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语言美
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西厢记》语言特点:
语言优美,抒情色彩浓郁,颇具诗剧风格。
作品曲词华丽典雅,常化用前人诗词意境,同时也就民间生动的口语中加以提炼,富有生活气息。
作者善用比喻、夸张、对仗、对比、排比及叠词、儿化等手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部名著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
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熔铸冶炼,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西厢记》大胆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反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这种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在当时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也符合人性的基本需求。
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使人们对自由、平等、真挚的爱情产生了更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看,《西厢记》的曲辞优美,语言生动,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聪慧、红娘的机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西厢记》在情节设置上也独具匠心,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如孙飞虎围寺、崔夫人赖婚、张生相思成疾、红娘传书递简等,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
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综上所述,《西厢记》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情节曲折的古代戏曲佳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欣赏。
同时,《西厢记》所倡导的自由爱情观念和反封建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词章华丽:《西厢记》中的词章非常华丽,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曾经有文艺评论家称之为“一生之中,只会说一次的情话”,这
体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致的表达能力。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词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
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内涵。
三、对白音韵优美:《西厢记》的对白中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
手法,使人对具体情节和角色映像更加深刻。
同时,利用韵文的特点,使
剧中对白更加婉转动人。
例如,“鼎湖冲溜岸分横,半美与香分窥卿”、“终岁轻魄难论长,从他鸾镜共传祥”等,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语言更
加美妙动听。
四、以白描写景:《西厢记》中对景的描写往往以白描的方式进行,
不做太多修饰,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情感。
例如,“插翠欹千岛,含
芳云态宿麦,胧桧碧花囊”等描写,使读者或观众能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剧
中场景的美丽和意境。
五、妙用比兴:《西厢记》中的比兴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对自然界
事物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相见
亭亭如带砂,相思浓浓如溪波”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了词章华丽、用典独特、
对白音韵优美、以白描写景和妙用比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该剧的语言
更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其语言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优美精炼:《西厢记》的语言优美、精炼,字词妙趣横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剧中对话虽短小,但点睛之处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深思熟虑。
这种优美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部剧脱离了平淡的对话,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以白描为主:《西厢记》不像其他古代戏剧那样以演唱为主,而是以白描为主,即以对话和描述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白描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真实,以平实的笔墨描绘人物的表情、心情和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3. 唱词与白描的结合:虽然《西厢记》以白描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唱词,这使得剧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唱词多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通过音乐的韵律和抒情的词句,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和细腻。
4. 幽默风趣:《西厢记》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通过幽默的对白和行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尤其是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出场,她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行为给整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
5. 字句独特: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字句和词语,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对于爱情的描写中,使用了许多富有江南特色的词语,如“轻云薄雾”、“湖山秀丽”等,给人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感受。
总之,《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故事,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美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论《西厢记》对古典诗词的吸收与运用
