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导读课件
《内经选读》课件
病因病机理论
总结词
病因病机理论是《内经》中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描述,它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因素有关,不同的 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病机。
详细描述
病因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不同的病因会对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产生不同的 影响。病机理论则描述了疾病发生后人体内部的各种变化和反应,包括正邪斗争、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一。
05 《内经》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CHAPTER
《内经》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总结词:广泛应用
详细描述:《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它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 导,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内经》在现代针灸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重要依据
贡献
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02 《内经》的基本理论
CHAPTER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词
阴阳五行理论是《内经》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都存在着阴 阳和五行相互作用的关系。
详细描述
阴阳理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万物。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 和人体内部的各种事物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进行分类,并认为它们 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扶正祛邪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以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 或扶正祛邪并用。
三因制宜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 治疗方案。
调理脏腑
针对病变脏腑进行调理,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 的穴位和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补虚泻实
《中国古典名着导读》课件
THANKS
谢谢
《水浒传》
明代施耐庵所著,是中国古代长篇 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梁山好汉起 义为主线,描绘了农民起义和社会 矛盾的激化。
《西游记》
明代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代神魔 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唐僧取经为 主线,描绘了神话传说和道教文化 。
02
CHAPTER
《红楼梦》导读
《红楼梦》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和成书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背后的 社会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名着导读》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国古典名着概述 • 《红楼梦》导读 • 《水浒传》导读 • 《西游记》导读 • 《三国演义》导读
01
CHAPTER
中国古典名着概述
中国古典名着的发展历程
起源期
从先秦时期到汉代,中国古典名着开 始萌芽,以《诗经》、《楚辞》等为 代表。
成熟期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道教思想的批判和 对佛教思想的弘扬上。作品通过描绘唐僧师徒四人取经 的过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沦丧与救赎等主题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游记》以浪漫主义为主要表现 手法,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 成了一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小说。作品语言幽默诙谐、生 动形象,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 西游记》的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跌宕,令人百读不厌。
《水浒传》导读
《水浒传》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介绍《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生平 事迹和成书背景,包括历史背景、文 化背景和文学背景。
详细描述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曾参加科举考 试,后弃官归隐,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搜集整理关于宋江起义的故事,经 过加工整理,创作出《水浒传》。
十三经导读课件
• 今文经学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手定的,先 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之前无所谓经, 孔于是开辟经学的创始人。 古文经学派则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 来的史料文献,并非始于孔子,但他们往 往假托周公等所谓先圣著作六经。 • 今文经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教育家,认 为六经寄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是孔 子“托古改制”的体现。注重从六经的 “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邦的 道理。 古文经学派则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孔子 只是对六经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然 后传(参《庄子· 天下篇》); 《荀子· 解蔽篇》引有《道经》。 儒家的著作有“六经”: 始见于《庄子· 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 《庄子· 天下篇》更进一步说: •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 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 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 这说明战国时期,“六经”已为儒家所专有. 但在这时,“经”并不专指儒家著作。 • 3、六经: 也叫“六艺” .“六经”本周秦古书,因 孔子曾删订、整理并设帐授徒,故为儒家专 有。其学说已在天下得以传播,并得到一些 学派的称道。
• 六经的排列顺序不同 • 今文经的排列顺序:《庄子· 天下篇》以及 司马迁的《史记》,都是《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古文经的排列顺序是:班固《汉书· 艺文 志》,将“六经”的次序改为《易》、 《书》、《诗》、《礼》、《乐》、《春 秋》,后来的学者也都遵照这一次序。
•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 认,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今 文经立于学官,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 • 古文经学派则一直处于被贬斥的地位,未 能立于学官。古文经虽有传本,也只藏于 朝廷秘府或在民间流传。直到西汉末代皇 帝汉平帝时,古文经才由于王莽一派政治 势力的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立于学 官,以与今文经博士相抗衡。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经部”(二)课件
•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
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天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
