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
精选-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负面影响演讲范文-范文资料
“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负面影响演讲范文</Script> 伊利集团律师事务部范志彦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定的治国思想,“性善论”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
在儒家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性善”经过几千年的露晒逐渐积淀于整个民众的法律意识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并对现今的法治产生了消极影响。
“性善论”为皇权所用造成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善”的价值体系造成泛道德主义及“性善”导致人格不独立严重阻碍了现今的法治建设。
文章认为,推进中国现代法治进程,在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
关键词:性善论权力制约泛道德主义法治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把儒家思想作为法定的治国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其关心的问题是心性之学。
“心性之学就是人之所以有理义,之所以有道德之学”。
[1]“ 性善论”是传统儒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其不但对心性之学,乃至对中国古代的法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沉淀给现今的民众留下了深深的烙痕。
至今许多民众的法律意识心态及价值形态中仍留有“人性善”的痕迹,这种法律价值心态对现今的法治是极为不利的。
一、“性善论”思想的演进及表征“性善论”从道德与伦理角度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它的提出发展是历史的产物。
“性善论”的内容特征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要求,其理论本身的不科学性决定了其负面作用在所难免。
(一)“性善论”的提出及历史背景“性,从心,生声”。
[2]在中国古代,“性”就是“生”,即“人之初”的“生”。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意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大致相近的。
孔子没有明言性善还是性恶,为其后人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孟子继承孔子,首创“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4]孟子进一步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对人性善恶观的独特阐述以及对社会治理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学习了荀子的著作,并对其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荀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善,但人的本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坏。
他认为人性的善恶取决于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塑造。
荀子强调,人性的善恶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的,而不是天生的。
他认为人性的善恶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的,而不是天生的。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使人们能够追求善、避免恶。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善良观存在一定的区别,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荀子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和后天的培养。
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对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以及教育的引导。
荀子强调,人们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他提倡君主应该通过德治来统治,而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化民,通过自身的榜样来影响和引导人民的行为。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社会治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儒家学派的治国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不仅关注个体的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也关注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德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荀子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教育和道德的重视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教育的引导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总之,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人性的可塑性和后天的培养,主张通过教育和德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教育和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摘要】孟子性善论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中的应用上,孟子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政治,为君臣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孟子性善论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强调政府应该尽责,为民谋利。
在当代政治中,孟子性善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我们实行仁政治,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孟子性善论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影响进行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的价值,为今后的政治实践提供经验和借鉴。
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当代政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中国古代政治、君臣关系、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政府责任、深远影响、当代政治、历史价值、启示、孟子思想1. 引言1.1 孟子的性善论介绍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孟轲的名字。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在儒家思想中的一大贡献,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良善的本性,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就能够展现出良善的品质。
这一性善论形成了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成为了他对政治治理的重要理论支撑。
孟子强调在政治中要以仁义为核心,君子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子应该遵循“仁政”来治理国家,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实行仁政。
孟子强调君子要以正义和仁爱来治国,做到政治无私,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
孟子的性善论在当时对中国古代政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政治道德、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通过这一理论为中国古代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政治思想家提供了借鉴。
