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古今公文对比
古今公文对比
•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 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 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 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 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 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 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 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 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简洁凝练
公文作者要有惜字如金的精神, 巧用文言词语,删繁就简,以使 文无冗句,体现出公文语言的简 洁凝炼,要言不挤,意尽言止的 特色。
★(1)有的人不符合上级有关规定,有的
人超出标准支取费用,这两种费用,以及 寻找各种漂亮借口以出派名义游览,利用 公款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的,是不能也是 不可给予报销的。 ★ (2)凡不符合制度规定而超标的费用开 支,或以出差名义游山玩水的,一律 不予报销。
从文质兼备到以质为主
———试论古今公文的对比
主要内容
一、古代公文写作特点 二、现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三、古今公文语言对比
古代公文写作特点
• 一、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 二、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 三、文学色彩浓厚, 具有审美价值
eg:明代张溥《鲍参军集》的 一篇《请假启》。臣启:臣居 家之治,上漏下湿。暑雨将降, 有惧崩压。比欲完葺,私寡功 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冒 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 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谨启。
上文中的鲍照处于社会混乱状态下的南 北朝时期,统治者即使再昏庸无能,但 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朝官,面对居家 “暑雨将降,有惧崩压”的危宅,还要 “躬役”,而且,用语谨慎谦恭“伏愿 天恩,赐垂矜许”,让人顿生恻隐之心。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个简要介绍:
1.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公文体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主要分为封命和告诫两大类。
封命是国家向诸侯国下达的军事、政治命令,告诫是国家向内部王室成员及官员发出的命令和劝告。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的公文体制比较严格,以法律为准绳。
公文种类有律令、诏书、奏报、试制等,主要用于法律文书、政令传达和吏治管理。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公文体制比较宽松,主要分为谕旨、符书和表章三个类别。
谕旨是皇帝向百官下达的命令、奖赏和警告;符书是中央政府与各地官员之间传递消息的文书;表章是官员向上级报告工作或请示决策的文书。
4.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的公文体制相当庞杂,主要包括奏章、表状、诏令、牒书等。
奏章是官员向皇帝上书请示或报告的文书;表状主要用于官员与上级之间的交流;诏令是皇帝下达的政令;牒书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络和通讯。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的公文体制比较精细,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奏章、制书、敕书、谕旨、行文等。
奏章是官
员向皇帝上报或请求决策的文书;谕旨是皇帝向官员下达的命令;行文是官员之间传递命令和通知的文书。
以上是对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的简要介绍,每个朝代的公文体制都有其特色和变化。
从文质兼备到以质为主——试论古今公文语言的对比
从文质兼备到以文为主——试谈古今公文语言的对比摘要:公文是自古至今继承性最强的文体之一,但是在流传过程中。
公文语言也发生了很多嬗变。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古代公文语言文质兼备的特点发展到现代公文语言以质为主的特点。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特点进行阐述,并对这一嬗变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古代公文现代公文对比公文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
从最原始的甲骨文书、钟鼎铭文到五经之一《尚书》,再到历朝历代的正史、典册、事类汇编、事略、会要、文献通考、大诏令集等都保存有大量的公文。
在这漫长的发展嬗变过程中,公文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公文语言从文质兼备的特点发展到以质为主的特点。
下面,本文将对这一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阐述。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优秀的古代公文读来总是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一般,可以与优美的散文并驾齐驱,而且无一不是思想内容和形式表达完美统一的佳作,被人广为流传。
古代公文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和其语言特点有着重要的联系。
春秋时期,孔子就对古代文章的文质关系做出了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古代公文语言也形成了情理并用,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特点。
古代公文写作时非常注重双方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我们用一则简单、常用的请假条为例来了解一下这个特点。
下面是选自明代张溥《鲍参军集》的一篇《请假启》:“臣启:臣居家之治,上漏下湿。
暑雨将降,有惧崩压。
比欲完葺,私寡功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
冒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
谨启。
