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领域。
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各个企业和机构中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供需关系。
而工资水平则是劳动力市场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的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工资水平的高低。
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水平往往会上升;反之,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
2.竞争性: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雇主在选择雇佣员工时会根据员工的能力、技能和经验等因素进行评估和选择。
3.劳动力流动性: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员工可以通过离职、转岗等方式来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二、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工资水平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列举几个主要因素:1.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雇主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可能会提高工资水平。
反之,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
2.员工技能和经验: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经验对工资水平有直接影响。
通常来说,拥有高技能和丰富经验的员工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机会。
3.产业和行业:不同产业和行业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4.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也存在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繁荣和高生活成本,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5.劳动力市场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会影响工资水平。
如果市场垄断程度较高,劳动者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工资水平可能会受到限制。
三、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的相互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和工资水平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供求不平衡时,工资水平会相应发生变化,而工资水平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例如,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可能会提高工资水平。
这样一来,更多的人才会被吸引而进入劳动力市场,增加劳动力供给。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力的关系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力的关系工资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劳动力生产力则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工资水平的提高需要依赖劳动力生产力的提升。
首先,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对于工资水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劳动力生产力的增加意味着每个劳动者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就能够为雇主带来更大的利润。
而雇主在评估员工工资时,通常会考虑到员工的价值贡献。
如果一个员工的生产力高,创造了更多的价值,那么他往往会得到更高的工资。
因此,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为工资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础。
其次,工资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劳动力生产力的提升。
高工资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某个行业或领域,提高了人们在该领域中的投入和专注度。
由于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会有所考虑。
如果某个行业的工资水平较高,那么更多的人才就会选择进入该行业,这自然会加剧该行业的劳动力竞争,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生产力提升。
此外,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力的关系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工资水平的形成。
当某个行业或地区的劳动力供给过剩时,雇主会提高工资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从而推动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平衡。
而反过来,如果某个行业或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那么雇主为了争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以此促使人们进入该行业或地区工作。
因此,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生产力的提升是相互关联的。
需要强调的是,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力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无论是工资水平的提高还是劳动力生产力的增长,都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除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培养外,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等因素对于劳动力生产力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企业的竞争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也会影响工资水平的形成。
综上所述,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的关系。
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为工资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础,而高工资水平则可以促进劳动力生产力的提升。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2024/7/15
22
(三)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
他认为,工人、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 者是文明社会的三大阶级,与其相适应的有
三大收入,劳动收入——工资;资本收入— —利润;土地收入——地租,在资本主义社 会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扣除劳动者的工资 后才提供利润和地租。
2024/7/15
23
亚当·斯密对工资的两种解释
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劳动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024/7/15
12
(三)调节制能
调节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稀缺程度,地区、产业、企业、职业 间的工作环境、劳动力轻重和难易以及社会地位 存在差别,通过工资调节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最 大化发挥效用
调节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科学技术发展,产品技术结构发生变化,对 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变化。通 过工资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力需求达到相对平衡
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 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
企业
2024/7/15
4
基本特征
➢ 计时工资 由劳动的直接持续
时间来测量
适用性强,适用范 围广
➢ 计件工资
由在一定时间内所 凝结成的产品的数 量来计量
适用范围有一定的 局限性
2024/7/15
5
收入、风险承担者及成本比较
பைடு நூலகம்
➢ 计时工资 基本工资收入比较
周工资制
周货币工资日工资率 标准周日数
2024/7/15
3
适用范围
➢ 计时工资
➢ 计件工资
产品数量、质量难 产品数量、质量可以
以度量的企业
准确计算检验的企业