1.2 中国古代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政治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中央集权的演变,其中涵盖了许多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国家分裂,战争频繁。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这个时代相互碰撞、交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学说。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性善论”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其对皇权伦理思想的强化、人的道德意识的无限夸大以及对社会成员的义利曲解是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重要原因。
逐步消除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实现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儒家“性善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国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封建社会政治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家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这直接导致中国政治民主的缺失。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深刻解读儒家“性善论”,特别是它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逐步减少它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先秦儒家心性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后来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是整个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从孔子到孟子,其形成有个嬗变的过程。
孔子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但其学说中包含着性善论的思想,应该说性善论发端于孔子。
孟子提出“四端”说与“尽心”说,是完全的性善论者。
孟子首先提出善是人的本性,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之善有“四端”,分别是礼、义、仁、智。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四端”产生于“尽心”,他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观念,而是说人在意识上有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1]。
孟子还认为,人还具有恶的一面,原因有二:一是客观原因,二是主观原因,二者之中主观是最重要的,所以应该注重强调个人自身修养,修回善性。
试论“性善论”对古代法制的影响
试论“性善论”对古代法制的影响作者:周京儒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3期摘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源头,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善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儒家、法家、道家对此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最典型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老子的“性无善恶论”。
这三种观点都自成体系,有其理论依据,但取得主流形态地位的学说,却会对国家的政治、法制,甚至是民族文化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而“性善论”随着儒家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后,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了积善成德、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也让中国古代的法制充满了“伦理”与“人性”的光辉,但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人治”的道路。
关键词:“性善论”;法制;人治宋时发明火药,却在近代被人以枪炮打开国门;明时资本主义萌芽,却在晚清被资本主义的国家瓜分地盘。
是什么在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是什么样的思想让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追根溯源,西方文明的原点是古希腊,从《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公元后《圣经》的原罪论,而中华文明的思想源头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再到后来儒学确立了主流地位。
前者重视法律,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后者重视礼教,相信人性本善。
人性的善恶之争是否会影响到法制的建设,从而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在政治、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较少,例如郝铁川教授《“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郭忠教授《论中国传统性善论和法治的兼容性》等都提出了人性论和法治之间的关联性,但这种关联性究竟得失几分、利弊几何却各有看法,本论也试从思想的确立、法制的演变来探讨这种内在联系,并总结自己观点。
一、从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性善论主流地位的确立性善论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从百家提出人性之争到理学的盖棺定论,这一段时光不仅是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也是人性论从士大夫阶层达成共识并深入到百姓的过程。
可以说,这种主流地位的确立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民族的选择。
关于熟人圈内性善论对中国法治消极影响的批判——与郝铁川教授的不同观点
关于熟人圈内性善论对中国法治消极影响的批判——与郝铁川教授的不同观点童云峰【摘要】“性善论”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提倡.它是心性之哲学,也是人伦之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制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当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也离不开”性善论”发挥积极作用.它是以德治国的基础,是个人自身修心和修身的价值引领,是值得我们挖掘的学术宝库.只要适用得当,扬长避短,“性善论”一定能够发挥其移极作用.【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0)002【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性善论;法治;道德;和解【作者】童云峰【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2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政法论坛】关于熟人圈内“性善论”(以下简称“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积极作用有很多,而且很多部分已经被大多学者接受,但这不是笔者在本文中研究的重点,笔者只是想说明我们应该更关注其积极作用,不宜对其消极作用进行夸大,进而误导大众。
“性善论”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和昌盛奠定过基础,我们应该对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关于“性善论”对公法消极影响的批判郝铁川教授在其授课中提出熟人圈内“性善论”对中国公法的消极影响。
他认为“毋庸置疑的是,性善论也给中国的法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偏激一点地说,性善论误尽了中国法治。
”[1]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宪法强调阶级专政,疏于保障基本权利,强调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合作,疏于权力制约,强调权力集中,疏于对最高权力的防范。
第二,行政法和行政立法重权力、轻责任、重义务、轻权利、重结果、轻程序,行政诉讼法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
第三,刑法没有彻底贯彻罪刑法定主义(如数罪一罚、空白罪状、口袋罪、司法解释规定犯罪和刑罚不确定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如官贵民贱)、刑罚人道主义(如游街示众)。
“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负面影响
