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研究报告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了解蚂蚁的觅食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
3. 分析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二、实验材料1. 实验组:蚂蚁、食物(如面包屑、饼干碎等)、透明塑料瓶、细沙、白纸、尺子、秒表。
2. 对照组:与实验组相同的实验材料,但去除食物。
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用白纸作为标记。
2.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蚂蚁,并记录蚂蚁的数量。
3.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食物,确保食物距离蚂蚁有一定的距离。
4. 观察并记录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包括取食时间、取食距离、取食数量等。
5. 分析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以及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分工合作行为。
一部分蚂蚁负责寻找食物,一部分蚂蚁负责搬运食物,还有一部分蚂蚁负责清理食物残留物。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较强。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更倾向于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饼干碎。
3. 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与距离成正比。
距离越远,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4.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部分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秩序。
五、实验分析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体现了蚂蚁的社会性。
在取食物过程中,蚂蚁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表明蚂蚁具有一定的智能。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能根据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选择。
3. 蚂蚁取食物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说明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意识。
距离越远,风险越大,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也越长。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分工合作、识别和选择食物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意识。
2. 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在取食物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七、实验建议1. 进一步研究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偏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深入研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蚂蚁取食实验报告
蚂蚁取食实验报告观察蚂蚁在取食行为中的社会性和决策能力。
实验材料:- 蚂蚁(同一种类的蚂蚁,如红火蚁)- 食物(例如糖水或咸水,以及固体食物如面包屑)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封闭的容器作为观察箱,可以选择透明的塑料盒子。
2. 在观察箱的底部放置食物并使用适当的封闭方式,确保食物不会被蚂蚁直接拿走。
3. 将一些蚂蚁放入观察箱中,并观察它们的取食行为。
4. 记录蚂蚁的数量、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5.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改变食物的种类、位置或数量,以观察蚂蚁的反应。
实验结果:观察蚂蚁在取食过程中,可以发现它们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决策能力。
以下是一些观察结果:1. 分工合作:在观察箱中,蚂蚁通常会形成一个有序的行列,并跟随特定的路径前往食物。
有时,一些蚂蚁会离开队列、带回食物,并指引其他蚂蚁前往食物。
这种分工合作有助于有效获取更多的食物。
2. 信息共享:蚂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和特殊的信息素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传递食物的位置和种类信息。
这种信息共享化解了蚂蚁之间的竞争,使它们更加高效地获取食物。
3. 效率优化:蚂蚁可以根据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合理的决策。
当食物较容易获取时,蚂蚁数量较少;当食物较为稀缺时,蚂蚁数量会增加。
这种自适应的行为可以使整个蚁群在取食过程中更加高效。
4. 探索和利用:蚂蚁会探索不同的路径和种类的食物,以找到最佳的取食方式。
当一条路径上没有食物时,蚂蚁会试图寻找其他路径。
这种探索和利用的行为表明蚂蚁具有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实验讨论:蚂蚁取食实验结果表明,蚂蚁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决策能力。
它们通过分工合作、信息共享、效率优化以及探索和利用等行为来实现有效的取食。
这些行为的背后可能有一套复杂的信息交流和决策模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此外,蚂蚁取食行为的研究也可以给我们启示。
例如,我们可以从蚂蚁的分工合作和信息共享中学习到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蚂蚁的效率优化和探索利用中学习到合理分配资源和追求创新的能力。
蚂蚁交流方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蚂蚁作为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之一,以其高度的社会性和复杂的群体行为而闻名。
蚂蚁之间的交流方式是研究其社会结构、分工合作以及群体行为的重要课题。
本实验旨在探究蚂蚁的交流方式,分析其信息传递的机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蚂蚁的交流方式及其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
2. 探究蚂蚁如何通过化学信号和触觉信号进行信息传递。
3. 分析蚂蚁交流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在自然界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蚂蚁、食物、小纸片、香水、数码相机等。
