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物:动物和环境
小学生物教案: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小学生物教案: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6ee0ac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7.png)
小学生物教案: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引言动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对环境的依赖、环境对动物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平衡。
二、动物对环境的依赖1. 食物依赖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例如,食肉动物如狮子和老虎需要捕猎其他动物获取能量;植食性动物如牛和羊则以植物为主要食源;而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和蝴蝶则在花丛中觅食。
这些不同的饮食方式决定了它们所生存的特定环境。
2. 栖息地依赖动物们需要适合自身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例如,熊喜欢居住在山林中,因为这里有足够数量和种类丰富的植物和小动物供其捕食。
水生动物如鱼类和海豚则需要河流和海洋等水域作为它们的栖息地。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于栖息地的依赖程度不同,但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的环境。
三、环境对动物的影响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许多动物面临生存威胁。
极端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水和暴风雪对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
例如,北极熊的栖息地正在消失,因为冰层融化使得它们无法获取足够数量的猎物。
2. 污染和毒性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动物所处环境的质量。
空气、水体和土壤中含有有害化学物质会给动物带来许多健康问题,并可能危及它们的繁殖能力。
例如,鸟类在受到农药污染后会产卵异常而无法孵化健康幼鸟。
3. 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的扩张导致了许多动物所依赖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和破碎化。
森林被大规模砍伐用于农业或城市建设,湿地被填埋用于工业发展等。
这种栖息地丧失使得许多动物无法生存下去,并导致物种灭绝的危险。
四、保护生态平衡1. 保护栖息环境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动物所需的栖息环境。
通过限制非法砍伐、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进行管理等方式,减少栖息地破坏,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2. 效果合理利用资源有效合理利用资源有助于维持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动物与自然环境教案
![动物与自然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78768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f.png)
动物与自然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为什么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2、清楚地认识自然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3、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种类、规律及对环境的保护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上述教学目标是重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了解生活环境,并知道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自然界都是有先后顺序的世界,每种动物都有其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而这种环境的特殊要求就决定了这种动物一生中所能呈现的特殊行为模式和特殊功能。
三、教学方法:板书,课堂讲解,组织生态实地考察。
可以简要讲解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带领学生去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将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准确地识别并考察其自然界特征、生态功能和相互关系,最后对学生进行解释和总结。
四、教材内容: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态环境中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对于这一内容进行简单的阐述和介绍,比如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食物链的构成原理等。
再根据实际的班级具体问题,或者组织学生课外观察野生动物,分析生态环境中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通过准确的实例加深学生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引入第一节:该教案的目的和重点是什么?第二节:为什么要关注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二步:板书讲解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第三节: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步:观察实验第一节:让学生观察野生动物,分析动物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界特征;第二节:教师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生态环境现象进行分析;第三节:学生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归纳。
第四步:总结回顾第一节:通过总结和回顾学生所观察到的自然环境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第二节: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六、教学过程分析:本教案以自然环境为主要内容,以生态环境中各物种相互关系为辅,通过观察生态环境中野生动物,让学生了解环境对于动物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在动物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f2d4c2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a.png)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动物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命体,具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这些习性和能力的形成受到动物自身的遗传基因、环境因素以及进化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展开探讨。
1. 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是指动物在特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从食性、行动方式、繁殖习性等方面来看,动物的生活习性多种多样。
1.1 食性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食性,可以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草食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例如牛、羊等;肉食动物则以其他动物为食,例如狮子、老虎等;杂食动物则既吃植物也吃其他动物,如人类。
1.2 行动方式动物的行动方式分为步行、跳跃、飞行等。