“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负面影响【摘要】"性善论"在中国法治中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这一理论导致了法律执行不严谨,法律制裁不力,法律漏洞被放大,司法公正受到影响,过度宽容成为普遍现象。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法治的正常运行,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必须摒弃“性善论”倾向,加强法治建设,严格执行法律。
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法治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关键词】“性善论”、中国法治、负面影响、法律执行、法律制裁、法律漏洞、司法公正、过度宽容、危害、法治建设、法治健康发展、严格执行法律。
1. 引言1.1 什么是“性善论”?“性善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
它主张人类天生具有良善和善良的本性,倡导相信人性的高尚和善良。
这一理论源自古代中国孟子的思想,认为人们天生有道德感和良好的品质,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就会表现出善良的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善论”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许多人相信,只要人们本性善良,就不需要过多的法律约束,社会就能够和谐稳定。
“性善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和执行方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2 “性善论”在中国法治中的地位在中国法治体系中,“性善论”曾经是一个备受重视的理论流派。
尤其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盛行的时期,性善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和治理之中。
传统儒家文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能和道德意识。
政府在治理社会时应该依靠人们内在的善良本性,通过道德教化和道德启发来维护社会秩序。
在中国的法治发展过程中,“性善论”曾经对法律制度和法治观念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曾经倡导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法治观念,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和道德引导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解决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性善论”曾经被看作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种独特路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法治建设中的表现。
讨论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对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
浅论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对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关于对人性的界定,是一个深刻哲学命题。
古今中外都对人的本质属性这一问题存在争论。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
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最具代表性,这两种学说对我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孟子的“性善说”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
孟子是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善理论的思想家。
在孟子看来,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孟子是从人见小孩落井产生不忍人之心而推出他的性善论的。
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看见别人痛苦的心或‚恻隐之心‛。
一个小孩行将落井,一个人看见必然前去搭救。
这个人去救小孩一不是为了讨好小孩的父母,二不是为了使自己的好名声传扬乡里,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啼哭声,而是出于不忍人之心。
孟子从这件事上就引出了他的性善论,并进而导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四端)如同四肢一样,是人生而应有的,而不是外力加给每个人的。
他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有善恶的不同呢?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端‛与生俱来,人人相同。
有的人能为善人是由于他努力培养与扩充这些‚善端‛。
他认为圣人就是把这‚四端‛发展到完全程度的人。
人都有‚四端‛,如果都能括充之,就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有的人不去培养和扩充这些‚善端‛,所以不能成为善人。
孟子一方面把仁、义、礼、智说成人的本性,同时也承认人的感官欲望也属于人的本性。
但孟子认为感官欲望是‚小性‛,仁、义、礼、智是‚大性‛,小性要服从大性。
荀子论人性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荀子论人性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荀子的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荀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人性恶、性恶论和性善论两个方面,这些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体系以及社会伦理观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荀子的人性恶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天生具有自私、贪婪、好斗等恶劣的品性。
这种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修养、自律和自我约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荀子的人性恶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们在道德行为上需要不断努力克服自己的恶劣本性,追求道德的完善。
其次,荀子的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改善自己的品性。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恶劣本性,追求道德的完善。
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的人性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最后,荀子的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改善自己的品性。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仁义道德,通过自律和自我约束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仁义道德的实践。
荀子的人性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追求仁义道德,实现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荀子的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性恶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他的人性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他的人性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追求仁义道德,实现社会和谐。
“性善关于”对中国法治 负面影响
“性善关于”对中国法治负面影响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关键词:性善论权力制约泛道德主义法治道德泛化不利于法治建设。
道德和法律作为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彼此在各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道德是一种软约束,依赖的是人的自觉及良心,是一种自律性的东西,其功能是为了扬善;而法律则是一种硬约束,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其功能是为了制恶。
两者虽因用力方向不同,但共同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但毕竟由于各自本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不能互相代替。
一旦道德代替了法律,这样势必引起疏于立法的建设,而不利于法律制度的健全。
所以,道德作用的发挥应以法律健全为基础。
同时,泛道德主义注重人的善性完善,不可避免的为人治奠定了基础。
泛道德主义对法治建设的另一个负面作用在于它造成司法官员的道德伪善,从而助长了司法腐败。