2. 实验工具:实验箱、显微镜、触角探测器、电子秤等。
四、实验方法1. 观察蚂蚁觅食行为:将蚂蚁置于实验箱中,观察其觅食行为,记录其活动轨迹和交流方式。
2. 触觉信号实验:通过触角探测器,观察蚂蚁触角接触时的反应,分析触觉信号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3. 化学信号实验:在蚂蚁行进路径上放置食物,观察蚂蚁如何通过化学信号找到食物。
4. 视觉信号实验:观察蚂蚁在光照条件下的行为,分析视觉信号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五、实验步骤1. 将蚂蚁置于实验箱中,观察其觅食行为,记录其活动轨迹和交流方式。
2. 在蚂蚁行进路径上放置食物,观察蚂蚁如何通过化学信号找到食物。
3. 使用触角探测器,观察蚂蚁触角接触时的反应,分析触觉信号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4. 在光照条件下观察蚂蚁行为,分析视觉信号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蚂蚁觅食行为:蚂蚁在觅食过程中,主要通过触角接触和化学信号进行交流。
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在返回蚁巢的路上留下气味,其他蚂蚁通过闻到气味找到食物。
2. 触觉信号实验:触角探测器显示,蚂蚁在触角接触时,会表现出兴奋、紧张等反应,说明触觉信号在信息传递中起到重要作用。
3. 化学信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蚂蚁在化学信号的引导下,能够迅速找到食物,说明化学信号是蚂蚁交流的重要方式。
4. 视觉信号实验:在光照条件下,蚂蚁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说明视觉信号在信息传递中也有一定作用。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观察蚂蚁
摘要:
本实验旨在观察蚂蚁的行为,研究蚂蚁的社会行动及其环境适应性。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蚂蚁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完成各种任务。
实验方法:
我们选取了一片草地进行观察,放置了一些食物并等待蚂蚁前来取食。
我们记录下了蚂蚁到达食物的行为,以及蚂蚁离开食物后的行为。
同时,我们观察了蚂蚁在行动中的交流和组织方式。
实验结果:
我们发现,蚂蚁在到达食物的瞬间就开始展开行动,产生了一种看似混乱但实则有序的社会行动。
蚂蚁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团队协作能力强,能够有效地收集和运输食物。
当食物较远时,蚂蚁会选择一条最短的路线返回蚂蚁巢穴,也会针对不同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蚂蚁巢穴内,不同职能的蚂蚁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
实验结论:
本实验观察到的蚂蚁行为显示了蚂蚁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完成各种任务。
蚂蚁在行动中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启示。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
实验背景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之一,其取食行为具有高度组织性。
•蚂蚁的取食路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最短路径”,因此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次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模式。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一个封闭的蚁巢和一个食物源(甜食)。
•将一组蚂蚁放置在蚁巢内,观察其取食行为。
•实验重复多次,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1.准备蚂蚁,并分组放置在蚁巢内。
2.在蚁巢外部放置食物源。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记录其路径、数量以及时间。
4.重复实验多次,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
•在大多数实验中,蚂蚁选择最短路径来取食。
•蚂蚁的取食路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较长时间的实验中路径相对稳定。
•部分实验中,蚂蚁在取食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最短路径的情况,可能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结论
•蚂蚁的取食行为通常遵循最短路径原则。
•蚂蚁的取食路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偏离的情况。
•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提供了参考。
改进方向
•可进一步研究蚂蚁取食路径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可对蚂蚁进行机械干扰实验,以观察其对取食行为的适应能力。
•可通过视频记录和跟踪软件等技术手段,对蚂蚁的取食行为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以上是本次实验的报告。
注:文章中不含实际内容,仅为展示Markdown格式的样式。
蚂蚁搬家的研究报告
蚂蚁搬家的研究报告引言蚂蚁搬家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些小昆虫能够把比自身体积庞大的物体搬运到目的地。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索蚂蚁搬家行为的机制和原理,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方法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了解蚂蚁搬家的行为。
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蚂蚁的行为,记录它们如何搬运物体,以及与其他蚂蚁的合作情况。
实验是通过人工制造搬家场景,观察蚂蚁在不同条件下的搬家行为。
结果1. 蚂蚁搬家的协作行为观察发现,蚂蚁搬家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协作行为。
首先,蚂蚁会相互通信,使用化学物质释放信息来告知其他蚂蚁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其次,蚂蚁会形成一个行进的队列,每只蚂蚁负责搬运一小部分物体,然后交给下一只蚂蚁,最终完成搬家任务。
2. 蚂蚁对物体大小和形状的适应性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蚂蚁对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蚂蚁能够通过调整自身的姿势和行走的方式来适应不同形状的物体,并以更高的效率搬运。
3. 蚂蚁的陈述行为蚂蚁在搬运过程中会不断地将搬运的物体放下,进行陈述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通知其他蚂蚁物体的位置和类型,以便其他蚂蚁能够更好地协调搬运工作。
4. 蚂蚁的路径规划蚂蚁在搬运物体时通常会选择最短的路径,以节省体力和时间。
观察发现,蚂蚁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复杂程度来选择路径,更喜欢选择简单直线的路径。
