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导读课件

合集下载

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
• 随着今文经学研究日益走向烦琐,其影
响也日益衰退。
• 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
逐渐压倒今文经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 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如贾逵、马 融、许慎等人 。
• 值得提出的还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
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 拘泥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 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 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 文经学。至此,从西汉末年开始的今古文 经学之争暂告一段落。
所以,考虑到把内涵与时段结合起来 划分经学派别,我们可以把经学分成“汉 代今文经学”、“汉代古文经学”、“唐 代注疏之学”、“宋明程朱理学”、“宋 明陆王心学”、“清代汉学”(崇尚古文 经学以及汉代注疏之学)、“清代宋学” (崇尚今文经学以及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等几个主要的学术派别。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三、六经到十三经
• 1.六经
“六经”,始见于《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经, 自以为久矣,熟知其故矣。”
1.六经
《庄子·天运》篇是战国后期庄子后学的 著作,所以“六经”概念的流行当在战国的 后期。
新出土之《郭店楚简》曾简述《诗》、 《书》、《礼》、《乐》、《易》、《春秋》 六者的学术要义,可见在战国中后期上述六 部经典已经合为一套整体的学术著作。可与 《庄子》、《荀子》等传世文献互参,以为 佐证。
从字形上判别,织机纵向的经线, 是“经”字的本义。
根据《说文解字》,“经”的本 义指纺织的纵线,原可泛指成编的书 册典籍;引申而有日常、纲常、恒常、 纲纪等意蕴。至战国诸子则用以指称 其书中的重要篇章或典籍。

《中国古典名着导读》课件

《中国古典名着导读》课件

THANKS
谢谢
《水浒传》
明代施耐庵所著,是中国古代长篇 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梁山好汉起 义为主线,描绘了农民起义和社会 矛盾的激化。
《西游记》
明代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代神魔 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唐僧取经为 主线,描绘了神话传说和道教文化 。
02
CHAPTER
《红楼梦》导读
《红楼梦》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和成书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背后的 社会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名着导读》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国古典名着概述 • 《红楼梦》导读 • 《水浒传》导读 • 《西游记》导读 • 《三国演义》导读
01
CHAPTER
中国古典名着概述
中国古典名着的发展历程
起源期
从先秦时期到汉代,中国古典名着开 始萌芽,以《诗经》、《楚辞》等为 代表。
成熟期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道教思想的批判和 对佛教思想的弘扬上。作品通过描绘唐僧师徒四人取经 的过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沦丧与救赎等主题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游记》以浪漫主义为主要表现 手法,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 成了一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小说。作品语言幽默诙谐、生 动形象,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 西游记》的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跌宕,令人百读不厌。
《水浒传》导读
《水浒传》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介绍《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生平 事迹和成书背景,包括历史背景、文 化背景和文学背景。
详细描述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曾参加科举考 试,后弃官归隐,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搜集整理关于宋江起义的故事,经 过加工整理,创作出《水浒传》。

十三经导读课件

十三经导读课件

• 今文经学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手定的,先 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之前无所谓经, 孔于是开辟经学的创始人。 古文经学派则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 来的史料文献,并非始于孔子,但他们往 往假托周公等所谓先圣著作六经。 • 今文经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教育家,认 为六经寄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是孔 子“托古改制”的体现。注重从六经的 “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邦的 道理。 古文经学派则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孔子 只是对六经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然 后传(参《庄子· 天下篇》); 《荀子· 解蔽篇》引有《道经》。 儒家的著作有“六经”: 始见于《庄子· 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 《庄子· 天下篇》更进一步说: •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 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 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 这说明战国时期,“六经”已为儒家所专有. 但在这时,“经”并不专指儒家著作。 • 3、六经: 也叫“六艺” .“六经”本周秦古书,因 孔子曾删订、整理并设帐授徒,故为儒家专 有。其学说已在天下得以传播,并得到一些 学派的称道。
• 六经的排列顺序不同 • 今文经的排列顺序:《庄子· 天下篇》以及 司马迁的《史记》,都是《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古文经的排列顺序是:班固《汉书· 艺文 志》,将“六经”的次序改为《易》、 《书》、《诗》、《礼》、《乐》、《春 秋》,后来的学者也都遵照这一次序。
•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 认,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今 文经立于学官,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 • 古文经学派则一直处于被贬斥的地位,未 能立于学官。古文经虽有传本,也只藏于 朝廷秘府或在民间流传。直到西汉末代皇 帝汉平帝时,古文经才由于王莽一派政治 势力的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立于学 官,以与今文经博士相抗衡。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经部”(二)课件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经部”(二)课件

