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合集下载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结果是全国上下都在搞探究教学。

其实,学生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

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

从化学教材分析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的教学等;有些内容应采用探究性学习,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

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宜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教学。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有接受学习的成分。

比如当学生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林华23课堂教学关系到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

这种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意。

其实,真实的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是预设不变的。

其原因有三: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产生大量生成性教学资源。

其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也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相同的情况。

最后,即使是传统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出现的新情况。

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

接受型学习与探究型学习的关系

接受型学习与探究型学习的关系

例 知 数 ( =+ } 5 2已 函 ) l +, g 且
, a 6 则 一a 一 ( )= , )=
此题 呈 现在学 生 面前 , 经过 教师 的适 当引 导与
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 比如 , 在讲解完 函数的单
调 性之后 , 利用单 调性 求 函数 的最 值就 是一 个典 型 的问题. 于 刚 刚接 触 到 函数 性 质 的高 一 学 生 而 对 言, 这类 问题不 容易 解决 . 因此 , 在教 学 中可事先 设

3 6・
中学教研 ( 数学)
2 1 维 02.
接 受 型 学 习 与 探 究 型 学 习 的 关 系
●黄德 丽 ( 安吉高级 中学 浙江安吉 330 ) 130 () 6 如何 证 明这个 函数 的单调性 ?
数学家罗杰斯认为 :凡是教师能够讲述 、 “ 能 够传 授 的知识 , 半 是 死 的 、 固 的 、 用 的知识 ; 多 凝 无 只有 学生 自己发现 、 探究 的知识 , 是活 的 、 用 的 才 有 知识 . 前 者 的角 色 是 被 动 接 受 , 生 是 知 识 的接 ” 学 受 者 ; 者 是 主动 去 发 现 , 生 进 行 主 动 求 知. 后 学 因
练 习之后 , 笔者 设计 以下 问题供 学 生训 练.
析疑一 解 疑一 质 疑 ” 问 题 探 究 过 程 获 得 知 识 和 的
技能. 显然接受型学习不需要经历曲折的探索过程
就 能获得 , 获取 途径 上与 探究 型学 习 正好相 反. 在 自从 有 了接受 型 学 习的支 撑之 后 , 教师就 可 以
他 们被 动 的 、 旧的学 习方 式 , 课 堂 教 学 注 入 新 陈 为
的活力 大有 裨益 .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辨析点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辨析点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中的优势可能是接受式学习的缺点,只有正确认识其区别和联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一方面,研究性学习需要以接受式学习为基础。

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低的,学习只能盲目地、机械的进行“试误”式的研究,并且如果大量的知识都靠研究性来积累的话,那么不知何时才能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探究性学习。

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条件。

首先,接受式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具体的经验做支柱,而研究性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接受式学习的基础。

其次,在接受式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原有知识使新学知识得到理解与巩固。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 学法指导】
论“ 探究学 与“ 习” 接受学 习”
‘ 闫增 宁
( 河北省唐 山市 开滦第 一 中学 , 河北
唐山
030 ) 6 0 0
摘 要 :探 究学习” 接 受学习” “ 和“ 作为两种 学习方式在教 学过程 中是相辅相成 的。 学过程 中我们应该针对不 教 同知识 的特 点, 习对 象, 时选择不 同教 学方式 , 学 适 任何一种 学习方式 , 只要 恰 当运用 , 都会收到最佳教 学效果。 关键词 : 习方式 ; 究学习; 受学习 学 探 接
充分发 挥它在教育 中的价值 ,并非摒弃 接受性学 习方
再去 亲 自探索和发现 ,只需从 自己原有 的认 知结构 中 检索与新 知识相联 系的部 分 ,使 自己的新 旧知识相互
十 一+ + ”— ” ・ + ”+ ”+ *十 -+ -十 一+
相结合 。这样 , 不仅提 高了学生 的作 文水平 , 而且提高 了学生对 生活 的评判能力 , 了丰 富的社会知识 背景 , 有 学生的语文素质焉有不高之理 ? 2 师在选 择作文题 目时 , . 教 应选择贴 近学 生的生活 的题 目。 位教师为了启 发学生 的想象思维 , 有 让学生 以 《 到的借 口》 题 目写一篇 文章 , 迟 为 在学 生交 上来 的作 文 中表现 的惊 人的想象力令 人叫绝 , 究其原 因 , 主要是 老师选择 的题 目贴近学生 的生活 ,每位学生都 有这样 的经历 。可见 , 作文的命题很 是重要 , 教师在选 择作文 题 目时 , 应选择贴近学生 的生活 的题 目。让学生能够从 自己的生活 中找到可 以写此 题 目的作 文素材 ,让学生 易于动手 、 乐于表达 、 让作文呈现学生 的生活本色 。 3 . 教师在作 文立 意指导时 , 在保证立意健 康的前提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承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承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了唯一。