“人性善”重视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个人的道德需要和精神鼓励,却蔑视物质利益,忽视了个人主义,个人情欲对社会本位主义的制衡与冲突作用。
以司法官员的廉政建设为例,廉政办法中多是道德层面的规定,其目的在于塑造廉政形象,奖励多以精神奖励为主,辅以少量的物质奖励。
这样忽略了司法官员的其它需要,甚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
司法官员有道德要求,但这种需求以生存为基础。
“性善论”主张人的道德存在高于生命的存在,“君子忧道不忧贫”。
[18]实际上,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都不能满足,又如何去饿着肚子空谈道德呢?司法官员的道德伪善就不可避免了。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一方面要求司法官员严格执法,做道德楷模,另一主面却不得不用低薪奉养司法官员。
司法官员个人的情欲主义无法满足,也就无法确立司法从业人员的崇高社会地位。
所以,有效推进法治进程,把法官的道德需要建立在充裕的物质基础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性善论”导致人格不独立,影响了社会主义法理念的形成“性善”多指良心本心是伦理方面的孝亲敬长的是非之心,孝敬为善,反之为恶。
孟子反复强调,人人均知爱亲敬长,主张“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19]。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摘要】"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首先介绍了"性善论"的定义和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性善论"对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对道德规范的破坏、对权力控制的不足、对政治民主化的阻碍和对社会秩序的动荡。
在文章提出重新审视"性善论"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探讨"性善论"对民主制度的启示以及寻找"性善论"与传统政治文化的平衡点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善论"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并为建设更加健康的政治文化提供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性善论,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政治参与,道德规范,权力控制,政治民主化,社会秩序,审视,民主制度,平衡点1. 引言1.1 性善论的定义性善论是一种关于人性本质的理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和善意的本质。
这一理论主张,人们出生便是善良的,而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因素会影响并改变人们的性格特征。
性善论的提出对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过去的政治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人性自私、贪婪,政治权力必须通过强制手段来加以控制。
然而性善论的出现挑战了这种传统看法,引发了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信任和对政治制度的重新思考。
性善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结构和政治运作方式。
性善论的定义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更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政治文化和民主制度的运作方式。
性善论的定义挑战了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人性的悲观看法,为构建更加公正、包容和平等的政治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考角度。
1.2 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许多国家,传统政治文化往往包含着权力集中、官僚主义、封建思想等传统观念,这些观念往往会对政治体制和民主发展产生阻碍和负面影响。
【孟子性善论】“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负面影响
【孟子性善论】“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负面影响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把儒家思想作为法定的治国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其关心的问题是心性之学。
“心性之学就是人之所以有理义,之所以有道德之学”。
“ 性善论”是传统儒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其不但对心性之学,乃至对中国古代的法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沉淀给现今的民众留下了深深的烙痕。
至今许多民众的法律意识心态及价值形态中仍留有“人性善”的痕迹,这种法律价值心态对现今的法治是极为不利的。
一、“性善论”思想的演进及表征“性善论”从道德与伦理角度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它的提出发展是历史的产物。
“性善论”的内容特征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要求,其理论本身的不科学性决定了其负面作用在所难免。
(一)“性善论”的提出及历史背景“性,从心,生声”。
在中国古代,“性”就是“生”,即“人之初”的“生”。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大致相近的。
孔子没有明言性善还是性恶,为其后人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孟子继承孔子,首创“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进一步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
关于人为什么为恶,孟子认为一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上是否有向善的愿望。
二者之中后者是最重要的,所以孟子特别强调个人加强自身修养,修回善性。
孟子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性善论”的顶峰,也是其终极目的。
孟子之所以从人性入手“正人心,息邪说,拒诐行,放淫词”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剧变的历史现实,激烈竞争的政治形势要求哲学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相对自由的理论环境,严峻的思想理论竞争要求诸子百家只能以理论的深刻性解释现实、探讨现实以立足于众学说之中。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摘要】孟子性善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
这一理论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统治者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仁政治国,同时也塑造了社会稳定和道德操守。
孟子性善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上,还深刻影响了古代政治制度以及统治者的思想和行为。
由此可见,孟子性善论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长久影响,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中国古代政治,儒家思想,政治制度,统治者,社会稳定,道德操守,重要性,持久影响。
1. 引言1.1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与孔子弟子子思“人有恶,然后有恶”相反。
孟子将此观点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人天生具有良善和正义的品质,且人性本善是不可改变的。
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恶行,是外在环境和不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本性之恶。
孟子认为,唯有通过修养和教育,才能使人的善良天性得以发挥和完善。
他强调了修养与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四端”和“五常”来培养和提升人的德行品质,使其得以实现自己的本性。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是可以通过努力和修养而得以提升和完善的,只有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人才能实现其内在的善良本性,进而达到道德与精神的完善。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修养与教育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对孟子的思想体系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孟子性善论的影响"孟子性善论的影响包括对古代政治、社会和个人的深远影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理论在古代中国政治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尊重和关爱,倡导“以仁治国”,提倡仁政,通过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使统治者更加关注民生、关爱百姓,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国家。
