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阅读教学
文学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文本解读、教学方法、课程 设计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文学素养。
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
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施方式:讲解、示范、小组讨论、个人阅读等
课堂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通过测试、观察、学生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估
课堂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进 度和难度
阅读教学的实施方式:课堂讲解、 小组讨论、独立阅读、课外阅读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 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表 达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的发展
古代阅读教学的形式:以朗读和背诵为主,注重记忆和积累。 古代阅读教学的目的:培养文人士子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古代阅读教学的教材: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同时也有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古代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感悟。
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情况 课堂氛围和师生互动情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匹配度
反思教学目标评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衡量,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 求。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是 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灵活,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 习过程,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添加项标题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阅读教学将更加注 重个性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添加项标题
批判性思维培养:未来的阅读教学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反思教学评价: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客观、全面,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 学习情况和进步。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源泉,是文明的传承。
几千年来,书籍一直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思想的主要途径,而整本书阅读更是人们学习、思考、沉淀的重要方式。
那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演变的呢?整本书阅读的前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竹简和纸质书籍。
在中国,最早的书籍是以竹简为载体的,这种古老的书籍形式包括《尚书》、《诗经》等经典,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智慧。
随着纸张的发明,书籍的形式得到了革新,整本书阅读方式也逐渐成型。
古代士子通过阅读经书来学习知识、修身养性,并通过考取科举来谋求官位,整本书阅读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本书的制作技术逐渐完善,印刷术的发明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整本书阅读的普及。
在欧洲,古老的手抄本逐渐被印刷术所取代,书籍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整本书阅读成为了广大民众获取知识和娱乐的主要方式,各种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纷纷面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书逐渐崭露头角,整本书阅读也拥有了新的载体和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电子书,不再受制于实体书籍的限制。
电子书具有存储量大、便携性强、阅读体验好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整本书阅读在电子书的推动下,呈现出了新的活力,成为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娱乐放松的主要途径之一。
尽管整本书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其核心精神并未改变。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方式,是一种对知识的深度探索和思考。
它要求读者专注于一本书的阅读,深入理解书中的内涵,思考书中的问题。
整本书阅读可以培养读者的专注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提高个人素养和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与碎片化阅读不同,整本书阅读更加注重对一个主题、一个故事或一个观点的全面理解。
它能够帮助读者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启示和体验。
整本书阅读也有助于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和理解,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
阅读对于教育的意义
阅读对于教育的意义摘要:一、阅读的重要性1.丰富知识储备2.提高思维能力3.培养审美情趣4.塑造良好品格二、阅读在教育中的作用1.提升学习成绩2.培养创新能力3.提高综合素质4.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2.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四、家长和学校在推动阅读方面的责任1.家长要重视阅读的重要性2.家长要陪伴孩子共同阅读3.学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4.学校要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五、结论1.阅读对教育的意义不容忽视2.培养阅读习惯受益终身正文:阅读对于教育的意义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领域,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既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审美情趣,塑造良好品格。
那么,阅读在教育中究竟具有哪些意义呢?首先,阅读能够提升学习成绩。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学科知识,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
研究表明,热爱阅读的学生往往在学业上表现优异。
其次,阅读能够培养创新能力。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和想象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开拓思维,激发创造力。
此外,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拓展视野,提高沟通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家长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
其次,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知识水平,为他们挑选合适的书籍。
再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最后,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高效地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学校都要承担起推动阅读的责任。
