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神思》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文心雕龙·神思》

浅析《文心雕龙·神思》
的鲜 明生动 的艺术 形象 , 是情感与语言共同作用的结果 。 这 种才 能 表 现 为 “ 能见得到” , 黄庭 坚 所 谓 “ 天 下 清 景” “ 疑端 为我 辈 设 ” , 正是指创作 主体能从 自
然 景 物 及 社 会 生 活 中发 现 一 般 人 所 见 不 到 的 美 来, 见得 到 还 需 写 得 出 。将 一 种 客 观 的 美 淋 漓 尽 致 地 表 现 出来 , 使 之 成 为一 种 他 人 可 感 受 的美 , 正
刘勰 的《 文心雕龙》 是 我国第一部 系统阐述文
学理 论 的专 著 , 主要论 述文 学基 本原 则 , 阐述 各种 文 体的渊源 和流变 , 总 结 了 文 学 创 作 的理 论 , 而“ 神 思” 篇为创 作论 的首篇 , 也 是创 作 总论 。

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中将 “ 神与物游” “ 志气统其关 键” “ 辞 令管 其 枢 机 ” 概括 为创 作 活 动 的三 要 素 : 思
和 文 学作 品 的创 作 影 响 深 远 。 关键词 : 神思 ; 艺术 ; 虚 静
D O I : 1 0 . 1 6 0 8 3 / j . e n k i . j e i j p . 2 0 1 5 . 1 1 . 0 0 1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l ~l 5 8 O ( 2 0 1 5 ) 1 1 —0 0 o l —0 2
在《 神思》 篇 中, 刘勰开 门见 山, 给“ 神思 ” 作了 个 描 述 性 的界 定 : “ 形 在江海 之上 , 心 存 魏 阙 之
下, 神思 之谓 也 。 ” 用形 象 的 比喻 说 明 了“ 神思” 是 一

浅析《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艺术想象

浅析《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艺术想象

浅析《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艺术想象王滋颖(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咸阳710061)[摘要]《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运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神思”活动,既指出艺术想象的“虚静”状态,又指出艺术想象的具体方法———包括“神与物游”“窥意象以运斤”与“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三个方面相互统一,共同阐释了构思过程。

刘勰强调应合理地掌控思维,在艺术想象时主观与客观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创作者思维能力的开阔与提升。

[关键词]神思;虚静;神与物游;意象;积学;酌理[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20)02-0022-03[收稿日期]2019-11-02《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严密,论述周详的文学理论专著。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写作的方法以及作家应坚持的原则等。

《文心雕龙·神思》主要论述人们创作时的思维活动,要求有广阔的视角,打破时空的限制,充分驰骋艺术想象,来描写刻画生动形象,以及艺术构思过程的艰难和文辞的运用。

一、“神思”的内涵“神思”即为作者在文学创作时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的思维状态。

“‘神思’这个范畴,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卓越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正面提出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1]493文中这句话出自于《庄子·让王篇》“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2]309原意为即使身处在江海之远,但心思却在朝堂之中,依公子牟所说,即使在民间,内心实则贪图朝廷的爵位俸禄。

刘勰所指是神思的抽象涵义,即为身在此而意在彼,一种思维超越时空距离的状态。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指出“《易下系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韩康伯注曰‘精义,物理之微者也。

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会而通其用也。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它也是世界文论史上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体系博大精深,论述广泛,全书分为文体论、创造论、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等几个部分。

《文心雕龙·神思篇》则是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篇》讲了艺术创作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艺术想象、知识积累、作家素养、把谋篇构思到写成作品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品修改等各种问题,总之,《神思篇》围绕着创作前各种各样的问题,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律。

一、艺术想象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比较重要的手法,可以说,没有想象这个契机,我们就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陆机曾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谈到的艺术想象与陆机的《文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神思篇》的开篇中刘勰这样写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这些都说明艺术想象是一种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活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在开始想象的时候,我们的念头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视线好像看到了万里之外,在这个时候,思想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自由的,我们可以任意想象,虽然艺术家的身体、经验、所见所闻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其想象与创造却是远远超出这个限制。

但是这种想象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幻想,乱想,它是受其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理性所限制的,“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首先谈谈艺术的想象活动受情感的限制,艺术的想象活动,只有靠情感的指引,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刘勰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精神靠物象来贯通,是情思变化所孕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看到美好的景物,我们的情感总要充斥于此,这样才能感染我们,引起物与人的共鸣,这样想象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丰富起来,如果离开了思想情感的制约,那么精神就涣散了,就成了不着边际的瞎想,这样不会对艺术创作产生有益的作用。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