产品的数量、质量 主要取决于机械性 能的生产行业和企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考点手册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工资理论考点32 工资的演变历史和工资的本质(★三级考点,选择、填空、简答)1.工资的演变历史:工资的概念经历了从实物工资,到货币工资;从货币工资,再演化为工资和薪水的区分;从纯粹意义上的工资制度,发展到今天包含非货币福利和延期支付的薪酬或报酬,这样一个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
2.工资的本质:(1)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
这一表达强调了工资与“雇佣”联系的本质特性。
工资制度起源于古代,它是从古代的军队里发展起来的。
(2)工资概念的外延:①【工资】被定义为根据雇员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建立的标准、个人或团队目标或公司收入标准而浮动的报酬。
②薪酬,即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
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企业股份所带来的收益以及雇主为雇员缴纳的养老基金等。
3.工资和薪水的区别(3点)【选择、简答】(1)支付方式不同。
工资通常则是雇主以现金的方式直接支付给雇员一种报酬形式,而薪水通常是雇主通过银行再转移支付给雇员的报酬形式。
(2)支付时间不同。
薪水通常是以月或年作单位,定期支付给雇员;而工资则以日或周,对雇员劳动或者服务的一种支付。
(3)支付对象不同。
一般而言,将以工作品质要求为主的报酬支付称为薪水,而以工作数量要求为主的报酬支付称为工资。
换言之,劳心者的收入为薪水,而劳力者的收入为工资。
考点33 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一级考点,选择、填空、简答、论述)1.总体而言,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一)内在要素所谓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有关的因素。
(1)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2)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3)技术和训练水平(4)工作的时间性(5)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6)附加福利(7)风俗习惯(8)年龄和工龄(二)外在要素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无关,但又同时构成对工资本身确定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市场经济因素。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力的关系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力的关系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力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工资水平是劳动者在市场上出售自己劳动力所获得报酬的衡量,而劳动力生产力则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
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首先,工资水平对劳动力生产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较高的工资可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投入和效率。
当一个人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时,他更有动力去学习新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高工资还能吸引更多有潜力的人才投身于某个行业或职业,从而提升整个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和产出。
换言之,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可以激发劳动者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努力和成长,进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劳动力的生产力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劳动力的生产力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经验、知识水平以及工作态度等因素。
当劳动者具备了高超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时,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此时,他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就更加深广和显著。
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对单位时间内的经济产出能力的提升。
这就赋予了劳动者谈判工资的筹码。
当劳动者具备高生产力时,他们更有能力争取到更高的工资待遇,并获得更好的收入回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的。
劳动力生产力的提升需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和高工资水平的支持。
一方面,较高的工资可以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进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劳动力的生产力的提升使得劳动者能够争取到更好的工资待遇。
这种相互作用的循环可以形成良性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然而,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还存在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企业的盈利水平、市场需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等。
在需要保持劳动力竞争力的同时,企业也需要考虑其自身发展和生存的问题,因此可能会在工资水平上做一些调整。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研究
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研究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市场,而收入分配不平等则是指不同劳动者之间收入的不均衡分配。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其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关系。
一、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市场作为一个交易场所,其运作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要点:1. 劳动供给与需求劳动供给指的是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的数量,而劳动需求则是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平衡状态。
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市场上的劳动力紧缺,就会导致工资的上升;相反,当劳动供给过剩时,市场上的劳动力充裕,工资则会下降。
2. 工资确定机制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供需关系来决定。
短期内,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提供的人数,以及其个人的谈判才能等都会影响工资的确定。
而在长期看,投资、科技发展、教育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进一步影响工资水平。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收入分配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不同劳动者之间收入的差距。
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技能与工资的关系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往往与工资水平密切相关。
在现代经济中,高技能劳动者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而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较低。
这种差异导致了技能与收入之间的不平等,也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2. 资本所有权与收入分配资本所有权的不均衡也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人通常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产,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和利润。
而劳动者则依赖于通过工资获取收入,这导致了财富的集中和收入的不平等。
3. 性别与收入不平等性别在劳动力市场中也常常影响着收入的分配。
尽管在很多国家存在法律禁止性别歧视,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仍然面临着较低的工资和职业晋升机会。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与工资水平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与工资水平引言: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们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这给工资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1. 市场垄断与工资水平在某些行业或地区,由于供给方的垄断地位,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不完全竞争的状况。