探究性学习与承受性学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两种互动统一的学习方式。

注重探究性学习,这值得肯定。

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超越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开展水平。

急功近利者往往就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以为创新,就得全盘否认旧的,将探究性学习当成了唯一,完全抛弃了探究性学习与承受性学习。

这种片面的形式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重形似不重神似,浪费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损毁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殊不知,由于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学生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差异,以老师传授知识,以听讲、记忆、模仿、联系等为特征的承受性学习依然不可少,我们不能采取一种片面的走极端式的思维,搞非此即彼。

现代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认知与情感、抽象与具象、能动与受动、个体与群体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将承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辨证统一,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开展过程。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者并非矛盾,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探究式学习则能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就可以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创新课堂1212016年 第7期创造。

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

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

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1]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学习方式。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也一直存在着传授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

接受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亲身实践感受,通过质疑分析探讨,发现问题并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

然而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当前基础教育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上仍有很多欠缺存在很大不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所提倡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很多老师出现一种偏见认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相对立的,接受性学习是落后的、过时的,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唯一的,致使教学走上了形式化道路。

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到 的 数据 出现 了 ( 上 表 ) 四 组 同 学 分析 实验 数 据 后 , 们 得 如 。 他 出 了物 体 受 到 的重 力 与 质量 成 正 比和 不成 正 比的 两种 截 然 相 反
的 结论 。面对 这 样 的 数据 和 结 论 ,教 师 没 有 直接 表 达 自己的 意 见 , 是 把 问题 抛 给 学 生 : 种 结 论 正 好 相 反 , 个 结 论 是 正 确 而 两 哪 的 ?问题 产 生在 哪 里 ?是 数据 本 身 还 是 实验 操 作 过程 ? 维 的 碰 思 撞 由此 生 成 。机 灵 的 学 生 马 上 拿 起 弹 簧 测 力计 开 始 小 声 “嘀
都 可 能会 有 助 于达 到 某 种 目的 , 却妨 碍 达 到 另 一些 目的 。 比如, 现式的探究学习在启发学生思维 、 养学 生能力、 发 培
“ 究 学 习 是 学 生学 习 化 学 的一 种 重 要 方式 , 是培 养 学 生探 究 探 也 意 识 和 提 高 探 究 能力 的 重 要 途径 。教 师应 充分 调 动 学 生 主 动参 与探 究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 导 学 生 通 过 实 验 、 察 、 查 、 料 收 引 观 调 资 集、 阅读 、 论 、 论等 多 种 方 式 , 提 出 问题 、 想 与 假 设 、 讨 辩 在 猜 制 定 计 划 、 行 实验 、 集 证 据 、 释 与 结 论 、 思与 评 价 、 达 与 进 收 解 反 表 交 流 等 活动 中 , 增进 对 科 学 探 究 的理 解 , 展 科 学 探 究 能力 。 ” 发 探 究 是人 类 的 生 存 之 本 ,人 类 正 是 靠 着 探 究不 断地 向前 发
点 , 往 往 使 知 识缺 少 系 统性 : 生 自学的 探 究 教学 有 利 于 学 生 但 学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心理学依据知识内化途径(皮亚杰认为有同化和顺应两条)的不同,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于此,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旨在通过探究学习来凸显学习的问题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和教学意蕴1. 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第一,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所以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及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及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及运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要转变在一些课堂中存在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实践能力。