例如,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是通过步行的方式来移动的,而兔子和袋鼠等则善于跳跃,鸟类则通过飞行在空中穿梭。
1.3 繁殖习性动物的繁殖习性也因物种而异。
有的动物是卵生的,如鸟类和爬行动物;有的则是胎生的,如哺乳动物。
在繁殖过程中,动物的交配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一夫一妻制,如狗和猫;有的则是一夫多妻制,如狮子和鸡。
2. 动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动物通过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在各种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维持种群的生存繁衍。
2.1 结构适应动物的身体结构适应了其所生活的环境。
例如,极地地区的动物具有厚厚的毛发和脂肪层,以抵御严寒;沙漠地区的动物则具有长长的腿和龙骨状的耳朵,以便于运动和散热。
2.2 生理适应动物的生理适应能力是指其在环境变化中可以调节体内的生理功能以适应新环境。
例如,鸟类在冬季可以蓄积大量的脂肪,以应对食物稀缺;河蟹在水温升高时会对自身进行调节,以保持体内的稳定状态。
2.3 行为适应动物的行为适应是指它们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鸟类在气温骤降时,会集结在一起形成大范围的迁徙群,并且采用群体睡眠的方式来保暖。
二、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的案例分析1.企鹅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企鹅是生活在南极附近的海洋鸟类,具有非常特殊的生活习性。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不同群体与生境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不同群体与生境](https://img.taocdn.com/s3/m/220d89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5.png)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不同群体与生境一、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生物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领域。
给小学生进行生物教学时,了解动物的不同群体与生境是一个基础且必要的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物的不同群体与生境,包括动物群体的分类、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动物群体的分类1. 群居动物群居动物指的是以社会为单位生活并具有密切互相作用关系和协作能力的动物。
例如,蚂蚁、蜜蜂就是典型的群居动物。
它们通过分工合作实现集体行为和资源共享,提高了整个群体的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
2. 独居动物独居动物指的是不依赖其他个体而单独生活,并有自己独立领地和资源需求。
例如,大部分猫科动物如老虎、狮子都是独居性动物。
它们通常有广阔的领地范围,在自己领地内寻找食物、抵御入侵者等。
3. 集团性动物集团性动物指的是一些动物形成临时性的群体,但个体间没有紧密的关联和协作关系。
例如,鲸鱼、牛群就属于集团性动物。
它们在一定时间内会挤聚在一起,以获取更好的食物或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侵袭。
三、动物群体的特征1. 社交行为许多动物群体会展现出各种复杂的社交行为。
例如,蚊子通过蚊子音彼此沟通,奶牛通过用头互碰传递信息等。
这些社交行为有助于群体内个体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2. 分工合作群居动物中常见的分工合作是为了提高整个群体的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
例如,在蜜蜂家族中,每只蜜蜂都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角色,包括采蜜、造巢、喂养幼崽等。
这种分工协作使得整个家族更加高效地运转。
3. 社会结构许多动物群体都有明确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
社会结构决定了每个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职责。
例如,在狮群中,雄狮通常是群体的领导者,负责守卫领地和保护母狮和幼崽。
这种社会结构有助于维持群体的秩序和稳定。
四、动物适应生境的能力1. 生理适应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各自的生境。
例如,在极寒地区生活的北极熊拥有厚重的皮毛和一层脂肪来保护自身免受严寒天气的侵害。
这种生理机制使得北极熊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科学《动物与环境》评课稿
![科学《动物与环境》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d392c2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a.png)
科学《动物与环境》评课稿(一)一、教学内容分析科学《动物与环境》是一门讲述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引入神话传说、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生命发生和发展的认识。
同时,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探究、展示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自然环境中的水、空气、阳光、温度等对动物生存产生的影响,掌握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动物的形态结构各异,目的是适应所处环境更好地生存。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展了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并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了土壤中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等。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形成了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遵循实验的公平有效,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
三、教学重难点处理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学难点是如何科学、严谨、合理地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安排三个探究活动,从短时的环境变化到四季的长时变化,引导学生探索更大范围的季节轮转而引发诸多环境因素变化下,不同动物的适应性。
这些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注重了个别学生的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
教学效果良好。
青岛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93a895647d27284b7351d3.png)
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单元备课:教材地位本单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
是在一年级“动物感知环境”中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鼻子》、《动物的耳朵》、《观察蜗牛》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为高段“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标要求这一单元是基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第9部分“动物能适应环境”中的《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学习内容,来组织这节教学内容的。
课标中指出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这个学习内容分成两个学段的学习目标。
在1-2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3-4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学情分析$七八岁的孩子天生喜欢一些小动物,也惧怕一些样子怪异的动物;对熟知的一些动物,它们的栖息地、食性、运动方式等生活习性知道一些,但也多数是儿童生活经验积累的直观印象。
