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传染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媒介生物监测
对可能传播鼠疫的媒介生物(如跳蚤)进行监测 ,了解其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
3
环境因素调查
收集与鼠疫传播相关的环境因素信息,如气候、 地形、植被等,以评估其对鼠疫传播的影响。
数据整理、分析与解释
数据清洗与整理
统计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错 误或不完整的信息,使数据具备一致性和 可比性。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调查设计与实施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调查结果呈现与评估 • 鼠疫防控策略建议 • 附录与参考文献
01
引言
鼠疫概述
鼠疫定义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和它 们的寄生昆虫(如跳蚤)传播给人类。
历史背景
鼠疫有多次大流行历史,其中黑死病是最为著名的一次,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 重影响。
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
控制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是鼠疫防控的重要手段,能够迅速发现疫情,追踪感染来源,为采 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保护公众健康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及时了解疫情传播情况,评估风险,制定并调整防控策 略,以保护公众免受鼠疫威胁。
调查目标和期望结果
调查目标:确定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影响范围以及高危人群,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 据。
• 通制定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调查过程中使用的表格、图表等附录
流程图1: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流 程图
• 此流程图详细描绘了鼠疫流行 病学调查的各个环节,包括病 例报告、现场调查、样本采集 、实验室检测等。
• 通过流程图,调查人员可以清 晰了解调查步骤和流程,确保 调查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鼠疫的症状及流行病学研究

鼠疫的症状及流行病学研究

谢谢大家
研究方法
观察法 描述性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疾病和健康状况在时间、空间和人群间的分布情况,为研究 和控制疾病提供线索,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参考。 分析性研究 通过观察和询问,对可能的疾病相关因素进行检验。分析性研究主要包括病 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和世代研究(cohort study)(也叫定群研 究或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一组患某病的人(病例),再选取另一组没有患某病的另 一组人(对照),收集两个组人中某一或某几个因素存在的情况,再以统计 学方法来确定某一因素是否和该疾病有关及其关联的程度如何。 世代研究则是选取一组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人和另一组不暴露于该因素的人,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以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人患某病的情况(如肺癌),以确 定某因素是否和某病有关。 一般来说,世代研究比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较可靠,但世代研究耗时很长 (如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要数十年的时间),需要更多的资源。
发病原因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
→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 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 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
究以及实验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 区、不同人群的分析。“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 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健康状 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 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特定人群” 指的是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 “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学的研究目 的——促进、保护、恢复健康。流行病学曾经有过许 多定义。过去50年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 仅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与人群健有关的所有现象。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和实验法两大类: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鼠疫的防治——疫点消毒
鼠疫的防治——投放预防药
鼠疫的防治——鼠疫尸体焚烧处理
直接接触者:是指在无有效防护状态下与疑似、确诊病例或
相关病例尸体近距离接触且有可能感染鼠疫的人。应对直接接 触者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
鼠疫的防治——个人保护
凡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人员,应采取加强防护。 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着全套个人防护装备,主要包括防护
眼镜、防护服、N95口罩、手套、鞋套等。
斧形盖蚤、 谢氏山蚤
谢氏山蚤
谢氏山蚤、 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
蒙、冀、宁、陕 青、甘、藏、疆、川
疆 疆
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
宁、甘
原双蚤田野亚种 光亮额蚤指名亚种

谢氏山蚤

特新蚤指名亚种

印鼠客蚤
细钩黄鼠蚤、 直缘双蚤指名亚种 臀突客蚤、簇鬃客蚤
滇、闽、粤、桂、黔、赣、 浙
川、青

鼠疫人间流行病学——传染源
1994年印度苏拉特爆发鼠疫,官方统计两周之内 就诊患者多达4780人,30万人逃疫。
2017年,马达加斯加爆发鼠疫疫情,累计报告病 人1297例,其中肺鼠疫846例,死亡102例。
鼠疫人间流行病学——中国鼠疫流行动态
中国鼠疫可谓历史悠久。据伍连德考证,公元前 5世纪至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鼠疫的流行。
我国鼠疫有确切记载的最早年代是1644年,山西 省潞安(长治)曾有鼠疫发生。
1644~1949年,在全国20个省区,549个县,流 行鼠疫179年次,共发生鼠疫病例2598794人,死 亡2399400人;
鼠疫人间流行病学——中国鼠疫流行动态
2018年全国动物鼠疫疫情地区分布
鼠疫人间流行病学——自然疫源地分布图

鼠疫流行病学与防治.

