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1)

合集下载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一、重情趣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她们感到我与蔼可亲,更重要得就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她们得内在需要,无论就是学习上得,心理上得,还就是生活上得。

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得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与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得感受得、学习有困难得学生最需要老师得理解、同情、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

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得只能就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我尊重学生得个性,新生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在我得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上课要有情。

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得意思:一就是关注教材,二就是关注学生。

课堂,首先就是生活,其次才就是教学、课堂教学,就是老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得对话、课前,老师要与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得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一环就是关键。

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就是决不罢休得。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得感情基调,课文得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得感情基调、这就是课前得功夫。

进入课堂,则就是三者对话,更多得就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与教材对话。

这时,这关注得最多得不再就是教材、教案,而就是学生。

我年轻得时候,过分地瞧重自己得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可就是一些顽皮得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得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得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艺术在哪里?我惘然了、现在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就是善待学生得艺术,就是在师生之间得情中。

因此,课堂上,我得现任就是组织教学,就是引导,就是点拨,就是鼓舞,就是激励。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得时候,随时戴在学生得头上。

这个说法我赞成。

我对学生得情就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得,就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得,就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得,就是通过期待、鼓励得眼神传递给学生得,就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得……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得内需。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一、重情趣于永正认为,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他“重情趣”的观点中的“情”,指的是情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在他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所以,他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千方百计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特色的人。

他说,要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

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语文。

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

他“重情趣”观点中的“趣”,指的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彼。

要做到这一点,于永正认为首先要专研好教材。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

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

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

还有一点是要有幽默。

幽默是老师的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二、重感悟于永正认为,“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它是对繁琐的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他说,“悟”应该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

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他看来,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

所以他说,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在教学中,于永正是这样做的:(1)备课先备“读”。

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的妙处。

于永正教学理念

于永正教学理念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于永正的教学策略.

于永正的教学策略.

于永正的教学策略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趣、新颖、轻松,师生感情交融、关系和谐,有一种艺术魅力。

总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

他能摈弃了传统的“以理解为目的,以讲解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他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在读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他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体现了我们现代教学的新理念。

其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了如下策略:1. 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于永正认为:“激发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不断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成功的欢乐,尝到胜利的喜悦。

兴趣是学习的产物,来自取得成功的满足。

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如在朗读课上,朗读比赛谁读得好,男生就奖一张写有“盖夏青”的卡片,女生就奖给一张写有“盖葛兰”的卡片。

起初的卡片是写“小世雄”、“小夏青”的,可于老师觉得不够味,便把“小”字改为“盖”字,一字之差,作用却大不一样。

于老师很善于激发差生的兴趣,越是差生越喜欢他,越愿意上他的课。

2. 重朗读,安排合理。

现代阅读教学强调朗读教学,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见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读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灌之、密不可分。

于老师的课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又不失情趣。

如他在教授《全神贯注》一文时,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

第一次读书,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第二次读书,给了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二遍。

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流利。

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朗读。

指导学生读得更流畅。

书读了四五遍,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1doc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1doc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一)第一部分重情趣(二)老师除了要树立准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

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

因为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

下面说说第二点--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我对语文教学真是情有独钟,很多人说我痴迷语文教学,这倒是真话。

不爱语文教学当然教不好语文。

--这且不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

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注重教材,二是注重学生。

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个环是关键。

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

这是课前的功夫。

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

这时,这注重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

我年轻的时候,过度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不过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艺术在哪里?我惘然了。

现在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所以,课堂上,我的现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

这个说法我赞成。

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来说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

读书笔记 《于永正课堂实录1》

读书笔记 《于永正课堂实录1》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有感暑假里,学校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推荐了3本书,分别是《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I》、以及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交什么》。

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这本书,感悟很深。

要是我能够早一点阅读这本书该多好。

要是我能在大学期间,或者一开始工作就能阅读到这么好的书籍,那么我在语文教学上一定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记得几年前去江津观摩学习,有幸真正走进于老师的课堂。

他的差不多1个小时的课堂,我都一直沉浸其中,更何况是小朋友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于永正老师是真正懂儿童的艺术大师。

