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思考
扬弃≠抛弃——谈“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效整合

从 教 学 内 容 看,须 有 恰 当 的 探 究 问 题,问 题 是 探 究 的 载 体,它要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这 些 特 征;从 时 间 方 面 看,学 生 们 需 要 有 时 间 去 思 考、猜 想、验 证、讨 论、总 结;从 教 学环境看,要 在 充 分 了 解 学 生 的 基 础 上 选 取 适 当 的 教 学 资 源.另外,探究 式 学 习 需 要 充 足 的 探 究 材 料. 同 时,教 师 要 做好组织工作和指导工作,要把学生的思 维 恰 当 地 导 向 更 广 更深的方向.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运用得 当,都 是 有 意 义 的 学 习. 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 方 法 ,正 确 处 理 好 “面 向 全 体 ”和 “因 材 施 教 ”的 关 系 .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中,我让学生 动 手 操 作 把 圆 转 化 成 我们学过的图形,从 而 推 导 圆 的 面 积 公 式. 七 八 分 钟 后,除 了几个课前预习的学生把圆转化成近似 的 长 方 形 外,其 他 的 学生手足无措.对 于 这 种 状 况,我 并 不 感 到 奇 怪,因 为 和 以 往的直线图形相比,圆 是 曲 线 图 形,学 生 不 知 从 哪 儿 下 手 进 行割补,也就无法 转 化 成 学 过 的 图 形. 于 是 我 激 趣,让 学 生 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然后再模仿操 作,最 后 学 生 在 比 较、探 究中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 式. 学 生 学 得 轻 松,于 是 我补充说:“同学们 学 得 轻 松,因 为 你 们 站 在 巨 人 的 肩 膀 上. 为了研究圆的面积,科 学 家 们 付 出 了 很 多 艰 辛 与 努 力,希 望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结果是全国上下都在搞探究教学。
其实,学生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
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
从化学教材分析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的教学等;有些内容应采用探究性学习,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
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宜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教学。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有接受学习的成分。
比如当学生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林华23课堂教学关系到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
这种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意。
其实,真实的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是预设不变的。
其原因有三: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产生大量生成性教学资源。
其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也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相同的情况。
最后,即使是传统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出现的新情况。
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
接受型学习与探究型学习的关系

例 知 数 ( =+ } 5 2已 函 ) l +, g 且
, a 6 则 一a 一 ( )= , )=
此题 呈 现在学 生 面前 , 经过 教师 的适 当引 导与
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 比如 , 在讲解完 函数的单
调 性之后 , 利用单 调性 求 函数 的最 值就 是一 个典 型 的问题. 于 刚 刚接 触 到 函数 性 质 的高 一 学 生 而 对 言, 这类 问题不 容易 解决 . 因此 , 在教 学 中可事先 设
・
3 6・
中学教研 ( 数学)
2 1 维 02.
接 受 型 学 习 与 探 究 型 学 习 的 关 系
●黄德 丽 ( 安吉高级 中学 浙江安吉 330 ) 130 () 6 如何 证 明这个 函数 的单调性 ?
数学家罗杰斯认为 :凡是教师能够讲述 、 “ 能 够传 授 的知识 , 半 是 死 的 、 固 的 、 用 的知识 ; 多 凝 无 只有 学生 自己发现 、 探究 的知识 , 是活 的 、 用 的 才 有 知识 . 前 者 的角 色 是 被 动 接 受 , 生 是 知 识 的接 ” 学 受 者 ; 者 是 主动 去 发 现 , 生 进 行 主 动 求 知. 后 学 因
练 习之后 , 笔者 设计 以下 问题供 学 生训 练.
析疑一 解 疑一 质 疑 ” 问 题 探 究 过 程 获 得 知 识 和 的
技能. 显然接受型学习不需要经历曲折的探索过程
就 能获得 , 获取 途径 上与 探究 型学 习 正好相 反. 在 自从 有 了接受 型 学 习的支 撑之 后 , 教师就 可 以
他 们被 动 的 、 旧的学 习方 式 , 课 堂 教 学 注 入 新 陈 为
的活力 大有 裨益 .
