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与抗凝机制与药物简介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
01
抑制腺苷再摄取,增强血浆腺苷含量与活性,增加血小板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02
药理作用:
01
阻断血小板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 的特异性结合,有效的抑制各种血小板激活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
02
临床评价:
03
直接抑制血栓形成的关键和唯一通路,作用最 强,最直接的抗血小板制剂。临床应用主要有替罗非班。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腺苷酸环化酶
ATP
cAMP
5’AMP
磷酸二酯酶
Ca2+
Ca
膜磷脂
花生四烯酸
PGG2(H2)
TXA2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血栓素 合成酶
环氧化酶
双嘧达莫
双嘧达莫(潘生丁persantin)
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小板cAMP,降低血小板内Ca2+ ,抑制血小板聚集
04
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普通肝素,激活抗凝血酶Ⅲ,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XII、XI、IX、X活性;低分子肝素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X,达到抗凝目的。
重组内源性抗凝剂 活化的蛋白C、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II等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
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 华法林
前列环素、前列腺素E1及其衍生物、双嘧达莫等
常见NOAC的作用机制及其与传统口服药物的区别
NOAC2 起效快,效价恒定,与常用药物无相互作用,停药后作用快速逆转,无免疫原性,一般无需调整剂量。
X
I
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依度沙班
口服直接IIa因子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出血处置
氯吡格雷:本品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ADP与血小板ADP受体结合,从而通过改变糖蛋白Ⅱb/Ⅲa受体而防止血小板聚集。
本品选择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DP参与的其他激动作用的增强。
氯吡格雷通过对血小板ADP受体不可逆的修饰作用,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
因此,正常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更新的速度一致(停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出血时间在5在内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
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产生血栓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而起作用。
它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二磷酸腺昔(ADP )、三磷酸腺昔(ATP )、5 一轻色胺及血小板因子W 的释放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能与环氧化酶活性部分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酞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对血小板有强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素A 。
(TXA : )的产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
环氧化酶的抑制,也抑制血管内皮产生前列环素( PGI : ) ,后者对血小板也有抑制作用。
然而血小板没有合成环氧化酶的能力,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中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其作用可持续72 小时以上,只有当新的血小板进人血液循环才能恢复。
而血管内皮细胞能通过DNA 合成环氧化酶而较快恢复。
口服一次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低下的状态可持续7 天左右。
肝素:1.肝素能够与AT结合,催化灭活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这是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
AT有一个精氨酸反应中心可以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共价结合,从而使含有丝氨酸活化中心的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失去活性,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 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抗凝血酶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增加1000-2000倍,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与再利用。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医学界发展了许多方法和药物。
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在防止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药物。
在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上的特定细胞表面受体或酶的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二、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一个酶——环氧化酶,从而干扰血小板合成一种化学物质,阻碍血小板的凝聚。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和其他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患者。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上一种叫做ADP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凝集信号传导,达到抗血小板的目的。
3. 替格瑞洛替格瑞洛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从而阻碍ADP的结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
三、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个体化用药:不同患者的血栓风险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和剂量。
2. 合理用药时间:抗血小板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但应注意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
3. 注意副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1.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常规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2. 血栓阻塞的急救: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的血栓性疾病的急救处理,以快速恢复血流和防止血栓扩大。
3. 术后抗凝:在一些大型手术后,为了防止血栓形成,临床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
精品课件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双嘧达莫(潘生丁persantin)
• 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小板 cAMP,降低血小板内Ca2+ ,抑制血小板聚 集
• 抑制腺苷再摄取,增强血浆腺苷含量与活 性,增加血小板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
药理作用: 阻断血小板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 的特 异性结合,有效的抑制各种血小板激活剂诱导的血小 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
纤维蛋白凝块
抑制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血栓询证工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5):精36品2 课2.周件建光 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3; 11(5): 8-14; 2.; 3.Haas S.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08;25(1):52-60.