论《西厢记》对古典诗词的吸收与运用我国戏曲文学正式诞生于文学史上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唐宋以后,加之戏曲又是以“曲”为重要标志的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
因此,曲文创作必然要受到唐诗宋词的影响。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得益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创作中善于选择和提炼古典诗词中的佳句,将其化用到自己的语言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意境,集本色、文采于一身,形成了诗情画意、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一、全方位、多角度地化用古典诗词无论《西厢记》唱词或道白,都极丰富地化用了前人的诗词,堪称登峰造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化用古典诗词无处不在,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言情无不化用王实甫善于凝铸、提炼前人诗词之佳句、意境描摹景物、酝酿气氛、刻画人物心理。
《西厢记》化用古典诗词、意境达20多处,形成作品独特、优美的风格。
如剧中写到张生佛殿与莺莺邂逅,描写莺莺倾国倾城之色,“宜嗔宜喜春风面”,化用了宋代杨无咎《生查子》中的名句:“妖娆百种宜,总在春风面。
含笑又和嗔,莫作丹青观。
”继而写张生出场,则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九曲黄河汹涌澎湃之势,以暗示张生满怀壮志。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不由令人想到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
(二)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形式不拘一格王实甫使用多种手法将前人诗句与《西厢记》语言完美结合。
其一,直接引用。
为明白、清晰地表达曲词的意义,《西厢记》往往直接引用前人的诗句。
如《寺警》一折中就直接借用了秦观《鹧鸪天》中的“雨打梨花深闭门”来表现莺莺一腔惆怅、满腹哀怨的独特心理。
其二,化用前人诗词名句,扩大曲词的意境。
如《后候》一折中,张生乘夜逾墙与莺莺赴约却讨了没趣,红娘替莺莺送药方重定幽会之期。
红娘打趣张生:“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宵个秋千院宇夜深沉。
花有阴,月有阴,便该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又诗对会家吟?”“秋千院宇夜深沉”化用宋代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抵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1.《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艺术细腻。
2. 该剧中的语言描写充满诗意,隐喻和暗示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3. 剧中角色之间的对白流畅而生动,展现了各种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4. 语言的运用在剧中创造了场景的氛围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5. 《西厢记》以典型的情感交锋为主题,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表现了爱慕、羞怯、幽默等复杂的情感。
6. 剧中使用的对偶和排比手法使语言更加雍容华贵。
7. 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增加了剧情的多层次性和深度。
8. 对话中的对仗和押韵让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9. 《西厢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贵族社会中的风雅和婉约。
10. 该剧中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得观众更易理解其中的意涵和思想。
谈《西厢记》语言的雅俗相间之美
地 位 上 升 为 文 学 的 一种 重 要样 式 , 有 里 程 碑 典 雅 工 致 , 称 文采 派 的典 型风 格 。这 种 语 言风 具 堪
作者简 介: 齐涛( 9 0 , , 18 一)女 汉族 , 河南濮阳人 , 文学硕士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助教 。研究方 向: 元明清文学 。
社
科
集 萃
同瘦 。 以一 种 诗 意 的哀 愁 和 无 奈 来 表 现 主人 公 主体 。如红娘 的一段 唱词 : 【 “ 满庭 芳 】 来 回顾 : 文魔 秀 士 , 欠 酸 丁 , 工 夫 将 额 颅 十 分 挣 , 风 下 离 别 时 的 悲苦 。 而 “ 来 谁 染 霜 林 醉 ? 总 是 离 影 , 晓
中, 王实甫 融会 了古代诗词里 的优美词句 , 为 景物 , 出莺莺 的离愁别恨 , 化 引 也衬托 出莺莺为 离
典 雅 清 丽之 语 ; 善 于提 炼 民 间质 朴 俚 俗 、 也 富有 别 所 烦 恼 的痛 苦 压 抑 的 心 情 。 该 曲化 用 范仲 淹 生活 气息 的 语 言 , 现 出一 种 雅 俗相 间之 美 。 呈
人 泪” 是从 苏 东坡 词 “ 看来 , 是杨 花 , 点 疾 和迟 压 倒 苍 蝇 , 油 油耀 花 人 眼 睛 , 溜 溜 螯 细 不 点 光 酸
是 离人 泪” 铸而 成 , 吸收 了《 西厢 》 长 得 人 牙疼 。 红 娘 是 、头 , 熔 又 董 在《 ” r 口齿 伶 俐 , 的语 言 则 她 亭送别 》 大石 词 ・ 】 【 尾 中的构 思设 意 : 莫 道 男 显 得 鲜 活 泼 辣 。 作 者 让 她 的语 言 夹 杂 着 俚 语 、 “
说不尽的《西厢记》:(5)“花间美人”之语言之美(一)
说不尽的《西厢记》:(5)“花间美人”之语言之美(一)元代文人被列为“九儒十丐”,尽管社会地位低下,而且笼罩在“唐诗”“宋词”的耀眼的光芒之下。
但在这种语境下,他们仍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元曲”。
元曲分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有“曲、白、科”等几个基本要素。
“曲”,是我们说的的唱词,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白”,指独白、旁白、对白;“科”指动作。
“正宫”是宫调名称,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也是宫调名称,“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有九宫或南北九宫之称,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
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悲伤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不同的宫调,可能近似于今天音乐中的 C、D、E、G、A 五个乐调(谱号)“调号”,比如《送别》(城南旧事)简谱,开头的“1=C 4/4”中的“C”,这首歌要求“中速、稍快”,给人以惆怅缠绵之感。
元杂剧的每一折实际上是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即同一折中只用同一个宫调而且用同样的韵一押到底。