鼠疫流行病学与防治.
80年代鼠疫病例数102例; 90年代鼠疫病例数371 例;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 3.6倍) 。 进入21世纪疫情形势依然严峻,2000年云南、广 西、贵州、西藏、甘肃5省(区)13个县(市)报 告人间鼠疫254例,死亡3例。其中云南报告122例, 广西42例,贵州88例(死亡1人),西藏、甘肃各1 例均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时隔53年重又发生鼠 疫,贵州历史上无鼠疫流行记载。
在黄鼠和家鼠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病例男、女几乎各占 50%,其原因为室内或居住区内蚤叮咬所致。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
(1)动物→跳蚤→人,蚤叮咬,经血液传播,多 为腺鼠疫。称为动物型传播。
(2)人→空气飞沫→人, 传播肺鼠疫,称为人 型传播。进入创口而 感染,接触传播,或吸入带菌皮毛中的 尘埃感染。
鼠疫流行特点
• 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全国疫源县已从1995年的225个增加到2006年的 291个。疫源地面积从2003年的11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140 余万平方公里。
• 间隔多年再度暴发。印度1963年以后无病例报告,28年后于1994年 暴发肺鼠疫流行 。我国云南、广西间隔多年重新暴发,四川、贵州 首次发生人间鼠疫报告。河北康保长爪沙鼠疫源地,间隔22年于 1994年重又暴发流行。
99.5 2003
115 2005
140 2006
疫源县(个) 疫源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1990~2006年全国动物鼠疫流行县
80
70
动 60
物 50
疫 情
40
县 30
数 20
1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目的和意义
开展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了解疫情的传播途径、制定防 控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可以评估疫情的危害程度、传播风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疫情报告、病例定义、病例搜索、疫情分布特 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等。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可以分 析疫情传播的各个环节和影响因素,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
社区调查与样本采集
开展社区调查
了解当地人口分布、流动人口、卫生习惯、动物和环境等情况,以便评估疫 情传播风险和制定防控措施。
样本采集和检测
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生物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有助 于了解疫情的病原和传播情况。
数据整理与分析
数据整理
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包括病例 数量、分布、病情轻重、治疗情况等,以 便更好地了解疫情现状和发展趋势。
02
鼠疫流行病学概述
鼠疫的病原学
鼠疫病原体
鼠疫病原体是鼠疫菌,属于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属,主要存在 于啮齿动物和跳蚤中。
鼠疫菌的分类
鼠疫菌分为不同类型,包括腺型鼠疫、肺型鼠疫、败血症型 鼠疫等。
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
鼠疫主要通过带菌的鼠类、蚤 类、野生动物等传播,也可通
过空气飞沫传播。
季节性
鼠疫多发于春夏季节,与鼠类活 动和跳蚤繁殖有关。
样本采集
采集病例的相关样本,如血液、痰液、呕吐物等,进行实验室检 测和分析。
监测和观察
对相关人群进行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新的病例和疑似病例,追 踪密切接触者,防止疫情扩散。
调查总结阶段
数据整理和分析
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 析,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流行 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 施提供依据。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传染期:鼠疫患者在出现症状后,传染性最强。传染期通常持续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或死亡 后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患者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传播病原体。
以上是关于鼠疫流行病学特征的详细描述。了解这些特征对于有效防治鼠疫、减少其传播和 危害至关重要。在继续探讨鼠疫的防治策略时,我们应充分考虑这些流行病学特点,以制定 更全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鼠疫的历史背景
鼠疫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死病”,在中世纪欧洲曾导致数百 万人死亡。
自19世纪末以来,鼠疫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一 些地区仍时有发生。
鼠疫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多种抗 生素敏感。
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人类通过接触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如 鼠、兔等)或其排泄物而感染。
如基因测序、遥感监测等,以实现更快速、准确的疫情预警和应对。
02
多元化防治策略
未来防治工作将更加注重多元化策略,包括生态、生物、医学等多种方
法的综合运用,从源头上遏制鼠疫的传播。
03
强化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形成全民参与的防治格局。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疫情监测与预警
跳蚤叮咬传播:跳蚤叮咬感染鼠疫后,再次叮咬人类时, 可将病原体传入人体。这是鼠疫在人际间传播的主要途径 。
人际传播:在防控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鼠疫可通过飞沫 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在人际间传播。
请注意,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在面对鼠疫等疫情时 ,务必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和指导。
02
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
症状治疗
针对鼠疫患者的症状,如高热、疼痛等,采取相应的对症 治疗措施,如解热镇痛药、止痛药等,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根据调查报告使用对 象和撰写目的的不同, 调查报告可以分为:
行政报告 业务总结 医学论文 新闻通稿 简报(通报)等。
(二)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现场调查报告对时效性、实用性的要求 较高,特别对于发生报告和进程报告的撰 写,必须做到迅速、及时,并有较强的针 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有关当局和领导 做出正确决策,为该起事件的深入研究和 及时、有效的反应提供重要依据。
9、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作出初步判 断:在不能排除鼠疫的情况下,首先确定为疑 似鼠疫。
10.疫情一旦确定,应立即采取初步隔 离措施,同时上报县、市(区)政府卫生行政 部门和上级业务机构,由当地政府迅速组织疫 情处理。
11.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跟踪调查,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集中或分散留验观察,外出 者立即通知当地政府就地隔离留验。
用、采样与实验室检测结果) • 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 建议 • 小结 • 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
医学论文类调查报告提纲
题名 作者及单位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4.认真填写《鼠疫病人个案调查表》和 《鼠疫病人密切接触者调查表》,并向卫生行 政部门、业务部门报告、备案。
15.根据疫情调查进展,随时作出订正报 告。
16.写出全面调查报告。
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
(一)现场调查报告类型
1、根据调查工作进 展的不同阶段所撰写 的调查报告可以分为:
发生报告 进程报告 阶段报告 结案报告
鼠疫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是鼠疫预防控制的 关键措施。为了迅速扑灭疫情,防止扩大蔓 延,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各级医 疗卫生人员必须十分重视和熟悉鼠疫流行病 学调查方法和程序,并随时作好应对紧急鼠 疫疫情的各项准备,一旦有鼠疫疫情发生, 能够迅速赶赴现场,对疫情做出准确的调查 和判断,为及时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1、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1、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鼠疫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传染病之一,其病原菌 目前仍然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许多自然疫源地,这些 疫源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许多 国家。鼠疫菌( Yersinia pestis )是引起鼠疫的 病原体,它长期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啮齿动物宿 主种群中循环繁衍。 鼠疫是一种野生和∕或家栖啮齿类动物的疾病, 主要通过染疫跳蚤的叮咬、互相咬食或可能污染的 土壤在啮齿类动物中传播,也可通过染疫跳蚤叮咬 或处理(剥皮、切肉等)染疫动物传染给人。野鼠 鼠疫可不依赖于人类及其活动而在其自然疫源地中 独立存在,而家鼠鼠疫由于与人的密切关系,在动 物鼠疫流行时往往发生人间鼠疫流行。
0
1981-2003年世界鼠疫流行动态
世界各洲鼠疫流行趋势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81 84 87 90 93 96 99 2
非 洲 美 洲 亚 洲
世界各洲鼠疫流行比例图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81 83 85 87 89 91 93 95 97 99 1 3
美国鼠疫疫源地—中西部17个州
欧洲:欧洲仅俄罗斯存在鼠疫疫源地,分 布于里海低地和高加索东麓,欧亚交接区域的 伏尔加河、顿河和乌拉尔河之间地区。欧洲东 部的疫源地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并且由草原 延续至森林草原区。这些疫源地分布在俄罗斯 等国家,有里海西北部疫源地、伏尔加河和乌 拉尔河之间的山地疫源地、乌拉尔河左岸疫源 地和外高加索高山疫源地。
1906
1126
1055
2956 2242
1901 1911 1921 1931 1941 1951 1961 1971 1981 1991 2001
1000
2000

鼠疫流行病学及防治

鼠疫流行病学及防治

病例分析(2)
• 细菌学检验结果:第1次咽拭子和痰中检出 鼠疫杆菌。第6、12日痰检鼠疫杆菌阴性。 每次均有采血查鼠疫杆菌阴性。
• 最后诊断:原发性肺鼠疫。
三、临床表现
• 其他类型鼠疫 • (1)皮肤鼠疫 出现疼痛性红斑点,数小时
后发展成水疱、脓疱,表面有黑色痂皮, 基底为坚硬溃疡,周围有暗红色浸润,颇 似皮肤炭疽。 • (2)脑膜脑炎型 多继发于腺型或其他型鼠 疫。出现脑膜脑炎症状时,脑脊液为脓性 ,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耶尔森菌。
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
(4)内毒素 主要成分脂多糖,耐热,较其 他G-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和中毒 性休克。 (5)鼠疫菌素(pesticin I,杀菌素) 单聚体 蛋白质,体外可水解各种细菌的胞壁脂蛋白, 杀死其他菌,有助于细菌侵袭扩散。
鼠疫耶尔森菌毒力有关抗原的编码基因
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
三、临床表现
(3)肠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 黏液血样便或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 ,粪便可检出病菌。 (4)轻型 又称小鼠疫,有低热,患者局部 淋巴结可肿大,轻度压痛。血培养有时阳 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
三、临床表现
败血型鼠疫 • 原发者病情险恶,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
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大。 皮肤黏膜出血、呕血、鼻衄、便血或血尿 ;极易发生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 h内死亡。病死率几乎高达100%。 •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 疫,症状轻重不一。
三、临床表现
肺鼠疫
性渗出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三、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曾预防接种者可延 至12天。
• 除其他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 致相似,表现为寒战、高热伴头痛、头晕 及消化道症状,50%以上的腺型、败血型 鼠疫患者有呕吐、腹泻,重者很快陷入极 度虚弱状态,早期出现意识不清、烦躁不 安、谵语及步态蹒跚。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病例定义和病例发现
病例定义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疫情特点,制定明确的病例定义,包括疑似病例、确诊 病例等,以便于对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和报告。
病例发现
通过加强医疗机构和疾控系统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确保病例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病例调查和追踪
病例个案调查
对每例确诊病例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了解患者的发病史、暴露史、旅行史等关 键信息,以便于分析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03
控措施。
鼠疫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鼠疫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 液和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吸入感染 者的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包括接触感染者的人群、生 活在流行区的人群以及免疫系统受损 的人群。
对于易感人群,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 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触 感染者等。
03
鼠疫调查方法
现场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对易感人群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并隔离可 能存在的感染者,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06
研究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和成果总结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过去的研究 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 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病学 调查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描述鼠 疫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预测和控制效果 。
风险评估的指标和标准
疫情数据
环境因素
收集和分析鼠疫疫情的相关数据,如病例数 量、分布、传播途径等。
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对 鼠疫流行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防控措施
分析当地的人口分布、经济状况、卫生设施 等社会经济因素对鼠疫流行的影响。
评估现有的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 以及未来可能采取的措施。

