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工之侨献琴PPT优秀课件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能够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工之侨献琴》的作者和背景。
概括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2.2 课文解读: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和冲突。
解读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2.3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意义。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4.3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时的表现。
评价学生在表达和沟通中的能力和技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工之侨献琴》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背景知识:提供关于作者和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5.3 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学生通过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6.2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创作自己的故事续写或改编。
语文教案-工之侨献琴-教学教案
一、主旨分析二、第一次献琴分析三、第二次献琴分析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
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
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
四、简洁的语言五、词语小结1.词性活用弦:名词用为动词,装上琴弦。
鼓:名词用为动词,弹。
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金声而玉应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为琴表承接不译。
默而识之表修饰地、着。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却、但是。
3.“以”字用法工之侨以归介词,带着。
易之以百金介词,用。
抱以适市连词,表修饰、着。
是以谓之文也连词,因何以谓之“文”也介词,凭。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认为。
还以与妻介词,把。
以就鼓德连词,来。
4.“之”字的用法弦而鼓之代词,指琴。
还之代词,指工之侨。
工之侨闻之代词,指这件事。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助词,的。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斫(zhuó)窾(kuǎn)篆(zhuàn)期年(jī)2.积累文言词语“而”、“诸”。
3.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培养语感,达到理解文章内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学习本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
(三)情感目标1.通过理解把握寓意,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一道理。
二、学法引导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讽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见识,不着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
2.理解虚词“而”作连词时的几种作用;理解虚词“诸”作兼词的含义。
工之侨献琴原文-翻译及赏析
工之侨献琴原文|翻译及赏析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
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
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注释1.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2.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
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3.斫(zhu ):砍削。
4.弦而鼓:装上弦弹奏。
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弦:琴弦。
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
鼓琴,指弹奏古琴。
5.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6.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
美:美琴,形容词作名词用。
7.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8.使:让。
9.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10.弗:不。
11.谋:谋划。
12.诸:兼词,之于。
13.篆工:刻字的工匠。
刻字多用篆体字。
14.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款式。
15.匣而埋诸土:(把它)装在匣子里并埋在泥土中。
匣,装在匣子里。
而,递进连词,并且。
诸,兼语词,之于。
16.期(ji第一声)年:第二年;满一年。
17.适:到去。
18.贵人:大官。
19.易:换,交易。
20.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21.传视:大家传递看着。
22.希:同稀,稀世:世上少有。
23.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24.岂:难道。
古诗工之侨献琴翻译赏析
古诗工之侨献琴翻译赏析文言文《工之侨献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释】工之侨:名字叫做侨的技艺工人。
是虚构的人物斫(zhuó):砍削使:让弦而鼓:装上弦弹奏。
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鼓,打鼓;这里指弹奏良桐:上等桐木,即泡桐,木质疏松,轻而不曲,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
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篆工:刻字的工匠。
刻字多用篆体字古窾(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款式贵人:大官稀世:世上少有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弦:琴弦。
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匣:装在匣子里谋:谋划莫:没有什么期(i)年:第二年易:换,交易诸:兼词,之于传视:大家传地看着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独:只图:打算,计谋美:好适:到……去弗:不莫不然矣:然:如此【翻译】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
”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b/4207htm,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8工之侨献琴阅读训
8、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同款)焉②。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
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注解:①太常:官名,掌管祭祀。
祭祀需使用乐器。