接受性学习与性学习几点思考

浅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阅读教学过程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辅相成。
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加以结合,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探究引导结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时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处理、交流等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标准》的理念之一。
是古人“授人以渔”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新课程针对过去教学中过于注重接受学习的倾向,强调探索的学习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强调探究性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非机械学习,只要所讲解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学生就完全可以进行有意义学习。
可见,接受学习仍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
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探究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紧密地结合,使其相辅相成。
如何把探究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自然地结合呢?一、正确理清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误导1、注重接受性学习,忽略探究性学习。
一些老师注重接受学习,忽略探究学习。
他们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有限,学生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也难有什么发现,还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不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多讲点,学生多获得一些知识。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辨析点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中的优势可能是接受式学习的缺点,只有正确认识其区别和联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一方面,研究性学习需要以接受式学习为基础。
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低的,学习只能盲目地、机械的进行“试误”式的研究,并且如果大量的知识都靠研究性来积累的话,那么不知何时才能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探究性学习。
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条件。
首先,接受式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具体的经验做支柱,而研究性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接受式学习的基础。
其次,在接受式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原有知识使新学知识得到理解与巩固。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论“ 探究学 与“ 习” 接受学 习”
‘ 闫增 宁
( 河北省唐 山市 开滦第 一 中学 , 河北
唐山
030 ) 6 0 0
摘 要 :探 究学习” 接 受学习” “ 和“ 作为两种 学习方式在教 学过程 中是相辅相成 的。 学过程 中我们应该针对不 教 同知识 的特 点, 习对 象, 时选择不 同教 学方式 , 学 适 任何一种 学习方式 , 只要 恰 当运用 , 都会收到最佳教 学效果。 关键词 : 习方式 ; 究学习; 受学习 学 探 接
充分发 挥它在教育 中的价值 ,并非摒弃 接受性学 习方
再去 亲 自探索和发现 ,只需从 自己原有 的认 知结构 中 检索与新 知识相联 系的部 分 ,使 自己的新 旧知识相互
十 一+ + ”— ” ・ + ”+ ”+ *十 -+ -十 一+
相结合 。这样 , 不仅提 高了学生 的作 文水平 , 而且提高 了学生对 生活 的评判能力 , 了丰 富的社会知识 背景 , 有 学生的语文素质焉有不高之理 ? 2 师在选 择作文题 目时 , . 教 应选择贴 近学 生的生活 的题 目。 位教师为了启 发学生 的想象思维 , 有 让学生 以 《 到的借 口》 题 目写一篇 文章 , 迟 为 在学 生交 上来 的作 文 中表现 的惊 人的想象力令 人叫绝 , 究其原 因 , 主要是 老师选择 的题 目贴近学生 的生活 ,每位学生都 有这样 的经历 。可见 , 作文的命题很 是重要 , 教师在选 择作文 题 目时 , 应选择贴近学生 的生活 的题 目。让学生能够从 自己的生活 中找到可 以写此 题 目的作 文素材 ,让学生 易于动手 、 乐于表达 、 让作文呈现学生 的生活本色 。 3 . 教师在作 文立 意指导时 , 在保证立意健 康的前提
对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现实思考

现 学 习 还 十 分 重 视 直 觉 思 维 的作 用 和 培 成为 自主 自动的思想家 ,独立 的向前迈
养 , 励 学 生 在学 习 中 的大 胆猜 想 。 鼓
进 。这一观 点在当今教育要 回归人 的生 投 资于 教育 与个 人都 追求 投资 回报率 。
科的知识结构 。 认识是一个 过程 , 而不 能 学 会 发 现 的 探 索 方 法 ” 四 、 现 法 有 。 发
是 一 种 产 品 。 ” 学 习的 过程 中 。 现 学 利于知识 的记忆保持 和提取 。布鲁纳认 在 发
习强调学生 主动性 的充分 发挥 ,认 为学 为 。教 学 是 要 帮 助 或 形 成 学 生 智 慧 或 认 生不是被动 、 消极的知识 的接受者 , 而是 知 的生 长 ,不 仅 应 当尽 可 能 使 学 生 牢 固 江苏 省 宜兴 市新 庄成 人学 校 李 玉明
教漫l 苑 步
在 世 界 一 体 经 济 占统 治 地 位 的 今 天 . 学 组 合认知结构 中的现有要素 。解决新 旧 习更 成 为 人 类 最 普 通 、 重 要 的 工 作 。如 知识 之 间 的 矛 盾 , 得 意 义 学 习 。 学 习 最 获 使
何提高 学习效率 。适应知识 爆炸 的信 息 达 到 最佳 水 平 。 社会 的需 求 。 重新 构筑 自己的未来 . 发展
一
对现习接学的实i 发 学 相 曼 习 现 思I j l l
构便 成 了意义学 习 的两个 先决条 件 . 能 被 广 泛 地 采 用 。 只
从短 期效 益看 , 接受学 习在 知识 是受 儒家文化 的影响 。教学 强调 的能力 。
浅析“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机融合

笔者 曾多 次执教《 卖火柴 的小女孩 》有 时 自己讲得 口干舌 , 性化行为 , 不应 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 实践。应让学
科学 文 化 知 识 , 利 于 人 类 经验 的传 承 和 发 展 。 ( ) 于 发 挥科 燥 , 生 还 嫌 枯 燥 。通 过 反 思 , 找 到 了症 结 : 读 是 学 生 的个 有 2便 学 我 阅
间接经验 的能力和习惯 。
探 究的空间。有的学生让 同学们注意文 中的三个“ 只有” 慨叹 ,
和任何事物一样 ,接受性学习在具有优势 的同时也存在着 小 女孩 家境 贫寒 、 活悲 惨 ; 的学生 指着 那堵 “ 生 有 又厚 又冷 的
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 的致命缺陷 : 第一 、 不利 于学生形成探究的 墙 ” 说它 的一 边是地狱 , , 另一边是 天堂 ; 的学生 从中萌生 了 有 精神和操作 的技能 ; 二、 第 使用不好 容易导致学生的机械被 动。
、
正确认识 “ 接受 ” 探究 ” 与“
1 受性 学 习 的 优点 与不 足 . 接
中都是必要 的, 而且是 相辅相成 的。一些需要接受的教学 内容 ,
教师就应 该让学生“ 接受” 而一些需要 探索的知识就要让学生 ,
“ 究 ” 探 。
接受性学 习是一种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学 习方式 , 可以说 , 它 是随着教育 的产生而产生的。作为一种学 习方式 ,它有着 自己
