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的学术志向

合集下载

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及确立

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及确立

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及确立戴震是我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考据学家、自然科学家及思想家,他生处“康乾盛世”,学识淹博,[1]在许多学科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尤其是他的义理之学[2]思想,超迈时人,独步千古,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极为强烈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使得戴震成为我国从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过渡和转变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戴震的义理之学思想确立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下面本章从对戴震义理之学形成与确立前提的角度来剖析戴震义理之学在乾嘉时期何以形成、何以确立的问题。

“志存闻道”的学术路向1、戴震的生活经历与深厚的经学基础戴震义理之学思想的形成与他早年在徽州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戴震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因其家境贫寒,其父母靠“商贾东西行营于外”,贩布“以就口食”。

[3]戴震十岁时才会说话,据段玉裁记载:“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深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4]尤其是明清以来徽歙地区重经商、重知识的社会风气,使戴震能够遍览诸经及百家之书,并对《说文》、《十三经注疏》等经学典籍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特别是从戴震诵读“《大学》右经一章”时所提出的一系列疑问,更可看出戴震追根究底式的为学个性及对经典对传统的怀疑、批判性格。

[5]戴震这一性格的养成,为其日后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思想大师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启超对戴震这一早年养成的性格对清代思想文化的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

[6]18—20岁期间,戴震曾随其父经商于江西、福建等地,一边教书以维持生计,一边研读经书。

20岁时与同乡同学郑牧、汪肇龙、程瑶田、汪梧凤、方矩、金榜等人,师从婺源经学名儒江永,学习礼经、推步、音声及文字之学。

在江永诸弟子中,由于“惟震能得其全”,故江永对戴震极为器重,引为忘年之交。

这一时期,戴震在经学、自然科学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29岁,戴震补为休宁县学生,受汪梧凤之聘至不疏园,于是,不疏园成为“好学之士日夜诵习讲贯”之所,也成为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学术活动中心。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孙改芳【摘要】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Qing Dynasty features with the textology. Dai Zhen is a master of textology in Qing Dynasty. Dai Zhen's study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was based on profound knowledge and precise judgment. He pioneered phonological achievement of the same meaning the same consonants, the ancient Chinese phonetic, inspire and guide the research of later generations. Dai Zhen's academic pursuits become a generation of academic thoughts, and his scholarly approach also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orientation of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专家。

戴震治诗主要通过博考百家,识断精审,从而取得同位同声通义、假借等开创性的音韵成就,启发引导了后人的研究。

戴震的学术追求成为一代学术思潮,同时他的治学方式也影响了清代学术走向。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戴震;治诗;成就【作者】孙改芳【作者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

国学经典解读 叔世硕儒 戴震

国学经典解读 叔世硕儒 戴震

国学经典解读叔世硕儒戴震叔世硕儒戴震(1723—1777)作者:杨世文戴震是清代中叶最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

”戴震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主张治学须“志存闻道”、“求之《六经》”,回归儒学原旨,重建儒家“人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篇:几番科场坎坷一代朴学大师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

生于清雍正元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

休宁这个地方向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

戴震的祖上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商人,走南闯北,很见过一些世面。

文献记载戴震大器晚成,10岁时才开始说话。

为他作《年谱》的戴门弟子段玉裁解释说“盖聪明蕴蓄者深矣。

”就在这一年,他去拜师读书,无非是《四书》、《五经》之类。

他的记忆力非常出众,能达到“过目成诵”的境界,每天能记诵数千言甚至更多些。

这表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戴震自幼养成了独立思考、盘根问底的学习方法。

当时学子都要读《四书》、《五经》。

《大学》是《四书》之一,宋代理学家极力表彰,朱熹并作《大学章句》,将《大学》一篇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并移易旧文。

从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注云:“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对于朱烹区分经传,虽然有人提出过怀疑,但五百多年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也就相信了朱熹的说法。

可是戴震是不相信的。

有一天塾师讲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塾师回答说:“此朱文公所说。

”又问:“朱文公何时人?”回答说:“宋朝人。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着作及其影响一主要思想教育思想: 1,但却,“人虽有智有愚”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

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大致相近”,。

“虽愚必明”乎圣人之神明”。

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

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以适于化理。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肃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

“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

他说:”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

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

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哲学思想2“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并且说:道。