-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ox活性,100mg完全
抑制TXA2的生物合成 -要迅速发挥作用,须使用300~ 325mg的负 荷剂量,如溶栓前
精品课件
膜磷脂
腺苷酸环化酶
3;
环氧化酶
Ca
磷酸二酯酶
血栓素 合成酶
PGG2(H2)
TXA2
双嘧达莫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素辅因子II等 4.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 华法林
精品课件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
(一)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1. 环氧化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 2. 血栓素A2(TX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和TXA2
受体拮抗剂 (二)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 1. 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 2.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阿昔单抗、替罗非班 (三)增加血小板内环腺苷酸的药物 (cAMP)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课件
1. 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从而 降低血小板活性,预防血栓形成。
2. 抑制血小板释放: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过程,从而 减少血管收缩、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的重要性
01
02
03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在预 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血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课件
目录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概述 • 抗凝药概述 • 抗血小板药概述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在非心血管疾病中的应
用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临床应用指南和展望
01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概述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定义
这些药物是直接抑制凝血酶的药物,与现有的抗凝药物 相比,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或更好。
然而,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出血和出血倾向,以及肝 脏和肾脏功能异常等。
03
抗血小板药概述
阿司匹林
01
02
03
04
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酶和血 栓烷A2的合成,从而起到抗
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适应症
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应尽早启动抗血 小板治疗,以保护缺血半暗带和减轻 脑水肿。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血压 、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以降低脑 卒中的复发风险。
05
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在非心血管 疾病中的应用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结词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降 低脑卒中的风险。
抗凝药
指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 中的某些环节,从而阻止血液凝 固的药物。
抗凝药物分类
抗凝药物分类
抗凝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
血栓是血液中凝固的一部分,在血管内壁上形成固体块,可阻塞血流,导致伤害或死亡。
抗凝药物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的机制,防止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抗凝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替格瑞洛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2. 抗凝血酶药物:抗凝血酶药物是防止血液凝固的另一种常用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
3. 新型抗凝药物:新型抗凝药物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类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
尽管抗凝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但也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出血,特别是在手术前和手术后。
因此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剂量,并且需要定期检查血液凝固功能。
- 1 -。
脑梗塞的预防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
脑梗塞的预防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脑梗塞的预防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脑血供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脑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针对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是常见的药物选择。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在脑梗塞预防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脑梗塞预防中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脑梗塞的常见药物之一,其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聚集作用,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脑血管的堵塞。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作为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聚集因子TXA2的合成,减少血小板的凝聚,从而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长期应用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特别是对于短期梗死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效果显著。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其通过选择性地抑制ADP受体,阻止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在脑梗塞的二级预防中被广泛使用,能够有效减少脑梗塞再发风险。
