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

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教学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接着电脑出示挂图)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

(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案例分析随着教育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第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数学发展。

案例一:加法与减法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正在学习加法和减法。

在一堂课上,老师教授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了加法的意义。

接下来,老师出了一道题目:“3 + 2 = ?”,然后请小明回答。

小明思考了片刻,然后大声回答:“等于5!”小明在这个案例中展示了他对加法概念的理解以及他的计算能力。

不仅如此,老师在同一堂课上还教授了减法。

她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减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随后,老师出了一道减法题:“7 - 3 = ?”。

小明仔细思考后回答:“等于4!”,展示了他对减法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解决方法,逐渐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开始进行简单的计算。

案例二:形状与空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形状和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让我们来看下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在一节课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并鼓励他们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例如,老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然后问他们两个形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表达了他们对形状的理解。

接着,老师教授了识别和命名形状的方法。

她给学生们出示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图片,然后让他们说出这些形状的名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更加熟悉了形状的特征和命名方法。

此外,老师还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形状和空间的概念。

比如,在室外操场上,老师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然后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圆形的特征。

通过这些互动的活动,学生们对形状和空间的理解逐渐加深。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和实践活动,逐渐理解了形状和空间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命名不同的形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数学概念。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一:加法与减法的理解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但他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

案例描述: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了3个,那么小明现在还有几个苹果?解决方法: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小明起初有5个苹果,吃了3个之后还剩下2个。

这样,学生可以将减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即5-3=2,同时也理解了减法就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通过给予实际物品的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案例二:认识基本形状小红是一年级的学生,她在认识基本形状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

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基本形状。

案例描述:小红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形状各异的物体,她用手指着一个四边形的草坪问:“老师,这是什么形状?”解决方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体形状,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描述不同形状。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告诉小红,“这是一个四边形,因为它有四个边和四个角”。

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基本形状。

案例三:认识数字和数量小刚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上,对数字和数量的概念感到困惑,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他理解。

案例描述:小刚在课上问:“老师,什么是数字?什么是数量?”解决方法:老师可以给小刚举一个简单的案例,比如让小刚从1数到10,并让他用手指或者其他物品来表示数量。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1到10的数字,同时也明白了每个数字代表一种数量。

此外,老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结合进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概念。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引言】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促进他们对数的认知的发展。

【案例一:数的个数】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举办的数学游戏中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题是老师摆放了一排花瓶,小明被要求数出总共有几个花瓶。

小明开始逐个数,但很快他就搞混了,数漏了几个花瓶。

分析:小明在数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建立正确的数数思维方式,没有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数数。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引导小明使用数竖线的方法进行数数,一边读数字一边划竖线,这样可以帮助他更好地掌握数的个数。

【案例二:数的大小比较】小红和小刚在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的练习时出现了问题。

他们被要求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但他们经常弄混数字的大小顺序。

分析:小红和小刚可能对数的大小概念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正确的数的大小判断的基础。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比较图形大小、物体长度等实物来帮助他们理解数的大小概念。

同时,可以配合数字的大小排列练习,让他们逐渐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案例三:数的加法认识】小杰在进行数的加法运算时经常出现错误。

他对于加法的概念理解不清,经常将两个数字直接连接而不进行求和计算。

分析:小杰对于加法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加法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总和。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如水果、玩具等)进行加法演示,同时运用数学游戏来提高小杰的数的加法认识。

逐步引导他形成正确的加法思维。

【案例四:数的减法认识】小芳在进行数的减法运算时也存在困惑。

她常常将两个数字直接相连而不进行减法计算,或者在减法运算中忘记减法的规则。

分析:小芳对于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理解减法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差。

解决方案: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进行减法演示,同时结合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帮助小芳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案例一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加法运算,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运算的概念,如使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图形展示。

随后,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加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
案例二
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中的减法运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实物教具,如计数棒和抽象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效果:
经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减法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
(继续分析其他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案例〗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

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

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

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拍手。

)生11:分母和分子不不异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

我以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

如和,化成和,比通分红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评析〗建构主义以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通报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研究情境中被交流。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研究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协作与交流中充裕发挥了“研究共同体”的作用。

在协作与交流中,学生把本人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详细、清晰地辨别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籍上介绍的方法不不异,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

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不异的分数大小比较,普通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颠末讨论与交流,根据本人的研究经验划分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不异再比较以及接洽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篇一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

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

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习。

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可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上) 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二、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1角、1元(硬币)、1元(纸币)……评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下) 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 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实践活动三: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评析: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一直都比较调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作业分析.doc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作业分析.doc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作业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玩,那么老师们要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年级数学《小明的一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从整体上认识钟表,会用整时和半时描述一天的活动。

2、通过观察和动手拨一拨等活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知道要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了解整时和半时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倾听西华门的钟声二、说一说。