孟子性善论也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扬仁爱之心,尊重他人,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避免了冲突和动荡。
性善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启示研究
性善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启示研究
首先,性善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性别不平等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它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行为。
性善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到性别不平等的现实,从而有效地解决性别歧视问题。
例如,性善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性别不平等的历史渊源,以及性别歧视如何贯穿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有效地消除性别歧视。
其次,性善论还可以帮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性善论强调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性别不平等状况,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
一。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引入性善论,以帮助学生了解性别不平等的历史渊源和其影响,以及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性别不平等状况。
此外,性善论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培养自身的道德意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也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具有的行为准则。
性善论可以帮助促进一种更加宽容、公平、和谐、自由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总之,性善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认识到性别不平等的现实,从而有效地解决性别歧视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培养自身的
道德意识,促进一种更加宽容、公平、和谐、自由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_高碧英
[摘要]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
性善论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它既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重视道德教化这一传统的思想渊源,更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今天借鉴和反思孟子性善论及其影响,重塑国人的思想意识,对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进步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仁政;法治;德治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重塑社会公德,创立仁学。
纵观《论语》,“仁”字共出现109次。
[1]孟子秉承孔子仁学,在传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同时,也完善其理论构架,提出了“性善论”作为“仁政”的理论基础,将“仁”说政治化,创建了儒家第一个成熟、完整的政治哲学理论框架和治国方案———仁政。
一、性善论孟子在对人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人的本性定义为善,从而创造了“性善论”。
孟子曾反复说:“仁,人心也。
”“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仁、义、理、智根于心。
”[2]把“仁”这一在孔子那里主要停留在外部行为上的道德要求上升为人的内在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是建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的假设上的,把“爱人”说成是人的天性,并把仁爱说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即将其“异化”之,使“仁爱”成为必行之“理”,并用之来衡量社会政治和人的活动的是非善恶。
即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伤害他人之心,《告子上》中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即对别人的不幸有同情之心,对丑恶的事情有羞耻之心,对高崇的行为有恭敬之心,对好坏的分辨有是非之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
这四心就是人性的四个主要善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也就是“仁、义、理、智根于心。
”是人性先天就存在的,一切人都具有的。
孟子分析了人们陷入“恶”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
姬秀娟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性善论”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其对皇权伦理思想的强化、人的道德意识的无限夸大以及对社会成员的义利曲解是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重要原因.逐步消除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实现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姬秀娟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蕴涵与影响
2.略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集中制的影响
3.简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4.儒家“性善论”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之分析
5.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民主意识的培育——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意识培育的阻碍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性之争——人性善恶之别,对社会治理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性之争——人性善恶之别,对社会治理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纵观国史两千余年,可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皆源于先秦诸子。
而百家之中,可观者不过九流十家,十家之主流者,不过儒墨道法四家而已。
孔子始皇帝以法为器,兼并了六国,却也因酷刑重典而亡国。
汉得天下后,文景无为而治以蓄国力,至武帝独尊儒家。
至此,儒家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且历久弥坚地延至清末。
此后的两千年,仅有明太祖曾重过法度,然而,即便是主张乱世须用重典朱重八,骨子里也还是尊崇孔孟之道的。
先秦诸子百家,可谓中国2000年文化之起源。
法家、道家,虽昙花一现,毕竟也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比之下,墨家的非攻兼爱则略显尴尬,却始终没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墨家,对人性却提出了最为中肯的假设。
两千多年前,师承墨家的告子提出了人性无谓善恶之说。
然而,周瑜的悲剧莫过于遇到了孔明——虽然真实的历史未必如此。
告子遇到孟子也只好仰天长叹了,从此,便是三岁的孩童也会口诵“人之初,性本善”了。
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因儒家的人性本善之说契合了人治之道,帝王便对以德治国大肆宣扬。
中国历史上或许真有几个境界高深的圣贤,然而,盖天下之民,毕竟以常人居多,倘若用圣贤的境界来苛求常人,毕竟不合常理。
更何况,儒家的纲常伦理或许连德都算不上,为了愚民,便只好德主法辅了。
但是,王子犯法终究难以与庶民同罪,如刚直不屈的董宣,又如割发代首的曹操,更遑论枉死的岳飞,含冤的袁崇焕了。
其实,关于人性之争除了“无谓善恶”与“人性本善”之外,还有一种假设——人性本恶。
《圣经》言,亚当夏娃本处天堂,因偷食了禁果,而被上帝贬到世间赎罪。
