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诗论观

合集下载

从《诗三十首》看元好问对传统现实主义诗学观念继承发扬论文

从《诗三十首》看元好问对传统现实主义诗学观念继承发扬论文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对传统现实主义诗学观念的继承与发扬摘要元好问作为金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存诗论作品有:《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杨叔能小亨集引》等,其中他不仅精当的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也直接或间接的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从他对前人的评价总结中,可见他对传统现实主义诗风的继承与提倡,同时,元好问用自己的创作诠释并发扬了这一精神。

关键词元好问现实主义建安文学杜甫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元好问是金代文学大家,堪称金代文学史上一代人杰。

他不仅是个有着明确创作追求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代理论自觉的文学批评家,元好问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他的诗论作品《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杨叔能小亨集引》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

其中,《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绝句的形式系统地表达诗歌理论的又一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元好问直接或间接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从他对前人的评价总结中,笔者体会最深的是他对传统现实主义诗风的继承与提倡。

一、对建安文学的推崇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极力宣扬恢复建安以来的诗歌优良传统,笔者认为他所推崇的建安传统,主要是建安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在第二首中论道:“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觉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元好问论诗从建安才子说起,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刘殆文章之圣”,元好问也以曹植、刘桢为代表说起,从“曹刘坐啸虎生风”中,可见他推重建安诗人的是他们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概和力量,元好问欣赏他们的慷慨激昂、悲壮动人。

曹植《前录自序》里自云:“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

”他又在《赠徐干》中云:“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曹植的诗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寄托诗人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始于明代古文运动的激进思潮,以秦漢以及汉魏宋元时期的文学作品为精神支柱,其根植于清代
文学作品中,一脉相承,追求一种经典化的诗歌艺术。

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倡导着循环、连贯、和谐的诗学理念。

他提倡“文因
改变,形因改变,容因改变,音因改变”,即通过偏重文化遗产与传
统习俗,创造出含蓄婉约而又流畅舒缓的诗歌节奏。

同时,他也极力
主张诗歌的议论特色,他认为议论诗歌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情感的方式,这也体现了他对抒情诗的尊崇。

此外,元好问也强调了文学的叙事特征,他认为诗歌的叙事应该具有
生动的描写,并且能够用一种清晰的句子结构来给出有力的论点,从
而使其内容更具想象力和表现力。

此外,他强调“文之要义,非有和
谐与结构”,这意味着诗歌应具有一定的技巧,如头韵、脚格等,以
便促成一种有条理、有节奏、有和谐的诗歌结构。

同时,他还提倡诗
歌文体要自然简洁,文字要有见识、有深度,内容要有层次和节奏感,充满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从上文可以看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将其诗学视野与艺术
主张作为一种文学传统的发扬,着重强调传统丰厚的文化资源,关注
文学叙事与议论的特性,引导读者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找传统美德,并
将其融入诗歌之中,以达成一种融合诗歌节奏与内涵的完美境界。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元好问是明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论诗三十首》中。

以下将详细介绍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首先,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了诗歌的创作原则。

他认为诗歌应该以真实自然为基础,强调诗歌要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景物,要力求形象生动,语言质朴自然。

他关注诗歌创作的真实度,强调诗歌应该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以表达诗人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他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似双首其景不尽,如数州者趣何极。

饷飨孟公,文翰陈君,未尚虚无音义比。

”这表明了他强调诗歌要具备形象感,要有真实的感受和描绘。

其次,元好问强调诗歌要具备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认为诗歌不仅应该表达诗人的个人感受,还要具备感染读者的力量。

他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江湖心浩荡,表里情分明。

能用心相许,非山不成名。

叩冤情触感,天人共禀性。

”这表明了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情感和共鸣。

此外,元好问还注意到诗歌的审美价值。

他在《论诗三十首》中指出,诗歌应该追求形式的完美和语言的美感。

他强调了诗歌的韵律、押韵和语言的美感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他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诗使世事摇,韵趋曲东流。

上帝和众人,君子共学求。

当寻清爽调,匹配北堂鸊。

如老庾公体,钩画谢公篆。

”这表明了他认为诗歌应该追求韵律的美感,要注重音韵和节奏的搭配,同时也要注重文字的华丽和精炼。

最后,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还谈及了诗歌创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需要灵感和创造力,要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创造重构。

他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筑成钟鼓鸟声众,涉向枫桦月影中。

家国安乐见吾死,诗成便有万人同。

”这表明了他认为诗歌的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诗人通过思考、观察和创造来完成。

综上所述,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他强调诗歌要贴近生活、真实自然,要具备形象感和感染力,要追求韵律和语言的美感,同时也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试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论与渊源

试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论与渊源

79审美与文学“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诗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论形式,论诗诗既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形式。