•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
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天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
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 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
信仰天地
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
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
打开典籍 对话先贤 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 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典籍里的中国》
《经典常谈》
朱自清
《经典常谈》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三礼》第五

礼仪之邦 克己复礼 礼尚往来 顶礼膜拜 礼崩乐坏 礼义廉耻 先礼后兵 知书达礼
分庭抗礼 彬彬有礼 礼贤下士 傲慢无礼
风俗习惯
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
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分儿。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
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
礼治 宗教仪式:天子诸侯祭天地山川,子孙祭祀祖先。
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等,人际关系。
诗礼乐 关系
三《礼》第五 原文选读
• 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 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东西了。关于礼,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礼仪》、
《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 经典书籍
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 《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 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 《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 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 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十三经导读》教学大纲

《十三经导读》教学大纲

《十三经导读》课程大纲课程属性:人文系列公共课学时:3学时/周总51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单位:文学院一、课程性质“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都包括在“十三经”。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这些思想、精神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这些思想也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我们在发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

要做到这点, 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十三经导读》作为本科生公共限选课, 供大学各个专业本科生选修,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儒家十三部经典集中反映的思想学说及其精神要义,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今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扎实基础,也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扎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教学目的博大而精深的“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经典,是代表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经典,影响极大,它蕴含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方面:典章制度、政治形态、社会组织、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历史观念、宗教信仰、学术主张、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等,从而创造了“文、史、哲”不可分割的学术思想及历史文化。

《十三经导读》课程的开设,就是通过对十三部经典的讲解,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思想之渊薮,文化之滥觞,从而铸就从事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思想基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拓展历史文化知识视野,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进而激发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德才兼备之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十三经导读

十三经导读

十三经导读班级:1105*** 学院:理学院姓名:刘*宇学号:201*****一、解释词语1、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2、鲁十二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3、婚之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

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4、六官六官是指《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为六卿。

隋唐以后,用以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致和《周礼》六官分职相当,也统称为六官。

明清时,习惯把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分别用作六部尚书的别称。

5、十翼《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书籍,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归藏易》,“文王拘而演《周易》”,即为后世所注解的《易经》。

《易经》是中华祖先从上古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包括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

许多人言传《易经》只是算卦占筮之学,是有很大偏颇的。

二、春秋义士人说:“春秋无义士。

”那种纷乱的年代,实在无法说什么谁对谁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礼记二章》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礼记二章》课件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 “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 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
“类比推理”。
12/14/2021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 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2/14/2021
语言特点
1、多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12/14/2021
解释下例加点词语
(1)虽有嘉肴。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 象。“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善:好处。良好。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因此,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 其味道的甘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 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 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12/14/2021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12/14/2021
《礼记》
背景资料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
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 而成,共49篇。

儒家十三经演示文稿

儒家十三经演示文稿
第26页,共33页。
• 内容: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政治学术各方面,言简而旨远,文字隽 永。
• 作者:孔门弟子所论纂
第27页,共33页。
《里仁第四》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 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 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 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 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 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 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
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来自,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
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 元亨利贞
第14页,共33页。
• 概要:《礼记》亦称《小戴记》,为西汉《礼》今文学家戴
圣所纂,凡四十九篇
• 内容:《礼记》一书,对于风俗礼制方面,阐述最多,也有理
论内容,是研究封建时代宗法制度和礼教必读书 • 作者:大多是孔门七十子后学所记
第15页,共33页。

2024版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

2024版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
将国学经典融入教育体系,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 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 热爱。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诵读比赛、讲座、 展览等文化活动,推广国学 经典,提高公众对国学经典 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创新传播方式
加强研究阐发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 电视、广播等,创新国学经 典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接 触和了解国学经典。
仁爱思想
阐述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包括爱人、 尊重人、关心人等方面。
中庸之道
讲解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 适度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教育观念
介绍孔子的教育观念,包括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等思想。
《大学》选读及讲解
大学之道
阐述《大学》所倡导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
讲解如何彰显和发扬人的天赋美德,包括 诚信、仁爱、公正等方面。
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
CONTENTS
• 引言 • 国学经典概述 • 诵读方法与技巧 • 国学经典选读 • 国学经典与现代生活 • 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01
引言
国学经典诵读的目的和意义
1 2 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诵读可以深入 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在诵读时,要确保发音准 确、清晰,注意区分平翘 舌、前后鼻音等,做到字 正腔圆。
抑扬顿挫
根据文本内容和情感变化, 运用不同的语调、停顿和 重音,使诵读更具表现力 和感染力。
情感投入
在诵读过程中,要深入理 解文本内涵,将自身情感 融入其中,使诵读更加生 动、感人。
诵读中的气息运用和声音控制
气息控制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如腹式呼吸,以保持气息平稳、充足。 在诵读长句或高亢部分时,要学会调整气息,避免气息不足或 过度换气。

