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所:上市公司业绩操纵典型案例和惯用手段

合集下载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监管案例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监管案例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监管案例一、上交所监管案例。

上交所可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角色呢。

有一些公司啊,在信息披露方面出了岔子就被上交所监管啦。

比如说,有个公司说好要按时公布自己的财务报表的,结果呢,拖拖拉拉,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不愿意按时交作业一样。

这可不行呀,上交所就会出面提醒,严重的话还会处罚呢。

还有些公司在关联交易上玩小把戏。

就像偷偷把自己的好东西低价卖给自家亲戚开的公司,这对其他股东可不公平啦。

上交所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会像个严厉的老师一样,要求公司解释清楚,并且要保证以后不能再这么干了。

另外,在股票异常波动的时候,上交所也会特别关注。

要是有股票突然像火箭一样飙升或者像自由落体一样暴跌,上交所就会去调查背后有没有什么违规操作。

比如说有没有人在背后操纵股价,散布假消息之类的。

如果发现有人恶意操纵,那上交所可不会轻饶,会让那些捣乱的家伙付出代价的。

二、深交所监管案例。

深交所这边呢,也有不少有趣的监管案例。

有些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漏洞百出。

就好比一个大家庭没有个好的家规一样。

比如说董事会开得乱七八糟,决策流程不规范。

这时候深交所就会站出来,告诉他们得好好整顿一下,要像个正规的公司那样做事。

在募集资金的使用上,也有公司不老实。

本来募集资金是用来发展公司的特定项目的,结果有的公司却把钱挪去干别的了,这就像你本来答应把零花钱存起来买学习资料,结果却拿去买了零食一样。

深交所发现这种情况就会责令公司改正,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去。

再说说信息发布不实的情况。

有些公司为了让自己的股票好看一点,就夸大自己的业绩或者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合作项目。

这就像在简历上造假一样不诚实。

深交所一旦查实,就会对公司进行警告,要求他们重新发布准确的信息,还要对投资者道歉呢。

三、北交所监管案例。

北交所虽然相对年轻,但监管也不含糊。

在创新层企业转板到北交所的过程中,就有企业想浑水摸鱼。

它们可能在申报材料里虚报自己的创新能力或者财务状况。

北交所就像个精明的守门员一样,会仔细审查,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挡在门外。

证券交易所监管经典案例

证券交易所监管经典案例

证券交易所监管经典案例那我给你讲个比较经典的证券交易所监管案例吧,就说“安然事件”。

安然公司啊,那以前可是美国的明星企业呢。

这家公司特会玩手段,在财务报表上搞了一堆小动作。

他们就像是一个魔术师,把亏损的数字变没了,把债务藏得严严实实的,给外界展示的都是一副超级赚钱、前景无限好的样子。

证券交易所开始也被它忽悠住了。

但是呢,纸包不住火啊。

后来一些细心的分析师发现有点不对劲,就像闻到了鱼腥味的猫一样,开始深挖。

证券交易所这才回过神来,开始监管介入调查。

一查不得了啊,安然公司的那些高层,通过设立一些特别复杂的、名字都让人绕晕的关联企业,在账目上捣鼓来捣鼓去。

比如说,把一些垃圾资产卖给这些关联企业,然后还在自己的报表上记作是盈利的买卖。

这就好比你把你家不要的旧东西卖给你自己开的另一个小铺子,还说自己赚了大钱一样可笑。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措施呢,那就是开始严惩。

安然公司最后那是破产倒闭,好多高管都被判刑,就像一群偷东西被抓住的小偷一样。

这事件也让证券交易所更加重视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了,就像一个看门人,以前打了个盹儿让坏家伙溜进去了,现在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死死盯着每一家上市公司,不能再让这种事情轻易发生了。

还有咱们国内的“欣泰电气欺诈上市”案例。

欣泰电气这家伙,为了能上市圈钱,那真是绞尽脑汁。

他们虚构应收账款,就好像是在自己脸上画了个大金元宝,告诉别人自己可有钱了,实际上这钱都是假的,就像纸糊的一样。

证券交易所发现后,那也是毫不客气。

对欣泰电气做出了一系列严厉的处罚,直接让它退市。

这就像是把一个作弊的学生直接赶出学校一样,给其他的上市公司敲响了一个超级大的警钟。

证券交易所的这种监管,就是告诉大家,在这个市场里,想耍滑头是不行的,老老实实遵守规则才是正道。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不断涌现。

财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操纵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案例一:中梁地产财务造假中梁地产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由于其过高的销售业绩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中梁地产存在大量财务造假行为。