②窾:同"款",款式。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作断纹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②工之侨以归()抱以适市()赐之以百金()不以物喜()(2)制作精良的琴为什么被退回?(3)同是一把琴,从"还之"到"献诸朝",成为"希世之宝",说明了什么?(4)最后一句感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答案8、(1)①语气词,不译;于之;怎么;的样子(2)把;而;用;因为(2)被认为是"弗古";国工鉴赏琴并不看重它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它的音色是否美妙,而只看它是否古物。
"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
(3)说明世人对琴的评价非常盲目,只凭琴是否古物来确定其价值。
而琴的"古"与"弗古"又是真假难辨的,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味,就可以冒充古琴而博得众人喝采。
(4)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实学,只重视虚名。
译文附录:工之侨得到上好的优质桐木,刻削做成了琴,装上弦然后演奏,发出金属的声音回音象玉磬一样。
自认为是天下的极品,献给掌管祭祀的官员,官派国家级的工匠看琴。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献琴教学建议一、主旨分析工之侨为献琴之事而慨叹,是因为这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表明:太常、国工、贵人、乐宫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
而对所谓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极点。
但工之侨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件事上,他从这里还看到了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即人们往往不重实质而只重表面,因而真假不辨、优劣不分。
因此他慨叹道:“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这一慨叹,其实正是作者对这件事的结论。
二、第一次献琴分析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
琴,不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声而玉应”,材质、音质俱佳,因此制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天下之美”。
虽然如此,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师们的鉴定,终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
这样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三、第二次献琴分析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
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
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
四、简洁的语言这篇寓言情节生动,人物也有好几个,但全文仅一百二十字,这跟作者语言的高度简洁是分不开时。
例如写琴的音质优美,仅用“金声而玉应”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写国工和乐宫对琴的评价,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两个短句来表现他们的无知,其余与故事主旨无关的后一概不提。
五、词语小结1.词性活用弦:名词用为动词,装上琴弦。
鼓:名词用为动词,弹。
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金声而玉应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为琴表承接不译。
默而识之表修饰地、着。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鉴赏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鉴赏文言文《工之侨献琴》选自初中文言文其诗文如下: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释】工之侨:名字叫做侨的技艺工人。
是虚构的人物斫(zhuó):砍削使:让弦而鼓:装上弦弹奏。
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鼓,打鼓;这里指弹奏良桐:上等桐木,即泡桐,木质疏松,轻而不曲,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
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篆工:刻字的工匠。
刻字多用篆体字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款式贵人:大官稀世:世上少有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弦:琴弦。
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匣:装在匣子里谋:谋划莫:没有什么期(ji)年:第二年易:换,交易诸:兼词,之于传视:大家传地看着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独:只图:打算,计谋美:好适:到……去弗:不莫不然矣:然:如此【翻译】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
”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工之侨献琴(良桐)简析注释译文
工之侨献琴(良桐)【原文】工之侨得良桐,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①,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②。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③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④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与其亡矣。
”遂去,入于宕冥之山⑤,不知其所终。
【简析】选自刘基《郁离子》卷上第五条。
这个故事说明看待事物不能只注重外表、形式,不注重实质、内在。
告诫人们认识事物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鞭挞了好虚伪的不良习气。
此外,由此文可以知道做假古董的行为古已有之。
【注释】①金声而玉应:发出金属、玉石般的声音。
指琴声悦耳动听。
金,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如钟之类。
玉,磐之类的打击乐器。
《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②太常:九卿之一,掌管朝廷宗庙祭礼的乐官。
③断纹:指古琴上断裂的纹路。
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琴辨》载:“古琴以断纹为证。
不历数百年不断,愈久则断愈多。
有梅花断,其纹如花,此为最古。
有牛毛断,其纹如发。
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
有龙纹断,其纹圆大。
”④古窾:古代的款识,原指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
窾,通“款”。
⑤宕冥之山:作者虚拟的山名。
宕冥,高远幽深貌。
【译文】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把它加工制成一把琴,装上琴弦一弹奏,发出金、玉般和谐悦耳的声音,他认为这是天下最精美的琴了,于是就把它献给了太常。
太常让朝廷的乐工鉴别,乐工说:“这琴不古老。
”就退还给工之侨。
工之侨把琴带回家,找到漆工商议,让他在琴上漆出残断的纹路;又找到篆刻工商议,让他把琴身刻上古代的款识;然后用匣子装起来,埋在土中。
一年后挖出来,把它抱到集市上卖。