《十三经导读》教学日历

《十三经导读》教学日历

《十三经导读》教学日历第一周第一讲《导论》 1学时1.“十三经”的演变2.《十三经注疏》3.经学流派4.学习与研究“十三经”的意义第一周至第二周第二讲《周易》导读 5学时1.《周易》的性质2.《周易》的成书和编撰3.《周易》题解4.《周易》的构成5.《周易》的占筮6.《周易》与后世易图7.《周易》哲学与中国文化8.《周易》参考文献9.《周易》研究参考论题第三周第三讲《尚书》导读 3学时1.何谓《尚书》2.《尚书》的流传3.《尚书》的辨伪4.《尚书》的内容第四周至第五周第四讲《诗经》导读 6学时1.《诗经》的基本问题2.《诗经》的思想内容3.《诗经》的成就、价值及影响4.《诗经》研究史简说第六周至第八周第五讲《春秋》经传导读 9学时1.《春秋》导论(1)六艺与六经(2)《春秋》经说略(3)《春秋》传说略2.《左传》导论(1)《左传》学源流(2)《左传》的文献价值3. 《公羊传》、《榖梁传》导论(1)《公羊传》学源流(2)《公羊传》的文献价值(3)《榖梁传》简介第九周至第十一周第六讲《仪礼》、《周礼》、《礼记》导读 9学时1.《仪礼》导读(1)“礼”与《仪礼》(2)《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3)《仪礼》书名的变迁及其结构(4)《仪礼》的内容及特点(5)历代《仪礼》研究概況(6)经典章节(7)《仪礼》学习参考文献2. 《周礼》导读(1)《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2)《周礼》的结构(3)《周礼》基本内容及思想(4)《周礼》研究概况(5)经典章节(6)参考书目3. 《礼记》导读(1)《礼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入经(2)《礼记》的篇章结构与分类(3)《礼记》的主要思想内容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第七讲《论语》导读 6学时1.引言2.孔子的仁学3.孔子的辩证思想4.经典章节导读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第八讲《孟子》导读 6学时1.孟子其人2.《孟子》升经3.《孟子》的思想(1)天道观(2)人性论(3)政治理想(4)五伦(5)教育学说第十六周第九讲《孝经》导读 3学时1.历代王朝对《孝经》的重视2.《孝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3.《孝经》的思想内容4.《孝经》的历史影响第十七周第十讲《尔雅》导读 3学时1.《尔雅》其名2.《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3.《尔雅》的内容4.《尔雅》入经5.《尔雅》注本及影响第十八周考试。

十三经导读

十三经导读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国学经典导读(PPT33页)

国学经典导读(PPT33页)

集: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杜甫出生在郑州巩义, 杜甫作为“集”的代表,数数出自他诗中的成语:
暴殄天物——“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又观打鱼》) 并蒂芙蓉——“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 惨淡经营——“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文采风流——“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英姿飒爽——“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飞扬跋扈——“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日暮途穷——“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指挥若定——“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 炙手可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 白衣苍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 冰壑玉壶——“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入奏行赠西山检察窦侍御》 冰雪聪明——“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波澜老成——“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 别开生面——“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国学和现代学术的大致对应关系(按内容分)
(张岱年,《〈国学入门丛书〉序》)
成德的 根本
治学的 工具
情感的 抒发
致用的方术
《四库全书》
经: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经: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经部经典:《四书》、《易经》、《书经》、《诗经》、 《礼记》、《左传》;