”②这封《请假启》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年过半百的朝官,面对居家“暑雨将降,有惧崩压”的危宅,却要“躬役”修葺,而且用语是如此的谨慎谦恭“伏愿天恩,赐垂矜许”,让人顿生恻隐之心。
鲍照不得不请假的原因、请假的假期时限,以及有理有节的行为礼数,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表现得十①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②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鲍參军集卷1. 1879年分透彻清楚。
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
第二章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第一节公务文书的产生及其演变一、公文的产生(一)公文产生的条件1.文字的出现;2.国家的产生。
(二)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甲骨文书至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书。
1.甲骨文书的发现:●河南安阳小屯村●王懿荣●15万片左右2.甲骨文书的材料:‚甲骨‛的制成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也有牛的肩胛骨,还有少量的人头骨和兽骨。
我们所说的‚甲骨‛是‚卜用甲骨‛的简称,分为刻辞和不刻辞的两种,通常所指的‚甲骨‛是刻辞的甲骨。
3.甲骨文书的内容:甲骨文书是殷商王朝政务活动的记录。
包括祭祀、天时、征战、王事、旬夕(对今夕来旬的卜问)等。
可以分为:(1)占卜文书(甲骨卜辞),记录占卜的时间、求告的事件、显示的征兆及日后应验结果;(2)记事刻辞,记录非占卜的事件;(3)表谱刻辞(包括祭祀谱和家谱)。
4.甲骨文书的撰制:有一定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结构:完整的占卜文书大致包含四部分,即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制作:大致要经过取材、锯削、刮磨、钻凿、灼兆、刻辞、书辞、涂辞、刻兆等九道程序。
还没有统一的规格。
文书由史官负责镌刻并在文书上签名。
5.甲骨文书的价值:是后世研究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组织、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极其珍贵的史料。
二、公文的演变公文自产生后,在表达手段、物质构成形态、名称及结构程式、文种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表达手段的变化1.人类表达手段的变化2.文书表达手段的变化:对刻契加书文字(二)范围的纯化与类似事物的区分标准不断明确。
(三)物质构成形态的变化文书的物质构成形态包括:书面载体显字材料书写工具至东汉发明了纸,这是文化史也是文书史上的大革命。
文书用纸之后,引起了文书本身形式及各种有关文书制度的变化:第一,文书从竹木的篇或版等形式变为卷轴式。
卷始于帛而广用于纸。
把若干纸张粘连起来,成一横幅,用一根木棒做中心,自左而右围绕着木棒卷起来成为一束(自左至右,开头的内容能在最外面),这叫卷子,这根细木棒叫做轴。
公文格式新旧对照表
公文格式新旧对照表1公文格式新旧对照表项目现公文格式旧公文格式主要区别内容页面布局主要的变化有:一(一)页边距:上3.5厘米,下2.4厘米,左2.8厘米,右2.4厘米。
(一)页边距:上3厘米,下3厘米,左2.9厘米,右2.9厘米。
页面布局均有变化(二)版式:奇偶页不同,页脚2.5厘米。
(二)版式:奇偶页不同,页眉1.5厘米,页脚2.5厘米。
(三)文档网格:指定行和字符网络(H);字符数:每行44,跨度10.1磅;行数:每页47,跨度14.3。
(三)文档网格:指定行和字符网络(H);字符数:每行45,跨度9.6磅;行数:每页46,跨度14.6。
(四)行距:固定值29.7磅。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四)行距:固定值30磅。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2项目现公文格式旧公文格式主要区别内容排版文字主要的变化主要有:二(一)版面。
1.行数和字数。
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一)版面。
1.行数和字数。
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正文字体改为3号方正仿宋体简体字。
2.字体和字号。
如无特殊说明,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方正仿宋体简体字。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2.字体和字号。
如无特殊说明,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3.如无特殊说明,公文中文字的颜色均为黑色。
3.如无特殊说明,公文中文字的颜色均为黑色。
3项目现公文格式旧公文格式主要区别二(二)公文文件格式各要素编排规则。
1.如需标注份号、密级和紧急程度,一般用3号方正黑体简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如同时出现顺序自上而下分行排列。
(二)公文文件格式各要素编排规则。
1.如需标注份号、密级和紧急程度,份号用3号黑体字的阿拉伯数码,顶格标识在版心左上角第1行;密级和紧急程度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两字之间空1字,如同时出现顺序自上而下分行排列。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公文是一种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文书形式,它具有规范、准确和正式等特点。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其格式和风格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古代的行政公文多以纸质为载体,书写方式主要为手写,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
古代行政公文的格式严谨,大部分公文由上至下分为标题、题词、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其中,标题通常以“奏章”、“表状”等词语开头,题词用以概括公文文件的主题,正文详细阐述问题,落款则是公文的起草单位和日期。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尊重上级权威,因此在内容表达上常用恭维性辞藻和尊称,以显示对上级的敬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行政公文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电子化的出现,使得公文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其次是公文格式的规范化,现代的行政公文排版要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段落分明。
现代行政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正文、附件等部分,其中标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内容;正文部分要以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具体问题和相关措施;附件则用于携带相关文件和资料。
