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
四年级必背古诗词100首
四年级必背古诗词100首1、论诗三十首二十四(金朝-元好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2、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宋代-严羽)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
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
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鸿列。
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
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
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
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参(shēn)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fú)意,粗识轩辕(yuán)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4、七月闺情(唐代-袁晖)七月坐凉宵,金波满丽谯。
容华芳意改,枕席怨情饶。
锦字沾愁泪,罗裙缓细腰。
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
5、木兰花慢西湖送春(元代-梁曾)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
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
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
彩云回首暗高台。
烟树渺(miǎo)吟怀。
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
西楼半帘斜日,怪衔(xián)春、燕子却飞来。
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6、却东西门行(魏晋-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péng),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ān),铠甲不离傍。
冉(rǎn)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7、菩萨蛮玉京人去秋萧索(五代-耿玉真)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8、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唐代-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yín)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fú)歌行。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摸鱼儿·忆元龙》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忆元龙、旧家湖海,不该年鬓衰槁。
翩翩竹马儿童晴,怒儿汉江归报。
归计晚。
徐金印、征西已付诸郎了。
白云仙岛。
渺千里移春,淡黎涵细染,春意已飞溅。
西溪上,玉镜修眉翠洗。
题诗曾许谁到。
溪亭不入奚奴锦,秋风绿波春草。
君且道。
人间世、名位悍妻欢游不好。
风流未旧。
约款段随车,鸱夷有载酒,迎接我霜陵道。
2.《鹧鸪天·自在晴云覆苑墙》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自在晴云覆苑墙。
徘徊明月驻清光。
已看红袖沾芳酒,犹认宫螺映绮窗。
金翡翠,绣鸳鸯。
春风花暖柳绵香。
殷勤未数闲情赋,不愿将身作枕。
3.《鹧鸪天·小字阳平绫写欲变成》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小字阳平绫写欲变成。
印来眉黛蓝分野。
水流刻漏何曾居住,玉作弹棋尽未平。
愁易积,梦频惊。
逍遥衾*卧觉霜明。
月明不放寒枝稳中求进,夜夜乌啼彻五。
4.《摸鱼儿雁丘词》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理应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孤独当年箫锣,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落花风雨。
天也妒,未得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要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5.《临江仙·明月清风无尽岁》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明月清风无尽岁,平生老子南楼。
阎闾谈笑说道封侯。
谁能够知许事,一苦笑去来屈。
旧见辋川图画里,十年孤负欢游。
百金早晚得菟裘。
与君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6.《临江仙·世事悠悠天不管》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世事悠悠天不管,春风花柳争妍。
人家寒食天下藏烟。
无人知晓何处火,去就PR郑建投然。
千里故乡千里梦,高城泪眼遥天。
时光流转雁飞边。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7.《临江仙·醉眼纷纷桃李过》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醉眼纷纷桃李过,雄蜂雌蝶同时。
一生心事杏花诗。
小桥春孤独,风雨鬓成丝。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始于明代古文运动的激进思潮,以秦漢以及汉魏宋元时期的文学作品为精神支柱,其根植于清代
文学作品中,一脉相承,追求一种经典化的诗歌艺术。
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倡导着循环、连贯、和谐的诗学理念。
他提倡“文因
改变,形因改变,容因改变,音因改变”,即通过偏重文化遗产与传
统习俗,创造出含蓄婉约而又流畅舒缓的诗歌节奏。
同时,他也极力
主张诗歌的议论特色,他认为议论诗歌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情感的方式,这也体现了他对抒情诗的尊崇。
此外,元好问也强调了文学的叙事特征,他认为诗歌的叙事应该具有
生动的描写,并且能够用一种清晰的句子结构来给出有力的论点,从
而使其内容更具想象力和表现力。
此外,他强调“文之要义,非有和
谐与结构”,这意味着诗歌应具有一定的技巧,如头韵、脚格等,以
便促成一种有条理、有节奏、有和谐的诗歌结构。
同时,他还提倡诗
歌文体要自然简洁,文字要有见识、有深度,内容要有层次和节奏感,充满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从上文可以看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将其诗学视野与艺术
主张作为一种文学传统的发扬,着重强调传统丰厚的文化资源,关注
文学叙事与议论的特性,引导读者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找传统美德,并
将其融入诗歌之中,以达成一种融合诗歌节奏与内涵的完美境界。
论诗三十首全部原文
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注释: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注释: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第七首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第八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第九首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注释:费览观:费,费力。
览观,阅读难:(读第四声),祸害第十首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注释: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第十一首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第十二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第十三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第十四首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第十六首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元好问是明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论诗三十首》中。