3. 国产复方丹参滴丸国产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中药制剂,由丹参等多种中药组成。
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和保护神经细胞等多种作用。
其在脑梗塞的预防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抗凝药物在脑梗塞预防中的应用抗凝药物是预防脑梗塞的另一重要药物类别,其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延长凝血时间,达到抗凝的作用。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生成,降低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华法林在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梗塞的预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有效防止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形成和脑血管栓塞。
2. 小分子肝素小分子肝素是一种注射用抗凝药物,其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起到抗凝的作用。
心肌梗死急救药品抗凝剂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原则
心肌梗死急救药品抗凝剂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原则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急救和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在心肌梗死的急救过程中,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肌梗死急救药品抗凝剂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原则。
一、抗凝剂在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使用原则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血液凝结过程,预防血栓的形成,以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和进展。
在心肌梗死的急救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原则如下:1. 早期应用:抗凝剂的使用应尽早开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一般来说,在发生心肌梗死后的前3小时内开始使用抗凝剂效果最佳。
2. 个体化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的抗凝剂方案非常重要。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具体选择哪种抗凝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靶向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抗凝剂治疗目标。
一般来说,治疗目标应该是维持血栓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在1.5到2.5倍正常范围内,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
4. 毒副作用监测:在抗凝剂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出血等,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使用原则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在心肌梗死的急救过程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原则如下:1. 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应尽早开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般来说,在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就应该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2. 个体化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非常重要。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具体选择哪种抗血小板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
3. 维持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的复发。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简述
a
11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
(一)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1. 环氧化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 2. 血栓素A2(TX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和TXA2
受体拮抗剂 (二)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 1. 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 2.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阿昔单抗、替罗非班 (三)增加血小板内环腺苷酸的药物 (cAMP)
• 抑制腺苷再摄取,增强血浆腺苷含量与活 性,增加血小板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a
8
a
9
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
药理作用: 阻断血小板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 的特 异性结合,有效的抑制各种血小板激活剂诱导的血小 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
临床评价:
直接抑制血栓形成的关键和唯一通路,作用最 强, 最直接的抗血小板制剂。临床应用主要有替罗非班。
a
10