语文(基础模块)第十三课_《老子三则》PPT

语文(基础模块)第十三课_《老子三则》PPT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问题:大家听完故事有何感想呢?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1)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重视积累,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认为,凡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大的事物总是由小事发 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 应该了解这个过程。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2)事物两面性是相对存在的,要如何来把握呢?
在前面关于事物两面性的解说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阴阳的分类, 并认识到了两面性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存在的。要真正地把握好两面 性,首先要树立一个全局观念,就是“合二为一”的观念,其次用三 分法的思维来作判断。三分法就是要灵活地掌握事物两面性变化的条 件,灵活进行区分。当我们都善于用三分法来认识世界时,属于中国 人特有的太极思维就形成了。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文意解析: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吉凶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的。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祸和福都是命运的安排,并且认为福是无法创造 的,祸是难以避免的,这是比较消极的人生观。
其实,老子所说的福与祸我们可以解读为吉与凶的观念,吉就是对我 们自己有利的情况,凶则相反。没有永恒不变的吉与凶,人们应该遵循 “道”即客观的自然规律去趋吉避凶,超越吉凶。
《老《子老》子三》则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背诵课文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老子》三则
(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恒也。(第2章)

儒家《十三经》剖析课件

儒家《十三经》剖析课件

VS
《论语》的内容涉及伦理、政治、教 育等方面,强调了“仁”的核心思想 ,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道德原则,以及“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这些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 道德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基石。
崇尚人文
重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 学科是培养人才、传承文 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思想
德育为先
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 本,应优先于智育和体育 。
知行合一
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认为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 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 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 力。
02
03
2. 教育普及
《十三经》作为古代教育的必修 课程,对儒家伦理和道德观念的 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04
02
《十三经》各经简介
《孝经》
阐述孝道之重要性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道德之本,也是 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石。书中强调了尊敬父母、关爱兄弟等传统孝道,同时也提 出了“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强 调君主的道德责任。
《十三经》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1. 文化传承
《十三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政治理念
《十三经》的政治主张对古代中 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 深远影响。
01
地位
《十三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 典,对后世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社会思想
和谐社会
主张社会和谐,反对战争和冲突 。
社会公义

《十三经译注(全十六册)》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十三经译注(全十六册)》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6
春秋左传 卷二十五 昭公六
05
春秋左传 卷二十四 昭公五
春秋左传卷二 1
十六 昭公七
2
春秋左传卷二 十七 定公上
3 春秋左传卷二
十八 定公下
4 春秋左传卷二
十九 哀公上
5 春秋左传卷三
十 哀公下
春秋公羊传译注
01
前言
02
隐公
03
桓公
04
庄公
06
僖公
05
闵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一一、司 刑
05
一〇、司 民
01
一二、司 刺
02
一三、司 约
03
一四、司 盟
04
一五、职 金
06
一七、犬 人
05
一六、司 厉
01
总叙
02
一、轮人
04
三、辀人
06
五、冶氏
03
二、舆人
05
四、筑氏
01
六、桃氏
02
七、凫氏
03
八、栗氏
04
九、段氏 (阙)
06
一一、鲍 人
05
一〇、函 人
01
一二、人
01
叙官
02
一、大宰
04
三、宰夫
06
五、宫伯
03
二、小宰
05
四、宫正
01
六、膳夫
02
七、庖人
03
八、内饔
04
九、外饔
06
一一、甸 师
05
一〇、亨 人
01
一二、兽 人
02
一三、渔 人

先秦诸子导读(课堂PPT)

先秦诸子导读(课堂PPT)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
士。
•《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
子。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
20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21
11
•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
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 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 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 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 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 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 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 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 下裂。 ——《庄子·天下篇》
许多官员带着图籍流亡到别 国。7源自•《论语·微子》:周衰时,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 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 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 于海。”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召伯盈逐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
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奔 楚。”
8
(三)私学盛行
•散失了的史官为了谋生,传授
• 巫史职掌文化,如仓颉造字,君举必书。 • 西周乐正:春秋教之以《礼》、《乐》,
冬夏教之以《诗》、《书》。
• 学在官府,是一种职业技能或身份修养的
学习,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诵读诗
书,是为礼仪实践服务的。
6
(二)文化下移
•王室衰败,政权下移,史官
散失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礼失而求诸野” •在周王朝的分崩离析中,有
14
•《晏子》八篇。名婴,谥平仲,
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 《列传》。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
孙,为鲁缪公师。