以下将详细介绍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首先,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了诗歌的创作原则。
他认为诗歌应该以真实自然为基础,强调诗歌要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景物,要力求形象生动,语言质朴自然。
他关注诗歌创作的真实度,强调诗歌应该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以表达诗人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他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似双首其景不尽,如数州者趣何极。
饷飨孟公,文翰陈君,未尚虚无音义比。
”这表明了他强调诗歌要具备形象感,要有真实的感受和描绘。
其次,元好问强调诗歌要具备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认为诗歌不仅应该表达诗人的个人感受,还要具备感染读者的力量。
他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江湖心浩荡,表里情分明。
能用心相许,非山不成名。
叩冤情触感,天人共禀性。
”这表明了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情感和共鸣。
此外,元好问还注意到诗歌的审美价值。
他在《论诗三十首》中指出,诗歌应该追求形式的完美和语言的美感。
他强调了诗歌的韵律、押韵和语言的美感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他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诗使世事摇,韵趋曲东流。
上帝和众人,君子共学求。
当寻清爽调,匹配北堂鸊。
如老庾公体,钩画谢公篆。
”这表明了他认为诗歌应该追求韵律的美感,要注重音韵和节奏的搭配,同时也要注重文字的华丽和精炼。
最后,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还谈及了诗歌创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需要灵感和创造力,要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创造重构。
他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筑成钟鼓鸟声众,涉向枫桦月影中。
家国安乐见吾死,诗成便有万人同。
”这表明了他认为诗歌的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诗人通过思考、观察和创造来完成。
综上所述,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他强调诗歌要贴近生活、真实自然,要具备形象感和感染力,要追求韵律和语言的美感,同时也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前言古人云:“诗者,日记也。
”诗是一种充满着文化韵味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
从古代到现代,诗歌一直是人们感悟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以三十首诗歌为素材,探讨诗歌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一、春天的诗歌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咏春》风回小院青芜绿,莺啼里巷万家春。
柳绿花红催人老,动人心弦万万真。
二、夏天的诗歌1.《夏夜》夜深夏虫啭,微风送夜凉。
庭前看斗牛,飞蛾扑火光。
2.《夏夜烟雨》烟雨笼宿醉人魂,夏夜静谧有诗意。
湿衣倦梦尤未醒,绿荷红蕉迷蒹葭。
3.《夏日田园》薰风送爽夏日亭,瓜果飘香醇甜味。
稻禾金黄秋意浓,蝉噪鸣唤夏景美。
三、秋天的诗歌1.《秋思》银霜漫漫秋意深,枫叶远离树梢枝。
忧思蔓延入长夜,唱响岁月情浓衷。
2.《秋夜》秋天的夜晚落叶纷飞,月光照亮了孤独的心灵。
徘徊在思绪的边缘,倾听那远去的律动。
3.《秋夕》万里晴空秋气浓,月明如水洒人间。
远山拥抱着白云,惊艳了这个秋夕晚。
四、冬天的诗歌1.《冬至》冬至到,夜更长,寒意透骨挺桑腔。
吃饺子,喝热汤,年味浓,团圆相伴。
2.《白雪皑皑》冬天的大地披着银装,雪花像落满星光的绵花。
冰凌挂在枝头晶莹剔透,美丽的冬景让人陶醉。
3.《冬日行》冷风凛冽瑟瑟声,行人匆匆人憔悴。
枯枝凋零冬夜长,岁月如梭快过年。
五、对诗作的思考从这三十首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季节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春天的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对春天的欣喜和对生机的赞美;夏天的诗歌则展现出夏季的激情与阳光;秋天的诗歌则唤起人们对秋天丰收的希望和对伤感的思考;冬天的诗歌中又透露出寒冷与温暖并存的气息。
通过阅读诗歌,我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绪和情感。
诗歌是一把打开心灵大门的钥匙,它能带给我们宁静、感动、唤起回忆,甚至改变我们的视角。
无论是欣赏别人的诗歌还是自己创作诗歌,都是锻炼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其十六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六
《论诗三十首·其十六》是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史学家元好问所作的一组论诗绝句,共三十首。
其中第十六首的全文如下: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留得汀蘋几点青。
”
这首诗的意思是:秋天的虫鸣声凄切哀怨,仿佛诉说着千古以来的悲伤之情。
在灯光映照下,山鬼也泪流满面。
鉴湖的春色虽美,却无人能够吟咏,只留下汀蘋几点青翠的颜色。
元好问的这组论诗绝句,以简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见解,对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品评和总结,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观点和审美标准。
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
论诗绝句三十首
• 第二十九首 •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 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 柳变鸣禽” 。 • 陈师道。曾任秘书省正字,故称。北宋诗人,字 无己。
• 第八首 •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 平吴:春秋时期的吴地正是南北朝时齐梁所在地,用平吴 二字,人地双关。《吴越春秋》:“勾践灭吴,范蠡既去 。越王使良工铸金像范蠡之形,置于座侧。”认为范蠡居 功至伟。 • 准:依据,比照。
• 第十首 •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 连城璧:价值连城的玉,即秦昭王愿以十五城向赵惠文王 交换和氏璧。后人用以比喻极其珍贵的东西。 • 微之:唐代诗人元稹的字,曾作《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 墓系铭》,大赞杜甫的长篇排律。 • 珷玞:似玉的石头。
论诗绝句三十首
•
元十分擅长用诗歌来提出他的诗歌主张,有 《论诗三首》、《感兴四首》、《自题中州集后 五首》和《答后书记学诗》,在一些序跋中也有 表明他的诗歌主张,如《校笠泽丛书后记》、《 杜诗学引》《杨叔能小亨集引》等。《中州集》 《中州乐府》《唐诗鼓吹》中也可以见到他的一 些批评方法,但是最为集中、系统的诗张的是《 论诗绝句三十首》。
• 其二
•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刘桢,建安七子之一。 刘越石,西晋诗人刘琨,字越石。诗中所表现忧伤国事, 满腔愤怒,壮志难酬,英雄末路之感。那句大家所熟悉的 重赠卢《重赠卢谌》又名《寄赠别驾卢谌》:“何意百炼 钢,化为绕指柔!”壮志难酬、无可奈何地唱出最后的悲 歌。 • 横槊:槊,是古代的一种兵器,长矛。横槊,就是显示武 将出身的英雄气概。
论诗三十首其一
论诗三十首·其一
金元之际的诗人元好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创作了《论诗三十首》。
这组诗不仅是对历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评论,更是元好问个人诗歌观念的集中体现。
在这首诗中,他以鲜明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了自己对诗歌的独到见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此句形象地描述了元好问心中诗歌的理想境界。
在他看来,真正的好诗应该如初春之柳般自然,如晨曦中的朝露般清新。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无需过多装饰,更应去伪存真,返璞归真。