抗凝药物分类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普通肝素,激活抗凝血酶Ⅲ, 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XII、XI、IX、X活性; 低分子肝素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X,达到抗凝目 的。
2.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
3.重组内源性抗凝剂 活化的蛋白C、抗凝血酶、肝 素辅因子II等
4.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 华法林
a
6
膜磷脂
腺苷酸环化酶
花生四烯酸
ATP
cAMP
5’AMP
Ca2+
环氧化酶
Ca
磷酸二酯酶
PGG2(H2) 血栓素 合成酶
TXA2
双嘧达莫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a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7
双嘧达莫(潘生丁persantin)
社区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综合合理用药
社区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综合合理用药作者:钱宁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38期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在社区越来越多见,社区医师也经常会接触到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本讲我们将结合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介绍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综合合理用药。
社区主要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种类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已经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抗血小板方面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双嘧达莫双嘧达莫已经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未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引起的心、脑疾病及其他动脉的循环障碍疾病。
曲克芦丁(维脑路通) 曲克芦丁未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所致的偏瘫、失语以及心肌梗死前综合征、动脉硬化、中心性视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社区主要抗凝药物种类由于口服的华法林和新抗凝都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时间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在社区一般做不到这些,所以在本文不做介绍,主要介绍不能口服需要注射的肝素与低分子肝素。
肝素肝素(钠)已经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血栓形成后栓塞性疾病。
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未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预防末梢血管病变,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
主要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综合合理使用阿司匹林除注意本品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出血、过敏等)外,社区使用时还要注意的是:胃肠道反应较为多见,可能发生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双嘧达莫除注意本品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过敏、呕吐腹泻等)外,社区使用时还要注意的是:本品与抗凝剂、抗血小板药合用时应注意出血倾向,与阿司匹林有协同作用;有出血倾向、低血压及儿童、孕妇不宜使用;可能加重严重冠脉病变。
氯吡格雷除注意本品的不良反应(如腹痛、消化不良、过敏等)外,社区使用时还要注意的是:对本品过敏、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者禁用;需要手术、肝脏损伤、有出血倾向者及儿童、孕妇和哺乳妇女应慎用;增加阿司匹林对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果,和萘普生合用,胃肠潜血损失增加。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副本
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
周风华2016.7.7
1、阿司匹林肠溶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增加血小板内cAMP
浓度抑制血小板功能。
2、氯吡格雷: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所释放的二磷酸腺苷
(ADP),作用于血小板ADP P2Y12受体,使GP 1I b/111a 受体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暴露,诱发显著的血小板
聚集。
氯吡格雷是噻吩并吡啶ADP P2Y,:受体拮抗
剂,在肝脏经细胞色素(CY)P450 3A4代谢后,其代谢
产物非竞争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膜ADP P2Y12受体结
合,抑制纤维蛋白原与GP II b/11a受体结合,从而抑
制血小板聚集。
2、普通肝素作用于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增强血浆中
抗凝血酶的活性而抑制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
抗凝作用一般在4h之内消失。
3、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有效片段,药理作用是与普通肝素类似,
但对凝血因子Xa的抑制作用强于抗凝血酶活性,故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较普通肝素小。
4、华法林:干扰肝合成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27910,只有在
体内有效。
原有的不受影响。
停药后重新合成才能恢复功能。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是一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及治疗血液凝固过程中的病变性血栓,其分为几大类:
1、抗血小板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
血液凝固过程中血小板引起的血栓形成。
常见的代表药有阿司匹林、氨加
多沙坦、非阿司匹林、拓扑洛尔、磺胺甲噁唑、鱼肝油、咖酰半胱氨酸等。
2、凝血酶原抑制剂: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活性,从
