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社会分工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分工的。

1.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

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2.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产生了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分工不仅使

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有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分工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当分工还是自发的时候,产生某种异己的、在人们之外而不能被人们驾驭的强制力量。

3.分工的消灭。旧的分工的消灭、异化的消灭,同私有财产的消灭和阶级的消灭相互联系,

他们都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所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

4.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

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所以,共产主义一般只能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而产生、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工,分工最初只是自然的分工,即性别的分工以及团体力和天赋差别而产生的分工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社会分工。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具体阐述了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分工又制约着生产关系,所以分工成了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和纽带;另一方面,社会分工与阶级、国家的形成也是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首先,分工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也改变着自己的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分工,才使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工业与农业、以及商业与工业的分工等等。随着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也越来越发展。其次,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因为分工实际上决定着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如制约着所有制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纽带和中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分工的研究,实质上已经把握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第一次把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同物质生产和社会分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第一次科学地指出了阶级产生的根源和消灭阶级差别的途径。社会分工是阶级形成的社会基础。分工作为生产劳动过程的关系,它并不直接把阶级划分开来,但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提供了剩余产品,在这时,分工造成对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特别是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在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这样国家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阶级产生以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国家的姿态出现,采取一种好像与实际利益相脱离的形式,把它叫做公共或“普遍”利益,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的形式。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含义。他们认为,市民社会是在一定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

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它包含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上层建筑,指的是由市民社

会决定的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

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同时,他们还考察了法律的实质,认为法律由国家颁布执行,“由此便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法律是以意志为基础的,而且是以脱离其现实基础的意志即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同时,他们也肯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

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同时,还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完整结构得到了全面的说明,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到科学的解释。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对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的分析中得出了生产关系的概念,并把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为经济基础。虽然在这里他们仍然沿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但是它已经具有十分具体和确定的科学内容。市民社会的内容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显然,这里已经明确地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而且是指一切物质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实际上在这里已把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为经济基础了。而《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上层建筑的内容和涵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所谓上层建筑就是指在市民社会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法以及“任何观念上层建筑”,就是说,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法律以及宗教、哲学等观念的上层建筑。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即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是国家的现实基础,而且在一切还必须有分工和私有制的阶段上,都是完全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现实的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的,相反地,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交往方式是国家的现实基础,这种现实的交往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的,相反这些现实的关系创造了国家政权。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但这不能理解为上层建筑可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自动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像国家、法律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往往有传统的势力的支持,因此,这种变化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这就说明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无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形式,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这都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表现和要求。但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又往往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又是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结果。

由此可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的相互作用就形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论述

《宣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和共产党的种种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1、从共产党人同无产阶级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论述了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他们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全局利益为重。因此,从实践方面看,共产党始所有工人政党中最坚决、最彻底、最先进的部分;从理论方面看,共产党是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