我们讨论元杂剧《西厢记》,《西厢记》有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和“第一折”是以“仙吕”起调并统领各个曲牌,“第二折”换为“中吕”,“第三折”换为“越调”……而课文《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用的是“正宫”,“齐”“微”韵。
统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曲牌。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在评述元散曲语言的总体要求时说:“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
”我在阅读相关文本的时候,深以为然哉!《西厢记》的语言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王实甫吸收并运用了传统诗词和民间口语的精妙,从而使文辞华美、妙语迭出。
有的曲词既有宋词的意境,又有元代小令的风采。
《长亭送别》中的语言特点:一是诗句富丽典雅、华美自然,一是用句口语化、明白晓畅。
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一、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点语言华丽,本色语少,情感真挚,文质相生。
文采语表达的情感偏向哀愁别怨,与口语俗语结合又会把感情程度强化,使得语言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韵致,如“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
”“饿眼望将穿……近庭轩,花柳争妍。
”俗语中多通过一些器官,把内部感情形象化,虽俗却真挚,“赤紧的情沾了肺腑”、“眼皮上供养,手掌里奇擎”。
语言骈俪中景语,骈俪中情语,骈俪中诨语。
但也能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如:晚妆残,乌云彩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
将筒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这折唱词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
也可以通过简短的道白,画龙点睛般地说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赖简里崔莺莺为了试探红娘,那一句“小贱人,不来怎么!”语言中多用排比、叠词、儿化韵,如“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从今后衫儿、袖儿,搵湿做重重叠叠的泪。
”通过排比句的组合,并间隔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反复,一唱三叹,把那种愁肠百结的离别痛苦写得渐情渐态。
“悄悄冥冥”等迭字词,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地写出张生对莺莺的爱慕,以及主人公初恋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又加以创新,比如说鼎足对,“月暗西厢,凤去秦楼,云敛巫山。
”通过晦暗的景色形象写出两人之间的感情受到阻碍;联吟“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荫满庭。
”铺排出景色的清雅安静。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崔莺莺多愁善感温柔妩媚,张生文雅风流真诚敦厚,红娘机智泼辣、坦率、有人情味。
把语言化静为动,花梢弄影与花筛月影对比。
语言的形象性大大增强,“意惹了肝肠”远比“肝肠寸断”更生动。
精妙的化用古诗词,运用典故。
“碧云天,黄花地。
”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在抒发情感时合理运用典故“休直待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
”文学性中婉约也不乏豪放之语。
诗的语言曲的意趣――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诗的语言曲的意趣――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特色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是一部蜚声艺苑文坛的古典名著。
自从它问世以来的七百年间,一直传诵不绝,上演不衰,它的强烈的反封建主题固然赢得了人们的共鸣;它独树一帜的艺术成就,特别是语言艺术,同样令人叹佩,一直为古人、令人所称赞。
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郭沫若也曾说过:“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
”一语道破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
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
就诗的语言而论,辞藻优美,典雅凝炼,含蓄蕴藉,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诗的语言而言,富有动作性、形象性、性格化,通俗明快,自由灵活,淋漓酣畅,多为直接描写或直抒胸臆。
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炼风格,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把诗曲统一起来。
王实甫的戏剧语言,既有前期作家诙谐通俗的本色特征,又有后期作家讲究清丽的文彩倾向,溶前后期作家语言特色于一身。
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作词十法”对于“造语”(即写曲子选择语言方面有如下要求:“未造其说,先立其意,语、意俱高为上”,“造句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既耸听,又耸观。
”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可以说达到了这一标准,讲“文”,不至于文到使观众听不懂;讲“俗”,不至于俗到观众不要听。
这大概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奥妙之所在。
它能达到这种境界,在于他一方面吸收中国古典文学优秀作品中有生命的语言,一方面又善长提炼城市平民、主要是以勾栏为中心的各种人物的口语,古今并取,雅俗共储,使华美与通俗和谐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新风格。
其“雅”是更多的接受了诗词的熏染;其“俗”则更多受了民歌的影响。
下面仅就王实甫善于化用前人名句,也善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隽语,作些探讨。
我们知道,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前人成句,在宋代词中就已出现,但数量不多。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西厢记》的语言成就在古典文学中具有较高的成分。
其凸显的是一种雅俗相见的语言美。
在其表达的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融合了古典诗词的优美句型,并将其化为典雅的清丽语言。
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将民间质朴的语言运用在内,将其提炼成为通俗易懂、富有强烈情感的语言。
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将语言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语言表达主人公的情感与风格。