这正是元好问对于诗歌本质的理解与追求。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元好问对于诗歌艺术的深刻领悟。
他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如醉酒般忘却世俗之扰,心境澄明,与天地自然相融合。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的创作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如满船清梦般深沉而富有哲理。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通过深入浅出的描绘,元好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纯净而深邃的诗歌世界。
这不仅是对自己诗歌观念的阐述,更是对后世诗人的一种启示和激励。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文以载道”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道德服务。
元好问在诗中明确提出了“正体”和“伪体”的区分,认为正体是继承了《诗经》反映现实和《小雅》怨刺上政的传统,体现了文学的道德教化和政治功能。
这种观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其次,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文以复古”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文学应该以古代的经典作品为典范,向古人学习。
元好问在诗中明确提出了“转益多师”的精神意蕴,认为诗人应该广泛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这种观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第三,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整体把握”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把握,不割裂、不肢解。
元好问在诗中通过对历代诗歌的整体评价,指出了各个时期诗歌的发展特点和优缺点,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整体脉络。
这种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第四,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以诗论诗”的传统。
这个传统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文学的批评和见解,具有简洁、精炼、深入浅出的特点。
元好问在诗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代诗人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以诗论诗的方式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文以载道”、“文以复古”、“整体把握”和“以诗论诗”等方面。
这些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实质,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诗论诗
元好问(约公元648—公元713),字元亮,号好问,唐代文学家,与孟郊、王勃、刘长卿、柳宗元齐名为唐代五大家,是唐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他著有《元氏随园集》《元氏雅言》《好问杂言》等著作。
其中,《好问杂言》是元好问的文论代表作,被誉为“盛唐史诗评价的最高表现”。
而《论诗三十首》则是《好问杂言》的一部分,是元好问论诗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论诗三十首》的价值《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的诗学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著作之一,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我国诗歌批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审美标准、音乐韵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念和诗学理论。
这些观念和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诗歌批评理论和文学史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第二、《论诗三十首》对诗歌的审美标准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了“真”、“情”、“趣”、“致”四大审美标准,认为诗歌的价值在于“真实感人”、“情致动人”、“姿态趣人”、“文采致人”。
这些标准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和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诗歌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论诗三十首》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对诗歌的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张诗歌要“狷狭护雅”、“志致尚清”、“文辞贞肃”、“韵律清新”,并且提出了“志约风行”、“韵捷风流”、“辞贵风雅”、“句清风发”等创作原则。
这些创作技巧和原则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第四、《论诗三十首》对音乐韵律的探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还对诗歌的音乐韵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音同”“韵异”“声长”“辞近”等音韵原则,并且展示了对古代诗歌音乐韵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的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结语通过对《论诗三十首》的分析,可以看出元好问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他的诗论观念和诗学理论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诗歌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是明代文学家和诗人,他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了自己的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
1. 关注诗意表现
元好问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是诗意表现。
他对诗歌注重诗意表达、思想表达以及情感表达。
他认为,优秀的诗歌应该能够触动人类的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
2. 追求自然真实
元好问推崇的是自然真实,对于诗歌描写,他强调诗人必须要看到真实的景色,感受诗外的大自然,以此为基础,写出自然真实的诗歌,而非凭空想象。
3. 热爱生活、关注社会
元好问的诗歌多在自然景色与人文关怀之间徘徊,他对自然和生活有着浓烈的热爱,写出的诗句令人感到温馨和舒适。
但同时,他也关注社会时事,尤其对于百姓的弱势地位和生活困难有着深刻的关注。
4. 建议诗人多读前人名家之作
为了提高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平,元好问建议诗人多读前人名家之作,了解古人的文学艺术成就,学习古人的诗歌技巧和表达
方法,以此为基础,塑造自己的个性化诗歌写作风格。
5. 追求意境的极致
元好问对意境有极高的追求,他强调诗歌的艺术性和内涵性,诗人要追求高度的艺术性和内涵深度,力求达到意境的极致。
总的来说,元好问的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强调自然真实、关注社会,追求诗意表现和意境深远,他不断探索和开拓,对中国古代诗歌写作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论诗三十首》通过一系列充斥生机勃勃的诗作,让人们全面深刻地
理解诗歌的概念,从而发掘出它的独特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
首先,《论诗三十首》提出了“抒情”的诗学视野。
它倡导文人以自
由自在的情感表达出自我的情感,使自己放飞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写隐情,用开放性的写作方式来传达情意,以真切、真诚的情愫来表达作
者的内心世界和意趣。