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可谓是“开论诗绝句之端”[1]3;金代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更以大型论诗组诗的形式建构了中国古代论诗诗的里程碑[2],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进行文学批评,阐述诗歌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元氏诗论的代表作[3]。

本文试立足于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文本,归纳元好问在这组论诗诗中阐述的诗论标准,并探讨他的理论和创作的渊源。

一、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评诗理论《论诗三十首》创作于元好问二十八岁时。

正如元好问自己所说,“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1]57,《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早期对诗歌创作和历代诗人创作的理解。

金代文坛基本上沿袭北宋的余风。

然因其取舍不同可分为两大派:一派以学习卢全、李贺、黄庭坚的李纯甫、雷希颜为代表,崇尚奇险艰深,偏重字句雕琢;另一派学习白居易、苏轼,主张自然、通达、坦易、不拘一格,以赵秉文、王若虚为代表。

元好问倾向于后一派[4]。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七言绝句为文体,第一首诗提出创作目的,“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1]58,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意图通过对汉魏以来诗歌流变的品评,辨析历来诗人作品优劣特点,道出自己对诗歌审美标准的定义。

郭绍虞在对《论诗三十首》的注解中,认为“元好问以诚为诗之本,以雅为诗之品”。

下文将从“诚”和“雅”两个方面,归纳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的诗论标准。

(一)诚1.表达真情实感元好问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写道:“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

三者相为一。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孤臣孽子之感讽皆可以厚人伦、美教化,无它道也。

故曰不诚无物。

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物我邈其千里,漠然而往,悠然而来,人之听之,若春风之过马耳,其欲动天地,感鬼神,难矣!其是之谓本。

论诗三十首 详细解析

论诗三十首 详细解析

诗词名:论诗三十首作者:元好问朝代:金体裁:七绝类型:--------------------------------------------------------------------------------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

元好问论诗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宣扬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是位有独到见解的诗歌评论家。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对全部《论诗三十首》作注解的,并不多见。

笔者结合电大教学的需要,试图对之进行简要分析。

编辑本段《论诗三十首》的注解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

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

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

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涉唐诗中的唐诗观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涉唐诗中的唐诗观

其 次,元好 问喜欢 自然天成的诗歌而非刻意雕琢的 。对 自然的追 求,体现在 他对元 结喜欢 “ 无 宫征 ”的 “ 水乐 ”的赞赏,也体现在他 评价李 白、韩愈、孟郊之 时。元好 问指 出李 白之所 以能成为伟大的诗 人,是因为他 “ 笔底银河落九天 ”,而不是 “ 憔悴饭山前”。他用杜 甫的 “ 憔悴 ”来衬 托李白的奔流直 下、一气呵成 。对于韩愈的诗学成 就远远高于孟郊的原因元好 问也做 了深入 的探索 。在元好问看来,孟 郊 自始至终是 “ 诗 囚”,无法走 出练字铸句的牢笼 ,因此他注定比不 上豪放激越、酣畅淋漓的韩愈 再次,元好问提倡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 。元好 问生活 曲折, 饱经丧 乱, 他写的 《 丧乱诗》很像杜诗, 他在创作实践中注意运用现实主义的 创作方法, 他的诗论对现实主义也 多有提倡。在他看来只有那些反映作 者真实性情、反映时代变化风 云的诗歌才是真正值得称颂的好诗,能 写这样诗歌的诗人才 是伟大 的诗人 。李 白的诗歌反映出来的侠士之气 与他的现实气质相符,所 以他 的成就 巨大 。而晚唐的陆龟蒙,生活在 乱世,却只关心 “ 春 草输赢 ”这样 的诗人在元好 问看来是无论如何都 不能跻身 “ 伟大”的行列的。 最后 ,元 氏论诗倡导清新刚健, 倡导雅与诚, 他反对铺排文字、模 拟他人, 反对色调浓艳和晦涩难懂 的诗风。这些都反映在他对沈宋、温 李的评价里 。在元好问的笔下,沈宋成就 虽高 ,但 由于他们绮靡的诗 风直承齐梁诗风而来,无 意中给他们 的成就打 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温 李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李商隐的诗歌还特别晦涩 , “ 无人作郑笺 ” 正是李商隐诗歌最大 的无奈 。 元好 问的这些文学观念是 当时很多文人的普遍看法 ,是对金元易 代诗风多样化的直接反映。在我看来 ,他对唐代诗人 的论评所作出的 最大 的贡献 是在 于他分阶段论述 了唐代 诗人。对初唐诗坛 , 他表达 的 是对陈子 昂改变诗风功绩的高度 赞誉 : 对盛唐 时期 的李杜, 则是评析他 们不同的创作风格 : 对 中唐诸位诗人, 既有风格的评析, 又有创作心理的 探究, 还有从另一层意义上, 表达 自己别样 的观 点: 对 晚唐诗人, 则重点 评析 了李商 隐诗歌的多义与朦胧, 这种评析 内容的丰富性, 避免了雷 同, 显示 出生动 、活泼 。在评析方法上, 既有 正面 的论说, 比如对李 白、杜 甫、盂郊、卢仝等人的评析 : 又有对比的展示, 比如韩愈与孟郊, 韩愈与 秦观 ; 还有侧面的 比 量, 比如对杜甫、李商隐主要诗歌特点的说明, 则是 通过对江 西诗派的评析 中来加 以表现 ; 再有便是 当他觉 得难 以用理性 语言进行解说的时候, 便采用摘 取原句进行表述 的方法, 比如对李商隐 《 锦 瑟》一诗的分析 。这些评 析方法的多样性, 既表现 了元好 问的博 识 、智慧, 还表现出他不妄作解人 的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 当然,我们充分肯定元好 问 《 论诗三十首》的成就 的时候, 也并不 意 味着否定其中 的不足 。比如 出于偏爱 自己的诗学观 点, 过于贬抑不 同风格 的作家 ,如他偏爱雄洪刚健的风骨之美,因而讥讽秦观 的诗是 “ 女 郎诗” : 比较 明显的书生意气的夸张之言 ,对陆龟蒙的评价更多的 加入 了应然的成分 : 一些含义模糊、朦胧的评说如他对李商隐诗歌并没 有做 出一个明确 的评价等,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文学批评组 诗 的理论价值 。但是 ,正如元好 问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 问题 , 他在第三十 首论诗诗 中明确指 出,他知道 自己的言论并不严 密,然 而 与生俱来 的书生气让他不吐不快 ,至于说的对与错,他愿意将 评论权 交由下一代,这种胸怀与气度,让后世很多评论家都高山仰止。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与“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与“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与“诗”内容摘要:金源之际的元好问以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进行诗歌评论,其《论诗三十首》,一方面强调以“诚”为本,弘扬风雅传统,推崇刚健质朴,慷慨悲壮诗风;另一方面又很好地处理了议论的抽象性与诗艺的形象性的矛盾关系,实现了“论”与“诗”的完美融合,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元好问;诗论;绝句;影响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兼擅诗词文,为金源一代文学泰斗。