本文就《西厢记》中凸显的语言美进行简单分析,探讨《西厢记》中的语言美。
标签:《西厢记》语言美探讨引言自王实甫编写完成《西厢记》之后,该文学著作就已经成为了元剧的经典,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文学探究活动中。
自古以来,戏曲和元曲在中国戏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戏曲和元曲的发展将难以理解的戏剧上升为一个文学领域。
《西厢记》主要描写的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感情故事,歌颂在封建时期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同时表达了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的美好愿望和敢于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思想。
作者运用清丽的语言特色将该爱情故事完整的表达出来。
一、典辞华美,诗意浓郁《西厢记》在写作的过程中,继承了古代诗词运用情景交融和寓情于景的手法进行描写。
通过对人物周围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使得整个故事情境,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产生。
运用语言,古人在抒情方面多运用比兴的手法。
所谓比兴手法使之作者在表达主人公思想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见情,通过不同情境的对比凸显出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运用情景之间的相互交替,表达出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变化。
《西厢记》充分的运用了比兴手法,在剧中通过不断揣摩情境的变化,将剧中情景充分渲染,使得人物的活动心里能够具有层次性的表达出来。
例如,灯儿又不明……铁石也动情(《西厢记》中的第一本第三折)。
情景互相交融,将感情充分的抒发出来。
本句中描述了灯、月、扇等景物,在运用“淅零零”、“冷清清”、“忒愣愣”等叠词,很好的将氛围和情景之间相互融合[1]。
衬托出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时的那种焦灼心情。
西厢记语言诗意美
西厢记语言诗意美王实甫的《西厢记》,与曹雪芹的《红楼梦》有着同样崇高的地位,二者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
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西厢记》代表着我国戏剧的最高水平,贾仲明称其为“新杂剧,旧传奇,唯之天下夺魁”;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认为“它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
作为一部相当出色的戏剧,《西厢记》不但是缘于它前无古人地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超前进步的爱情新主张,更是因为其富有浓郁抒情性、以秀丽华美著称的曲词,让人读来满口生香,回味悠长。
作者或化用前人诗词佳句入曲,意境优美,词意细婉缠绵;或融情入景,营造饱含诗情画意的场景,使境界尽善尽美,烘托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状态,景物描写贴切自然。
朱权说王实甫的词“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极言称赞王实甫的曲词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形成了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能够说,作者以高超的语言描写艺术,给人们带来一场感观与心理的盛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长远的影响。
一诗性的语言艺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是文艺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实行人物的描写时,要尽量“语求肖似”,随口而出,说一人像一人,力求个性化又不失于通俗。
一部成功的作品只有使用真实的、符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才能使剧中人物显得亲切而熟悉,才能和读者有活生生的交流,才能使作品富有生机和鲜活的气息。
王实甫极长于以诗化的语言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无论是角色语言还是记述性的语言,不论是唱词还是宾白,他都非常注意区分各个人物独特的身份、经历以及社会地位,常常让他的人物自不过然地说话,使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场所用一种适合他们性格的语言方式来表达。
例如:张生和崔莺莺虽然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又同样出身于名门,对爱情充满自由的向往,但两人的个性有异,语言风格也就相差甚远。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犹如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让人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
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
首先,表现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方面。
剧本为一部崔张爱情诗剧,剧作者描摹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
剧中展开情节冲突的环境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普救寺理想化地写成一个“幽雅清爽”,饶有诗意的胜境,例如“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在这里,佛殿上阴森肃穆的气氛,罗列森严的罗汉菩萨、烧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念经的和尚,一概略而不写,而只写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静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藓、红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展开一段千古称颂的风流佳话。
其次,表现在作品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方面。
当然,这也是为刻画各种人物不同性格服务的。
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
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戴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
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
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词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西厢记》作者善于学习并成功地运用民间俗谚口语,是这部剧作语言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次,表现在诗词名句的运用方面。