在现代化的行政公文中,存在许多公文类型,比如公告、通知、公函、合同等。
每种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格式要求。
以合同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合同通常由标题、正文、签名、日期和附件等部分组成。
标题部分表明合同的类型和名称;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签名和日期是合同的有效性证明,附件则是携带相关的附加信息。
总之,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文书的格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礼节和尊重上级权威,而现代行政公文则更加注重简洁、准确和规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政公文在行政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通过规范化的文书形式,确保了行政事务的有效进行。
中国古(近)代公文100种
中国古(近)代公文100种为了让大家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公牍的种类、用途及其演变情况,现以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所列九十余种从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体制为基础,参照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和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中有关同一体裁的介绍,并征引近人许同莘《公牍学史》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以及《辞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资料,相互补充,撮为此篇,共介绍古代公文一百余种,以供参阅,尚祈斧正。
一、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典】典常。
是记述的古代帝王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
【谟】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策划谋议的文件。
如《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
【训】是国君教导臣下的文辞。
始见于《尚书·盘庚》:“予告汝训汝”。
孔安国《尚书序》解释曰“教导之文曰训”。
有时以下戒上也可用训,如伊尹对太甲所云,也称《伊训》。
【诰】教告众民,昭告诸候,禁戒、受命之辞。
如《尚书》有《汤浩》、《大诰》、《酒诰》,汉唐时代还偶尔使用,宋代则用为授予官职的文书。
【誓】宣誓文辞,如出师告祭天地,登坛誓师和征讨敌人的檄文。
《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
【命】是命官之辞,大曰命,小曰令。
王言同称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书》中的《说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饬职,如《尚书·毕命》;有的用以赏赐,如《尚书·文候之命》。
秦并天下,改命为制。
【令】小于命,始见于《尚书·同命》:“发号施令”。
上古只有帝王对臣下的言词称为令,秦代以后王太子、诸候王对下属都称为令。
【教】始见于《尚书·尧典》“敬敷五教”,韦昭《国语》注:“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秦制,王候所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大臣也可以使用,汉代薛宣以条教著称,《汉书》曾录存其《下贼曹橼教》是一篇体贴下属的教令。
隋代公候封郡县者,亦用教。
【方】用木板写的文书。
《仪礼·聘礼》篇:“不及百名书于言”。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一、古代公文的那些事儿咱今天就来唠唠古代公文的流变演变,这可老有意思了。
古代公文呢,在不同的朝代那可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
就说秦朝吧,那时候的公文就很有法家的那种严谨感。
文字简洁明了,该说啥就说啥,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
为啥呢?因为秦朝那时候是大一统的王朝,得把法令啥的传达得清楚啊。
就好比现在公司里的规章制度,得让大家一看就懂。
到了汉朝呢,公文就开始有了些文学性。
汉朝的文人多呀,而且那时候文化发展得也好。
公文里就会有一些优美的辞藻,但是又不失实用性。
这就像是一个既有内涵又打扮得好看的人。
再说说唐朝,唐朝那可是文化超级繁荣的时期。
公文在这个时候就更加注重格式和礼仪性了。
就像参加一场特别盛大的宴会,每个人都得按照规矩来。
而且唐朝的公文在表达上也更加丰富,各种修辞手法都可能会用到。
宋朝呢,公文就有点那种文人的精致感。
宋朝的文风本来就偏向细腻,公文里也能看出来。
不过呢,也没有丢掉公文该有的权威性。
元朝的公文呢,又有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
毕竟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嘛,在公文里可能会融入一些他们的文化元素。
明朝的时候,公文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就像是工厂里生产产品,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和标准了。
清朝的公文呢,在继承前面朝代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些满族文化的影响。
古代公文的演变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
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古代社会的模样。
而且呀,古代公文的书写格式也很有趣。
从字体到排版,都有讲究。
比如说,不同级别的官员写公文用的纸张可能都不一样呢。
这就像现在不同级别的人用的办公用品可能也有区别。
古代公文的演变过程中,也有很多有名的公文范例。
像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就是一篇超级经典的公文。
这篇公文既表达了他对刘禅的忠诚,又把出兵的各种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从这篇公文中就能看出当时三国时期公文的一些特点。
反正就是说呢,古代公文的流变演变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历史大戏,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角色和戏份,真的是特别有趣的一个话题。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
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