传染病学-鼠疫

传染病学-鼠疫

鼠 疫Plague鼠疫n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n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和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

n我国近十年人间鼠疫病例数逐年增多,以腺鼠疫为主,需引起高度重视。

【病原学】——鼠疫耶尔森菌(一)形态n属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属,革兰染色阴性。

n外观为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

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病原学】(二)培养n普通培养基n适宜温度为28~30℃n酸碱度为pH6.9~7.2n培养16~18h,用显微镜观察可见一层形状不一,浅灰色小菌落,是培养初期的菌落特征。

24~48h后可形成直径0.1~0.2mm,圆形,中心突出,透明的浅灰色小菌落。

72h后直径4mm。

【病原学】(三)抗原n荚膜FI抗原n毒力V/W抗原(四)两种毒素n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n内毒素:脂多糖鼠疫耶尔森菌毒力有关抗原的编码基因【病原学】(五)抵抗力n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n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 15分钟或100℃ 1分钟、5%苯酚、5%甲酚皂,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n但在潮湿、低温与有机物内存活时间则较久,在痰和脓液中可存活10~20天,在蚤粪中可存活1个月,在尸体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传染源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主要储存宿主黄鼠属和旱獭属次要储存宿主褐家鼠、黄胸鼠(也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可能传染源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二)传播途径n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啮齿动物→鼠蚤→人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n呼吸道飞沫传播人-飞沫-人之间肺鼠疫患者【流行病学】(三)易感人群n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存在一定数量的隐性感染。

n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n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可降低易感性。

【流行病学】(四)流行特征n流行情况非洲、亚洲、美洲发病最多。

鼠疫的流行病学史

鼠疫的流行病学史

鼠疫的流行病学史鼠疫作为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在历史上引发了多次大规模的流行病。

它的流行病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最早的鼠疫流行病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时期。

当时,埃及人面临着大规模的老鼠和蚤子爆发,这些小动物成为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

这一时期的鼠疫主要表现为自然疫源传播,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鼠疫流行病爆发的地区和规模有所变化。

在欧洲,鼠疫的爆发首次被记录在公元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由于中东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疫情迅速传播到各个城市。

在1347年至1351年间,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流行病,据估计导致了欧洲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死亡。

在该时期,人们尚未了解到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菌,以及它的传播方式。

因此,当时采取的防控措施很有限。

病患者被隔离或者被送往隔离的鼠疫病房,但这无法阻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直到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李斯图完成了关于鼠疫病原及传播途径的重要研究,这一研究为后来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奠定了基础。

他发现鼠疫病菌主要通过被感染的跳蚤传播给人类,而不是由鼠类直接传播给人类。

李斯图的发现成为鼠疫病传播控制的基石,也对全球的防控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的鼠疫流行病主要发生在亚非地区,如印度、中国和非洲国家。

这些地区往往受制于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资源不足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鼠疫在当地传播速度较快且难以控制。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全球卫生合作的加强,鼠疫的流行病学状况得到了改善。

控制鼠疫的关键措施包括早期诊断,隔离病患者,消灭害虫并提高卫生水平。

此外,疫苗的研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鼠疫预防的手段。

总的来说,鼠疫的流行病学史证明了传染病的严重威胁,同时也展示了当人们进行研究和合作时,应对疫情的能力。

今天,我们在全球卫生合作和科学研究的推动下,正在不断努力控制鼠疫的传播,以确保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鼠疫

鼠疫

临床表现
(3)肠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 黏液血样便或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 粪便可检出病菌。 (4)轻型 又称小鼠疫,有低热,患者局部 淋巴结可肿大,轻度压痛。血培养有时阳 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
诊断
• 及时发现与确诊第1例患者,对鼠疫的控制 与预防极为重要。 • 1• • • • • 发病前10天内曾否去过鼠疫疫区。 曾否与鼠疫病人或尸体接触 有无剥食或猎捕啮齿类及其它动物 有无被跳蚤叮咬的可能 发病当时是否为当地鼠疫流行季节 当地曾否发现病死啮齿类或其它动物 当地是否有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 是否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 用品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2)病原治疗 原则是早期、足量、联合选用 敏感的抗生素。 1)首选链霉素,大剂量突击疗法。 2)庆大霉素24~32万∪/天,分次稀释后静 脉滴注,持续7~10天。 3)对链霉素耐药者可使用四环素类或氯霉素 4)多种广谱抗菌药物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消毒隔离与防护
1.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时应 脱去工作服。 2)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 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 程。 3)无菌器械容器、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 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 消毒液浸泡。 4)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 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 毒。
流行病学特点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疫情持 续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 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持续 近 300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 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 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ppt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ppt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的特殊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
01
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相关样本
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环境评估
02
对疫情发生地的环境进行评估,包括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卫
生习惯等方面,以分析疫情发生的可能原因。
社会网络分析
03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社交网络进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 应对全球鼠疫疫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原则
遵循科学、严谨、公正的原则,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 性和可靠性。
坚持多学科协作,发挥专业团队的优势,确保调查工 作的顺利实施。
采用先进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提高 调查效率和准确性。
重视与社区和公众的沟通和宣传,增强社会参与和支 持力度。
02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本次研究总结了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应用和局限性,为 未来鼠疫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研究不足与展望
虽然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调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待 进一步提高。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鼠疫流行病学调 查方法和技术,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 精准性。
03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是防控鼠疫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鼠疫的分布、传播、影 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鼠疫的流行规律和分布特 征,科学评估疫情风险和危害 程度。
研究鼠疫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 素,为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 情扩散提供依据。
监测鼠疫的发病动态变化,及 时发现和控制疫情,减少危害 和损失。

