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区域经济学》必过小抄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1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耍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给果。

3区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亦是指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所谓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巾于地域分工则形成了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最终是巾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出来的。

5新区域经济观: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第二,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第三,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迅速转化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6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了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而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极化方法,以区内经济结构的非同一性,即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为前提,强调全区功能上的整体性与区内务部门、各个下级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在全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

7经济特区:为了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山中央政府设立,给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允许海外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特殊地区。

8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 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电大【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作业答案及综合题)

电大【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作业答案及综合题)

电大【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作业答案及综合题)【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最新小抄(作业答案及综合题)《区域经济学》一、判断题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度。

(×)二、单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20世纪5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市场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科林·克拉)首先提出来的。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D资源缺乏型)区域。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建筑)三、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CD)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C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BC)。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AB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 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AB)。

电大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8

电大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8

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80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B. 内在的C. 引进的D. 独创的2.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B. 英国C. 日本D. 法国3. ()在20世纪60年头提出了“干中学”理论。

A. 阿罗B. 舒尔茨C. 杜能D. 韦伯4.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B. 韦伯C. 胡佛D.克里斯塔勒5.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B. 物力C. 资源D. 技术6.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B. 学问性C. 综合性D. 应用性7.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好用性B. 学问性C. 应用性D. 综合性8.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A. 条件B. 制度C. 政治D. 经济9.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好用性B. 应用性C. 综合性D. 实践性10. ()是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A. 社会学B. 区域经济学C. 政治学D. 经济学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缘由。

A. 储蓄B. 工资C. 资本积累D. 通货膨胀E.技术2.连锁效应包括:()。

A. 前向关联效应B. 后向关联效应C. 旁侧关联效应D. 中间关联效应E. 后进关联效应3.区域经济发展包括()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A. 经济增长B. 结构升级C. 技术创新D. 社会进步E.人民福利提高4.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

A. 区域发展理论B. 区域关系理论C. 区域空间理论D. 区域政策理论E. 区域贸易理论5.德国学者()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考试要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要点

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 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 度。(√)
根据赫希曼非均衡增长理论,政 府投资的重点应是对经济增长带 动作用强劲的制造业。(×)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在新开发的地区,行政原则起着主 要作用。(×)
根据两个地区的内部的相同性 和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域的 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形成的区域是 系统区。(×)
美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 验有 地区协调 、法律保障、 市场机制 和规模经营。
Q 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 先考虑的是寻求 运费 的最 低点,其次是 劳动费 的最低 点。 区域定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形象塑 造的首要内容,它包括 区域功 能定位 和 区域形象 定位两 个方面。 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 要素,包括资金、技术 、劳力 和 信息 等。 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 艾萨德 和 胡佛 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 出贡献。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 以归纳为 经济稳定化 、 资 源配置高效化 和分配公平 化。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 产权安排的 区域合理化 和交 易成本的 区域最小化 。 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 劳 动力 、技术 和区位资源。 区域开发包括 开发模式构 建 、 产业部门更替 和产业 部门间转移三部分。 区域开发是人类 开发利用 各种资源 、 谋求区域经济增 长 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 发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 相互 促进 、 相互适应 和相互依
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 看,主要包括 工业贸易合 作 、资金合作、劳务合作 和 科学技术合作。
从我国电力生产和电力结构 来看,西部是我国 水力资源 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我国煤炭 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东部则是我 国 电力工业 最发达的地 区。

2023年电大区域经济学试题

2023年电大区域经济学试题

XXX电视大学《区域经济学》试题(A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分数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社会发育程度旳标志是。

2.区域条件重要包括、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

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旳方式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和两类。

4.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或中心——边缘理论。

5. 区域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种区域范围内旳与,是区域经济发展旳规划旳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旳重要内容。

6.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在一定旳空间范围内,不同样地区旳为了各自旳经济利益或共同旳经济利益,根据一定旳协议、章程或者协议,将商品和在地区之间组合、配置旳过程。

7.区域空间构造从广义上讲是指区域内多种构成要素空间关系旳总称,详细包括区域中旳多种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在地区上旳分布及组合,可以详细分为区域自然空间构造和。

8. 区域规划旳特点重要包括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层次性和。

9 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可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旳一切企业旳总和。

10.地区形象旳特点包括地区性、继承性和。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种或多种恰当答案,多选、少选或选错均不得分)11.现代世界面临旳重大区域问题( )A.人口问题B.地缘政治C.经济安全D.都市问题E.可持续发展问题12.人口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旳影响重要有()A.劳动者旳身体素质B.劳动者旳科学文化素质C.地方经济发展水平D.地方区域经济构造旳分布E.劳动者旳思想素质13. 区域产业构造演变旳动因()A.国民经济发展状况B.技术变动C.区域政策D.供应原因E.能源短缺14. 中国能源供应体系面临旳挑战( )A.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B.能源消费以煤为主C.环境压力大D.市场体系不完善E.应急能力有待加强15. 区域经济规划旳内容包括( )A.区域经济发展目旳B.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C.主导产业选择D.产业构造配置E.区域空间布局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6. 区域经济学17. 地区布局18. 区域经济重心19.区域经济规划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0.试述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旳关系21.我国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旳措施是什么?22.简述区域经济规划旳原则。