.真实内容。

、“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变,“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必然”、。

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即“理”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天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于是,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

“就事求理”主要理学思想,可分为以下四种:?的自然观。

“气化即道,理到气中”“理欲统一”的伦理观。

的认识论。

“自然人性论”,训诂学思想3“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

陶清:关于戴震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省思

陶清:关于戴震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省思

陶清:关于戴震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省思内容提要:戴震思想的研究,长期停留于汉学与宋学、经学与理学以至于“欲”与“理”的方法之争和概念之辩以及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的思想路线斗争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遮蔽了戴震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以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和完整地评论和判定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

从宋明理学以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其内在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传承关系所导致的原有思想理论的深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变化所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变动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反省和反思戴震思想的地位和意义,重新评判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

得到的结论是:首先,从宋明理学的发展历史看,戴震是新安理学的终结者;其次,从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实际看,戴震是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哲理化进程的终结者;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戴震是通过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论批判所实现的对于“理学思辨模式”的片面的和偏激的思想实质及其反社会和敌视人的社会功能批判的实践批判者。

2022年10月19日,是戴震诞辰298周年纪念日。

戴震生前逝后,各种评论纷至沓来且褒贬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戴震思想的评价——无论褒贬抑扬还是批评推崇,大都将之置于或经学巨擘或理学大师、或唯物主义哲学家或唯心主义哲学家、或理学卫士或反理学斗士以至于崇“欲”贬“理”的“自然人性论”、扬“实证”抑“空谈”的“近代科学启蒙”先行者的正相反对势不两立的思维框架之中,也就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定性研究”思维模式之中,且纳入预设褒贬是此非彼的价值评判框架之内,从而不能准确地理解戴震思想的真实情形。

根据最近二十年来本人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预设褒贬是此非彼的价值评判方式,正是戴震通过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论批判所实现的对于“理学思辨模式”的片面的和偏激的思想实质及其反社会和敌视人的社会功能的揭示,恰恰是戴震力辩严斥警诫世人的理学弊端思想痼疾和“以理杀人”警世恒言的思想源头,也是戴震思想对儒学思想历史发展以至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史的突出贡献;在笔者看来:对于经历过“斗争哲学”和“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姓资姓社”思想争锋和“市场”与“计划”、“效率”与“公平”的思想纠葛以及“法治”与“人治”的思想转化之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戴震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史的突出贡献不仅弥足珍贵而且是当下时代之亟须。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清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个学术发展高峰。

考察这一前后相续的学术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清代学术是在扬弃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新的时代风气的学术类型。

通观清代学术,可以将其大体上分成康雍初期、乾嘉中期和道咸以降这样三个阶段。

其中乾嘉中期的学术是清代学术的全盛期,也是最能代表清代学术成就和特点的发展阶段。

而在乾嘉学术之中,乾嘉朴学最盛。

因此,学界常以“朴学”代称乾嘉学术或清代学术。

①乾嘉朴学纠谬考辨,注重证据的治学方法和特质,奠定了朴学的坚实基础。

清代大师辈出,各领风骚。

可以说没有乾嘉朴学就没有清代学术的盛大成就。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有一总体评价,“康雍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一各“精”字,凸显了乾嘉学术的总体特点。

乾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即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吴派以其“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的之学宗旨,笃守“汉学”壁垒,因其盲从、偏好,排斥异己的态度,在“精”字上不及皖派。

戴震曾言:“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有名之见,其蔽有二:非掊击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

”②“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此种学术精神,实为一科学求真之精神也。

故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③本文试通过对戴震学术成就及其特点的考察,窥测乾嘉学术成就及特点之一二。

戴震(1723——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少聪慧,“就传读书,过目成诵”,幼时一段佳事常被人引用。

私塾先生教授《大学》章句,念及又经一章,戴震便问先生:“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先生答:“此子朱子云尔。

”又问:“朱子何时人?”先生答:“南宋时人。

”复问:“曾子何时人。

戴震的“通经”与“明道”