传染病学 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七节 鼠疫

传染病学 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七节 鼠疫
➢2010年至2015年,全世界范围内有3248人感染鼠疫,其中病死584人(病死率 17.98%)。
➢我国近年有19个省区发生鼠疫疫情,发病最多的是滇西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 马拉雅旱獭疫源地。2004年至2015年,我国有61人感染鼠疫。
➢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 ➢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
二、流行病学
➢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不分种族、性别、年龄)普遍易感。 ➢职业关系较密切:狩猎、疫区放牧、屠宰等职业易感染发病,其他类职业就较少见。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可降低易感性。
二、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人间鼠疫耶尔森菌感染以非洲、亚洲、美洲发病最多。亚洲主要在越南、尼泊尔、 缅甸、印度、俄罗斯和蒙古有流行或病例发生。
三、临床表现
腺鼠疫淋巴结肿大
2. 肺鼠疫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发病急剧。 ➢严重的一般临床症状外,有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症状。 ➢高热,达40~41℃,脉搏细速每分钟120~130次。 ➢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 ➢胸部检查所见与危重的临床症状不相称。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流行病学
1.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作为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 2. 黄鼠属和旱獭属为主要储存宿主。 3. 褐家鼠、黄胸鼠是次要储存宿主,但却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4. 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5. 各型患者均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
二、流行病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类型与分布
➢包括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类型鼠疫疫源地。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19个省、自治区、295个县。 ➢疫源地总面积140余万平方千米。 ➢流行范围扩大,四川、西藏、广西、贵州新疫源地不断被发现。 ➢云南、广西等间隔多年再度暴发。 ➢鼠疫向城市及人口密集区逼近,拉萨、昆明等。 ➢远距离传播构成新威胁,青海、甘肃、西藏。

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洲、欧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几
乎遍及当时全世界沿海各港口城市及其附近内陆居
民区。本次流行是有可靠记录的世界大流行,1500
万人死于本次鼠疫流行。
本次大流行初期(1894),日本学者北里柴三 郎和法籍瑞士人耶尔森在我国香港发现了鼠疫菌, 随后(1897)绪方氏发现了跳蚤能传播鼠疫,从而 初步明确了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使人类与鼠 疫的斗争进入了科学阶段。
这44年中的1967~1971年,越南的鼠疫病例占大 多数,共发生21 716例,占同期亚洲病例的97.2%和 世界病例的89.2%。这主要是由于多年战争造成了经 济、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崩溃,引起鼠疫流行。
亚洲8个国家报告 鼠疫病人6823例
美洲5个国家报告 鼠疫病人3094例
非洲14个国家报告鼠 疫病人36626例
美国鼠疫疫源地—中西部17个州
欧洲:欧洲仅俄罗斯存在鼠疫疫源地,分
布于里海低地和高加索东麓,欧亚交接区域的 伏尔加河、顿河和乌拉尔河之间地区。欧洲东 部的疫源地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并且由草原 延续至森林草原区。这些疫源地分布在俄罗斯 等国家,有里海西北部疫源地、伏尔加河和乌 拉尔河之间的山地疫源地、乌拉尔河左岸疫源 地和外高加索高山疫源地。
2、世界鼠疫流行概况
由于特效抗生素的发现和杀虫剂的使用,第三次 世界鼠疫大流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得到有效的 控制。但是鼠疫仍然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有时形 成 较 大 的 流 行 。 根 据 WHO 对 报 告 病 例 的 统 计 , 在 1954~1997年(44年)期间,38个国家报告80 613 例鼠疫病例,死亡6 587例。大部分病例来自亚洲, 占58.4%,非洲和美洲分别为27.8%和13.8%。
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鼠疫的流行病学概述