鉴于三年级儿童的科学学习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尽量提供能够直接观察、体验和感知的图片、视频、模型等资源,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小学三年级学习描述动物的栖息地
![小学三年级学习描述动物的栖息地](https://img.taocdn.com/s3/m/57c408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5.png)
小学三年级学习描述动物的栖息地动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体,它们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中。
在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动物的栖息地,并学会描述它们。
1. 森林栖息地森林是很多动物的家园。
在森林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如老虎、熊、松鼠等。
森林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庇护所,适合这些动物生存。
例如,老虎喜欢在茂密的树林中生活,它们可以利用树木来隐藏自己并捕捉食物。
2. 沙漠栖息地沙漠是一个极端的环境,但一些动物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
例如,沙漠中的蜥蜴可以通过躲藏在石头下面来避开炎热的太阳。
沙漠里还有一些特殊的动物,比如骆驼和沙漠狐狸。
它们可以在沙漠中找到水源并适应高温和干旱的条件。
3. 海洋栖息地海洋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在海洋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如鱼、海豚、鲸鱼等。
它们需要在水中生活,并且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呼吸和移动。
海洋栖息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水温,使得这些动物可以生存和繁衍。
4. 山地栖息地山地是一些特殊动物的家园。
冰雪覆盖的高山上,生活着一些适应极寒环境的动物,如雪豹和企鹅。
它们可以利用厚厚的毛皮或者油脂来保护自己不受寒冷的侵害。
山地栖息地也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让这些动物能够生存。
5. 水域栖息地水域是一些动物的家园,包括湖泊、河流和溪流等。
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水生动植物,如鱼类、水生鸟类等。
水域栖息地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食物,适合这些动物生存和繁衍。
了解动物的栖息地对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世界至关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共同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字数:529)。
小学科学专题1生物与环境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专题1生物与环境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9d8c5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3.png)
小学科学专题1生物与环境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小学科学专题生物与环境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专题,它涉及到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保护环境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个专题,我们将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是指所有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的生命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细胞结构: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可以是单细胞生物,也可以是多细胞生物。
2.生物的呼吸:生物通过呼吸来摄取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动物通常通过呼吸器官(如肺)来进行呼吸,而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3.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两种。
自养是指通过自身合成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的方式,比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异养则是指通过摄取和消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比如动物通过进食。
4.生物的繁殖:生物通过生殖过程来进行繁衍。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生物体之间的配子结合交换遗传物质来繁殖,而无性生殖则是指生物通过自身或体细胞的分裂来繁殖。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后,我们来探索一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生物也对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依赖:生物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和繁衍。
比如,植物对光线、水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有一定的要求,动物对食物、气候等环境条件也有所依赖。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对环境产生着影响。
比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了地球上氧气的含量;动物通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则会影响大气中的气候。
3.生物与环境的互利共生: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比如,蜜蜂通过采集花蜜传播花粉,促进花草的繁衍;植物能够吸收动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提供氧气给动物。
小学生物教案: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小学生物教案: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73936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5.png)
小学生物教案: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引言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小学生物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保护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动植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动植物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动植物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动植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1. 动物与环境:1.1 食物链:动物通过食物链获取能量,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例如,草原上的牛羊以草为食,而捕食者又以牛羊为食。
1.2 栖息地:不同动物栖息在不同的地方。
例如,水生动物需要湿润的环境来生存,而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则适应了陆地条件。
1.3 空气和水:某些动物依赖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并通过水来满足体内水分需求。