师 就 是 不 敢 稍 加 点拨 ,生 怕 扼 杀 了学 生 独 立 探 究 思 考 的 机 会 。 这样就把“ 究式学习” “ 受性 学习” 全对立起来 。其实 , 探 与 接 完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篇一」透过这次的探究性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说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从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多的知识,了解到原来早餐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我们要每一天都要吃早餐,那样才会有精神学习,也不会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疾病。
因此,十分感谢能有这次实践活动。
透过这次的探究性学习,让我体会到团队的精神。
也给了我们发挥生活实践的.平台。
我们的研究主题是阳光早餐,健康全天。
我们透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用群众力量,团对精神去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我们的研究调查。
我们亲临其境。
亲自动手。
亲身体验,使我们经历激动人心的操作和探究,使我们的实践才能和创新潜质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是一个绚丽多彩的调查,它使我们拓展视野,深刻认识创造精神。
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综合起来,能够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质,使我们领略学习的境界。
坚信透过这次的调查,学习,必须会成就我们青春年华力实基础,挑战自我,享受创造与发展乐趣的完美生活的一部分。
这次探究性学习让我感触很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懂怎样做,但最后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路途中艰辛汗水有过想放下,但在我们相互鼓励下,我们坚持了下来,从中获得友谊,这次活动会成为我们宝贵的回忆,期望下次的到来。
这次探究性学习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关于早餐的,由于没参加过这种课外活动,因此在开题报告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
完成开题报告后,我们接下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群众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我们合作着完成了一样样工作,得出了一些结论,了解中学生的早餐状况,完成了探究性学习的工作。
透过这次研究,使我们对于早餐的重要性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了。
透过这次的探究性学习使我认识到知识只有透过不断发奋才能获得,虽然这中间困难重重,有过汗水,有过泪水,但是更多的得到的是同伴之间的鼓励和支持,也让我懂得可身体是生命的本钱,因此我们就应按时吃早餐,才能够身体健康这是我所得到的收获,用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作者:闫增宁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2年第08期摘要:“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作为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学习对象,适时选择不同教学方式,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恰当运用,都会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接受学习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3-02新的课程理念使原来接受性学习方式受到冲击,探究性学习理念逐渐被教师接受,但随之出现一种偏见,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相对立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受到批判,人们在公开课上所有问题都要想尽办法探究,不敢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这样使探究式教学走向了形式化。
实际上,两种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承的,我们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可取,只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度依赖接受性学习,把探究性学习置之度外,现在强调探究性学习,只是让大家重视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它在教育中的价值,并非摒弃接受性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适时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使课上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方式可分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类型,这种论述已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认同。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已经以定论的形式展示,不需要学生再去亲自探索和发现,只需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相联系的部分,使自己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的同化,进一步扩大或改组自身的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它与我们目前提倡的“探究学习”基本相同。
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猜想、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事物间的各种关系及变化规律。
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操作、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情感。
与之相对的是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是“灌输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他只强调接收与掌握,而冷落忽视了发展与探索,从而把原本生动的理解过程变成了简单的机械的模仿和背诵。
剥离了知识与智慧的内在联系。
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而探究学习有效地改变了这种“学而无私、思而无疑、疑而不问”的旧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道风景线。
因为探究式教学立足的活动,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因而教师及学生的地位、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作者也有一些体会。
一、注重“解决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问题解决”的口号始于1980年的美国。
至今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且以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问题。
实行探究学习必须以“问题”作为起点,并以问题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不展示结论,而是对所学对象实行问题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使之与学生原有的理解水平与经验建立关联。