1、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四、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五、结合实践。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六、练一练。

1、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第3题:拓展提升。

观察大树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知道生活中除了钟表还有其他的记时方法。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小明的一天时针:又短又粗分针:较长较粗整时:分针指向12,半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两个数字的中间。

课后反思:本节课书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孩子们在理解整时和半时时会混淆,一开始有些孩子在画时针和分针时混淆,忘记时针比分针短,动手画时就忘记了,还有就是画半时时,比如说九时半,孩子们会直接把时针对齐9,正确是画在9和10中间,超过9一些,开始孩子们都是比较懵,经过练习后很多孩子终于明白,总结还是要经过多练习,才能巩固应用。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引言本文分析了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旨在探讨学生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数的认识某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存在困惑。

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他们对数字的大小和顺序认知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物品来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制作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排列数字,加深对数字顺序的理解;- 进行游戏活动,例如数数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二:简单运算另一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简单运算方面遇到了困难。

他们很难正确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教师采用了以下策略:- 使用图形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引入游戏和游戏化的研究方法,例如用卡片游戏来练加法和减法;-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三:空缺填补还有一个一年级学生,他在填补数字的空缺时经常出错。

教师发现他对数字的位置和顺序没有清晰的认识。

为了帮助他提高填补数字的准确性,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让他们通过频繁的练来提高对数字排列的敏感性;- 创造有趣的填空练,例如填数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填补数字的能力;-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小组填数字的游戏,相互研究和纠正错误。

总结通过对这些一年级数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案例分析目录一、课程概述 (2)1. 课程目标 (2)2. 课程内容 (3)3. 课程难点与重点 (4)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5)1. 直观教学法 (6)2. 情境教学法 (7)3. 游戏教学法 (8)4. 小组合作学习 (9)三、教学过程设计 (10)1. 导入(5分钟) (11)2. 认识新知(15分钟) (12)3. 巩固练习(10分钟) (13)4. 课堂小结(5分钟) (15)5. 布置作业(5分钟) (16)四、教学效果评估 (17)1. 学生参与度 (18)2. 知识掌握情况 (19)3. 培养学习兴趣与习惯 (20)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21)1. 成功经验总结 (23)2. 存在问题分析 (24)3. 改进措施与建议 (25)六、结语 (26)1. 对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展望 (27)2.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28)一、课程概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中,我们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概念、技能和思维能力。

本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游戏、实际操作、故事讲解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开始,逐步引入更大的数的概念、几何图形、时间、金钱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1. 课程目标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使学生理解基础的数学概念,包括数字、计数、加减运算等。

通过直观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初步感知。

培养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授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技巧,培养计算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大全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大全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大全五篇)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都格小学兰冬梅师:小猴摆了个水果摊,生意可好了,你看他又只剩一盒桃和3 个桃了。

这时,小兔走了过来,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就想买几个尝尝,就对小猴说:“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桃”。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猴一共有几个桃?生:一共有13个桃。

师:小猴有13个桃,小兔买了9个,还剩多少个桃?怎样列式呢?生:还剩4个桃,13-9=4。

师:13-9=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师:如果你是小猴,你怎样把9个桃给小兔呢?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桃,摆一摆。

学生操作:先摆10个桃,再摆3个桃。

师:在13个桃中去掉9个桃,该怎么拿呢?你能为小猴想想办法吗?同桌小朋友合作,先拿一拿,再说一说。

……交流。

师:你为小猴想了个什么好办法呢?生:从盒子中拿掉9个桃,盒子中还剩1个,外面还有3个,一共还剩4个桃。

生:我是这样想的,小兔要买9个桃,小猴先把10个桃给他,让小兔还1给小猴,跟盒子外面的3个桃合起来,就是小猴还剩4个桃。

生:先拿掉外面的3个桃,还缺6个,就从盒子里拿走6个,还剩4个桃。

生:我是一个一个地拿,拿走9个,小猴就还剩4个。

生:我是二个二个地拿,拿了8个,再拿1个,小猴就还剩4个桃。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你能按照你的拿桃子的方法来计算13-9吗?……师:鲸大哥听到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带着题目来到我们班级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做出鲸大哥的题目吗?生:有。

媒体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教师把题目按顺序板书:11-9=212-9=3……19-9=10师:鲸大哥带来的题目中还藏着一些小秘密,你们能把这些秘密找出来吗?小朋友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商量。

学生合作说一说。

生:我发现前面是11、12、13、……19排下来的。

生:我发现得数也是按照2、3、4、……10排好的。

生:我发现都是-9。

(师揭示课题:十几减9)……金合欢:我发现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概要本文档旨在分析一年级数学学科的案例,并探讨学生在这些案例中所面临的研究难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情况。

案例一:加法运算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加法题目:5 + 3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