自然重视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然而,提倡“探究性”是不是抛弃了“接受性”,不要接受性的学习呢?笔者认为,注重“探究性”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二者是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是受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及个性特点不同而取舍的,并不是一概而论。

一、探究性与接受性的不同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揭示知识本质,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亲手“操作”的经历中体验“操作”方法、感受“操作”情趣,掌握“操作”技巧,养成“操作”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其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情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交往与沟通。

接受性学习方式,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被动的传授知识,教科书是课堂的主宰者,它主要通过教师的铺垫——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一教学程序未完成,教师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的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分秒,用极其有效的速度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并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形成技能、技巧,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相比,接受性学习是机械被动、单一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决定学习方式学习的课题与内容对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影响。

不是所有的学习课题与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就能解决。

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接受学习能发展。

例如:几何知识直观性较强,可以直接呈现或比较容易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

而代数知识相对抽象,很多内容不太容易或不太适合让学生直接进行探究学习。

小学品德教学中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融合

小学品德教学中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融合

小学品德教学中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融合作者:沈丽萍来源:《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12期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从学习主体与学习对象的关系来看,品德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前者是以理解、掌握和吸收教师所呈现和传递的知识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更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和创造知识。

二者各有优越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备受青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出现“放羊式”的尴尬局面。

与之相应,接受学习则作为传统教学方式而常被人误作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与探究学习对立起来。

实质上,这两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对立,它们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联。

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一、融合两种学习方式何以可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确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然而,换个角度思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连接点,它们互为补充、互为基础。

(一)两种学习方式互为补充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二者互为补充。

接受学习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认识方式。

可以说,接受学习是儿童最原始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之一,同时,它也是学生能在短时期内高效而系统掌握和继承已有文化和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

但是,接受学习也有其明显不足:当学生不具备某种认知水平时,强硬其接受会导致无意义学习甚至是机械学习;接受学习过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前知识,这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脱节;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方面,接受学习方式明显不足。

而探究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

它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正好能够弥补接受学习的不足。

当然,探究学习也存在局限性:如,学习耗时多(探究学习的用时一般是接受学习的1.3-1.5倍);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对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生来说实施较困难;具有开放、灵活和不确定性,如果条件不足或组织实施不当,易于造成教学过程的随意、混乱,使教学流于形式,等等。

语文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十年博弈

语文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十年博弈

语 江建 德 市 新 安 江 第二 小 学 傅 登 顺 接 受 性 学 习 与 探 究 性 学 习 是 两 个 相 对 的 概 念 究 性 学 习 是指 教 师 探 不把 现 成 结 论 告诉 学 生 . 学 生 在 教 是 师指 导 下 自主 发现 问题 、探 究 问题 、 获得 结 论 的过 程 。 究 性学 习是 一 种 探 自主 学 习 、 验 学 习 、 究学 习 , 综 体 研 是
P m  ̄ S hc T a h gR s a n a c o  ̄ e c i e e  ̄h n
小学 学研宄 教
探 究 性学 习与 接 受性 学 习
共 关 同 注
策 划 人语 : 变 学 生的 学 习方 式是 2 0 年 以来课 程 改革 的 一 个 重要 特 征 围 绕接 受性 学 习与 探 究 性 学 习这 两 种 看似 改 01 矛 盾 却相 辅 相 成 的教 学 方式 , 大 中小 学教 师展 开 了深入 的 实践探 索和 理 论 研 讨 . 盲 从 、 广 在 困惑 、 思 中博 弈 了 整 整十 反 年 。如 今 , 史 已进 入 了又 一个 十 年 的 开 端 , 历 我们 有 必 要 对 这 两种 最 基 本 、 重要 的教 学 方 式 继 续进 行 回 顾 和 研 讨 , 最 充 分认 识 它 们是 两种 不 同形 式 的 信 息 传 递 方 式 , 解 两 者 本 身 无 所谓 优 与劣 、 理 先进 与落 后 的 区 别 . 清这 两种 学 习 方 式 认 各 自的 特 征 、 势 和 不 足 , 而根 据 教 学 内容 和 学 生认 知 水平 的不 同 , 择 合 适 的教 学方 法 . 二者 有 效 融 合 、 势互 优 从 选 使 优 补 , 为课 堂教 学的 双 翼 , 好 地服 务 于学 生 , 进 学 生全 面 、 康 地 发展 成 更 促 健 ( 玉 霞) 袁