公司将未来多年的项目销售收入提前确认为当期收入,虚增了公司的利润。

此外,中梁地产还通过虚假财务信息来夸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

最终,中梁地产因为财务造假被监管机构处罚,并受到了投资者的诉讼。

案例二:雪国瑞达控股欺诈发行雪国瑞达控股是一家中国大陆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铝制品的生产。

该公司在2017年进行了非公开发行,而非公开发行的对象正是其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

通过这种方式,雪国瑞达控股通过虚增募资金额、虚构资金用途等手段实施了欺诈发行。

监管机构最终发现了其财务欺诈行为,对该公司实施了处罚,并追究了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案例三:万科A股价操纵案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万科集团在2016年面临了一起涉及A股市场的操纵案。

万科集团涉嫌协同股价运作旗下股份,通过内部人员交易和虚假宣传来操纵公司股价,造成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监管部门最终对涉案公司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以上案例只是当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冰山一角。

财务舞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的个人动机和盈利压力等。

在防范财务舞弊方面,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增加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惩治力度。

同时,投资者也应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尽职调查,避免投资风险。

此外,上市公司自身也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证券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证券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证券违法犯罪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进行证券违法犯罪活动。

这些案例不仅侵害了投资者的权益,也对市场的健康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起典型案例,探讨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特点、危害和应对之策。

案例一:内幕交易在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起内幕交易案中,某公司高管利用其职位优势,通过泄露公司重大信息给特定投资者,获取利益。

由于这些投资者提前知晓了公司重要消息,他们在股票市场上进行买卖操作,从而获得了巨额利润。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证券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案例分析:这起案件反映了内幕交易在证券市场中的危害性。

通过内幕消息进行投资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但这种利益往往是通过非法手段得到的,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内幕交易的实施者往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泄露公司未公开的重要信息,以获取个人利益。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和其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信力和稳定性。

应对之策:为了遏制内幕交易的发生,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对内幕交易的监管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机构的执法能力,加大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

其次,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的公正、透明和及时披露。

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认知水平,加强对内幕交易的法规宣传教育,引导投资者依法投资。

案例二:市场操纵在201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起市场操纵案中,某投资机构通过大规模买卖某股票,制造了市场交易繁忙的假象,引导其他投资者追涨杀跌。

通过控制供需关系,这家机构迅速拉升了股价,从而获取利润。

由于其他投资者没有及时发现市场操纵的行为,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市场操纵行为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

通过人为操纵股价,制造虚假交易信息,从而引诱其他投资者跟风操作,最终导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应对之策:要有效遏制市场操纵行为的发生,需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

公司违法违规案例分析非法操纵市场与公平竞争法合规

公司违法违规案例分析非法操纵市场与公平竞争法合规

公司违法违规案例分析非法操纵市场与公平竞争法合规在公司经营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然而,有些公司却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法律的限制,采取了违法违规的手段,非法操纵市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本文将对一些公司违法违规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合规性问题。

案例一:虚报销售额某公司为了在外部投资者面前宣传自己业绩的强大,不惜虚报销售额。

该公司通过多种手段,如人为增加销售量、虚构交易等,将实际销售额抬高。

虽然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公司暂时受益,但一旦被揭穿,将面临公司信用破产、股权市场的惩罚等严重后果。

这种虚报销售额的行为涉及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虚假宣传”相关规定。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虚假宣传是指虚构事实、误导消费者,对商品产生不应有的误解等行为。

而该公司的虚报销售额正是一种虚假宣传行为,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案例二:垄断市场某公司通过收购竞争对手、垄断供应链等手段,垄断了某一市场。

公司利用自身在市场中的支配地位,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降低了市场的竞争程度。

这种垄断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还造成了市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该公司的垄断行为涉及到了《反垄断法》中对垄断行为的禁止规定。

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任何企业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妨碍、限制其他经营者的进入,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而该公司的垄断行为明显违反了这一法规,打破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案例三:商业贿赂某公司为了获取政府项目、扩大市场份额等利益,采取了商业贿赂的手段。

公司高层采用行贿、贿赂委托方、操纵招标等手段来取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这种商业贿赂不仅破坏了商业秩序,影响了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还损害了其他竞争对手正当的权益。

商业贿赂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涉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的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了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的几个经典案例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的几个经典案例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几个经典案例案例一:五粮液的巨额资产置换五粮液(000858)于1998年3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沪深股市著名的绩优股,属白酒类食品制造行业,主要从事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上市时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直接持有75%的国有股股份,但授权委托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因此该公司事实上是由政府通过国有独资企业——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

尽管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2003年6月30日之前聘请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五粮液直到2003年7月才聘请独立董事。