国学经典PPT课件

国学经典PPT课件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7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2014 2013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2012
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0
国学经典国学国学经 典国学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
2011
国学经典国学国学经 典国学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
2012
国学经典国学国学经 典国学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 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 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 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 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二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三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 经典国学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东汉末年,郑玄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独尊于 众家之上。 • 郑玄字康成,是兼通今古文两派经学的学者。 郑玄在古文经学基础上,又参采了今文经学 的某些观点(甚至包括一些谶纬之说) ,打破 经学门户之见自成一家形成郑学。受到儒生 们极大尊崇,于是天下经生尽从郑学。 • 郑玄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 学的确立,使得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今文经 学实际上被推翻,并且长期以来今古文经学 的激烈斗争也从此趋于沉寂。
• 东晋以后,玄学又与佛学合流。这时多用 玄学语言解释佛经,推动了佛学在中国的 发展。 • 南北朝时期也还有南学、北学之分。 • 一般地说,北朝儒生比较多地保留东汉的 学风,注重讲究儒学经义,受老庄思想影 响较少,学风也比较朴实,而南朝则是更 多地继承了魏晋的学风,用老庄虚无玄远 的思想来改造儒家的经义比较突出,因此 更注意文辞,学风比较虚浮。在经学史上, 一般都把这种玄学化的南方经学视为这时 期的经学正统。
• • • • Βιβλιοθήκη • •陶潜《圣贤群辅录》说孔子后八儒: 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 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 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 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 乐正氏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 公孙氏传《易》,为洁净精微之儒。
• 二、秦朝:儒学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 • 公元前221年,秦“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 而御海内”, 用不到10年的时间,相继兼并 了韩、魏、楚、赵、燕、齐等国,终于在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的王朝,开创了 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 就思想传统而言,秦承魏制。 秦王朝在其统一全国前后都始终如一地对儒 学表示过适度的尊重。置博士官,伏生、叔 孙通、张苍,史皆称其故秦博士。
• 三、汉代经学的兴起与昌盛 • 1、经学是汉代学术的主流。汉代经学的兴起, 是时代的需要 。 • 汉朝初立,儒生开始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 讲习经学,但其时尚有战事,刘邦又不爱好 儒术。 • 惠帝时当权的公卿大臣也都是武夫,不以学 术为意。 • 文、景二帝,渐留意于学术,广开献书之路, 为儒经置专经博士。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 今文经学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手定的,先 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之前无所谓经, 孔于是开辟经学的创始人。 古文经学派则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 来的史料文献,并非始于孔子,但他们往 往假托周公等所谓先圣著作六经。 • 今文经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教育家,认 为六经寄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是孔 子“托古改制”的体现。注重从六经的 “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邦的 道理。 古文经学派则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孔子 只是对六经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然 后传给后人。
• 从学术观点上看,今文经学派以《公羊传》 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董仲舒是主要 代表人物。宣扬《公羊传》中的“大一统” 思想,提出了“君权神授”的、“天人感 应”, “天人合一”的观点。 • 西汉的古文经学派把《周礼》奉为主要经 典。他们反对今文经学者们的迷信观点, 讲求实学,注重从名物训诂方面去解读经 书,因此学风比较村朴实。但是古文经中 也有不少被他们窜改、增加的地方,有些 注释也不免流于烦琐。 •
• 3、统治者的提倡 • 汉文帝时,儒家学者贾谊也多次强调,秦朝 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 • 汉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又提出一系列固 国安邦的建议。其中包括鼓励向北边移民以 抵御匈奴的骚扰和 “削藩之策”等等。 • 景帝三年(前154年)的吴楚七国之乱。 • “君权神授”、“大一统"是汉武帝实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根本原因。
• 言《诗》自鲁之申培公、齐人辕固(生)、 燕人韩婴 •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 • 言《礼》自鲁高堂生 • 言《易》自葘川田生 • 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 于赵自董仲舒 • 古文经书——古文经。 • 鲁恭王坏孔子宅,得用六国古文字书写的儒家 典籍 • 河间献王得古文先秦典籍:《周官》《尚书》 • 《礼》《礼记》《孟子》《老子》
• 武帝以儒者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 自西汉宣、元时代至东汉,是经学史上的极 盛时代。 • 元帝尤好儒学,经师韦贤、韦玄成父子、匡 衡都位至丞相,贡禹、薛广德位至御史大夫, 以后公卿之位,以经术进身者占了很高的比 例。 • 读经成了通向高官厚禄的大道,当时流行的 邹鲁之谚“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 2、儒者的自觉传播与经书的恢复 • 秦焚书,使民间的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秦 亡以后又迅速得以恢复。 • 儒者所传——今文经 • 伏生治《尚书》,汉定天下,他即所藏《书》 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能言 《尚书》。 • 申公年轻时与楚元王刘交等一起受《诗》于 浮丘伯,后来归鲁退居家教,弟子自远方至 受业者百余人。 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传讲《诗》,称 为“三家诗”。