戴震的“通经”与“明道”
道被 乎文 , 犹造 化之终始 万 物也 。非 曲尽物 情 , 游心 物之 先 , 不 易解 此 。然 则如 诸君子 之 文 , 恶 睹其 非艺 与? ’ ’ [ 5 】 l “ 那 么在 断定 了“ 文章 ” 为“ 艺” , 是“ 末” 而 非 “ 道” 的观 点 之后 , 剩 下的“ 义理” 与“ 考据 ” 两 种 学
中图分 类号 : B 2 4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5 9 8 1 ( 2 0 1 3 ) 0 6- 0 1 4 7- 0 3
在清代学术史上 , 戴震既是一位个性奇特而又
影 响深远 的学术 大 师 , 又 是一 位 生 前 身后 均 饱 受 了
诸多非议 与攻击 的学者 。在其 时人章学 诚所写的 《 书朱陆篇后》 中, 章学诚一方 面肯定了戴震作为一 代学术大师的地位 : “ 戴君学 问, 深见古人大体 , 不 愧一代巨儒 ” ; 而在另一方面他也似乎默许 了其时 人对戴震 学问之道 的褒贬 , 他指出: “ 戴君 下世 , 今 十余年 , 同时有横肆 骂詈者 , 故不足为戴君累 ; 而尊 奉太 过 , 至有称谓孟子后 之一人 , 则 亦 不 免 为 戴 所 愚 。身后 恩 怨俱平 , 理 宜公 论 出矣 , 而至今无 人 能定 戴氏品者 , 则知德者鲜矣。 ” … 那么, 戴震的学问何
V0 1 . 3 7 N o . 6 No v . , 2 01 3
戴震的“ 通经 ” 与“ 明道 ’ ’ ’
周云芳 , 谭 忠诚
( 湖南涉外经济学 院 管理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2 0 5 ; 中南大学 哲学系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3 )
摘 要 : 戴震的学术宗旨 是“ 通经以明道” , 并在义理、 考据和文章这三种学问之途上取得 了 世人瞩 目的成就。然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戴震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历史学家,他的学问渊博、见识深远,被誉为当时“学界第一大家”。

在他的人生中,有一件事情成为了他生命中的转折点,那就是他难师的经历。

戴震本来是山东的一个乡村贫穷家庭的孩子,但是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拼命地学习,立志成为一名大学者。

在一所村塾里,他认识了一位老师,想要向他请教功课,却遭到了老师的挫折和嘲讽。

这位老师名叫杨寿林,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拥有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但他却十分自负和骄傲,在戴震向他请教问题时,总是故意回避或者说些让戴震无从下手的话语,让戴震感到十分沮丧和失望。

但是戴震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去找杨寿林的敌人——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小董,向他请教同样的问题。

结果,小董给戴震详细解答了问题,并让他分析出了杨寿林的错误。

戴震得到了正确的指引,回去向杨寿林再次请教,但这一次,杨寿林却因自己的被戳破自尊心而发怒,指责戴震“妄想越界,不守本分”。

在杨寿林的气愤声中,戴震感到十分委屈和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

戴震在提高自己知识能力的道路上曾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嘲讽,但他从未轻易言败,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努力,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自己拥有优点的同时,不要过于骄傲和自满,以免落入自我陶醉和误区。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戴震被誉为“儒学复兴”的先驱,他倡导“大同理想”,提出理想境界是“至诚、至明、至洁、至真”的,“理欲”则是戴震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理欲即“理想的愿望”,是一个可以驱动人们前行并拓展人类文明的动力。

戴震的理欲观对于今天的社会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与探索过程中。

下面,我将通过阐述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并举例说明戴震的理欲观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戴震理欲观的内涵戴震将“理想”与“欲望”结合,将理念和行动紧密关联起来,提出了“理欲”的概念,强调理念和行动的内在统一和互动。

他认为,“理欲”是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人类进步功能的理念行动,既体现了人的自我本体,又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换句话说,“理欲”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具有动力性的理念行动,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动机。

二、戴震理欲观的意义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文明始终在不断地演化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理念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正是戴震理欲观的意义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说明:1、理念与行动的动态互动戴震将“理想”与“欲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

在他看来,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来支持和驱动,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

因此,构建一种理念与行动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理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理念与行动的相互激发在戴震的理欲观中,理念和行动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种互动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激发力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欲望,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的支持和推进,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