打不破原来的知识平衡,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
让学生观察、分析、结和、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究过程中不但清楚结论本身,而且清楚结论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伴随着相关情绪体验、情感发展及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真正进入探究性学习。
二、强调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质是交往。
它包括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包括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往。
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及对探究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交流、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升。
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让同学在通过协助满足他人和自己的需求的同时在相互关心中满足归属的需要。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创新课堂1212016年 第7期创造。
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
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
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1]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学习方式。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也一直存在着传授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
接受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亲身实践感受,通过质疑分析探讨,发现问题并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
然而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当前基础教育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上仍有很多欠缺存在很大不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所提倡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很多老师出现一种偏见认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相对立的,接受性学习是落后的、过时的,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唯一的,致使教学走上了形式化道路。
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到 的 数据 出现 了 ( 上 表 ) 四 组 同 学 分析 实验 数 据 后 , 们 得 如 。 他 出 了物 体 受 到 的重 力 与 质量 成 正 比和 不成 正 比的 两种 截 然 相 反
的 结论 。面对 这 样 的 数据 和 结 论 ,教 师 没 有 直接 表 达 自己的 意 见 , 是 把 问题 抛 给 学 生 : 种 结 论 正 好 相 反 , 个 结 论 是 正 确 而 两 哪 的 ?问题 产 生在 哪 里 ?是 数据 本 身 还 是 实验 操 作 过程 ? 维 的 碰 思 撞 由此 生 成 。机 灵 的 学 生 马 上 拿 起 弹 簧 测 力计 开 始 小 声 “嘀
都 可 能会 有 助 于达 到 某 种 目的 , 却妨 碍 达 到 另 一些 目的 。 比如, 现式的探究学习在启发学生思维 、 养学 生能力、 发 培
“ 究 学 习 是 学 生学 习 化 学 的一 种 重 要 方式 , 是培 养 学 生探 究 探 也 意 识 和 提 高 探 究 能力 的 重 要 途径 。教 师应 充分 调 动 学 生 主 动参 与探 究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 导 学 生 通 过 实 验 、 察 、 查 、 料 收 引 观 调 资 集、 阅读 、 论 、 论等 多 种 方 式 , 提 出 问题 、 想 与 假 设 、 讨 辩 在 猜 制 定 计 划 、 行 实验 、 集 证 据 、 释 与 结 论 、 思与 评 价 、 达 与 进 收 解 反 表 交 流 等 活动 中 , 增进 对 科 学 探 究 的理 解 , 展 科 学 探 究 能力 。 ” 发 探 究 是人 类 的 生 存 之 本 ,人 类 正 是 靠 着 探 究不 断地 向前 发
点 , 往 往 使 知 识缺 少 系 统性 : 生 自学的 探 究 教学 有 利 于 学 生 但 学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心理学依据知识内化途径(皮亚杰认为有同化和顺应两条)的不同,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于此,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旨在通过探究学习来凸显学习的问题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和教学意蕴1. 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第一,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所以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接受 性 学 习是 由教 师 把 已知 的知 识 以讲 授 为
主要方 式传授 给学生 ,然后学生再按教师所设定 模式反复操 练 ,逐步掌握 由别人设计好 的知识 技 能和态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 的发挥 , 便
于教师组织 、 监 控 整 个 教 学 活 动进 程 , 有 利 于 系 统
厚、 可 塑性 强 、 综 合素质高 的师资 队伍 , 为课 程改 革 的顺利推进提供 了强有力 的保 障。 总之 . 课 程 改 革 是 一 项 复 杂 的 系统 工 程 , 学 校
近 年来 的一 系 列 课 改 措施 , 虽 取 得 了一 定 成 果 , 也 存 在一 些 不 足 。我们 将 不 断总 结 经验 , 在今 后 的实 践 中不 断 探 索 ,为进 一 步 深 化 课 程 改 革 做 出应 有
和创 新 素 质 的 培 养 。这 种 学 习 方 式 偏 重 于 机 械 记 忆, 鼓 励理解 也流于浅显 层面 , 应 用更谈不 上 。 学 生 获 得 的知 识 是 从 教 师 那 里 复 制 和 拷 贝过 来 的 ,
的观点 , 如何 与别人达成一致 , 如何共享共 同的成 果等。参与探究性 学习课题 的小组成员除组 内成 员外 , 还要 与组外成员如指导教师 、 研究对象 等进 行交 流 , 这有 利 于 人 际 沟通 能力 的培 养 。
[ 摘 要 】 通过 对 中职 生的学 习现状 、 接 受性学 习与探 究性 学 习两种 学 习方式 的分析 , 认 为应该辩证 地看
待这 两种 学 习方式 , 在具体 应用 中, 应接 受性 学习与探 究性 学习两者并重 , 使 两者相 辅相成 , 相得益 彰。
[ 关键词 ] 中职生
接 受性 学 习 探 究性学 习 学习方式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思考【摘要】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背景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有益处,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结合实际案例可以更好地展示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和实际应用。
但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也面临着挑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能力和耐心。