论《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神思”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

它从构思以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等等。

其以构思为主,也是剖析情思的第一篇。

既论“神思”,则不免疑问“何为神思?”,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中,学界对“神思”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

《神思篇》首句“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将深思与艺术想象联系在一起。

此语出自《庄子·让王》,原意是指人身在江湖草莽中,心却忘不了朝廷中的高官厚禄,是对那些假隐士的讽刺,刘勰取其“心在此而意在彼”之意,说明创作过程中作家的精神活动是无边际的,想象可以飞翔得很遥远。

而想象与神思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实际上,他们相似但是并不相等,神思具有想象的特点,而想象只是神思的一个初级形态,灵感的涌现才是深思的高级形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比想象更具独创性。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也是作者构思中灵感来临时的一种精神活动,具有超越性。

刘勰再次以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为例,说明文学创作中。

灵感来临时的思想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处于一种自由无碍的超越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但是,想象也要受到思想的束缚,须在思想上下些功夫,将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首先就要做到虚静。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刘勰将虚静视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虚是不主观,静是不躁动。

有了主观的成见,就不能看到外界的真实情况,心情躁动,感情用事就不可能深入细致地考察和思虑。

那就会妨碍文思,妨碍想象,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不主观而虚心,不躁动而深思,做好构思前的准备。

虚静一词最早是由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的美学思考]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理论和美学巨著。

在《神思》篇中,刘勰专门讨论了文思的问题。

其中包括创作中的心理问题、艺术想象以及相关内容。

从美学上来说,《神思》篇对研究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试从审美距离、审美心胸、“情变所孕”这三方面来阐述它的美学意义。

一、审美距离“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客体处于相交流相融合时,要达到“物与神游”,须把握好主体与物之间的审美距离。

中国古人主张将自己游离于客观实体之外,清人钱泳言:“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

”在这里,刘勰也强调了这种心理距离,一个“游”字正好说明了心物之间的这种融洽、自在的关系,它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动态的、流畅的美感。

即作家在创作时要与外物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既要给自己的发挥留有余地,又要防止心理距离的过大导致审美消失。

只有在这样的心理距离中,才能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实现心物同一。

国外也有类似的论述。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人对艺术和现实审美活动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超越实际人生,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孤立地鉴赏物的形象。

朱光潜先生也说:“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能使之了解欣赏;要有几分不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不至于使人由美感世界回到实用世界。

”正是在这种不即不离的心理距离中,主客体之间才能实现神与物游、物随神动自由的交流。

在回环反复的心物状态中,主体的创作冲动得到激发,完成了审美活动。

二、审美心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磨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重要著作,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刘勰所著,共有八卷,其中第七卷是论文的神思。

神思一词即指文章的灵魂,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之一。

下面我就针对神思这一篇文章进行几点认识的探讨。

第一,神思要有深度。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具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思维。

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才能创造出更佳的作品。

因此,神思的深度是文章质量的基础。

第二,神思要有独特性。

要创作出好的文章,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某一主题上探究出全新的知识或灵感,而是需要在观点、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意。

因此,一个好的神思不应该是大众化的东西,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个性和思考方式。

第三,神思需要有感情和情感的投入。

文章能够感动人心,往往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投入了情感和感情。

感情的投入可以让读者更为生动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更易于记忆和理解。

因此,一篇文章的神思要能够打动人心,就必须有作者本人的情感直接投入其中。

第四,神思还需要考虑不同的受众。

写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读者是怎样的人群,他们需要什么内容,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你的文章。

因此,神思必须具有广度和适应性,才能让文章产生更大的价值。

第五,神思需要用一种清晰的方式来表达。

一个好的神思必须有清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忌讳使用枯燥的语言、混淆的概念等误导读者、误解文章本意的情况。

因此,用精简、清晰的语言表达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神思的几点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一篇文章的质量和价值,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一、《文心雕龙》的成因一部文学史,是以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构成的,任何国家和民族概莫能外。

经过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又到了一个空前繁荣阶段,建安以降,更走向文学的自觉时代,作家灿若繁星,作品汇如长河,各种文体兼备,风格流派彰显,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文学批评论著随之大量涌现。

