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合集下载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一、陆地环境整体性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分析某地整体性时,要以气候为核心,尽量分析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例1:黄土高原整体性,先分析这里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比较多地区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较少地区发育了温带草原。

降水较多,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流水侵蚀强烈。

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破坏了植被,导致流水侵蚀加剧,地表变得沟壑纵横。

例2:下图为某地降水量与河流径流量日变化示意图,其中最能反映集水区内植被覆盖良好的流量曲线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 点拨:植被能够滞留地表水,并通过下渗作用,削弱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所以植被覆盖良好地区,大雨过后一段时间内,流量才增大,并且洪峰流量下降,地表径流最大和最小值差值缩小。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带性规律的比较:分异规律定义主要成因主要分布地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的特点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从滨海向内陆方向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的特点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条件为基础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2.山地垂直自然带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自然景观及其组成成分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带变化,称为山地垂直地带性。

形成该规律的基本原因是气温和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变化,在不同高度产生了不同水热状况的组合,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

受气候影响,不同高度出现不同自然景观。

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和分布规律称为带谱,最下面带(山麓)为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向上排列类似以该水平自然带为基础,向高纬度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学习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实例的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 )A.宇宙演化C.生物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B.水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C.气候变干B.水源减少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C.稳定性答案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B.差异性D.脆弱性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整体性在我国最早提出整体性概念的李春芬教授,他在?南美洲地理环境的构造?〔科学出版社,1962〕一书的前言部分指出:“所谓地理环境构造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络性,它们互相联络、互相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此后,广阔学者对这一概念不断充实和补充,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好的理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络性。

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互相作用、互相联络,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属性是整体性最根本的内容。

〔2〕空间组合性。

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展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构造。

该属性是内在联络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3〕动态演变性。

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开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开展的过程中。

该属性是内在联络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现以澳大利亚大陆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澳大利亚大陆,首先,南回归线中贯的纬度位置以及东西长、南北窄的大陆轮廓等原因,使大陆各组成要素均导致气候具有干热的特点,因此,感热就成为各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络性。

其次,山地偏于东侧沿海的地形构造以及降水量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递减等原因,使该大陆自然带呈半环状〔或马蹄状〕构造,即空间组合性。

第三,作为原冈瓦纳古陆的组成部分以及所经历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形式,遂使该大陆的生物界具有古老性、原始性和特有性,总的可视为动态演变性。

自然地理环境之所以具有整体性,这是因为:①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孤立发生的事物〔或现象〕,依普遍联络的法那么而发生的互相作用那么是事物开展的真正原因之一。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1 第5章 第26讲 考点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1 第5章 第26讲 考点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第26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以及不同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

2.区域认知: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分布特点,认识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景观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区域,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

考点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一、地域差异1.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空间尺度差异(1)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

(3)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热量变化。

(3)分布规律: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分布地区⎩⎪⎨⎪⎧低纬度、高纬度地区,自然地带横穿整个大陆中纬度地区一定范围内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水分变化。

(3)分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规律。

自然地带、气候带与典型植被的区别植被是自然地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地带多以植被名称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如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个“带”字,则代表自然地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

三、地方性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

2.形成:受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除地形及岩石风化物等因素外,影响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还有海陆分布、洋流和大气环流。

1.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任何一个自然地带,都具有一定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整体 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植被)
地貌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示 表现: (1)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 改变
参看教材P115第二段、第三段: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事例
猩猩 河马
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热带季雨 热带季风 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热带季雨林 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林带 气候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海陆分布 海拔高度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中纬度明显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
H 赤道上的高山在垂直高度上的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基本一致.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示
G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பைடு நூலகம்全相同的区域。
地域分异
①结果: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 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 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②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从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
热量 水分 水热状况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教案章节:一、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 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环境、人类环境、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复合环境。

(2)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域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地理环境。

(2)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地理环境。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

三、地域分异规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域分异的概念,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2. 教学内容:(1)地域分异的概念: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地域分异的现象。

(2)讲解地域分异的概念和规律。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原因。

四、地理环境差异与地域联系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掌握地域联系的方式。

2. 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2)地域联系的方式:自然联系、人文联系、空间联系。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2《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2《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区域差异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1、列表比较法:地域分异规律可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记忆。

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①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主要表现为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2、引导式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

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3、归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4、联系法:地理环境由气候、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和土壤六大要素所构成,其中气候是主导因素。

因此,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首先要抓住气候要素的特殊性,再结合具体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复习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要联系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利用气候类型的基础知识,记忆对应的自然带和植被名称及相应的动物与土壤。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现明显?
1.图中三地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2.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 度表现更明显?
赤道向两极
热 量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高低纬度表现明显)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三地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 2、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3、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典型?
冰原带
900
苔原气候
苔原带
700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带
700
600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0 300
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 温温
温带季风气候
带 带带 草 荒草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原 漠原 带 带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带
6.下列四幅山地垂直带谱中,位于北半球暖温 带的是( D )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湿润地区: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植树造林。 2、干旱地区: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灌丛群
落。 3、草原自然带:退耕还草 4、森林自然带:退耕还林 5、湿地区域:退耕还湖
1.图为北半球理想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请回答:
500 350 250
200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100
100
热带雨林气候 00 大陆西岸
热带雨林带
内陆
00 大陆东岸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温带草原带温带大温带荒漠带陆性温带草原带气亚候亚热温热带带温带常落带季绿叶季风阔阔风气叶叶气候林林候带带355000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250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100
10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00
00
理 想 大 陆 自 然 带 分 布 图
练习:
A 亚寒带针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 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从有文字记载,黄土高原就属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时期,
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流量
也较大。但随着人口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
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明清 后,
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
A.整体性特征 不稳定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
——自然界里找不到完全相同 的两片叶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2.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掌握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基本特征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什么景观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直接影响土壤 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下,哪个更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温暖条件下,化合物的分解速度远大于寒冷条件。 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 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 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多)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高中地理_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在自然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有规律的,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应该通过“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三种地带性分布规律,此外还有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源等因素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此外,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的理解,应该让同学们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关知识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的提升与理论整合。