而阻止凝血酶原形成凝血因子,从而降低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形成。
常见
的代表药有肝素(度令肝素、泰诺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普拉格利、德华拉格、新福莫多)等。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血液中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血管紧张素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凝固过程中血
栓形成。
该类药物的代表药有德替塞、达哌替嗪等。
4、酶联凝血时间缩短剂:此类药物可以明显缩短血液凝固过程中的
时间,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原活化、血管紧张素合成,从而降低
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形成。
常见的代表药有肝素类及酰胺类药物,如氯磺
丙肝素铵、苯磺酰肝素钾、卡地平、哌拉西林及其他一些有限的抗血小板药。
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
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一、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Aspiri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药理作用: 1、抑制环氧化酶1(COX-I ),阻碍AA演变成TXA2。(COX-I 能 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素又将之转化 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 2、抑制PG合成酶,从而减少PGI2 与TXA2 的合成; 3、抑制血小板释放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抑制内源性ADP、 5-HT等释放。 用法: 通常首剂口服325mg,以后75~325mg/d,或隔日一次,325mg/次, 预防用量为75~100mg。 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大约30-40分 钟血浆浓度达到高峰,服药1小时出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但肠 溶制剂需3-4小时血浆浓度方可达到高峰。阿司匹林可以胃吸收。 因此,若为达到速效,而且在用肠溶片时,应嚼碎服用。
(二)用法
口服第一日5-20mg,次日根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或用维持量, 每日2.5—7.5mg,年老体弱者剂量酌减。
(三)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外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可用3-6月,预防复发; 3.预防来自心脏的动脉栓塞。
禁忌症:
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溃疡,分娩或手术后不久,严重肝肾功 能障碍,重症高血压,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先兆流产者 忌用,老人、妇女月经期慎用。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适应症:
1、心绞痛:能减少心肌梗塞发生率和病死率。对刚发生的梗死, 为控制血栓发展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可阿司匹林、肝素等合 用,并连续应用直到病情稳定。 2、心肌梗塞:能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的复发,预防心肌梗塞者死亡。 3、脑血管病:预防暂时性脑缺血的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 脑血管性死亡。 4、预防再狭窄:常用于冠状动脉旁路冠状血管成形术以预防再狭 窄。
常用血液系统药物简介
血液系统药物一、抗凝药肝素钠(}{eparin Sodium,美得喜)【药理】肝素是一种粘多糖,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
静脉注射可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即刻发生抗凝作用。
其主要机制是引起抗凝血酶Ⅲ(ATⅢ)构象改变,使之易与凝血酶结合,加速抗凝血酶Ⅲ使凝血酶灭活,从而抑制凝血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Ⅺ、Ⅸ、X,发挥抗凝作用。
另外,肝素还可促进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酯酶而有降脂作用。
抑制炎性细胞的活性和炎性介质活性,具抗炎作用。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抗血管内膜增生作用。
肝素分子带有大量负电荷,口服不吸收,常静脉给药。
抗凝活性t1/2与给药剂量相关,肝硬化患者t1/2延长。
【适应证】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脉栓塞、肺栓塞、脑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液透析、体外循环手术、心导管检查等术中抗凝。
【用法】静注:成人每次O.5万~1万u,6 h一次,以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
静滴:每日2万~4万U,加至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剂中,开始20滴/min,以后20~30滴/min静脉缓慢滴注,大多用于急性血栓栓塞病。
深部皮下注射每次O.5万~1万U,以后每8h一次,总量1.5万~3万IJ/d。
小剂量皮下注射每次2 000~4 000 u,每12h一次。
常用于防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或产后深静脉血栓症。
小儿静滴每次50~60 u/kg,加至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剂中使用。
新生儿首次剂量30 u/kg,维持量每次50 U/kg。
【注意】①过量会导致出血。
应用过程中要严密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rrT),使其维持在参考值的1.5~2.5倍。
发生异常出血,可以鱼精蛋白中和,每1na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 u肝素。
②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
③妊娠妇女可发生早产及胎儿死亡。
④连续应用3~6个月,可致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
⑤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
⑥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慎用。
【制剂】注射剂:5 000 U,12 500 U,25 000 U(125 U相当于1 mg)。
抗凝血药物总结
抗凝血药物总结
抗凝血药物被用于防止血液凝固,预防心脏病、中风和血栓形成。
这些药物可以分为两类: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一、抗血小板药物:
1. 阿司匹林(aspirin):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来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2.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与阿司匹林类似,用于预防心脏病、中风和血栓的形成。
3. 硫酸地卡因(ticlopidine):与氯吡格雷类似,但副作用较大,一般在其无效或不能耐受时使用。
二、抗凝药物:
1. 肝素(heparin):通过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来抑制血液的凝固,常用于短期防治。
2.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与肝素相似,但分子量较小,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3. 华法林(warfarin):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从而阻碍凝血因子的形成,常用于长期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凝血药物时应注意定期检查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和血栓的并发症。
此外,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守药物使用说明和剂
量。
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护理课件
在使用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联合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联合使用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处理方法
出血风险
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都有增加 出血的风险,如出现严重出血症
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抗凝血药和抗血小 板药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症 状,应立即停药并使用抗过敏药物 。
老年患者的护理
总结词
关注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总结词
加强用药监督
详细描述
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 下降,对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耐受性较差。 因此,在使用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时应特别关 注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谨慎用药。
详细描述
对于老年患者,医护人员应加强用药监督,确保 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同时,应定期评估患 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
肝肾功能损伤
长期使用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可 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损伤,应定 期监测肝肾功能。
06
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新药研发进展与趋势
新型抗凝血药物的研发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新型抗凝血药物不断涌现,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这 些新药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抗血小板药的副作用与处理方法
副作用
出血、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
处理方法
轻微出血可观察,严重出血需立即停药并就医;胃肠道不适可适当减量或停药;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抗血小板药的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相互作用
抗血小板药可能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抗凝药、非甾 体抗炎药、某些抗生素等。
配伍禁忌
简述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简述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凝血药是一类用于治疗血栓形成和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
其中,抗凝血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酶抑制剂和凝血因子抑制剂三大类。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和数量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如阿司匹林(Aspirin)、氯吡格雷(Clopidogrel)等。
抗凝血酶抑制剂抑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如佩托罗沙(Pentoxifylline)、度那非(Dabigatran)等。
凝血因子抑制剂抑制凝血因子生成,如大嘌呤(Warfarin)、重组人凝血因子ⅦRecombinant Human Factor VII)等。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并延缓血液凝固时间,减少血小板活性,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血栓形成的影响。
阿司匹林口服剂型常见的有普通片剂和胃药片剂。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阻断血小板激活途径并降低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概率。
此外,氯吡格雷也可以抑制聚磷酸酯酶(P2Y12)的活性,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时间,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氯吡格雷的剂型有片剂、注射剂、水合物等。
佩托罗沙(Pentoxifylline)是一种抗凝血酶抑制剂,其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Ⅶ和Ⅹ的活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此外,佩托罗沙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佩托罗沙的剂型有片剂和注射剂。
度那非(Dabigatran)是一种抗凝血酶抑制剂,其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a、Ⅹb和Ⅴ的活性,从而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
此外,度那非也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度那非的剂型有片剂和注射剂。