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是文学批评的基础,这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堪称“双璧”。

文学的自觉也表现为作家有意识地刻意造文、雕章琢句,到了刘勰生活的时期,受时俗崇尚奢靡浮华的影响,文风“讹滥”,追求诡异新巧、浮靡艳侈,逐渐走向堕落。

刘勰有意纠正文风,因此写成《文心雕龙》。

按照刘勰的想法,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希望留名后世。

《程器》篇中有“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之骋绩”之语,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二是阐明文章的功用,目的在于拯救当时走上歧路的文风,这才是他撰写《文心雕龙》最根本的原因。

三是不满于魏晋以来论文章的著作,认为它们顾此失彼,缺少追根寻源的考察。

而实际上《文心雕龙》做了全面的论述,系统的考察,成为体大精思的论文专著。

关于刘勰的生卒年月,有两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种是约公元470——538或539年,这种说法认为刘勰在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死后,感到仕途无望而出家的,代表者为南宋和尚祖琇。

一种说法是约公元466——520年,这是范文澜先生考证过的,后人基本上倾向后者。

刘勰出生于官僚家庭,原籍山东莒县,从祖父起侨居京口。

父亲刘尚,担任过刘宋朝越骑校尉,因他死得早,家道中落,刘勰20余岁离开京口,依附钟山定林寺和尚僧祐。

在寺十多年,除了帮僧祐编定经藏,就是博览众书,终身未娶妻。

据清人刘毓崧考定,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齐和帝中兴元年或二年(公元501——502年),这一年齐朝灭亡。

书成后无人问津,刘勰装扮成小贩模样,背着装书的口袋,侯在文坛领袖梁朝的吏部尚书兼右仆射沈约的门前,等到沈约出门,上前献书。

[讲解]刘勰《神思》赏析

[讲解]刘勰《神思》赏析

刘勰《神思》赏析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赏析(1)文·徐银才《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笔者将对《文心雕龙》五十篇中《原道》、《神思》、《体性》、《风骨》等单篇作些研究。

今天仅就《神思》篇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王元化首先提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

牟世金、周振甫、张少康等人均赞同此说,并从不同角度对“总纲”说作了发挥。

对《神思》篇的总纲地位显然有了一致的认识,但对“神思”含义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

王元化主“想象”说,牟世金持“艺术构思”说,詹锳则认为是“形象思维”。

准确理解“神思”概念的含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神思》篇理论意蕴的发掘。

邱世友认为:“刘勰作为形象思维的神思论,就是建立在心和物这个关系上的;心物同一是神思论的基础,又是它的归结。

”萧洪林将“神思”理解为一种想象活动,并概括其四个方面的特征,即自由性、形象性、虚拟性和感同身受。

“意象”作为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首先出现在《神思》篇中,郭外岑对“意象”的形成、特征和意义作了全面分析。

亦武、梅家玲等人,分别就《神思》篇作中西比较研究,以见其理论价值。

还有人认为:《神思》论述的是一个由构思和表达构成的二层次创作思维活动系统,其主要特点有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和目的性,虚静与技巧分别是构思与表达的前提。