其诗现存一千三百余首,与宋代之苏东坡、黄鲁直、陆放翁诸人,并称为宋金四大家;其词存作三百八十余首,亦为中州词坛冠冕;其文辑存二十六卷、二百余篇,鹰扬文场数十年。

他又以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展开文学批评,主要见于《论诗三十首》及《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

《论诗三十首》,着眼于评论古代诗人,它所讨论的范围,上自曹魏,下迄宋金,历时一千多年。

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绝形式。

在对传统和现实扬弃的整合中凭自己的天赋跟勤力,元好问实现了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的集大成,完成了“论”与“诗”的完美结合,并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主张“诚”为诗的本原,坚持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弘扬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批评体系。

“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

何谓本?诚是也。

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

三者相为一。

情动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孤臣孽子之感讽,皆可厚人伦,美风化,无他也。

故曰:不诚无物。

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物我邀其千里,漠然而往,悠然而来,人之所听之,若春风之过焉耳。

其欲动天地、感鬼神难矣。

其是之谓本”(《杨叔能〈小亨集〉引》)。

由此可见元好问认为诗的本原在一个“诚”字,也即诗人的真性情,只有“以诚为本”,才能有真正感人的诗作。

《论诗三十首》反复强调“诚”是创作之本。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涉唐诗中的唐诗观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涉唐诗中的唐诗观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涉唐诗中的唐诗观作者:耿丽珍来源:《卷宗》2015年第04期摘要:《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著名的论诗诗,对后世影响巨大。

其中,有关唐诗或唐代诗人的诗共有14首,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可见元好问对唐诗的重视。

从这14首诗可以看出元好问的唐诗观。

关键词: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文学观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后的一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论诗诗。

它系统地阐发了元好问本人的诗学观及创作观,对北魏至北宋的杰出作家作品进行品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三十首诗中,直接提到唐人或唐诗的共有14首,将近一半的篇幅,这估计同当时宗唐的习惯有关,但更多反映的是元好问本人对唐诗的重视。

为方便全文解说,特将这14首诗抄录如下: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第八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第十首: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第十二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第十三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著书生待鲁连。

第十六首: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第十七首: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间韶濩音。

第十八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第十九首: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第二十首: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第二十四首:“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第二十五首: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美学理想探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美学理想探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美学理想探析清代学者章学诚论及北宋以后南宋与金对峙局面时曾说:“当日程学盛行于南,苏学盛于北。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第九条)程学指理学,由杨时、尹敦传入南宋,朱熹后来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后来影响巨大的程朱学派。

苏学指诗、文,它经由金朝著名的文学家如蔡松年,赵秉文等继承和传播,形成了一个文学传统。

正是在金朝这样的文化传统的熏染下,有着鲜卑豪放血统的元好问,又受北方雄健民风的影响,其“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