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
《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
《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
”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
《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
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
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
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
公文种类的发展演变
参考文 献 :
【】 l苗枫林. 中国公文学[ M]济南: 齐鲁书社 出版社 ,18 9g [】 2 吕发成. 中国公文史[ . M] 兰州: 甘肃文化 出版社,19 95 【1 栋 新 . 务 员应 用 文 写 作 教 程 [ 】 州 :甘 肃教 育 出 3姚 公 M . 兰
版社 ; 19 92
是用 于重大行 政命 令 的。先 秦时 ,诏 的意思 是告 。 自秦代 始 ,诏作为天子专用的下行公 文。可见 , “ ”和 “ 令 诏”就
是实同而名异的。
名 同 而 实 异 的 公 文 种 类 有 很 多 , 比如 “ 由 ” 。凭 由是 凭
同时代的名称不 同。 “ ”是 古代皇帝下达指示 的下行 文文 令 种 。也是我 国最早 的公文文 种之一 。早在尧舜 禹时期 ,就已 有君王用 “ 令”来发布命令 、指示等的记载 。秦 朝统 一天下
后 .下 行 公 文 改 “ ” 为 “ ” 、 “ ” 为 “ ” 。诏 书 , 命 制 令 诏
公文在先秦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形成了众多体裁随后分类逐渐严细夏商周五种周到战国三十种秦朝二十二种汉代六十八种三国至南北朝十一种隋唐五十二种宋朝二十八种元朝十六种明代三十三种清朝三十七种太平天国十六种中华民国五十七种革命战争时期二十九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七种
字木搞讨
公文种类的发展演变
游漫珥 周瑞立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 06 J l 10 1
公文种类经历 了由简到繁 , 由繁到简 的发展过程。 又
一
公 文种 类的 这种趋 势从 历代 对公 文制 度的 改革 中也能 看出来 。秦、汉初公文 比较简 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
需要 以及社会 局势的混乱 ,公文 的种类 也发生 了一些变化 。 名称的名同实异或实同名异 名 同实异是指名称 相同而实际上却不 是同一种体裁 。实 辛亥革命 以后 ,国 民政府几 次颁 布 《 公文程式条例 》,除废 同名异指虽然名称不 同其 实是同一种体裁 。产 生这样 的原因 止封建 朝代使 用的公文名 目外 ,规定公文体裁不过十来种 。 有两个 : 新 中国成立 以后 ,中央人 民政府政 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 四次 93 第 一 ,公 文写作 是先 有其 文后 有其 名 。最初 人们 写公 发布公 文处 理办法 ,在 19 年规 定的公文主要种类只有十 四
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公文作为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重要文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文文种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文将分别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三个时期出发,深入探讨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治者对公文文种进行了统一规范。
这一时期,公文的文种主要包括诏令、奏疏、策令、制书、檄文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诏令成为国家最高法律和行政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汉代时期,奏疏成为官员向皇帝进言的重要途径,包括章、表、议、奏、对策等形式。
策令、制书、檄文等文种也在不同场合得以运用。
这一时期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央集权制度下统治者的需求。
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高度集中,因此,统治者需要规范公文文种,以确保政令畅通,有效地维护国家稳定。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公文文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唐代的公文文种主要包括诏、令、敕、表、状、策、判、笺八类,其中诏令作为皇帝的最高命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宋代在承袭唐代文种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若干文种,如札子、申状、牒等。
这一时期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主要在于统治者对行政事务细化管理,以及满足日益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需求。
丰富的公文文种使政府机构能够更加具体地表达各类事务的实际情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需求。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公文文种逐渐简化,主要保留了圣旨、御批、题本、奏疏等。
其中,圣旨和御批代表了皇帝的最高意志,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应。
题本和奏疏则成为地方官员向中央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的主要途径。
这一时期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央集权制度下统治者的进一步需求。
随着政治体制的日益严苛,公文文种数量逐渐减少,以突出皇帝的权威性。
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擅权和专权,中央政府对题本和奏疏的内容和程序也进行了严格规定。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公文写作与处理:过去、现在和未来
公文写作与处理:过去、现在和未来1. 引言公文写作与处理是一种正式的、规范化的书面沟通方式,它在各类组织、机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 过去:传统公文写作与处理2.1 古代公文在古代,公文写作主要采用文言文,格式严谨,内涵丰富。
公文主要包括奏章、檄文、令、公告等。
