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送别崔著作东征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2024年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

2024年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
赏析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蓟北置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具体细节,将在拙作《神剑啸荒录》录记)。
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唐诗评注读本》中说:“此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2024年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1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
1、蓟:jì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2、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稀:少,不多。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鞍马稀。——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清·方苞《狱中杂记》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唐诗解》中说: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古诗词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古诗词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古诗词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古篇一《登幽州台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感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

其古诗全文如下: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燕昭王》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

其诗文如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春夜别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

其诗文如下: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翻译】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

其古诗全文如下:生涯良浩浩,天命固谆谆。

闻道神仙尉,怀德遂为邻。

畴昔逢尧日,衣冠仕汉辰。

交游纷若凤,词翰宛如麟。

太息劳黄绶,长思谒紫宸。

金兰徒有契,玉树已埋尘。

把臂虽无托,平生固亦亲。

援琴一流涕,旧馆几沾巾。

杳杳泉中夜,悠悠世上春。

幽明长隔此,歌哭为何人。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古诗词篇二《送魏大从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

其古诗全文如下: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翻译】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此诗不落一般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

注释赏析《送崔融[唐]杜审言》诗词意思解释

注释赏析《送崔融[唐]杜审言》诗词意思解释

注释赏析《送崔融[唐]杜审言》诗词意思解释
送崔融[唐]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君王:指梁王武三思。

行:将要。

将:领兵。

书记:指崔融,时任梁王书记。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祖帐:饯行设的帐幕。

河阙:即伊阙,山名,在洛阳附近。

军麾:指挥军队行动的旗帜。

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朔气:北地寒气。

笳吹:胡笳,军中用作号令。

边声:边地声响。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坐:顿时。

烟尘:喻叛军。

北平:古郡名,今河北一带。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等攻陷营州(治今辽宁朝阳),进逼河北,朝廷派遣梁王武三思率兵平叛,崔融随军。

友人就要远赴前线,生死难卜,诗人为之送行,不说一句伤心话,不作一句悲苦词,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王者之师、正义之师的赞美和平乱必胜的坚定信念,以此为其壮行。

首联就题起句,交待送别之因。

颔联是送行时的情景,帐连河阙,麾动洛阳,见出王师军威之壮。

颈联悬想出征后的情景,旌旗猎猎,迎风翻舞,笳管声声,催人奋进。

末联转归当前,以祝捷之词作结,且与首联遥作呼应。

全诗结构细密,于雄词壮语中饱含依依惜别的深情,将“送”字叙写得神意完足。

必简(杜审言字)诗用意深老,措辞缜密,虽极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虚设。

《唐律消夏录》。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赞美大海的诗句

赞美大海的诗句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原文翻译与赏析
(原文)
金夭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赏析一)
送别崔著作东征诗题乂作《送著作佐郎隹融等从梁王东征》,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 营州(《旧唐书•北狄传》)°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赴边 地以备契丹。契丹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帝都长安之东,因此称东征。崔著作,指 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
(赏析二)
全诗质朴口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元方回评论说:“夭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 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赏析三)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金天,指秋天,《礼 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 任有功,以征不义。”诗人在序中也写道,“古者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命将帅,训甲 兵”,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 “昭我王师,恭夭讨”。 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 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如在眼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夭。一一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一一韩愈《精卫填海》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一一宋之问《灵隐寺》
茫茫东海波连夭,夭边大月光团圆。一一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塑月作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尺。一一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翻译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解释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只。

诗文赏析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

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送别原文及赏析

送别原文及赏析

送别原文及赏析《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次收录于《全唐诗》之中。

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离别时的悲伤情感,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对相聚的期盼。

以下是《送别》的原文及赏析。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原文解析:这首诗的开篇写道“山中相送罢”,表明主人公和被送者在山中告别已经结束。