一个贵族走过见了这把琴,用一百两银子买了它,随后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互相传看,都说:“这琴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了叹息说:“可悲啊,这个世道!岂止是对一把琴是这样么?没有一件事不是如此啊。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默写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的批判。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学会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默写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3. 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解读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工之侨献琴》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分析: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解读文本。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进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料:《工之侨献琴》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书籍:有关《工之侨献琴》的解析、评论和分析的书籍。
29工之侨献琴_模板
29工之侨献琴_模板29工之侨献琴教学目的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寓言内容及寓意。
3、教育学生要看重真才实学,而不能只重虚名。
教学重点:(l)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而”“以”“之”字的用法。
(2)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查字典、看注释翻译课文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寓言,工之侨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到底是怎么回事?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文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题目是编者加的。
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人,辅佐朱元漳平定天下,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官至官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土,封诚意伯。
三、正课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轮读。
)2.请学生翻译课文。
(一人一句)3.补充课文注释:(目标1)焉:语气词,这处可不译。
”所而为琴”而: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
”弦而鼓之”而: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
”金声而玉应”而:连词,表并列。
鼓:动词,弹。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以为”:认为。
”也”表判断的语气词。
”工之桥以归”“以”后省略介词的宾语,以琴归,带着琴回家。
诸:之于的合音。
”匣而埋请上”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而:连词,表承接。
诸:之于的合音。
”抱以适市”以:连词,可不译。
市:集市。
”贵人过而见之”而:连词,表承接。
”易之以百金”以:介词,用。
”悲哉世也”倒装句,谓语用在主语前面,强调谓语”悲哉”。
然;这些。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请学生归纳三个段的段意。
(目标2)讨论并归纳:第一段写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
第二段写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第三段写工之桥的慨叹。
6.提问:工之侨是怎样把琴伪装成古琴的?讨论并归纳:先请漆工绘制了”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了”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琴就”变”成了古琴。
初中文言文:《工之侨献琴》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工之侨献琴》原文译文赏析《工之侨献琴》明代: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译文】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他自认为这是天下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
”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
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注释】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
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斫(zhuó):砍削。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
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弦:琴弦。
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
鼓琴,指弹奏古琴。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
美:美琴,形容词作名词用。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使:让。
国工: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弗:不。
谋:谋划。
诸:兼词,之于。
篆工:刻字的工匠。
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工之侨献琴(精选13篇)
工之侨献琴(精选13篇)工之侨献琴篇1教学建议一、主旨分析工之侨为献琴之事而慨叹,是由于这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表明:太常、国工、贵人、乐宫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
而对所谓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极点。
但工之侨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件事上,他从这里还发现了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即人们往往不重实质而只重表面,因而真假不辨、优劣不分。
因此他慨叹道:“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这一慨叹,其实正是对这件事的结论。
二、第一次献琴分析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
琴,不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声而玉应”,材质、音质俱佳,因此制对它的评价是“天下之美”。
虽然如此,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师们的鉴定,终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
这样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三、其次次献琴分析工之侨其次次献琴,由于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文章比较具体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
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细心。
献琴的方法也很奇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
四、简洁的语言这篇寓言情节生动,人物也有好几个,但全文仅一百二十字,这跟语言的高度简洁是分不开时。
例如写琴的音质美丽,仅用“金声而玉应”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写国工和乐宫对琴的评价,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两个短句来表现他们的无知,其余与故事主旨无关的后一概不提。
五、词语小结1.词性活用弦:名词用为动词,装上琴弦。
鼓:名词用为动词,弹。