然而,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不熟悉数字的读法和书写规则。

解决方法:-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实物教具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加法运算的过程。

-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练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加法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二:减法运算在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减法题目:9 - 4 = ? 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正确地填写答案。

同样地,一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

研究难题:- 学生可能不理解"-"符号的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可能对数字的大小顺序和计数方法还不够熟悉。

解决方法:- 老师可以使用图形和图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借用实物教具进行减法运算的模拟。

-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减法运算。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在研究数学时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和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研究困难。

参考文献暂无。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可以帮助一年级数学老师们更好地掌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店铺为一年级数学老师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上)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分类》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同种物品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逛超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超市购物吧!生:(非常开心地)耶!课件一:(动画)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商品整齐的放在柜台上,同学们愉快的在超市里购物。

师:看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啊?生1:超市的商品真多呀。

生2:超市的商品摆放的很整齐。

师:超市的商品是怎么样摆放的呢?生3:把相同的东西摆在一起。

师:你们说得真好。

师:同学们,像你们说的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呀,我们叫做分类,板书:分类。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中)二、小组活动,单一分类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类吗?生:(大声地)能!师:把学具袋的东西倒出来,把这些分分类。

比一比,看谁找得准。

(学生活动)师:现在我们有几个小组了,可每个小组缺个组长,请每个组赶紧选出一个最爱发言、声音响亮的同学当组长。

(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长说一说,你们小组都有些什么?师:你们小组的名字想好了吗?生:我们组的东西有各种图形,就叫图形类吧。

师:开动脑筋想一想,你们小组的这些东西还能再分类吗?(动手操作)师:我们来参观一下各小组分类的情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十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十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十章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买苹果小明去超市买苹果,超市里有红色和绿色两种苹果,小明想要买6个苹果。

他知道每个红色苹果的价格是5元,每个绿色苹果的价格是3元。

假设小明只能买红色或者绿色苹果,他应该如何选择才能使得支付的金额最少?解析:小明需要买6个苹果,根据题目可知,他只能选择红色或者绿色的苹果,而且每个苹果的价格不一样。

为了使支付的金额最少,小明应该选择价格更低的苹果购买。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价格,红色苹果的价格是5元,绿色苹果的价格是3元。

因此,小明应该选择绿色苹果购买,每个苹果的价格为3元,总共需要支付的金额为6乘以3等于18元。

案例二:小猫爬树小华养了一只小猫,他发现小猫很喜欢爬树。

有一天,小华注意到小猫从树底部爬到树顶共经过了6个枝节,而从树顶往下数,小猫经过了10个枝节。

请问从树底部到树顶共有多少个枝节?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小猫从树底部爬到树顶共经过了6个枝节,而从树顶往下数,小猫经过了10个枝节。

我们需要计算从树底部到树顶共有多少个枝节。

可以通过减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树顶往下数共有10个枝节,小猫经过了6个枝节,所以剩下的枝节数量就是10减去6等于4。

因此,从树底部到树顶共有4个枝节。

案例三:小明的铅笔盒小明的铅笔盒里有12支铅笔,其中有红色的、蓝色的和黄色的。

小明发现红色铅笔的数量是蓝色铅笔的2倍,黄色铅笔的数量是蓝色铅笔的3倍。

请问红色、蓝色和黄色铅笔各有多少支?解析:根据题目可知,红色铅笔的数量是蓝色铅笔的2倍,黄色铅笔的数量是蓝色铅笔的3倍。

我们需要求解红色、蓝色和黄色铅笔各自的数量。

设蓝色铅笔的数量为x支,则红色铅笔的数量为2x支,黄色铅笔的数量为3x支。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红色、蓝色和黄色铅笔的总数量为12支。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方程2x+x+3x=12。

解方程可得x=2,即蓝色铅笔的数量为2支,红色铅笔的数量为4支,黄色铅笔的数量为6支。

案例四:小明的水杯小明的水杯里有一些水,他用一个容量为120毫升的杯子往水杯里倒水,发现水杯中的水刚好满了。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一、案例背景。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是重要的基础内容。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学习1 - 10的数字认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

二、案例描述。

1. 课堂表现。

- 在教授数字“3”的时候,我通过展示3个苹果的图片,让学生们数。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数出3个,但是有几个学生数到2就停了下来,或者数了4个。

- 当我让学生们用小棒表示数字“5”时,有的学生拿出的小棒数量不对,有的多一根,有的少一根。

2. 作业情况。

- 在课后布置的写数字1 - 5的作业中,很多学生写数字的笔顺不正确。

例如数字“2”,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写,而不是正确的从上往下写半圆再写一横。

