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通识教育
产生影 响。 正如我们所知, 高校 的高等 教育大 多是通过 教师在
课堂 上进行 课 程知 识的传授 来 进行 的, 这就 决定了高等 学校
在开设学习课程 的时候 , 必须要 结合通识教育 的相 关性质、目 标 和 内容, 使开设 的课程 尽可能的在大 的方 向和 目标 上与通识 教育的宗 旨相 一致 , 从而使 通识教育能够 涉足 多个 学科 , 在各 个领 域的学科课程上均有所渗透 。 具体 学科与通识教育相互促
. 1提高大 学生计 算机应 用的能力 础知识 的大的概念 结构框 架, 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实际的计算 4 提 高大学生 的计算 机能力, 可 以为其今后 的工作奠定重要 机基 本操作 能力, 在今后 的实际生活 中, 运用 自己所 学的计算
同时促 进通识教育培养人才 目标的实现。 在 信息技术 高 机知识 , 解决一些实 际问题 , 提 高自我 实践能力, 更好地 与社会 基础 , 速 发展 的今 天, 信息技 术也是快速更新 , 越来 越多的被应用于 发展 同步, 享受生活和工作, 能够终身受益。
3 《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 》 课程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作为贯彻大学办学思想的重要教育 理念, 要想切
实在高等 院校 的教育 中发挥作用, 必须借助 于一定方式 的载体
社会各个领 域。 从某种程 度上来说 , 计算机 应用水平能力与社 会发展 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 不能较 好运 用计算机技 术, 现代 化 的社会办公模 式难 以推广和顺利进行, 社会上各行各业 的发 展势必会受 到不 同程度 的影响和阻碍。 与此 同时, 社会上的用人 单位 对大学毕业 生的计算 机操作 能力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并且 随着社会经济 的持续 增长与科学技术 的日益 发展, 这种趋势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观”与“工具论”
融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怎么使用计 算机或进行程序设计 , 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综合 素 质与 能力 的重 任 。大 学生 学 习计算 机 基 础课 程 , 不
仅要 了解计 算 机 是 什 么 , 计 算机能够做什么、 如 何 做, 而且还 要知 道这 个 学 科 领域 解 决 问题 的基本 方 法与 特点 , 即学 习这 个 学 科 领域 解 决 问题 的基 本 思 维方 法 。计 算机 作 为通 识 教 育 的 重要 内容 , 不 只是 简单 地拓展 学 生在 计算 机 方 面 的 知识 面 , 更 需要 展 现计算 机学科 的思维 方式 。
第1 3卷
第 2期
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学 版 )
V0 1 . 1 3 No. 2 Ma r . 2 01 3
2 0 1 3年 3月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 n i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7 0 8 ( 2 0 1 3 ) 0 2 - 0 0 9 9 03 -
大 学计 算 机基 础 教 育 的 “ 文化 观 ’ ’ 与“ 工具论’ ’
阎红灿 , 张淑 芬 , 付景红
( 河北联合大学 理学院 , 河北 唐 山 o 6 3 0 0 9 )
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 了首届九校联盟 c 9计算机基 础课程研讨会 , 发布了《 九校联盟 ( c 9 ) 计算机基础 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 明》 ¨ ] , 旗帜鲜 明地提 出把“ 计 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
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
系针 对 专 门教 育 。文 中 强调 专 门教 育 加 上 通 识 教 育 才 是 专 业 教 育 , 论 通 识 “ 育 ” 析 教 、 通 识 “ 程 ” 通 识 “ 目” 通 识 “ 学” 通 识 “ 量 ” 间的 逻 辑 序 列 及 其 内 涵 与 相 关 。 课 、 科 、 教 、 评 之 其 中特 别 对通 识 课 程 的规 划 和 通 识 教 学 的 理 念 , 出 基 础 性 和 补 救 性 、 博 性 和 多 元 提 广 性 、 阶 性 和 统 整性 的层 次 , 达 成 清 晰 明 确 的 表 达 能 力 、 合 统 整 的 判 断 能 力 、 元 进 以 综 多
早 谈 到通 识教 育 , 名称 为 “Lbrl d ct n , 们 今 天 将 之 翻 译 成 “ 雅 教 其 ie u ai ” 我 aE o 文
育” “ 雅教 育”, 实 译 为 “ 雅教 育 ”比较贴 近其 义 。在 西 方 , 代 希 腊 柏 或 博 其 文 古 拉 图所 创 设 的学 园( cd m ) A a e y 以及 亚 里 士 多德 所 设 立 的学 苑 ( y em) L cu 中所 研
习 的“ 艺 ” S vnA t) 构成 了文雅 教 育 的主要 内容 。 “ 艺 ” 指 “ 七 ( ee r , s 七 是 三艺 ” 的
文法 、 辑 、 辞 , 上 “ 逻 修 加 四艺 ” 的几何 、 术 、 文 、 乐 。这 “ 艺 ” 算 天 音 七 的科 目, 几 乎没有 一个 偏 向实用 性 , 都是 很 理论 、 文雅 的。 同样 地 , 由我们 中 国的传 统 来 探 讨 , 代 大学 生所上 的科 目 , 如《 古 诸 四书》 《 学》、 中庸 》、 论 语 》、 孟 子》 的 大 《 《 《 与
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安排如下:
1.计算机编程实践:第1-6学期;
2.项目实训:第6学期;
3.毕业论文与设计:第7-8学期。