由此,人们可以用各色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激情,让诗歌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与激情,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激情与愉悦。
此外,《论诗三十首》还提出了“描绘”的艺术主张。
它认为,诗歌
应该能够描绘出一种真实生活的形象,并以细腻、自然的文字把这一
形象呈现出来,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样的文学体裁中,
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历经过细腻的描写,使诗歌在艺术层面上
更加丰富,以此来描绘出美丽的自然和真实的生活形象。
最后,《论诗三十首》还强调了“升华”。
它主张诗人根据所写诗作
的内容,对文字的铺垫、结构与对象进行精彩的编排,将诗歌从抒发
生活的感情向具有理想境界的变化转向,以完整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
升华技巧的使用,能够让诗歌具有更加深刻的感情表达,同时也能够
更好地表现出文人们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以上就是《论诗三十首》关于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的大致表述。
从上
述内容可以看出,《论诗三十首》提出的抒情、描绘和升华这三大基
本内容,可以说都是诗歌写作的基石,是所有文人们诗歌创作和发展
的基础。
如果遵循这些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无疑会给诗歌写作带来
新的活力,促进诗歌的发展和进步。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一)按前半两句谓:自汉魏迄今,诗体繁多,究竟谁是正体,谁是伪体,始终无人细加评论.后半二句谓:不知谁为凿通山川之巨手,能暂时判分诗坛之清浊.这是全诗之总起,以下所论,正为疏凿之内容.由诗意看来,元好问不但以「诗中疏凿手」自任,而且表明全诗之目的在彰显诗之正体,别裁诗之伪体.诗之正体,渊源甚远,就中国之诗歌源流言,《诗经》当为一切正体之源头.而元好问所论,则自汉、魏起.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二)按《诗品》序尝谓:「曹刘殆文章之圣.」这是元好问论诗由曹植、刘桢起的原因.《诗品》论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论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故本诗前半两句谓曹植、刘桢坐啸诗坛,虎虎生风,四海之内众多俊才,竟无人能与相敌.后半两句谓:西晋永嘉时期,担任并州刺史的刘琨(越石),犹有汉魏风骨,可惜生之太晚,未能并列建安诗坛,和曹刘一起横槊赋诗.刘琨诗「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不但同为北人,其诗风且与元好问十分接近,因此得到元好问之推崇,可知他论诗以气骨为宗旨,赏识雄伟刚健之诗风.三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之三)本诗元好问〈自注〉曰:「锺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可知是借《诗品》之论见出发.在元好问观念中,晋初之诗格高出齐、梁.故前半两句认为:建安诗坛之流风余韵,在晋朝仍留存甚多,以王敦为例即可概见晋人之壮怀.据《晋书王敦传》所载,王敦酒后好以如意敲击唾壶为节,吟咏曹操之乐府,往往击缺壶口.后半两句谓:张华之诗,往往巧用文字,托兴不高,似乎缺乏风云之气.然而,持其诗与晚唐时温庭筠、李商隐言情之作相比,又将为之奈何虽然本诗为张华开脱,其实仍旧主张作诗不宜「风云气少,儿女情多.」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之四)本诗元好问〈自注〉曰:「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在〈继愚轩和党承旨诗〉末章云:「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可知元氏激赏陶渊明.萧统〈陶集序〉谓渊明:「语事理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锺嵘《诗品》谓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谓:「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故元好问指出陶诗谓诗语自然却万古常新,繁华落尽而显现真淳.陶渊明之胸怀朗若白日,俨然羲皇上人.渊明的诗风如此真淳自然,虽生于晋朝,无伤其为淑世之人.本诗意在表彰陶诗之自然真淳,显示元好问以「气骨」为正体之外,亦以「天然」为正体.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之五)按《诗品》谓阮籍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宋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气骨.」本诗前半则指出诗人之所以用俶诡之诗笔,寄寓渊放之情怀.实因为已无其他东西能够浇平胸中之块垒.后半两句谓:以晋人之诗才来说,被世人视为狂诞的阮籍,实际并不狂.只是这种真况谁能领会阮籍之作风,一如黄庭坚(山谷)诗句所示:「面对横在面前之大江,纵声大笑.」只不过以傲视万物的姿态发为旷放的吟咏而已.这是论「旷放」的诗风,和「气骨」,「天然」同为元好问最欣赏的正体.阮籍处身乱世,为保全性命,故作狂诞,逾越礼教,他的诗俶诡不羁,兴寄无端,其实是寄托无限的沉痛和难言的志节在其中.因此,阮籍的「旷放」,与曹刘的「气骨」,有其内在的共通性,皆为真情之流露.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之六)按扬雄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遗憾的是心声心画常常失真,因此,仅看表现于外的文章,岂能论断作者真实的人格后半两句指出晋人潘岳(安仁)当年写的《闲居赋》,显现高逸的情操,足以名垂千古;谁能相信他为了求官,见到贾谧出门,竟望着路尘而屈膝下拜呢此诗主要在讥讽潘岳文行不一,并指出文章本于性情,性情之真假,直接影响到文章品致之高低.此与《文心雕龙情采篇》云:「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所言,相互印证.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之七)按前半两句谓:汉魏歌谣中那种慷慨任气之风格,到了六朝已经断绝不传,只有北齐斛律金所唱之《敕勒歌》犹有此风.后半两句谓:大概是中原地区万古以来之英雄气慨,也传到阴山的敕勒川.本诗提及之《敕勒歌》原文如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敕勒族旧有之歌谣,极为豪莽.本诗举一实例,用以说明北朝文学的特质.唐李延寿《北史文苑传论》曾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显然元好问赞赏北方文学之主于气质住豪壮,意在对照南方文学之流宕绮靡.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之八)按《新唐书》卷壹○七〈陈子昂传〉云:「唐初,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此为全诗之所本.元好问于唐初诗人,仅推崇陈子昂.此因沈佺期、宋之问纵横驰骋于诗坛,犹不能湔除齐、梁绮靡之风.必待陈子昂承接六代风会,绍继传统,独开新途,始振起一代诗风.故后半两句谓:若论唐诗恢复正体之功劳,应依句践平吴为范蠡铸像之往例,也为陈子昂铸一座黄金塑像,以表彰他追复汉魏风骨之功.本诗指出六朝绮靡之诗风,至唐初仍然存在,始变绮靡,恢复汉魏风骨,当推陈子昂.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之九)按前半两句谓:缀辞行文,斗靡夸多,徒增阅览之劳.以潘岳、陆机相较,陆机之文章,犹有较潘岳冗芜之遗憾.后半两句谓:诗文为心灵之声音,但能完整传述心意,目的已达.倘如布谷鸟之澜翻啼叫,岂有何难《世说新语文学》云:「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文心雕龙体性篇》云:「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此当为本诗之所本.然全诗之主眼并不在比较潘、陆之诗文,而是就潘、陆以针砭晋、宋诸家诗文之斗靡夸多.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之十)按唐元稹于〈唐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之中,对杜甫诗之铺陈,排比、词气、风调、属对,深致赞叹之意.元好问则谓:铺陈终始,排比声律,但为诗歌创作之一途而已,推许杜甫,若局限于此,则其藩篱未免太窄.后半两句指出:杜甫自有旷世无匹之连城璧,怎奈元稹识见短浅,只识其中之碔砆杜诗之奥妙,元好问在《杜诗学引》已有说明,此诗重申杜诗为诗中之集大成,要妙难言,即如元稹,亦不能识.继前诗针砭晋、宋诸家之「斗靡夸多」,本诗又间接指斥「排比铺张」.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之十一)前半两句谓:眼目所及,必生心象,就此心象以文句表达,自能传神.若未亲临其境,只是暗中摸索,总是无法写真.