家长要重视阅读的重要性,陪伴孩子共同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学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学校还要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总之,阅读对教育的意义不容忽视。
什么是阅读教学
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1. 阅读教学的意义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时代,阅读能力对于个人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通过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何快速浏览和查找信息、如何分析和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理解和思考的过程。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最后,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是学生长期受益的保证。
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和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习惯。
2. 阅读教学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有机的过程,需要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基础阅读到综合阅读的发展。
(2)因材施教原则: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特点,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方向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3)综合性原则: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除了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能力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开放性原则: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提供广泛的阅读材料和信息渠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文本的原生价值、教材价值、教学价值
文本的原生价值、教材价值、教学价值如果将教材文本的原生价值、教材价值和教学价值作一番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将文本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的教学误区,还可以有效避免将单元内所有篇目上成面目相似的“同质课”。
关于文本的原生价值,王荣生老师有过论述:“它们(文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
这些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信息价值,称之为‘原生价值’。
”胡立根老师进一步指出,作为社会阅读客体的文章,它们的原生价值就是信息传输价值。
这些信息传输价值分三类: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
无论如何分类,信息价值是总价值,人们阅读社会文本就是为了获取信息。
文本的教材价值,是根据教材编者在国家育人方针政策和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和学生心智接受能力的实际,创造性地将社会文本的原生价值中的部分价值保留和增值,这些被保留、被增值的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价值(“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这样的话是不是一种灌输方式的潜台词?)就是文本的教材价值。
文本的原生价值是教学价值的源头活水,教材价值是教学价值的重要参考,三者既有重合又有疏离,这说明三者之间是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而其中的“疏离”恰恰就是语文学科的特质所在。
文本的教学价值的建构来自于对于文本解读、课程标准、学生学情三者的综合考量。
以文本为基础,以课标为基准,以学情为依据。
特别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正确的做法或许是:从教材价值中发掘、提取核心的教学价值,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品质。
而教材文本核心教学价值提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是“这一班”乃至“这一个”学生的学情。
文本的教学价值始终要关注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本的教学价值还要“这一单元”的目标,与其他的文本学习,形成系列、序列,形成具有连续性的课程动作。
简述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简述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智能理论: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具备不同的智能类型,除了阅读和写作等语言智能外,还涉及到空间智能、逻辑智能、社交智能和记忆智能等方面。
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
2. 主动阅读策略:主动阅读策略是指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分析、归纳等方式来理解和记忆阅读材料的方法。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被动地阅读文本,而主动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能和方法。
3. 交互式阅读:交互式阅读是指学生与教师或文本之间进行互动的阅读方式。
通过提问、讨论、解释等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
4. 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是指学生通过分析、评估、反思等方式来理解和评价阅读材料的方法。
批判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能和方法,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5. 动态文本教学:动态文本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参与、互动、探索等方式来理解和应用文本内容的教学方式。
动态文本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新理念,阅读教学还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阅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水平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材料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 情境阅读:将阅读教学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跨学科阅读:将阅读教学与跨学科教育联系起来,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并将其应用到不同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多媒体阅读: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率。
拓展:除了上述新理念,阅读教学还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评估方式: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问答、讨论、实验等,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从“鉴赏者”到“解读者”
从“鉴赏者”到“解读者”作者:吴国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4年第02期摘要:日常阅读教学,不少运用理论术语鉴赏文本,侧重语言形式的创新,只关注关键语句,往往忽略了作者的创作心理与创作历程,无法解析出文本的独特内涵,甚至与文本整体意蕴产生矛盾。
本文提出,贴近作者创作的心理,尝试经历作者的创作过程,更准确的理解文本,从而推动阅读教学从“鉴赏者”向“解读者”转向。
关键词:鉴赏者;解读者;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我们习惯从鉴赏者的角度,分析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和效果,却不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不写那些),为什么这么写(不那么写)。
后者我称之为“解读者”的角度。
鉴赏者往往思索文本体现了一种什么文学理论,有时为了贴近理论,会不自觉地扭曲文本的本意;而解读者则是尽可能的思索文本是怎么写出来的,期待和作者一样经历创作的过程。