•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河图赤伏符》) • “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王。” (《河图 会昌符》) • “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 (《易运 期》) •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观召集儒生 们来考论五经异同。编著成《白虎通义》, 它促使今文经学进一步神学化。
• 两汉时期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 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原只是抄录的 文字不同,但是后来却形成了两个学术上 的派别。 •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这两个学派各 立门户,各有师法,它们对孔子的评价、 对六经的解释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等都存 在很大分歧。 • 两派的对立首先表现在对六经的作者有不 同的看法。
• 4、周秦前的古书—坟典 中国文明的起源相当早,文字的发明与使 用也在孔子之前一个相当久远的年代。《左 传.昭公十二年》记载,王曰:“是良史也, 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 索》、《九丘》。” 《三坟》,是伏羲三皇之书; 《五典》是唐尧、虞舜五帝之书; 《八索》,是有关八卦的最早的书; 《九丘》为九州土地、风气之书。
• 2、先秦之经 墨子有《墨经》(参《庄子· 天下篇》); 《荀子· 解蔽篇》引有《道经》。 儒家的著作有“六经”: 始见于《庄子· 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 《庄子· 天下篇》更进一步说: •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 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 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 这说明战国时期,“六经”已为儒家所专有. 但在这时,“经”并不专指儒家著作。 • 3、六经: 也叫“六艺” .“六经”本周秦古书,因 孔子曾删订、整理并设帐授徒,故为儒家专 有。其学说已在天下得以传播,并得到一些 学派的称道。
•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 • 魏正始(240—248年)年间,何晏作《道德 论》、注《论语》,王弼注《老子》、 《易经》等,就是提倡虚无思想的代表。以 后魏晋之际,向秀等人也大肆宣扬伦理纲常 出于自然,认为封建秩序是天理的自然。 • 儒家的经义同老庄思想结合起来,发展为玄 学,就是这时期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大特点.
• 六经的排列顺序不同 • 今文经的排列顺序:《庄子· 天下篇》以及 司马迁的《史记》,都是《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古文经的排列顺序是:班固《汉书· 艺文 志》,将“六经”的次序改为《易》、 《书》、《诗》、《礼》、《乐》、《春 秋》,后来的学者也都遵照这一次序。
•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 认,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今 文经立于学官,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 • 古文经学派则一直处于被贬斥的地位,未 能立于学官。古文经虽有传本,也只藏于 朝廷秘府或在民间流传。直到西汉末代皇 帝汉平帝时,古文经才由于王莽一派政治 势力的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立于学 官,以与今文经博士相抗衡。
• “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所 职,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 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 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 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 药。今闻韩众[终]去不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 终不得药,徒以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 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 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 首。”于是下令将在咸阳诸生犯禁者四百六 十余人全部坑杀。
• 儒者“师古”以及分封诸子以卫社稷,无法 使统一帝国得到巩固和稳定。 • 秦始皇借助于阴阳五行化之后的儒学,好谶, 喜方术,求长生不老。 • “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 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 朝贺皆自是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 黑。……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 焚书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 213年。
•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干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 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 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
• 6、孔子没后,儒分为八派 • 《韩非子.显学篇》有一个大概的描述: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 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 儒。” • 有可能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贡献且未被归入 儒家八派的还有 • 曾子、有子、子游、子夏等。
• 汉代官方从中央到地方的经学教育系统, 也越来越庞大。自武帝设博士弟子员五十 人,以后逐朝增加,元帝时设员千人,成 帝时曾增至三千人。 • 汉代儒生的进身,除了博士弟子,还有孝 廉等途径。利禄之路,是经学发展的主要 动力。
• 东汉经学的趋于衰落,其政治上的原因是 主要的。 • 东汉经学的衰落,也有经学本身的原因。 经学成为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繁琐哲学。 • 东汉谶纬的兴起。 • 谶、谶语,是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 的征兆。 • 纬是对经而言的,今文经学家们利用天上 星象的变化来预卜人事的吉凶,并以此来 解释儒家经典,其著作就称为“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