当遇到障碍物时,蚂蚁会尝试寻找绕过障碍物的路径。
讨论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对蚂蚁搬家行为的机制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蚂蚁能够通过协作行为、适应不同形状的物体、陈述行为和路径规划来完成搬家任务。
这些行为机制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如团队合作、适应性思维和路径规划等方面。
结论蚂蚁搬家是一种充满协作和智慧的行为。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蚂蚁在搬家过程中能够以高度的合作和智能来完成任务。
蚂蚁搬家行为对人类社会的启示是,团队合作和协作是成功的关键,适应不同环境和形状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路径规划和寻找最优解决方案能够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
蚂蚁搬家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蚂蚁搬家,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自然界中生物迁徙的典型代表。
为了深入了解蚂蚁搬家的过程、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组织了一次蚂蚁搬家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旨在提高对自然界生物迁徙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并探讨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实践背景1. 蚂蚁搬家现象蚂蚁搬家是蚂蚁群体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一种迁徙行为。
在自然界中,蚂蚁搬家现象十分普遍,尤其在雨季、旱季等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
蚂蚁搬家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如调整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肥力等。
2. 环境污染与生物多样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影响。
许多生物种类因栖息地丧失、食物链断裂等原因而濒临灭绝。
蚂蚁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搬家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目的1. 了解蚂蚁搬家的过程、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 探讨如何保护蚂蚁及其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四、实践内容1. 调查蚂蚁搬家的过程(1)观察蚂蚁搬家的行为:在实验地点,我们观察到蚂蚁搬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食物搬回巢穴,二是将卵、幼虫、蛹等搬回巢穴。
(2)记录蚂蚁搬家的时间、路线、数量等:通过记录蚂蚁搬家的相关数据,分析蚂蚁搬家的规律。
2. 分析蚂蚁搬家的原因(1)食物来源:蚂蚁搬家主要是为了寻找更丰富的食物来源,以满足群体的生存需求。
(2)生存环境:蚂蚁搬家还与生存环境有关,如巢穴被破坏、栖息地被污染等。
3. 探讨蚂蚁搬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调整生物多样性:蚂蚁搬家有助于调整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2)促进土壤肥力:蚂蚁搬家过程中,会将食物残渣、粪便等物质带回巢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4. 保护蚂蚁及其栖息地(1)加强环保宣传: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倡导环保意识。
(2)保护蚂蚁栖息地:禁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小学三年级作文研究蚂蚁的传递食物方式的观察日记
研究蚂蚁的传递食物方式的观察日记观察日记:研究蚂蚁的传递食物方式
今天我在家里的花园里开始了我的观察蚂蚁的大冒险。
我看见了许
多勤奋的蚂蚁搬运食物,它们真的非常厉害。
首先,我发现了一队小蚂蚁在地上行进。
它们像一支无比有力的小
军队一样一齐前行。
哇,真壮观!它们身上的黑色甲壳闪烁着光芒,
好像戴着一副发亮的盔甲。
接着,我看到了两只蚂蚁在一起合作搬运一个粒粒饭团。
有一只蚂
蚁前面,一只蚂蚁在后面。
前面的蚂蚁用它的强壮牙齿紧紧咬住食物,努力往前拉。
后面的蚂蚁用它的头架住前面蚂蚁的尾巴,用尽全力往
后推。
它们真是互相帮助、默契配合,一起努力向前进。
它们好像是
最好的搭档。
在拐角处,我发现了一支蚂蚁队伍。
这些勤劳的小家伙们在沙土中
自己挖了一条地道。
它们从地道的一个入口爬出来,蚂蚁们前脚后脚
地齐心协力,把食物一点一点地传递给后面的蚂蚁。
它们的队伍看上
去整齐而有序,好像一条看不见的长龙在地上爬行。
最后,我发现了一个蜜蜂讨巧的小场景。
一只蚂蚁在拖着一个大颗
的面包屑,可是路上太难走了。
突然,一只蜜蜂飞过来,轻轻地把面
包屑放在自己的背上,然后带着蚂蚁一起飞走了,好像在帮蚂蚁摆脱
困境一样。
我觉得这只蜜蜂好善良,真是个好朋友。
通过观察蚂蚁们的搬运食物方式,我被它们的勤劳和团结所感动。
小小的蚂蚁们用自己微小的身体,展现了巨大的力量。
它们的世界虽然小,但是充满了无限的奇妙和价值。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引言:蚂蚁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它们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各种活动,其中包括取食行为。
为了更好地了解蚂蚁的取食行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观察和分析蚂蚁的行为模式以及它们在取食过程中的策略。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蚂蚁种类,将它们置于一个封闭的实验箱中,箱子内部设置了多个食物源,每个食物源都与蚂蚁巢穴相距不同的距离。
我们记录了蚂蚁到达食物源的时间、食物源的容量、蚂蚁的数量等数据,并观察了它们在取食过程中的行为。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蚂蚁的取食行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分工性。
我们观察到蚂蚁群体中的个体分工明确,有的蚂蚁负责寻找食物源,有的蚂蚁负责将食物运回巢穴。
这种分工合作使得整个取食过程更加高效。
2.蚂蚁对食物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策略性。
我们发现蚂蚁更倾向于选择离巢穴较近的食物源,这可能是因为离巢穴较近的食物更容易被发现和获取。
3.蚂蚁在取食过程中会释放信息素。
我们观察到蚂蚁在找到食物源后会释放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吸引其他蚂蚁前来取食。
通过信息素的释放,蚂蚁能够更好地协调行动,提高取食效率。
4.蚂蚁的取食行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改变了实验箱中食物源的容量和数量,发现蚂蚁的取食行为会随之发生变化。
当食物源容量较小或数量较少时,蚂蚁会更加迅速地将食物运回巢穴,以确保食物的安全和充足。