2. 植物与环境:2.1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以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也能释放出氧气,从而满足其他生物的呼吸需求。
2.2 土壤和水分:植物依赖于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进行生长和发育。
不同植物对土壤质地、酸碱度以及水分要求有所不同。
2.3 气候条件:植物的生长受到温度、湿度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影响。
例如,很多植物在寒冷的冬季会进入休眠状态。
三、动植物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1. 动物与动物:1.1 食性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形成了直接或间接的食性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通过控制种群数量来保持生态平衡,并在自然界中起到一种“天敌”的作用。
1.2 共生关系:某些动植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即彼此互利共存。
例如,蜜蜂采集花蜜时会帮助传播花粉给花朵,同时蜜蜂得到了食物。
2. 植物与植物:2.1 生态位:不同种类的植物因生长需求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态位。
它们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来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2.2 共生关系:某些植物之间也存在共生关系。
例如,豆科植物能够与根际的土壤中的一类细菌共生,从而获得氮素供给。
四、人类活动对动植物及环境的影响1. 破坏栖息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垦,使得很多动植物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67ff4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3.png)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一课动物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
知道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例如换毛、迁徙等。
知道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例如不同的鸟喙和鸟爪。
2.科学探究针对蚯蚓雨后钻出土壤的现象提出问题,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入水后空气是否被挤走、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回想饲养动物的经验,能总结出动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以若尔盖草原为例,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鹤和狼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季节的变化,动物的不同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能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和验证它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科学立场、STSE乐于探索动物与环境的联系,领略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
意识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蚯蚓、土壤、水、水壶、纸盒;若尔盖草原的季节变化以及黑颈鹤和狼的改变等资料;分歧形状结构的鸟喙和鸟爪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葫芦浮在水面,骆驼刺扎入土里。
植物向光又向水,动物冬眠或迁徙。
各种现象找根底,环境与生物啥关系?(2)讲述:本单元我们将进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3)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教材P26页上方情景图。
下雨后,很多蚯蚓从土壤中钻了出来,这是为什么?(4)作出猜想:也许是土壤太湿了(导致空气跑掉,缺氧)。
(5)继续斟酌: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怎样通过实验来研讨?(二)新课研究1.探究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1)作出假设: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青岛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911c703169a4517623a32c.png)
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单元备课:教材地位本单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
是在一年级“动物感知环境”中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鼻子》、《动物的耳朵》、《观察蜗牛》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为高段“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标要求这一单元是基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第9部分“动物能适应环境”中的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学习内容,来组织这节教学内容的。
课标中指出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9.1这个学习内容分成两个学段的学习目标。
在1-2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3-4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学情分析七八岁的孩子天生喜欢一些小动物,也惧怕一些样子怪异的动物;对熟知的一些动物,它们的栖息地、食性、运动方式等生活习性知道一些,但也多数是儿童生活经验积累的直观印象。
鉴于三年级儿童的科学学习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尽量提供能够直接观察、体验和感知的图片、视频、模型等资源,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六年级《动物与环境》课件
![科学六年级《动物与环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91b84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1.png)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关于保护动 物和环境的法律法规, 明确保护动物和环境的 责任和义务。
实施政策措施
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措 施,如限制污染排放、 推广清洁能源等,以减 少对动物和环境的破坏 。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破坏动物和环境 行为的执法力度,严厉 打击违法行为,保障动 物和环境的权益。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动物中毒。
间接影响
02
土壤污染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有机质含量,进而影响
导致动物种群数量减少或迁徙,甚至影响整个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05
动物与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对动物的影响
1 2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和迁徙等产生 影响。
食物供应
康问题。
种群数量下降
长期污染可能导致动物 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濒
临灭绝。
04
动物与土壤环境
土壤环境对动物的影响
提供栖息地
土壤为动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如蚯蚓在土壤中筑巢。
影响食物来源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如蚯蚓以土壤中的 有机物为食。