也是对本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对于整个必修一来说,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三大圈层的一种提升和整合,是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以后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学情分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旅游经历,对不同地区的景观差异有着较强的感性体验;通过三个小组组成的旅游团沿着三条线路探究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对比表格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高一的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他们能够读出每种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具体分布区,所有关键是要善于运用地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规律性。

新知识的学习并非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形成的。

学生需要的是思路和方法性的指导,因此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能力运用地图在不同范围和方向上分析得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三文科科目:地理授课人:课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2 课时课标及高考要求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了解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含义、表现和成因。

重点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综合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心发言人王延军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型复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法学法个人主页教学过程基础回顾:第一课时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所谓内涵即其本质,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通过四大循环,彼此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表现在三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右图南方低山丘陵区。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3.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彼此渗透,在不停的运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或系统)。

见图1.3-2-1:(1)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间的物质交换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课时考点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因纬度位置、距海远近及海拔高度不同引起的热量、水分条件的变化是地域分异现象产生的基础,其规律性表现如下表中所示:主导因素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大尺度地域分异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在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热量为主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垂直分异规律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山地水热状况地方性分异规律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较小尺度的地域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差异2.世界主要的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图解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植被的生长需要特定的光、热、水条件,因此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对应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地理环境体系。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自然圈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大气圈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影响着水圈水汽的凝结和降水,从而影响了地表的水文循环。

2. 地壳运动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在不断运动,地壳运动也带动了地貌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影响。

3.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气候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类型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的分布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形成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不同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平衡。

二、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规律。

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分异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气候分异会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土壤分异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各有特点。

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等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貌分异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千奇百怪,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各具特点。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各具特色,对当地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 经济发展分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条件不同,导致了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中图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中图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综合思维)3.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个自然地理环境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意义: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的。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4)“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5)如果植被大量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1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2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3河流水位降低4土壤肥力下降A.123B.234C.134D.124[提示] (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2)×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体都会发生改变。

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什么是地理环境的结构呢?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不等于均一性,由于地球是一个球形。

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能,各部分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又不是均质的。

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李春芬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而成的一个整体。

整体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

自然综合体洪堡提出了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言将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严格的地理体系自然地理系统概念: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下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卡列斯尼克认为,“自然地理结构”是指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互相联系的性质。

伊萨钦科把自然地理结构定义为:建立在景观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基础上的空间-时间组织(《现代地理学》,1997年)。

索恰瓦(1976年)则认为,每个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应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综合体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根据上述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地球表层这个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整体功能及其时间演化的规律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3)(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3)(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明白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彼此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明白得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缘故;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不同是普遍存在的。

(2)进程与方式: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散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进程中培育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熟悉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教学方式:采纳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讨的方式五、教学进程:【新课导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讨:(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域自然环境中的植被受到大规模破坏以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洗加重,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转变。

(学生试探)(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学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彼此阻碍、彼此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增强学生的明白得)案例1:进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份进展转变着,在景观上老是力求维持和谐一致,与环境的整体特点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转变会致使其它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阻碍链图(情景活动)假设你是旅行爱好者,从酷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何不同?(教师点拨)从整体上看,全世界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是那个整体的不同地域却常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不同,能够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陆地自然带[考纲要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讲解]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首先,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

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

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

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

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

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

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及荒漠区。

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

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

再如,在地质史上存在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大量地表水以冰层的形式被固结在陆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海面,结果使陆地面积扩大,轮廓发生变化,陆上动植物分布也发生变化。

同时,海平面下降还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谷下切更深,陆地地形分割剧烈;间冰期,固结在大陆上的冰层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陆架,陆地面积缩校同时,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陆地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力减弱,陆地地形分割也不厉害。

以上表明大陆部分冰川的伸展与退缩,影响范围扩及全球。

在这里,显然冰川的扩大与收缩是原因,其影响是结果,但另一方面,冰川的伸缩又是许多原因造成的。

这里,同样也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互换位置的。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

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

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以上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内部联系密切、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体,反之,整体也制约着部分要素的发展变化。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自然带自然带:地球上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整体性(相对的)。

其中,气候为主导性因素,植被最具代表性(指示作用),土壤为中心环节;由于位置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地域分异(绝对的)。

地球表面按照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受其影响下形成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进行划分的自然地理区域。

大陆水平自然带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前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纬线方向伸展;后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经线方向伸展;两者作用相近的地区,自然带与经纬线交叉。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随高度而变化。

地带性规律:自然界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某些自然现象的分布主要受太阳辐射热能分布规律支配。

最基本的规律是呈现带状分布,称为地带性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现象分布在某些地方呈现复杂状况。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三、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分析、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气温通常随山地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一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受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相对高度(一般500米),山地就会出现垂直带的分异。

垂直地带性是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受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制约。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⑤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

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

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问题一、何谓非地带性因素?地带性现象是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的现象。

地球表面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属于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如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的因素,叫做非地带性因素。

它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造成地域分异的地方性差异,这种变化叫做非地带性,如绿洲的分布,是呈现为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

问题二、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问题三、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