根据公司披露的2003年年报,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如下:两名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两名独立董事代表,四名内部董事。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公司的股本结构是典型的“一股独大”,并且控股股东和内部人几乎完全控制了董事会,在董事会中的表决权为75%1。

五粮液在上市时已承诺用募股资金购买集团公司所属的宜宾塑胶瓶盖厂,收购成本为4.12亿。

在2000年年报公布时,五粮液集团公司提出了一份资产置换方案:将宜宾塑胶瓶盖厂与五粮液集团公司所属507、513、515、517和607酿酒车间资产进行置换。

在确定置换价格时,宜宾塑胶瓶盖厂按重置成本法,酿酒车间按照收益现值法。

置换出的资产其重置成本与账面净资产一致,均为3.61亿(评估增值1.98亿元),置换入的资产账面值约为9.02亿,但是其评估升值至20.18亿元,因此置换差额为16.57亿元,由上市公司以现金补齐。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购入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成本是4.12亿,经营两年后,卖出价反倒降为3.61亿,这令人有些诧异。

实际置换完成的时间为2001年4月,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最终账面成本升为4.138亿,而置换进的酿酒车间成本略降为19.735亿,上市公司最终补差15.597亿。

仅仅通过上述两笔资产购销,五粮液集团公司实际从公司“名正言顺”地拿走19.72亿元的现金。

操纵证券市场罪的案例

操纵证券市场罪的案例

操纵证券市场罪的案例以操纵证券市场罪为题,列举以下10个案例:1. 陈XX案陈XX是一名证券交易员,利用其职务之便,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和操纵交易价格,将某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推高,然后以高价卖出套取差价。

最终,陈XX因操纵证券市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2. 张XX案张XX是一名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他通过与多个投资者串通,协同操作交易,故意操纵股票价格。

最终,张XX被依法定罪并处以重罚,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罪被判刑。

3. 李XX案李XX是一名董事长,他利用公司内部信息,提前知晓某公司的重大利好消息,并在消息公布之前大量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随后,消息公布导致股价大涨,李XX成功套取利润。

然而,他的行为违反了操纵证券市场的法律规定,最终被判处刑罚。

4. 王XX案王XX是一名证券经纪人,他通过操纵交易价格和伪造交易记录等手段,将客户的资金转移至自己的账户,并以此获得非法利益。

最终,王XX因犯罪事实明确,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5. 赵XX案赵XX是一名股市分析师,他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导致某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

经过调查,赵XX被证实涉嫌操纵证券市场罪,最终被法院判刑。

6. 刘XX案刘XX是一名股票投资基金经理,他在操作投资组合时,故意隐瞒交易信息,操纵股票价格。

经过调查,刘XX因操纵证券市场罪被判处刑罚。

7. 孙XX案孙XX是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他利用公司内部信息,通过操纵交易价格和内幕交易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

最终,孙XX因犯有操纵证券市场罪而受到法律制裁。

8. 马XX案马XX是一名自然人投资者,他通过制造假交易和恶意炒作某只股票,故意操纵股价。

最终,马XX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罪被判处刑罚。

9. 何XX案何XX是一名证券交易员,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和操纵交易价格,导致某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异常波动。

最终,何XX因犯罪事实明确,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10. 吴XX案吴XX是一名投资银行家,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通过内幕交易和操纵股票价格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

证券市场操纵案例分析

证券市场操纵案例分析

证券市场操纵案例分析近年来,证券市场操纵案件频发,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本文将以某操纵案件为例,对其进行分析,揭示操纵行为以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加强监管,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一、案例概述该操纵案例发生在某上市公司。

操纵者通过散布虚假信息、控制市场情绪和操纵交易等手法,人为操纵公司股价,获取违法利益。

操纵行为持续一段时间,最终被监管机构发现并立案调查。

二、操纵手法分析1. 散布虚假信息操纵者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关于公司业绩、合作伙伴或即将公布的大利好消息等虚假信息,引发市场的热议和投资者的追捧。

这些虚假信息经过精心策划和包装,往往能够有效控制市场情绪,进而推动股价上涨。

2. 控制市场情绪操纵者通过巧妙布局,控制市场情绪的波动。

他们针对性地发布负面消息,制造恐慌情绪,导致大量投资者恐慌出货。

随后,他们再借机低价吸纳股份,进一步控制公司股价的波动。

3. 操纵交易操纵者通过大额交易、具有示范效应的交易以及与他人串通进行的虚假交易等手法,制造假象,让市场认为公司受到大量资金的追捧,企图引发更多投资者的追逐,推动股价的上涨。

他们在关键时刻出逃,获得违法所得。

三、影响分析该案件的操纵行为对证券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操纵行为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违法操纵者通过虚假信息和操纵手法,扰乱了市场投资者的决策,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