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金声而玉应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为琴表承接不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献琴的寓意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献琴的寓意寓意:1.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故事通过工之侨的经历,警示人们不应因一时的成就而骄傲自满,应保持谦虚谨慎,不被自己的成就冲昏头脑。
2.揭露社会评价的表面性:故事通过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示了社会上评价和判断事物时往往只看重外表,而不注重内在品质,告诫人们不应被表象所迷惑。
3.讽刺虚伪的社会风气:作者通过工之侨伪造古琴的行为,讽刺了当时社会上一群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以及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
4.追求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故事强调了不应仅仅追求外在的新事物,而忽视了事物的内在价值。
人们应该更加注重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品质,而不是仅仅被外表所吸引。
综上所述,故事《献琴》通过工之侨的经历,传达了谦虚谨慎、不被表象迷惑、追求内在价值以及讽刺虚伪社会风气的寓意。
扩展:原文: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翻译: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
”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上作出断裂的漆纹(古琴是漆器,年代久远则漆会干裂出纹,被视作判断古琴年代的标准);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刻出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黄金(向工之侨)换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工之乔献琴PPT课件
字词小结
• 词类活用:弦 名词→动词,装上弦 匣 名词→状语,用匣子 • 通 假 字:窽通款,标识 希通稀,少有 • 特殊句式:公之侨以归 省略句 易之以百金 状语后置 悲哉世也 主谓倒装
• 一词多意 而 斫而为琴 弦而鼓之 金声而玉应 匣而埋诸土 贵人过而见之 之 弦而鼓之 天下之美 还之 公之侨闻之
中心思想 这篇寓言以公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 不同的故事,辛辣的讽刺世人只重外表 不重实质,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
拓展练习
阅读短文,理解寓意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 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 其价之贱贵,唯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 一人不取良,唯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 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 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 ,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
第一次金声而玉应天下之美不重实质只重外表希世之珍中心思想这篇寓言以公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的故事辛辣的讽刺世人只重外表不重实质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
文学常识
•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 青田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任御史 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 本文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
表顺承 表顺承 表并列 表修饰 表顺承 代词,指琴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公之侨 代词,指这件事
本文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一段:公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 遭到贬抑。 第二段:公之侨第二次献琴,琴经过伪 装,并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 高的评价。 第三段:公之侨对此发出感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良桐 第一次 金声而玉应 自献 弗古还之 天下之美 不重实质 →只重外表 作断纹 第二次 作古款 贵人献 希世之珍 埋诸土
八年级语文工之侨献琴PPT精品课件
表顺
自认
呈
接。
己 为是
现
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
它,代
它,代
指琴。 派 指琴。
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
之。
谋划,出 主意。 之于
句末语 绘制 气词。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
之于
挖出
谋诸篆工,作古窽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
它,代 表顺 指琴。 接。 集市
路 表顺 看 它,代 过 接。 见 指琴。 用
谢谢大家!本文档为精心编制而成,您可以在下载后自由修改和打印,希望下载对您有帮助!
2021/02/25
16
六、工之侨是怎样把琴伪装成古琴的?
1、先请漆工绘制了“断纹”。 2、再请刻字工匠刻了“古窾”。 3、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 4、过了一年才拿出来,琴就"变"成了古琴。
七、工之桥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表明 了什么?
表明太常、国工、贵人、乐官这 班人并不看重琴质量的好坏, 也不 懂得它的好坏, 而只看它表面上古 不古,真是盲目到了极点。
表转折,却、但是
(3)“以‘宇用法;
工之侨以归 易之以百金
抱以适市 是以谓之文也
何以谓之”文“也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还以与妻 以就懿德
介词,带着。 介词,用。 表修饰,着。 介词、因为
介词,凭。 动词,认为。 介词,把。
连词,来。
THANKS
FOR WATCHING
演讲人: XXX
PPT文档·教学课件
工之侨带着琴回家,先请漆匠帮着出主 意,在琴上绘制断裂的纹理,又请刻字工帮 忙, 在琴上刻上古代的款识, (然后)把
琴装在匣子里埋起来。过了一年(才)将它 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恰好) 有一个大官从集市上路过,看见了这架琴, 用一百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庭。乐官 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着是世上 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献琴教案
工之侨献琴教学建议一、主旨分析工之侨为献琴之事而慨叹,是因为这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表明:太常、国工、贵人、乐宫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
而对所谓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极点。
但工之侨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件事上,他从这里还看到了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即人们往往不重实质而只重表面,因而真假不辨、优劣不分。
因此他慨叹道:“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这一慨叹,其实正是作者对这件事的结论。
二、第一次献琴分析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