说到诗与词,若数词句华美、文采璀璨莫过唐诗宋词。
《西厢记》剧作者的成功之处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使剧作语言更富于文采性。
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西厢记》文学赏析内容摘要:《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
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
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
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典文学。
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
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
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
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就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碍于无法吻合。
此时恰存有孙飞虎听闻莺莺美貌,领兵拦住普救寺,必须奸污莺莺为妻。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遵从莺莺主意,许诺例如有人能撤兵,便将莺莺娶他。
张生喜出望外,奏议恳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领兵前来援救,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使二人以兄妹为重。
张生沮丧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扶莺莺月夜烧香,听到张生弹琴倾诉衷肠。
后来莺莺听闻张生病好像,使红娘回去书房探视。
《西厢记》名句78句,华艳优美,意境如诗
《西厢记》名句78句,华艳优美,意境如诗《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所塑造的张⽣、崔莺莺、红娘等艺术形象个性鲜明,歌颂了爱情⾃由的伟⼤主题,对《牡丹亭》、《红楼梦》都影响极⼤。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曲⼦都是⼀⾸美妙的抒情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的⼝,称赞它“曲词警⼈,余⾹满⼝”。
1、花落⽔流红,闲愁万种,⽆语怨东风。
(崔)注:红:指落花。
闲愁:难以⾔喻的愁思。
2、万⾦宝剑藏秋⽔,满马春愁压绣鞍。
(张)注:“万⾦”句是说⾃⼰满腹才学⽽功名未就,有如贵重的宝剑隐藏着四射的光芒。
3、云路鹏程九万⾥,雪窗萤⽕⼆⼗年。
(张)注:“鹏程万⾥”表⽰前程远⼤。
4、⼗年不识君王⾯,始信婵娟解误⼈。
(张)注:婵娟:容貌姿态美好的样⼦,常⽤以代美⼥。
误⼈:指使⼈迷恋⽽耽误功名进取。
5、情已沾了肺腑,意已惹了肝肠。
(红)注:是说五脏六腹都被情意牵动了。
6、郎才⼥貌合相仿。
眉⼉浅淡思张敞,春⾊飘零忆阮郎。
(张)注:合相仿:理当匹配。
仿:即仿佛,相似。
仿佛即相当,彼此般配。
7、翠裙鸳绣⾦莲⼩,红袖鸾销⽟笋长。
(张)注:“翠裙”句意谓绣着鸳鸯的翠裙盖住了⼀双⼩脚。
鸾销:既销鸾,以⾦⾊丝线绣鸾凤。
⽟笋:⽐喻⼥⼦⼿指纤细⽩润。
8、纵然酬得今⽣志,着甚⽀吾此夜长。
(张)注:⽀吾:⽀持,应付。
9、娇羞花解语,温柔⽟有⾹。
注:花解语:会说话的花,⽐喻⼈美如花。
⽟有⾹:话出唐肃宗。
解语花,⽟有⾹⽐喻美⼥。
如宋赵彦端:清肌莹⾻能⾹⽟,艳质英姿解语花。
10、今⽣难得有情⼈,前世烧了断头⾹。
(张)注:断头⾹:即半截的⾹。
11、闲寻⽅丈⾼僧语,闷对西厢皓⽉吟。
(张)12、⼼中⽆限伤⼼事,尽在深深两拜中。
(崔)13、⽉⾊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中⼈?(张)注:溶溶:⽔流动的样⼦,常⽤以形容⽉⾊如⽔。
临:⾯对。
皓魄:⽉或⽉光,此指⽉。
14、兰闺久寂寞,⽆事度芳春;料得⾏吟者,应怜长叹⼈。
《西厢记》的美妙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美妙语言艺术《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
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
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
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
”①(第一本第一折)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
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
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第三本第二折)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殷的气氛。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首先,西厢记的语言形式多样。
全剧采用了淮剧的韵文舞曲,韵文韵律优美、抑扬顿挫,既有规律的押韵,又兼顾了一定的自然性。
另外,王实甫还巧妙地运用了散文折叠、韵文嵌入等手法,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西厢记的语言寓意深厚,富有哲理。
剧中融入了大量的寓言、警句和歌词,以及一些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对于人生、爱情、家庭、社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在剧中有许多说教式的唱词,如“只要新人和旧人迷情,便是花样年华”,这些语言深入人心,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得到了思考和启迪。
此外,西厢记还采用了对白、插唱、独白、歌唱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例如,杜十娘和崔员外的对白,展现了二人的性格和感情;红娘和韩丽娘的独白,将剧情推进发展;而杨充和蒙挚的唱词,则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西厢记的语言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体现出了戏曲的独特魅力。
剧中插有多首歌曲,旋律优美,形式多样,有咏史抒怀的、夸赞英雄的、夜行舟词的等等,给戏剧增添了音乐的陪衬和烘托,提升了整个剧目的艺术品质。
总结起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多种形式的语言、细腻动人的描写、寓意深厚的寓言、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及丰富的音乐元素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西厢记在戏曲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经典之作,引领了后续文学、戏曲创作的方向,对于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作者:贺军来源:《中文信息》2014年第10期摘要:《西厢记》的语言成就在古典文学中具有较高的成分。
其凸显的是一种雅俗相见的语言美。
在其表达的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融合了古典诗词的优美句型,并将其化为典雅的清丽语言。