随着太阳的西下,主人公在日暮时分关上柴门,意味着离别已成定局。

接着,诗人描绘了春草年年绿的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

最后一句“王孙归不归?”则表达了主人公对被送者回归的期盼,也反映出诗中主人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赏析:《送别》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写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无奈和期盼。

通过描绘山中相送的场景,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朦胧的环境中,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氛围。

尤其是末句“王孙归不归?”,以疑问句的形式,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渴望。

全诗用字简洁、凝练,没有多余的修辞,突出了离别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此外,诗中的“春草年年绿”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变迁,也暗示了人事的更迭和变化。

这种与自然景物的联系,增添了诗歌的内涵与韵味;同时,也反映了王之涣那种感伤离别的心情,以及对随时间而去的友情和亲情的思念。

总而言之,《送别》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离别的痛苦以及对重逢的期盼。

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个人离别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了人生的离合悲欢。

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深邃的表达,使得《送别》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陈子昂和柳宗元的诗词赏析(最新)

陈子昂和柳宗元的诗词赏析(最新)

陈子昂,字伯玉,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下陈子昂和柳宗元的诗词,欢迎阅读!【篇一】陈子昂的诗词赏析《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作者:陈子昂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译文:金秋季节萧瑟寒风初起,白露时分开始发兵征讨。

朝廷军队并非爱好战争,你们用兵时要慎重行事。

征伐定如海气席卷南国,边风扫荡北地所向披靡。

要学习田畴不居功自傲,更不必希求扬名麒麟阁。

注释:⑴著作佐郎:官名,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

崔融:作者好友,当时崔融以著作佐郎的官衔掌书记,随军东征。

梁王:即武三思,武则天之侄。

⑵金天:秋天。

秋季于五行属金,金色白又为白帝,万物收藏主肃杀。

肃杀:使万物凋萎。

⑶白露:节气名。

是秋季中的第三个节气。

专征:指将帅受皇帝之命全权指挥军队进行讨伐。

⑷王师:王者之师,对本国政府军的美称。

乐战:好战。

⑸之子:指崔融。

《诗经·小雅·鸿雁》:“之子于征”。

佳兵:本指锐利的武器,这里指乐战好杀。

《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也”。

⑹海气:指渤海的寒气。

南部:这里指东北契丹族叛乱南侵的部落。

⑺边风:北方边境的寒风。

北平:北平郡,这里指北方边疆地区。

⑻“莫卖”句:《三国志》载,曹操北征乌桓,有个名叫田畴的人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曹操从之,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卢龙塞:即今河北省遵化县内的喜峰口,是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

⑼归邀:回来后邀取、希图。

麟阁:麒麟阁。

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这里借指对功勋的表彰。

赏析:“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

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

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

“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跃然纸上。

《送别诗》翻译赏析

《送别诗》翻译赏析

《送别诗》翻译赏析《送别诗》翻译赏析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鉴赏一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王维《送别》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送别》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送别》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1]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 ?【注释】[1]柴扉:柴门,言其简陋,以与山中隐居生活相称。

[2]“春草”二句: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出,意谓到来年春草绿时,你回来不回来?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亦云:“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王孙:此处即指送别之人,非实指王孙贵冑。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解读】诗题一作《山中送别》。

王之涣《送别》赏析

王之涣《送别》赏析

王之涣《送别》赏析
王之涣《送别》赏析
《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赏:
春风中万物复苏,处处绿色,正宜快乐踏青,而也正是古人远行的'开始。

乐与愁、明与暗恰扰人心房。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杜审言《送崔融》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审言《送崔融》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审言《送崔融》全诗翻译及赏析杜审言《送崔融》全诗翻译及赏析送崔融(唐)杜审言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少,秋风古北平。

注释崔(cuī)融(róng):杜审言的友人,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历城)人,唐文学家,时任节度使书记官,与杜审言有深交。

行出将:将要派遣大将出征。

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祖帐(zhàng):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