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语。

”(徐世隆《遗山新生集序》)“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

”(郝经《遗山先生墓铭》)同时,元好问又形成了自己的诗学理论。

在二十八岁时,他作《论诗三十首》。

受东方审美意识特有的古朴性、神秘性和感悟性影响,这些诗论体现着中国古代文论所具的民族特色:一是着眼于文学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直接效果。

再者,受人物评品的影响,它们不是出于理智的分析批判而是出于直观想象;不是借助于抽象的概括而是诉诸具体的形象。

就以诗论诗的形式而言,元好问效法杜甫。

杜甫曾作《戏为六绝句》,为其滥觞。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的规模较杜扩展了五倍,其范围上至汉魏,下迄唐宋,著名的诗人多有涉猎,且三十绝句有机排列,自称机杼,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语言雅畅。

就其诗论所体现的美学理想而言,其诗美的纲领在“真”、在“天然”。

这种美学理想源于元好问的庄佛思想。

道家推崇“道”,认为道先天地而生,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天地间万物荣枯,众生生息,无不以道为转移。

道,只任万物依照自己天然的本性而生而灭,此即为“无为”。

人若为着某种执着而干扰客观物体,必然破坏客体天然的个性,同时也相应的使自己受累而破坏主体天然的个性,此即“有为”。

庄子的齐物论主张齐一自由,追求天然美或“真”,认为,道之所在即美之所在,得道之人便是最自由的人,便是美。

“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论诗三十首其一

论诗三十首其一

论诗三十首·其一
金元之际的诗人元好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创作了《论诗三十首》。

这组诗不仅是对历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评论,更是元好问个人诗歌观念的集中体现。

在这首诗中,他以鲜明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了自己对诗歌的独到见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此句形象地描述了元好问心中诗歌的理想境界。

在他看来,真正的好诗应该如初春之柳般自然,如晨曦中的朝露般清新。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无需过多装饰,更应去伪存真,返璞归真。

这正是元好问对于诗歌本质的理解与追求。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元好问对于诗歌艺术的深刻领悟。

他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如醉酒般忘却世俗之扰,心境澄明,与天地自然相融合。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的创作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如满船清梦般深沉而富有哲理。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通过深入浅出的描绘,元好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纯净而深邃的诗歌世界。

这不仅是对自己诗歌观念的阐述,更是对后世诗人的一种启示和激励。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
主张
元好问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豁达洒脱、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论诗三十首》是一部诗学著作,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元好问的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两个方面,列举出符合标题内容的10个观点。

一、诗歌应该具有真实感和自然感,不应该过于华丽和矫揉造作。

二、诗歌应该具有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华丽。

三、诗歌应该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应该只是平淡无味的文字。

四、诗歌应该具有意境和形象感,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文字叙述。

五、诗歌应该具有个性和独特性,不应该只是模仿他人的作品。

六、诗歌应该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不应该脱离时代和文化背景。

七、诗歌应该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不应该只是纯粹的艺术表现。

八、诗歌应该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不应该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口味。

九、诗歌应该具有创新和突破,不应该只是重复和模仿已有的作品。

十、诗歌应该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不应该只是停留在静态的艺术形式中。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诗学著作,它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元好问的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不仅对于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也对于当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文以载道”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道德服务。

元好问在诗中明确提出了“正体”和“伪体”的区分,认为正体是继承了《诗经》反映现实和《小雅》怨刺上政的传统,体现了文学的道德教化和政治功能。

这种观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其次,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文以复古”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文学应该以古代的经典作品为典范,向古人学习。

元好问在诗中明确提出了“转益多师”的精神意蕴,认为诗人应该广泛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这种观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第三,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整体把握”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把握,不割裂、不肢解。

元好问在诗中通过对历代诗歌的整体评价,指出了各个时期诗歌的发展特点和优缺点,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整体脉络。

这种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第四,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以诗论诗”的传统。

这个传统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文学的批评和见解,具有简洁、精炼、深入浅出的特点。

元好问在诗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代诗人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以诗论诗的方式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文以载道”、“文以复古”、“整体把握”和“以诗论诗”等方面。

这些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实质,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诗论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诗论诗

元好问(约公元648—公元713),字元亮,号好问,唐代文学家,与孟郊、王勃、刘长卿、柳宗元齐名为唐代五大家,是唐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他著有《元氏随园集》《元氏雅言》《好问杂言》等著作。

其中,《好问杂言》是元好问的文论代表作,被誉为“盛唐史诗评价的最高表现”。

而《论诗三十首》则是《好问杂言》的一部分,是元好问论诗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论诗三十首》的价值《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的诗学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著作之一,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我国诗歌批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审美标准、音乐韵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念和诗学理论。