这是运用系统论方法对《神思》篇所作的深入细致的研究,颇有新意。

下面我们就从《神思》译文来看: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

”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

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

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

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

文心雕龙 神思 原文 翻译 分析

文心雕龙 神思 原文 翻译 分析
⑧案:
应作“xx”。据案:
伏在xxxx。制书:
写文章。
⑨祢衡当食而草奏:
当食,指吃饭时。草奏,写出文章。《后汉书·祢衡传》中说,荆州牧刘表一次在和诸文人共同草拟奏书,这时祢衡外出而归见奏书写得不好,很快另写好一篇。
又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来鹦鹉,黄射请他赋鹦鹉,他席前很快写好《鹦鹉赋》。
【译文】
每个人的才能禀赋不同,则文思就存在迟缓与迅速的差异;文章的体制多种多样,则规模有大有小,功力各异。司马相如笔浸在墨汁里把毫毛都泡烂了文章才写出来,扬雄写文章用力过度,刚停下笔就睡着做了噩梦;桓谭常常因为苦苦思索,以致感疾生病;王充著作由于思虑过度,耗尽了自己的气力精神;张衡用了十年时间精研写作《二京赋》;左思花了十二年光阴创作锤炼《三都赋》。上述名家,虽写的是长篇巨作,但是也说明了其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接受汉文帝的诏令一个早晨就写完了《离骚赋》,枚皋总能很快地完成汉武帝的诏令写成赋作;曹植铺开纸做文章就像背诵文章;王粲举笔便成好似写预先写好的文章;阮瑀凭据着马鞍也能很快写好书信;祢衡在宴席上便起草奏书。上述的作家虽说写的都是短篇,但是也说明了他们文思的敏捷。
④表:
外。纤:
细微。
⑤曲:
隐曲、曲折。指文辞以外还没有写到的情致。
⑥变:
文体的风格变化。通:
通晓、通达。数:
方法,规律。
⑦轮扁不能语斤:
轮扁,古代传说中制车轮的能工巧匠。斤,斧。此句指轮扁不能说出自己熟练的技术。与上句同来指文章的妙处也是微妙而不能说清的。
【译文】
如果作品的情思是非诡奇混杂,体制不当而变化多端,拙劣的文辞或许包含精巧的义理,平庸的事物中或许透露出新颖的意思。我们看看布之出于麻吧,原料的麻虽然质地并不比布贵重,但经过织布机的加工,布便会焕发出光彩而成为珍贵之物。至于文思以外的细微奥妙的旨意,文辞之外的隐幽委曲的情趣,这些都是语言所不能言明,笔墨不能表达的。达到最精通的境界才能阐明它的奥妙,掌握它的微妙变化之后才能精通它的规律,这好比厨师伊挚不能说出鼎中调味的微妙,巧匠轮扁不能说出运用斧头的规律一样,真是微妙啊!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意授于思”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意授于思”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意授于思”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2.文中提到的子建是(人名),左思是(朝代)的人。

3.文中提到的“意、思、言”,对写作有怎样的影响?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答案】1.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2.曹植西晋3.①三者结合紧,文章就贴切而天衣无缝,①反之,疏漏就会相差万里。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是以”是因此的意思,连词;“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是并列关系,结合句意分析,断句即可。

句意:有的意思就在眼前,却像远隔着高山大河。

所以要秉持虚空宁静心思、加强修养的方法,不在于冥思苦想,要体悟外物的美好,不必去劳心累情。

点睛:我们可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

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浅析刘勰-神思-理论

浅析刘勰-神思-理论

浅析刘勰-神思-理论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其所著的《文心雕龙》被誉为我国文学批评史
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在这部巨著中,刘勰提出了神思和理论两个概念,对于文学创作和批
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思,顾名思义就是神韵和思想,是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核心所在。

刘勰认为,神思是
文学艺术的灵魂所在,是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

神思包括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意境等方面,是作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刘勰反对死板的模仿,主张创作
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才能表达出独特的神思。

理论,是文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包括文学作品
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等方面。

刘勰认为,理论可以指导创作,提高创作技巧,
但也不应该局限于理论范畴。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富有生命力的,包容着各种语言和表现
方式,创作者应该灵活运用手法,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表现形式。

在刘勰看来,神思与理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神思是文学艺术的灵魂,是文学艺术
的根本,是每一位文学作家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而理论则是创作的手段,是作者实现神
思的工具。

因此,创作的过程既要遵循神思的导向,又要灵活运用理论的指导,以实现作
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内涵的完美统一。

总的来说,刘勰提出的神思与理论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均有重
要意义,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刘勰的理论也得到了不
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

浅析刘勰《神思》对创造构思的探讨

浅析刘勰《神思》对创造构思的探讨

浅析刘勰《神思》对创造构思的探讨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中涉及到许关于写作的思想,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贡献尤为巨大。

《神思》作为《文心雕龙》中创造论的首篇,对艺术创作构思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本文就《神思》中构思论进行了具体阐述,包括艺术构思与想象、“虚静”、语言、作者学识积累等等的关系。

关键词创作构思一、关于《神思》的概述《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中创造论的首篇。

在《神思》篇中,刘勰对作家的艺术构思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阐述了艺术构思与想象、“虚静”、语言、作者学识积累等等的关系。

何为“神思”?刘勰在开篇指出“古人云:‘身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这句话源于《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庄子的本意是指身体隐居而心想利禄。

而在这里,刘勰舍弃庄子的本意,认为“神思”是指创造过程中的艺术构思不受时空限制,变化莫测。

构思是进行艺术创造的第一步。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提到“属文之道,事出神思”。