他懂得儿童需要赞美,句句话说到儿童心坎上,让儿童越学越爱学,欲罢不能。

他是语言大师,几句话就抓住学生的心思,让他们个个小眼发光,小脸透亮。

他是教学大师,他的教学有时循循善诱,画龙点睛;有时出人意料,亦庄亦谐;有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时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这本书里面,于老师的课堂的确是太有吸引力了。

边读他的书,脑海中就不断呈现出各种课堂情景,各种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的上课情景。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了许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这本书的第一篇便是《草》的教学实录和评析。

这首诗歌大家都很熟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在想这么几句诗,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孩子们,是不是会多出许多时间呢?我该怎么样教孩子们,才能够让这40分钟不浪费,40分钟都起着作用呢?看了于老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多么地“拙劣”。

于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可以说是循循善诱,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引导孩子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于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草,然后又请学生画草。

于永正的教学策略.

于永正的教学策略.

于永正的教学策略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趣、新颖、轻松,师生感情交融、关系和谐,有一种艺术魅力。

总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

他能摈弃了传统的“以理解为目的,以讲解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他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在读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他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体现了我们现代教学的新理念。

其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了如下策略:1. 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于永正认为:“激发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不断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成功的欢乐,尝到胜利的喜悦。

兴趣是学习的产物,来自取得成功的满足。

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如在朗读课上,朗读比赛谁读得好,男生就奖一张写有“盖夏青”的卡片,女生就奖给一张写有“盖葛兰”的卡片。

起初的卡片是写“小世雄”、“小夏青”的,可于老师觉得不够味,便把“小”字改为“盖”字,一字之差,作用却大不一样。

于老师很善于激发差生的兴趣,越是差生越喜欢他,越愿意上他的课。

2. 重朗读,安排合理。

现代阅读教学强调朗读教学,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见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读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灌之、密不可分。

于老师的课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又不失情趣。

如他在教授《全神贯注》一文时,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

第一次读书,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第二次读书,给了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二遍。

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流利。

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朗读。

指导学生读得更流畅。

书读了四五遍,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说起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育界,只怕是闻名遐迩,无人不晓。

他的“五重教学法”被引为教学圭臬,许多教师也一定不会否认曾经观摩过于老师的教学视频,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和技巧。

今天,小编给您介绍的是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相信这会给身为教师或者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您带来很大的帮助。

那么,五重教学法究竟是哪“五重”呢?请耐心地往下看吧!第一重:重情趣于永正:上课要有情。

“有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

课堂教学,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一环是关键。

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

这时,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

教学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

而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于老师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也常常反话正说,于老师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

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当然,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学生,是要严肃批评的。

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于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和蔼可亲,更注重理解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上的内在需要。

在教学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教研学习——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

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教研学习——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

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教研学习——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的起笔,常让费尽心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反复的探索,将其分为六类。

一、“温故而知”式的导入语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课堂实录。

)师: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

首是《锄禾》,首是《鹅》,首是《画》。

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师:学这么长时间,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小朋友们,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许多许多诗。

这些诗写得可美,今天,咱们再来学首。

(于老师这个教学导入语设计得发好,既复习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即将授教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而且于老师亲切、鼓励的口吻,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知的积极性。

)二、“开门见山”式导入语例:(于永正老师教学《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今天,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起跟着老师写课题。

注意:“鲁”字当中这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波三折。

(“开门见山”式导入语于永正老师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朴素、自然、富有实效的导入方式,于老师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或进行话教学等。

)三、“画龙点睛”式的导入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壁虎》的课堂实录)同学,今天们学习29课《壁虎》。

(板书:壁虎)有人说,这课的题目后面应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

该加还不该加呢?请大家认真读遍课文,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样的导入语设计得好,既抓住了文的主要内容,切中要点,又能以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三)读好书
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 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 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 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 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拿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 韵味,童话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 对话要读谁像谁,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学生读 得好的地方,他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读得不到位, 他会亲自领读、范读,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很多道理 就会从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是自发的,而不是 教师长篇累牍地灌输和外在强加。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 理,课堂则会充满情趣和灵性。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读书交流
.
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 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 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 读多写。
(一)写好字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 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当然,要想学生 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 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写好字是对 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一个新词让我印象深刻---“消化生活的胃”
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才能概 括出规律的东西。现在生活节奏很快,人们被社会逼着往 前走,走着走着,大踏步的往前走就成了习惯,忘记了为 什么出发,一个消化生活的胃是一盏灯塔让我们在繁忙之 中找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学会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同时要 思考、要感受。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
1. 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