琴,不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声而玉应”,材质、音质俱佳,因此制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天下之美”。
虽然如此,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师们的鉴定,终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
这样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三、第二次献琴分析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
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
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
四、简洁的语言这篇寓言情节生动,人物也有好几个,但全文仅一百二十字,这跟作者语言的高度简洁是分不开时。
例如写琴的音质优美,仅用“金声而玉应”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写国工和乐宫对琴的评价,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两个短句来表现他们的无知,其余与故事主旨无关的后一概不提。
五、词语小结1.词性活用弦:名词用为动词,装上琴弦。
鼓:名词用为动词,弹。
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金声而玉应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为琴表承接不译。
默而识之表修饰地、着。
工之侨为琴文言文翻译及注解
工之侨为琴文言文翻译及注解《工之侨为琴》原文及译文工之侨得良桐焉,矿而为泰,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寂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冬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解:金声而玉应:形容琴声像敲击金玉发出的声响一样清亮悦耳。
太常:官名,堂管宗庙礼乐。
国工:全国第一流的琴师。
篆工;刻字工匠。
古:古代钟鼎器上铸刻的文字。
寂,通“款”。
宕冥之山:作者虚拟的山名。
宕冥,高深的样子。
全文翻译: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把它制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发出金、玉般悦耳的声音。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给太常。
太常让国内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不是古琴。
”就把琴退还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上作出断裂的纹路。
又跟刻字工匠商量,在琴身上刻出古代的款识,然后用匣子把琴装起来埋在土里。
一年后挖出来,工之侨抱着琴到集市上。
有个显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这张琴,就用百金买下,把琴献给朝廷。
乐官们互相传看,都说:“这琴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说后,感叹道:“这个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是这样吗?没有一件事不是这样啊!”工之侨于是离去,进入了宕冥山,人们都不知他最后的去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那种不看重真才实学,而只 重虚名的社会现象。
九、堂上练习
(l)词性活用 弦: 鼓: 名词用为动词,装上琴弦。 匣: 名词用为动词:弹。 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
金声而玉应 斫而为琴 默而识之
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并且、而且。 表顺接,不译。
表修饰,地。
工之侨听说这件事后,慨叹地说: “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 (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 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
五、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 贬 抑,被退了回来。
第二段:写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 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 评价。
第三段:写工之侨的慨叹。
鼓
表顺 接。
自认 己 为是
呈 现
之它,,代金声而玉应它。,自代以为天下之美也,献
指琴。 派 指琴。
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
谋划,出 主意。 之于
句末语 绘制 气词。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
之于
挖出
谋诸篆工,作古窽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
它,代 表顺 指琴。 接。 集市
路 表顺 看 它,代 过 接。 见 指琴。 用
表转折,却、但是
(3)“以‘宇用法;
工之侨以归 易之以百金
抱以适市 是以谓之文也
何以谓之”文“也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还以与妻 以就懿德
介词,带着。 介词,用。 表修饰,着。 介词、因为
介词,凭。 动词,认为。 介词,把。
连词,来。
THANKS
FOR WATCHING
演讲人: XXX
档·教学课件
工之侨献琴
一、作者简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 元末明初青田(现浙江文成)人。 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任御史中丞、 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二、给下列字注音
斫窾篆弦期 zh年uó kuǎn zhuàn xián jī
三、字词解释
句末语 表顺
表顺
好 气词。 接。 做
接。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
六、工之侨是怎样把琴伪装成古琴的?
1、先请漆工绘制了“断纹”。 2、再请刻字工匠刻了“古窾”。 3、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 4、过了一年才拿出来,琴就"变"成了古琴。
七、工之桥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表明 了什么?
表明太常、国工、贵人、乐官这 班人并不看重琴质量的好坏, 也不懂 得它的好坏, 而只看它表面上古不古, 真是盲目到了极点。
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之于
句末语
都
珍品 气词。
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代词, 听说 这件事 慨叹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也!
句末语
难道
吗
这样 气词。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四、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后 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弹奏一下,它的发 声和共鸣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样清亮动 听。工之侨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 它呈献给太常寺。(太常寺的官员)让最优 秀的乐师来看看,大家都说:“这不是古 琴。”(于是)把琴退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带着琴回家,先请漆匠帮着出主 意,在琴上绘制断裂的纹理,又请刻字工帮 忙, 在琴上刻上古代的款识, (然后)把
琴装在匣子里埋起来。过了一年(才)将它 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恰好) 有一个大官从集市上路过,看见了这架琴, 用一百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庭。乐官 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着是世上 少有的珍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