如何让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得益彰

如何让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得益彰

如何让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得益彰传统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接受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把新概念,新命题积极主动地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呈现课程内容,然后学生通过听讲、讨论、讲评等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新知识作为有意义的知识构建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掌握和接受,老师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

这种接受性学习存在明显的弊端: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形成盲目服从,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式,只会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创造的欲望和能力,而且与此同时教师也疲与应付,真是苦不堪言。

幸运的是新课改在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大力倡导下,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不断地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在教学舞台上刮起一股清新的风,学生的主角地位日益得到体现。

以发展学生智能,注重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深受欢迎。

这种学习主要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特别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的优点明显,但是有些教师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认识存在明显误区,存在形式化与绝对化的情况:“重现象,轻本质;重自主,轻指导;重感情,轻训练;重活动,轻思考,重拓展,轻文本。

”对于教学改革不能很好地深入理解,只是形似而神不似,甚至完全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走向极端。

以至于无需探究的问题也要去探究,往往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这样不但探究失去了意义,而且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所以说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接受性学习,一定要重视打好语文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写不好字,读不好书,没有一定的语文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创新的问题(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及实验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创新的问题(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及实验教学设计

形成 一定 的知识 结构 , 必须 有 内化 的过程 , 这种 内 化 的过 程 , 要是 接 受 学 习 的 意义 建 构过 程 。再 主
次 。 某种 意义 而言 。 就 学生 的科 学认知 结构 不可能
由“ 粹” 纯 的探究 活动 形成 , 要与接 受学 习结合 。 需 并不是 每一 堂课 都 要 进 行 探 究 , 历实 践 的 完整 经
作 为一种 特定 社 会 活 动 的基 本 特 征 : 的 相 互 作 人 用 。因此新课 程 要求 转变这 种单 一 的 、 主的 、 他 被
动 的学 习方式 , 并对学 生学 习方 式提 出 以下 要求 :
结合 起来 。
在教 学设计 中 , 我们应 当明确 , 探究式 学 习不 是惟一 的学 习方 式 , 不是 任何 情 况下 最 好 的学 也 习方式 。在教 学 中 不可 能 也 不 必 要事 事 探 究 , 特
师与学 生 、 生 与学 生 、 学 教师 学 生与教 学资 源之 间 的相互作 用关 系 , 因此 可 以把 学 生 的学 习 方式 分
为 以下 三个维 度 :
教 师与学 生 : 生 自主—— 教师指 导 。 学
学 生与学 生 : 合作 学习—— 独立学 习 。
探 究与接 受 : 探究 学习—— 接受学 习 。 事 实上 任何 学 习 方式 都 包 含 上 述三 个 维 度 , 只不过 偏 向 于 两 极 的程 度 不 同 而 已。就 宏 ຫໍສະໝຸດ 而 维普资讯 音
2 谬新验 新 程实 {
、 一
新 课 程理 念 下 物 理 实验 创 新 的 问题 ( ) 三
探 究学 习与接 受 学 习 的关 系及 实验教 学设 计
口 刘炳升 陈杰