因此,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相互激发可以加速理想的实现,促进行动的顺利推进。

3、理想的价值取向戴震认为,“大同”的理想境界是“至诚、至明、至洁、至真”的,他发明了“志君者弘大同”的口号。

这样的理想境界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基本品质,帮助人们认识到自我本体的完美,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戴震的读书故事

戴震的读书故事

戴震的读书故事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

他自幼读书就好刨根问底。

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除了他有不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进修,勤学不倦,以及十分注重念书体例。

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讲完“大学之道”一段以后,照本宣科地说:“这章叫《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出来的。

”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着小脑袋问。

“宋朝人。

”“孔子、曾子呢?”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下面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周朝人。

”“那么,周朝与宋朝相隔多少年呢?”“将近XX年了。

”“既然如此,那么朱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戴震幼稚的小脸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

塾师笑着摸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后来,戴震因为家里贫困,请不起老师,离开私塾以后,只能靠自学。

自学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期望拜一位知识渊博的学问家,作为自己的老师。

一次,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戴震遇到了偶然来歙县拜友的大学者江永。

江永已年逾花甲,白发斑斑,治学数十年,精通三礼,兼及音韵、算学、地理等。

他为人和蔼,好学深思,极喜读书,往往把讲学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书。

戴震一见非常敬佩,把自己平日的疑难一一向江永请教。

江永见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养他。

两人渐渐地结成了忘年之交。

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浅评戴震的义理之学

浅评戴震的义理之学

浅评戴震的义理之学戴震首先继承了经顾炎武等人倡导、惠栋确立的汉学的治学宗旨,高度重视文字、音韵、训诂等基本功的重要性。

他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 又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

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揖,欲登高而无阶梯也。

” 可见其对基础工具类学问的重视。

不过,由于清学的主体(考据学)大都属于形而下的学问,对学者的天分要求相对并不高,梁启超写道:“凡加入派中者,苟能忠实从事,不拘大小,而总可以有所成。

” 而形而上的学问才相对更需要天分,再加上人的普遍心理又希望别人认为其成就来自于天分而非勤奋,所以一些高才之士往往不满足于自己的学问一直停留在形而下的阶段,去研究些形而上的学问也是人之常情。

作为清学最杰出的代表,尽管戴震继承和发展了汉学的基本治学理念,并且在考据学领域建立了非凡成就,可是针对当时学术界开始普遍形成的重考据轻义理的局面,戴震坚持主张两者的结合。

他说:“言者辄曰:‘有汉儒经学,有宋儒经学,一主于故训,一主于理义。

’此诚震之大不解也者。

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之云乎哉?惟空凭胸臆之卒无当于贤人圣人之理义,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县隔也,然后求之故训。

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贤人圣人之理义非它,在乎典章制度者是也。

” 由此可见戴震认为固然不可离开考据空谈义理,可考据本身也存在着为义理之学服务的意义,所以戴震晚年最得意的著作并非其《声类表》、《声韵考》等考据之作,却是大谈义理的《孟子字义疏证》,这便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戴震首先斥责程朱理学导致的“后儒以理杀人”,把原因归为理学之理欲二分之说。

戴震说:“然则谓‘不出于正则出于邪,不出于邪则出于正’,可也;谓‘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不可也。

戴震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

戴震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

戴震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
戴震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
乾嘉汉字的治学宗旨是由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入手以寻求经书义理和圣人之道.作为清代中叶最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戴震不仅以文字、音韵、训诂、考证的辉煌成就为世所重,而且以系统而又深邃的义理学说,在清中叶的学术思想界独树一帜,成为为数不多的既讲考据,又有思想的汉学家之一.但是,探寻戴震的学术主张和学术实践,可以看到,其起点是"我注六经",终点却是"六经注我".这种独特的学术风格,一方面反映出戴震学术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观照出汉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作者:黄爱平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刊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18(3) 分类号:B249.65 关键词:汉字宗旨戴震学术主张学术实践。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戴震(约公元1768年至1826年)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历史上被尊称为“戴震先生”,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戴震自幼聪慧,学习刻苦,很快就成了村中的学究。

他对古代文化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奋钻研书籍,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在学业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尤以史学领域见长,他对历史文字的解读和判断非常准确,因此肩负起了许多重要的翻译任务。