最早对构思进行细致探讨的是陆机。

他在《文赋》中写道:“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

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在艺术构思过程中,陆机首先强调想象的作用,即“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作品意境逐渐形成时,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即“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通过语言把构思形象的表达出来。

刘勰的《神思》在陆机的基础上对创作构思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论述与研究。

他阐述了构思与想象、“虚静”、作者学识、语言等之间的关系。

二、创作构思的产生与形成(一)想象想象是创作构思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创作构思是想象结出的果实。

“言有尽意无穷”、“意到笔不到”等等都体现出想象的重要性。

《文心雕龙·神思》解读

《文心雕龙·神思》解读

《文心雕龙·神思》解读《文心雕龙·神思》解读“神思”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所谓“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来探讨。

关健词:文心雕龙神思构思对《文心雕龙》中神思含义的理解,学术界历来存在着分歧,贺天忠先生在《神思新探:获得灵感时的文思》一文中,归纳了六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艺术想象活动说,以王元化、叶朗、李泽厚、刘纲纪等为代表。

2、“文思”或“艺术构思”说,以张文勋、牟世金、缪俊杰、祁志祥等为代表。

3、艺术构思为主,包括想象、灵感等因素说,以张少康、陈思苓、周振甫、郭晋稀、王运熙、鲁文忠等为代表。

4、形象思维说,以王达津等为代表。

5、精神活动说,以赵仲邑等为代表。

6、灵感想象等同说以朱广贤等为代表。

各家优缺点贺先生已经指出,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解读刘勰的神思论,从神思本质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综合来考。

一、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

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

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

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

《文心雕龙·神思》篇解读

《文心雕龙·神思》篇解读

代 文论 的发 展 。韩 愈 的 “ 不平 则 鸣 ” ,汤显 祖 的 “ 唯情 论 ” 以及
公 安派 的 “ 性 灵 说 ”,李 蛰 的 “ 童心 说 ” ,王 国维 “ 意 境 ”等 等 理 论的 提 出,均 与 《 神思 》一 脉相承 ,可 以从 中找到 影子 。
三、 《 神 思》篇 的局 限性 从 今, 《 神 思 》篇 是 具有 一 定局 限性 的。 《 神 思》 篇可 以很好 地指 导 散文 创作 ,诗
性 的阐 述和 总 结 了历代 文论 中关 于文 学创 作各 方 面 的 问题 。 由于 足 。也就 是 说, 其 中一个 最 大的 局 限性 在于 ,它 不 能很 好地 指 导 它 逻 辑严 密 ,所 涉 内容 方方 面 面 , 以 “ 体 大虑 周 ”著 称 于世 ,至 当代应 用体 文 章 写作 的发 展 。应 用文 体 是 国家机 关 、企 业 、事业 今 仍 发挥 着 极其 重 要 的影 响力 ,对 于指 导 当代 创 作 以及 文学 理论 单 位 、社会 团体 、人 民群 众用 于 工作 、学 习、生 活 等方 面 ,直 接
摘要: 《 神 思 》为 《 文心雕 龙 》创 作论的 首篇 ,是 对于 艺术构 营 养 ,写 下一 篇 篇脍 炙 人 口的名 篇 ,并 深深 影 响 了中 国古代 文 人
思活动的论述 ,所谓 “ 驭文之 首术 ,谋篇之 太端”。它所提 出的 “ 神 的价值 追 求取 向。如 《 兰 亭集 序 》 中对 人生 的探 讨 ,颜 真 卿 《 祭 与物游 ”的构 思活动 ,初 步总结 了形 象思维的基 本特点我 们从介 绍 侄 文稿 》 、 归有光 的 《 项 脊 轩志 》对 “ 情 ”的 阐释 等 ,均 与 《 神
《 神 思 》出发 ,评价 了历代著名 学者 关于 《 文心雕 龙》 中神思含义的 思 》 中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的阐述 息 息相 关 。 《 神 思》 指导 了中 国古 理 解,并指出 了 《 神 思 》篇的局限性 ,以此起 到抛 装引玉的作用。 关键 词 : 《 文心雕龙 》;神思 ;解读

《汉魏六朝散文·刘勰·神思》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刘勰·神思》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刘勰·神思》原文鉴赏《汉魏六朝散文·刘勰·神思》原文鉴赏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1。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2。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3。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4。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5;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6。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7。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8,疏瀹五藏,澡雪精神9,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10,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11,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2,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3。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15。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16。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17,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18。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19。