五、质量保障与评价
为确保培养质量,实施以下措施:
1.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2.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技能;
3.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4.了解国家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法律、法规。
(二)能力要求
1.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编程和程序设计能力;
2.具备计算机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开发能力;
4.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素质要求
(一)理论教学
1.通识教育课程:第1-4学期;
2.专业基础课程:第1-4学期;
3.专业核心课程:第3-6学期;
4.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第4-8学期。
(二)实践教学
1.计算机编程实践:第1-6学期;
2.项目实训:第6学期;
3.毕业论文与设计:第7-8学期。
五、质量保障与评价
1.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过程的质量;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计算机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2019年教育文档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通过通识教育开阔视野,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对人生与社会进行反思,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本文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通识教育理念具体落实在通识教育课程上,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ACC建议高校课程要包括以下九种基础技能:探究、抽象逻辑思维和批判分析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理解数据的能力;历史意识;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的了解;价值判断;艺术鉴赏能力;国际性和多种文化的体验;深入学习的能力[1]。
总之,大学生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优化自身的素质,要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克服过分偏重专业教育的弊端,近几年来,我国有许多一流大学已经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尝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三大部分构成[2]。
笔者从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三方面来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目前,随着人才供求机制的影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在高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更多的是培养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才。
这种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观念,致使通识教育被看做专业教育的补充,而且事实上处于“配角”的位置。
由于定位不准,导致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特别是许多高校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描述比较笼统,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等。
树立通识教育理念 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天 ,作为一 个人 口大 国 , 一 个有 着悠 久 历 教 育的学 习和思 维方 法 ,十分 注重 学 习成绩 的 好 差 ,而 对 自 己能 力的 提 高 与 否 关 注 甚
一 一
如 在 VB 程序 设计 的教材 中 ,我们 讲授 个 “ 抽奖 ” 案 例时 ,先 提 出 问题 和 要求 , 首 先 为 实 现 界 面 , 通 过 设 置 窗 体 的
图l “ 抽奖 ” 案 例的 界 面
压 力 ,受 到功利 心理 的诱惑 ,应运 而生 了应 试 教育 、实用 教 育等 。在 这 种 教学 模 式下 ,
出现 了不少 拥 有学 位 但 没有 好学 精 神 的人 ,
件 ,利 用时钟 控 件的特 性 ,使 系统 自动重 复
运 行该段 程 序 ,达 到如 图 2所示 的效 果 。当
化 ,长期 以来 对通识 教育 没有 得到持 续的 关 注 和 系 统 的研 究 。 近年 来 ,我 国高 等教 育迅 猛发 展 ,随 着 社会 向市 场化转 型 ,人们 承受 着较大 的就 业
号 码并 滚动 显示 出来一 一编 制一 段程 序 ,用 随 机 函数产生 一个 随机 号码 ,并使其 显示 在
定 的教学 方法 和手 段 ,引导 学生 从应 试教 再 考 虑 如 何解 决 和 实现 :
育的桎 梏 中解脱 出来 ,逐 步理 解和 接受通 识
教育的理念 。
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蔡元 培先生就 主 张 让学 生文 理 “ 习” 兼 。特 别是 在 3 代, 0年 梅 贻琦 先 生就 接 受 了美 国的通 识 教育 思 想 ,
2 1知 识的传授和 实际能力的培 养 .