古代公文写作强调遵循固定的格式、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2 近现代公文近现代,公文写作逐渐采用白话文,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格式相对简化。
这一时期的公文主要包括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文写作逐渐采用打印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
3. 现在: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3.1 公文格式与内容现代公文写作强调简洁明了、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公文格式主要包括标题、正文、落款等,内容则涵盖了各类行政、业务、学术等领域。
3.2 公文处理流程现代公文处理流程主要包括起草、审核、签发、分发、归档等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组织已经开始采用电子公文系统,提高了公文处理的效率。
3.3 公文写作与处理软件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软件如Word、WPS等,提供了丰富的模板、编辑功能和协作工具,使公文写作更加便捷。
同时,一些专业软件如公文管理系统、电子签章系统等,也为公文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未来: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发展趋势4.1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公文写作与处理将实现智能化。
智能助手将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公文模板、提出修改建议,甚至完成整篇公文的撰写。
4.2 电子化电子公文将成为未来公文的主要形式。
公文管理系统将更加完善,实现公文的在线撰写、审核、签发、分发、归档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4.3 数据化未来公文写作与处理将更加注重数据驱动。
通过对公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业务运行状况,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4 协同化公文写作与处理将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工作。
中国古代辞章与现代公文写作的比较
中国古代辞章与现代公文写作的比较引言中国古代辞章是指古代中华文明中使用的正式书信和文件,而现代公文写作则是指在现代社会和行政机构中使用的正式文件。
本文将比较中国古代辞章与现代公文写作在形式、内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形式的比较中国古代辞章中国古代辞章采用了一些独特的形式,如竖排文字、篆书字体和红印等。
文件往往有精美的封皮,并由官员或者贵族亲笔签署,显示了身份地位和权威性。
现代公文写作现代公文写作以便捷、规范为特点。
通常采用横排文字,并使用标准字体,加上专业排版使得整个文件看起来整齐且易读。
官员或者负责人通常使用印章或者电子签名来认可文件。
内容的比较中国古代辞章中国古代辞章内容十分庄重且正式,常见的有国家命令、州县官吏任免和赏罚决定等。
清晰地阐明了文件的目的和执行意图,同时注重表达对各级官员的期望和要求。
现代公文写作现代公文写作包括各类文件,如法令、行政命令、报告和备忘录等。
内容通常根据特定的组织结构来规范,清晰表达文件目的、责任分配和具体实施事项。
语言运用的比较中国古代辞章中国古代辞章中使用了华丽而雄辩的文言文,充满了修饰性词语和修辞手法。
语言通常更加正式,并注重表达者的身份地位。
此外,还会使用一些象征性或礼貌性语句来显示尊敬之意。
现代公文写作现代公文写作通常采用简练明确的现代汉语,在语言上注重准确、简洁和规范化。
公务员需要遵守专业术语和标准化说法,避免个人感情色彩和修饰性词汇。
结论中国古代辞章与现代公文写作在形式、内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古代辞章强调身份地位、权威性和雄辩风格,而现代公文写作更注重规范、简洁和专业性。
然而,两者都具有表达目的和引导行动的功能。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辞章和公文都是重要的官方文件载体,对于社会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文质兼备到以质为主——试论古今公文语言的对比
从文质兼备到以文为主——试谈古今公文语言的对比摘要:公文是自古至今继承性最强的文体之一,但是在流传过程中。
公文语言也发生了很多嬗变。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古代公文语言文质兼备的特点发展到现代公文语言以质为主的特点。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特点进行阐述,并对这一嬗变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古代公文现代公文对比公文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
从最原始的甲骨文书、钟鼎铭文到五经之一《尚书》,再到历朝历代的正史、典册、事类汇编、事略、会要、文献通考、大诏令集等都保存有大量的公文。
在这漫长的发展嬗变过程中,公文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公文语言从文质兼备的特点发展到以质为主的特点。
下面,本文将对这一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阐述。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优秀的古代公文读来总是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一般,可以与优美的散文并驾齐驱,而且无一不是思想内容和形式表达完美统一的佳作,被人广为流传。
古代公文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和其语言特点有着重要的联系。
春秋时期,孔子就对古代文章的文质关系做出了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古代公文语言也形成了情理并用,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特点。
古代公文写作时非常注重双方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我们用一则简单、常用的请假条为例来了解一下这个特点。
下面是选自明代张溥《鲍参军集》的一篇《请假启》:“臣启:臣居家之治,上漏下湿。
暑雨将降,有惧崩压。
比欲完葺,私寡功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
冒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
谨启。
”②这封《请假启》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年过半百的朝官,面对居家“暑雨将降,有惧崩压”的危宅,却要“躬役”修葺,而且用语是如此的谨慎谦恭“伏愿天恩,赐垂矜许”,让人顿生恻隐之心。