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蚂蚁的取食行为。
蚂蚁的高度组织性和分工性使得它们在取食过程中能够高效地协作,提高了整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蚂蚁对食物源的选择和信息素的释放则进一步展示了它们的智能行为。
此外,环境因素对蚂蚁的取食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说明了蚂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蚂蚁的取食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蚂蚁的组织性、分工性、策略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特点使得它们成为了生物界中一个非常成功的群体。
蚂蚁的实验报告
蚂蚁的实验报告蚂蚁的实验报告引言:蚂蚁是一类小而勤劳的昆虫,它们以其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生活而闻名。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蚂蚁的行为特征和社会结构,并探讨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一:蚂蚁的行为特征在实验室中,我们观察了一群蚂蚁在一个封闭的玻璃容器内的行为。
我们发现,蚂蚁们以极高的秩序性和协作性进行各种活动。
它们通过释放信息素来进行沟通,将食物源和巢穴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蚂蚁们的行动迅速而有序,它们能够找到最短的路径来运输食物,避免重复劳动。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蚂蚁们对于自己的巢穴和领地具有高度的忠诚度,它们会积极保卫巢穴免受外来威胁。
实验二:蚂蚁的社会结构我们将观察焦点转向蚂蚁的社会结构。
蚂蚁社会由女王、工蚁和雄蚁组成。
女王是整个蚁群的中枢,她负责繁殖后代。
工蚁则是为女王提供食物和保护巢穴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雄蚁的角色则是繁殖下一代。
蚂蚁社会的分工明确,每个个体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共同为整个蚁群的生存和繁衍做出贡献。
实验三:蚂蚁的适应能力我们还对蚂蚁的适应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模拟了干旱的环境条件,将蚂蚁置于没有水源的容器中。
我们惊讶地发现,蚂蚁能够利用其集体智慧找到水源,并将其带回巢穴。
这表明蚂蚁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
其次,我们观察了蚂蚁对于食物种类的偏好。
结果显示,蚂蚁更倾向于选择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这与它们的营养需求密切相关。
最后,我们测试了蚂蚁对于温度的适应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蚂蚁能够在不同温度下维持其正常的生活活动,这归功于它们对于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蚂蚁的行为特征、社会结构和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蚂蚁以其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生活和卓越的适应能力而令人惊叹。
蚂蚁的行为特征和社会结构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人类社会。
蚂蚁的适应能力也证明了生物在面对不同环境挑战时的强大适应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蚂蚁,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启示。
蚂蚁搬家的研究报告
蚂蚁搬家的研究报告《蚂蚁搬家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蚂蚁搬家是指蚂蚁群体为了寻找更适合生存环境而进行集体迁徙的行为。
这一行为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蚂蚁搬家的行为和原因,从中探索出一些有关迁徙动物的普遍定律。
本报告旨在对蚂蚁搬家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蚂蚁搬家的行为1.外部因素蚂蚁搬家的行为往往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食物供应、栖息地变化、气候变化等。
当食物资源匮乏或栖息地恶劣时,蚂蚁群体会选择搬家以寻找更适合生存的环境。
2.内部因素蚂蚁群体内部的因素也会影响搬家行为,例如种群密度、繁殖率等。
当种群过度密集或繁殖率过高时,蚂蚁群体可能选择搬家以减轻资源压力和竞争。
三、蚂蚁搬家的原因1.资源利用蚂蚁搬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蚂蚁可以通过集体行动来将食物源重新分配到整个群体中,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资源。
当某一地点的食物供应不足时,蚂蚁群体会选择集体搬迁到新的食物源。
2.栖息地改变栖息地的改变也是蚂蚁搬家的常见原因。
环境因子如气候变化、天敌威胁、人类活动等会导致原本适宜的栖息地变得不再适宜。
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蚂蚁群体会集体行动,寻找更适合的栖息地。
四、蚂蚁搬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资源再分配蚂蚁搬家过程中,食物源的重新分配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蚂蚁群体能够将食物源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并与其他生物分享。
这种共享机制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
2.土壤转化蚂蚁搬家过程中,蚂蚁群体会掘挖和运输土壤,导致土壤的再分布和混合。
这对于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多样性。
3.种群分布蚂蚁搬家过程中,种群的分布会发生变化。
某些蚂蚁种群可能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这对当地的种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结论蚂蚁搬家是一种集体行为,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它对资源利用、种群分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观察蚂蚁-搬运食物
观察蚂蚁-搬运食物观察蚂蚁-搬运食物观察蚂蚁-搬运食物1观察蚂蚁——搬运食物昨天,我在爬山的时候,见到了一条蚁道,上有许许多多的蚂蚁,来来往往今天,我特意再去爬山,因为我想仔细观察那些蚂蚁。
蚂蚁们正在努力地搬运食物,我发现蚂蚁群里有一些“大蚁牯”,“大蚁牯”是比一般蚂蚁大很多的蚁,它们的数量比较少,也在走来走去的,好象在指挥着其他蚂蚁工作呢。
晚饭后,我走到阳台,碰巧发现竹竿上也有一些蚂蚁,在到处走着,我猜它们大概是在找食物吧!我拿了二粒米饭,一丁点饼干,放在它们走的路上,饼干一下子就被一只大力士蚂蚁搬走了,其它的两粒米饭被蚂蚁们一点一点地叼走。
听爸爸说,蚂蚁的一生,只有找食,没有玩乐,整天忙忙碌碌的,就是为了寻找食物,填饱整个蚁群的肚子。
小小的蚂蚁真的很伟大。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观察蚂蚁-搬运食物2昨天,我在爬山的时候,见到了一条蚁道,上有许许多多的蚂蚁,来来往往,好像在忙碌着什么。
