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览亭之胜景 悟翁之情怀——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

览亭之胜景 悟翁之情怀——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

览亭之胜景悟翁之情怀——《醉翁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实词,体会虚词的妙用,感受语言风格。

2.感知与品读景色描写,体会写景之妙,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

3.理解“醉”与“乐”的关系,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1.感知与品读景色描写,体会写景之妙,体会虚词的妙用,感受语言风格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习过程】预习案知识简介1.醉翁亭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因“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2.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因此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宋代古文运动的旗手。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六一诗话》。

3.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10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传千古的美文。

学习案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醉翁亭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环滁.皆山也(chú)林壑.尤美(hè)琅琊..(láng yá)水声潺.潺(chán)山之僧.(sēng)饮少辄.醉(zhé)林霏.开(fēi)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huì)伛偻..提携(yǔlǚ)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宴酣.之乐(hān)弈.者胜(yì)觥.筹交错(gōng)颓.然(tuí)树林阴翳.(yì)庐.陵欧阳修也(lú)(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3、理清课文思路及线索。

4、体会课文错落有致的句式(判断句)。

过程与方法:跟随作者的步伐游醉翁亭从而感知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跟随作者的步伐游醉翁亭从而感知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

一心为了天下百姓,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古时这样的官员又有几人了,请同学们列举几个,由此导入本课。

二、理解课题、把握作者:1、课题理解。

2、作者: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中年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范被黜,他为之辩,受牵连而被贬至滁州做太守,但他虽被贬,却能以积极的心态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领袖。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

三、学——目标学习(一)读一读:1、个人自读——疏通字词。

2、小组评读——相互指点。

3、班内朗读——展我风采。

(二)译一译: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可独学可讨论)(三)展一展: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师对重点词句作适当点拨。

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词:3、省略句:(四)理一理: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

(五)议一议——重点问题组内交流:1、用一句话描述醉翁亭的具体位置。

作者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2、找出文中含有“乐”字的句子,看看作者写了哪几种乐?3、本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课文的句式特点。

(六)评一评——本文与《醉翁亭记》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七)说一说——谈自己学习后的收获或感受。

四、练——能力提升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

11醉翁亭记 导学案.doc

11醉翁亭记 导学案.doc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3.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资料: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珈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珈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滁州() 擊()W ()然琅()珈潺潺() ® ( )泉辄()醉喂()瞩()暗僧偻()携()清狈1( )凛冽() 山肴()野簌()觥()筹翳()三、导学(1)一词多意。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而:而年又最高。

(日出而林霏开。

( 朝而往。

( 溪深而鱼肥。

( 而不知人之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2)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鸣声上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至于负者歌于途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颓然乎其间者() 射者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野芳发而幽香(四、导思(-)通译第一自然段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总写: 第一层写亭的周边环境:第二层写亭名的由来:2.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学案.docx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学案.docx

醉翁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知识】1、再说“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2、欧阳修。

欧阳修( 1007 ~ 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人。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革新,既是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与唐代愈、柳宗元,宋代洵、轼、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3、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是因为他参与了仲淹的政治改革。

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

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也就是今天的省市。

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的写法。

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诵读文章,在诵读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音韵美。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延伸拓展,探究作者写作目的,感受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发布学习任务为迎接我校一年一度的“国学文化节”,我们年段开展了“国学达人挑战赛”,广发征集令,邀请各班优秀学子前来参加。

本次挑战赛由文辞轩、画意阁和志趣轩三关组成,旨在考察同学们对《醉翁亭记》文辞翻译、美点品析、志趣探究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第一关:文辞轩——通文辞大意第二关:画意阁——品景色之美第三关:志趣轩——探古人之志请大家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吧~三、课前预习任务欢迎大家来到文辞轩,本关闯关任务有两项。

1、第一项任务:通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或工具书,完成以下几张文辞卡片。

字词读音卡2、第二项任务: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陈述,有的表肯定,有的表示感叹,使得文章的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

朗读下列三组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第一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朗读时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朗读时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醉翁亭记》教学导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学导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醉翁亭记》教学导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景美(一)美点寻踪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

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近,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

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

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1、山水之乐——得之心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3、禽鸟之乐——游人离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三、探究活动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