其次,操纵行为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虚假信息一旦被揭露,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将大幅下降,公司的股价也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融资和经营活动。

最后,操纵行为给监管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监管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来查处此类案件。

而操纵者则往往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关系网,使得案件调查变得复杂和困难,进一步削弱了监管机构的执行力度。

四、加强监管的对策针对证券市场操纵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监管,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虚增收入、减少成本、隐藏负债
或者其他财务数据,以达到误导投资者、股东和监管机构的目的。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了严重伤害。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2001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因为涉嫌虚报收入、隐藏负债等财务舞弊行为而破产。

这一案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也是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之一。

安然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虚报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掩盖了巨额的负债,从而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和数千亿美元的损失。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国的康得新。

2011年,康得新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康得新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虚报利润数亿元,同时隐瞒了大量的负债和坏账准备,从而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最终,康得新被证监会处以重罚,并在2014年被终止在深交所上市。

除了上述两例,还有很多其他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这些案例给投资者和
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秩序。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财务报表,增强信息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加强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选择合规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秩序。

因此,各方都应该加强监管,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意识,共同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违规案例

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违规案例

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违规案例近年来,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中频繁出现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冲击。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起典型的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违规案例,以便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

案例一:内幕交易2018年,某上市公司高管A接到了关于公司即将发布重要消息的内部消息,但他并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信息披露,而是私自通过股票交易市场进行了大量买入操作。

最终,当这一重要消息公布后,该公司股价大涨,A在短时间内获利巨大。

内幕交易违反了证券市场的公平交易原则,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为了遏制这种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内幕信息的监测和查处力度,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社会对内幕交易的法律意识。

案例二:虚假陈述2019年,某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虚假陈述了公司的财务数据,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的业绩相当不错,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投资者跟随其股价上涨进行投资。

然而,当真实情况公布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虚假陈述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整个市场形成了恶劣示范。

为了防止此类行为再次发生,监管部门应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再次审查,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同时提高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认识。

案例三:操纵股价近几年,不少上市公司通过虚构利好消息、扩大交易量等手段操纵股价,吸引投资者追涨杀跌。

这种操纵不仅对投资者的利益构成直接威胁,也对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遏制操纵股价的行为,监管部门应增加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监测和调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打击操纵行为。

同时,加强对交易规则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也是防止操纵股价的重要手段。

总结: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违规案例的频繁出现,不仅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直接伤害,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形成了冲击。

为了建立良好的证券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监察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同时,投资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不盲目追逐所谓的利润。

操纵利润 财务舞弊案例

操纵利润 财务舞弊案例

操纵利润财务舞弊案例案例一:“琼民源”事件“琼民源”公司,1988年7月在海口注册成立。

1992年9月,在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STAQ)系统中募集法人股3000万股,实收股本3000万元。

1993年4月30日,以琼民源A股的名义在深圳上市,成为当时在深圳上市的5家异地企业之一。

上市后的第二年,“琼民源”公司便开始走下坡路,经营业绩不挂,其股票无人问津,在1995年公布的年报中,“琼民源”每股收益不足1厘,年报公布日(1996年4月30日)其股价仅为3.65元。

从1996年7月1日起,“琼民源”的股价以4.45元起步,在短短几个月内股价已窜升至20元,翻了数倍。

在被某些无形之手悉心把玩之后,“琼民源”成了创造1996年中国股市神话中的一匹“大黑马”。

经过一番精心包装之后,1997年1月22日,琼民源公司率先公布1996年年报。

年报赫然显示:“琼民源”1996年每股收益0.867元,净利润比去年同比增长1290.68倍,分配方案为每10股转送9.8万股;年报一公布,“琼民源”股价便赫然飙升至26.18元;股市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动,有人为买入“琼民源”股票而欢呼,有人为错失良机而顿足、还有些人则报以疑惑——短短一年内有如此骄人的业绩,琼民源的利润从何而来?为了消除股民的疑惑,坚定投资者的信心,“琼民源”公司两次登报声明,进一步说明琼民源公司年报的正确性。

而对“琼民源”年报进行审计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也公开站出来,在媒介上表示报表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公司和事务所的“声明”使股市得到暂时的平静。

然而,经过1997年2月28日罕见的、巨大的成交量之后,证交所突然宣布:“琼民源”公司于3月1日起停牌。

时至今日,“琼民源”仍未复牌,成为至今为止中国股市停牌时间最长者之一。

被“琼民源”股票牢牢套住的众多中小投资者经过一年多的等待,终于在1998年4月29日等来了中国证监会对“琼民源”一案的处理决定。

中国证监会对琼民源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机构作出了行政处罚。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例分析_王文红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例分析_王文红