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

二 、新课程背景下探 究学 习方式的应 用中的误区
在新课 程 改革 的 背景 下有 些教 师 对 接 受学 习与 探 究 学 习 的含 义 认 识 不 清 , 存 在 着 重 探 究 学 习 、轻 接 受 学 习 , 甚 至 以探究 学 习否定 接受 学 习的倾 向。 在实 际教学 中 ,有些 教师往往从表面 上看待教 学方式 ,认 为要转变学生 的 学 习方 式 ,就 必 须 进 行 课 堂 讨 论 和 探 究 。于 是 ,不 管 是 什 么教 学 内 容 , 都 要安 排 讨论 和 动手 的教学 环节 ,从而 使 课 堂教 学处 于 形式主 义 的探 究学 习状 态 之 中 。探究 活 动遍 及各 个学科 ,从 自然
学 生的学 习方式 一般 有发 现 学 习和 接 受 学 习两 种 。 在接 受 学 习 中 , 习 内 学 容是 以 定论 的 形式 直 接 呈现 出来 的 , 学 生是 知识 的接 受者 。在 发现 学 习中 , 学 习 内容 是 以 问题 形 式 间接 呈现 出来 的 , 学 生 是 知 识 的 发 现 者 。 两 种 学 习 方 式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此也是相辅相成 彼 的 关 系 。 目前 随 着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实 施 ,探 究 学 习 作 为 实 现 学 生 学 习 方 式 转变 的 着 力 点被 广 泛研 究 和使 用 , 以 “ 主动 参与 、乐干 探究 、交流 与合 作” 为 特 征 的 学 爿 方式 正 在 中小 学 逐 步 形 成 ,但 同时也 出现 了滥 用 、误 用探 究学 习或不 能正确 处理 传统 学 习方 式 与现 代 学 习方式 关 系的倾 向 。如 何使 探究 学 习
研 究 等 认识 活 动 突 出来 , 学 习过 程 更 使 多地成 为学 生 发现 问题 、提 出 问题 、分 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培养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转变学习方式实 质 是 教 育价 值观 、人才观 和 培养 模式 的改 变 。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小学教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教育中也不断的被证明。

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使学习者不断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问题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学生都非常重要,不存在孰优孰劣。

小学生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愿意听老师的讲授,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的,需要老师的讲授给予系统的梳理,所以引导他们进行接受性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靠老师讲学生听。

所以教师要看教学内容所处的学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探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扶持和引导,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

以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也不会反思总结,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思路狭窄刻板,学习模式单一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对老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提高学习成绩完全是靠学生在题海中奋战。

大量的题海战术中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科学情感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了。

但是新课改之后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过于强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分情况不分年段尽可能避免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出现,完全让学生探究、自学,让本来不需要探究的陈述性知识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导致上课效率不高完不成教学任务。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有经验的老师会将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因为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特点李⽂良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特点
与以识记、理解为⽬标的传统学习⽅式相⽐,探究性学习过程常常围绕⼀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通过学⽣之间的互助合作,通过各种渠道、采⽤多种⼿段收集和选取相关资料进⾏分析研究,最终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果。

可见,让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更能培养和提⾼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为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性优势,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先要求教师为学⽣提供的探究性问题能激发学⽣的兴趣。

只有让学⽣对研究的问题产⽣了兴趣,才能激起学⽣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才有可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再次,要求教师为学⽣提供的探究性问题有⼀定的难度。

如果要研究的问题过于容易,学⽣不⽤进⾏研究就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果要研究的问题过难,学⽣⾯对问题就会产⽣畏难情绪,这都不能调动学⽣研究问题的热情,也就不能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如在“法律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学中,我让学⽣围绕“青少年上⽹的利与弊及趋利避害的策略”进⾏研究。

通过学⽣的研究学习,学⽣不仅能说出中学⽣上⽹的利与弊分别有那些,⽽且能通过事例加以说明。

特别是学⽣对如何避害能从学校、家庭、社会司法部门、⽹吧⽼板、学⽣个⼈等多个⾓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浅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