三、案例分析。

1. 学生认知特点。

-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

在数苹果和小棒的时候,可能因为周围同学的动作或者其他物品的吸引而分心,导致数错。

- 他们的空间感知和手部精细动作还在发展阶段。

对于数字的书写笔顺,由于手部肌肉控制不够精准,难以准确按照要求书写。

2. 教学方法。

- 在课堂上,可能展示图片和让学生操作小棒的方式还不够生动有趣,没有充分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 对于数字书写的教学,可能示范的次数不够多,没有让学生充分观察和理解正确的笔顺。

四、解决方案。

1. 优化教学方法。

- 在数物体数量的时候,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比如“找朋友”,让数字和相应数量的物体成为朋友。

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 对于数字书写,增加示范次数,并且在黑板上用较大的字体、较慢的速度书写,同时让学生在空中跟着比划,然后再在本子上写。

2. 个别辅导。

- 针对那些在课堂上数错和书写笔顺错误较多的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五、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在后续学习数字6 - 10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数物体数量方面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在数字书写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

一、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章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中,我们将进行一系列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案例一:小明买水果小明去市场买了3个苹果和2个橙子,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每个橙子的价格是1.5元。

请计算出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解析:小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所以3个苹果的总价是3 * 2 = 6元。

小明买了2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1.5元,所以2个橙子的总价是2 * 1.5 = 3元。

因此,小明一共花了6元 + 3元 = 9元。

案例二:小红分苹果班级里有20个学生,小红带来了60个苹果,她想把苹果分给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到几个苹果呢?解析:小红带来了60个苹果,班级里有20个学生,所以每个学生分到的苹果数量是60 / 20 = 3个。

案例三:小华的钱包小华的钱包里有12元,他买了一本数学书,花了2元。

请问小华还剩下多少钱?解析:小华的钱包里有12元,他买了书花了2元,所以小华还剩下12元- 2元 = 10元。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中,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运算和思考。

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案例问题,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购物案例,让他们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计算出总花费、找零等等。

总结: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第二章,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而且,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案例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可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二、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1角、1元、1元评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用哪一张钱付?.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你还有其它方法吗?总结出1元=10角.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实践活动三: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评析: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1. 数字认知能力的提升数字认知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可以帮助一年级的学生提升数字认知能力。

例如,在一堂课上,教师可以使用彩色的数字卡片让学生从小到大排序,并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发展起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数字的故事,并要求学生听故事后进行数字的排序和添写等操作。

2. 数字运算的初步学习在一年级的学习中,数字运算是一个关键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操作,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培养正确的运算意识和运算技巧。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图示工具,如实物模型或计数器等,让学生进行数字的加减法运算练习。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解答,并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

3. 几何图形的认知与分类几何图形是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分类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图形卡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图形,并要求他们通过比较和分类的方式将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描述每种图形的特征和属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 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是一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活动和统计图表的制作,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并记录下每个同学选择的水果种类。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柱状图的形式展示每种水果的选择情况,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 时间与日历的认知与运用时间和日历是一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时间和日历的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时间观念和日历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时间和日历进行计算和答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制作日历卡片或时间轴等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时间和日历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表现:“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

“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
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
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
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使
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例如,在苏教版第一册教学认识钟表时,我是这样设计进行的: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大家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打一物)
2、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钟表的作用可真大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3、欣赏古今钟表图片: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钟表的图片,一起来
看看吧!(课件演示
小结: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钟表,给生
活带来了方便,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了,今天我们就来和时间
赛跑,比一比看谁在有效的时间里学的本领最多.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课件定格在其中的一个钟面上)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时针
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照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用手势比划
一下,
2、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你会看时间吗?我们来看看小红和小明两位小朋友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生活情景图略)
(1)与同桌说一说小红什么时候干什么?(分别出示)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
(4)设计猜谜: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时整?六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
2、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
课件出示主题图,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几时”我们可以用汉字“时”表示,还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同时出现两种写法)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和老师的对照一下,看看写的对不对.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用屏幕出示两张图,比比看谁写的又对又快?
产生疑问:“怎么两个都一样?”
师:你发现什么了?(同位讨论)
[时针要在钟面上每天转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10时,因此,要
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拓展了学生视野,使
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认识大约几时
(1)课件:两个钟面的时间都正好是7时吗?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的时间吗?
(2)教师适时小结,7时不到一点,7时过一点,都是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
发现认读的方法,认识大约几时.)
(3)练习,说一说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拨大约2时生动手拨.
总结:分针接近12,时针接近几时,就是大约几时.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修钟表王老师家来了一批调皮的小客人,他们把王老师家的钟呀给弄坏了,指针给弄丢了,你能帮王老师修修这些钟吗?
2、找朋友中,24个小朋友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还
有钟面),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放找朋友的音乐)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在这40分钟里你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学生在动手做一做,小组说一说,全班一起动一动的过程中,体会
自主学习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