在 课堂 教学 上 ,我认 为 ,既要 重视知 识 的传授 ,更 要重视 实 际能 力的 培养 ,让学 生
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
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1.“博”。
通识教育具有学科专业广泛、涉及知识范围广的特点,因此通识教育又称为“博学”但问题在于,由于人类知识体系是相当广泛的,而大学高等教育不可能通过通识教育去学习所有的知识,所以在对通识教育所学习的内容方面就必须选择具备通识教育理念的学科与专业知识。
当然,如果条件许可,学习的知识越多则越好,但并不是强调什么都学,而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反对把什么都列入通识教育范围的做法。
杂、滥、平、泛,则是通识教育教学的最大忌讳。
2.“特”。
通识教育的“特”,主要表现在特色和特殊性方面。
所谓“特色”,即是要体现“通识”的特质,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范式,强调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把握问题,而了解事物和学科的相互关系,及学科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形成新学科方面的学科创新能力。
而“特殊性”,即是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跳出本身专业来思考专业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本身是跨学科研究并有机融会贯通的过程,只有寻找到相关学科、不同学科相互连接的结点,才有可能开展通识教育。
而通识教育者对于自己的学科专业,以及相关学科、不同学科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或者说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则是通识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3.“新”。
通识教育需要创新。
从通识教育本身来说,通识教育创新体系包括:适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通识教育体系创新,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理念创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通识教育教学方式创新、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制度创新、通识教育传播技术手段创新等方面。
而从通识教育本身的功能来说,实际上是需要解决文、理、工不同学科专业打通学科专业界限,从而创造出新学科和专业的问题。
对于我国的科技体系创新、制度创新,无意是有积极作用大。
如果在高等教育中不能有效解决学科专业的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问题,现有专业的优势地位是很难发挥最大效用的,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有限的科技与教育资源整合也就难以找寻到最佳的结合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观”与“工具论”
部分, 在 学生综合 素质 、 创新 能力培 养方 面发挥 着 重
要 作 用。
算机 或进行 程序 设 计 , 更 承担 着培 养 大 学 生综 合 素 质与 能 力的重任 。 大学 生 学 习计 算机 基 础 课 程 , 不 仅 要 了解 计 算机 是 什 么 , 计 算 机 能 够 做 什 么、 如 何
2 0 0 7年 美 国科 学基金 会 ( N S F ) 启动 了“ 大 学计 算教
育振 兴 的途 径 ” 计划 , 并提 出 了以“ 计算思维” 为核
法与特 点 , 即学 习这 个 学科领 域 解 决 问题 的基 本 思 维方 法 。计算机 作 为 通识 教 育 的重要 内容 , 不只 是
校” 项 目的报告 书 , 包 含如何 构 建 I C T物 理环 境 、 I C T活 用 的策 略 和对 I C T活 用 的评 价 等 内容 , 并 全 面 总结 了在项 目实 施过 程 中的 问题和 经验 。值 得肯
定 的是 , 报告 书 中有 许 多微 观 实 证 性 研究 课 题 及 解
正如《 计 算思维与计算 文化》 中所言“ 可在 两个层 面 问题 的研究 , 不 断总 结和积 累 , 逐 步形 成 了信 息化 实 施 的工作 手册 和规 范 。我 国在 信息 化项 目实施 过程 中也非 常重视 课题 研究 , 并 提 出 了“ 以课 题促 应 用 ” 的理 念 。我 国基础 教育信 息化 研究 课题 大体分 为三
做, 而且还 要知 道 这 个 学科 领 域 解 决 问题 的基 本 方
传 统 的计算机 教 育经 历 了“ 计 算机 文 化 ” 和“ 计 算机 工具 ” 两个 时期 , 到 现 在 的信 息技 术教 育 , 是 将
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1 什么是通识课程?通识课程,顾名思义,是通识教育的一种课程。
通识教育是指培养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教育重点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其他学科领域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具体实践,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2 通识课程的内容通识课程的内容是多元化的,通常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例如,物理、数学、地理、工程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历史、政治、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类课程,文学、艺术、音乐等人文艺术类课程。
通识课程的选择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课程安排,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3 通识课程的重要性通识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们提供了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思维方式的机会。
学习通识课程可以让学生对不同领域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识课程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通识课程也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让学生更加成为世界公民。
4 什么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特别设置的一类课程。
这些课程贯穿整个学业生涯,是学生进入某个专业领域的必要前提。
5 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而设计,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
基础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基础学科课程(如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专业必修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大数据分析等)等;实践方面包括实验室实验课、实习课程、课程设计等,以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知识的机会。
6 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进入专业领域深入发展。
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进行专业选择的前提,在选择专业时,学生应该充分考虑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和自身兴趣,以保证未来学习和就业的方向一致。
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如最早(1829年)把通识教育(GenearlEduaciton)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它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把通识教育定义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韦伯“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
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本文是从作者所理解的角度,来解读该声明,分析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任务的背景、理由和课程建设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九校联盟(C9)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C9会议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
