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名师谈语文教学之·盛开在肥沃土地上的鲜艳花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名师谈语文教学之一

盛开在肥沃土地上的鲜艳花朵

郭志明都说“优秀的语文老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但要能真正走出来,走出影响,走出自己的独特路径,那是需要付出相当的艰辛的。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有崇高的职业志向,必须有丰厚的积淀,必须有不懈的奋斗精神和探索经历,必须善于学习和借鉴并从这种学习和借鉴中有所超越,必须有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独特理解和悟性,也必须具备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所擅长的技能和技巧。以此为基础,他因己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就可以在语文园地上独树一帜,开出鲜艳的花朵。这里,我们有当今语文教坛20位知名教师课堂教学探索的宝贵积累,这种积累,让他们一个个能在语文教坛纵横驰骋,能够在语文园地竖起一面面鲜艳的旗帜。研究他们一个个成功的事实,我们会非常地振奋,同时又从中获得生动的启示。

一、推崇“素读主义”,重视“本色教学”,语文教学体现原生态。

长期以来,课本是语文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文章应该怎样读,课文应该怎么教?大家都在思考,都在探索,也形成了一些主导的看法。基本的认识是:不能架空文本,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牵强附会,不能自说自话,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引导学生钻研课文,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读出字面的意思,读出隐含的意思,充分把握文本语言的魅力,真正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

所特约研究员邓彤老师多年来积极倡导在中学普及文学经典教育,主张“素读教学”。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蕴意。“素读”教学就是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邓老师描绘的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作者“拈花”而读者“微笑”的境界,即读者善于找出散布在作品中的关键词,并从中去探寻这些词语在作者的话语体系中的特殊的含义,从词语到语句,到段落,到作品的节奏,逐一加以推敲,最后再把它们重新组合到一起,于是一部作品也就重新被建构起来了。邓老师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纯原文的、纯文本的、纯静默的”,不借助其他背景文章、不借助其他媒介、不借助其他活动方式而养成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的“素读教学”。邓老师教曹禺的《雷雨》就是让学生认认真真读剧本,让学生分角色读周朴园、鲁侍萍的对话,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人物的情感空间。比如在分析“这间房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一段话时,他引导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思考:这段话里面有没有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内容?有没有诗意的存在?有没有关键词?有没有反复出现的和下文密切相关的关键词?结果学生找出了“这间房子”这个词。邓老师接着追问:为什么它是关键词?这间房子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神圣?学生从人物对话中发现曾发生过的事——关窗、衬衣、死别,细细分析,细细体味,揣摩当事人的心情、气氛、揣摩这间房子所以成为圣地、所以诗意的原因,这样的教学就是带着学生真

正走进文本的教学,也是最基础、最本色的语文教学。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也是“原味”的滋养。

当然,学界对“素读主义”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主要是这种教学手段比较原始,形式也比较封闭,可能造成教学观念的保守,可能导致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抵制。但这种主张的本意是倡导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朴素和真实,对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还是十分欣赏。常态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课文教学要紧扣原文的字词句章,认真把玩,细细琢磨,实施“本色教学”。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让学习着更多的直接面对和接触文本,特别是其语言,要让学生仔细而充分的体味、揣摩、感悟文章中最重要的语言点,读细、读深、读透,他倡导语文教学要带着孩子对文本“朗读加静思”、“推敲加分析”、“动脑加动手”,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凝练、更厚重,语文教学更实在,更有效。这种主张是对语文教学优秀传统的很好的承继,也提供了语文教学如何提高效率的很好的路径。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神奇的激光》时,严老师就十分注意讲读课文和指导理解相结合,无论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还是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严老师都是让学生去走进课文,通过与文本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去感知、去体悟、去理解作品,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没有花里胡哨,而是实实在在,有滋有味,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冷静和理智,学生呢,则会获得切实扎实的收益。

二、把握学科特质,集聚学科要素,语文教学漫溢“语文味”。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每个学科老师教学时都要充分集聚学科要素,这样,教化学的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化学人”,教语文的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语文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语文味”的概念就在语文教坛开始流行。而竭力推进“语文味”课题研究的,就是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什么是“语文味”?程老师认为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要教出情感美。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学之美。”这里强调的是文体和语体美、情感美、语言美的统一,它指向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程老师对“语文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表述:从内涵说,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义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说,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程老师对“语文味”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

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基于这样的认识,程老师非常注重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明确提出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教育课、天文地理课,不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文学课,不是其他学科的拼盘和保姆,而要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美感、语感,积淀民族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程老师还提出了“代表课”的概念。以“语文味”的思想为指导,程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就注意从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推进,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道。比如教学小说《芦花荡》,程老师不是按一般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分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而是和学生一起,先从文章角度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听读课文、复述情节、梳理层次,再从文学角度赏析小说中的诗意美,包括具有立体感的“老头子”的人物美、景物环境心境的情景交融之美,再从文化角度深化教学内容,比较东西方当代文学对战争题材的喜剧化处理;教学战地通讯《蜡烛》,程老师不是把它作为一般的文章让学生读读议议析析,而是着眼于“语文味”带学生去品嚼:从文章方面,带学生认识通讯的特点;文学方面,就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象征手法等角度,引导学生体悟文学的色彩;文化方面,对文中“蜡烛”、“黑围巾”等道具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语文的氛围中,学生得到的熏染也就非常的立体,非常的亲切。这样的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