人之禀才,迟速異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20,杨雄辍翰而惊梦21,桓潭疾感于苦思22,王充气竭于思虑23,张衡研京以十年24,左思练都以一纪25,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26,枚皋应诏而成赋27,子建援犊而口诵28,仲宣举笔似宿构29,阮瑀据案而制书30,祢衡当食而草奏31,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32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33。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

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34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

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

文心雕龙神思原文翻译分析

文心雕龙神思原文翻译分析

文心雕龙神思原文翻译分析神思第二十六【原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①,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②,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神居胸臆,而志气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⑤。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⑥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⑦,疏瀹五藏,澡雪⑧精神;积学以储宝⑨,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⑩,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11,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注释】①悄:静寂无声。

动:变化。

容:容颜。

用容颜的变动来代替眼神的变动。

②睫:眼毛。

眉睫之前:即眼前。

③神与物游:神,神思,指想象活动。

物,物象,指作家头脑中主观化了的形象。

精神和外物一起活动,即思维想象受外物的影响。

④志气:情志、气质。

情志和气质支配着构思活动。

⑤辞令:语言或文辞。

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和语言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枢机:关键,即主要部分。

⑥遁:隐避,逃遁。

⑦虚:虚怀。

静:安静。

贵在虚静:刘勰从先秦道家和荀子那里引入文学创作并加以改造的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虚才能全面接纳各种事物并很好地认识事物形象的各方面,二是虚才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排除干扰,专心一意,更好地驰骋想象,释放感情。

⑧澡雪:洗涤。

以上三句是要求作者思想净化,毫无杂念。

⑨宝:指知识。

⑩研阅:研究观察。

照:察看,理解。

这句是说通过观察研究尽量去明白事理。

11元:杨校作“玄”。

元解:懂得深奥的道理。

宰:主宰,指作者的心、脑。

【译文】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的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中去了。

”这就是说的想象的方法!文章的构思,它神奇的想象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飞翔得十分遥远。

只要默默地聚精会神的思考,那念头便可以接通千年之间;悄悄地改变容颜,视线便好像能够看到万里之外。

在吟哦咏唱中间,可以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声音;在你凝神思想之间,眼前就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色。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文学观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文学观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文学观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刘勰对文学本质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叛圣》、《宗经》中。

具体内容而言,彰显为三个关系:第一,“文”与“道”的关系。

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

“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

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

刘勰指出,儒家的圣人能精确地认知和把握住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整体表现出,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获得阐述,《六经》就是道的彰显。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

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

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

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内在的形式二者统一视作一个广泛的法则。

他列出自然事物存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是表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形成。

他把广义的文分成三种形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所指人类增值性灵的言辞文采。

刘勰指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涵盖两个部分,即为文与质、情与改采、内容与形式。

他表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依靠文采方以求抒发,二者在文章本体中就是互相相互竞争、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浅谈刘勰的“神思”

浅谈刘勰的“神思”

浅谈刘勰的“神思”王启鹏《文心雕龙》全书50篇,分上下两编。

上编论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

下编论述文学创作。

在创作论中,刘勰是把《神思》列为全编之首。

可见《神思》是带有创作论的总纲性质的。

神思,用现代的创作理论来说,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创作的艺术构思,二是指想象这一思维活动。

刘勰的神思,两者兼而有之。

他认为,当创作主体进入创作状态后,第一步要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想象,因而他把《神思》放在创作论中的第一篇。

一、《神思》的主要观点《神思》的内容比较丰富。

但我以为论述比较明确且比较系统的有如下三个观点:(一)解决了文学创作中的情、物、言的关系大家知道,文学创作的三要素是物、情、辞。

要进行文学创作,就必须解决好这三者的关系:人的感情怎样从外物中产生?外物又怎样制约着情感的产生和变化?当感情与外物结合后又怎样构成艺术形象?产生了艺术形象后又怎样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刘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敏锐地看到了这三者的关系,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这种文学观点和我们现代文学理论是一致的。

在理清了这三者的关系之后,刘勰认为,构思的根本任务就是进一步解决好情、物、言的关系。

他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在这里,刘勰概括了作者在艺术构思对情、物、言的关系:“神与物游”,是讲情与物的关系;“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是讲言与物的关系;“言授于意”,是讲言与情的关系。