世人皆为亚当、夏娃之子,一出世便背负着无尽的罪恶,故人活一世仅为赎罪耳。
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与儒家所谓的人性本善不同,西方人的观念是人性本恶,人人都有是自私的,或者说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而他们所信仰的上帝又无暇顾及凡世的纷争,于是,便只好用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了,如1215年英国贵族为限制国王的权利而胁迫约翰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性善论”是一个哲学理论,它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具备使自己和周围环境更加美好的潜力。
尽管这种理论有其优点,但它也会对传统政治文化和民主缺失造成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和民主缺失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克服这些影响。
首先,“性善论”会造成人们对统治阶级的过度信任。
根据这种理论,人们认为统治者本质上是善良的,会为人民谋利益。
然而,如果统治阶级确实是善良的,那么为什么还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和不公正?此外,对“性善论”的信仰可能导致人们对批评政府的意见不予理会,因为他们认为政府做出的决策必然是正确的。
这会损害民主文化,因为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抗争是民主社会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次,“性善论”可能导致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程序的轻视。
如果人们认为大多数人性本善,那么他们认为法律只是一种限制,不必严格遵守。
这种态度会使人们容易受到滥用权力的风险。
此外,“性善论”也会导致人们对司法系统的高度信任,从而认为司法系统是天生公正的。
如果人们相信司法系统是绝对公正的,那么他们可能会忽略对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不公正因素的关注。
第三,“性善论”还可能对国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人们认为大多数人性本善,那么政府也可以相信其他国家会像他们一样遵守公约和协议。
这种思想容易被滥用和误解,使客观实际情况被忽视。
这可能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冲突和误解,使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脆弱。
那么,解决“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和民主缺失的影响应该从哪里开始呢?首先,我们需要鼓励公民思考和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被教育,了解政府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这有助于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形势,以使其作出更合理、更合适的政策和决策。
其次,我们需要对司法和立法的核心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和再评估。
我们需要理解和分析立法程序和司法机构的功能,以更好地创造一个公正公正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们需要更意识地意识到国际社会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善论”对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性善论”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其对皇权伦理思想的强化、人的道德意识的无限夸大以及对社会成员的义利曲解是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重要原因。
逐步消除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实现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儒家“性善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国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封建社会政治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家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这直接导致中国政治民主的缺失。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深刻解读儒家“性善论”,特别是它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逐步减少它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先秦儒家心性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后来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是整个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从孔子到孟子,其形成有个嬗变的过程。
孔子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但其学说中包含着性善论的思想,应该说性善论发端于孔子。
孟子提出“四端”说与“尽心”说,是完全的性善论者。
孟子首先提出善是人的本性,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之善有“四端”,分别是礼、义、仁、智。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四端”产生于“尽心”,他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观念,而是说人在意识上有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1]。
孟子还认为,人还具有恶的一面,原因有二:一是客观原因,二是主观原因,二者之中主观是最重要的,所以应该注重强调个人自身修养,修回善性。
在执政的问题上,孟子提出了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应该实行“仁政”,“仁政”要求是孟子“性善论”理论的顶点。
孟子的“性善论”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完全认可,到了汉代,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理论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理论,“性善论”才逐渐被采用,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人性本善的“性善论”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民主缺乏的思想根源之一,至今有许多民众的政治意识、方法论、价值观中仍留有“人性本善”的思想,这种政治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的缺失(一)民主的内涵“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
“民”指的是人民,大多数人。
“主”指的是主导、管理、统治。
民主的原意是由多数人管理国家事务,大家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在国家大事问题上,多数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古希腊的政治家、思想家伯里克利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只有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这个国家才能称之为民主的国家,它的政治制度才能称之为民主政治。
近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孟德斯鸠指出:“共和国的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民主政治。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是一种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有共同管理权利的人有一定阶级的限制,统治阶级以外的人是没有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的,他们在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坚持两个原则: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人类历史发展到目前为止民主制国家分为两类: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制国家,但是它实现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具有民主主体的局限性,民主权利的狭隘性,民主内容的不真实性,是虚伪的和不真实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目前为止最高类型的民主,它具有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民主权利的普遍性,民主内容的真实性,真正实现多数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使人民当家做主。