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 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
信仰天地
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
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
打开典籍 对话先贤 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 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典籍里的中国》
《经典常谈》
朱自清
《经典常谈》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经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三礼》第五
礼
礼仪之邦 克己复礼 礼尚往来 顶礼膜拜 礼崩乐坏 礼义廉耻 先礼后兵 知书达礼
分庭抗礼 彬彬有礼 礼贤下士 傲慢无礼
风俗习惯
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
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分儿。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
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
礼治 宗教仪式:天子诸侯祭天地山川,子孙祭祀祖先。
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等,人际关系。
诗礼乐 关系
三《礼》第五 原文选读
• 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 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东西了。关于礼,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礼仪》、
《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 经典书籍
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 《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 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 《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 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 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中国名著导读二尚书图讲述PPT学习教案
五行相生相克图
代表五种道,五种品行来解释你的命 运。
第8页/共15页
第二讲 尚书 三、尚书的影响
3、禅让
中国历史上有禅让制度,这种制度到底发生过没有我们还不知道,中国的 历代皇权是世袭的,这种世袭继承是天经地义的。尚书里所记述的这种禅让 制度成为后来的人们打破这种世袭制度,追求民主的一种武器。这种禅让制 度为历史学家们所认可,就是说,在中国社会早期,在中国在夏王朝之前的 尧舜时代就是一种禅让制度,部落联盟一块来选举首领,尧舜就是当时的首 领,史学家和其他学者把这个称为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真伪难辨,可以说,到今天为止,研究还没结束。
第6页/共15页
第二讲 尚书 三、尚书的影响
1、上古之书 汉儒所传的《今文尚书》28篇,是学术界认为较
为可信的商周资料。这28篇文献记载了我国原始社 会末期及夏、商和西周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的 政治制度、重要事件及天文、地理等情况,是研究 中国远古史极珍贵的史料。不仅如此,《尚书》所 体现的原始民主、天人感应、明德保民、大一统、 五行等思想观念,对后世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汉代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经书的整理、注 释、阐发与研究,并形成了一门学问,即经 学。经学家们有大量的著作传世,清朝乾隆 时编修《四库全书总目》,收入经部书籍就 达1773部、20427卷之多。
第2页/共15页
第二讲 尚书 二、尚书的流传
1、概述
《尚书》,作为儒家经典,又被称为《书经》,它是商、 周两代统治者的言论记录,其中一部分是春秋、战国时人 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历史。
第二讲第二讲尚书尚书二尚书的流传二尚书的流传22今古文尚书今古文尚书秦始皇焚书之后秦始皇焚书之后尚书尚书在西汉形成了两种版本在西汉形成了两种版本一种是由伏生所传仅一种是由伏生所传仅2828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即隶书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即隶书写成被称为写成被称为今文尚书今文尚书并立于学官在汉代广为流并立于学官在汉代广为流另一种被称为另一种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用六国的大篆书写的是用六国的大篆书写的据说在汉代有多次发现
《十三经导读》教学大纲
《十三经导读》课程大纲课程属性:人文系列公共课学时:3学时/周总51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单位:文学院一、课程性质“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都包括在“十三经”。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这些思想、精神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这些思想也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我们在发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
要做到这点, 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十三经导读》作为本科生公共限选课, 供大学各个专业本科生选修,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儒家十三部经典集中反映的思想学说及其精神要义,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今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扎实基础,也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扎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教学目的博大而精深的“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经典,是代表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经典,影响极大,它蕴含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方面:典章制度、政治形态、社会组织、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历史观念、宗教信仰、学术主张、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等,从而创造了“文、史、哲”不可分割的学术思想及历史文化。
《十三经导读》课程的开设,就是通过对十三部经典的讲解,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思想之渊薮,文化之滥觞,从而铸就从事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思想基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拓展历史文化知识视野,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进而激发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德才兼备之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十三经导读
十三经导读班级:1105*** 学院:理学院姓名:刘*宇学号:201*****一、解释词语1、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2、鲁十二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3、婚之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
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4、六官六官是指《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为六卿。
隋唐以后,用以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致和《周礼》六官分职相当,也统称为六官。
明清时,习惯把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分别用作六部尚书的别称。