在未来发展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效果,为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数学课堂、学生益处、实施方法、实际案例、挑战、教师要求、价值、发展方向、建议、总结1. 引言1.1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记忆和机械运用的层面。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他们能够通过实践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背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的学习模式,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于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关于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意识、态度、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现就几种学习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肤浅的思考。
一、关于接受学习的思考接受性学习的作用是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比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它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它是有计划、有组织的高效学习。
但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忆和复述,它需要把符号系统所表达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知识。
因此,它是一个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的过程。
小学生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直接经验少,需要接受学习。
比如,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难以弄懂,需要老师作简明的介绍。
我们也反对那种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多模仿的学习。
我们提倡启发性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如一年级的写字教学:先引导学生读帖,接着临帖,再接着对贴,最后书写生字。
这写字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这里有老师的教与学生的模仿、练习,是属于接受学习。
假如放手让一年级学生自主书写,效果就大打折扣。
[思考]接受学习有它的优点,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
正如教育专家崔峦所说,它与自主学习没有孰优孰劣。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好接受学习的“度”,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如果一味接受学习,学生就会变成盛知识的容器,不加思考的灌输,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动手,长此以往,学生又会走进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应该来说,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拔;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有条理性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和概括;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
二、关于自主学习的思考自主学习是突出学生自我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主动意识”,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地位和过分依赖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的一种学习状态。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小学教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教育中也不断的被证明。
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使学习者不断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问题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学生都非常重要,不存在孰优孰劣。
小学生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愿意听老师的讲授,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的,需要老师的讲授给予系统的梳理,所以引导他们进行接受性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靠老师讲学生听。
所以教师要看教学内容所处的学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探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扶持和引导,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
以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也不会反思总结,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思路狭窄刻板,学习模式单一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对老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提高学习成绩完全是靠学生在题海中奋战。
大量的题海战术中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科学情感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了。
但是新课改之后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过于强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分情况不分年段尽可能避免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出现,完全让学生探究、自学,让本来不需要探究的陈述性知识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导致上课效率不高完不成教学任务。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有经验的老师会将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因为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浅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

浅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概要:如同“探路”,在达到目的地的过程中,诸如路名、门牌或者周围的环境,例如标志性建筑,需要我们接受;而诸如方向、路线或行走的方式,辅助性的地图等,需要我们探究。
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式学习”都是学生学习必需的!让我们在积极倡导、努力构建学生研究式学习方式的同时,不断克服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弊端,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既需要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财富,也需要探究式学习,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的相结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猜测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因此,探究式学习方式倍受教师的推崇,但是不是接受式学习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笔者以为不能一概而论,应辩证的看待。