戴震的广泛知识和卓越才华也引来了不少嫉妒者。

尤其是他的同学,有许多人羡慕戴震的才华,但也忌妒他的成就。

于是,他们利用戴震脾气急躁,容易冲动的特点,故意刁难他。

他们艳羡不已地说:“戴震这个人天赋聪明,确实非常有才华,但他的性格缺陷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我们需要找机会考他一考。

”于是一天,当戴震正在书房自习时,几个同学突然闯进来,故意惹他发火。

他们问了一些关于古代历史人物的问题,刁难戴震。

戴震本能地迎头反击,不顾自己知识有限,一一回答了问题。

但他们并不满意,故意继续提问,将问题难度逐渐加大。

戴震感到越来越吃力,他的愤怒也逐渐积蓄。

当最后一个问题问完后,戴震怒气冲冲地朝着同学们走过去,伸手要拍桌子。

可就在这一瞬间,他突然想到了自己被刁难的目的。

怒气瞬间被理智战胜,他停住了手。

戴震自嘲地笑了笑,说:“你们果然难倒了我。

”随即转身离去。

这次“戴震难师”的事件,成了戴震一生中的一次转折点。

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急躁脾气和冲动行为,意识到这会给自己的学业和人际关系带来很大的困扰。

为了改变自己,他开始专注克制脾气,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努力调整自己的性格,变得平和稳重,处理问题时也更加客观公正。

此后,戴震成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广泛培养人才,主张“民贵有德,德贵有才”,提倡素质教育,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独立思考能力。

戴震的学术传统和教育理念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艳秋章学诚对戴震的学术评价

杨艳秋章学诚对戴震的学术评价

杨艳秋章学诚对戴震的学术评价王国庆:儒学自孟子以后,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经学,一是理学。

经学在孟子以后开始出现,流行于汉唐,又叫汉唐经学,有时也称汉学。

经学以解释五经为务,服务于政治,也叫政治儒学。

理学实为道学,出现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及有明一代,也叫宋明理学,史多称宋学理学,它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中庸》:“天命之谓性” 。

理学旨在觉悟个人,理学之为理学,因为其是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以复性、成圣为基本主题,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故其解决都是个人的身心问题,所以叫心性儒学,或心性之学,也就是圣人之学。

朱熹是理学的巅峰人物;王阳明是心学的巅峰人物。

从哲学角度整体上看,朱熹说的是基本标准,王阳明说的是具体的运用。

甚至说朱熹是世界观,王阳明是方法论,但这并不是理学和心学的根本区别,这只能说明,朱熹制定了标准,提出了理论,而王阳明是在这个理论上进行具体的实践。

当今受日本商业侧重并被光大思想之陆九渊与王阳明心学,实为理学的分支和流派而已。

“心学”其实从根本上讲,就是宋明理学滋生的产物。

不同之处皆因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和南宋朱熹等理学派大师们更侧重所谓的“理”一些;而陆九渊和王阳明先生等心学派大师们则更侧重于所谓的“心”一些。

故而,有人把心学与理学对立起来,是一种思想误解和学术狭隘。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

这位“鹅湖之会”的发起者吕祖谦,即“东南三贤”之一,“婺学”又称“金华学派”创立者,时年39岁。

“鹅湖之会”主辩手朱熹,“东南三贤”之一,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时年46岁。

是年六月初,时年陆九龄43岁、陆九渊37岁应约来到鹅湖寺。

《叔世碩儒戴震》舒大剛編(1997)

《叔世碩儒戴震》舒大剛編(1997)

《叔世碩儒戴震》舒大剛編(1997)叔世碩儒戴震(1723—1777)戴震是清代中葉最具個性的儒學大師,他在學術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樹,對他生活的時代以及後世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如梁啟超說:“苟無戴震,則清學能否卓然自樹立,蓋未可知也。

”[注]胡適也認為,“戴震的哲學,從歷史上看來,可說是宋明理學的根本革命。

”[注]戴震在批判宋明理學的基礎上,主張治學須“志存聞道”、“求之《六經》”,回歸儒學原旨,重建儒家「人學」,在中國儒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上篇:幾番科場坎坷一代朴學大師戴震,字東原,安徽休寧隆阜(今屯溪市)人。