清人查初白所谓:「见得真,方道得出.」正是此意.后半两句谓:杜甫在长安,秦川景物尽入题咏,真切入神,恰似张张摩写出来的《秦川图》,只是,像杜甫这样亲到长安,身历其境,刻划写真的诗人,古来能有几人.本诗指出诗歌写作,贵在身临其境,亲自体验,方能传神写真.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十二)按前半两句谓:望帝的春心,托附在杜鹃鸟的悲鸣中;佳人的锦瑟,激起对逝去年华的怅惘.后半两句谓:晚唐诗人李商隐诗旨的难以明了,大体与此相类.而诗家总是喜爱西昆之美好,唯独遗憾的是无人像郑玄笺注《毛诗》般,一一阐述他的义旨.按所谓「西昆」,众说纷云.宋刘攽《中山诗话》云:「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云:「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辟晦,时号西昆体.」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本诗似乎沿袭释惠洪《冷斋夜话》之观点,视李商隐诗为「西昆体」,然其所论之重心,在李商隐诗「用事深僻」,以致「诗意晦涩」也.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庐.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之十三)玉川庐指中唐诗人卢仝.其诗以鬼怪趋险见称于后世.就元好问〈小亨集序〉来看,元氏对于鬼怪一派,必然深恶痛绝.因此前半两句指出:自古以来,诗文创作皆有正当途径,谁像卢仝那样,恣意运笔,险怪作诗呢后半两句谓:正规的诗像楷书,往往不能让今人看入眼;别寻险径的怪诗,好比小孩涂鸦,有时反而受到世人之激赏.本诗旨在斥责卢仝诗,别寻险径、刻意鬼怪,实非诗之正途,不足为训.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之十四)按前半谓:人的出处进退,有种种不同,大抵听凭个性所安.幽居山林的人,那能贱视廊庙里的衣冠士呢后半两句谓:华歆见到片金,掷去不取,随即受到时人的尊重,其实不过伪装清高,以便求官觅侯.而那些崇敬华歆清高的人,结果都被自己的双眼所瞒骗.诗文之伪饰,正与此相类.这是对刻意作伪之指责.前论潘岳之「言行不符」,此则更进一步论「刻意作伪」之失,拈出华歆之故事,目的不在批判华歆之人品,而是借此说明诗歌创作不能作伪.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著书生待鲁连.(之十五)按前半两句谓:李白诗笔洒落,境格旷远,正如其诗所示:「好比银河洒落九天.」何尝作过「饭颗山前」讥诮杜甫之劣诗后半两句谓:世间还有一些东抹西涂的论者,批评李白在中原扰扰之际,欲借永王璘之力量以建奇功.这又一种书生功利之见,诬枉像鲁仲连这一流的高士.本诗评论李白诗境格旷远.世俗失察,竟以不实之作相诬,书生功利之见相枉.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之十六)按前半两句谓:自古抒哀伤之情,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写苦境之作,亦若灯前山鬼之落泪.实因哀苦易于撼动人心,比较讨好.此盖针对晚唐李贺所作之评论.后半两句谓:像太湖春景的朗丽,就鲜少有人能写得好,只有李白:「岸夹桃花锦浪生」,堪称古今独步.此又进一步引李白诗为例,暗示李贺「幽冷哀激」之诗格,不及李白之「高华俊伟」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濩》音.(之十七)按前半两句谓: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之说,的确深入发掘诗歌声律的奥秘,其研究创发之工夫,固然应予肯定,但是,这种人为声律果真值得用心吗后半两句谓:试看唐元结《水乐说》:本无宫征之音响,却也自成云山间自然的雅乐.这是元好问反对人为声律之主张,因为他论诗主天然,诗歌中本有天然的声调,比起人为刻意之声律,更为可贵.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之十八)按前半两句谓:孟郊喜欢以穷困愁苦作为诗歌题材,至死如此.处身在高天厚地之间,却自囿于苦吟,不啻诗中囚徒.后半两句谓:试看韩愈自潮州还朝后之文章,与江山同其不朽.韩孟相比,韩愈应居陈元龙高卧的百尺楼上,高下岂可同日而语本诗指出韩、孟虽齐名,孟郊之穷愁实不堪与韩愈雄奇相提并论.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何如.万古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何如.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之十九)按本诗前半谓:万古以来,不知多少高士幽居涧阿,未能显扬于世.其一生的孤愤,如何抒解唐代诗人陆龟蒙〈自遣诗〉云:「无多药圃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曾以名品药草和一般青草作喻,谓稚子不知珍惜,恐将明品药草持与一般春草共斗输赢.后半二句惋惜无人告知陆龟蒙:诗之品秩何独不然高低之比较,能有几多差别亦惟务实略名而已.本诗指出诗名之高下,无关乎诗之实质.如陶诗不为六朝人所贵,却大重于后代,即为实真名虚之例证.是以高人才士,励品为诗,应以实质为重,无须措意于声名品秩之高低.谢客风容动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之二十)元好问自注:「柳子厚,宋之谢灵运.」前半两句谓:谢诗之风神,映照古今.渊源于谢灵运之诗人很多,然而谁能比柳宗元所得更为深切呢以柳诗接谢诗,清人查初白誉为「千古特识.」又谢灵运〈斋中读书诗〉前四句云:「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最能突显谢客之心境.而柳宗元自王叔文党失势,贬邰州、永州、柳州,窜逐荒疠,自放山泽,悲恻抑郁,一寓于山水诗文.其寂寞不遇,实与谢灵运相同.故后半两句谓:柳诗正如拂动朱弦的瑟,一唱三叹的遗音彷佛犹在.这种冷寂的诗境,正象征谢灵运当年的心境.窘步相仍死不前,唱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之二十一)按前半两句谓:作诗若窘束步履,一仍旧贯,至死不敢超越,就如后世的唱之作,见识不到前贤作诗的真性情.后半两句谓:作诗应秉持凌云之笔自创新格,若只能俯仰步趋,那也未免太可怜了.本诗指出诗人应自创新格,不当窘步因袭.都穆《南濠诗话》云:「东坡云: 诗须有为而作. 山谷云: 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无怪其语之不工.」古人和诗,初不拘体制,后有「用其韵」,「次其韵」,雕镂过甚,扭曲性情,毫无情趣可言.由此可知,本诗旨在讥议宋人唱之风.皮述民先生另有一说,认为是论宋初西昆馆阁诸公。
元好问诗论全面研究第一节《论诗三十首》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诗论全面研究第一节《论诗三十首》
其一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魏什:指汉代乐府民歌与魏国的诗歌(建安风骨)。 正体,相对于伪体而言,指符合风雅传统的诗歌,像汉
谣魏什。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二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十三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玉川卢,指卢仝。卢仝号玉川子,诗以险怪著称。 真书,楷书。儿辈,指晚辈。元好问《诗文自警》:“要
奇古,不要鬼画符。”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十四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陆芜而潘净,语见《世说》。 斗靡夸多,以辞藻靡丽繁多争高低。陆文,陆机之文。
冗,繁杂累赘。《世说新语·文学》:“潘文浅而净,陆文 深而芜。” 心声,指诗文作品。澜翻,水势不停的样子。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十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事见元稹《子美墓志》。 藩篱,篱笆。区区,狭隘,小。 少陵,杜甫。连城璧,无价之宝。微之,指元稹。碔砆,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五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磊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老阮:阮籍。《晋书·阮籍传》:“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 傲然独得,任性不羁。……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以为 常。”
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论诗三十首·其四的意思
论诗三十首·其四的意思
《论诗三十首·其四》是唐代诗人陆畅的作品,这首诗的意思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在这首诗中,诗人陆畅通过自己的创作经验,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
首先,诗中提到“诗家不作歌”,意味着诗人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超越俗世的歌谣,而是要有更高的境界和内涵。