今天,我特意再去爬山,因为我想仔细观察那些蚂蚁。
蚂蚁们正在努力地搬运食物,我发现蚂蚁群里有一些“大蚁牯”,“大蚁牯”是比一般蚂蚁大很多的蚁,它们的.数量比较少,也在走来走去的,好象在指挥着其他蚂蚁工作呢。
晚饭后,我走到阳台,碰巧发现竹竿上也有一些蚂蚁,在到处走着,我猜它们大概是在找食物吧!我拿了二粒米饭,一丁点饼干,放在它们走的路上,饼干一下子就被一只大力士蚂蚁搬走了,其它的两粒米饭被蚂蚁们一点一点地叼走。
听爸爸说,蚂蚁的一生,只有找食,没有玩乐,整天忙忙碌碌的,就是为了寻找食物,填饱整个蚁群的肚子。
小小的蚂蚁真的很伟大。
观察蚂蚁-搬运食物3有一天,我弯腰捡东西的时候,发现地上有许多小蚂蚁。
我把目光转到了一直较大的蚂蚁身上。
这只大蚂蚁挺胸抬头的跟着一群小蚂蚁士兵,这些小蚂蚁士兵听着长官的指挥,三五成群的搬着食物往前走。
这位长官把士兵们护送到了新家后,又慢慢地往回走。
看到士兵们搬的东西快掉下来时,他赶紧走过去帮忙扶一下。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了解蚂蚁的集体智慧和合作行为,并探索蚂蚁的取食规律。
二、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1)一个封闭的玻璃容器;(2)一些蚂蚁;(3)一些食物,如糖水或面包屑。
2. 实验步骤:(1)选取一些健康的蚂蚁,并将它们放入玻璃容器中;(2)在玻璃容器的一角放置食物;(3)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包括蚂蚁的移动路径、取食行为、群体组织等。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和行为表现:1. 蚂蚁的移动路径:蚂蚁通常会选择一条比较直线的路径来找到食物,它们会依次前行,不断与其他蚂蚁相遇并交流信息。
一旦有蚂蚁找到食物,它们就会释放一种信息素,以吸引其他蚂蚁来共同携带食物返回蚁巢。
2. 蚂蚁的取食行为:一旦蚂蚁找到食物,它们会用嘴巴切割、啃食或吸食食物,然后将食物携带回蚁巢。
蚂蚁通常会形成一条“队伍”,依次携带食物,而不会互相干扰。
3. 蚂蚁的群体组织:蚂蚁的行为通常是高度组织和有序的,它们会分工合作,互相协助。
在取食过程中,蚂蚁往往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队前行,避免碰撞和混乱。
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的释放和感知来实现信息传递和协调。
四、实验讨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蚂蚁的取食行为和群体组织。
蚂蚁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是基于信息素的传递和感知,这使得蚂蚁能够在没有明确指令的情况下有效地完成任务。
在蚂蚁的取食过程中,蚂蚁们能够通过信息素的释放和感知来传递食物的位置和数量,使得整个群体能够快速找到食物并将其运回蚁巢。
蚂蚁之间形成的有序排队行为,有利于避免碰撞和混乱,提高了整个群体的运输效率。
此外,蚂蚁之间的分工合作也是取食行为的关键。
有些蚂蚁负责找到食物和传递信息,有些蚂蚁负责运输食物,还有些蚂蚁负责清理和维护蚁巢。
这种分工合作使得整个群体能够高效地完成取食任务,并且在面对复杂环境时也能够灵活地做出应对。
总结起来,蚂蚁的集体智慧和合作行为是源于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科学动物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蚂蚁的觅食行为特点;2. 探究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3. 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蚂蚁(种类不限,数量若干)2. 实验器材:培养皿、透明胶带、食物(如糖水、肉末等)、放大镜、尺子、计时器等三、实验方法1. 观察蚂蚁觅食行为:将蚂蚁放入培养皿中,观察蚂蚁在培养皿内的活动情况,记录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
2. 探究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培养皿内放置食物,用透明胶带将食物与培养皿边缘粘合,防止蚂蚁爬出。
观察蚂蚁觅食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如触角、身体弯曲等,分析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3. 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结合观察结果,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如蚂蚁在生态平衡、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蚂蚁放入培养皿中;2. 观察蚂蚁在培养皿内的活动情况,记录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3. 在培养皿内放置食物,用透明胶带将食物与培养皿边缘粘合;4. 观察蚂蚁觅食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分析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5. 分析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6.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蚂蚁在培养皿内表现出明显的觅食行为,如爬行、触角接触、身体弯曲等。
蚂蚁觅食过程中,触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触角感知食物的气味,从而确定食物的位置。
2. 信息传递方式:在实验过程中,蚂蚁通过触角感知食物的气味,并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其他蚂蚁。
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它会通过触角与其他蚂蚁接触,将信息传递给它们,从而引导其他蚂蚁前往食物所在地。
3. 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蚂蚁在生态平衡、土壤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同时,蚂蚁还能够控制害虫,维持生态平衡。
六、实验结论1. 蚂蚁的觅食行为具有明显的特点,如触角感知、身体弯曲等;2. 蚂蚁觅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通过触角;3. 蚂蚁觅食行为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如生态平衡、土壤改良等。
小学观察蚂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之一,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开展了这次观察蚂蚁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蚂蚁的形态结构特点;2. 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3. 掌握蚂蚁的社交行为;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实验材料1. 蚂蚁若干;2. 镜子;3. 玻璃瓶;4. 纱布;5. 食物(如面包屑、饼干碎等);6. 记录本;7. 彩色笔。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蚂蚁的形态结构特点(1)将蚂蚁放在镜子上,观察其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胸部、腹部;(2)记录蚂蚁的体型、颜色、触角、足等特征。