鼠疫的流行病学概述

通信作者:李杨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t o :L IY a n g ㊀E Gm a i l :y_l i 11@f u d a n .e d u .c n ∗同为第一作者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G6184.2019.06.003 特约专稿鼠疫的流行病学概述杨清銮∗,翁涛平∗,李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上海200040摘㊀要: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 )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本文介绍了鼠疫病原体 鼠疫耶尔森菌的一般特性及生物学特性,并对国内㊁外鼠疫疫情现状进行总结.目前鼠疫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已进入新的活跃期,世界卫生组织将鼠疫列为近20年来重新流行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当前,全球疫区主要分布在非洲㊁亚洲和南美洲.我国人间鼠疫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处于明显回升势态,近10年流行逐渐下降,但防控形势依然艰巨.关键词:鼠疫;鼠疫耶尔森菌;流行病学T h e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 p l a gu e Y A N G Q i n g l u a n ,W E N G T a o p i n g ,L IY a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 ,H u a s h a nH o s p i t a l o f F u d a n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0004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P l a g u ei sas e v e r e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c a u s e d b y 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 (Y .p e s t i s ),w h i c h s e r i o u s l y e n d a n g e r s h u m a nh e a l t h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g e n e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Y .p e s t i s ,t h e p a t h o g e no f p l a g u e ,a n dt h e ns u m m a r i z e st h es t a t u so ft h e p l a g u es i t u a t i o na th o m ea n d a b r o a d .A t p r e s e n t ,t h e g l o b a l e p i d e m i c t r e n do f p l a gu eh a s e n t e r e d an e wa c t i v e p e r i o d .T h eW o r l d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h a s l i s t e d p l a g u ea so n eo f t h ea c u t e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 t h a th a v er e Ge m e r ge di nt h e p a s t20y e a r s .T h e c u r r e n t g l o b a l e p i d e m i c a r e a i sm a i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Af r i c a ,A s i a a n dS o u t hA m e r i c a .S i m i l a r l y,t h eh u m a n p l a g u e i nC h i n ah a sb e e ni nac l e a ru p w a r dt r e n ds i n c et h e1980s .T h ee p i d e m i ch a s g r a d u a l l y d e c l i n e d i n t h e p a s t 10y e a r s ,b u t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i s s t i l l d i f f i c u l t .K e y w o r d s :P l a g u e ;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 ;E p i d e m i o l o g y㊀㊀鼠疫(又名 黑死病 )是一种疫源性疾病,传播迅猛(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死率高,被列为烈性传染病.鼠疫耶尔森菌(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 )俗称鼠疫杆菌,繁殖快,毒力高,是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共同的病原菌.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鼠疫全球大流行,死亡人数以千万计[1].根据菌种的代谢特点将其分别命名为古典型㊁中世纪型和东方型[2].1㊀鼠疫耶尔森菌的病原学1.1㊀病原体发现及其分类学地位1894年,日本的北里柴三郎从鼠疫病死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短杆菌,命名为鼠疫巴斯德菌(P a s t e u r e h a p e s t i s );同年,法国的耶尔森亦从尸体中发现了一种小杆菌,两端浓染,无动力,革兰染色阴性,称为鼠疫耶尔森菌(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 ).进一步333 微生物与感染㊀J o u r n a l o f M i c r o b e s a n d I n f e c t i o n s ,D e c e m b e r 25,2019,14(6):333G337㊀h t t p :ʊjm i .f u d a n .e d u .c n研究发现,这2位学者发现的系同一种细菌,即鼠疫耶尔森菌[3G4].1923年,«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将鼠疫耶尔森菌列入巴斯德菌属,称鼠疫巴斯德菌.1940年,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分枝杆菌从巴斯德菌属中划出,称耶尔森菌属(Y e r s i n i a).1970年,国际细菌命名委员会分委会将从前的巴斯德菌属改为3个菌属,即巴斯德菌属㊁弗朗西斯菌属和为了纪念鼠疫耶尔森菌的发现者耶尔森而命名的耶尔森菌属,后者包括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1980年,由于鼠疫耶尔森菌的许多生化特性与假结核分枝杆菌相似,属于假结核分枝杆菌亚种,所以被称为假结核耶尔森菌鼠疫亚种(Y.P s e u d o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s u b s p.p e s t i s),但由于鼠疫对人有着极大的危害性,目前仍采用鼠疫耶尔森菌的名称.1.2㊀一般特性1.2.1㊀形态和性状㊀鼠疫耶尔森菌的形态表现为短而粗,但两端钝圆㊁两极浓染㊁略呈卵圆形的杆菌.长1~2μm,宽0 5~0 7μm,有荚膜,无芽胞和鞭毛,为革兰染色阴性菌[5].其形态多变,特别在不利生长的条件下,更易发生形态改变,可形成粗胖状㊁细长状㊁卵圆状,个别菌株还可出现分枝状.细菌荚膜在细胞壁外层,不易染色,具有毒力,经多次传代或其他方法培养时可丧失,对菌体生长代谢无影响;但失去荚膜的菌株为无毒株,成为粗短形[6].1.2.2㊀培养特性㊀鼠疫耶尔森菌为兼性厌氧菌,生长较缓慢.一般认为,最佳生长温度为28~30ħ,最适p H为6 9~7 1.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如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液刺激剂(血清等)则生长加快,培养后48h可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呈灰白色菌苔.在肉汤培养基中可长出菌膜,底部为絮状沉淀,培养时间稍长,有菌丝从菌膜下沉于肉汤中,稍加摇动,菌膜呈 钟乳石 状下沉,此特征有一定的鉴别意义.1.2.3㊀对理化因子及抗生素的抵抗力㊀鼠疫耶尔森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光㊁热㊁干燥㊁一般消毒剂及抗生素均敏感[7],链霉素㊁四环素㊁氯霉素㊁卡那霉素㊁庆大霉素㊁头孢菌素等对鼠疫耶尔森菌均有明显的杀菌和抑菌作用[8].1.3㊀生物学特性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涉及其独有的抗原性㊁毒素等,它们是危害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重要因子.1.3.1㊀抗原成分和性质㊀鼠疫耶尔森菌的抗原较多,在公认的18种抗原中,目前研究最多且与其毒力最为相关的为F1㊁VW和外膜抗原.F1抗原(f r a c t i o n1)又称包膜抗原(e n v e l o p e a n t i g e n),主要存在于鼠疫耶尔森菌的荚膜和细胞壁上,由相对分子质量为20ˑ103~500ˑ103的蛋白质群组成.在体液免疫中,F1抗原通过调理吞噬作用影响鼠疫耶尔森菌的毒力[9].VW抗原包括V 抗原及W抗原,前者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后者为位于菌体表面的脂蛋白,两者的合成均受4ˑ106质粒调控.两者同时存在时具有抗吞噬作用,使细菌具有在胞内存活的能力.V抗体能保护小鼠和豚鼠的抗鼠疫感染,W抗体则无此作用.外膜抗原(Y e r s i n i a o u t e r m e m b r a n e p r o t e i n s, Y o p)[10]具有抗吞噬细胞的移动和吞噬作用,同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3.2㊀毒素㊀鼠疫耶尔森菌的毒素可引起宿主严重的病理损害甚至死亡的物质可分为鼠毒素(m u r i n e t o x i n)和内毒素(e n d o t o x i n)两种.鼠毒素是一种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的外毒素[11],主要存在于细胞内.不论是鼠疫耶尔森菌的强毒株还是弱毒株,都可产生鼠毒素.鼠毒素导致小鼠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引起外周循环衰竭,小鼠表现为血压下降,肝脏㊁脾脏出现血性坏死灶和脂肪变性等[12].内毒素则位于细胞壁,属于类脂多糖[13].与其他毒素相比,它的毒力较低,引起的病理作用相似,主要为降低肝糖原和血糖,增加血氮和尿氮,有强热原性,使毛细血管损坏,引起实质器官细胞炎性坏死,包括全身皮肤及器官呈斑点性出血㊁肾小球坏死㊁血尿等.2㊀鼠疫耶尔森菌流行的基本环节2.1㊀传染源在啮齿动物中(主要是指鼠类和旱獭)循环进行,形成自然疫源地.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主要为黄鼠和褐家鼠;各型鼠疫患者均可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耶尔森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2.2㊀传播途径鼠疫耶尔森菌经鼠蚤传播,即鼠ң蚤ң人的传播方式.人间鼠疫流行前常有鼠间鼠疫流行,一般先通过野鼠传给家鼠.寄生鼠体的疫蚤叮咬吸血时,因其胃内被菌栓堵塞,血液反流,病菌随之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含菌的蚤类亦可随搔抓进入皮内.433 微生物与感染㊀J o u r n a l o f M i c r o b e s a n d I n f e c t i o n s,D e c e m b e r25,2019,14(6):333G337主要形式有下列3种.