2.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学习和掌握习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4. 教学方法
(1)以问答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以阅读和写作形式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5.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4)练习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检查习作结果;
(5)最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我想这样教语文——于永正

我想这样教语文——于永正

我想这样教语文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课要上有用的课,而不要上成对学生实际没有好处的课。

一些课上下来的感觉是很好看,但对学生没有一点用。

今天的课,应该越来越向家常课发展。

本人47年的教学经历,实实在在、简简单单、从从容容、轻轻松松教语文一、实实在在教语文1、把握课文基本的人文内涵,进行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

现在有许多老师把语文课越上越深,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应该把握基本的人文内涵。

例如:《棉花姑娘》的人文内涵,一点是科学知识。

例如燕子会捉空中飞的害虫,第二点是请人帮帮要怎么说,要有礼貌。

尽管帮不了别人的忙,也要有个比较好的态度,拒绝也要有礼貌。

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树干里的害虫和燕子等图片进行连一线,利用连完的线,说上一句话。

如:燕子会捉空中会飞的害虫。

棉花姑娘燕子树干里的害虫啄木鸟田里的害虫青蛙棉花地里的蚜虫七星瓢虫空中飞的害虫2、了解学生实际,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教学。

我们要想办法,知道学生的基础是什么。

现在许多的课,虽然课前布置了大量的预习作业。

但一开始上课,老师的教师设计又把所有的学生当成了零起点。

今天《全神贯注》一课,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在让学生明白罗丹的全神贯注和孩子的平时全神贯注的区别在哪里?3、希望课堂多安排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有好多的课,是老师和几个好学生的对话。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起码是低效的。

《去年的树》寻找板块的决策计较方案1 方案2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小组4个人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两个人读同桌两人读一遍两个轮流读一遍在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相比,表演是很热闹,但是一开始就表演,文中鸟儿不像鸟儿。

如果表演不到位,就把鸟儿急于寻找朋友的情绪破坏了。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讲究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同桌分角色两个人读相对来说利多弊少。

为了提高联系的效率,练习的机会更多。

(黑体的方案是建议老师们采用的)4、每节课要安排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化。

学生自我评价、估计的能力还不行。

练习题做过了,老师批改过了,错的订正过了,全部批改过了,这才是懂了表现,教学的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谈谈说说讲出来的。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每次拿到一篇新的课文,在阅读之后总感觉对文本的处理上有很多的困惑。

如何正确把握文本主旨,解读文本所包含的内涵,如何应对动态生成的内容……这些都成了我在课前思考的方向。

在平日的教学研讨之于与同事们谈的最多的也是对于文本内容、主题的把握上。

经历了本学期学校的双高课比赛后,对于教师在研读文本这一点上,感受颇深,因此借鉴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

有些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

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于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教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因此,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内功”,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

凡是新词(包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比如“翻山越岭”(《第一次抱母亲》),“越”是个生字,在这里作何解释?作为老师不但要意会,而且要“言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教师要学习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
看到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我感受很深,我要组织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要好好学习.我听过于老师的好多课,他还在我的老同学-----特级教师薄俊生校长的引荐下给我签了名.我很佩服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是于老师的备课方法: 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

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
超常发挥。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

”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

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

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

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

”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

”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

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

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

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

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

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

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

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

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

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

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

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

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

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之所以举这个课例,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是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

但意犹未尽,我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

我把我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束: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

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我怎样备课
于永正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一般要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课文,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第二是多听别人读,听录音,第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钻研教材的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

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背下来。

,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

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

以上就的是钻研教材的几个方面。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

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

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接下来是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

但意犹未尽,我还想就写“教后记”(反思)说几句话。

可以这样说,我是在不断地写教育、教学札记的过程中成长的。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

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的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本文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