垄断行业中的企业拥有更大的议价权,他们可以限制工人的选择,使工资水平偏低。
这是因为工人只能在几家大型企业中就业,缺乏竞争释放的薪资压力。
垄断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利润状况来确定工资水平,这通常会导致低工资的情况。
2. 劳动力市场的协作与工资水平此外,在某些行业中,工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协作关系。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需要互相依赖,例如医疗行业中的护士和医生。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工资水平。
一方面,协作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企业愿意支付较高的工资来保持这种稳定的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工人们也可能因为协作关系而在工资议价上无法过多争取自己的权益。
3. 技术进步与工资水平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工资水平也有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某些劳动岗位可能会消失或减少需求,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
在受到技术替代的岗位,工人的议价能力会降低,从而影响工资水平。
然而,技术进步也会创造出新的岗位和需求,这给一部分需要这些新技术的工人带来了更高的工资。
4. 教育与工资水平教育水平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通常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可以争取到更好的工资待遇。
这是因为他们拥有独特的技能和知识,对市场有较高的需求。
相反,没有或较低的教育水平可能会限制工人的选择,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低工资。
结论: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使得工资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差异与人力资本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差异与人力资本工资差异一直是劳动力市场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差异往往与个体的人力资本密切相关。
何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人力资本对个体的工资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人力资本水平导致了工资差异的存在。
首先,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具备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工资。
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通常能够胜任高技能的工作,对雇主有着更大的贡献。
此外,教育还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
因此,教育水平与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除了教育,工作经验也是决定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作经验可以提高个体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熟练,更有竞争力。
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解决问题。
此外,工作经验还能够积累个体的人际关系网,提高其职业发展的机会。
因此,工作经验对工资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教育和工作经验,技能水平也是决定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能水平高的人往往可以胜任更复杂的工作,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有机会获得高工资的工作机会。
技能水平还与个体的生产效率密切相关,高技能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报酬。
然而,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差异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性别和个体所从事的行业与职业是影响工资差异的两个重要因素。
首先,性别是导致工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理念逐渐普及,但性别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
男性通常在同样的工作中获得更高的工资,而女性往往面临较低的工资报酬。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行业和职业对男性更有利,较少有女性从事。
此外,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角色分配也导致了更高的工资差异。
劳动经济学第6章 工资理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工龄和年龄的作用都在淡化。
工龄对工资的正向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
出来,一是管理和技术职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都
与工作经验有关。
15
!曲线A:按照现实劳动贡献, 员工
工资会随年龄增大而下降,一般
W
B
不为员工所接受。
C !曲线B :工资制度与工作表现脱
1990 0.88 0.81 0.51 0.73 0.70 0.72 0.89
1994
0.81
0.72 0.76 0.90
14
! 8、年龄和工龄
工龄在工资中起作用的原因:
第一、补偿员工过去的贡献
第二、平滑年龄收入曲线(见下页)
第三、减少劳动力流动
工龄工资政策使得频繁的跳槽给员工成较高的机会成 本和一定的经济损失。
曲线为D2时,不存 在补偿性差额,这 说明有些员工不讨 厌工作A,他们愿意 在相对工资水平为1 的时候工作。
25
!非货币特征变化的效应
• 分析:如果一种工作的有关
特征发生了变化,例如变得 不很危险了,补偿性工资差 别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这 种分析的基本机制是供给曲 线的移动。例如曲线S2表示 不愉快的工作特征有所减少, 相应的均衡工资也降到 (WA/WB)2。
23
!偏好不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
• 分析:假设所有的员工都
讨厌A工作的某一方面, 但讨厌的强度彼此不同。 员工对A工作的供给曲线 将向上倾斜,如图所示。 曲线开始处相对工资大于 1,其幅度刚好达到满足 那些对A工作讨厌程度最 低的员工。
24
!工人偏好不同时不存在补偿性差别的可能
• 分析:劳动力需求
英国
0.60
美国
《劳动经济学》.pdf
《劳动经济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C、劳动力成为商品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答案:C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B、色诺芬的《经济论》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D、柏拉图的《理想国》答案:A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B、斯密C、李嘉图D、萨伊答案:A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答案:A5、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B、劳动的人C、劳动资料D、劳动要素答案:B6、劳动力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C、简单的生理劳动D、劳动答案:A7、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A、增加B、减少C、不变D、难以判定答案:B8、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A、贝克尔B、舒尔茨C、马歇尔D、马克思答案:B9、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不包括()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的过剩人口D、固定的过剩人口答案:D10、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动态均衡无法达到的条件是()A、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工资率的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答案:A9、动态均衡分析是指在考察市场均衡时,变量的调整()A、没有抽象掉时间因素B、抽象掉了时间因素C、不需要花时间完成D、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造成工资国民差异的原因()。
劳动经济学之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管等措施可能会导致工资水平上升。
国际工资水平比较的意义
有助于了解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水平,可以了解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 求关系和竞争状况。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国际经济政策