这些观念和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诗歌批评理论和文学史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第二、《论诗三十首》对诗歌的审美标准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了“真”、“情”、“趣”、“致”四大审美标准,认为诗歌的价值在于“真实感人”、“情致动人”、“姿态趣人”、“文采致人”。

这些标准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和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诗歌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论诗三十首》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对诗歌的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张诗歌要“狷狭护雅”、“志致尚清”、“文辞贞肃”、“韵律清新”,并且提出了“志约风行”、“韵捷风流”、“辞贵风雅”、“句清风发”等创作原则。

这些创作技巧和原则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第四、《论诗三十首》对音乐韵律的探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还对诗歌的音乐韵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音同”“韵异”“声长”“辞近”等音韵原则,并且展示了对古代诗歌音乐韵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的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结语通过对《论诗三十首》的分析,可以看出元好问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他的诗论观念和诗学理论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诗歌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是明代文学家和诗人,他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了自己的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
1. 关注诗意表现
元好问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是诗意表现。

他对诗歌注重诗意表达、思想表达以及情感表达。

他认为,优秀的诗歌应该能够触动人类的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

2. 追求自然真实
元好问推崇的是自然真实,对于诗歌描写,他强调诗人必须要看到真实的景色,感受诗外的大自然,以此为基础,写出自然真实的诗歌,而非凭空想象。

3. 热爱生活、关注社会
元好问的诗歌多在自然景色与人文关怀之间徘徊,他对自然和生活有着浓烈的热爱,写出的诗句令人感到温馨和舒适。

但同时,他也关注社会时事,尤其对于百姓的弱势地位和生活困难有着深刻的关注。

4. 建议诗人多读前人名家之作
为了提高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平,元好问建议诗人多读前人名家之作,了解古人的文学艺术成就,学习古人的诗歌技巧和表达
方法,以此为基础,塑造自己的个性化诗歌写作风格。

5. 追求意境的极致
元好问对意境有极高的追求,他强调诗歌的艺术性和内涵性,诗人要追求高度的艺术性和内涵深度,力求达到意境的极致。

总的来说,元好问的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强调自然真实、关注社会,追求诗意表现和意境深远,他不断探索和开拓,对中国古代诗歌写作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论诗三十首》通过一系列充斥生机勃勃的诗作,让人们全面深刻地
理解诗歌的概念,从而发掘出它的独特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

首先,《论诗三十首》提出了“抒情”的诗学视野。

它倡导文人以自
由自在的情感表达出自我的情感,使自己放飞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写隐情,用开放性的写作方式来传达情意,以真切、真诚的情愫来表达作
者的内心世界和意趣。

由此,人们可以用各色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激情,让诗歌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与激情,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激情与愉悦。

此外,《论诗三十首》还提出了“描绘”的艺术主张。

它认为,诗歌
应该能够描绘出一种真实生活的形象,并以细腻、自然的文字把这一
形象呈现出来,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样的文学体裁中,
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历经过细腻的描写,使诗歌在艺术层面上
更加丰富,以此来描绘出美丽的自然和真实的生活形象。

最后,《论诗三十首》还强调了“升华”。

它主张诗人根据所写诗作
的内容,对文字的铺垫、结构与对象进行精彩的编排,将诗歌从抒发
生活的感情向具有理想境界的变化转向,以完整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

升华技巧的使用,能够让诗歌具有更加深刻的感情表达,同时也能够
更好地表现出文人们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以上就是《论诗三十首》关于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的大致表述。

从上
述内容可以看出,《论诗三十首》提出的抒情、描绘和升华这三大基
本内容,可以说都是诗歌写作的基石,是所有文人们诗歌创作和发展
的基础。

如果遵循这些诗学视野和艺术主张,无疑会给诗歌写作带来
新的活力,促进诗歌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解非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诗中疏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

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

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赏析:元好问用形象的比喻来推崇曹植和刘桢为建安诗人的“两雄”,诗歌风格“啸虎生风”,具有骨气奇高,真骨凌霜之美。

这也是肯定了风骨刚健、风神飘逸的建安文学的风骨论。

而西晋诗人刘琨的“雅壮而多风”和“清拔之气”(《诗品》)可比建安风骨。

这组诗:论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赏析:元好问认为建安文风西晋时期的诗人继承的很多,建安风骨的影响比较大,真的就是:“壮怀犹见缺壶歌”。

但是,诗歌绮靡文风也已经潜滋暗长了,他以张华为例子,指出张华的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钟嵘评张华诗语)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

而这样的绮靡婉艳,文字妍冶的诗歌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的,虽然诗人的名气高,也不过一时罢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的诗歌无建安的风骨,而风骨才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品,所以“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强烈不满之情绪。

这组诗:论诗人的品格。

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无人工雕琢粉饰的痕迹,清新真淳而无矫揉造作诗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句是那么的自然质朴,剥尽铅华,独见真率,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诗艺魅力。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学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学主张