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工作、解决专业问题已经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专业问题、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础性教育。
本文从作者所理解的角度解读C9会议所发表的战略声明,分析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任务的背景、理由和初步的思路。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识生产模式3背景下的高校通识教育超学科发展——以计算机通识教育为例
知识生产模式3背景下的高校通识教育超学科发展——以计
算机通识教育为例
周萱
【期刊名称】《江苏高教》
【年(卷),期】2024()4
【摘要】以计算机通识教育为例,结合知识生产模式更替展现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历程。
通过分析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一般特性和发展困境,形成高校通识教育超学科发
展内涵,确定计算机通识教育中的超学科命题。
高校通识教育以高素质人才作为逻
辑起点,围绕高素质人才发展形成逻辑主线,聚焦知识迁移、创新能力、意识形态,结合知识生产模式3核心要件,形成知识分形创新生态系统。
在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
创新建设行动中,强化计算机通识教育部门育人职能,提高教师、学生、课程的黏合度,并于过程中创造衍生价值。
【总页数】10页(P72-81)
【作者】周萱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学院;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江苏高教》高等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TP399
【相关文献】
1.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浅析r——以哈尔滨华德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为例
2.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本科生学业指导模式研究——以计算机学科为例
3.通识为"体" 专业为"用""体""用"融合培育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基于全球化大学通识教育背景下新闻传媒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之一)
4.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史为例
5.通识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之镜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通识教育的教案
关于通识教育的教案教案:关于通识教育的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推行通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多元化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二、目标本次通识教育的实施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
旨在引导学生具备自信、独立思考、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参与社会、国家和国际事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国家和人民利益优先的思想、自主育人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文化多元性教育等。
2.人文艺术:包括文化、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常识。
3.社会科学: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常识。
4.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常识。
5.科学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环保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常识。
四、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为主。
2.课外活动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包括文艺、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
3.网络课程和在线教学资源的应用。
五、教学安排1.学分要求:每位学生需修满15学分。
2.课程安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共8学分,选修课程共7学分。
3.教学计划:每个学期开设1、2门必修课程和3、4门选修课程。
六、评估方式1.学生学期末成绩:教师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学期学习过程中参与度和表现综合评定。
2.学生日常表现: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率等方面综合评定。
七、执行本次通识教育实施方案由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各任课教师配合执行。
同时,学校将建立健全的考核体系和效果监测机制,对通识教育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双碳”背景下计算机通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双碳”背景下计算机通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摘要:双碳战略的全面实施,明确了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方向。
高校在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时,应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通识课程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碳中和与碳达峰知识学习意识,创新计算机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双碳背景下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有效性。
文章主要是就双碳背景下计算机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简单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引言近年来,各个高校针对计算机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从计算机层面推动了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与改革,其作为当下主流的问候传播形式,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计算机通识教育概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虽然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所以,各个高校必须加快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方面改革创新的速度,才能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培养出掌握扎实计算机思维与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全面开展,为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各个高校也在时代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加快了计算机通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
比如,2018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构建的宽、专、融课堂体系,满足了大学四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同年6月,山东大学提出的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1+N”课程体系,则是以产学合作为依托,构建全新的计算机通识教育系列课程。
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为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双碳”背景下计算机通识课程创新探索2.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高校设置的程序语言类、数据类、计算机网络、网页开发等形式多样的计算机通识课程,满足了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于计算机应用通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通信手段 , 大大缩短 了人 与人之 间的距离 , 已经使 人类 的 它