通过对国际工资水平的比较,可以评估各国经济政策的优劣,为制定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 政策提供参考。
完善工资制度与税收政策
总结词
完善工资制度和税收政策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详细描述
合理的工资制度和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调节高收入者 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减少贫富分化,同时也 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
要点一
总结词
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效 途径,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
02
工资差别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需关系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劳动力 市场供大于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力市场供 小于求时,工资水平会上升。
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市场供需关系不同,因此工资水平也 会存在差异。
教育程度与工作经验
教育程度是影响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之一。一般来说,教育程度越高,工 资水平也越高。
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
1 2
3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率较高的 劳动者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
行业和地区差异
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供需关系以及政策法 规等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和集体谈判在某些国家中对于工资水平的决定具有重要 影响,通过集体谈判可以达成更高的工资协议。
宏观经济学 第6章 劳动力市场
0 2 4 6 8
-4
-2
96 1 3 5 7 9 1 3 5 7 96 96 96 96 97 97 97 97
1 1 1 1 1 1 1 1 1Βιβλιοθήκη 1 1 1 1 1 1 1 1 1 1
97 98 98 98 98 98 99 99 99 99 99
9 1 3 5 7 9 1 3 5 7 9
宏观经济学
一、劳动力市场 二、失业的变动 三、工资和价格的决定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 自然失业率
第六节
劳动力市场
一.失业: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都是失业。 失业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没有工作
非社会公共机构的平民人口(成年人口 数):除16岁以下未成年人、军队服役和 监狱服刑人口外,潜在的可就业的人口数。 就业是指处于受雇佣与“自我雇佣”的状态; 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 失业率是劳动力中没有工作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率。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 u U L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数/成年人口总数 labor force 劳动力参与率 = population of working age
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
16
各国工资决定的共同点:
1.典型情况是工人拿到的工资要超过工人的保留工资。 保留工资:指使工人感到工作和失业无所谓、无差 异时的工资。 2.工资通常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环境:失业率越低,工 资就越高。 原因: 工人一方:有一定的谈判能力获取高于保留工资的 报酬。 企业一方:愿意支付高于保留工资的工资吸引工人, 即效率工资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 章 35 12 126of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的调整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的调整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到工资水平的确定与调整。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供求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需求与供应关系。
供给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取决于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
需求方面,用工单位的需求取决于产业发展状况、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等。
供求关系的变动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发生改变,从而对工资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2. 劳动力市场调整工资水平的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水平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市场将处于过剩状态,导致工资水平下降。
相反,如果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劳动力市场将出现紧张状态,工资水平将上升。
这种供求关系会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工资水平,以达到供需平衡。
3. 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劳动力市场供给超过需求时,工资水平下降可能会刺激用工单位增加劳动力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当劳动力市场处于紧张状态时,工资水平的上升可能会导致用工单位增加成本并限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4. 政府的角色与调控在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的调整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劳动法规、政策与调控措施,来引导和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与稳定。
政府还可以通过教育与培训政策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5. 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水平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使得供给与需求更加复杂,对工资水平的调整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
全球化还加剧了劳动力竞争与市场开放程度,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和工资水平的确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结: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的调整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劳动经济学第三版名词解释 文档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 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 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 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 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从性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指家庭)在一定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指劳动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是反映就业和劳动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重要指标。