Commercial Accounting 2011·10·28期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例分析IAN LI FEN X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大地”)于2001年3月28日在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注册资本为3196万元。

主营业务为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绿化苗木种植及销售。

2007年12月21日,成为国内绿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2011年3月17日,“绿大地”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董事长何学葵女士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据悉,该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来,连换两任财务总监,三次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五次变更业绩预告,高管频繁辞职。

2011年3月22日,中国证监会在官网上表示,证监会在2010年3月因绿大地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立案稽查,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二、案例分析(一)利润操纵的手段1.随意更改业绩。

“绿大地”2004-2008年年报披露的净利润分别为3342万元、3724万元、4707万元、6441万元和8677万元。

可见上市前公司业绩稳步上升,表现良好。

但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4月,“绿大地”披露的2009年业绩预告和快报共变更了五次,由之前的预增过亿,变为最后的巨亏1.5亿元。

正是这个原因证监会开始对“绿大地”立案调查。

2.虚构客户,骗取上市。

上市前,“绿大地”盈利主要依靠绿化苗木销售。

根据其招股书,2004-2006年及2007年上半年,“绿大地”的前五大销售客户包括昆明鑫景园艺工程有限公司、昆明润林园艺有限公司、昆明滇文卉园艺有限公司、昆明自由空间园艺有限公司、昆明千可花卉有限公司、昆明天绿园艺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昆明企业以及部分成都、北京企业。

从表2可以看出,五大销售客户的的苗木采购订单占“绿大地”各年的销售收入比重相当高,但是这些采购大户与“绿大地”存在关联方关系的嫌疑。

操纵证券市场典型案例

操纵证券市场典型案例

操纵证券市场典型案例那咱就来说说徐翔操纵证券市场这个超有名的案例吧。

徐翔这人呢,在股市里就像是一个暗中操控棋局的棋手,但他这棋局可是违法的。

他有个“泽熙系”,听起来还挺高大上的吧?其实这里面猫腻可多了。

他经常会先大量买入一只股票,就像悄悄囤货一样。

比如说他盯上了某只股票,先偷偷摸摸地买了好多好多股,这时候股价可能还没什么大动静呢。

然后呢,他就会利用他自己的影响力,找一些媒体朋友啊,或者通过一些小道消息渠道,开始放风说这只股票有多好多好,就像给这只股票做超级夸张的广告一样。

这时候不明真相的小股民们就开始跟风了,都抢着去买这只股票。

随着买的人越来越多,股价就蹭蹭往上涨,就像气球被吹起来一样。

等股价涨到他觉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开始悄悄地抛售他之前囤的那些股票,大赚一笔。

可那些被他忽悠进来的小股民呢,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股价一落千丈,自己的钱就像流水一样没了。

他这种行为就严重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

证券市场本来应该是一个大家公平竞争,靠公司的真实业绩、发展前景这些来决定股价的地方,结果他这样人为地操纵,就像是在一个公平的赛跑比赛里,他偷偷给自己开了小灶,穿了火箭鞋一样,把其他老老实实比赛的人都坑惨了。

还有鲜言操纵“多伦股份”的事儿也很典型。

这家伙更离谱,他把多伦股份改名为“匹凸匹”,就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改名,你猜怎么着?股价居然就因为这个名字涨了好多。

他这就是在利用股民的一些心理,觉得名字带个新奇的概念就一定很牛。

他还通过虚假申报啊,自己挂单然后又撤单这些手段来误导投资者。

就像是在市场里放烟雾弹,让大家看不清真实的情况,然后他就趁机低买高卖赚钱。

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把证券市场当成了他自己的提款机,完全不顾其他投资者的死活,把市场搅得一团乱。

操纵证券罪案例

操纵证券罪案例

操纵证券罪案例
操纵证券罪案例有很多,比如在2015年,黄某某、文某某等5人操纵S公司股价,非法获利数亿元。

他们通过控制公司发布利好公告、协议转让和二级市场买卖等方式,操纵股价并从中获利。

最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操纵证券市场罪提起公诉,黄某某等5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

此外,还有吴某泽案,他犯有操纵证券市场罪、非法经营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盗窃罪等多项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九年,并处罚金人民币7903万元。

这些案例表明,操纵证券市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会对投资者造成损失,也会对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公平造成影响。

因此,对于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应该严厉打击并依法惩处。

操纵市场案例

操纵市场案例

操纵市场案例在当今社会,市场操纵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扭曲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市场操纵是指某个或某些经济主体通过不正当手段,控制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份额,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关于市场操纵的案例。