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中的水分、养分和酸碱度等条件对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
加强科研投入
加大对环境保护科研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研究,为保护动物和环境提供 科学依据。
推广先进技术
积极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如生态修复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以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为保护动物和环境做出贡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动物在水环境中表现出特定的行 为,如游泳、潜水等。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动物与环境知识点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动物与环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196af5866fb84ae55c8d4a.png)
2021新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动物与环境知识点1、所有动物的生存跟环境有关,环境可以改变一切。
2、丹顶鹤生活在湿地里。
3、丹顶鹤颈长、嘴长、腿长,它们更适应生活在草地、沼泽里。
4、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要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生活。
5、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6、在鸟类的身体结构中,鸟喙的形态差异非常明显,这与鸟的食物类型有关。
7、每一种生物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
在不同的环境中,阳光、温度、空气、土壤不同,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8、地球上每个地方都有动物的踪迹。
除了湿地之外,还有草原、森林、沙漠、海洋、池塘、河流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
9、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为动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
10、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我们常常能在花园或庭院中的石头、花盆下面看到它们。
11、鼠妇生活环境的实验步骤:(1)将20只鼠妇随机放到盒子里,并盖好盒盖(放鼠妇)(2)使盒内形成一侧透光、一侧遮光的环境(设环境)(3)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停留的位置,并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察现象)12、许多动物的身体颜色与它们所处环境的色彩近似。
例如,绿草地上的蝗虫,是绿色的;山地的蝗虫,是黄褐色的,这种现象更有利于它们的生存。
13、蝗虫“保护色”实验:(1)模拟蝗虫(2)模拟环境(3)撒蝗虫(4)找蝗虫14、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5、一些动物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向其他地区迁徙,或者换羽、换毛,进入冬眠、夏眠、洄游等。
16、伯劳和家燕是我国常见的鸟类。
伯劳属于留鸟,通常不迁徙;而家燕属于候鸟,常会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去温暖的地方过冬,或到合适的地方去繁殖。
17、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中有“东飞伯劳西飞燕”的诗句,这就是成语“劳燕分飞”的来历。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7fffd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3.png)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在研究《生物与环境》这个单元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课件上展示了一张下雨后蚯蚓从土壤中钻出来的情景图,我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
猜测可能是土壤太湿了,导致缺氧。
接下来,我们可以探究一下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为了探究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材料。
需要多条蚯蚓,以及三份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含水过多、潮湿和干燥的土壤。
在小组中讨论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以及蚯蚓的数量是否需要考虑,用一条还是多条做实验等问题。
然后,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最后,小组之间可以交流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优化实验方案。
除此之外,在本课中,我们还将以若尔盖草原为例,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鹤和狼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同时,我们还将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进一步了解和验证它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动物与环境的联系,领略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并意识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植物如何适应它们所在的环境,以及它们为了生存而具有的一些特性。
二)知识讲授1)向光性的实验a.教师向学生展示两盆长势一样的绿豆苗,放在两个相同大小的纸箱里,一个纸箱盖上盖子,另一个不盖。
b.让学生猜测两盆绿豆苗的生长情况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c.教师告诉学生,未盖上盖子的绿豆苗会向阳光生长,而盖上盖子的绿豆苗则会弯曲向阳光生长,这就是植物的向光性。
d.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并得出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2)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a.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植物的形态结构,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水中的荷花等。
b.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发现它们与所在环境的特点相适应,比如仙人掌的刺可以防止水分蒸发,荷花的叶子宽大可以浮在水面上。
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3bb30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a.png)
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认识动物和环境教案
![认识动物和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e09f2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1.png)
认识动物和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动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
2. 帮助学生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3. 动物保护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
1. 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动物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动物标本或图片。
