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涉及的知识点相对较为基础,主要包括整数的比较、加减法、乘法口诀、数的位值和数的读法、数的大小比较、相等性、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并附上一些例题进行说明。
一、整数的比较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整数的大小比较关系,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同为正数,数字越大越大,如6比3大。
2.同为负数,数字越小越大,如-5比-2大。
3.正数大于负数,如4大于-1需要注意的是,正数的绝对值越大,数值越大;负数的绝对值越小,数值越大。
例题:比较大小比较大小,填大于(<)、小于(>)还是等于(=)。
1、5____3答案:>2、-4____2答案:<3、-5____-1答案:<二、加减法1.加法的计算方法:将两个数按照位数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依次向左进位。
例如:34+12=462.减法的计算方法:将两个数按照位数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减,如果被减数小于减数,需要向左借位。
例如:57-29=28例题1:计算结果计算。
1、23+17=?答案:402、45-19=?答案:26例题2:实际问题问题:小明有10块钱,他买了一本30块钱的书,还剩下多少钱?解答:首先将10和30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减,没有借位,所以答案为20。
三、乘法口诀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中,乘法口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行乘法运算。
乘法口诀表如下:1×1=11×2=2……1×9=92×1=22×2=42×3=6……2×9=183×1=33×2=63×3=9……例题:口诀填空填入正确的数,使得等式成立。
1×____=5答案:52×____=14答案:73×____=24四、数的位值和数的读法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的位值和数的读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通用7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通用7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时分秒》知识点篇一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三年级数学总结篇二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共有46名学生,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知道怎样听讲,知道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团结。
但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不会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二、教学的经验:1、认真学习教材教法,做好充分的教学工作⑴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每一节课都是经过认真构思和计划的。
①本人认为既然站在了讲台上就不能随便,作为一名育人工作者,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本人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掌握本册的教学目标、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适当的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能学到有些书本没有提及到但是又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某些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稳固就适当及时进行补充复习,让学生重新回忆已学知识同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拓展学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三年级知识点和重难点(一)数与计算(1)一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0的乘法。
连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0除以一个数。
用乘法验算除法。
连除。
(2)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乘法验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3)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计算的式题。
小括号的使用。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
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量与计量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周长的含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四)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联系周围接触到的事物组织活动。
例如记录10天内的天气情况,分类整理,并作简单分析。
小学数学不好怎么提升对于刚入门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或者,数学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口袋里的零花钱罢了,所以数学学得再好似乎都不影响正常生活。
久而久之,这门功课就被淡忘,因而就学不好了。
所以应当从培养兴趣开始。
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作为老师,要善于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
这样既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孩子的思考。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4、诱发求知欲。
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二、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0.1 米(m) = 1 分米10 厘米(cm) = 1 分米100 毫米(mm) = 1 分米10 分米 = 1 米(m)0.1 分米 = 1 厘米(cm)0.01 分米 = 1 毫米(mm)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等于号) 400(和)8.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1第一单元混合计算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连减786-284-249=253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加减混合259+148-342=65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1页共29页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第四单元乘与除2.月:小月:4、6、9、11月平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4.公式:1时=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60分=1时60秒=1分 30 分=半时第八单元可能性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
‘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2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这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是查字典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单元:测量1、毫米、分米的认识:(1)会用厘米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
(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千米的认识:(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吨的认识:(1)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
2、减法:(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4)能熟练完成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加减法的验算:(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2017.12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0.1 米(m) = 1 分米10 厘米(cm) = 1 分米100 毫米(mm) = 1 分米10 分米 = 1 米(m)0.1 分米 = 1 厘米(cm)0.01 分米 = 1 毫米(mm)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等于号) 400(和)8.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12.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13.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
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14.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5.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6.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7.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
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18.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9.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20.分: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21.乘法: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22.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23.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也可以把它当做除法来看,用分子除以分母,相反乘法也可以改为用分数表示。
24.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
读作几分之几。
分数可以表述成一个除法算式:如二分之一等于1除以2。
其中,1 分子等于被除数,-分数线等于除号,2 分母等于除数,而0.5 分数值则等于商。
25.分数由来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
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
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26.可能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
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
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
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15.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
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16.平均数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17.二十四时计时法(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
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
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18.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19.乘法的运算定律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
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
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2)乘法结合律:(a×b)×c=a×(b×c)(3)乘法分配律:(a+b)×c=a×c+b×c20.乘法表21.面积:物体的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2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3.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4.面积计算方法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25.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1平方千米(k㎡)=100公顷(ha)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26.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27.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2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