3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市场工资率作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因素的条件下,根据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市场工资率的变动程度绘制而成的曲线4劳动力供给弹性: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5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与此相关的理论就叫效用理论,主要包括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6收入约束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7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所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8主体均衡: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和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9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指由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10替代效应:因该商品名义价格的变动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11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工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市场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
二、供求关系理论工资水平主要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
根据经济学供求关系理论,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不平衡将影响工资水平的决定。
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受到人口规模、劳动力参与率、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规模的增长将增加劳动力供给,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
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同样增加劳动力供给,对工资水平也会产生影响。
此外,人口结构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度不同。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受到生产力、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生产力的提高将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导致工资水平的上升。
经济增长率的加快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力需求增加,从而增加工资水平。
技术进步也会改变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对不同职业的工资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效率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密切相关。
劳动力市场的高效运作将有助于提高工资水平。
1. 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雇主和求职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工资水平上升的可能。
举例来说,雇主可能无法准确评估求职者的能力水平,从而提供较高的工资以吸引优质员工。
这也可能导致工资水平提高。
2. 劳动力市场竞争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工资水平。
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会迫使雇主提供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从而推高整体工资水平。
而当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时,工资水平可能较低。
四、影响因素分析除了供求关系和劳动力市场效率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1.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影响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教育水平通常意味着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这使得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中更有竞争力,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
2. 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和法规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无答案)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2.劳动力需求弹性二.选择题1.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决定了劳动力需求理论就是关于()。
A.消费的理论B.生产的理论C.分配的理论D.交换的理论2.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这是劳动的()。
A.总产量B.最大产量C.人均产量D.边际产量3.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劳动力投入数量不变B.技术水平不变C.产出不变D.工资水平不变4.边际成本是指( )。
A.增加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B.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C.平均每一单位产量的成本D.平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的成本5.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表达公式为( )。
A.MRTS=AP L/AP K B.MRTS=AP K/AP LC.MRTS=MP L/MP KD.MRTS=TP K/TP L6.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阶段。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7.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 ( )。
A.需求效应B.派生效应C.收入效应D.规模效应8.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 ( )。
A.希克斯技术进步B.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C.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D.要素密集型技术进步9.当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 )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大于等于10.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 )。
A.陡峭 B.平缓 C.高 D.低11.对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B.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减C.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D.第三阶段总产量增加E.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12.对于劳动力需求,正确的理解有( )。
A.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B.等同于劳动力需要C.同社会物质产品(服务)的需求一样,是一种绝对的需求D.是一种派生性需求E.产生的直接基础在于产品(服务)的需求三.判断1.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不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
工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工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工资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根据自己所能提供的劳动价值从而获取对应的报酬,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简单。
这篇文章将讨论工资差异背后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探究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劳动力在市场上被分割为几个互相独立、部分刚性的子市场。
这种分割可能源自于不同的职能、技能要求,或者是公司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
按照分割的模式,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
垂直分割是指劳动力市场中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通常表现为工资的不平等,尤其是在蓝领和白领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
白领职位通常要求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因此获得较高的工资报酬,而蓝领工作往往依赖体力劳动,报酬较低。
垂直分割还可以体现在不同行业之间。
例如,金融和科技行业往往拥有更高的工资水平,而服务业的工资则相对较低。
这种垂直分割有时反映了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不同,也与供需关系和市场力量有关。
水平分割是指同一职业或岗位中工资差异的存在。
这种分割往往根据劳动者的经验、资历和技能等因素来划分。