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将民间质朴的语言运用在内,将其提炼成为通俗易懂、富有强烈情感的语言。
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将语言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语言表达主人公的情感与风格。
本文就《西厢记》中凸显的语言美进行简单分析,探讨《西厢记》中的语言美。
关键词:《西厢记》语言美探讨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386-01引言自王实甫编写完成《西厢记》之后,该文学著作就已经成为了元剧的经典,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文学探究活动中。
自古以来,戏曲和元曲在中国戏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戏曲和元曲的发展将难以理解的戏剧上升为一个文学领域。
《西厢记》主要描写的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感情故事,歌颂在封建时期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同时表达了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的美好愿望和敢于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思想。
作者运用清丽的语言特色将该爱情故事完整的表达出来。
一、典辞华美,诗意浓郁《西厢记》在写作的过程中,继承了古代诗词运用情景交融和寓情于景的手法进行描写。
通过对人物周围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使得整个故事情境,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产生。
运用语言,古人在抒情方面多运用比兴的手法。
所谓比兴手法使之作者在表达主人公思想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见情,通过不同情境的对比凸显出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运用情景之间的相互交替,表达出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变化。
《西厢记》充分的运用了比兴手法,在剧中通过不断揣摩情境的变化,将剧中情景充分渲染,使得人物的活动心里能够具有层次性的表达出来。
例如,灯儿又不明……铁石也动情(《西厢记》中的第一本第三折)。
情景互相交融,将感情充分的抒发出来。
《西厢记》语言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语言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作为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语言的表达能够给人以超凡脱
俗的深刻感受。
可以说,《西厢记》是语言艺术的绝唱,它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雕细琢和极具传奇色彩的情节的完美结合。
首先,《西厢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典雅的文言文,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还有“在幽暗无嗔无睹的世间,承受得了波折,何以获眄扬”等,这样不变的古典语言将常见的故事情节包裹得更绚烂多彩了。
以古希腊神话为标准,《西厢记》作者创造出更强烈的艺术表现感,也有如“吾谁为人,未识谙面,如来洞穴云无涯”,写出深奥的艺术思想,更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的精神内容。
此外,《西厢记》在情节描写上极具诗意,比如“玉立枯柴,碧把绣花”,
“苍苍茫茫,流着露珠”,“云鬓洗白无痕,为你拂去桃色,素洁无尘”,这样的诗意描绘丰富了宣纸上的景色,使人感到欢快与怀想。
另外,诗词里还大量运用了暗喻和形象比喻,意义深远,蕴含着对艺术、人性、情义的哲理思考,给读者以深度的感悟,而不是僵硬的局限的理性的思维。
总的来说,《西厢记》有著强大的艺术魅力,它在语言方面丰富多彩,不仅含
有诗意般的文言文,也有各种暗喻和形象比喻,让人充分领略故事中的精髓。
同时,它用简洁优美的诗句,把轻浮和深奥、平凡而又神奇的情节泼洒在宣纸上,令人耳目一新,仿佛都亲眼看到了故事情节中的各种场景。
这就是《西厢记》的语言艺术魅力,为文学史留下绝妙的印记。
西厢记的语言美21页PPT
西厢记的语言美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修辞手段的多种多样化
• 据《中国戏剧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 统计,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达三十四种之 多: • 明比、暗比、借代、引用、拈连、移就、 对衬、反衬、摹形、摹声、双关、拟人、 拟物、示现、铺张、倒反、婉曲、设问、 感叹、析字、藏词、镶嵌、重叠、节缩、 警策、转品、反复、对偶、排比、层递、 错综、顶真、倒装、跳脱。
五、排比 •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甚么心情花 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 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帮重重叠 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 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 六、重叠 • 七、对比 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 八、善取古词俗语 “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句“碧云天,黄叶地” • 九、用典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 十、设问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临别赠言: •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 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 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 要扶持。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 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 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 休 “金榜无各誓不归 ”。此一节君须记,若 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西厢记》的语言美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 李渔《闲情偶寄》: • 语求肖似 • 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 弗使肤泛