在一个民主政治国家,管理国家事务主要具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少数人意见要服从多数人意见、管理过程公平合理和少数人意见坚持原则。
所谓少数人意见要服从多数人意见即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就是在民主的前提下,大家都可以发表、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为了防止各执己见,形不成决策,必须少数服从多数。
管理过程公平合理要求程序正义,就是民主过程必须规范,让人们感觉到民主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这是是否设施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能否真正设施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少数人意见坚持原则,应该充分尊重少数,少数也应该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坚持自己的正确认识,整个政治过程必须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则。
三个原则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又相互制约,以真正实现民主政治,防止“多数的专制”。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的各种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所包含的各种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政治共识、政治理想、政治作风和政治价值观念等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和遵循。
主要分为专制主义和德治主义两大类。
起源于夏、商、周时代,秦、汉时期形成体系,唐、宋、元、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近代走向衰落。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专制制度很完善,封建主义的政治思想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定律。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导,性善论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起点,它也必然造成中国民主政治的薄弱。
三、儒家“性善论”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响(一)“性善论”片面强调德治,阻碍民主法治制度的发展儒家“性善论”首先强调人天生有善的一面,这种善是人的最基本的潜质,人在本质上都是美好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像孔子、孟子等一样的圣贤,人在一生中需要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善的本质通过自我道德修养挖掘出来,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最为重要,社会也应该大力提倡德治教育,强化社会道德,让社会成员在心灵深处把道德放在第一位。
至于社会的法律制度、军队法庭、规范条例则不应该是社会的主流。
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性善论”所强调的通过自我道德修养让自己成为圣贤成了中国社会公认、民众深入人心的道德实践原则。
儒家传统的德治理论设想非常美好,但是,这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从实践中看,德治理论存在着实践上的局限性、虚伪性和不可操作性。
因为,人本质上并非总是完美无缺的,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就像近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孟德斯鸠说的:“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3]。
所以,“性善论”片面强调善的一面而忽视恶的一面,在理论上是狭隘的,在实践上必然会造成法治的脆弱。
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的管理手段,二者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
道德规范的调控作用几乎体现于人们的所有活动领域,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它是一种软约束,主要依靠人的自觉和良心,具有自律性,目的是扬善。
法律是为了制恶,它是依靠国家强制的力量,通过制定制度、条例、规范等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以保证社会的秩序。
两者所起作用不同,起作用的方式也不一样,不能强调一个否定另一个。
只强调道德不重视法律,就不会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也不会广泛的宣传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更不会建立健全司法机构来维护法律的设施,法制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就成为一句空话。
而如果只有法治没有道德,那社会就缺乏情感,也会导致苛政,引起社会的不满,这也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
所以,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性善论”将“义”和“利”严重对立,导致以尊重个人权利为核心的民主理念和行为的缺失“性善论”强调重义轻利,反对个人拥有自己的物质利益,认为利乃罪恶之源,社会应严格控制个人权利,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的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舍利求义,大公无私成为国人的行为准则。
像“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为漫长中国历史中衡量中国公民社会认可度高低的古训,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
在这些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人们都从内心深处觉得有自私欲是见不得人的,是万万不应该有的,自己不是一个正常的、坦坦荡荡的人,是遭人鄙视的,自己是社会的异类,会被人另眼相看,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统治者到一般老百姓,都极力掩饰自己的私欲,装出一副拥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大公无私的样子来,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虚伪和虚假。
为了掩饰这种虚伪和虚假,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宗法思想、大一统思想,严重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儒家强调的义利对立的价值要求,压制个人的权利观念,使义务要求变成社会的首要要求,这就同民主社会中以尊重个人权利为核心的民主理念和制度相矛盾,使得社会成员在争取个人权利方面意识缺失,在行使个人权利方面则更处于极端弱势。
在社会中,官员的“老百姓为什么不公布自己的财产?”之问,财政公开之艰,城市拆迁之乱,等等,所有这一切其背后都隐藏着民主理念和实践的缺失。
(三)“性善论”主张皇权至上,致使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儒家思想发展到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形成,儒家学说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依据,儒家思想的核心“性善论”自然也被统治阶级极力推崇。
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运用阴阳五行说,形成帝制神学体系,强调神权、君权是上天赐予的,是至高无上的,不容怀疑的,至于父权和夫权则主要是强调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绝对权利,是对女性的统治和支配,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体现。
为了中央集权需要,儒家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为了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为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阶级专政,防止社会进一步动乱,防止农民起义,提出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
“性善论”被统治阶级利用是其自身的悲哀。
“性善论”对皇权一味鼓吹和赞扬使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最基本的生存要求都不顾及,百姓的反抗意识削弱,不敢反抗、害怕反抗,对皇权盲从和愚忠,皇权不受制约。
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权利的分立,但是,始终没有影响到的皇权,反而使皇权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