新手和经验丰富者之间的工资差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手常常面临着工作经验的欠缺,因此得到的工资相对较低;相反,经验丰富者可以基于他们的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的工资。
水平分割也可能出现在相同岗位的不同地理位置之间,如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异。
那么,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会出现分割现象?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技能和知识储备的差异。
不同职业和岗位对不同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因此导致了工资差异。
此外,供需关系和市场力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某些稀缺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需求可能导致供应相对较少的劳动力,进而推高工资水平。
另一方面,某些行业或地区的工资可能受到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影响,例如人口密度和劳动力供给的差异。
此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可能影响工资差异和劳动力市场分割。
工资差异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
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的决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讨论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理以及工资的决定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是劳动者,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收入。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是用人单位,他们为了生产和运营需要雇佣工人。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1.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受到人口数量和劳动者的就业意愿的影响。
人口数量越多,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越充足。
劳动者的就业意愿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社会福利等。
2.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复杂,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大。
技术进步也会改变劳动市场需求的结构,替代性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某些职业需求减少。
二、工资决定因素工资是劳动者在市场中获取收入的主要方式,其决定因素包括:1.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工资水平受到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
供给大于需求时,竞争加剧,工资水平可能下降;需求大于供给时,企业为了吸引人才会提高工资水平。
2. 劳动者个体特征劳动者的个体特征也影响着工资水平。
例如,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技能等都会对工资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丰富经验和高技能的劳动者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
3. 经济政策与法律规定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律规定也会影响工资水平。
例如,最低工资法规定了最低的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收入。
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可能通过税收政策等方式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雇佣意愿,从而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4.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带动工资水平的增长。
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职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工资水平。
5. 工会组织与集体谈判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也是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不平等涉及到工资差距、职业机会和待遇之间的差异等方面。
这种不平等现象影响着个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工资差距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不平等现象之一。
随着职业的不同,工资的水平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高技能和高级职位往往伴随着高工资,而低技能和低级职位的工资则相对较低。
这种工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工作的价值和需求程度。
然而,这种差距往往也与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相关,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二、职业机会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还表现在职业机会上。
一些职业往往对特定的人群更为开放,而对其他人群则相对封闭。
例如,一些高薪职业可能对于贫困背景或较低学历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及的。
职业机会的不平等限制了个体实现自己潜力的机会,也限制了社会的整体发展。
三、待遇不平等劳动力市场中的待遇差异也是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即使在同一职位上,不同个体之间的待遇也可能存在差异。
这种待遇不平等可能与个体的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对个人才能和贡献的评估等因素相关。
一些人可能因为其社会地位或其他非工作因素而获得更好的待遇,而其他人则可能被忽视或歧视。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不平等现象削弱了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
不平等会导致资源利用的不均衡,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发展,从而影响到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
其次,不平等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加剧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
最后,劳动力市场不平等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社会不平等感和社会排斥感。
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推动人才的发展和流动。
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公平竞争机制,减少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现象的发生。
此外,加强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高端工资水平控制
从宏观分配政策上来看,并没有对个人最高工资收入的限 制,但是可以通过累进的工资税、遗产税和其他个人所得税, 对于高额收入者征收高比例的税收。
工资差别的原因
(一)、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 (二)、职业间工资差别 (三)、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 (四)、地区间工资差别 (五)、年龄间工资差别 (六)、性别间工资差别
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
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
二、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概念及起源
✓是国家为保证劳动力资源再生产的需要,以一定立法 程序规定的、干预用人单位工资水平的一种法定形式。 包括最低工资法、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和 条例等的总称。
