呼吸循环。
激诱导自主活动,调节肾上腺素从肾上腺髓质外流。
28
为什么用右美托咪定作为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
• 可唤醒的镇静 • 更好的合作交流能力 • 减少镇静过度 • 便于觉醒 • 促进撤机
– 机械通气时间更短
• 减少镇静药物用量 • 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 减轻躁动和谵妄
丙泊酚
2020/8/9
30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是通往未来的桥梁
• 重度肺损伤+保留自主呼吸组肺组织学损伤程度显著重于重度肺损伤+无自主 呼吸;
➢研究显示:轻度肺损伤保留自主呼吸可以保持较高的肺顺应性和较明显的组织学改善;
重症肺损伤则是肌松状态下可以保持较好的肺部状况;
➢这提示:对于重症ARDS,深镇静+肌松有可能使患者获益;而轻度ARDS则需要浅镇静。
2020/8/9
评估氧合、气道压、肺组织学改变
2020/8/9
33
• 轻度肺损伤+保留自主呼吸组氧合和肺顺应性显著优于轻度肺损伤+无自主呼 吸组(给予肌松药);
• 重度肺损伤+保留自主呼吸组则差于重度肺损伤+无自主呼吸;
2020/8/9
34
• 轻度肺损伤+保留自主呼吸组炎性反应显著低于轻度肺损伤+无自主呼吸组;
如何选择镇静药物
上述研究中治疗组药物:
右美托咪定
• 维持剂量:1g/kg/hr ,逐渐减量 • 起效时间:5 ~ 10 min
丙泊酚
• 初始0.5mg/kg.h; • 据反应:5 ~ 10分钟增加0.5 mg/kg; • 维持:0.5 ~ 3.0 mg/kg.h
2020/8/925 Nhomakorabea右美托咪定, a2 受体和中枢神经系统
– 79% 患者在机械通气一开始就深镇静 – > 50% 患者在镇静4天后仍然深镇静
• 之前的镇静研究忽视了通气开始后的前48~72小 时内的镇静管理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关键因素
•整合下列方案是可行的:
– 早期使用镇静药物干预治疗 – 有效镇痛 – 使用右美托咪定作为主要镇静药物 – 浅镇静目标:RASS评分 -2 到 +1. – 避免和最小化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病例
• 入院后情况:患者唤醒后即表现出呼吸困难 ,频繁呛咳,SPO2下降,心率增快,140150次/分,伴室性早搏,循环指标剧烈变化
• 诊断:1.重症肺炎 重度ARDS 2.心肺复苏术 后 心功能不全 NYHA IV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