浅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

浅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概要:如同“探路”,在达到目的地的过程中,诸如路名、门牌或者周围的环境,例如标志性建筑,需要我们接受;而诸如方向、路线或行走的方式,辅助性的地图等,需要我们探究。

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式学习”都是学生学习必需的!让我们在积极倡导、努力构建学生研究式学习方式的同时,不断克服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弊端,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既需要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财富,也需要探究式学习,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的相结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猜测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因此,探究式学习方式倍受教师的推崇,但是不是接受式学习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笔者以为不能一概而论,应辩证的看待。

下面就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浅析。

一、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比较分析1.接受式学习的内涵及分类“接受式学习”是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以定论的形式讲授教材,来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由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或理解。

对接受式学习进行属分析,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性质的接受式学习,即:机械性接受式学习、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1.1接受式学习的分类机械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

其特点是,学生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和唯书,所得到的是一堆孤立的知识。

这是一种没有内化、没有“活性”、不能迁移、不能应用的学习,学生从中既得不到智力上的开发,更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愉快;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和能力而进行的非主动性的学习。

小学数学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效融合

小学数学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效融合

以 科 学 的 分 析 , 接 受 学 习 分 为 机 械 的接 受 学 习 和 有 意 义 的 接 把
受 学 习 。 如 他 所 做 的 关 于 学 习的 二 维 分 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意义
谈接受学 习 。2 1 年 版《 01 数学课程 标准》 出“ 提 认真听讲 、 积极
思考 、 手实践 、 动 自主探 索 、 作 交 流 等 都 是 学 习 数 学 的重 要方 合 式 ” 明 确 把 “ 真 听 讲 、 极 思 考 ”这 一 接 受 学 习与 其 他 学 习 , 认 积 方 式 放 在 同等 重 要 位 置 上 。 因此 , 们 要重 新 研 读 接 受 学 习和 我
玩 , 增 加 了 师 生 、 生 间的 交流 互动 。 同 时 , 戏 也 体 现 了层 也 生 游
连一连 : 生独立完成 课本第 9 学 4页 的 连 线 、 9 第 5页 的 第 2题 。连 好 后 , 说 你 为 什 么 这 样 连 ? ( 过 连 线 了解 每 个 学 生 说 通 的学 习情 况 , 止 “ 便 车 ” 现 象 出 现 ) 防 搭 的 三 、 图 片 游 戏 找
1帮 自己找 图 片。 .
次性 , 第一层 次 自己找 图片, 第二层次帮别人找 图片。 第二层次 比例 2找 小猴 图片也略有提 高, 小猴 图片前每 人都到 不 同的 找 位置去 实地观察过 , 而这里却 不再 到别人 的位置上 去 , 而是 坐 在 自己的位置发挥想 象—— 别人观 察到的应该是什 么样子 , 比
交流 、 断 。 判
发 挥想 象 , 体现 了由形 象思 维到抽 象思 维的提 升 , 发展 了空间
观念。 】
( ) 馈练 习。 5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心理学依据知识内化途径(皮亚杰认为有同化和顺应两条)的不同,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于此,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旨在通过探究学习来凸显学习的问题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和教学意蕴1. 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第一,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所以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开放性。

人是开放性的存在,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

这是开放性立论的人学依据。

可以说,开放性的精神正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所谓“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

“六大解放”表面上看解放的是学生的身体,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自由的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的思考而不考虑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

这正是探究学习的精神要旨。

第三,创新性。

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它针对已有的东西,即书本上写的东西,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

“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外在突破);学生不惟己,不守旧,敢于和善于打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同样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内在突破)。

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继承和掌握,又由于应试的强化作用,学生惟书、惟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思维上墨守陈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从而造成了创新素质的极度贫乏。

新课程则鼓励创新,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2. 探究学习的教学意蕴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是训练。