某国家的一家大型食品公司,为了增加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手段。

首先,他们通过向经销商提供高额回扣的方式来打压竞争对手的产品,使得自己的产品在超市和便利店中占据了更多的货架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其次,该公司还通过与供应商签订排他性协议,限制其他竞争对手使用同样的原材料,使得其他竞争对手难以生产出与其产品相竞争的同类产品。

最后,该公司还通过不断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消费者却无法选择其他替代产品,因为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也因为市场操纵而上涨。

这一系列的市场操纵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消费者的选择权受到了限制,价格也被不正当地抬高,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被扭曲了。

这种市场操纵行为,不仅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这种市场操纵行为,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严格打击市场操纵行为。

首先,监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市场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打击市场操纵行为。

其次,监管部门应该依法对市场操纵行为进行处罚,严惩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最后,监管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宣传教育,提高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总之,市场操纵是一种严重的市场失序行为,它不仅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市场主体也应该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共同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

中国股市操纵证券市场罪案例

中国股市操纵证券市场罪案例

中国股市操纵证券市场罪案例中国股市操纵证券市场罪是指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通过虚构或者传播信息、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交易量等手段,干扰、破坏市场秩序,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下面列举了10个中国股市操纵证券市场罪案例。

案例一:方某利用多个账户同时买入某只股票,制造了大量的买盘,人为推高了该股票的价格。

最终,方某通过大量卖出该股票,将其价格拉低,获得了巨额利润。

案例二:李某在微信群中发布虚假信息,声称某股票即将发布重大利好消息。

众多投资者受其影响纷纷买入该股票,导致该股票价格暴涨。

随后,李某迅速抛售手中股票,赚取非法利益。

案例三:王某是某上市公司的高管,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通过内幕信息交易的方式操纵股价。

他在公司即将发布重大利好消息前,通过亲友口头传递消息,使得他们纷纷买入该公司股票。

消息公布后,股价大涨,王某及其亲友获得了巨额利润。

案例四:张某通过多个账户交易同一只股票,制造了大量的买卖交易,营造了高交易量的氛围。

这种操纵手法会误导其他投资者,使得他们认为该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张某最终通过抛售手中的股票,以较高的价格获利。

案例五:某券商员工利用其职务之便,获取了大量客户的交易账户信息,并通过盗用客户账户进行操纵。

他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这些账户进行大量买卖交易,制造了虚假的交易活跃度,从而操纵证券市场。

案例六:某投资公司利用庄家操纵股票价格。

庄家通过虚假宣传、散布谣言等手段,制造了大量的买盘,使得股票价格暴涨。

庄家最终通过大量抛售手中的股票,牟取非法利益。

案例七:某上市公司高管在公司即将发布重大利好消息前,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通过内幕信息交易的方式操纵股价。

他在消息公布前通过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使得股价迅速上涨。

消息公布后,他迅速抛售手中的股票,赚取非法利益。

案例八:某投资者通过与其他投资者勾结,共同操纵股票价格。

他们通过大量买入或抛售某只股票,制造了虚假的交易活跃度,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

案例九:某投资公司利用高科技手段操纵股票价格。

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违规案例

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违规案例

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违规案例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力度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因违规行为而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违规案例。

首先,就是中国金茂。

2024年,中国金茂发布了一份不实信息,宣布公司股票将暂停上市。

这一消息导致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

后来,中国金茂被证券监管部门罚款500万元,并要求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其次,就是中国人保。

2024年,中国人保因虚假陈述行为而受到罚款。

公司在其上市材料中虚报了几笔重大收购交易,导致公司股价异常波动。

证监会对中国人保罚款100万元,并责令公司整改。

再次,就是格力电器。

2024年,中报期间,格力电器未披露其控股股东董明珠减持股份的情况,导致股价大幅下跌。

随后,证监会对格力电器罚款200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此外,还有中国平安等公司也曾因证券市场违规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这些违规行为包括违规减持、虚假宣传等。

监管部门对这些公司进行了罚款、责令整改等处罚。

这些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公信力。

在监管部门的积极执法下,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国内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案例

国内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案例

国内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内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案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一些上市公司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信用风险管理,导致出现一些信用风险案例。

本文将通过分析某些国内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案例,探讨其原因和教训,以期引起更多上市公司的重视和警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升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一、案例一:某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判罚某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业绩增长,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如财务造假、虚假宣传等。

这些行为导致公司信用受损,投资者信任度降低,进而引发市场的恐慌情绪。

最终,监管部门对该上市公司做出了处罚,公司股价暴跌,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这一案例的教训在于,企业在追求利润增长的务必要遵守法律法规,提升财务透明度,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监督机制,树立诚信经营理念,保持企业的信用度和声誉,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才能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某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情况,无法按时偿还债务。