其次,诗中提到“韵事独悠哉”,表明诗人认为诗歌应该有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而不是平淡无奇的文字堆砌。
再者,诗中提到“不如破釜沉舟”,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执着和决心,要有舍我其谁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和态度,强调了诗歌应该有高远的境界和独特的韵味,以及诗人对于创作的执着和决心。
这些都是诗人在创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是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总结。
论诗三十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最新)
论诗三十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原文: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这是《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相当于序论,交代创作契机和创作目的,所以,非常重要。
它本无难解之处,但因受体裁限制而过于简约,后人仅据此已不足以了解其创作背景,认识其现实意义。
所以,有必要借助其他资料,深刻理解这首诗。
类似的观点还屡见于元好问其他诗文中,值得征引。
如卷一《赠答杨奂然》:“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
人人握和璧,燕石谁当分。
”卷七《赠祖唐臣》:“诗道坏复坏,知言能几人……珉玉何曾辨,风光只自新。
”卷二《别李周卿》:“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
诗中柱天手,功自断鳌始。
古诗十九首,建安六七子。
中间陶与谢,下逮韦柳止。
”卷三十六《东坡诗雅引》:“五言以来,六朝之陶谢、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
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
”这些言论一再感叹诗道消亡,并指出了诗道消亡的具体时间,可以见出元好问的关切之情及其苛严的雅正观点,可以与该诗相互参证,为该诗前两句作注。
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论诗三十首》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
元好问在《中州集》卷十《辛愿小传》中论及诗坛现状,指出:“南渡以来,诗学为盛。
后生辈一弄笔墨,岸然以风雅自名,高自标置,转相卖贩,少遭指摘,终死为敌。
一时主文盟者,又皆泛爱多可,坐受愚弄,不为裁抑,且为激昂张大之语从臾之,至比曹、刘、沈、谢者,肩摩而踵接,李杜而下不论也。
敬之(辛愿)业专而心通,敢以是非黑白自任。
”南渡指宣宗贞祐二年(1214)金室迁都汴京一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字不仅道出了当时诗坛真伪不辨、纷纭迷乱的现状,而且还表明这一现状除元好问之外,还为辛愿等有识之士所共嫉。
辛愿(?-1231)字敬之,号女几山人、溪南诗老,福昌人,为元好问的三知己之一。
元好问创作《论诗三十首》时,辛愿也在三乡。
同时汇集三乡的还有元好问的另一位知己李汾和他的世交赵元以及刘昂霄、魏璠、麻革、孙邦杰等众多诗友(参见卷五十八《缪辑年谱》)。
论诗三十首其一解释
论诗三十首其一解释
论诗三十首·其一原文: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注释】
1、诗题:这组评论历代诗歌的诗是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元好问在河南三乡避乱时所作,时年二十八岁。
2、一语天然:朱熹《朱子语类》:“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严羽《沧浪诗话》:“渊明之诗质而自然。
”
3、豪华落尽:葛立方《韵语阳秋》:“欲造平淡,从绚丽中来,落其纷华,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
4、“南窗白日”句: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斩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羲皇上人,古代伏羲以上时代的人,指淳朴的人。
5、未害句:陶渊明向往古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晋人,在诗坛上自然清新的诗独树一帜。
未害,未妨碍。
今译
陶潜的诗呵,质朴天然,万古常新,
洗去雕琢的脂粉,才可见到本色真淳。
向往着伏羲时代的淳朴,
却无妨他是一个晋人。
古词《论诗三十首-三十》(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论诗三十首·三十
元好问[金朝]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标签
组诗、评论
赏析
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
他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
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三十首》绝句之析释《论诗三十首》绝句是元好问最有系统之论诗著作,自注:「丁丑岁三乡作.」据清施国祈《元遗山全集年谱》及清翁方纲《石洲诗话》所载,是在金宣宗兴定元年(西元一二一七年)作.按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七云:金宣宗兴定元年丁丑,先生年二十八岁.自贞佑三年乙亥,蒙古兵入金燕都,四年丙子,先生自秀容避乱河南,至是岁寓居三乡,在其登第之前四年.(注十六).因此为青年时期之作品.以绝句形式论诗,自来都推杜甫《戏为六绝句》为嚆矢,其后李义山《漫成五章》、苏东坡《次韵孔毅父》、戴复古(石屏)《论诗七绝十首》、韩驹、吴可的《学诗诗》都是著名的论诗绝句.元好问之后,当推清代王士祯(渔洋)《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比较富於文学价值和理论意义(注十七).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承继了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诗学观点,以彰显「正体」为经,以评论历代诗人为纬,交织成篇.全诗涉及的时代自汉开始,历经魏、晋、刘宋、北魏、齐、梁、唐、宋八个朝代,涉论之作家,始於曹植,终於南宋陈师道(后山).正面讨论其诗者二十五人,分别是曹植、刘桢、张华、阮籍、刘琨、陶潜、谢灵运、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卢仝、孟郊、李商隐、温庭筠、欧阳修、梅圣俞、苏轼、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无己、后山).附论其诗者一人,是王安石.附论其论诗意见者一人,是元稹.借其文以论其诗者两人,是潘岳、陆机.借其言论以论诗者二人,分别是元结、陆龟蒙.借其所论之诗句以论诗者两人,分别是王敦、斛律金.借其人品以论诗者一人,是华歆.总共涉及三十四人.全诗对这批作家采取分论、合论、或互见之体例来论述.而且针对他们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份量高低而有轻重祥略之别(注十八).虽然元好问在行文之间并未严格遵守时时代之秩序,整体看来,还是完整表现了古代诗歌发展览轮廓.以下即逐首试为析释: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之一)按前半两句谓:自汉魏迄今,诗体繁多,究竟谁是正体,谁是伪体,始终无人细加评论.后半二句谓:不知谁为凿通山川之巨手,能暂时判分诗坛之清浊.这是全诗之总起,以下所论,正为疏凿之内容.由诗意看来,元好问不但以「诗中疏凿手」自任,而且表明全诗之目的在彰显诗之正体,别裁诗之伪体.诗之正体,渊源甚远,就中国之诗歌源流言,《诗经》当为一切正体之源头.而元好问所论,则自汉、魏起.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之二)按《诗品》序尝谓:「曹刘殆文章之圣.」这是元好问论诗由曹植、刘桢起的原因.《诗品》论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论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故本诗前半两句谓曹植、刘桢坐啸诗坛,虎虎生风,四海之内众多俊才,竟无人能与相敌.后半两句谓:西晋永嘉时期,担任并州刺史的刘琨(越石),犹有汉魏风骨,可惜生之太晚,未能并列建安诗坛,和曹刘一起横槊赋诗.刘琨诗「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不但同为北人,其诗风且与元好问十分接近,因此得到元好问之推崇,可知他论诗以气骨为宗旨,赏识雄伟刚健之诗风.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之三)本诗元好问〈自注〉曰:「锺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可知是借《诗品》之论见出发.在元好问观念中,晋初之诗格高出齐、梁.