①经皮肤传播:因接触患者含菌的痰㊁脓或动物的皮㊁血㊁肉及疫蚤粪便,通过破损皮肤黏膜受到感染;②经消化道传播:食入受污染的动物,经消化道感染;③经呼吸道传播:含菌的痰㊁飞沫或尘埃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并引起人间的大流行.2.3㊀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预防接种可使易感性降低.可有隐性感染,并成为无症状的带菌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3㊀鼠疫在国内流行的特征1981―2018年,我国共发生人间鼠疫病例947例,死亡病例119例,病死率为12 6%[14G26].3.1㊀地区分布1981―2018年,鼠疫病例共分布在9个省(自治区).云南省病例数最多,达508例,占同期全国总发病人数53 6%.云南省的鼠疫主要经印度客蚤传播,而本身疫源地面积巨大,同时存在2类鼠疫疫源地(滇西闽广沿海黄胸鼠鼠疫疫源地和滇西山地齐氏姬鼠G大绒鼠鼠疫疫源地),是云南省鼠疫多年流行的根本原因.同属滇西山地㊁闽广沿海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还有广西和贵州2省,分别发生56例和137例人间鼠疫病例,均为腺鼠疫.青藏高原旱獭鼠疫疫源地是我国另一大鼠疫病例分布区域,主要经接触患者(经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剥食旱獭或其他染疫动物感染.青海㊁西藏境内人间鼠疫发病人数分别为121和83例.新疆㊁甘肃和内蒙古的旱獭鼠疫疫源地在个别年份亦有多例散发流行.四川省为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延伸部分,主要受到周围地区活跃状态的影响.自1997年发生5例肺鼠疫后,四川省才被确定为我国新的疫源省,之后仅在2012年报道1例,其余年份均无人间鼠疫报道.青藏高原喜马拉雅疫源地虽然发病率较云南偏低,但病死率更高.其原因有:①该疫源地的细菌毒力强;②受客观交通㊁医疗条件限制,未能得到及时诊治;③该地区内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旱獭㊁绵羊㊁狐狸等动物,相对于跳蚤叮咬的细菌量明显增大.3.2㊀时间及季节分布国内鼠疫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阶段,高峰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1990 2002年期间共发生785例鼠疫病例,主要来自云南㊁广西㊁贵州3省(共计685例),2000年为最高峰,单年发病人数达254例.进入21世纪后,随着防控布局的完善,鼠疫的流行强度逐渐减弱.2011年起,全国发病病例数均在3人以内,其中多年(2013㊁2015㊁2017㊁2018年)均未出现感染现象.鼠疫全年均可发生,但是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人间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7―10月),这与狩猎活动及鼠类繁殖有关.不同地区稍有不同,青藏高原地区因气候寒冷,9月末后就少有旱獭活动,几乎无鼠疫的发生;但此时云南仍处于一年的发病高峰期.3.3㊀人群分布鼠疫患者可见于全年龄段人群,最小的数月龄,最大的超过80岁,整体以10~39岁居多.职业则多发于农牧人员和学生[14G15].性别比例基本接近,其中男性稍高于女性.4㊀鼠疫在全球的流行及疫情的地区分布4.1㊀在全球的流行人类历史上鼠疫曾有3次大流行,首次是6世纪的 查士丁尼鼠疫 ;随后是14世纪杀死了将近1/3欧洲人口的 黑死病 ;第3次大流行是19世纪始于中国云南省而后席卷中国南方蔓延至香港乃至全球.在3次大流行期间,约1亿多人丧命[27].20世纪70年代,鼠疫出现流行高峰.1974年全世界共发生2756例,其中越南就占1552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病例均匀分布于亚洲㊁非洲及美洲.1994年东㊁西半球同时发生流行,其中以印度苏拉特邦的疫情最为严重,共发生693例.1987―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 o r l d 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WH O)报告了36876例鼠疫病例,其中死亡2847例[28].2000―2009年,全球16个国家报告了21725例鼠疫病例,死亡1612人(病死率为7 4%).2010―2015年,WH O报告了3248例鼠疫病例,其中584例死亡.目前,世界上每年有超过2000例鼠疫病例,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为马达加斯加㊁刚果和秘鲁.2017年,马达加斯加疫情再次暴发,报告鼠疫病例2119例,其中171例死亡[29].4.2㊀疫情的地区分布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在北美(主要是美国西南部和太平洋沿海地区)㊁前苏联㊁非洲㊁亚洲和南美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东欧北纬49ʎ,非洲南纬34ʎ,北美和东亚北纬51ʎ,南美南纬37ʎ,被称为鼠疫疫区[29].天然的鼠疫主要疫源地位于大陆性气候地区(因降水量不足形成无植被的干旱草原和沙533杨清銮,等:鼠疫的流行病学概述漠),如非洲㊁北美洲㊁南美洲的沙漠㊁半沙漠㊁干旱平原㊁草原㊁高山地区;次级疫源地也可出现在港口城市和热带湿地的内陆,因为这些地区亦为不同啮齿类动物的栖息地.上述疫源地包括①非洲:北非,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阿尔及利亚,刚果的草原地区,乌干达[31],肯尼亚,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和维多利亚湖东南地区海拔900~2500m的山坡㊁维多利亚湖以西毗邻刚果的地区㊁与肯尼亚毗邻的东南地区)[32],纳米比亚(安哥拉的卡内内与奥卡万戈之间的沙漠大草原㊁达马拉兰高原的南部㊁纳马兰高原的沙漠),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的东部和西部),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大卡鲁疫区㊁奥兰治河与瓦尔河交汇的半沙漠地区),马达加斯加的高原[33];②东南亚:印度(北部的印度恒河平原㊁中部的中央邦㊁南部),尼泊尔,缅甸,泰国(霍拉特高原及中部㊁西部㊁北部),越南(沿海平原),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山坡㊁高地和稻田高原);③前苏联国家[34G35]:前阿拉克斯(中部地区㊁低山和沙漠地区),高加索山谷(库拉克低地的干草原㊁半沙漠),高加索高地(山地草原㊁草原㊁亚高山和高山草甸[32]),塔吉克斯坦高地(海拔2000~3000m的高寒草甸),高加索中部(厄尔布鲁士峰的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㊁塔吉克斯坦山谷㊁里海平原㊁捷瑞克G桑扎河附近),前里海沙漠区域和西北部(卡尔梅克㊁塔吉克斯坦㊁斯塔夫罗波尔附近的半沙漠),伏尔加河北部(草原㊁半沙漠),伏尔加河南部(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乌拉尔河以东(哈萨克斯坦西部),中亚沙漠(乌拉尔G恩巴㊁乌斯季尔㊁满格斯拉克㊁乌斯秋尔特等地),塔拉斯(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山脊的北部大斜坡㊁海拔1600~1700m的山地草原),吉萨尔(吉萨尔山脊北部的灌木林带),萨里贾兹,上纳伦等地;④蒙古:汉G霍克哈(阿尔泰山脉海拔2500~2800m的山地草原),戈壁阿尔泰山脉,汉爱高地地区(蒙古中部的干平原),亨泰(高地的南部和东南部),蒙古阿尔泰平原(砾石沙漠),古尔万 塞汉(古尔万 塞汉山脉南部),南戈壁平原(与内蒙古相连地区);⑤近东地区:也门,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和也门边界沿线的沙漠平原),黎巴嫩(靠近叙利亚沿海和以色列的北部),叙利亚G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土耳其南部及叙利亚北部的半沙漠,库尔德G伊朗山脉,亚美尼亚G安纳托利亚山脉,伊朗G阿富汗沙漠低地,阿富汗南部平原,阿富汗G巴基斯坦中部沙漠草原,印度兴都库什高原等;⑥北美: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州,爱达荷州,蒙大拿州,怀俄明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等;⑦南美:阿根廷(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㊁萨尔塔㊁卡塔马卡省的雨林㊁安第斯山脉东坡的科尔多瓦㊁圣胡安㊁门多萨㊁拉潘帕和里约内格罗省的高山草原,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草原),玻利维亚,巴西,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等[36].参考文献[1]㊀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㊀郭晓奎.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3]㊀宋志忠.鼠疫杆菌在自然界保存机制的研究动态[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2):139G141.[4]㊀D e m e u r eC,D u s s u r g e t O,F i o l GM,L eG u e r nA S,S a v i nC, P i z a r r oGC e r dáJ.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a n d p l a g u e:a n u p d a t e dv i e w o n e v o l u t i o n,v i r u l e n c e d e t e r m i n a n t s,i m m u n e s u b v e r s i o n,v a c c i n a t i o n a n d d i a g n o s t i c s[J].M i c r o b e si n f e c t,2019,21(5G6):202G212.[5]㊀C e n t e r sf o r D i s e a s e C o n t r o l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E c o l o g y a n d t r a n s m i s s i o n[E B/O L].[2019G7G31].h t t p s://w w w.c d c.g o v/p l a g u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i n d e x.h t m l.[6]㊀白雪薇,张懿辉,杨晓燕,牛艳芬,刘合智,史献明,李玉贵,杜国义.河北省鼠疫耶尔森菌生化性状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5):502G503.[7]㊀何建,杨晓艳,李胜,靳娟,张琪,辛有全,金泳,熊浩明,杨汉青,魏柏青,代瑞霞,祁芝珍.西藏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耐药及耐消毒剂基因的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8,29(1):61G63,67.[8]㊀王梅,唐新元,杨永海,祁芝珍.鼠疫耶尔森菌抗菌素耐药性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7):922G926.[9]㊀王婷,王秉翔.鼠疫耶尔森菌F1抗原的性质研究[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40(2):58G65.[10]㊀郭一星,杨银龙,马玥,岳盈盈,宋楠楠,王玮玮,贾海红,李翠玲,李冰清.鼠疫耶尔森菌Y o p J蛋白的基因密码子优化及异源表达纯化[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14(9):1058G1061,1080.