刘勰要求言辞要能达意,才能写出言和意“密则无际”的作品来。

刘勰认为,这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因此,刘勰认为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就是要解决好情、物、言这三者的关系。

(二)指明了神思的特点就是发挥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艺术构思的特点就是形象思维,没有形象思维就不可能进行文艺创作。

《神思》原文与译文对照版

《神思》原文与译文对照版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原文与译文对照版
原文
译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乏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古人说:“身体居留在江海边上,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想象。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象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所以文章构思的奇妙,能使作家的精神与外物一起活动。精神是主宰内心的,情志和气质却掌握着它的关键;外物是由耳目去接触的,文辞却能使它表达无遗。要是表达功能活跃,那末事物的形貌就可充分描绘;如果情志气质受阻,那末精神就焕散了。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至于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技巧,风格变易多端的作品,粗糙的文辞中蕴藏着精妙的道理,平凡的叙述中包含着新鲜的意见。这正象布之于麻,麻并不比布贵重,但一经人工纺织成布,就光彩夺目非常珍贵了。此外,一些思考所不及的微言大义,文辞所难说明的曲折情趣,这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这里就不说了。作家必定要有最好的文笔才能说明它的微妙之处,必定要有多变的思维方法才能理解它的技巧。从前伊挚说不出烹饪的奥妙,轮扁也讲不清运斧的方法,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很微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文章中刘勰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
刘勰《神思》篇的与其它文学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而且在这之后,提出了进行艺术想象的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是精神心理状态要“处于虚静”,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刘勰的“虚静论”深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庄子在论技艺神话故事时突出地强调了虚静的作用,认为要达到虚
下面我们就从《神思》译文来看:
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
第二,是创作构思要学会“神与物游”。刘勰论述艺术想象理论中提出: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正是关于艺术想象这一活动特点的形象说明。思维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性,是任何思维都具备的特点,并非为艺术想象所独具。所谓的“神与物游”,意思是说,构思的奇妙,在于能使心物交融,亦即精神和外物相交接、相融合。所指的就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艺术想象。对于人的思维、想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
“神与物游”要求神与物要达到高度的统一,在刘勰看来,如果没有对思想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是很难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的,神和物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创作者的能力就是要发现这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将内心的情感用万事万物进行表达,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挫万物于笔端”的勇气是需要对整个世界的内在把握而实现的。
笔者将对《文心雕龙》五十篇中《原道》、《神思》、《体性》、《风骨》等单篇作些研究。今天仅就《神思》篇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王元化首先提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牟世金、周振甫、张少康等人均赞同此说,并从不同角度对“总纲”说作了发挥。对《神思》篇的总纲地位显然有了一致的认识,但对“神思”含义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王元化主“想象”说,牟世金持“艺术构思”说,詹锳则认为是“形象思维”。准确理解“神思”概念的含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神思》篇理论意蕴的发掘。邱世友认为:“刘勰作为形象思维的神思论,就是建立在心和物这个关系上的;心物同一是神思论的基础,又是它的归结。”萧洪林将“神思”理解为一种想象活动,并概括其四个方面的特征,即自由性、形象性、虚拟性和感同身受。“意象”作为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首先出现在《神思》篇中,郭外岑对“意象”的形成、特征和意义作了全面分析。亦武、梅家玲等人,分别就《神思》篇作中西比较研究,以见其理论价值。还有人认为:《神思》论述的是一个由构思和表达构成的二层次创作思维活动系统,其主要特点有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和目的性,虚静与技巧分别是构思与表达的前提。这是运用系统论方法对《神思》篇所作的深入细致的研究,颇有新意。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神思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论述了神思的定义、特征与艺术形象的关系,以及神思的培养等。在刘勰看来,神思是一种不受身观和时空限制的奇妙的思维力:“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神思的现象进行了描述之后,刘勰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神妙的思维所赖以形成和展开的“心”和与心相联的“志气”,以及和“耳目”对物的感知相联的“辞令”。前者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心与物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神思首先依靠了艺术家的“志气”,“志气统其关键”,“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中的心物关系之间建立的心理距离是心物赠答、神与物游。