大嘌呤(Warfarin)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因子抑制剂,其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Ⅶa、Ⅷa和Ⅸa的活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抗血小板抗凝
氯吡格雷作用机制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受体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引起血小板聚集的重要物质
cAMP
刺激传 递系统
GP IIIa
纤维蛋白原
Ca++
GP IIb
Ca++
GP IIb
聚集
GP IIIa
胶原 5-羟色氨
X ADP受体
使DP受体相偶联 的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的 纤维蛋白原结合位 点不能暴露
负荷量300~600mg顿服,2小时可检测到血小板聚集能力减弱, 6小时达最大效果,如不给负荷量每日给75mg 数日才能达到抑 制血小板的效果。维持量75mg/d。
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成活性成分。
西洛他唑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下肢血管病 变等。 作用快速(3.5 h 最强)3 h 达到最高血药浓度。抗血小板聚 集功效是阿司匹林的76倍. ) 不延长出血时间,不增加出血量
二次聚集
纤维蛋白原
阿司匹林的应用
• 服药后 1 小时抑制血小板聚集 • 作为一级预防级预防用药目前主张剂量以75~150 mg / d
为宜
氯吡格雷的应用
服药后 2 小时起效,连服 3 ~ 7 天后,达到稳定浓度,停药后作 用可延续到 7 ~ 10 天,洗脱期长临床试验证实,ASA和氯吡格 雷联合应用能够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
异物
组织损伤
Ⅻ
Ⅻa
Ⅺ
Ⅺa
Ⅸ Ⅷ因子复 合物
Ⅸa Ca2+
Ⅷa PL
Ⅲ Ca2+
Ⅶ a PL
Ⅹ
Ⅹa Ca2+
Ⅹ
凝血酶原酶 复合物
Va P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tents13-242、抗血小板及凝药物分类及简介Contents03-121.血栓形成相关基础知识血栓形成相关基础知识血流改变血流淤滞与涡流内皮损伤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活化凝血因素:纤溶因素:纤溶活性降低胶原、微纤维暴露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释放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机体促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失衡的结果抗凝功能减弱促凝功能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抗凝蛋白缺陷血液成分改变在纤维蛋白网的作用下网罗白细胞和红细胞,形成稳固的血栓活化的血小板释放ADP\5-HT 等,并合成TXA2反过来又作用于血小板的激活血小板通过GPIIb/IIIa 受体活化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而聚集内皮损伤,胶原暴露,血液中vWF 活化变形,与胶原连接,随后血小板通过vWF 与胶原粘附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纤溶系统▪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1/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寿命为7~14天,每天更新总量的1/10左右释放收缩吸附聚集粘附与血小板之间与非血小板表面释放内含物(ADP、AA、5-HT等)血凝块收缩凝血因子(I、V、XI、XIII)血小板生理与功能•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粘附于内皮下组织。
需要结构:1.血小板膜上糖蛋白——GP I b是参与黏附的主要蛋白2.内皮下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3.血浆vWF因子——血小板黏附的桥梁•过程:血管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vWF与暴露的胶原结合血小板膜上GP I b与变构的vWF结合黏附在胶原纤维上•GP I b受损、vWF缺乏和胶原纤维变性都可能导致出血血管损伤内皮下胶原血浆vWFvWF变构血小板adhesion血小板膜糖蛋白GP Ib暴露•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需纤维蛋白原、Ca离子、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参与。
•过程:在致聚剂的激活下,GPⅡb/Ⅲa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Ca离子作用下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使血小板聚集。
处于活化状态下的GPⅡb/Ⅲa也能与vWF结合(次要粘附)•致聚剂生理性:凝血酶、胶原、TXA2、ADP、肾上腺素、5-HT、组胺等病理性:细菌、病菌、免疫复合物、药物等•受cAMP调节——细胞第二信使能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提高游离Ca离子浓度的因素,均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浓度、降低游离Ca离子浓度的因素,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GP Ⅱb/Ⅲa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致聚剂Ca 2+纤维蛋白原相邻的血小板连接血小板aggregation生理性:凝血酶、TXA2、ADP 、肾上腺素、5-HT 、组胺等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血小板聚集图ADP是血小板最重要的致聚剂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形式可因致聚剂的种类和浓度不同而有差异ADP:低浓度——第一聚集时相;中浓度——第一时相结束后出现不可逆聚集,第二时相出现由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所致;高浓度——不可逆聚集;凝血酶:与ADP相似,呈剂量依赖方式,引起单向或双向血小板聚集胶原:单向不可逆聚集,与内源性ADP的释放和TXA2的形成有关•血小板释放(platelet release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或称血小板分泌。
•释放的物质:致密体:ADP 、ATP 、5-HT 、Ca 离子α-颗粒: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WF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 等临时合成并释放:血栓烷A2(TXA2)•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与释放几乎同时发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血小板凝聚反应。
•不同的致聚剂引起血小板颗粒释放的强度也不一样,其中凝血酶>胶原>TXA2>ADP •临床上通过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PF4的含量了解血小板的活化情况。