下面就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浅析。
一、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比较分析1.接受式学习的内涵及分类“接受式学习”是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以定论的形式讲授教材,来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由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或理解。
对接受式学习进行属分析,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性质的接受式学习,即:机械性接受式学习、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1.1接受式学习的分类机械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
其特点是,学生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和唯书,所得到的是一堆孤立的知识。
这是一种没有内化、没有“活性”、不能迁移、不能应用的学习,学生从中既得不到智力上的开发,更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愉快;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和能力而进行的非主动性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思考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
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探究式”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如“接受式”学习方式。
那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究竟选择哪种教学方式,课堂才更为有效,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深思与考量。
我们先来看两堂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首先,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生:“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师:“今天我们将来共同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由此拉开教学的序幕。
接着教师提出新的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要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你有啥想法?”“你能把老师给你提供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转化成我们以前熟知的长方形吗?试试看。
”然后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对比、讨论、概括、总结,让已有的知识迁移进而生成新的知识。
课堂实录二:数字与编码
在教学身份证编码规律时,教师先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安排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研究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第一、二组采用自习教材的方法;第三、四小组采用走下位置向听课的老师请教的方法;第五、六小组采用小组讨论自行研究的方式;第七、八小组利用教室里的“班班通”设备上网查资料的方式进行研究。
当第三小组的学生问他们身旁的老师时,那位老师说:虽然我知道,但我不能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研究吧。
这些孩子带着一脸的无奈和失望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位皱着眉头冥思苦想,另外的同学东张西望,还有以为同学自顾自的转动着笔杆无所事事。
而第四小组旁边的一位老师却这样告诉他们:“身份证是作什么用的?”“是用来表明一个人的身份用的。
”“要把不同的人区别开来你认为该咋办?”“要区别不同的人,要看他的胖与瘦、高与矮、多大岁数、出生地、长什么样等等。
”于是这位老师进一步点拨到“你们刚才所说的区别,在黑板上老师的身份证号码里就有,这些数字是表明地区代码的,这几位数字是表明出生于哪年几月几日的,这几位数字是顺序号,其中倒数第二位是表明性别的男为单数女为双数,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还利用刚才老师讲述的方法饶有兴致的编出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在接下来的学生交流中,我们发现自学教材和上网查资料的同学能准确地说出身份证的编码规律外,采用小组讨论自主研究的同学有的能说对一部分,有的则根本回答不上来。
教学策略的反思:实施新课程的时候,是采用“接受式”还是“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第一堂课看来,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亲身经历了推理、实验的过程,从而概括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也正是学生的这一亲身经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才得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才得以发展,计算方法才得以掌握,课堂教学的实效才得以呈现。
从第二堂课看,教师不分教材的内容,一味追求“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追赶时尚,为了给听课的教师突现“探究式学习”,而生硬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害怕别人说他没赶上教改的步伐,而生硬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这是否真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是否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有效课堂”还值得深思和商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由此看来,我想要改变的是我们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内容,所有年段都是适合探究的。
如名称、概念等称述性的知识就不必花时间去探究。
把不必要或者没能力去探究的东西都要去探究一番。
除了赶时髦、造花架、形而上学外一无所获。
面对人类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现代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作为小学生主要还是“接受”,当然,我们也绝不意味着放弃“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获得亲身体验,提高数学思维,建立数学思想,使研究、分析、创新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由此,不难得出教育既要“接受”又要“探究”,“接受”也好“探究”也罢,它们只是一种教育方式而已,本身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只关系是否有效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知识的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