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导学案《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和写景的手法。
(2)理解文中“乐”的内涵。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入理解文章。
3、归纳总结法:对文言知识和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生凋敝。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欧阳修也因此得以游山玩水,与民同乐,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标注疑难字词。
六、课堂探究(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二)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
2、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
3、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环”“翼然”“临”“名”“意”“秀”“负者”“伛偻提携”等。
(三)理解内容,把握主旨1、文章围绕“醉翁亭”依次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文章依次写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山间朝暮、四季的景色,滁人的游乐,太守的宴饮,太守醉归等内容。
导学案1: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导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翻译并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二、翻译课文:
1.借助注释,自主翻译。
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标出疑难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要求:交流后,记下疑难。
3.师生交流,合力攻坚。
要求:翻译完毕后,各组提出本组未解决的疑难,师生交流。
4. 教师验收,巩固难点。
提示:教师提问重点词句(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其它重点词语、特殊句式、重点句式等)
5.一读一译,求准求畅。
要求:解决疑难后,找同学一读一译。
6.分类整理,笔记不忘。
要求:翻译完毕后,学生分类整理文言笔记。
二、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
②名之者谁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杂然而前陈者
3.一词多义
临谓乐之
(4)成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②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③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④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特殊句式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醒能述以文者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6)重点句子: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通用10篇)《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学导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景美(一)美点寻踪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
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近,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
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
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1、山水之乐——得之心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3、禽鸟之乐——游人离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三、探究活动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醉翁亭记》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醉翁亭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感知琅琊山之美,体味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感知琅琊山之美,体味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知识拓展: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深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糅合在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环滁( ) 林壑( ) 饮少辄醉( ) 林霏( ) 山肴( ) 岩穴暝( )野蔌( ) 弈者胜( ) 阴翳( ) 晦明( ) 翼然( )酒洌( ) 琅琊( ) 伛偻( ) 觥筹( )2.一词多义。
也①环滁皆山也( ) 而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②山之僧智仙也( )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 )乐乐其乐( ) 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②云归而岩穴暝( )谓①太守自谓也( )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 )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太守谓谁( ) ②佳木秀而繁阴( ) ②临溪而渔( ) 3. 古今异义。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导学案欧阳修一、课前预习部分(一)作者介绍《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文学常识1.中国四大名亭:北京的陶然亭、杭州的湖心亭、长沙的爱晚亭、滁州的醉翁亭。
2. “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二)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一、醉翁亭环境、得名缘由以及“醉翁”二字深意醉翁亭记二、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三、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四、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2.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一段的写作顺序?由远—近、大—小、面—点、整体—局部的写作顺序。
(2)《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乐”(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并解释。
(5个)①觥筹交错:形容宴饮尽欢。
②峰回路转:a.指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b.今常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③水落石出: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⑤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5)《醉翁亭记》中表明意不在此而在彼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课文翻译与重点文言字词解释(一)第一段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重点字词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绕(2)林壑尤..者:..而深秀..美:壑:这里指山谷尤:格外(3)望之蔚然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4)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倾泻(5)峰回.路转:回环(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居高面下(7)作.亭者谁:建造,修建(8)名.之者谁:命名,取名(9)太守自谓..也: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10)饮少辄.醉:就(1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1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之:代词,代指欣赏山水的乐趣寓:寄托2.翻译(1)环.滁皆山也。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醉翁亭记》导学案
导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琅.( )琊.( )饮少辄.( )醉林霏.( )山肴.( )野蔌.( )弈.( )者阴翳.( )翼.( )然酒洌.( )chúláng yázhéfēi yáo sùyìyìyìliè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名.之者谁(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5)林壑尤.美( )(6)临.溪而渔( )(7)泉香而酒洌.( )(8)树林阴翳.( )(9)觥筹..交错( )(10)已而..夕阳在山( )(1)命名,取名(2)居高面下(3)意趣,情趣(4)散开(5)特别(6)到(7)清(8)遮盖(9)酒杯(10)不久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曲折、回环)B.佳木秀而繁阴(秀丽、美好)C.野芳发而幽香(花)D.太守谓谁(为,是)B4.填空。
(1)本文作者是代家,字,自号,晚年又号。
(2)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⑶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1)宋文学永叔醉翁六一居士(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B.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C6.默写填空。
(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 , 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 , 酿泉也。
, ,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
山水之乐,。
(2) , , ,山间之朝暮也。
, , ,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 , ,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诵读文章,在诵读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音韵美。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延伸拓展,探究作者写作目的,感受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发布学习任务为迎接我校一年一度的“国学文化节”,我们年段开展了“国学达人挑战赛”,广发征集令,邀请各班优秀学子前来参加。