《论诗三十首》的诗学主张元好问总结起来是:(1)主张自得,反对模拟。

指出只有实证实悟才能下笔有神,批判了唐临晋帖般的模拟作风。

(2)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

在诗歌风格上,主张古调,反对新声。

古调指自然天成的风格,新声指夸多斗靡、逞弄才华的一套。

(3)主张高雅,反对险怪俳谐怒骂。

(4)主张刚健豪壮,反对纤弱窘仄。

在理论上重视阮、陶、陈子昂的高风雅调,在创作实践上,又凌云健笔,强调刚健豪壮。

(5)主张真诚,反对伪饰。

下面的文章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一、推《诗经》之风雅,崇建安之风骨元好问写作这组论诗诗的缘由、标准以及目的,可以在《论诗三十首》中的前两首里找到答案。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针对宋金诗歌的某些弊病以及“伪体”盛行的现象,诗人推举《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并将其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

他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都是风雅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他愿以“疏凿手”为己任,辨明正伪,宣扬并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风格传统。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句表明,诗人推崇、欣赏曹植与刘桢二人雄壮的诗风。

以曹、刘二人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是恰如其分的。

此诗下句说“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刘越石即刘琨,钟嵘评刘琨之诗为:“其源出于王粲”“自有清拔之气”[1],另外,刘勰认为刘琨的诗具有“雅壮而多风”[2]的特点。

诗人如此标举,实则是表达对曹操与刘桢所代表的质朴刚健、梗概多气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的推崇。

与诗人所推崇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相对的是文辞华丽、艳情绮靡的齐梁文风。

诗人十分反对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诗作。

我们引用其诗第三首与第八首或可证明,即:“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元好问以张华之诗为例,表达其对文风绮靡婉丽,作文为博名声,缺乏建安风骨之诗的反感。

以此说明诗名是否出众不能作为评价诗歌“正体”与否的标准。

至于温庭筠、李商隐二人的诗作,与张华相较而言,更加婉约绮靡,似乎丝毫找不到建安风骨的影子。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诗歌创作主张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诗歌创作主张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诗歌创作主张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诗歌创作主张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金元时代重要的论诗诗。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

金兴定五年进士,曾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官。

金亡不仕。

编金人诗为《中州集》(十卷),有《遗山集》(四十卷),《金史》卷一二六《文艺》有传。

是金、元二代最杰出的诗人。

以绝句诗的形式论述诗歌创作和理论问题,即所谓的“论诗诗”,滥觞於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这以后各种形式的“论诗诗”风行起来,韩愈的《调张籍》、戴复古的《论诗十绝》,直至清代的钱谦益、王士祯、袁枚、赵执信、赵翼、近代丘逢甲、柳亚子、陈衍等等,作者很多,数量极大。

从内容方面说,有阐述诗歌理论的,有偏重于作家作品品评的。

唐以后,“论诗诗”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于:作为金代的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对我国诗歌创作在唐以后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正本清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论诗三十首》之作,很明显地继承了杜甫《戏为六绝句》的精神。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最后一首的结尾,曾经提出过“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著名主张。

“伪体”即以《诗经》《风》《雅》为代表的正体之反。

杜甫提出这一主张,是针对当时诗坛的齐梁遗风而言。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元好问,在宋诗的流弊影响着金代诗坛的情况下,以当年杜甫所进行的“别裁伪体”为己任,成为他那个时代的“诗中疏凿手”。

这正如《论诗三十首》(以下简称《论诗》)开宗明文所说的:“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诗是问的语气,实则以“疏凿手”自居。

“汉谣魏什”,泛指汉魏风骨的诗,“久纷纭”,即久纷乱,在后代逐渐失去了它的优良传统。

《论诗》中的每一首虽然所论各异,或正面的提倡,或反面的批评,都体现着一个鲜明的纲领,即力图恢复汉魏以后以至杜甫所代表的“正体”的优良文学传统,不赞成和批评以后诗歌发展中所出现的“伪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诗论观摘要:元好问的论诗观是针对江西诗派诗歌实践的弊端,提出了诗歌创作要以“诚”为本,以“情”为指归,崇尚“自然、真淳”的诗歌语言,主张复古反对变古,面对外族入侵的现实,在诗风上崇尚刚健雄浑的诗风。

这一系列诗论的提出,既有着现实意义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也有着指导作用。

关键词:以诚为本以情为指归自然真淳复古刚健雄浑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继承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以诗歌论诗的体式,言简意赅,同时又因三十首的篇幅而在表面上显得散乱无章。

因此本文结合元好问的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诗歌实践以及元好问其他文论著作对《论诗三十首》进行梳理,作一概括总结。