生於清雍正元年,卒於乾隆四十二年。

休甯這個地方向來人文薈萃,商賈雲集。

戴震的祖上沒有什麼顯赫的人物,父親是一個商人,走南闖北,很見過一些世面。

文獻記載戴震大器晚成,10歲時才開始說話。

為他作《年譜》的戴門弟子段玉裁解釋說“蓋聰明蘊蓄者深矣。

”就在這一年,他去拜師讀書,無非是《四書》、《五經》之類。

他的記憶力非常出眾,能達到“過目成誦”的境界,每天能記誦數千言甚至更多些。

[注]這表明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

戴震自幼養成了獨立思考、盤根問底的學習方法。

當時學子都要讀《四書》、《五經》。

《大學》是《四書》之一,宋代理學家極力表彰,朱熹並作《大學章句》,將《大學》一篇分為經、傳兩個部分,並移易舊文。

從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注雲:“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

”對於朱烹區分經傳,雖然有人提出過懷疑,但五百多年來,程朱理學作為官方意識形態,佔據了統治地位,人們也就相信了朱熹的說法。

可是戴震是不相信的。

有一天塾師講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戴震問:“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塾師回答說:“此朱文公所說。

”又問:“朱文公何時人?”回答說:“宋朝人。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摘要:
一、戴震的求知精神
1.好问好思的个性
2.阅读广泛的兴趣
3.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二、戴震的学术成就
1.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
2.戴震的哲学思想
3.戴震对后世的影响
三、戴震的启示
1.培养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2.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3.学以致用,传承学术
正文:
戴震,一个充满求知精神的学者,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的真谛。

戴震从小就展现出好问好思的个性,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是想要探究其中的道理。

这种好奇心和思考能力使得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戴震对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他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

正是这种广泛阅读使得他在研究儒家经典时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

戴震的学术成就
主要体现在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上,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为后世所称道。

戴震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他提倡实事求是,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立足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术的价值。

戴震的学术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戴震的一生,我们不禁为他那种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所折服。

戴震的学术志向

戴震的学术志向
事于 字义 、 制度、 名物 , 无 由以通其 语 言 。” 戴震 对 群 除人 蔽 , 以科 学 的考 据来 证 明宋 儒 的悖 谬 , 让天 下 人
经小学穷搜研讨 , 就是为了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上确立 都知道什 么才是真正 的古圣贤立 言之意。破 除 “ 人 普遍 之道 。 “ 经之 至者道也 , 所 以明道者其词 也 , 所 蔽 ”, 就是 “ 传信不传疑”, 不 以假说 自欺欺人 , 不获
不经 由此 途 入 , 便 不是 明经 的正 途 。实证 考 核之 学才 证据基础上的科学结论 ;“ 未至十分之见 ” 就是依于
是寻求圣贤之理 , 进而训释教 民的根据 。
传闻、 择于众说、 出于空言 、 据于孤证而草率得 出的
如 何 明经 呢 ? 戴 震 认 为 要本 着 事 实 求 是 、 务 求 其 结论 。戴 震 要破 除 的 己蔽 , 就 是 要破 除 以 “ 未 至 十分
做一个考据学家 , 他效仿先贤 , 志在闻道 , 重 民爱 民、
蔽 ”主要 是 指 汉宋 学 者对 古 文 献 的 附会 臆 解 。戴 震
为百姓谋福利是戴震通过明经而通达 的 “ 大道”。为 指出汉儒 的缺 陷是有时附会 , 也委婉批评 了惠栋一派
了实现这一志向, 戴震付出了毕生努力 。
氏遗书 》, 包含著作 l 5 种, 校勘著作 1 1 种。这些著 的研 究 , 需要具有 为求 知而求 知的知性精神和 以求 作流传后世 , 对学术界及社会影响深远 。 真为 目的的严谨学风, 必须破除 “ 人蔽” 和“ 己蔽”,
戴震在考据学方面成就 巨大 , 但他并不满足于只 使对 古文献 的理解 建立 在对 字义 的准 确理解 上 。 “ 人
戴震在 实证考据学方面取得 了巨大成就 , 但他的实证考据不单停 留在知识的古文献整理上 , 而是通过文献考 据厘 清 古圣 贤立言之 意 , 明 经而 闻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戴震是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一生著作颇多,后人编为《戴氏遗书》。