3. 课堂小组讨论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对动物和环境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动物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
通过PPT课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同时,让学生了解每种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动物与环境的关系(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思考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可以结合实际例子,讨论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4. 动物保护意识的培养(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动物保护的案例和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和环境的影响。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动物和环境,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拓展活动,比如观察校园中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情况。
学生也可以通过野外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动物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比如写一篇关于动物保护的作文,或者进行一次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八、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下节课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就是一节关于认识动物和环境的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爱护动物和环境。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26f75b8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3.png)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引言在小学生物教育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动物的习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动物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动物的生活习性1. 食性差异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不同的食性。
例如,食草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如牛、羊等;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如老虎、狼等;杂食动物则同时吃植物和其他动物,如猪、熊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动物的食性,并分析其原因。
2. 活动方式动物根据其特定的需求和行为特征而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
有些动物是昼行性(白天活跃)或夜行性(夜晚活跃),如大多数鸟类会在白天觅食;有些是候鸟,在特定的季节迁徙;还有一些动物是水生动物,依赖水中进行活动等。
通过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动物的活动方式与其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3. 繁殖和保护后代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和对后代的保护行为。
例如,鸟类会筑巢并孵育蛋,哺乳动物则通过产仔来繁殖,并给予幼崽较长时间的哺育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动物繁殖和保护后代的行为,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三、适应环境的能力1. 气候适应动物对不同气候条件下有各自适应能力。
例如,在极冷地区生活的北极熊,具有厚毛皮和脂肪层以保持体温;在高温环境下生活的沙漠驼恒沿着辐射方向躺卧以减少暴晒等。
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不同种类动物如何适应各种气候条件。
2. 栖息地适应不同种类的动物适应并依赖于不同的栖息地。
例如,水生动物适应水中环境,具有呼吸器官和游泳能力;沙漠动物适应沙漠环境,具有节水机制等。
通过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动物如何根据所处的栖息地进行适应。
3. 飞行能力鸟类是唯一可以飞行的脊椎动物。
通过观察鸟类的翅膀结构和飞行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飞行对鸟类在寻找食物、迁徙和避免天敌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原因。
小学生物教案: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小学生物教案: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706dc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f.png)
小学生物教案: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简介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小学生物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依赖关系。
本文将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动植物对环境的互利合作、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探讨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指生物通过各种生活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变化。
例如,动物的呼吸、排泄和死亡都会对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和养分分布产生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氧气。
同时,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活动还会影响土壤的肥沃度和水的循环等方面。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结构、生理和功能的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例如,北极熊的白色皮毛可以使它们更好地隐藏在雪地中,适应寒冷的生存环境。
苔藓植物可以在湿润的环境中存活,而沙漠中的仙人掌则适应了干旱的条件。
生物的适应性有助于它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三、动植物对环境的互利合作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互利合作的关系,互相依赖并获得利益。
1. 植物和动物的互利合作植物通过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吸引动物前来传播花粉或种子。
例如,蜜蜂在寻找花蜜的过程中会将花粉粘在身上,并在跨越花朵时将花粉传播到其他花朵上,促进了植物的繁殖。
植物还通过吸引昆虫等动物来防御害虫,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动物之间的互利合作许多动物之间也存在互利合作的关系。
例如,犀鸟会清理犀牛身上的寄生虫,换取食物。
真菌会与某些昆虫合作,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而昆虫则帮助真菌传播孢子。
这种互利合作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维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例如,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提供不同的食物来源,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满足生态系统的各种需求。
