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摘要]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它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与发展,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实施通识教育,要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外隐性通识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大学生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它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

1.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交融。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次。二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交融。三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只有从教育理念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才能把握其精神内涵,避免将通识教育简单化、肤浅化地理解为开设几门课程、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专业教育是知识分化与社会生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专业教育并不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性、情感、

意志、欲望、兴趣等的个体。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范围内,把人仅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就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如果说专业教育是现实的需要,是物质层面的需要,是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生活需要,那么通识教育就是理想的要求,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其内涵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可以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人”素质的教育,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事”素质的教育。显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对立的。

2.通识教育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与发展。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须,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它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即心智的解放。它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自身的素质,如果通过学习某种技巧而达到实用的目的则是“非自由”的教育。自由教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专为有闲阶级和统治阶级而设立,将追求人内在禀赋的卓绝作为目标。通识教育是对自由教育进行现代化改造与超越的结果,是自由教育与民主化社会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它在精神和内容两方面对自由教育既有所继承和发展,又有舍弃。它继承了自由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重视,而舍弃了其只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的贵族教育色彩,自由社会中所有公民都有权利接受这种教育。通识教育不排斥、贬低专业教育,超越了自由教育中对以实用为目的教育的完全排斥的思想。通识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向全体公民提供的、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问题、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

3.通识教育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是相对立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专才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关注人的专业技能。尽管专才教育模式为迅速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其自身的缺陷却显而易见。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专才教育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专注于培养学生从事某种狭窄的专业工作,使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成为单向度的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专才教育导致专业划分过细,知识过分分割,使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综合性,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从就业的角度看,专才教育使大学毕业生难以应付职业变换频繁、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的职场竞争,缺乏社会适应力、持续学习力和发展力。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改变专才教育模式,引入通识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培养学生,使之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4.通识教育是比人文教育更广泛的教育。关于人文教育,一般理解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教育目标指向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早期的人文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关注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观的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力图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

方式。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教育的专门化日益显著,人文学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断专业化的道路,脱离了它的初衷。同时人文学科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也常常受到文化视野的局限,仅仅囿于纯人文社会学科的范围,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内容,这对人文教育的开展形成了不应有的障碍。通识教育超越了人文教育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它既要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要使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从而在科学与人文、功用与理念、专业与通识、知识与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和谐,达到现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并重。

二、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通识教育的目标。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最基本的信仰目标是为了人本身;通识教育的中层目标是确立人的主体性的价值目标;通识教育最外层目标是主体能力的现实化。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进一步分析通识教育的目标,我们要将它与专业教育的目标一起讨论,因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构成了完整的大学教育。我们认为,专业教育的目标是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指向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责任与情感;专业教育努力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职业的人、技能的人,而通识教育则努力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健全的人”“和谐的人”。此两者合二为一,通力协作,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知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或者说是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

2.通识教育的任务。(1)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和“人”。由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知识体系日趋分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培养社会需要的某一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应当看到,真正成为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首先要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要适应社会的文化、道德观念,要认识和理解社会人的这种和谐的、全面的发展,需要加强通识教育。(2)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传统的、单一化的专业教育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难以形成不同学科、不同思想的渗透、碰撞。通识教育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3)通识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体系日益膨胀,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人,更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素质,如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