连河阙(quē):从京城连续到黄河边。

阙,宫殿。

指京城。

军麾(huī):军旗,这里代指军队。

洛(luò)城:洛阳城。

旌(jīng)旃(zhān):旗帜、军旗。

朔(shuò)气:北方寒冷的空气。

笳(jiā):即胡笳。

一种管乐器,汉魏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军营中常用作号令。

边声:边界上的警报声。

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烟尘:古时边境有敌入侵,便举火焚烟报警,这里指战事。

古北:指北方边境。

译文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

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

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

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

创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攻陷营州,七月朝廷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吴道安抚大使,东征以防契丹。

崔融也随军东征。

崔融当时在武三思幕府掌书记。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他出征时所写。

赏析:《送崔融》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五言律诗。

此诗是杜审言为好友崔融而作,崔融时任唐代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一二句以叙事方式,写友人奉命随行远征,交代送别的原因。

三四句写送别的场面气魄宏大、阵势壮观。

后四句写诗人设想大军到达边境后的情境,并推想此去必然扫平叛军,清除烟氛,表达了诗人对崔融的鼓励与祝愿。

全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在写作上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特别是颈联用“朔气”和“边声”来反衬唐军的威严和警觉,显得十分传神,是初唐五律中不可多得的送别佳品。

送别翻译及赏析

送别翻译及赏析

送别翻译及赏析送行翻译及赏析1古诗原文柳树春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翻译春风中一株株柳树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便利,应该是由于离他人儿太多。

注释解说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行。

有的版别作春风。

青青:指柳树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行的风俗。

苦:辛苦,这儿指折柳不方便利。

别离:离别,别离。

发明布景长安郊外,王之涣与友人行将离别,其时正值柳树成长的春季,所以王之涣有感而发,所以写下了这首《送行》。

诗文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只点明晰送行的时刻和地址,还烘托出稠密的离别心境。

“东门”点名了送行的地址在长安青门,“青青”标明柳树的颜色现已很绿,标明时刻是在深春。

“柳树”是送行的代名词,所以一见柳树,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柳树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安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其他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烘托出舍不得离别却又不得不别离的心境。

诗的后两句抒发,经过旁边面描绘他人送行而攀折柳树,反映送行的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柳树而不方便之苦,也是离其他忧虑烦闷。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柳树没有却只字未提,更烘托出了诗人的送行的厚意。

后两句看似平平,细心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许不折柳树,心里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这首送行小诗,清淡如水,要言不烦,款款流露出依依告其他厚意。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行却字字点题,其间的描绘要言不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行翻译及赏析2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离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作者介绍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送崔子还京》翻译赏析

《送崔子还京》翻译赏析

《送崔子还京》翻译赏析
《送崔子还京》翻译赏析
《送崔子还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前言】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是唐代诗人岑参为送别友人刘单而创作的诗。

此诗不直接写惜别之情,也没有祝愿一类的话,只是写出想象中的两个行军镜头,以壮僚友的行色:一是友人迅疾如飞地驰过火山,可见其豪健气概;二是碛西军营惊破战地早晨的号角声,体现军队雄壮的军威。

全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构思精巧,别具一格。

【注释】
1、天外:指塞外离家乡远得好像在天外一样
2、交河:指河的`名字
3、争飞:争着和鸟儿飞,比喻急切的心情
【翻译】
我骑着马独自从西方那远在天边的地方归来,扬起马鞭急切地赶路,好像是和鸟儿在争先一样。

九月时节我在交河北岸给你送别,风雪中题完诗时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

【鉴赏】
《送崔子还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作,描写了诗人送友人崔子归京的情景。

即写出了友人崔子即将回京的喜悦,又写出了诗人对于自己不能回京的苦闷心情,抒发了戍边之人对故乡的思恋。

陈子昂《送著作佐郞崔融等从梁王东征》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子昂《送著作佐郞崔融等从梁王东征》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子昂《送著作佐郞崔融等从梁王东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著作佐郞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注】本诗写于公元696年,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梁王武三思赴边讨伐。