语文部编人教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优秀导学案

语文部编人教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优秀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4.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预习:1、给加点字的注音环滁()林壑()琅琊()()潺潺()辄()醉林霏()暝()晦()明伛偻( )()山肴()野蔌()颓()然阴翳()觥筹()()2、文常积累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世称“”。

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分析《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理解《醉翁亭记》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是一篇散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东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早年曾任宰相,后因被贬而致仕。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等。

2.作品背景《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晚年,当时他已经致仕回乡。

这篇文章是他在游玩秋景时所写下的游记,记录了他在游玩过程中所见所闻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3.作品特点(1)描写细腻: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抒发感慨:欧阳修在文章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3)文学价值高:《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游记,更是一篇文学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艺术特色(1)意境深远:欧阳修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深远而意蕴丰富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2)语言简洁: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运用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使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3)情感真挚:欧阳修在文章中表达出真挚深刻、内心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三、思考探究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了很多人生哲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物我两忘”和“知足常乐”。

“物我两忘”是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消除了物我之间的界限。

欧阳修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知足常乐”则是指满足于现状,不贪心不妄想,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

欧阳修在文章中多次强调这一点,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读者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中学生醉翁亭记导学案

中学生醉翁亭记导学案

中学生醉翁亭记导学案中学生醉翁亭记导学案【原文】:醉翁亭记欧阳修环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课文简】: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人州太守时所作。

文中记叙醉翁亭的话只有三句:“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作者的主要笔墨,用于描绘醉翁亭所在地琅琊山的景色以及游人的游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环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

远远望去,那草木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注释〗环:环绕。

皆:副词,都。

环:环绕着州城。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其:代词,指州城。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10)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他面对贬谪时的豁达与乐观。

其次,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习文章优美的写景手法,感受作者笔下的山水之美,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最后,通过学习本文,培养自己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心态,以及热爱自然、关注民生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欧阳修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本文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基调,需要深入领悟。

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含义或用法的字词句,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也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重难点,通过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逐步掌握文章的精髓和魅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_,是_____代文学家。

2.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作亭者谁/中轩敞者为舱C.名之者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至于夏水襄陵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文章脉络清楚,层层深入,情趣盎然。

B.本文第二段主要描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其中写朝暮之景,抓住“晦明变化”的特点;写四时之景,抓住山间独特的四时风光。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醉翁亭记》的主题和情节。

3.掌握《醉翁亭记》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

4.分析《醉翁亭记》中的意义和价值。

导学内容1. 《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者1.1 背景《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散文,成书于北宋时期。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酒文化盛行,文人雅士常在清雅环境中饮酒作诗。

1.2 作者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因其酷爱饮酒而得名。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以文坛领袖而闻名后世。

欧阳修的作品温润细腻,充满人情味,深受后人喜爱。

2. 《醉翁亭记》的主题和情节2.1 主题《醉翁亭记》主要描写了作者欧阳修游玩醉翁亭的经历,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作品通过醉翁的形象,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领悟,倡导人们要心态平和,享受生活。

2.2 情节《醉翁亭记》以作者欧阳修在一个春天游玩醉翁亭的经历为情景,通过描写亭中翰墨之士的雅致和诗酒之乐,展现了一幅旷世奇观。

在这个亭子里,欧阳修饮酒赋诗,与朋友们共享快乐时光。

然而,当欧阳修推门而出,回首亭中,一切都已不同,景物和人事依稀,仿佛一切只是昙花一现的梦境。

作者通过这个情节,表达了人生无常,一切如云烟般转瞬即逝的思考。

3. 《醉翁亭记》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3.1 文学技巧•插叙:欧阳修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插叙的手法,通过描写醉翁亭、赋诗和回忆等段落的交错组合,增加了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描写:欧阳修的描写富有细腻的感触和意境,通过对景物、人物等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产生共鸣。

•对比:作品中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亭中和亭外的描写进行对比,凸显了人生无常的主题。

3.2 修辞手法•比喻:欧阳修经常运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来描写,使作品更具形象化和生动性。

•排比:作品中有不少排比的句子,通过列举并对比不同的事物,突出了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主题。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2、难点(1)领会本文语言骈散结合的特点。