鲍照不得不请假的原因、请假的假期时限,以及有理有节的行为礼数,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表现得十①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②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鲍參军集卷1. 1879年分透彻清楚。
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
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演变2019-08-06摘要: 战国公⽂多刚健雄辩显浩然之⽓;“秦世不⽂”影响下的秦代公⽂多质朴晓畅;汉初公⽂秉承前代尚俭深厚;西汉受汉⼤赋影响,公⽂多有铺陈浮华之⽓;东汉公⽂骈化现象严重。
早期公⽂经历了⼏个阶段的演变影响了后世,使得“⽂牍主义”得以抬头。
公⽂重在质,不应被“形式主义”问题所困扰。
关键词: 古代公⽂档案⽂⽓演变曹丕在《典论·论⽂》中提出“⽂以⽓为主,⽓之清浊有体,不可⼒强⽽致。
”其中“⽂⽓”指的是作家从⽂章中体现出的⽓质精神。
不论是公务⽂书还是私⼈⽂书,都有各⾃的⽂⽓。
公⽂写作不但与创作者的修养、游历背景、⽂化底蕴相关,也受到当时⽂学⽂风的影响。
六朝以后“⽂牍主义”⽇盛,隋唐公⽂虽受古⽂运动的改⾰影响,但仍难摈弃在公⽂中玩味⽂字,多浮夸之⽓;明代更将⽂牍主义发展到了极致,繁⽂冗⽂更是屡禁不⽌。
通过分析先秦到汉代的公⽂之⽂⽓特征可以更加宏观地把握历代公⽂⽂⽓之⾛向及其审美特征。
⼀、战国公⽂的刚健雄辩之⽓随着社会分⼯的⽇趋细化和社会各个阶级关系的变化,思想的解放与⽂章的繁荣随之⽽来,春秋战国成为了学术⽂化思想⾮常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春秋》、《左传》、《战》甚⾄是《史记》等古代典籍中都保存了⼤量战国时代的优秀公⽂。
这⼀时期的公⽂在形式上⼤多是呈报性的“上书”、封赏任命性的“命”,最为显著的是《战》中的⼤量“语”体公⽂,沿袭了《尚书》“记⾔”的传统。
在语⾔上表现出法家的冷峻风格,句式上常有三四句连⽤的铺陈⼿法不仅增强⽂章雄辩之⽓势,也是汉代⼤赋铺张扬厉风格之源头。
这⼀时期的公⽂总体呈现出了雄辩刚健的独特⽂⽓。
《史记·秦本纪》中有《下令国中》:“昔我缪公⾃岐雍之间,修德⾏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地千⾥,天⼦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寡⼈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
宾客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
”这是秦孝公即位时的⼀道求贤令,以追溯先王贤德开始,结尾说如有贤能“吾且尊官,与之分⼟。
公文写作知识:我国公文的演变史
公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还将以不同的形式、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持续下去。
人类社会某一族群发展到产生统一文字的阶段,必然首先产生公文这一管理及传播工具。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现象之一,我国公文同样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而又不曾间断的悠久历史。
据史籍传说,5000年前黄帝时期的史官苍颉就已经创造性地改革统一了文字,“苍颉造字,天雨粟,神鬼泣”。
原始时期的公文文物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据报道近年已经发现了8000年前的文字。
我国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公文基本成形,有了分类,出现代表作。
目前,世界公认我国古文字最早的文物是十九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发现的35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是统治者主要用来进行占卜和记录的公文形式。
春秋时期由孔子编辑的《尚书》,汇编了黄帝之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高级行政公文。
百家争鸣中的一些文章,就是公文。
在2000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上,公文统一规范,在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
秦汉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我国公文开始走向统一规范。
公文代表作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汉高祖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公文最早称为“书契”、“简牍”、“文书”和“文案”等。
公文一词出现在东汉。
《后汉书·卷五十七·刘陶传》记载,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侍御史刘陶上表朝廷,提议招安张角,以防黄巾起义:“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
”意为各州官员为保官职,只是互相转告,不肯写公文报告张角势力的日益强大。
三国时公文已成通称。
魏晋时期,公文写作理论有了突破。
刘勰在其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论述的大部分文种都是公文。
唐宋时期,推崇文治,公文种类发展,出现许多公文名作。
“唐宋八大家”散文中,不少名作是公文。
明清时期,公文走向封建社会的高峰阶段,种类繁多,专著相继推出。
公文还被称为“公牍”和“文件”。
辛亥革命后,公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从内容到形式都面目一新。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公文变革,明确主张使用白话文,研究公文的写作。
值得研读的古代公文
值得研读的古代公文古代的尽管与现代的表现形式已经有很大的差异,但都通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从文体上看,制、诏、策(册)、戒、敕、旨、谕等是皇帝在政务活动中颁发,相当于现在的意见、方案、决定等;文武百官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主要有奏、章、表、议等,类似于现在的报告、请示及调研等。
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前,古人书写不便,从提高效率和经济实用的角度需要写短文,再者古代为官礼制较多,对官员行文要求严格,因此古人行文大多高度概括,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
古代的语言高度概括。
如《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其《中篇》仅用18个字“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便将秦统一六国的史实叙述完毕,其中“灭”“并”“兼”三个动词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又如刘邦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只用10个字就将简单的三条带有法律意义的入关主张公诸天下,语言直白朗朗上口。
经口口相传,便路人皆知,省去了大量宣传发动的人力财力。