ADP ATP 5-HT Ca 2+β -血小板巨球蛋白PF4vWF纤维蛋白原等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血小板粘附活化释放致密体、α-颗粒、溶酶体抗血小板及凝药物分类及简介抗栓药物分类与机制•血小板释放的TXA 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的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物酶而减少TXA 2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若血管内皮受损,局部PGI 2生成减少,利于血小板聚集。
TXA 2:血栓烷A 2;PGI 2:前列环素;cAMP: 环磷酸腺苷;+:表示促进;-:表示抑制阿司匹林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膜磷脂花生四烯酸PGI 2PGG 2、PGH 2TXA 2血小板聚集磷脂酶环氧化物酶(COX )TXA 2合成酶PGI 2合成酶↓ cAMP ↑ Ca 2+↑ cAMP ↓ Ca 2+++--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特点Tmax 10-20min肠溶片3-6h最经济,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制剂胃肠道刺激症状出血风险增加: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出血,且随剂量增加出血风险增加(每900例服用1年增加1例);颅内出血发生率仅为0.03%/年。
诱发和加重高尿酸血症服药注意事项:1.在服本品前30分钟给予硫糖铝,有防止胃黏膜受损的作用,但两者同时服用,则无此作用2.服用本品后1-2小时内应避免使用抗酸药T1/22-3h清除以结合的代谢物(大部分)和游离的水杨酸(小部分)经肾脏排泄作用机制不可逆地抑制COX1(环氧化酶),阻止TXA2生成起效时间1小时作用持续时间7天重大手术前停药时间7-10天阿司匹林特点ADP受体(P2Y12)抑制剂作用机制ADP受体抑制剂作用途径Array•氯吡格雷通过肠胃代谢后85%转化为无活性的部分,只有15%转化为活性药物•活性药物选择性的修饰ADP受体从而抑制ADP与其的结合,以达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cAMP浓度的增加能够抑制GP IIb/IIIa受体的活化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替格瑞洛的优势Tmax1h 1.5-3hT1/28h 8h清除50%尿液,46%粪便排出主要通过胆道清除,不足1%经过尿液排泄替格瑞洛代谢影响不大,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安全性更好与P2Y12结合可逆性不可逆可逆替格瑞患洛者作全消性除更快,对于需要择期行CABG患者安全性更佳激活前体药物,受代谢抑制活性药物➢不受肝功能影响,起效快,尤其对于急诊PCI的患者,应用更加有效➢替格瑞洛与其他药物(如PPI)联用安全及有效性更好➢替格瑞洛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疗效更稳定起效时间2-4小时30分钟起效快,对于急P患者再发支架内血栓风险降低作用持续时间3-10天3-4天重大手术前停药时间5天3-5天ADP受体(P2Y12)抑制剂作用特点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特点Tmax 30min •阻抑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给予最强的抗栓作用•出血风险增加•有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血小板<50*109/L 的发生率约0.1-0.35%,大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主要出血部位在肺部)•禁忌•活动性出血、脑出血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既往使用时出现血小板减少的T1/22h清除以原形经肾(65%)和胆汁(25%)排泄起效时间10min 作用持续时间4h重大手术前停药时间4h 糖蛋白IIb/IIIa 受体拮抗剂(GPI )特点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静脉间接Xa抑制剂:磺达肝葵钠华法林静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直接凝血酶/Xa抑制剂1930s1940s1980s1990s2000s2004-2008AT+ Xa + IIa(1:1 ratio)II, VII, IX, X(Protein C,S)AT+ Xa + IIa(Xa > IIa)IIaAT + XaIIa/Xa间接直接静脉口服多靶点单靶点抗凝药物的研发历程−NOAC➢起效快,效价恒定,与常用药物无相互作用,停药后作用快速逆转,无免疫原性,一般无需调整剂量。
VaXllXllX XVIITFII I纤维蛋白凝块VIIIa抑制口服直接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口服直接IIa 因子抑制剂达比加群酯−Ⅹa 因子是凝血级联中的放大位点,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Ⅹa 因子分子可产生近1,000个凝血酶分子VK维生素K 拮抗剂华法林−华法林➢通过干扰维生素K 合成,从而非特异性抑制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起效慢;➢同时降低蛋白C 活性,与某些副作用相关VaXllXllX XVIIIII II I纤维蛋白凝块VIIIa抑制静脉直接Xa 因子抑制剂磺达肝葵钠静脉直接IIa 因子抑制剂比伐卢定−Ⅹa 因子是凝血级联中的放大位点,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Ⅹa 因子分子可产生近1,000个凝血酶分子肝素Xa ≈IIa 低分子肝素Xa >>IIa外源性凝血系统(自身血栓途径)内源性凝血系统(接触性血栓途径)*II 因子在接触性凝血途径中的作用较X 因子大故肝素、比伐卢定可用于介入术中磺达肝葵钠、低分子肝素不用于介入术中特征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血浆峰浓度时间(h) 1.5h22-41-4血浆谷浓度时间(h)/12-2416-2412-24清除半衰期(h)40小时12-176-9(年轻);11-13(老年)12生物利用度/3%-7%66%,与食物同服100%50%前体药/是否否肾脏清除(%)803527肝脏代谢:CYP3A4参与是否是很少食物影响吸收影响大否增加39%很少需要与食物同服无无必须无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影响吸收降低降低12%-30%否否胃肠道不良反应否消化不良否否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血栓询证工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 42(5): 362.特征肝素低分子肝素比伐卢定阿加曲班磺达肝葵钠作用靶点Xa≈IIa Xa> IIa II因子II因子X因子达峰浓度时间(h)/ 2.35min2 1.7半衰期(h)2-4525min15-30min21代谢途径肝内转化为尿肝素,经肾排泄部分肾排泄20%肾排泄肝代谢,65%粪便排出,22%尿排出肾脏HIT是,1%是,0.1%否否否检测指标ACT、APTT Xa活性ACT、APTT APTT Xa活性特点量效关系差激活血小板量效关系好量效关系好不激活血小板量效关系好量效关系好用途介入术中,围术期抗凝抑制导管内血栓能力弱围术期抗凝,桥接能抑制接触性凝血,但弱于肝素,介入术中用于急性脑梗死、HIT相关血栓、透析、PCI术中非介入或围术期抗凝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