生活发生了意义重大 的变化。“ 网” 当今计算机用户的主 上 是
主要包 括硬 盘分 区和建立 逻辑 驱动器 , 安装操作系统和
计算机来完成 日常工作 。学会使用办公 自动化软 件 , 已是 现
代职工必备的基本技能 。
应用软件。掌握操作系统中诸如控制面板和资源管理器等重
要部件 的操作 。根据 自己的需要 , 练掌 握一些常用工具软 熟
作者简介 : 王云翔 , 上 海电视大学信息与工程 系, 男, 副教授 。 杨焕宇 , , 女 上海电视 大学信 息与工程 系, 讲师。
音频处理 、 图像处理和视频处理
学 目的 、 本概念 、 基 操作实 例 、 作 骤 、 操 并提供 选择题用 于
巩 固基本概念 , 提供操作题 , 用于巩固操作技能 。
目前 , 随着计算 机硬件性 能的提升 , 数码设备 的普及 , 多 媒体软件功 能的增强 ,t E常多媒体应用 已经越来越 多地进 入 了人们 的生活 , 进入 了普及阶段。人们不必求助专业人员 , 自
广泛最普及 的应用 。
1 计 算机应 用通 识教 育 的教 学 目的和教 学 内容
计 算机应用 通识 教育 的教学 目的是使 学生掌握应 用计 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 并应用到工作 、 学习和生活 中, 从而更好 地学习和生活 , 更好地胜任工作 , 并有所发展 。通俗地讲 , 计 算机应用通识教育的教学 目的就是使学生“ 用计算机 ”并 会 , 且能驾驭 自己的计算 机。为此 , 计算机应用通识 教育的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New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general college computer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作者: 刘志敏;薛红梅;申艳光
作者机构: 河北工程大学信电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出版物刊名: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1-11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工程教育认证;教学大纲;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介绍了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对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定位、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课程改革措施,实施后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一节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一、计算机教育的概念和分类(一)计算机教育的概念题目,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题目,关于计算机学科学生通识教育的思考题目,浅论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计算机教育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计算机知识向社会的普及和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一词有两重含义:以计算机为教学内容;以计算机为教育辅助工具。
本文指的是第一种含义。
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一系列特点,诸如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应用面广、更新速度快等。
因此计算机教育对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促进应用、推广普及等具有特殊重要性。
计算机行业,特别是它的软件工程部分,是一个脑力劳动高度密集的领域,因此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对培养专业人才的质和量两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计算机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所有方面,这赋予计算机教育以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向各行各业普及计算机专业知识成为它的一项重要任务。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育面临不断扩展专业领域、更新专业知识的繁重任务,也加强了继续教育的迫切性。
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日益成为其他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其他专业的革新有着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作为教育过程现代化的有力工具正对普遍的教育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计算机教育的基本类型按计算机教育的对象来分,有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及教育三类。
1计算机普及教育普及教育面向社会广大阶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直到中、小学生等。
从整体上讲,大学阶段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算是打基础的时期,一个广阔的知识面可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就计算机科学系而言,由于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无所不在,与之完全无关的专业可以说少又少。
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无论他们以后想成为IT 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计算机方面的法律人士,本科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同时,对那些以后准备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领域的人士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一个全面的基础知识在这时候可以很好地派上用场。
在此方面,实际上,国内一些高校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但仍有不少的高校对大力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存在争议。
2计算机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沿纵向和横向发展:前者从中等技术教育到大学教育,培养各类人才;后者从计算机器件、设备、硬件、软件、理论直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形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多个学科分支。
3.计算机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以及为应用计算机的有关专业人员扩展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高于任何其他学科。
计算机工业要能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不断加强职工的在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又需要各行各业科技人员共同参加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为此,在大学里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和暑期课程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通识教育视野中的计算机通识教育(一)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概念计算机通识教育理念一方面是源自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意义。
从19世纪初“通识教育”概念被提出来以后,对通识教育内涵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就有50多种。
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博士的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其实,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部课程,而不仅仅是那些通识教育课程。