再如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全文仅800余字。
《出师表》篇幅虽短,信息量却大,用现代的眼光看,诸葛亮作为蜀国“总理”,这既是一份合格的形势分析报告,又是一篇对政事施行的请示,更是一篇抒情议论结合的优美散文。
文中开篇赞美刘备的功绩,引出上表缘由;转而委婉地劝导刘禅要继承和发扬刘备的优良传统,广开言路,多纳良言,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作用;最后感念刘备发现、重用自己的恩德,并详细阐述下步工作打算,展露自己全心辅佐的赤诚之心。
全文夹叙夹议、用语谦逊、条理清晰,篇幅高度浓缩,内容又十分丰富,还融议论、叙事、抒情于一体,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古代的还广用典故,行文巧妙。
古代臣子上书,进谏策略非常重要。
首要的是要顾及君主的尊严,即使是君主明显的过失,也要用巧妙的语言来进谏,否则不但起不到建言献策的效果,反而招致自己的人头落地。
因此借用典故,借古说今是个好办法。
如唐代韩愈的《论佛骨表》开篇便引用孔子《论语·雍也》中的话:“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古代公文对现代公文文体的影响研究
古代公文对现代公文文体的影响研究古代公文对现代公文文体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式上的影响:古代公文注重格式和排版,如开头要注明日期、地点、官职、收信人,结尾要写明署名、签名等,这种格式和排版方式在现代公文中仍然沿用,表现出一定的延续性。
语言上的影响:古代公文语言正式、庄重、严谨,注重礼仪和尊重,现代公文也注重语言的正式性、规范性,体现出一定的传承性。
内容上的影响:古代公文内容通常是关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公务,现代公文的内容也主要是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公务相关,这种公务性质在古代和现代都有共同之处。
思想上的影响:古代公文注重礼仪和尊重,强调君臣关系和等级制度,现代公文也注重尊重和礼仪,但更注重民主、法制和人权等现代价值观。
综上所述,古代公文对现代公文文体的影响主要是形式、语言、内容和思想方面的延续和传承,但也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革。
现代公文在继承古代公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和人权等现代价值观的体现,为现代公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02古今公文对比
1.称谓用语:如本(第一人称)、贵(第二人称)、 该(第三人称)等; 2.开端用语:如根据、据、依据、按照、本 著、兹因、鉴于、为了……特等; 3.引叙用语:如前接、顷接、近接、近悉、 欣悉、惊悉、已悉、均悉等; 4.经办用语:如经、业经、兹经、即经、拟 等; 5.承启用语:如为此、故此、就此、综上所 述、总而言之、有鉴于此、由此可见等;
•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 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 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 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 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 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 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 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 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古今公文语言不同点
古代公文用语典雅凝重,温润浑厚,现代 公文要求通俗明白。因此古代公文比现代 公文更具感制不同,创作目的不同 • 二、古代文学理论的局限 • 三、作者自身的原因
政治体制不同,创作目的不同
• 任何写作都是在一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公文写作更是如此。具体的公务活动,决定 公文的内容写什么,公文的读者,决定公文的 作者怎样写。因此,为了现实写作目的,公文 的作者不但要使公文的内容条理清楚,有逻 辑性,而且要想尽办法让读者接受自己的意 志和建议,使公文的具体内容得到实施。
古代公文的文学色彩
• 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 有丰富而独具个性 的感情 • 讲究文采,艺术 美感浓烈
鲜明生动的形象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 已‛的忠臣形象。 • 汉武帝刘彻的《贤良诏》,表达了对治国之 术‚夙兴以求,夜寐以思‛,对‚明于古今王 事之体‛的贤良们的殷切期望,体现出一代 帝王广纳贤士、励精图治的胸怀。 • 晁错的《论贵粟疏》通过典型的概括将当 时农民的贫苦现状,描述得生动逼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公文语言不同点
古代公文用语典雅凝重,温润浑厚,现代 公文要求通俗明白。因此古代公文比现代 公文更具感情色彩和文学色彩
不同的原因
• 一、政治体制不同,创作目的不同 • 二、古代文学理论的局限 • 三、作者自身的原因
政治体制不同,创作目的不同
• 任何写作都是在一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公文写作更是如此。具体的公务活动,决定 公文的内容写什么,公文的读者,决定公文的 作者怎样写。因此,为了现实写作目的,公文 的作者不但要使公文的内容条理清楚,有逻 辑性,而且要想尽办法让读者接受自己的意 志和建议,使公文的具体内容得到实施。
为什么现代公文不适合有文学色彩
• 首先,现代公文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 快节奏,讲实用。 • 其次,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相对平等, 没有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
上文中的鲍照处于社会混乱状态下的南 北朝时期,统治者即使再昏庸无能,但 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朝官,面对居家 “暑雨将降,有惧崩压”的危宅,还要 “躬役”,而且,用语谨慎谦恭“伏愿 天恩,赐垂矜许”,让人顿生恻隐之心。
触龙说赵太后
•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 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 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庄重典雅
★一要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排 斥使用口语、方言、土俗俚语; ★二要选用朴素、平实的词语, 不宜采用文学笔调,不宜运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 辞手法; ★三要酌情使用一些文言词。
从词语因素分析:
• (1)不同地区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或者以一业为主, 搞多种经营。 • (2)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奉中国政府之命发 表郑重声明……
古代文学理论的局限
• 1.古代文学与非文学的写法没有严格区别。 • 2.古人在文章分类时无法将文学与非文学进 行本质区分。 • 3.古代公文写作理论的提倡。
作者本身的原因
• 古代公文写作者,大都是擅长辞笔、有较高 文学修养的文人。一些公文写作的大手笔, 更是政治家、文学家兼于一身。在公文与 文学的写法没有严格区别的条件下,公文写 作者根据写作目的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运 用文学笔法撰写公文,在公文中展示文学才 华,从而使公文带有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从句法因素分析
• (1)凡违反规定、私自出售者,凡进入或经 过中国领路、领水、领空的外国航空器、 航船、车辆、物资、生物等,必须遵守本 法和其它有关环境条例规定。 • (2)值此大会召开之际,谨表祝贺。 • (3)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规范实用
• 公文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行文 关系和处理程序的需要,逐渐形成了相对 固定的框架语言形式。这种词语词形确定, 事务含义特定,功用稳定专门的语言就是 公文专用语。 • 具有文言色彩的公文专用语,经长期使用、 淘汰、选择,已趋于定型。使用位置也较 固定,带有一为赵,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 “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 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奉之以膏腴之地,多 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 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
1.称谓用语:如本(第一人称)、贵(第二人称)、 该(第三人称)等; 2.开端用语:如根据、据、依据、按照、本 著、兹因、鉴于、为了……特等; 3.引叙用语:如前接、顷接、近接、近悉、 欣悉、惊悉、已悉、均悉等; 4.经办用语:如经、业经、兹经、即经、拟 等; 5.承启用语:如为此、故此、就此、综上所 述、总而言之、有鉴于此、由此可见等;
从文质兼备到以质为主
———试论古今公文的对比
主要内容
一、古代公文写作特点 二、现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三、古今公文语言对比
古代公文写作特点
• 一、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 二、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 三、文学色彩浓厚,具有审 美价值
eg:明代张溥《鲍参军集》的 一篇《请假启》。臣启:臣居 家之治,上漏下湿。暑雨将降, 有惧崩压。比欲完葺,私寡功 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冒 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 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谨启。
6.期请用语:如拟请、恳请、谨请、务请、 烦、务、务即、希予、盼、切盼、渴盼 等; 7.表态用语:如应、理应、本应、确应、 迅即办理、拟予、级议等; 8.结尾用语:如此复、此令、此布、特此 函复(函达)、为盼、为荷、自……起施 行等; 9.判断用语:如系、确系、果系、纯系等;
10.征询用语:如妥否、当否、可否、是否 可行、是否妥当、请予批转、当否,请批 示等; 11.受事用语:如象、承、承蒙、荷、是荷、 为荷等; 12.报送用语:如呈请、呈报、呈文、呈送、 呈上、迳报、送达等。
丰富而独具个性的感情
• 曹操的《军谯令》是对家乡牺牲将士家属 抚恤的公文,感情浓郁深沉。文中‚使吾凄 怆伤怀‛,‚吾百年之后何恨哉!‛的感叹, 真切动人。 • 刘邦的《求贤诏》与曹操的《求贤令》同 是征集人才的公文,前者是成就帝业者的求 贤若渴:‚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 安利之,可乎!‛而后者则因‚今天下尚未定, 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内心世界是深沉而复 杂:‚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 世 !‛
•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 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 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 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 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 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 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 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 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1)有的人不符合上级有关规定,
有的人超出标准支取费用,这两种费用, 以及寻找各种漂亮借口以出派名义游览, 利用公款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的,是不能 也是不可给予报销的。 ★ (2)凡不符合制度规定而超标的费用开 支,或以出差名义游山玩水的,一律 不予报销。
再如: 你省《关于…...&)(x发(2002)x 号)收悉。现对有关问题签复如 下: 以上各项,知蒙同意, 迅即互派主管人员就有关问题 进一步理商,以达成协议。 特此函达,务希研究见复。
古代公文的文学色彩
• 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 有丰富而独具个性 的感情 • 讲究文采,艺术 美感浓烈
鲜明生动的形象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 已‛的忠臣形象。 • 汉武帝刘彻的《贤良诏》,表达了对治国之 术‚夙兴以求,夜寐以思‛,对‚明于古今王 事之体‛的贤良们的殷切期望,体现出一代 帝王广纳贤士、励精图治的胸怀。 • 晁错的《论贵粟疏》通过典型的概括将当 时农民的贫苦现状,描述得生动逼真。
讲究文采,艺术美感浓烈
• 李斯的《谏逐客书》饱满的感情, 瑰丽的词藻,生动的形象,使人们看 到的不只是一条条令人信服的道理, 而且是一幅幅形象生动、对比鲜明 的画面。
现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在古代公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特点:
※ 简洁凝练 ※ 庄重典雅 ※ 规范实用
简洁凝练
公文作者要有惜字如金的精神, 巧用文言词语,删繁就简,以使 文无冗句,体现出公文语言的简 洁凝炼,要言不挤,意尽言止的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