生物小学五年级教案: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适应能力
![生物小学五年级教案: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适应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114e5f7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2.png)
生物小学五年级教案: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适应能力一、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动物的生活环境与适应能力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动物如何适应和生存于它们所处的环境中。
生物学家们通过对动物生活环境和适应能力的研究,揭示了动物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和各种适应环境的方式。
以下将详细讨论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它们的适应能力。
二、动物的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动物的生活环境非常多样,从陆地到水中,从寒冷的极地到炎热的沙漠,各种不同的环境都存在着适应于这些环境的动物。
陆地上的动物举例来说,有森林中的树栖动物、草原上的奔跑动物、沙漠中的耐热动物等等。
而水中的动物也有不同的适应能力,比如深海生物可以忍受高压和低温,而河流中的鳗鱼则具备良好的游泳能力和适应水流的能力。
三、动物的适应方式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通过进化和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了适应性的特征和习性。
以下是常见的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1. 毛发和羽毛:许多动物栖息地寒冷,它们的毛发和羽毛能够为它们提供保温的功能,使它们能够在低温环境下生存。
例如,北极熊的厚毛皮和企鹅的羽毛都可以很好地保护它们不受寒冷的侵害。
2. 水分调节:在干旱的环境中,一些动物通过调节体温和水分来适应。
例如,沙漠中的骆驼可以长时间不需要水源,它们的体内具备储存水分的能力,以应对缺水情况。
3. 良好的视觉和听觉:一些捕食性动物通过发达的视觉和听觉来寻找食物并避免捕食。
例如,猫科动物具有优秀的夜间视觉能力,狼群通过听觉的敏锐来捕捉猎物。
4. 足部适应:动物通过具有不同足部结构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例如,树栖动物的足部有粘附能力可以悬挂在树上,陆地奔跑动物的足部有适应高速奔跑的结构。
四、人类对动物生活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动物生活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森林的砍伐、湿地和河流的开垦以及气候变化等都使得动物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
这些破坏性的活动导致许多动物失去了合适的生活环境,难以生存下去。
所幸,人类逐渐认识到了对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动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小学五年级教案:植物和动物的适应环境
![生物小学五年级教案:植物和动物的适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436c0b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0.png)
生物小学五年级教案:植物和动物的适应环境一、植物的适应环境1. 标题:植物在陆地生活中的适应在陆地上,植物需要通过适应环境来生存。
首先,它们拥有根系,可以稳定自己并吸收水分和养分。
其次,植物的茎能够承受风雨等外部压力。
最后,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一些植物进化出了特殊的适应性机制,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具有肉质茎来储存水分。
2. 标题:水生植物的适应水生植物需要在水中生长。
它们通常有细长而柔软的茎来抵御水流对它们造成的冲击。
此外,它们也具备丰富的气孔以增加氧气交换,并且在浮游状态下可以自由漂浮。
二、动物的适应环境1. 标题:陆地动物的适应陆地上有各种各样适应环境的动物。
例如,角羚在草原上奔跑时利用长而轻盈的腿快速逃离天敌。
豹子则有长而敏捷的身体,可以在树枝间灵活跳跃。
此外,一些动物还发展出了伪装机制,如变色龙可以改变自己的皮肤颜色以融入周围环境。
2. 标题:水生动物的适应水生动物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鲸鱼拥有流线型身体和强壮的尾巴以迅速游动,并能够在水中保持体温稳定。
河马则有坚固的皮肤来抵御日晒和攻击。
鱼类具备鳞片来保护自己,并配备了几双鳍以提高游泳效果。
三、植物和动物相互依赖1. 标题: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植物和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相互依赖群体。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动物提供呼吸空气;而动物通过呼出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分;同时,许多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动物依赖植物作为食物和栖息地。
2. 标题:植物和动物协助繁殖在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和动物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繁殖。
例如,蜜蜂在采集花蜜时起到了传粉的作用,有助于植物的授粉和繁衍。
同时,某些水生植物也吸引鱼类帮助它们分散种子或花粉。
结论: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都具备适应环境的特征,使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存活和繁衍。
通过适应环境,它们之间建立了复杂而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教导孩子们关于植物和动物适应环境的知识可以增强他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并培养他们对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小学自然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动物和环境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温带、热带的自
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
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
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课前,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
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
怎样实验呢?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
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
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
这样,盒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再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把盒子掀开,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
④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下面,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爬进干土的有几条?爬进湿土的有几条?(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
③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1.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些小动物,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四、课后小记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