崔融时任著作佐郎,随军出征。

卢龙塞:即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

曹操北征乌桓时,田畴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曹操从之,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这里借指对功勋的表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一方面歌颂王师是非好战的仁义之师,另一方面也劝诫友人慎用兵力。

B.尾联运用卢龙塞和麒麟阁的典故,委婉规劝友人要积极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C.全诗用典丰富,感情真挚感人,表达了对友人真切深厚的感情。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词句铿锵,撼人
心魄。

15.诗歌首联和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请结合全诗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6分)
答案:
14.E(尾联反用卢龙塞和麒麟阁的典故,委婉规劝友人不要为了贪功而邀赏,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 以国家大义为重。


15.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季节在秋季,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引出下文体现王师征伐的浩然正义之感;颈联表现战场的环境,象征王师不可阻挡的气势,暗示诗人对此次征战胜利的信心,为下文规劝友人作铺垫。

(每点3分)。

王之涣送别注释

王之涣送别注释

王之涣送别注释王之涣送别注释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出自王之涣的古诗《送别》。

唐代是诗坛非常的繁荣的时代,而王之涣的《送别》占据重要的位置。

送别作者: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

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6)别离:离别,分别。

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评析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送别崔著作东征翻译赏析
《送别崔著作东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前言】
《送别崔著作东征》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并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颔联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要垂恤生灵;颈联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盛赞唐军的兵威;尾联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词句铿锵,撼动人心,表现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

【注释】
⑴著作佐郎:官名,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

崔融:作者好友,当时崔融以著作佐郎的官衔掌书记,随军东征。

梁王:即武三思,武则天之侄。

⑵金天:秋天。

秋季于五行属金,金色白又为白帝,万物收藏主肃杀。

肃杀:使万物凋萎。

⑶白露:节气名。

是秋季中的第三个节气。

专征:指将帅受皇帝
之命全权指挥军队进行讨伐。

⑷王师:王者之师,对本国政府军的美称。

乐战:好战。

⑸之子:指崔融。

《诗经·小雅·鸿雁》:“之子于征”。

佳兵:本指锐利的武器,这里指乐战好杀。

《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也”。

⑹海气:指渤海的寒气。

南部:这里指东北契丹族叛乱南侵的部落。

⑺边风:北方边境的寒风。

北平:北平郡,这里指北方边疆地区。

⑻“莫卖”句:《三国志》载,曹操北征乌桓,有个名叫田畴的人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曹操从之,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卢龙塞:即今河北省遵化县内的喜峰口,是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

⑼归邀:回来后邀取、希图。

麟(ín)阁:麒麟阁。

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这里借指对功勋的表彰。

【翻译】
金秋季节萧瑟寒风初起,白露时分开始发兵征讨。

朝廷军队并非爱好战争,你们用兵时要慎重行事。

征伐定如海气席卷南国,边风扫荡北地所向披靡。

要学习田畴不居功自傲,更不必希求扬名麒麟阁。

【鉴赏】
诗题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作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送别崔著作东征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旧
唐书·北狄传》)。

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赴边地以备契丹。

契丹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帝都长安之东,因此称东征。

崔著作,指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

金天,指秋天,《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诗人在序中也写道,“古者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命将帅,训甲兵”,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

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

“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

之子,指崔融。

佳兵,本指精良的军队。

《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

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

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

北平,郡名,在河北,初唐时称平州。

这里指孙、李叛军的巢穴。

“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

卢龙塞,古代是河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
曹操北征乌丸,田畴献计,引曹军出卢龙塞,出敌不意,大败乌丸。

曹操欲对其行封,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终不受封。

(《魏志·田畴传》)。

麟阁,即麒麟阁。

汉武帝时曾画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

后来就以麒麟阁作为功成名就的象征。

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

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

公元687年(垂拱三年),凿山开道Org/b/5102,袭击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

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后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

这两句的担忧,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

表达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词句铿锵,撼动人心。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元方回评论说:“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