5、十翼《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书籍,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归藏易》,“文王拘而演《周易》”,即为后世所注解的《易经》。
《易经》是中华祖先从上古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包括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
许多人言传《易经》只是算卦占筮之学,是有很大偏颇的。
二、春秋义士人说:“春秋无义士。
”那种纷乱的年代,实在无法说什么谁对谁错。
儒家十三经演示文稿
• 内容: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政治学术各方面,言简而旨远,文字隽 永。
• 作者:孔门弟子所论纂
第27页,共33页。
《里仁第四》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 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 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 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 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 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 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
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来自,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
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 元亨利贞
第14页,共33页。
• 概要:《礼记》亦称《小戴记》,为西汉《礼》今文学家戴
圣所纂,凡四十九篇
• 内容:《礼记》一书,对于风俗礼制方面,阐述最多,也有理
论内容,是研究封建时代宗法制度和礼教必读书 • 作者:大多是孔门七十子后学所记
第15页,共33页。
2024版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诵读比赛、讲座、 展览等文化活动,推广国学 经典,提高公众对国学经典 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创新传播方式
加强研究阐发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 电视、广播等,创新国学经 典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接 触和了解国学经典。
仁爱思想
阐述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包括爱人、 尊重人、关心人等方面。
中庸之道
讲解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 适度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教育观念
介绍孔子的教育观念,包括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等思想。
《大学》选读及讲解
大学之道
阐述《大学》所倡导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
讲解如何彰显和发扬人的天赋美德,包括 诚信、仁爱、公正等方面。
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
CONTENTS
• 引言 • 国学经典概述 • 诵读方法与技巧 • 国学经典选读 • 国学经典与现代生活 • 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01
引言
国学经典诵读的目的和意义
1 2 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诵读可以深入 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在诵读时,要确保发音准 确、清晰,注意区分平翘 舌、前后鼻音等,做到字 正腔圆。
抑扬顿挫
根据文本内容和情感变化, 运用不同的语调、停顿和 重音,使诵读更具表现力 和感染力。
情感投入
在诵读过程中,要深入理 解文本内涵,将自身情感 融入其中,使诵读更加生 动、感人。
诵读中的气息运用和声音控制
气息控制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如腹式呼吸,以保持气息平稳、充足。 在诵读长句或高亢部分时,要学会调整气息,避免气息不足或 过度换气。
《十三经导读》教学日历
《十三经导读》教学日历第一周第一讲《导论》 1学时1.“十三经”的演变2.《十三经注疏》3.经学流派4.学习与研究“十三经”的意义第一周至第二周第二讲《周易》导读 5学时1.《周易》的性质2.《周易》的成书和编撰3.《周易》题解4.《周易》的构成5.《周易》的占筮6.《周易》与后世易图7.《周易》哲学与中国文化8.《周易》参考文献9.《周易》研究参考论题第三周第三讲《尚书》导读 3学时1.何谓《尚书》2.《尚书》的流传3.《尚书》的辨伪4.《尚书》的内容第四周至第五周第四讲《诗经》导读 6学时1.《诗经》的基本问题2.《诗经》的思想内容3.《诗经》的成就、价值及影响4.《诗经》研究史简说第六周至第八周第五讲《春秋》经传导读 9学时1.《春秋》导论(1)六艺与六经(2)《春秋》经说略(3)《春秋》传说略2.《左传》导论(1)《左传》学源流(2)《左传》的文献价值3. 《公羊传》、《榖梁传》导论(1)《公羊传》学源流(2)《公羊传》的文献价值(3)《榖梁传》简介第九周至第十一周第六讲《仪礼》、《周礼》、《礼记》导读 9学时1.《仪礼》导读(1)“礼”与《仪礼》(2)《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3)《仪礼》书名的变迁及其结构(4)《仪礼》的内容及特点(5)历代《仪礼》研究概況(6)经典章节(7)《仪礼》学习参考文献2. 《周礼》导读(1)《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2)《周礼》的结构(3)《周礼》基本内容及思想(4)《周礼》研究概况(5)经典章节(6)参考书目3. 《礼记》导读(1)《礼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入经(2)《礼记》的篇章结构与分类(3)《礼记》的主要思想内容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第七讲《论语》导读 6学时1.引言2.孔子的仁学3.孔子的辩证思想4.经典章节导读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第八讲《孟子》导读 6学时1.孟子其人2.《孟子》升经3.《孟子》的思想(1)天道观(2)人性论(3)政治理想(4)五伦(5)教育学说第十六周第九讲《孝经》导读 3学时1.历代王朝对《孝经》的重视2.《孝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3.《孝经》的思想内容4.《孝经》的历史影响第十七周第十讲《尔雅》导读 3学时1.《尔雅》其名2.《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3.《尔雅》的内容4.《尔雅》入经5.《尔雅》注本及影响第十八周考试。
十三经导读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国学经典导读(PPT33页)
集: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杜甫出生在郑州巩义, 杜甫作为“集”的代表,数数出自他诗中的成语:
暴殄天物——“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又观打鱼》) 并蒂芙蓉——“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 惨淡经营——“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文采风流——“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英姿飒爽——“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飞扬跋扈——“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日暮途穷——“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指挥若定——“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 炙手可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 白衣苍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 冰壑玉壶——“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入奏行赠西山检察窦侍御》 冰雪聪明——“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波澜老成——“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 别开生面——“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国学和现代学术的大致对应关系(按内容分)
(张岱年,《〈国学入门丛书〉序》)
成德的 根本
治学的 工具
情感的 抒发
致用的方术
《四库全书》