一、作诗以“诚”为本“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而矣。

何谓本?诚是也。

……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

三者相为一。

(元好问《杨叔能小亨集引》)”元好问推崇唐诗,因为唐诗知本,而本就是诚,就是指诗人内心的真诚,只有诗人内心真诚,付诸于言语实践所做出的诗才能打动人。

在其六中,所论述的就是一个作诗要有一颗真诚心的问题,“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这里用潘岳虽写出了《闲居赋》这样表达引退闲居之心的文章,但现实的政治仕途却参与了废太子事件,因此元好问感叹文章并不与人的道德品质相符,但是“文章宁复见为人”是有前提条件的,就如元好问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所说:“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之所以出现“心画心声总失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心“不诚”所导致的。

可见,元好问所提倡的诗歌是那些作者以真诚心来写作的,如若不如此,则诗歌就会“人之听之,若春风之过马耳,其欲动天地、感鬼神,难矣。

”二、作诗以“情”为指归“虽然,方外之学(指佛学)有‘为道日损’之说,又有‘学至于无学’之说;诗家亦有之。

……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唐贤所谓‘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云耳。

《陶然集诗序》”。

这里,元好问点出“诗家圣处”在于“不离文字”而又“不在文字”,这是因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不离文字”是要通过文字来写出诗人之情,“不在文字”说明作诗不在于表面的语言,是以“情”作为指归的。

其五中也写到,“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阮籍的七十二首咏怀诗以隐晦见著,而元好问推崇阮籍则是因为从阮籍的笔下可以看出“高情”。

当然,上述的诗情不是没有节制的,而是要符合儒家所提倡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如其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所说:“唐人之诗,其知本乎,何温柔敦厚,蔼然仁义之言之多也!……而其阨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者故在也。

”这里,他将“温柔敦厚”也归为“诗本”,可以见出,元好问的诗论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后盾的,这一点在他的《论诗三十首》中也可以见出。

如其在其八中,“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以沈宋指代唐代宫体诗,其继承了齐梁年间的浮靡文风,而陈子昂标举复古的旗帜,一改初唐文坛的艳靡文风,依照范蠡平吴的功绩而得以塑成金像至于勾践座旁,元好问认为陈子昂之于初唐诗坛的功绩,也当为其塑金像来标举他对于扫除齐梁艳靡诗风所作出的贡献;其九中“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一句,用讽刺的手法表明自己反对诸多华丽词藻堆砌的诗。

而其十“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则指出反对的是排比铺张的诗。

元好问之所以反对这类诗风淫靡艳丽的诗,就是由于这类诗有违了“温柔敦厚”的诗本。

元好问所提倡的“诚”与“情”以及“温柔敦厚”都是针对诗歌内部所作的要求,是对创作者内心的衡量标准,是诗歌批评的根本所在,而由“诚”与“情”及“温柔敦厚”的内部规范则引出了对诗歌外部的具体要求。

三、诗歌语言崇尚自然、真淳若是诗人内心有“诚”有“情”,表现在诗作上必是语言的自然与真淳。

元好问之所以提倡陶渊明的诗,称其“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其四)”;捏出“池塘生春草”一句,称谢灵运的诗句是“万古千秋五字新(其二十九)”;又从音律的角度称赞了元结的《水乐说》,“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

(其十七)”都是因为这些诗人作诗的语言是自然而真淳的。

四、反对江西诗派的创作方法每一个文论的提出都是针对当时诗坛的诗歌实践、针砭时弊而得来的,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也不例外,而其所针对的就是以黄庭坚为宗的江西诗派。

而之前他所提倡的“诚”与“情”以及“自然、真淳”都是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病而提出的。

其二十九中直白地讽刺陈师道,“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而其二十八中更是直接道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很明白地表明了诗论是针对谁而设的。

“闭门”二字虽是黄庭坚在《病起荆江亭即事》:“闭门觅句陈无己。

”中写出,却被元好问选用,意在指明追求闭门造车而出的诗句,不关注社会现实,一味追求“书”、“理”,则会无“诚”、无“情”,语言也就不会达到自然、真淳。

其十一“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中“秦川(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暗合江西诗派,“亲到长安”暗合杜甫,整首诗以“暗中摸索总非真”讽刺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以“眼处心生句自神”来否认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点出江西诗派虽以杜甫为祖,却只会因袭模拟,没有真正学到杜甫诗歌的创作三昧。

五、复古与变古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一中开宗明义就指出,“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认为汉谣魏什才是诗中“正体”,而所谓正体指的就是诗三百,其在《陶然集诗序》中认为,诗经中的诗句“皆以小夫贱妇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见取于采诗之官;……盖秦以前,民俗醇厚,去先王之泽未远。

质胜则野,故肆口成文,不害为合理。

”其中“满心而发”指的就是有“诚”有“情”,“肆口而成”讲的就是语言的“自然、真淳”,而“民俗醇厚”、“先王之泽”指的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义之言”。