戴震在实证考据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实证考据不单只停留在知识的古文献整理上,而是要通过文献考据厘清古圣贤立言之意,明经而闻道。

关键词:戴震;学术志向;明经;闻道;重民爱民
戴震(1723-1777),字东原,号果溪,徽州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

戴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18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是实事求是学术治学研究方法的提倡者和践行者。

在戴震去世不久,其亲家曲阜孔继涵(戴震的女儿嫁给孔继涵的长子孔广根)刻印了《戴氏遗书》,包含著作15种,校勘著作11种。

这些著作流传后世,对学术界及社会影响深远。

戴震在考据学方面成就巨大,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考据学家,他效仿先贤,志在闻道,重民爱民、为百姓谋福利是戴震通过明经而要通达的"大道"。

为了实现这一志向,戴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一、明经
戴震十七岁时就有志闻道,并悟出明道要从通经和语言文字入手。

利用语言文字学诠释古代经典,以寻求所谓的"道",乃至对"道"进行再创造,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在写给段玉裁的信中说道:"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

"戴震对群经小学穷搜研讨,就是为了在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普遍之道。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他认为圣贤经传之义在小学文字,在制度考核,不经由此途入,便不是明经的正途。

实证考核之学才是寻求圣贤之理,进而训释教民的根据。

如何明经呢?戴震认为要本着事实求是、务求其真、不偏一家的态度,对故训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反复参证。

戴震曾说:"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故学难言也。

"对于戴震来说,考据学是一种以古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恢复古文献的真实面目为治学宗旨的专门学问,从事这门学问的研究,需要具有为求知而求知的知性精神和以求真为目的的严谨学风,必须破除"人蔽"和"己蔽",使对古文献的理解建立在对字义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人蔽"主要是指汉宋学者对古文献的附会臆解。

戴震指出汉儒的缺陷是有时附会,也委婉批评了惠栋一派的考据学有盲目崇信汉儒的缺陷。

戴震认为,宋儒不重视考据,基本文献都没读懂,只凭一己之见便妄下结论,并将己见假托为古圣贤立言之意,进行学术造假,"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他们连古文字字义都没搞懂,怎么能读懂古书,发挥义理呢?结果就是"事情源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自以为于心无愧,而天下受其咎"。

所以戴震发愿要破除人蔽,以科学的考据来证明宋儒的悖谬,让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古圣贤立言之意。

破除"人蔽",就是"传信不传疑",不以假说自欺欺人,不获得十分证据,不自以为是。

这就要区分"十分之见"与"未至十分之见"。

"十分之见"就是建立在充分证据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未至十分之见"就是依于传闻、择于众说、出于空言、据于孤证而草率得出的结论。

戴震要破除的己蔽,就是要破除以"未至十分之见"为定论的弊端。

戴震认为,关键是要从"未至十分之见"到达"十分之见",即从假说达到定理,这就要下一番辛苦考证的真功夫,要"目睹渊泉所导""手披枝肆所歧""循根达杪",最终"深思自得"而得到确切的结论。

如果不能达到"十分之见",则毅然割舍。

戴震还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整理总结中国古代文化,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力求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术体系。

其《七经小记》,就是试图以七经总结概括中国古代的学术体系的代表作品。

深明其志的段玉裁说:"《七经小记》者,先生朝夕常言之,欲为此以治经也。

"七经,就是《诗》《书》《易》《礼》《春秋》《论语》《孟子》,按七经所包含的内容分为五大部类,即《训诂篇》《原象篇》《学礼篇》《水地篇》《原善篇》。

戴震认为,只有掌握各门具体知识,才能通往对"大道"的理解,即对哲学思想的掌握。

戴震把他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各门具体学科丰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从而使他的哲学形而上之道具备坚实的知识根底,不会流入玄虚无根之地。

圣人之学大体如此,他为完成这一体系倾注毕生精力,积劳成疾,死而后已。

二、闻道
戴震敢于冲破世俗的重重藩篱,挑战主流话语霸权,提出令时人惊骇不已的哲学思想体系。

当时学者大多公认戴震是治学严谨成就卓著的朴学大师,而戴震自己却认为自己平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孟子字义疏证》,用以观圣人之道而正人心。

戴震的学术志向就是要为百姓的生养之道提供正当性与合理性。

当时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与洞察戴震高远的学术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