[11]㊀F a nY,Z h o uY,F e n g N,W a n g Q,T i a nG,W uX,L i uZ,B iY,Y a n g R,W a n g X.R e c o m b i n a n tm u r i n et o x i nf r o m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 s h o w s h i g h t o x i c i t y a n dβGa d r e n e r g i c b l o c k i n ga c t i v i t y i n m i c e[J].M i c r ob e si n f ec t,2016,18(5):329G335.[12]㊀J o h n s o n T L,H i n n e b u s c h B J,B o e g l e r K A,G r a h a m C B, M a c M i l l a n K,M o n t e n i e r iJ A,B e a r d e n S W,G a g e K L,E i s e nR J.Y e r s i n i a m u r i n et o x i ni sn o tr e q u i r e df o re a r l yGp h a s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b y O r o p s y l l a m o n t a n a(S i p h o n a p t e r a:C e r a t o p h y l l i d a e)o r X e n o p s y l l a c h e o p i s(S i p h o n a p t e r a:P u l i c i d a e)[J].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4,160(P t 11):2517G2525.[13]㊀张晓媛,海荣,俞东征.鼠疫耶尔森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3):269G271.[14]㊀田富彰,崔百忠,王国钧,辛有全,王祖郧.1981―2006年我国鼠疫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633 微生物与感染㊀J o u r n a l o f M i c r o b e s a n d I n f e c t i o n s,D e c e m b e r25,2019,14(6):333G337志,2008,27(6):651G653.[15]㊀苏丽琼,梁云,吴鹤松,杨智明,洪梅.云南省1986-2014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4):386G388,392.[16]㊀疾病预防控制局.201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 B/ O L].[2019G4G24].h t t p://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904/050427f f32704a5d b64f4a e1f6d57c6c.s h t m l.[17]㊀疾病预防控制局.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 B/ O L].[2018G2G26].h t t p://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802/d e926b d b046749a b b7b0a8e23d929104.s h t m l.[18]㊀疾病预防控制局.201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 B/ O L].[2017G2G23].h t t p://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702/38c a5990f8a54d d f9c a6308f e c406157.s h t m l.[19]㊀疾病预防控制局.2015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 B/ O L].[2016G2G18].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602/b9217b a14e17452a a d9e45a5b c c e6b65.s h t m l.[20]㊀疾病预防控制局.201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 B/ O L].[2015G2G16].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502/847c041a3b a c4c3e844f17309b e0c a b d.s h t m l.[21]㊀疾病预防控制局.201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 B/ O L].[2014G2G13].h t t p://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402/26700e8a83c04205913a106545069a11.s h t m l [22]㊀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 B/ O L].[2013G3G15].h t t p://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304/b540269c8e5141e6b b2d00c a539b b9f7.s h t m l.[23]㊀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1月及2011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 B/O L].[2012G2G10].h t t p://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304/ad d b40c9f2c c461b8d3b d b25871086a b.s h t m l.[24]㊀疾病预防控制局.2011年1月及2010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 B/O L].[2011G2G10].h t t p://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304/a96b7c f13027453f9d62e e8c e0b08a20.s h t m l.[25]㊀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公布2010年1月及2009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E B/O L].[2010G2G10].h t t p://w w w.n h c.g o v.c n/j k j/s3578/201002/8f762b4f c0a04305b5b75e27d6f f e5b8.s h t m l.㊀[26]㊀李帆,汪立茂,袁萍.四川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概况[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5):518.[27]㊀H a s h e m i S h a h r a k iA,C a r n i e lE,M o s t a f a v iE.P l a g u ei nI r a n:i t sh i s t o r y a n d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J].E p i d e m i o lH e a l t h,2016,38:e2016033.d o i:10.4178/e p i h.e2016033.[28]㊀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 i s a t i o n.H u m a n p l a g u e i n2000a n d2001[E B/O L].W e e k l y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r e c o r d,2003,78(16):130G135.h t t p s://w w w.w h o.i n t/w e r/2003/e n/R e h%2016.p d f?u a=1.[29]㊀D u b y a n s k i y VM,Y e s z h a n o vA B.E c o l o g y o f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a n d t h e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 p l a g u e[J].A d v E x p M e d B i o l,2016,918:101G170.[30]㊀P r e n t i c eM B,R a h a l i s o nL.P l a g u e.[J].L a n c e t,2007,369(9568):1196G1207.[31]㊀B o r c h e r t J N,M a c hJ J,L i n d e rT J,O g e nGO d o iA,A n g u a l i a S.I n v a s i v er a t sa n db u b o n i c p l a g u ei n n o r t h w e s t U g a n d a[C/O L].M a n a g i n g v e r t e b r a t e i n v a s i v e s p e c i e s:p r o c e e d i n g so f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m p o s i u m,F o r t C o l l i n s,C o l o r a d o,A u g u s t7G9,2007.C o l o r a d o:U S D A/A P H I S/W S N a t i o n a lW i l d l i f e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2007:283G293.h t t p s://w w w.a p h i s.u s d a.g o v/w i l d l i f e_d a m a g e/n w r c/s y m p o s i a/i n v a s i v e_s y m p o s i u m/c o n t e n t/B o r c h e r t283_293_MV I S.p d f.[32]㊀Z i v a MH,M a t e e M I,H a n g o m b e B M,L y a m u y a E F, K i l o n z oB S.P l a g u e i nT a n z a n i a:a no v e r v i e w[J].T a n z a n JH e a l t hR e s,2013,15(4):252G258.[33]㊀D e n n i sD D,G a g eK L,G r a t zN,P o l a n d J D,T i k h o m i r o vE.P l a g u em a n u 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u r v e i l l a n c e a n dc o n t r o l[M/O L]W o r ld He a l t h O r g a n i s a t i o n.G e n e v a:W o r l d H e a l t h O r g a n i s a t i o n,1999:55G134.h t t p s://w w w.w h o.i n t/c s r/r e s o u r c e s/p u b l i c a t i o n s/p l a g u e/WH O_C D S_C S R_ED C_99_2_E N/e n.[34]㊀A n i s i m o vA P,L i n d l e rL E,P i e rG B.I n t r a s p e c i f i cd i v e r s i t y o f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R e v,2004,17(2):434G464.[35]㊀Z h o uD,H a nY,S o n g Y,H u a n g P,Y a n g R.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de v o l u t i o n a r yg e n o m i c s o fY e r s i n i a p e s t i s[J].M i c r ob e sI n f e c t,2004,6(13):1226G1234.[36]㊀R i v ièr eGC i n n a m o n dA,S a n t a n d r e uA,L u jánA,M e r t e n s F,E s p i n o z a J O,C a r p i oY,B r a v o J,G a b a s t o u J M.I d e n t i f y i n gt h e s o c i a l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d e t e r m i n a n t s o f p l a g u ee n d e m i c i t y i nP e r u:i n s i g h t sf r o ma c a s e s t u d y i nA s c o p e,L aL i b e r t a d[J].B M CP u b l i cH e a l t h,2018,18(1):220.d o i:10.1186/s12889G018G5062G0.(收稿日期:2019G11G26)733杨清銮,等:鼠疫的流行病学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的预防和控制