电大经济学原理小抄最新已排版完整版

电大经济学原理小抄最新已排版完整版

电大经济学原理小抄最新已排版完整版
概述
本文档为电大经济学原理的最新已排版完整版。

旨在提供电大经济学原理课程研究中的重要知识点和核心概念的简明概述。

以下是该的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1. 经济学基础概念:介绍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经济学的分类等基础概念。

2. 市场和价格:解释市场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3. 需求和供给:探讨需求和供给的定义和关系,以及需求和供给弹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市场均衡:介绍市场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市场均衡状态,以及市场均衡的调整和影响因素。

5. 市场失灵:剖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如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等。

6. 国民收入:讲解国民收入的概念、测算方法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7. 经济增长: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劳动力、资
本投资和技术进步等。

小结
本文档是电大经济学原理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参考资料,提供了
经济学基础概念、市场和价格、需求和供给、市场均衡、市场失灵、国民收入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简要概述。

希望本小抄能够帮助大
家快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的核心知识。

2019年最新电大区域经济学小抄(字母排序)

2019年最新电大区域经济学小抄(字母排序)
65.区域经济合作:
66.区域经济开发:
6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8.区域经济学:
69.区域经济增长:
70.区域经济政策:
71.区域开发:
72.区域可持续发展:
73.区域空间结构:
74.区域贸易:
75.区域投资环境:
76.区域政策:
77.人力资本:
78.人力资源:
79.生产要素禀赋:
80.市场区位论:
27.地区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28.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
29.地区形象塑造的原则有哪些?
30.地区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31.地区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2.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应考虑的条件。
33.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包括哪两个方面?
34.地域合理规模的评级标准是什么?
35.电网的优势有何表现?
36.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37.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连锁效应包括哪些内容?
38.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39.根据测度城市考虑指标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主要国家城市确定的标准分为哪几类
40.工业化促进城市化பைடு நூலகம்经济条件。
41.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2.古典区位理论都包括哪些内容?
43.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49.能源:
50.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51.农村现代化:
52.配第—克拉克定律:
53.清洁生产:
54.区位商:
55.区位因素:
56.区域:
57.区域产业结构:
58.区域创新:
59.区域规划:
60.区域经济补偿政策:
61.区域经济发展:
6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学小抄

区域经济学小抄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仲担负一定职能、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经济增长:通常指一定时期内区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确切地说是在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前提下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全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们称这种由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集聚效应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

扩散效应是指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由地理空间上的过度集聚转而趋向分散分布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以及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主动地而非消极被动地避免聚集不经济现象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

前向效益与后向效应:前向效应是指对上游产业的劳动效应,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需求将带动传统商品等一系列上游产业的发展。

后向效应是指对下游产业的推力效应,老年产业的形成将为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旅游、娱乐、老年福利设施、住宅、社区服务业等多种行业、产业带来多种发展机遇。

经济区划: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区划原则、指标和标准,正确地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边界划分出来:二是着重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现状与潜力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依据全国或上一级经济区发展的总要求、宗战略,对各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演变等进行战略性谋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区域差异表示区域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如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条件、经济总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别。

区域优势是指一个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行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门。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 、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2014电大《区域经济学》(新教材)期末复习资料

2014电大《区域经济学》(新教材)期末复习资料

2014电大《区域经济学》(新教材)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经济区: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区域: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二、填空题1. 区域自然资源利用可以分为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和资源缺乏型等四大类。

2.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___区位商___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3.区域经济基础设施包括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和公共工程。

4.区域合作三要素是合作的主体;合作的对象;合作的效益。

5. 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环境: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

6.规模经济效益是产生并获取区域贸易利益的重要原因。

7.区域经济基础设施包括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和公共工程_。

1.;2.、三、问答题1.简述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条件。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2.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2)新要素学说(3)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答:(1)稳定发展经济(2)高效配置资源(3)公平分配收入4.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区域经济学(本)》复习资料整理.docx

《区域经济学(本)》复习资料整理.docx

2011春《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国家全局的发展过程中,低梯度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扩展效应)与(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的作用力的对比。

2、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国家内部的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

3、APEC的制度创新包括有(APEC原则框架创新)(APEC协商机制创新)(APEC推进方式创新)(APEC运作机制创新)(APEC 活动内容创新)(APEC自由体系创新)4、落后国家与地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向上攀登的基本条件有三是(政治上稳定)、(重视科学文化发展)和有一个远见卓识和决策果断并工作效率高的政府。

5、我们可以将辐射分为(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

6、科技园区必须建立起,人才激励入(要素流动)、(市场选择)、(政、产、学、研互动)四种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信息化)、(制度化)五个特征,才能够实现其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7、亚洲地区的(新加坡)和(香港)是两个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中心城市。