✓最低工资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于新西兰等国。20世纪20年代, 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实行,最初目的旨在消灭“血汗工资” 和保护妇女、童工的利益。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 定了最低工资制度。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为什么要进行工资水平控制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财富的整体增长,社会收 入差异也逐渐扩大,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低、中、高三类社会收入群体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纺锤型” 结构: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太大,高收入群体也有扩大的趋势, 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相对较小。这种收入分配格局的弊端十分 明显,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不公平引发的利益分化,必然激 化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近年来, 各种工伤事故和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深受社会舆论 的谴责;社会对少数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腐败以 及靠非法手段致富的特权阶层也都深恶痛绝,充分体现了人民 群众要求收入分配回归公平合理的呼声。
工作环境差 风险责任大 缺乏自主性
需要经常加班或者工作地点 不方便
精神紧张 工作乐趣很少 社会地位低微 稳定性差的工作
补偿性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1
劳动负效应补偿性工资差别
2
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职业收入的变动 性差别、稳定性差别)
3
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 (职业、收入的稳定性)
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不同学历收入的差异)
个人勤奋、努 力的不同
垄断性工资差别
• 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非补偿、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它是指因某 种制度性因素,或劳动力的某些自然特征导致劳动力供求的特殊 矛盾,从而使某些职业的劳动者处于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工资差别。
非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
• 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短缺,但受外力限制(如 工会、国家行政权力甚至社会经济体制的限制),其他 劳动者又无法进入这个职业就业,从而使从事这一职业 的原有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获得了垄断性工资收入。 导致垄断性工资收入形成的这种外部原因也可以称为制 度性原因,制度性原因都可以归结到市场发育不全和市 场失灵。
5、继续“两大战略”: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 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 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 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
收入差距程度 收入绝对平均 收入比较平均 收入相对合理 收入差距较大 收入差距悬殊
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 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 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 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 配非常不均。
(三)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
竞争性 工资差别
垄断性 工资差别
竞争性工资差别
竞争性工资差别(competitive wage differential): 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 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劳动技能的 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个人素质、劳 动效率的差异
人力资本 投资不同
3、“扩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提高中等收入 阶层比重提供产业基础;提高知识阶层、专业人 员的报酬,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规范收入分配 秩序,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立法”:建议通过加快收入立法进程、建立健全 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建立收入的监测、预警体系 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银行、财务、审 计、税收等监督调控职能,让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合理。
工工资资水平水控制平的方控式制的方式
通过收入政策对社会工资总水平进行 控制。
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方式,对最低 工资水平进行控制;
通过个人或企业累进税率,对最高工资 水平进行控制;
一、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就是政府通过非强制性或强制性手段控制 工资总水平的政策。
权威性劝说政策
工资——物价指导线
• 通过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有针对性地消除造成阻碍劳 动力流动的外部因素,便可以逐步地在相当大程度上消 除这种垄断性工资收入来源。而要消除这种歧视性政策 所导致的垄断性工资收入,就必须从经济体制上入手, 开放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地区之间、 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相对隔离状态。
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
相对于“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而言,“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 构具有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 (1)中等收入者多,两极人数少,能让绝大多数人分享社会发 展的成果,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2)中等收入者多,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结构,促 进产业升级和结构合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经济发展; (3)中等收入者多,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较高,也有利于 人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社会成员的 素质,加快经济社会文明进步; (4)“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使社会成员的整体收入差距缩小, 有利益防止社会群体矛盾尖锐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租金性工资收入的例子很多,最典型 的是文体影视“明星”们的收人。比较合理的政策是,由社会 公共机构对这一类垄断性工资收人课以重税并强化管理。
工
资
S
W
D2
w1
e1
D1
we
e0
劳动力数量L
自然垄断性工资差别
工资差别的衡量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低于0.2 0.2-0.3 0.3-0.4 0.4-0.5 0.5以上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拔低 2
限高 1
措施
实施两大战略 5
3 扩中 4 立法
1、“限高”:完善税制系统。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 点,并对遗产税、赠予税、消费税等税种加紧研 究并适时出台;规范垄断收益分配;采取规范办 法将企业的垄断收益收归国家财政,对于垄断行 业的国有企业,制定工资指导线。
2、“拔低”:通过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职工最 低工资标准、离退休金标准等,提高保障水平和 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基础教 育水平、促进就业等措施,不断提高低收入人群 就业能力……
从事某职业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或较为稀缺,但由于这种劳 动力在质量上的自然特征或其质量要求,使得对这种劳动力 的补充很难实现,从而使从事这一职业的劳动者保持了垄断 地位,获得了垄断性工资收入。
这种垄断性工资收入也可以叫做租金性工资收入,这些职 业的劳动力供给几乎是无弹性的,因此为使用他们而付出的 价格,如同地租一样,不是取决于他们本身的劳动价值,而
等级
1
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技术装备程度的高 低;人工成本比重;有无垄断收益;高技
能员工比重。
2
产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
3
产业(企业)工会化程度
4
产业(企业)劳动力供求状况
(二)职业间(补偿性)工资差别
也称补偿性工资差别(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 ): 指同质的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条件和环境不同的劳动时, 要对某些职业支付较高的工资,以弥补不同职业的非金钱 的差异。排除行业和区域垄断因素,形成这种差别的往往 和工作的性质和条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