严格控制传染 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者
1.严格控制传染源
•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 即按紧急电话和网络报告疫情,城市不得 超过2小时,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同时将 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患者互相往来。 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患者死亡应火葬 或深埋。对于肺鼠疫患者要进行严格的隔 离以防空气传播。各型鼠疫患者应分别隔 离,肺鼠疫患者应单独一室。不能与其他 鼠疫患者同住一室。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 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要隔离至 痰培养6次阴性。鼠疫接触者应检疫9天, 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中国鼠疫疫情
1955~1989
35年间全国累计病人 699例,年均发病20例
1990~2002
13年间发生病人 786例,死亡60例 ,年均发病61例
分布
内蒙古、河北、 陕西、西藏、青 海、甘肃、新疆 、云南、广西、 贵州、辽宁、宁 夏、四川13省( 区)41个个县( 市、旗)。
特点
疫源地范围不断 扩大;染疫动物 种类增加;远距 离传播;间隔多 年突发和向城市 、人口稠密区逼 近。
野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齿类
主要有喜独居、有冬眠习性的旱狱、黄鼠等,它 们在鼠疫的延续流行,构成自然疫源地疾患和造 成家、野鼠之间的交叉感染等方面都起着较为重 要作用。它即是鼠疫疫源地的保菌者,又是传播 媒介的宿主。
传染源
• (2)鼠疫病人。鼠疫病人为重要 的传染源,特别是肺型鼠疫病人, 大量咳血,通过飞沫传播;败血 型、腺型及其他鼠疫病人,当其 形成菌血症时,可以通过蚤吸血 造成流行。
社会因素
• 包括人类的一切的活动,如生产和生活条 件、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 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等。
• 如清末的大流行就是因为对旱獭的大量捕 杀。
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 1 . 组建各级防疫组织。从中央到地方组建各种防疫组 织,是清政府应对鼠疫灾难的重要措施之一。
• 2 . 颁布各种防疫法规。此次鼠疫发生后,清政府及各 地方当局对制定各种规范防疫行为的规则异常重视。此 外,各地方当局还分别通过媒体公布防疫规则。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 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 之后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 而且波及河北、山东。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播环节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影响因素
传染源
(1)啃齿动物为鼠疫的储存宿主,是人类感染鼠疫的主 要传染源。
家栖啃齿类
主要为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由于此种 鼠类的家栖性和人类接触的密切关系,通过 鼠的寄生蚤,造成对人类的感染。
•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鼠间鼠 疫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 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2.切断传播途径
• 1)消灭跳蚤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 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 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 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 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 离留检。
---《近代史研究》
传播途径
经皮肤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
经呼吸道传播
因接触患者含菌 的痰、脓或动物 的皮、血、肉及 疫蚤粪便,通过 破损皮肤教膜受 到感染。
食入受染动物 ,经消化道感
染。
含菌的痰、飞沫 或尘埃通过呼吸 道飞沫传播,并 引起人间的大流 行。
传播途径
经鼠蚤传播,即鼠→蚤→人的传 播方式。人鼠疫流行前常有鼠间 鼠疫流行,一般先由野鼠传家鼠。 寄生鼠体的疫蚤叮咬人吸血时, 因其胃内被菌栓堵塞,血液反流, 病菌随之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含 菌的蚤类亦可随搔抓进入皮内。 最近研究发现,本病有由蝉类传 播的可能性。蚤粪中的病菌偶也 可被擦入创口而使人受染,当人 将蚤打扁压碎时,蚤体内病菌也 可经创口进入人体。
鼠疫的传染流行病学
•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借 鼠蚤传播为主的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属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临床上 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 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背景
• 20 世纪初年旱獭的毛皮在世界市场上十分 热销。由于人们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 獭的皮毛进行适当加工,其成色堪与貂皮媲 美,一时成为世界皮革市场的宠儿,市场需 求激增,旱獭皮的价值猛涨,“1910年,每张 早獭皮的售价比1907年猛涨了6倍多,仅从 满洲里一地出口的旱獭皮就由1907年的70 万张增加到250万张”。
• 3 . 采取具体的防疫措施。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为应对 此次鼠疫而采取的具体防疫措施主要有 : 隔断交通、 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 毒,等等。
• 4 .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防疫合作。清政府积极加强与世 界各国的防疫合作,其中,与日本、俄国建立防疫合作关 系,聘请外国医生直接参与防疫工作, 召开“万国鼠疫 研究会”等,都是与各国合作的重要体现,这也是以往防 疫工作所没有的。
• 从北部中国各地鼠疫流行的时间上看,呈现出明显 的由北向南的传播态势。流行方向和路线大多是 沿着铁路交通线呈爆发状流行。从满洲里而哈尔 滨而长春而吉林省城吉林。“凡延近铁路区城, 逐渐波及”。双城知府报告说“距车站铁轨近, 疫盛时疫毙最多”。鼠疫沿铁路沿线迅速向内地 蔓延, 一时“疫气蔓延,人心危惧”,有如江河决 堤, 不可遏止。“死尸所在枕藉, 形状尤极惨 然” 。
易感人群:
•1.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 无性别年龄差别。牧民、 农民、工人(养路工、司 机)等多见。 •2.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3.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 疫力,可降低易感性。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
动植物
地理 土壤
自然 因素
光照
鼠疫流行季节与鼠类活动(黄鼠与旱獭 能带菌冬眠)和鼠蚤繁殖有关,南方多 始于春而终于夏,北方则多起于夏秋而 延及冬季。肺鼠疫以冬季为多。且冬季 寒冷,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增加了飞沫 传播传染病发生的机会。
3.保护易感者
•(1)保护接触者在流行时应避免接触蚤,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应用适 当的杀虫剂进行灭蚤,所有的接触者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服药 都要进行评估,与疑似或确诊的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后要用四环素或 氯霉素,分4次服用,从最后接触的时间起连服一周。也可口服磺胺嘧 啶;另外,环丙沙星对鼠疫杆菌也是敏感的。 •(2)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 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 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目前的疫苗 仍不能对腺鼠疫和肺鼠疫产生长久的免疫保护,因此,一般每年接种 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 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3)医务人员保护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 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 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 于是,中俄商人及部分官员受经济利益驱使,私自招募华 工疯狂捕杀旱獭。由此大量劳工北上闯关东,很多人在毫 无狩猎经验的情况下便匆匆加入到了猎獭队伍中。旱獭 一旦染上鼠疫就会失明、失声、行动迟缓,并被健康的同 类逐出巢穴。有经验的猎人都能分辨出染病的旱獭,绝不 会轻易将这样的猎物捕获带回。但是在高额利润的刺激 下,某些猎人连染病的旱獭也不放过,这样必然会感染鼠 疫。
世界鼠疫疫情
• 1. 20世纪中叶 • 2.80年代以来,鼠疫
(50-70年代):
逐渐活跃:1980-
人间鼠疫急剧下降。
1999,发病35136人, 死亡2899人,其中
1990-1999年发病
26491人,为20年间
的3/4 ."苏拉特风暴":
1994年印度鼠疫爆发,
发病876人,死亡56
人。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