本次挑战赛由文辞轩、画意阁和志趣轩三关组成,旨在考察同学们对《醉翁亭记》文辞翻译、美点品析、志趣探究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第一关:文辞轩——通文辞大意第二关:画意阁——品景色之美第三关:志趣轩——探古人之志请大家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吧~三、课前预习任务欢迎大家来到文辞轩,本关闯关任务有两项。
1、第一项任务:通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或工具书,完成以下几张文辞卡片。
字词读音卡2、第二项任务: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陈述,有的表肯定,有的表示感叹,使得文章的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
朗读下列三组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第一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朗读时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朗读时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九11醉翁亭记导学案 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第11课《醉翁亭记》导学案一、知识积累。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⑤林壑尤.美()⑥临溪而渔.()⑦泉香而.酒冽()⑧树林阴翳.()⑨觥筹..夕阳在山()..交错()⑩已而2、翻译下列语句: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原文填空:①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②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③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二、语段训练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山间之.四时也()②佳木秀.而繁阴()2.翻译下面的语句。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段先写之景,再写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中考链接。
(一)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2、选文中包含的一个常用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常用意义是。
3、选文写景,首先写山,其次写,最后写。
4、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二)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题[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醉”与“乐”之间的关系。
2、难点(1)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复杂情感。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曾参与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
文学上,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后世文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偏僻,欧阳修在任期间实行宽政,与民同乐,当地百姓生活安定。
本文就是他在滁州时所作,描绘了滁州的山水美景和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
四、字词积累1、字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林壑(hè)辄醉(zhé)林霏(fēi)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阴翳(yì)2、词义(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6)名之者谁:给它取名的人是谁?(7)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饮少辄醉: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9)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10)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于欣赏山水的乐趣。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1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13)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分析《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理解《醉翁亭记》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是一篇散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东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早年曾任宰相,后因被贬而致仕。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等。
2.作品背景《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晚年,当时他已经致仕回乡。
这篇文章是他在游玩秋景时所写下的游记,记录了他在游玩过程中所见所闻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3.作品特点(1)描写细腻: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抒发感慨:欧阳修在文章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3)文学价值高:《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游记,更是一篇文学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艺术特色(1)意境深远:欧阳修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深远而意蕴丰富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2)语言简洁: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运用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使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3)情感真挚:欧阳修在文章中表达出真挚深刻、内心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三、思考探究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了很多人生哲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物我两忘”和“知足常乐”。
“物我两忘”是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消除了物我之间的界限。
欧阳修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知足常乐”则是指满足于现状,不贪心不妄想,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
欧阳修在文章中多次强调这一点,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读者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九年级醉翁亭记导学案
九年级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语言的优美。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难点(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理解文中“乐”的多重含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四、字词积累1、字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林霏开(fēi)岩穴暝(míng)伛偻提携(yǔ lǚ)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弈者胜(yì)觥筹交错(gōng)树林阴翳(yì)太守谓谁(wèi)2、重点实词(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3)岩穴暝: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4)伛偻提携: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
(5)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6)弈者胜:下棋的人得胜了。
(7)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8)树林阴翳: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
3、重点虚词(1)而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清新自然的文字、与时俱进的意蕴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本篇文章作为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重要篇目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学目标1.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了解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熟悉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理解《醉翁亭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难点在于理解《醉翁亭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以及欧阳修文学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欧阳修的生平事迹、文学思想和《醉翁亭记》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认知框架和分析工具。
2.阅读法:通过对文本逐句解析、对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1.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福建福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宰相,是唐宋时期文学理论家和文化名流。
其文学成就包括诗、词、文,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
2.《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一次游玩中饱览山水秀丽之间饮酒畅谈,于《九江县志》载入后被人所见,是唐宋文学史上著名的游记散文。
该文以欧阳修在醉翁亭的游玩为基础,展现出醉翁亭以及周围山水景色的特点,凭借一副荒唐的借酒消愁的形象,来抒发诗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对于民生的关注和对于人生的疑惑。
3.《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和表达主题《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轻松活泼,自然流畅,其语言简练清新,如行云流水,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舒畅惬意。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学教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和写景名句,品味语言,背诵课文。