• (一)张生的语言爽朗热烈。抒发胸臆, 开阔清丽、洒脱不俗。表现痴情,描写急 切,夸张感叹,富有喜剧色彩。 • 出场表白 •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 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 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 崔莺莺的语言,深沉优雅,显得钟情、旖 旎、犹疑、凝重、矜持、蕴藉、不失相国 小姐的大家风范。 • • • • 送别之苦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 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 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 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 递一声长吁气。
• 自报家门:
(末迎红娘祗揖科)小娘子拜揖! (红云)先生万福! (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 (红云)我便是,何劳先生动问? (末云)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 二 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 临别自许:
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 金榜无名誓不归”
• 谈情说爱的环境:(花娇月媚的文字) • 花园月夜,美丽如画: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
多情小姐的闺房: 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 环。绛台高,金荷小,银釭犹灿。 失恋书生的书房: 伫立闲阶,夜深香霭、横金界。潇洒书斋, 闷杀读书客。彩云何在,月明如月浸楼台。 僧归禅室,鸦噪庭槐。风弄竹声,则道金 (王佩三五夜》: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三、风格语言的典雅通俗化
• 文学风格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显现出来的艺 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如李白的豪放飘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 • 《西厢记》的风格: • 华丽典雅 • 通俗活泼
华丽典雅
• 朱权:(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 张竹坡:花娇月媚的文字。 初遇莺莺: • 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 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着香 肩,只将花笑拈。 • 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 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 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 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 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 环境衬胸襟: •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 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 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 上苍龙偃;东 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 却便似驽箭乍离弦。 【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 入东洋不 离此径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 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 边。
• 老妇人的语言板滞、 僵硬 • 惠明的语言粗豪慷慨、 金刚怒目、掷地有声 • 郑恒的语言鄙俗、粗 野
二、环境语言的典型化
• 季节环境 • 暮春相遇: (旦唱)【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 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 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暮秋离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 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如今都废却成亲事,一个价愁糊突了胸中锦绣, 一个价泪了脸上胭脂。 【油葫芦】憔悴潘郎鬓有丝;杜韦娘不似旧时,带围 宽清减了瘦腰肢。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 意悬悬懒去拈针线;一个丝桐上调弄出离恨谱, 一个花笺上删抹成断肠诗;一个笔下写幽情,一 个弦上传心事: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 金圣叹:连下无数“一个”字,如风吹落花,东西夹 堕,最是好看。
通俗活泼
• 它以民间口语为主体,又化用了成语、唐诗、宋 词、经书、史籍的语句,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 • 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下投。 夫人得 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 常言道“ 女 大不中留”。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 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 •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 工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 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 以《长亭送别》为例: • 一、比喻 将来的酒和食,尝着似土和泥。假如便是土和泥,也 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 二、夸张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 玉肌:此恨谁知?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 三、拟人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四、对偶 碧云天,黄花地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 红娘的语言,锋利、俏皮、泼辣、 爽快,俗语、方言脱口而出,符合 一个聪明机智、助人为乐的婢女身 份。
• 驳斥张生 (红唱)【胜葫芦】哎,你个馋穷酸 亻来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 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 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资? 【幺篇】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 卖俏倚门儿。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 则说道 :“可怜见小子,只身独 自!”恁的呵,颠倒有个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