经: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经: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经部经典:《四书》、《易经》、《书经》、《诗经》、 《礼记》、《左传》;
2024版国学经典PPT课件
案例二
在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提倡领导 者要具备包容心和协调能力,促进 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案例三
在国际关系中,中庸之道主张各国 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 构建和谐世界。
05
《孟子》解读
《孟子》概述及背景介绍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轲及其弟子所著,共七篇。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 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02
《论语》解读
《论语》概述及背景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 念。
《论语》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民贵君轻观念
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人民的支持与否。因此, 君主应重视民意、体察民情、顺应民心,以民为本。
民贵君轻观念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和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自身的权力和地位为重。
公平公正
领导者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 个员工,不偏袒任何一方。
知人善任
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员工 的潜力和优势,把合适的人放
在合适的位置上。
04
《中庸》解读
《中庸》概述及背景介绍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为 《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 子之孙子思所作。
儒家《十三经》剖析课件
VS
《论语》的内容涉及伦理、政治、教 育等方面,强调了“仁”的核心思想 ,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道德原则,以及“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这些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 道德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基石。
崇尚人文
重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 学科是培养人才、传承文 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思想
德育为先
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 本,应优先于智育和体育 。
知行合一
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认为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 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 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 力。
02
03
2. 教育普及
《十三经》作为古代教育的必修 课程,对儒家伦理和道德观念的 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04
02
《十三经》各经简介
《孝经》
阐述孝道之重要性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道德之本,也是 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石。书中强调了尊敬父母、关爱兄弟等传统孝道,同时也提 出了“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强 调君主的道德责任。
《十三经》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1. 文化传承
《十三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政治理念
《十三经》的政治主张对古代中 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 深远影响。
01
地位
《十三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 典,对后世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社会思想
和谐社会
主张社会和谐,反对战争和冲突 。
社会公义
《十三经译注 全十六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汤征
帝告 釐沃
汝鸠 汝方
01
汤誓
02
夏社 疑 至 臣扈
03
典宝
04
仲虺之诰
06
明居
05
汤诰
01
伊训
02
肆命 徂 后
04
太甲中
06
咸有一德
03
太甲上
05
太甲下
01
沃丁
02
咸乂四篇
04
仲丁
06
祖乙
03
伊陟 原 命
05
河亶甲
01
泰誓上
02
泰誓中
03
泰誓下
04
牧誓
05
武成
06
洪範
01
分器
02
旅獒
06
春秋左传 卷二十五 昭公六
05
春秋左传 卷二十四 昭公五
春秋左传卷二 1
十六 昭公七
2
春秋左传卷二 十七 定公上
3 春秋左传卷二
十八 定公下
4 春秋左传卷二
十九 哀公上
5 春秋左传卷三
十 哀公下
春秋公羊传译注
01
前言
02
隐公
03
桓公
04
庄公
06
僖公
05
闵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04
学记第十 八
06
杂记上第 二十
05
乐记第十 九
01
杂记下第 二十一
02
丧大记第 二十二
03
祭法第二 十三
04
祭义第二 十四
06
经解第二 十六
05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
《春秋》三传特别注重《春 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 倒在其次。
《春秋》三传都是以作者的姓氏命名的
《公羊传》 《穀梁传》
侧重解经(咬文嚼字)
《左传》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中国历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 ①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 见教训; ②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 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新的解释被保存了下来,便是所谓 的《易传》。
《尚书》第三
历史的出现、《尚书》的地位 《尚书》的主要内容 《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
历史的出现、《尚书》的地位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是 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记言历史: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 (商代、两周)
记事历史:化自称为他称,进行转述。 (战国时代开始)
造字“六书”之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 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 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通常用于具象物体的造 字。
造字“六书”之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 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 象的东西,以点画等象 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
造字“六书”之会意
仓颉造字说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拥 有双瞳四目。据说他看到了地 上的兽蹄儿、鸟爪儿留下的痕 迹,才以此为灵感造起字来。
《说文解字》
东汉时期许慎作《说文解字》,这是一部 划时代的书。
《说文解字》一书收入了大量小篆和晚周 文字,让后人可以追溯文字的本源。
许慎还分析了偏旁,定出了部首。
《说文解字》本身是一部文字学的典籍, 同时也是一切古典的工具。
②《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 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 《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 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