2. 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1)在玻璃瓶中放入食物;(2)将蚂蚁放入瓶子中,观察其觅食过程;(3)记录蚂蚁觅食的时间、路线、数量等。
3. 观察蚂蚁的社交行为(1)将多只蚂蚁放入瓶子中,观察它们的互动;(2)记录蚂蚁的群体行为,如搬运食物、分工合作等。
4. 实验总结(1)将观察到的蚂蚁特征、觅食行为、社交行为等记录在记录本上;(2)用彩色笔将记录的内容绘制成图表,以便更好地展示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蚂蚁的形态结构特点观察发现,蚂蚁的身体分为三个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头部有触角和眼睛,胸部有六条腿,腹部较小。
蚂蚁的体型细长,颜色多为黑色或棕色,触角细长,足部发达。
2. 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中发现,蚂蚁觅食时具有明显的路线,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寻找食物。
蚂蚁觅食速度较快,每次搬运的食物数量不多,但能迅速找到食物并带回巢穴。
3. 蚂蚁的社交行为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蚂蚁具有明显的群体行为。
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时,其他蚂蚁会迅速加入搬运队伍,共同完成任务。
蚂蚁之间通过触角进行信息交流,表现出良好的分工合作精神。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蚂蚁的形态结构特点、觅食行为和社交行为。
蚂蚁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本次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蚂蚁搬家研究报告
蚂蚁搬家研究报告
周末,我和妈妈去操场晨跑。
在跑道边,突然发现一些黑色的物体在缓缓爬动,蹲下身仔细一瞧,原来是一些蚂蚁往洞里搬运食品渣。
这时,站在旁边的妈妈说话了:“蚂蚁搬家,就是下雨的先兆。
”不一会儿,天果然下起了大雨。
于是,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翻阅有关书籍,得出结论:蚂蚁是一种低智慧生物,其视力范围很短,主要依靠嗅觉感知周围的事物。
这么差的视力测量自己的家与周围较大区域地势的相对高低,应该不大可能,至于根据预测未来几天的雨量来判断自己的家是否会被雨水淹没,其判断难度更大,就连人类目前也很难准确做到这点。
我带着这个疑问,又来到操场边,发现早上下的大雨把蚂蚁洞的家完全淹没了,蚂蚁难道遭到了灭顶之灾?根本没有,雨过天晴,积水退了之后,一群群蚂蚁又开始辛勤的劳动,好像没有这回事似的。
表明蚂蚁的窝根本不怕雨水短时间的浸泡,蚂蚁根本没有必要一感觉到要下雨就开始考虑是否搬家。
可以看出,蚂蚁搬家和要下雨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
可能是由于蚂蚁食物短缺,需要出动寻找食物;或者是由于蚂蚁洞附近环境影响,需要搬家……至于蚂蚁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搬家,可能是为了防止太阳暴晒所可能造成的伤害。
因为在夜晚人们不太注意蚂蚁的行动,但经常在阴天看见蚂蚁搬
家,所以,就将蚂蚁搬家与下雨联系在了一起。
哈哈,原来奥秘竟是这样简单明了,只要用心去探索,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啊!。
有关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研究报告
有关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研究报告蚂蚁(Ants)是一类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它们以其独特的食物搬运行为而闻名。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蚂蚁搬运食物的行为特征以及相关机制。
一、搬运食物的目的及行为特征蚂蚁搬运食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食物资源带回到巢穴,供给整个蚁群。
其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分工:蚂蚁在搬运食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工。
有研究发现,蚂蚁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的工蚁类别,包括工蚁、士兵蚁和食物贮藏工蚁等。
这些不同类别的蚂蚁分工合作,协调完成食物的搬运任务。
2. 通讯行为:蚂蚁通过释放信息素与其他蚂蚁进行沟通。
研究表明,蚂蚁在搬运食物时会释放出称为“追踪素”的信息素,以指引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位置和路径。
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使得整个搬运过程更加高效。
3. 群体协作:蚂蚁搬运食物时表现出极强的群体协作能力。
它们以列队的形式,通过轮流搬运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在整个搬运过程中,蚂蚁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着重量和负担,以确保食物被稳定搬运到目的地。
二、蚂蚁搬运食物的机制蚂蚁搬运食物的行为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机制支持和调节的。
1. 外部刺激:蚂蚁在搬运食物之前会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
其中,食物的味觉刺激是主要因素之一。
实验证明,蚂蚁对食物释放的化学信号非常敏感,它们能够感知到食物的气味,并迅速做出反应。
2. 追踪素释放:搬运行为的触发与信息素的释放密切相关。
蚂蚁在搬运食物时会释放追踪素,通过沿着释放追踪素的路径找到食物并将其带回巢穴。
这种信息素的释放和感知使得蚂蚁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定位到食物源。
3. 队列形成:在搬运食物的过程中,蚂蚁往往会以队列的形式行进。
这种队列形成的机制与蚂蚁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研究发现,蚂蚁之间通过接触和振动等方式传递信号,从而使得队列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并保持稳定。
4. 运动协调:蚂蚁在搬运食物时表现出良好的运动协调能力。
这种协调行为需要依赖蚂蚁的触觉和视觉系统。
触觉感知使得蚂蚁能够感受到体内外力的变化,从而调整自身的搬运行为;而视觉则提供了环境信息,帮助蚂蚁选择最佳的行进路线。
有关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研究报告
有关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蚂蚁搬运食物的行为模式与机理。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蚂蚁搬运食物的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本身的特点、食物的大小与重量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探讨了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协同性和智能性,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昆虫群体行为模式以及智能算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1. 引言蚂蚁素以其协同性和智能性而闻名于世,其搬运食物行为是昆虫群体行为的典型例子。