为此,要着力弘扬探究精神,让学生在课堂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在批判性的阅读、观察、操作和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从不同维度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和意义,产生和形成自己的观念。

“不仅要看学生学了多少新课程和新知识,更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课程外的思考和实践;不仅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更要看学生是否敢于批判和批判了多少;不仅要看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要看老师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机会,给了学生之间多少辩论的机会。

”二、探究学习的实践反思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必须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这里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也是探究的载体,它表明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

现在一般认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结果。

我们据此提出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和开展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1)提出或生成问题。

这是探究学习的认知起点。

一般来说,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

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2)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

这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假设具有假定、推测的性质,它是现实中暂不存在的或未被确认的,或是见于彼此却未见于此处的,它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证伪,正是假设,决定了学习的探究性。

(3)收集证据,形成解释。

这是探究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假设是需要验证的,而验证的核心是收集证据。

证据来自观察、实验,也来自教材、教师、网络或其他地方。

收集证据的过程也就是指向问题的学习过程,形成解释就是在问题与证据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4)交流和评价。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解释和观点,既对对方的解释进行质疑,又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这也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

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学生可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存在缺陷等,这是提升探究学习质量的基本保证。

以上几个环节也可以看作是几个要素,它们是探究性学习和教学的基本标志,它们使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有章可循。

但是,如果只是按照这些环节和要素机械地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这其中既没有学生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对问题的自由性探索和观察实验的自主性设计,也没有教师对学生探索的智慧性启发和引导。

那么,这种“探索”就会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而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迷失探究教学的方向,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探究学习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之“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之“神”,科学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现在:(1)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是儿童的天性——喜爱提问是童心的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自觉无知、乐于探索、穷根究底是好奇心的高层次表现,是探究学习的精神动力。

(2)怀疑精神(批判精神)。

在教育中,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

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要特别注意克服理性霸权和教师权威的消极作用。

理性霸权所孵化的知识暴力,挤压着学生的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而来自教师权威的压力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最终使批判精神不能得以张扬和生发。

(3)求证精神。

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探究精神的突出表现。

于此同时,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究证据的科学态度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标。

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是基础,“神”是灵魂,没有前者,后者就会失去载体,显得虚无飘渺,无从把握,实践上也难于操作,从而导致“探究”的泛化和虚化;缺乏后者,前者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应该承认,这也是当前探究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请看下面的案例:师:小朋友,怎样记“菜”字?生:菜,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采字,合起来是“菜”字。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菜,上面草字头,下面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生:菜,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生:菜,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来是“菜”字。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糊涂。

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方式,往往被人们看成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但实际上两者既存在区别,更有诸多联系和相通之处。

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对接受学习要正本清源,重新认识。

其一,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相对应,决定一种学习是否有意义主要取决于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否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际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针对接受学习而言的,所以也称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其二,接受学习不一定是被动学习,只要学习者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乐于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那么学习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

其三,接受学习不一定总是通过讲授进行,日本教育家井上弘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分为听取活动、观察活动和读书活动三类。

接受学习的具体方法包括讲授教学、读书指导法、自学法、观察法、练习法等。

在接受学习中教学内容是以现成的、定论的方式系统地呈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是十分有利的。

接受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和从零开始进行学习活动,而是对前人或他人的认知成果加以继承,从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因此,接受式学习在知识积累方面的高效性受到普遍赞同。

总之,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主要机制,而面对大量的文明成果,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不可能将大多数内容由学生通过“发现”、“体验”等方式来掌握,有效的和主要的方式只能是接受式学习,这已被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为一条规律。

第二,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接受性与探究性两种学习方式,各有自身的基本特点,不能取代。

接受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1)以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2)比较关注认识的结果;(3)教学以知识为中心;(4)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预设性。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1)以发展学习者的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2)比较关注认识的过程;(3)教学以问题为中心;(4)学生认识的非指导性、开放性、生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