债权人因此发起诉讼,要求公司清偿债务。

公司在长时间内拖欠债务,导致债权人信心丧失,进而影响了公司的融资渠道和经营状况。

最终,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市场价值大幅缩水。

这一案例的教训在于,在经营中要合理规划资金运作,做好现金流管理,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对债务的管理和监控,及时偿还债务,保持企业与各类债权人的良好合作关系,确保企业的信誉和声誉,提高公司的信用度。

三、案例三:某上市公司因重组失败面临破产风险某上市公司为了应对行业变化和市场竞争,决定进行重组和并购,以提升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

由于公司对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不到位、重组计划不合理、整合难度过大等原因,导致重组失败,公司面临破产风险。

这一案例的教训在于,在进行重组和并购等战略性调整时,企业应慎重对待,做好充分的尽职调查,评估风险和收益,确保重组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证券市场操纵案例揭秘

证券市场操纵案例揭秘

证券市场操纵案例揭秘证券市场一直以来都充满着诸多机遇与风险,而其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便是证券市场的操纵行为。

证券市场操纵是指通过虚假宣传、价格操纵等手段,人为地炒作股票价格,以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在此,我们将揭秘几个有关证券市场操纵的经典案例,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案例一:长生生物疫苗事件2018年,我国长生生物公司因生产疫苗质量问题而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长生生物公司被曝光存在虚假宣传和质量欺诈行为,此前通过操纵股价获取了大量非法利益。

长生生物公司在上市前大肆吹嘘其自主研发的疫苗技术和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夸大宣传等手段大幅度提升了公司股价。

其后,公司通过控制疫苗的生产质量和销售情况,进一步操纵股价。

然而,这种操纵引发的连锁效应却是灾难性的。

该事件不仅令长生生物公司面临司法追责和巨额罚款,还让其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此案例揭示了操纵行为对股市稳定和投资者利益的巨大伤害。

案例二:美国恶名“狼人”美国证券市场也曾发生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操纵案例。

其中,最为恶名昭彰的是丹瑞德集团创始人乔丹·贝尔福特,他因操纵股票价格而被世人称为“狼人”。

贝尔福特通过创建名为“丹瑞德证券”的经纪公司,采用“泵和倒”的方式操纵个别股票价格。

他通过虚假宣传、内幕消息等手段诱使投资者购买其控制的股票,然后在价格上涨到一定水平后迅速抛售,赚取巨额利润。

这种操纵手法不断重复,给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尽管贝尔福特最终因欺诈和洗钱等罪名被判刑,但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华尔街之狼》,引发了公众对于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关注。

案例三:监管力度加大鉴于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严重影响,各国监管机构也加大了对此类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在我国,证监会依法对操纵行为进行重罚。

例如,2019年,证监会对一起虚假陈述、操纵市场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这种加大的监管力度能够有效遏制操纵行为的发生,保护市场的公平与透明。

在国际上,一些主要的金融中心也加强了对操纵行为的监管。

交易所监管案例

交易所监管案例

交易所监管案例一、价格操纵案例:某交易所发现某大户在短时间内大量买卖某只股票,造成该股票价格的大幅波动。

经过调查,交易所发现该大户与上市公司有关联,通过发布虚假消息来操纵股价。

监管措施:交易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暂停该大户的交易资格、调查相关人员、并报告给相关部门。

同时,交易所也加强了对其他潜在价格操纵行为的监管。

二、过度投机案例:某交易所发现某些客户过度交易某商品,导致市场波动过大。

经过调查,交易所发现这些客户在短期内多次买卖该商品,并存在高杠杆交易行为。

监管措施:交易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这些客户的交易杠杆、加强风险警示、并要求他们进行风险评估。

同时,交易所也加强了对其他过度投机行为的监管。

三、洗钱与恐怖主义资金案例:某交易所发现某账户频繁进行大额交易,且资金来源不明。

经过调查,交易所发现该账户涉及洗钱和恐怖主义资金。

监管措施:交易所立即采取措施,包括暂停该账户的交易资格、报告给相关部门、配合调查。

同时,交易所也加强了对其他可疑交易的监管和报告机制。

四、非法集资与诈骗案例:某交易所发现某平台涉嫌非法集资和诈骗行为。

该平台以高收益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投资。

监管措施:交易所立即采取措施,包括关闭该平台、冻结相关账户、报告给相关部门。

同时,交易所也加强了对其他类似行为的监管和防范措施。

五、不透明交易案例:某交易所发现某客户在交易过程中使用了不透明的交易手段,如暗池交易等。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市场不公平和信息不对称。