通过研究蚂蚁搬运食物的行为模式,可以为理解群体智能行为提供重要的案例,并且对于智能算法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了蚂蚁的实验室培养种作为试验对象,利用摄像技术对其搬运食物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同时,在自然环境中,我们也进行了野外观察,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结果3.1 蚂蚁搬运食物的行为模式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蚂蚁搬运食物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搜寻、察觉、招募、协调和搬运。
蚂蚁群体中的某一只蚂蚁首先出发寻找食物源,当其发现食物后,会返回到巢穴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以引导其他蚂蚁找到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蚂蚁被招募加入搬运队伍,最终形成一个高效的搬运链条。
3.2 影响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因素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影响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因素,发现蚂蚁对食物的识别主要依赖于触角上的感觉器官。
此外,食物的大小与重量也对搬运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蚂蚁在搬运食物时会调整自身的姿势和步伐,以适应不同的负重需求。
4. 讨论4.1 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协同性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真正奇迹在于其高度协同性。
个体之间通过信息素的交流和信号传递,能够形成高效的搬运队伍。
研究表明,蚂蚁在搬运时可以根据食物重量的不同,调整队形和行进速度,以达到最佳的协同效果。
4.2 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智能性蚂蚁搬运食物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一定的智能。
蚂蚁能够根据食物的重量和大小,调整姿势和步伐,以适应不同的搬运需求。
【优质】蚂蚁搬家观察报告1200字word版本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蚂蚁搬家观察报告1200字篇一:关于蚂蚁的观察实验报告关于蚂蚁的观察实验报告(初稿)一、问题的产生我家住在七楼。
按常理,这么高的楼层蚂蚁是爬不上来的。
几年来在家中也看不到蚂蚁。
可近几天,家中厨房的案台上竟然出现了一些蚂蚁。
这些蚂蚁比平常我在楼下看到的蚂蚁要小得多。
长不及芝麻,身子细得如头发丝,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腿。
只感觉它们好象在案台上慢慢地向前“飘”。
这些蚂蚁分成了三拨。
一拨排成直线向前“飘”着。
一拨围着一粒小肉粒团团转。
一拨围着几粒米饭。
我赶忙拿来镊子将爬满蚂蚁的肉粒轻轻地放入酒杯里。
可不一会,酒杯里的蚂蚁都逃之夭夭了。
于是,我又将几粒米饭上的蚂蚁装进了透明的药瓶里,拧上盖子。
但过不了多长时间,瓶里的蚂蚁不翼而飞。
死不见尸,活不见“蚁”。
难道它们一个个是魔术师“刘谦”?带着好奇心,我和班上的同学准备了放大镜、玻璃杯、糖块、米饭、樟脑丸等开始了对野外蚂蚁的观察、实验活动。
二、观察、研究的课题及方法1、预备知识a、蚂蚁的外形: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蚂蚁身体由头、胸、腹3部分组成,有6只足。
红色和黄色的居多。
再上网一搜我们知道了:蚂蚁胸翅较硬,易破碎、体薄,有弹性。
躯干胸部明显,单胸腹节与后胸相结合而伸长。
1~2腹节与腹部、腹柄相连,腰极细,腹柄为1节或2节,每节有背瘤或鳞片。
腹柄后节为膨大的腹部,由7~8节组成,其中有摩擦发音器。
b、蚂蚁的分工: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
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工蚁:又称职蚁。
无翅,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
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
上颚、触角和三对胸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
工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蚁搬运食物行为的研究报告执信中学高二(1)班魏唯一、前言蚂蚁几乎到处都可见,它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生物之一。
有时候,你在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生物的空地上撒一点饼干屑,一会儿,不知从哪里就钻出几只蚂蚁把饼干一一搬走了。
它们是怎样发现附近有食物的?我从电视上、书籍中了解到一些关于蚂蚁的知识。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它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集体完成的,它们之间的“语言”是信息激素。
但每当我凝视那些忙碌搬运食物的蚂蚁时,不禁更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细节。
我在想:美食当前,一只孤独的发现者能带些什么信息给同伴呢?它的同伴除了从发现者那里知道有食物之外还能得到其他更多的信息吗?一只蚂蚁找到了自己单独搬不动的大块食物,它总能很快就召集到合适数量的同伴来帮忙把食物搬回巢。
它是根据食物的什么特性来分泌激素呢?它会不会错误地分泌激素使很多同伴来搬很小一块食物呢?书中、电视里都没有回答我这些问题,我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仍然没能找到满意答案。
在蚂蚁行为研究方面,的确存在着许多空白,所以,我决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答案。
二、实验方法(一)寻找合适的观察实验蚁巢蚂蚁搬食是经常的、普遍的行为,所以不必对蚁巢进行任何人为干扰,在野外对天然的蚁巢进行直接的观察和实验。
因此,首先必须找到合适的蚁巢。
我在天河体育中心的西北角,发现了一个较好的实验观察场地。
这是一个废弃了的羽毛球场,面积约100M2。
在杂草丛生的草地中间,残留着几块水泥地板。
在水泥地板下面和草地边缘,我分别发现了好几个不同种类的蚁巢。
通过观察比较,我选择了长角立毛蚁( Paratrechina longicornis 膜翅目蚁科蚁亚科立毛蚁属)作为实验观察对象。
这种蚂蚁的工蚁体型较大(体长2.3~2.9 mm ),行动迅速,喜欢把食物搬运回巢,而且它不咬人,这有利于进行观察和实验。
(图1、2、3)图1 位于天河体育中心内的一小块荒地,这里有很多蚁巢。
图2 这是被选择来进行实验的蚁巢的巢口图3 这是长角立毛蚁(二)实验工作量1.观察实验过程从2002年8月11日开始到9月下旬结束。
共进行了60~70次的观察实验,每次持续2~3个小时。
2.每次实验可以投放5~10份实验材料,整个实验过程共投放了四百多份材料。
获得可以用于数据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一百多组。
3.每投放1份材料,都要对被吸引的蚂蚁进行4~6次的计数,以便较准确地取得搬运蚂蚁的数目,统计蚂蚁数目过万只次。