(2)理解作者“醉”与“乐”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生凋敝。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滁州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也让欧阳修感到无比欣慰和陶醉,于是他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字词积累1、字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林壑(hè)辄(zhé)林霏(fēi)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筹(gōng chóu)颓然(tuí)阴翳(yì)2、词义(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6)名之者谁:给它取名的人是谁。

(7)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饮少辄醉: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9)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10)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主备:潘学军审核:初二语文组教学目标1.读熟课文,读出韵味,读懂文章精练优美、流畅传情的语言。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导入故事导入:同学们讲“以荻画地”的成语故事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因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府。

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

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

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

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就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三.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蔚()琅()潺()酿()辄()暝( ) 晦( )伛偻( ) 佝偻( ) 携( ) 清洌( ) 凛冽( ) 山肴( )野蔌( ) 觥( ) 翳( )3、自主学习五分钟:能通过朗读体会并概括出本文的思路。

1.理清本文思路,把握本文内容。

2.请同学们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1.请同学们回顾写景画面,找出文中含有“乐”字的句子,归纳作者写了哪几种“乐”?2.分组赛读,读出文章的韵味。

每组展示之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下一组同学作点评赏析:可以用“从这一段描写中,我看到了———,我感受到了————”的句式来说。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他是自己在乐吗?2、“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本文的醉翁之意到底在何处?3.文章主旨是什么?1.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风格,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难点(1)理解文中“乐”的多重含义。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手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倡导平实朴素的文风。

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流畅。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偏僻,欧阳修在此地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得以游览滁州的山水名胜,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游记。

四、字词积累1、生字词环滁(chú)林壑(hè)蔚然(wèi)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酿泉(niàng)翼然(yì)辄醉(zhé)林霏(fēi)岩穴暝(míng)晦明(huì)伛偻提携(yǔ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 sù)觥筹交错(gōng)阴翳(yì)弈者胜(yì)颓然(tuí)2、一词多义(1)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2)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3)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3、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号)(5)至于负者歌于途(名词作动词,唱歌)(6)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4、古今异义(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含义)(2)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3)射者中,弈者胜(古义:投壶,一种游戏;今义:射击)五、课文解读1、文章结构(1)第一段:介绍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设计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

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豁达的情怀。

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四、教法与学法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六、教学过程【目标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整体感知】一、放录音,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情。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二、教师指导学生多形式的反复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三、以小组为单位,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1、结合注释翻译第1自然段。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

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环绕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边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间飞泻下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很少就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而寄托在酒罢了。

6、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2、结合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

岩穴,山谷。

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

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

秀,枝叶繁茂。

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风高霜洁,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3、结合注释翻译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

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

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

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

肴,荤菜。

野蔌,野菜。

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

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

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在出游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在快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结合注释翻译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

以,用。

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研读赏析】1、本文都写了谁的乐?(禽鸟乐、滁人乐(负者歌于途)、众宾乐(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太守乐(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2、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主旨的?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宴之乐——太守之乐)3、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

太守是为此而乐。

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4、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5、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6.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拓展达标】1、下列加红的字注音或字形上有误的一组是(D )A、环滁(chú)林壑(hè)琅玡(yá)B、潺潺(chán)瞑(míng)觥(gōng)筹交错C、山肴(yáo)野蔌(sù)阴翳(yì)D、晦(huì)明宴酣(gān)颓(tuī)然2、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D )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3、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A)A、翼然临于泉上(面对)(是面对)B、波澜不惊(起,动)C、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当“没有”讲)D、树林阴翳(遮盖)4、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B )A、委而去之(放弃)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是情趣)C、苍颜白发(脸色苍老)D、饮少辄醉(就)5、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D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太守)C、连月不开(放晴)D、太守谓谁?(所谓)(是“是”意思)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欧阳修,字永叔,政治家、文学家。

B、欧阳修,北宋人,号六一居士,晚年自号“醉翁”。

C、“记”,是指记载、描写事物的一类文章。

D、欧阳修与《醉翁亭记》里的太守并非一人,因为文中的太守“苍颜白发”“年又最高”。

7、选出加红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是词义不同,C和D属用法不同,答案为B。

)A、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B、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韦编三绝C、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D、溪深而鱼肥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七、自我反思:【相关链接】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