因此,元好问之所以提倡复古,就是因为在“汉谣魏什”中,江西诗派的弊病还没有出现,是其所处时代的诗作者所应学习的范式。

其二十七“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直接点明了自己复古的主张,郭绍虞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1]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p81中评道:“此首明言欧、梅甫能复古,而元祐苏、黄诸人,次第变古。

学元祐者废金陵犹可,废欧、梅则必不可。

”可见,元好问是主张复古的,一个“才”字点出了对元祐诸人的不满。

而这一首诗论反对变古还不甚明了,而在中其二十六中,便可一目了然,“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苏轼正以熔铸百家,神明变化,不免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

故元氏之所谓新,义重在变,言其变古太甚,不免离本太甚,破坏唐体,并失风雅古意耳。

”[1]元好问之所以将矛头直指苏轼,是因为苏轼变古太甚,虽然其本人的诗作比起江西诗派的诗作在因袭摹拟方面好上很多,但他却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开了先例。

正如元好问在其二十二首中所云,“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虽然,认为诗歌到了苏黄手中为之一变,然而往往是变古的同时也就会失了本,作为变古的先驱者,由于其汲取了古风的长处又结合了自身的创新,因而能够做出好诗,而作为丢掉古风一味追求变古的后来者,因放弃了古风中好的一面,一条变古的路走到底,便会出现偏颇,走入变古的死胡同中。

宗廷辅在《古今论诗绝句》中对其二十二评道:“自苏、黄更出新意,一洗唐调,后遂隋风而靡,生硬放佚;靡恶不臻,变本加厉,咎在作俑,先生慨之,故责之如此。

”[2]事实上,苏、黄的诗在文学史上仍有其可为后来者道的作品,而元好问之所以否定二人,还是因为两人“咎在作俑,先生慨之,故责之如此。

”元好问所主张的复古,有两个古,一个是诗三百,还有一个就是唐诗,而其在《杨叔能小亨集引》又说,“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将唐诗推高于《诗经》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郭绍虞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中引了《杨叔能小亨集引》的一句,“贞祐南渡后,诗学大行,初亦未知适从,溪南辛敬之,淄川杨叔能以唐人为指归。

”接着又评论道,“贞祐在兴定前,可知正是唐诗学大行之时。

元好问处其间,应当是深受这种风气影响的人,所以他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自称:“予亦爱唐诗者,唯爱之笃而求之深,故似有所得。

”而实际上,从以“诚”为本,以“情”为指归的角度来看,唐诗与诗三百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元好问主张的复古仍旧是一个“古”。

六、崇尚刚健雄浑的诗风“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是《论诗三十首》中的第二首诗,元好问标举了曹植和刘桢诗歌,也就是标举了建安风骨,而刘琨的诗也以诗风悲壮而闻名,以刘琨与曹刘两人并举,就是标明了自己推崇刚健雄浑的诗风。

其三“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这首诗以曹操的《龟虽寿》与张华、温庭筠和李商隐作比较,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温、李新声亦如此,一个“恨”字也表明了元好问的态度,反对儿女情多、柔弱纤丽的诗风。

而这种诗风的崇向,也与元好问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于丁丑岁三乡作,翁方纲《石洲诗话》中说:“金宣宗于元年丁丑,先生二十八岁。

自贞祐三年乙亥,蒙古兵入金燕都,四年丙子先生自秀容避乱河南,至是岁寓居三乡。

”也就是说,《论诗三十首》是作于外族入侵,半壁江山沦陷的避乱时期。

如其七中所写:“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后人多以为是元好问赞赏《敕勒川》一诗的语言自然、真淳,而其中,中州指的是中原地区,也就是今河南省一带,翁方纲《石洲诗话》中说:“中州云者盖斥南为偏安矣。

”其实,元好问在这首诗中还含藏有一份爱国情怀,希望中州也能出现英雄人物,直逼敕勒川,也就代指了入侵的蒙古兵。

其二十五“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以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再游玄都观〉小序》刘禹锡)”这种故地重游而物是人非之感,来表达了自己的兴亡之感。

这种面对国家战争失利,外族入侵局面而产生的气节,促使元好问崇尚刚健雄浑的诗风,成为批评诗歌的一种标准。

由以上六点可以看出,元好问的论诗观是针对江西诗派诗歌实践的弊端,提出了诗歌创作要以“诚”为本,以“情”为指归,崇尚“自然、真淳”的诗歌语言,主张复古反对变古,面对外族入侵的现实,在诗风上崇尚刚健雄浑的诗风。

这一系列诗论的提出,既有着现实意义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也有着指导作用。

注释:[1]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第81页[2]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第73页参考文献:[1]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2]翁方纲·石州诗话[3]元好问·杨叔能小亨集引作者简介:张浣纱(1986.10-),女,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