2 学习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提高自己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4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写景名句,品味语言,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在朗读中注意字音正确,停顿合理,注意语调高低抑扬,把握记诵的思路,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 资料储备A 作者档案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修全集》。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你还了解欧阳修的哪些资料?写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B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C 文体常识记,一种文体,在古代属于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生)
《醉翁亭记》班级:姓名:一、课前预习,自学热身。
1.反复诵读课文2.文学常识积累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简介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暝.()伛.偻.()酒洌.()山肴.()野蔌.()觥.筹()阴翳.()4.熟练而准确地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二、课堂研讨,合作探究。
(一)根据注释,解释词语:1.环滁皆山也环: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秀: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5.名之者谁名:6.饮少辄醉辄: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9.云归而岩穴暝归: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从: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秀:12.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13.行者休于树于:14.山肴野蔌肴:蔌:15.宴酣之乐酣:16.非丝非竹丝:竹:17.弈者胜弈:18.觥筹交错觥:筹:19.颓然乎其间者颓然:乎:20.树林阴翳翳:21.鸣声上下上:下:22.太守谓谁谓:(二)句子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醉翁亭记》备课人:吴翰生审核:初三语文时间:2018/9/12 学生: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一、知识储备1了解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简介背景: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二、诵读1.试读课文,圈点字音。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伛偻()()霏()暝()洌()蔌()觥筹()()翳()弈()朝()而往射者中()要求:边读课文边圈点生疏字和多音字。
2.互读课文,找出不足要求:听读,同学要找出朗读同学在字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并给予更正。
3.指名朗读,师生纠错要求:注意倾听,读后纠正朗读同学的错误。
4.默读课文,初知文意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同时边读边用用规定的符号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可请教小组成员释疑。
5.赏读课文,感受情景要求:根据课件上的图片,感受文章所展示出来的情景美。
6.美读课文,把握情感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二、翻译课文:1、借助注释,自主翻译。
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标出疑难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要求:交流后,记下疑难。
3、师生交流,合力攻坚。
要求:翻译完毕后,各组提出本组未解决的疑难,师生交流。
4. 4、教师验收,巩固难点。
提示:教师提问重点词句(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其它重点词语、特殊句式、重点句式等)5、一读一译,求准求畅。
要求:解决疑难后,找同学一读一译。
积累文言知识一、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环滁皆山也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③饮少辄醉④醉翁之意不在酒⑤云归而岩穴暝⑥至于负者歌于途⑦杂然而前陈者二、一词多义①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②乐:山水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③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④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⑤临:临溪而渔: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三、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之者谁:故自号曰“醉翁”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④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成语:①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②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③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④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第三课时一、自主分析第一段:1.内容理解①滁州的地理特点?②西南诸峰的特点?③琅琊山的特点?第二段:①朝暮景色的特点?②春夏秋冬景色特点?第三段:①画出描写滁人游得句子。
②酒宴上陈列的东西?③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④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第四段: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②本段写了几种乐?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提示: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太守因见人民快乐,才感到快乐。
)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二、自主思考1、第一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种描写的效果。
2、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3、课文写了哪些“乐”?4、“乐亦无穷”的原因?5、课文作者“醉”在什么地方?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两句的“醉”有何不同?它与全文主线“乐”是什么关系?7、“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三、创1、对对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2、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
3、利用课前收集的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作写对联的指导。
第四课时巩固练习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
二、词句练习1环滁皆山也:环滁,2林壑尤美:壑,。
尤,。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深秀,。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临,。
5名之者谁:名,。
6 饮少辄醉: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
寓,。
9云归而岩穴暝:瞑,。
归,。
10 晦明变化者:晦,。
11野芳发而幽香:发,。
12佳木秀而繁阴:秀,。
13负者,。
14伛偻提携:伛偻,。
提携,15泉香而酒洌:洌,。
16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陈,。
17宴酣之乐:酣,。
18觥筹交错:觥,筹,交错,。
19颓然乎其间者:颓然,20已而夕阳在山:已而,。
21树林阴翳:翳,。
2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23醒能述以文者:述,24 太守谓谁:谓,。
三、翻译下列句子: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课文理解:1.中心思想:本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骈散结合,层次分明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以“”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本文们描绘了几幅“与民同乐图”,即::兴高采烈,生活富足;:众人动手,就地取材;:投壶下棋,觥筹交错;: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交代全文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的句子是:。
5.文中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句子是:;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
最能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语句:。
全文的主旨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6.谈谈你对四时之景的感受:,春意盎然。
,暑气逼人。
,秋高气爽。
,一片寂然。
7.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太守醉也”并非因酒而起,而是因为:9、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心得体会:10、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11、《小石潭记》中的“乐”和本文的“乐”不相同。
《小石潭记》中的“乐”是暂时的,心情随作者所见而变化着,并且只有寄情于景。
但《醉翁亭记》中,“乐”字贯穿全文,且不仅意味着寄情山水,还包含着与民同乐的思想,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1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朝代】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一【作者】陈与义【朝代】宋译文对照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苏幕遮·怀旧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⑵。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⑶。
黯乡魂⑷,追旅思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朝代】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