监管措施:交易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该客户披露更多信息、加强透明度监管、并限制不公平交易行为。

同时,交易所也加强了对其他不透明交易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六、缺乏风险管理案例:某交易所因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无法及时应对。

这可能导致客户资金损失和市场声誉受损。

监管措施:交易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等。

同时,交易所也加强了对其他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机构的监管和整改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用会计判断调节利润、非公允交易、虚假交易是上市公司常见的操纵业绩的手法。

其一是滥用会计判断调节利润。

公司通过主观选择对自身更有利的会计判断,以达到操纵业绩目的。

例如,某公司在定期报告前一年退货率陡增至52%、且产品竞争力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以定期报告前三年退货率的平均数(22%)作为当年预估数,退货率存在严重低估的可能性。

深交所在年报问询函中质疑该公司未充分预估当年销售大幅退回的风险,要求会计师就公司收入真实性执行的审计程序作出说明,严格督促公司对退货率采用更加谨慎的预估方式。

最终,该公司按照上一经营年度退货率与前三经营年度退货率平均数孰高原则对退货率进行估计。

事后证明,实际退货率达37%,远高于原预估数。

其二是非公允交易。

公司通过关联方或形式上无关联但有实际利益安排的第三方,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

例如,某公司将原账面价值为100万元的子公司股权,以2亿元和7亿元的估值先后对外转让部分股权,总共确认1.1亿元股权处置收益。

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利得,总计达1.75亿元。

基于上述情况,深交所向公司发出多封问询函,并要求会计师对有关交易进行核查。

在掌握了相关线索后,深交所进一步采取有效监管措施。

其三是虚假交易。

公司通过虚增资产,将体内的资金以购置资产的名义转到体外,再以客户付款的名义流回公司。

采用此类手法虚增收入,相关财务指标较为异常。

深交所对发现的可疑线索,抽丝剥茧、寻踪觅源,证实利用虚假交易操纵利润,对多家公司进行了严厉处罚。

打击业绩操纵“组合拳”
针对上述业绩操纵手段,深交所打出监管“组合拳”,建立了提醒警示、风险监测、调查追踪和违规处分等立体化的监管体系,有力打击操纵业绩违法违规行为。

首先,在年报披露前向会计师发函,提醒其重点关注风险。

2018年年报披露前,深交所全面排查存在大额商誉减值风险、年底突击交易、承诺期业绩未达标或精准达标等风险点的上市公司,向相关年审会计师发出关注函110余封,提醒会计师重点关注风险,勤勉尽责履行审计程序。

第二,建立财务报警指标体系,多维度排查业绩操纵风险。

从交易手法的角度,深交所重点关注期末虚假回款、虚增收入、大额异常关联交易、大额异常资产处置、大额海外销售等风险。

从操纵业绩可能结果倒推的角度,深交所重点排查预付账款、在建工程、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类科目的异常波动,以及减值准备类科目异常等。

针对异常线索,深交所刨根问底,向相关公司多次发出年报问询函。

对疑点较多、风险较大的某家公司,深交所连续四次发出问询函,要求提供销售合同乃至对应的原始单据。

深交所还约见部分风险较大的公司高管和中介机构,明确传达监管要求,提高监管威慑力。

第三,积极开展监管联动,构建立体化监管网络。

某公司通过与一家电商公司股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以此实现对电商公司的控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公司年度财务数据因此发生较大变化。

根据分析,深交所认为该协议约束力较弱,交易缺乏商业实质,存在构造交易操纵利润嫌疑。

通过综合运用发函、约谈上市公司和年审会计师、向证监会上报违规线索,与证监会会计部和当地证监局联合监管等多种手段,深交所推动出台了针对此类交易的监管意见。

在持续的监管压力下,该公司最终在年报中做出更正。

2018年,深交所向证监会上报41条审计评估违规线索,发出提请证监局协助调查函39份、提请稽查局调查函36份。

第四,以严监管促规范,引导市场相关主体归位尽责。

对财务造假的当事方以及未能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中介机构,深交所严格按照《股票上市规则》给予相关责任主体纪律处分。

2018年,深交所对未能按期披露定期报告、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的多家公司予以纪律处分,并处分了8名注册会计师,涉及4家会计师事务所。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会计监管一直是深交所信息披露监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给投资者一个真实的上市公司”的重要抓手。

为做好2018年年报披露监管工作,深交所制定了周密的年报审查计划,对商誉余额较大且标的公司业绩精准达标等风险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排查和问询方案,对高风险公司实行双重审核、重点关注,合理运用监管工具箱,及时上报违规线索,强化监管联动,坚决遏制利润操纵,全力净化市场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