根据通识教育的理念,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通识教育既体现在专业教育,也体现在非专业教育中。
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在学习中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而另一种课程只传授特殊的专业知识。
”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都应体现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强调造就具有批判精神、博雅精神、远大眼光、优美情感、富有责任感的公民,专业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学术精神、能够理性思考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专业教育也可以体现通识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是身处信心时代,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时代标志的社会,已经让我们不能回避计算机教育这一问题——即在通识教育视角下的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既有其理论价值又有社会实践意义。
另一方面是身处信心时代,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时代标志的社会,已经让我们不能回避计算机教育这一问题——即在通识教育视角下的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既有其理论价值又有社会实践意义。
计算机通识教育不只是从通识教育的意义上,对所有大学生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创新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就计算机本专业乃至其他任何一门专业学科来说,计算机通识教育对于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和计算思维,计算机素养的培养的同样非常必要。
可以说,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正确引导和实现计算机专业内部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和与非计算机专业众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结合。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职能不只是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的或者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实现信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满足本学科研究和应用发展更加精深专业的需求,同时体现文理渗透和人文素养;其次,找到自身兴趣结合点,满足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应用推广普及的需求;最后,满足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人才的需求。
总之,计算机通识教育的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部分的承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根本地是帮助学生掌握做事,做人,共处,学习的必备知识、技能和工具,不论他们是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事情。
(二)非专业(公共课)教育中的计算机通识教育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性人才。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内容上说就是指所有人必学必备的共享理论知识。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为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中,大都强调“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文化、信息处理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均得到较大的重视,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之外,均增加了等量的课外实践学时,与此同时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将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计算机教育,特别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通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
(二)专业教育中的计算机通识教育查询硬件和网络的核心课程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软件的核心课程即为“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
美国的IEEE-CS 和ACM 联合任务组于2004 年5 月提交了计算教程-软件工程分册CCSE(Computing Curriculum-Software Engineering)最终报告,在该报告给出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 (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Knowledge)中,“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Formal Method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被列为一门核心课程(序列号为SE313)。
[1,2]CCSE 最终报告的推出对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形式化方法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形式化方法FM(Formal Method)知识体系中的6个知识领域,即:基础(Foundations),形式化规格(Formal specification paradigms),正确性验证及演算(Correctness,verification and calculation ),形式化语义( Formal semantics),可执行规格支持(Support for executable specification),其它(Other Topics)。
第二节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本理论一、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量子密码的确与传统密码的概念完全不同,这引领了一个网络安全的新时代,即使是量子计算机被发明出来、计算量非常巨大以后,量子密码也拥有其可靠性。
以现在的技术层面,量子密码能在很大范围上接近现实,但毕竟还没有最后的商业运用,量子计算机也没有研制出来,都是还没有最后敲定的问题。
社会的科学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力量。
广义地讲,社会的科学能力是所有直接和间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
狭义地讲,是指直接同发展科学技术有关的具体条件或基本要素。
社会的科学能力,是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本领。
事实证明,把科技、经济、社会看作为统一的系统,使科技与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趋势。
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水平科学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科学能力,它属于智力开发和储备因素。
社会的科学教育事业包括学校教育、继续工程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它不仅可以保证科学家队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壮大,而且还可以防止科技队伍社会平均年龄的“老化”。
同时,对科技人员的继续工程教育,可以不断完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科技队伍的质量构成,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以及与相邻概念的关系(一)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能力是21 世纪世界公民生活与工作必备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发展的需要。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生恬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