神思也涉及到艺术的传达问题,是和“言辞”分不开的:“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心与物,言与意的完满融合,依赖于艺术家的修养即其虚静的心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仅有此还不够,艺术传达是“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的过程.又依赖于艺术家积极的锻炼和修养:“秉心养术”、“含章司契”,否则:“方其搦翰,气倍辞前”,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但“情数诡杂”的神思又不是“苦虑”、“劳情”的结果,而是心与物的相互感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传达也基于“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静的状态,必须排斥视听等感性认识和知识学问,但他所说的这些故事本身则又充分的体现了要使技艺达到神话水平,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与实践的积累,实际又肯定了知识学问和具体感性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刘勰在强调虚静时把“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与虚静精神状态同时并列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这一段,先说明作家的神思有迟速之分;继续指明关键在学与才两方面;最后指出重在平时积学、练才。
文章的情思是复杂多变的,文章的风格也是变化不定的。拙劣的辞句有时出于巧妙的构思,平庸的事例有时来自新颖的人命意。就如麻布由
麻织成,虽说质地未变,但经过加工制成了布,变得光彩鲜明而可珍贵,至于思虑以外的微妙意旨,文辞外的曲折情致,语言难以表述,笔墨自然应该到此为止。只有懂得了最精微的道理才能阐发其妙处,穷尽一切变化才能通晓其规律。就如伊挚无法说明调味的奥妙,轮扁不能讲清用斧的技巧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精微极了。
人作品以寻绎文辞。然后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写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与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重大端绪。构思时精神活动一展开,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按写作规则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整理。想到登山,情思里便充满着山的风光,想到观海,意念中又翻腾起海的波涛,不管作者的自我才情有多少,此时的思绪似与风云一起任意驰骋。当他开始动笔时,文气激荡(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等到文章写成,效果却仅及预想的一半,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因此,文意来自于构思,语言又受文意支配。三者紧密结合,就能天衣无缝,疏远了就会相去千里。有时道理就在心中,却反而去极远之处寻求;有时意思就在眼前,而思路却为山河所阻隔。所以要控制思维、掌握法则,无须苦苦思虑;依照一定的规则,表现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劳情思。
这一段,指明修改文章也离不开“神思”,并对全文作了不高明的补充:文思微妙,非言语所能曲尽。
总之,精神因与外物沟通,才孕育了变化多端的情思。外物靠形貌求得表现,而内心则据情理作反应。然后运用声律,产生比兴的手法。用构思掌握规则,博学精炼才能成功。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赏析(2)
——“神与物游”是文学创作构思的最高境界
文/徐银才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五十篇,它具有完整科学的体系和严密的结构,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总论和二十篇文体论论述的是文学的基本原则,论证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以及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论和批评论。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因此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认为想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对于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
刘勰的“神思”论对后世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也很大。“神思”之于中国文论,恰如想象之于西方诗学,是支撑起审美理论大厦的重要柱石。作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审美范畴,他们在意义上有相通处,但在内涵、发展轨迹与外延上他们自有其独特的规定性。
总之,刘勰的“神思”对于中国的文学理论乃至美学、艺术理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值得我们细心研读领会的。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赏析(1)
文·徐银才
《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这一段,首先点明神思即文思——创作想象活动;其次说明神思与作家的知识与阅历有关;最后指明“言不尽意”,作家唯有修养心神,才能进入构思佳境。
就人的禀赋才情而言,写作有快有慢,因为天分不同;就文章的体制而言,篇幅有长有短,所用功夫不一样。司马相如构思时口含毛笔,写成时笔毛已烂,扬雄写作赋后便做噩梦,桓谭因写作苦心积虑而得病,王充潜心著书气衰力竭,张衡精心构思《二京赋》花了十年时间,左思精心雕琢《三都赋》用了十二年:虽说是创作长篇巨制,也因文思之缓慢。淮南王刘安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一接到诏书就写成了赋,曹植写作就象口诵旧作一样流畅,王粲一提笔就象事先早已构思好了一样,阮能在马鞍上写成书信,祢衡可在宴席间草拟奏章:虽然写的都是短篇,也因文思之敏捷。那些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掌握着创作要领,反应灵敏,无须反复考虑便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情思繁富,而思路多歧,几经疑惑才看清楚,深思熟虑才能下决断。灵敏机断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写成作品;疑虑不决所以要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创作。写作的难易虽然不同,但都依靠博学精练。如果学问浅陋而只是写得慢,才识粗疏而光靠写得快,从没听说象这样而在写作上能有所成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