8、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导向(技术导向)、(结构导向)、(资源导向)。

9、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经济政策入(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10、在近半个世纪过程中,欧洲的联合逐步深化,该一体化组织由最初的(关税同盟)发展到现在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并正着手进行(政治联盟)的工作。

11、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卜效应(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

12、区域经济政策两个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目标)和(均衡目标)。

13、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研究成为新的经济学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国际经济领域显现出两个最大的特点(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不可阻挡)。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定义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

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

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

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

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 什么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

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

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

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

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

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分)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 政府B. 企业C. 个人D. 政府与企业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 成本最低B. 地区形象最佳C. 市场份额最大D. 聚集效应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 经济发达程度B. 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 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 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 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6.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 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 固体能源B. 液体能源C. 气体能源D. 电力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 统一原则B. 发挥优势原则C. 兼顾全局原则D. 效益原则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 区域交通系统B. 公用事业系统C. 文化教育系统D. 医疗卫生系统)。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2.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 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16 分)1. 区域:2. 配第-克拉克定律:3. 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 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区域经济学学习资料第⼀章1、区域经济学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般规律的科学性质(1)它是⼀门边缘科学。

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它是⼀门应⽤性很强的科学。

2、区域开发⼈类开发利⽤各种资源(⾃然、经济、社会、⽂化等)、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程3、农业区位论1826年杜能在《孤⽴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著名的孤⽴国农业圈层理论。

(1)利润是由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产成本与运费决定。

(2)孤⽴过得6层农业圈第⼀层:⾃由农业圈,⽣产鲜菜、⽜奶。

第⼆层:林业圈。

第三层:轮作农业圈,⽣产⾕物。

第四层:⾕草农作圈,以⾕物为重点。

第五层:三圃式农业圈,以畜牧为重点。

第六层:畜牧圈,以畜牧为主。

4、⼯业区位论19世纪末韦伯(Weber)建⽴。

(1)运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原料:⼴布原料、地⽅原料(只分布在某地)。

地⽅原料:地⽅纯原料与地⽅失重原料(⽣产中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部分以废料排出)。

原料指数(MI)=⽣产中耗⽤的地⽅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量。

MI>1,则⼯业为原料地指向的,因为消耗⼀些地⽅失重原料;MI<1,⼯业为消费地(市场)指向;若MI=1,⼯业可灵活布局。

(2)劳动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与运费最低区位相⽐,如果迁⾄劳动费较低点所增加的运费⼤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不应改变。

(3)聚集因素对⼯业布局的影响。

规模经济来⾃于⼯⼚规模扩⼤和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亦称聚集经济效益,由那些密切联系的产业集中布局在特定的区位所产⽣的效益。

5、运输区位论胡佛《区位理论与⽪⾰制鞋⼯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运输成本由线路运营费⽤、站场费⽤(常数)两部分构成。

(1)若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布局在交通线的端点最佳--“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

(2)如⽆直达运输线、原料⼜是地⽅失重原料,则港⼝或转运点是最⼩运输成本区位。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取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同意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重点问题1. 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点。

(1)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2)区域开发是对未被利用的、或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3)区域开发具有时效性。

2.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不同点。

(1)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可能实现,也可能半途而废;区域开发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行为,它起步于规划,但不限于规划,它是由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

(2)主体不同,区域规划的主体只能是政府,而区域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

3.区域经济学的两个理论来源:经济地理学和区位理论。

4.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现代区位论包括: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区位经济学等。

其中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5.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

(2)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3)区域管理学派在区域管理中引用管理学的内容,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

6.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政策;(5)区域开发。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一)基本概念1.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3.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二)重点问题1.区域资源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

2.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以来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资源禀赋条件非常好,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一般有高消耗高效益型(如高消耗高效益型美国)、高消耗低效益型(如中国苏联)、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及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我国中西部省份)等四种基本类型。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有极好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也丰富,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

属于这种发展模式的国家最典型的便是美国。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

属于这类发展类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稀缺,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

属于这类发展方式的国家有非洲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4.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和社会性。

5.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产权和组织。

6.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7.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区域垄断及其竞争,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8.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9.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一)基本概念1.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2.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关联效应。

3.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4.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二)重点问题1.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2.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

这个理论命题试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3.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4.新增长理论包括: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5.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开发对象的位臵、范围的明确性;开发的时效性;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6.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型模式。

7.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臵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一)基本概念1.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2.恩格尔系数: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食物支出与消费品支出的比值称为恩格尔系数。

3.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4.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5.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各国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6.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7.区位因素: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其他地区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因素的集合。

(二)重点问题1.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2)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克林克首先提出来的。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1)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3.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比重不断提高;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内部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4.在区域经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5.主导产业的选择:所有的专业化部门在地区经济中都起重要作用,但只有主导专业部门也即主导产业才能在地区经济中起主宰作用,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4个条件:(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一)基本概念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3.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

4.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5.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二)重点问题1.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

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2.科技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来体现的。

主要包括:(1)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展了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改善了各类矿物资源的平衡状况及其地理分布,从而改变了产业布局的自由度。

(2)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由于生产工艺、运输技术、输电技术等的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展了时空范围,从而改变了产业分布的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