故前半两句认为:建安诗坛之流风馀韵,在晋朝仍留存甚多,以王敦为例即可概见晋人之壮怀.据《晋书王敦传》所载,王敦酒后好以如意敲击唾壶为节,吟咏曹操之乐府,往往击缺壶口.后半两句谓:张华之诗,往往巧用文字,托兴不高,似乎缺乏风云之气.然而,持其诗与晚唐时温庭筠、李商隐言情之作相比,又将为之奈何虽然本诗为张华开脱,其实仍旧主张作诗不宜「风云气少,儿女情多.」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之四)本诗元好问〈自注〉曰:「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在〈继愚轩和党承旨诗〉末章云:「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可知元氏激赏陶渊明.萧统〈陶集序〉谓渊明:「语事理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锺嵘《诗品》谓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谓:「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故元好问指出陶诗谓诗语自然却万古常新,繁华落尽而显现真淳.陶渊明之胸怀朗若白日,俨然羲皇上人.渊明的诗风如此真淳自然,虽生於晋朝,无伤其为淑世之人.本诗意在表彰陶诗之自然真淳,显示元好问以「气骨」为正体之外,亦以「天然」为正体.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之五)按《诗品》谓阮籍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宋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气骨.」本诗前半则指出诗人之所以用俶诡之诗笔,寄寓渊放之情怀.实因为已无其他东西能够浇平胸中之块垒.后半两句谓:以晋人之诗才来说,被世人视为狂诞的阮籍,实际并不狂.只是这种真况谁能领会阮籍之作风,一如黄庭坚(山谷)诗句所示:「面对横在面前之大江,纵声大笑.」只不过以傲视万物的姿态发为旷放的吟咏而已.这是论「旷放」的诗风,和「气骨」,「天然」同为元好问最欣赏的正体.阮籍处身乱世,为保全性命,故作狂诞,逾越礼教,他的诗俶诡不羁,兴寄无端,其实是寄托无限的沉痛和难言的志节在其中.因此,阮籍的「旷放」,与曹刘的「气骨」,有其内在的共通性,皆为真情之流露.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之六)按扬雄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遗憾的是心声心画常常失真,因此,仅看表现於外的文章,岂能论断作者真实的人格后半两句指出晋人潘岳(安仁)当年写的《闲居赋》,显现高逸的情操,足以名垂千古;谁能相信他为了求官,见到贾谧出门,竟望著路尘而屈膝下拜呢此诗主要在讥讽潘岳文行不一,并指出文章本於性情,性情之真假,直接影响到文章品致之高低.此与《文心雕龙情采篇》云:「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所言,相互印证.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之七)按前半两句谓:汉魏歌谣中那种慷慨任气之风格,到了六朝已经断绝不传,只有北齐斛律金所唱之《敕勒歌》犹有此风.后半两句谓:大概是中原地区万古以来之英雄气慨,也传到阴山的敕勒川.本诗提及之《敕勒歌》原文如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敕勒族旧有之歌谣,极为豪莽.本诗举一实例,用以说明北朝文学的特质.唐李延寿《北史文苑传论》曾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於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显然元好问赞赏北方文学之主於气质住豪壮,意在对照南方文学之流宕绮靡.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之八)按《新唐书》卷壹○七〈陈子昂传〉云:「唐初,文章承徐、庾馀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此为全诗之所本.元好问於唐初诗人,仅推崇陈子昂.此因沈佺期、宋之问纵横驰骋於诗坛,犹不能湔除齐、梁绮靡之风.必待陈子昂承接六代风会,绍继传统,独开新途,始振起一代诗风.故后半两句谓:若论唐诗恢复正体之功劳,应依句践平吴为范蠡铸像之往例,也为陈子昂铸一座黄金塑像,以表彰他追复汉魏风骨之功.本诗指出六朝绮靡之诗风,至唐初仍然存在,始变绮靡,恢复汉魏风骨,当推陈子昂.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於潘.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之九)按前半两句谓:缀辞行文,斗靡夸多,徒增阅览之劳.以潘岳、陆机相较,陆机之文章,犹有较潘岳冗芜之遗憾.后半两句谓:诗文为心灵之声音,但能完整传述心意,目的已达.倘如布谷鸟之澜翻啼叫,岂有何难《世说新语文学》云:「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文心雕龙体性篇》云:「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此当为本诗之所本.然全诗之主眼并不在比较潘、陆之诗文,而是就潘、陆以针砭晋、宋诸家诗文之斗靡夸多.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之十)按唐元稹於〈唐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之中,对杜甫诗之铺陈,排比、词气、风调、属对,深致赞叹之意.元好问则谓:铺陈终始,排比声律,但为诗歌创作之一途而已,推许杜甫,若局限於此,则其藩篱未免太窄.后半两句指出:杜甫自有旷世无匹之连城璧,怎奈元稹识见短浅,只识其中之碔砆杜诗之奥妙,元好问在《杜诗学引》已有说明,此诗重申杜诗为诗中之集大成,要妙难言,即如元稹,亦不能识.继前诗针砭晋、宋诸家之「斗靡夸多」,本诗又间接指斥「排比铺张」.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之十一)前半两句谓:眼目所及,必生心象,就此心象以文句表达,自能传神.若未亲临其境,只是暗中摸索,总是无法写真.清人查初白所谓:「见得真,方道得出.」正是此意.后半两句谓:杜甫在长安,秦川景物尽入题咏,真切入神,恰似张张摩写出来的《秦川图》,只是,像杜甫这样亲到长安,身历其境,刻划写真的诗人,古来能有几人.本诗指出诗歌写作,贵在身临其境,亲自体验,方能传神写真.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十二)按前半两句谓:望帝的春心,托附在杜鹃鸟的悲鸣中;佳人的锦瑟,激起对逝去年华的怅惘.后半两句谓:晚唐诗人李商隐诗旨的难以明了,大体与此相类.而诗家总是喜爱西昆之美好,唯独遗憾的是无人像郑玄笺注《毛诗》般,一一阐述他的义旨.按所谓「西昆」,众说纷云.宋刘攽《中山诗话》云:「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云:「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辟晦,时号西昆体.」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本诗似乎沿袭释惠洪《冷斋夜话》之观点,视李商隐诗为「西昆体」,然其所论之重心,在李商隐诗「用事深僻」,以致「诗意晦涩」也.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庐.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之十三)玉川庐指中唐诗人卢仝.其诗以鬼怪趋险见称於后世.就元好问〈小亨集序〉来看,元氏对於鬼怪一派,必然深恶痛绝.因此前半两句指出:自古以来,诗文创作皆有正当途径,谁像卢仝那样,恣意运笔,险怪作诗呢后半两句谓:正规的诗像楷书,往往不能让今人看入眼;别寻险径的怪诗,好比小孩涂鸦,有时反而受到世人之激赏.本诗旨在斥责卢仝诗,别寻险径、刻意鬼怪,实非诗之正途,不足为训.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之十四)按前半谓:人的出处进退,有种种不同,大抵听凭个性所安.幽居山林的人,那能贱视廊庙里的衣冠士呢后半两句谓:华歆见到片金,掷去不取,随即受到时人的尊重,其实不过伪装清高,以便求官觅侯.而那些崇敬华歆清高的人,结果都被自己的双眼所瞒骗.诗文之伪饰,正与此相类.这是对刻意作伪之指责.前论潘岳之「言行不符」,此则更进一步论「刻意作伪」之失,拈出华歆之故事,目的不在批判华歆之人品,而是借此说明诗歌创作不能作伪.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著书生待鲁连.(之十五)按前半两句谓:李白诗笔洒落,境格旷远,正如其诗所示:「好比银河洒落九天.」何尝作过「饭颗山前」讥诮杜甫之劣诗后半两句谓:世间还有一些东抹西涂的论者,批评李白在中原扰扰之际,欲借永王璘之力量以建奇功.这又一种书生功利之见,诬枉像鲁仲连这一流的高士.本诗评论李白诗境格旷远.世俗失察,竟以不实之作相诬,书生功利之见相枉.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之十六)按前半两句谓:自古抒哀伤之情,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写苦境之作,亦若灯前山鬼之落泪.实因哀苦易於撼动人心,比较讨好.此盖针对晚唐李贺所作之评论.后半两句谓:像太湖春景的朗丽,就鲜少有人能写得好,只有李白:「岸夹桃花锦浪生」,堪称古今独步.