(三)实验观察1.经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每天上午的8:00到11:00和下午4:00到6:00,温度在25~32℃之间是长角立毛蚁反应最活跃的时候。
我选择这样的时间段,在蚁巢附近投放食物,用肉眼观察,或用放大镜和双筒显微镜观察蚂蚁的活动。
并作实验观察记录。
2.投放不同种类的食物,选择蚂蚁最喜爱的食物做实验材料。
(图4和5)图4 在蚁巢附近同时投放大小相近的饼干和瘦猪肉,蚂蚁很快聚集在瘦猪肉周围图5 蚂蚁似乎对饼干“视而不见”根据观察发现:长角立毛蚁对不同类型的食物的喜爱程度不同。
归纳如下:(表1)不同食物对长角立毛蚁的吸引力食物类型南瓜饼咸饼干甜面包猪皮肥猪肉瘦猪肉火腿肠昆虫喜爱程度+ + ++ +++ +++ ++++ ++++ +++++ 说明:“+”越多,表示越喜爱。
以蚂蚁喜爱的食物如熟猪肉、火腿肠做实验材料,有利于数据的收集。
其中,因为火腿肠比较容易进行外形加工的实验处理,所以实验后期的数据主要来自这种材料。
3.材料的处理:实验初期,需要了解食物的哪些信息因素影响蚂蚁搬运行为,所以,是随机地制备不同重量、不同几何形状的瘦猪肉作实验材料。
经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到影响蚂蚁搬运行为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块与地面接触的一面的周长和整块食物的重量。
所以,我就进一步把材料分为两组进行不同的处理:用火腿肠切成等周长不等重的食物块(图6);以及等重不等周长的食物块(图7)。
图6 等周长不等重量的几个样品,周围聚集的蚂蚁数目有差异图7 等重量不等周长的两个样品,周围聚集的蚂蚁数目也有差异4.在距离蚁巢1.5~2M处投放食物后观察蚂蚁行为。
从第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开始,到食物开始被搬动,计算所需时间。
食物被搬动后马上计数蚂蚁个体数目,每份样本计数4~6次,取其平均值。
得到的数据可以反映食物周长和重量对蚂蚁召集同伴来搬运食物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一)观察结果1.在蚁巢1.5~2M2范围内是蚂蚁觅食活动最活跃的地方。
投放食物之后,一般在30秒内就有第一个发现者。
观察其行为,发现它一般先在食物上停留并用口器吸食,然后尝试推动和拖动食物块,如果食物块不能移动就离开。
很快(3~5秒)就会出现其它蚂蚁,后者接触到食物后,又重复出现上述过程。
如此下去,直到食物被搬动为止。
2.食物被搬动之前,有的蚂蚁努力地推和拖食物,有的却爬到食物上吸食。
当食物被移动时,前者比例增加,后者减少。
如果食物一直未移动,则后者占比例越来越大。
最后,所有蚂蚁都走光了。
观察到离开食物的蚂蚁还会重返,重新返回者一般都进行吸食。
3.当食物被搬动的时候,有新搬运成员加入,但也有原搬运者离开,流动数目一般3~5只之间。
因此搬运者数目相对稳定。
移动的食物使蚂蚁很兴奋,它们甚至试都不试一下“食物”的味道就拖着回巢。
(图8、9)一旦蚂蚁能搬动食物,就一定会把食物搬回巢而不会中途放弃。
图8图94.观察发现,有的材料被搬动所需的时间特别长。
为此,我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当食物重量小于1.2g时,蚂蚁一般能在15min之内移动食物;超过这一重量,搬动时间变得没有规律。
我投放了一些超重材料加以验证,如1.2g以上的火腿肠和昆虫,结果发现蚂蚁难以把食物搬回巢,最终往往是舍弃而去。
我观察到长角立毛蚁缺乏把食物撕扯分割的能力(它不咬人),即使是它很喜欢的昆虫,也只能整只搬动(图10)。
图10这些现象表明,蚂蚁搬不动食物时,它们可能发出性质不同的信息激素。
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食物被搬动所需时间超过15min的数据不能用作相关分析,因为超过这个时间,蚂蚁分泌的信息激素可能与食物重量和周长无关。
所以对用于综合分析的数据必须进行筛选。
数据经整理后共有2组(表2、3)。
(二)实验数据:(表2)不同形状和重量的食物从被发现到被搬动在15min之内的实验数据样本号码食物重量食物周长平均蚁数样本号码食物重量食物周长平均蚁数样本号码食物重量食物周长平均蚁数 1 0.3 4.8 12.5 23 0.04 3 5.8 41 0.35 5 17 2 0.4 5.2 19 24 0.37 5.2 23 42 0.3 1.1 14 3 1.2 5.8 44.7 25 0.35 4.6 24 43 0.1 1.5 8.5 4 0.17 5.6 19 21 0.38 5.4 28 44 0.21 3.2 16 5 0.16 5.6 19 22 0.2 6 22 45 0.21 3.6 20 6 0.17 3.8 17 23 0.04 3 5.8 46 0.35 3.2 19 7 0.1 2 7 24 0.37 5.2 23 47 0.41 3.6 28 8 0.12 2 9.5 26 0.2 3.4 14 48 0.7 5 28 9 0.05 1.4 3 27 0.15 2 12 49 0.5 5.2 23 10 0.15 1.8 14 28 0.5 4 18 50 0.35 6.4 19 11 0.13 1.8 8.8 29 0.2 7.4 22 51 0.38 2.8 16 12 0.1 2 8.3 30 0.3 6.8 24 52 0.5 2.8 20 13 0.02 1.2 1.5 31 0.3 6.8 25 53 0.45 3.14 18 14 0.38 6.6 16 32 0.55 4.8 20 54 0.39 3.14 23 15 0.4 7.2 31 33 0.2 4.4 18 55 0.9 4.6 34 16 0.4 7 29 34 0.69 4.1 34 56 0.9 4 24.8 17 0.16 6.6 8.3 35 0.05 1.1 3 57 0.45 6 28.8 18 0.38 6.6 9 36 0.4 5.1 27 58 0.79 6.4 29 19 0.38 6.6 27 37 0.2 4.6 16 59 0.59 2.8 17 20 0.48 4.6 22 38 0.15 3 6.5 60 0.62 5.4 23 21 0.38 5.4 28 39 0.15 3.8 11 61 0.8 4.4 30 22 0.2 6 22 40 0.55 4 17 62 0.45 6.8 25(表3)单因素变量(与地面接触一面的周长相等和重量相等)实验数据(搬动时间在15min内)食物周长4.3 cm 食物周长6.3 cm 食物重量0.8 g 食物重量 0.3g 食物重量 g 平均蚁数食物重量 g 平均蚁数食物周长 cm 平均蚁数食物周长 cm 平均蚁数 0.1 12.4 0.3 18.7 9.7 42.2 5.5 21.3 0.22 13 0.15 17 8 39.4 4.4 20 0.32 20.6 0.33 22.9 6.7 39.4 4.7 17.3 0.39 19.5 0.5 26.2 10.4 47 7.4 23 0.25 18.2 0.25 27.6 10.6 47.8 5 20 0.52 24.4 0.26 22.3 10.5 35.2 4.3 18.5 0.15 14.3 0.43 27 9.3 35.2 8.8 24 0.35 21.3 0.2 20.4 6.3 34.8 2.9 17.8 0.2 13.4 0.5 29 6.9 25.4 4.5 19.5 0.3 18.8 0.63 33.4 9.6 31 5 18 0.6 30 0.6 28.2 8.6 29.6 4.4 22 0.3 2 20 0.35 20.2 11.6 39.4 6 23.7 0.45 26.2 0.43 30.7 8.9 36.8 5.4 24.3 0.75 37.3 7.7 27 1 34.1 8.5 30.4 0.7 34.7 13.3 43.8 6.6 30.8 8.2 43(三)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1.对表2数据的统计分析表2数据来自实验初期,随机制作重量和形状不同的实验材料,记录重量和周长。
根据表2数据,进行如下分析:(1)蚂蚁发现食物并搬运回巢,其间,第一个发现者必然分泌信息激素招募同伴。
观察发现,食物块小,招募的蚂蚁数量少;食物块大,招募的蚂蚁多。
因此,食物块的大小必然影响发现者的激素分泌,从而影响聚集蚁数的多少。
(2)观察蚂蚁的搬运行为可见,蚂蚁是沿着食物边缘推动和拖动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