此又进一步引李白诗为例,暗示李贺「幽冷哀激」之诗格,不及李白之「高华俊伟」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之十七)按前半两句谓: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之说,的确深入发掘诗歌声律的奥秘,其研究创发之工夫,固然应予肯定,但是,这种人为声律果真值得用心吗后半两句谓:试看唐元结《水乐说》:本无宫徵之音响,却也自成云山间自然的雅乐.这是元好问反对人为声律之主张,因为他论诗主天然,诗歌中本有天然的声调,比起人为刻意之声律,更为可贵.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之十八)按前半两句谓:孟郊喜欢以穷困愁苦作为诗歌题材,至死如此.处身在高天厚地之间,却自囿於苦吟,不啻诗中囚徒.后半两句谓:试看韩愈自潮州还朝后之文章,与江山同其不朽.韩孟相比,韩愈应居陈元龙高卧的百尺楼上,高下岂可同日而语本诗指出韩、孟虽齐名,孟郊之穷愁实不堪与韩愈雄奇相提并论.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何如.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之十九)按本诗前半谓:万古以来,不知多少高士幽居涧阿,未能显扬於世.其一生的孤愤,如何抒解唐代诗人陆龟蒙〈自遣诗〉云:「无多药圃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曾以名品药草和一般青草作喻,谓稚子不知珍惜,恐将明品药草持与一般春草共斗输赢.后半二句惋惜无人告知陆龟蒙:诗之品秩何独不然高低之比较,能有几多差别亦惟务实略名而已.本诗指出诗名之高下,无关乎诗之实质.如陶诗不为六朝人所贵,却大重於后代,即为实真名虚之例证.是以高人才士,励品为诗,应以实质为重,无须措意於声名品秩之高低.谢客风容动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之二十)元好问自注:「柳子厚,宋之谢灵运.」前半两句谓:谢诗之风神,映照古今.渊源於谢灵运之诗人很多,然而谁能比柳宗元所得更为深切呢以柳诗接谢诗,清人查初白誉为「千古特识.」又谢灵运〈斋中读书诗〉前四句云:「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最能突显谢客之心境.而柳宗元自王叔文党失势,贬邰州、永州、柳州,窜逐荒疠,自放山泽,悲恻抑郁,一寓於山水诗文.其寂寞不遇,实与谢灵运相同.故后半两句谓:柳诗正如拂动朱弦的瑟,一唱三叹的遗音彷佛犹在.这种冷寂的诗境,正象徵谢灵运当年的心境.窘步相仍死不前,唱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之二十一)按前半两句谓:作诗若窘束步履,一仍旧贯,至死不敢超越,就如后世的唱之作,见识不到前贤作诗的真性情.后半两句谓:作诗应秉持凌云之笔自创新格,若只能俯仰步趋,那也未免太可怜了.本诗指出诗人应自创新格,不当窘步因袭.都穆《南濠诗话》云:「东坡云: 诗须有为而作. 山谷云: 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无怪其语之不工.」古人和诗,初不拘体制,后有「用其韵」,「次其韵」,雕镂过甚,扭曲性情,毫无情趣可言.由此可知,本诗旨在讥议宋人唱之风.皮述民先生另有一说,认为是论宋初西昆馆阁诸公.(注十九)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知是谁(之二十二)按前半两句谓:诗歌写作之出奇变化,往往是在似乎无奇可变之处,竟然更出奇笔.这种状况有若波涛流动,一波才动,万波腾涌.后半两句谓:从过去历史来看,只知诗歌发展报到苏轼、黄庭坚,变化之妙,已臻极致,后世随风而靡,变本加厉,驯致如沧海之横流.始作俑者,岂非苏黄本诗是论诗歌出奇变化之妙,至苏黄已臻极致;末流无此才调,效其放逸,不免逾矩.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之二十三)按前半两句谓:正如乡曲之学,虚诞不实;小家珍说,往往欺人.以俳谐的态度、怒骂的口吻作诗,难道适宜以俳谐作诗,杜甫、李商隐、苏轼皆所不免.《沧浪诗话》尝云:「学诗先去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又论进代诸公诗云:「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可见宋人不乏俳谐怒骂之作.后半两句谓:当代却不乏如此写诗者,难怪会取笑古人迂拙,认为古人除了雅言之外,其他一概不知.则进一步指出当代不辨古雅,步趋俚俗之失.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之二十四)按前半迳引秦观(少游)《春日》诗原句.元好问〈拟栩先生王中立传〉云:「予从先生学,问作诗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按:应作〈春日诗〉,下同).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也.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则好问此论袭自王中立.本诗指摘秦观纤巧靡弱之作,与韩愈豪雄奇崛之作相比,简直是女子诗.前面已指出张华之风云气少,温、李之儿女情多,至秦观之纤巧靡弱,真可谓每下愈况,故悬为诗家之大戒.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之二十五)此针对刘禹锡两首题咏玄都观桃花之作而发.按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裏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对此,元好问的评论是:战乱之后的玄都观,已失旧有的规模,刘氏题咏的看花诗虽在,却只能抒发官场后进皆已贵显之悲怨.又刘禹锡大和二年又作〈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对此,元好问的评论是:刘禹锡自己也是一个人间过客,却昧於代谢之理,重游玄都观发现已无桃树,只有兔葵等物摇曳於春风之时,他二度题咏,则是枉向春风怨刺兔葵了.从整体诗意来看,元好问旨在提出:「怨刺之作要切当事理,不可漫无限制」的看法.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之二十六)苏轼才雄气逸,胸襟超旷,所作若不经意而出,而淳洁精真,兼备众长.元好问以为:苏轼之作,有如金入洪炉,冶鍊不厌其繁,精真方止,不允纤尘污染,故能如是.后半两句谓:苏诗取材极博,不免变眩百怪.苏门弟子,果有忠直之臣,岂肯听任东坡百态俱备,万古常新,却无一人能嫡传光大.按苏门之中,无论是张耒、晁补之、秦观、黄庭坚号「苏门四学士」;或合陈与义、晁冲之为「苏门六学士」,皆本其才学体性,各擅所长,终与苏诗不尽相类.因此,本诗论及苏轼及苏门弟子,谓苏诗如百鍊纯金,备俱众美,门下难以绍继.百年才觉古风回,元佑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之二十七)诗谓宋初诗坛沉溺於「西昆体」,渐失本真;百年之后,始觉醒而回复古风;於是元佑诸家次第兴起,这是欧阳修、梅尧臣倡始的功劳.按欧阳修作诗步武韩愈,以气格为主,善用古文章法,气格情韵,皆有足观.梅尧臣覃思精微,深远闲淡,自成一家.就诗论诗,欧梅具为古雅正体,不可轻废.而王安石诗用意深切,律度精严.虽健拔有奇气,然至暮年方妙.欧、王同为宋代庆历以后之大家,然元好问似较拥欧,故后半两句谓:后人讳学王诗犹可理解,何以欧、梅一并毁废呢本诗指出欧、梅恢复古雅之正体,为苏、黄之前导,其功不可抹杀.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之二十八)按前半两句谓江西派之诗作,论古雅难谓与杜甫相近,论精纯又全失李商隐之精真.玩诗意,乃以「古雅」称颂杜甫;以「精纯」称颂李商隐.而江西诗社中人已难望其项背.故后半两句谓:论诗至此,宁对黄庭坚下拜,亦不愿作江西社中人.按江西诗派是宋朝南渡之后的大宗派,以上追古雅力避凡近为主要目标.但因承继黄庭坚奇崛拗劲之诗格,运用夺胎换骨之手法,刻意於字句之奇,隶事用典之巧.於是人工过深,凋损天趣,尽失古雅精真,此乃元好问批判江西诗社的原因.但是黄庭坚诗源自杜、韩,别创奇崛之诗格,於诗仍为正体,故元好问愿意下拜,以示崇敬.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之二十九)「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之名句.描写春意骀荡,却不假绳削,自然成文.此五字虽经万古千秋,仍然光景常新,故元好问特地徵引,称许一番.然而谢灵运之作风,其实十分重视雕镂,《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正可一字不易,移以论谢.至宋代,陈师道作诗重视人巧,浑忘天然.尤其卧思呻吟,闭门觅句,被后世引为趣谈.其为诗之刻意,与谢灵运实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后半两句谓:假使陈师道起死回生,一定要传话给他:闭门觅句的苦吟,对於诗道毫无助益,可怜他只是徒耗精神.元好问论诗主自然,故以谢灵运清新自然之诗句相对照,彰显陈师道之缺失.撼树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较短长.(之三十)前半两句谓:评论古人诗作优劣得失,犹如蜉想要撼动一棵大树,自觉十分狂妄.原因总是书生技痒,喜欢论量高下.按韩愈〈调张籍〉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见元好问用韩诗,自嘲猖狂.后半两句谓:等到老死之后,或许留下千首诗歌,则不知将由何人校论短长.本诗是全篇总结,以为自作亦将为后人所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