一、鉴赏术语并不能解决“这一篇”的问题“诗在字前”,是说诗思在文字(诗歌)之前,凭文字去把握诗思是很难的;而“论在文后”,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概括是在文学形成之后。
运用这些文学理论去鉴赏文本,会不自觉地将这一篇文本与代表文学理论概念的另一篇文本同化了,从而忽视了这一篇文本的独特内涵。
比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被视作文学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
但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类关于动静关系的辩证认识,其实是从主观与客观的不同角度来说的,所谓的静、幽只是主观上的心理感受而已。
“以动衬静”并不是文学的铁律,不适用于很多描写动的诗句。
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鉴赏为例,如果说此句以动衬静,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美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看上去很合理,但并不恰当。
狗吠与鸡鸣,本身就是田园中常见的自然而然的景象,充满农村生活的气息,“狗吠深巷中”可以想见村巷的模样,“鸡鸣桑树巅”又有趣又可爱,这些使诗人感到亲近,也是诗人喜爱田园的原因。
诗人写下它们,并不是为了表现田园的宁静,诗人也不只是喜欢宁静的田园。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普通读者群体中,整本书的阅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传统而又浪漫的读书方式。
它的前世是阅读传统的书卷,而它的今生则演绎出了一部分人追求纯粹阅读体验的心路历程。
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反映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演进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整本书阅读的前世,可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诸子百家中,类书体的理论著作被称作书,如《易》、《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书籍流传了几千年,仍旧饱含哲理深意,成为历代读者追寻真理的载体。
此外,作为经典阅读的代表,唐宋以后的全书式阅读愈加兴盛。
在这一时期,诸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先后问世,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
整本书的阅读成为人们闲暇时的重要娱乐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产业的发展,整本书阅读不再只是寡妇闲居、读书人消磨时光的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更为亲民、普及的知识获取方式。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图书经过正式出版后,被推向市场,供普通读者购买阅读,整本书阅读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泛。
在这个时代的阅读中,整本书阅读成为了一种私人化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打开书页,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
虽然整本书阅读因其独立、自主的特点,被广泛接受,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网络时代,即使读者下载了某个应用或购买了名著电子版,却也可能因为用户切换、过期、丢失等原因而变得不稳定或消失。
同时,网上购买书籍、数字图书阅读等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然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整本书阅读都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让人们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以此带动读者思考,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在这个语言即文字的时代,整本书阅读依然重要,它代表了人类传统文化和智慧的发展方向,保持了文字的魅力和独特性。
总之,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和发展变迁,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书籍阅读的深度追求和对于知识的渴求。
从师生关系看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
龙源期刊网 从师生关系看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作者:李娟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09年第07期先看三十年前的关系。
当时生活水平普遍不是很高,能吃饱就行;精神文化方面,一个月能看个电影就很好了,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视机,学生要想了解外面的信息,除了靠上辈人的传递,此外就是老师的讲授和教科书上的内容。
因此,那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单一,就是学生尊重老师,对老师毕恭毕敬。
再看十年前,那时社会已经开放很多,我国的经济正大踏步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等接受更多新鲜的信息。
随着“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高,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
那时只要进了大学就会有个好的工作,有较高的收入,衣食无忧,过上“小康”的生活。
而大多数父母认为要想进入好的大学,只能依靠老师,老师比自己懂的多,对老师非常尊重。
父母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子女,给子女带来了压力和学习的动力。
那时候,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简单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接触交流的时间并不多,师生关系也不是很亲密。
甚至很多学生怕老师,以至于不敢和老师交流;遇到老师找自己谈话,心里就紧张得要死。
如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文化样式也越来越多,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拓宽,思维的个性也在不断得到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的自信心空前膨胀,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不再那么敬畏,在尊重之余带着一丝挑战和叛逆,甚至是挑剔。
师生由原来的上下位关系逐渐走向平等,有些处理不好的甚至走向了对立。
而家长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这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压力。
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在变重,师生之间的摩擦也在增多,体罚事件和虐师事件屡见不鲜。
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现在学生追求的“自由平等”师生关系,可以看出三十年来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阅读策略”,为什么教,怎么教——统编本教材四个“策略单元”的价值分析及教学建议
“阅读策略”,为什么教,怎么教——统编本教材四个“策略单元”的价值分析及教学建议作者:蒋军晶,林海华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第10期蒋军晶,林海华我喜欢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忙,让所有学生忙,让所有学生忙探究。
——蒋军晶2006年,赵镜中教授作为台湾小语会的理事长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并担任评委。
在我们一窝蜂地对那些获得一等奖的“优质课” 习惯性赞美并挖空心思挖掘亮点的时候,赵教授发出了“教课文”还是“教阅读”的追问。
教授追问并不是刻意想否定什么,教授追问只是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很多“优质课”的教学价值需要重新审视。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发现,这些“优质课”大多都是在“教课文”,都是侧重让学生学会这一篇文章里的“生字新词”等语文知识,侧重让学生读懂这一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围绕“这一篇”展开的,仅仅是“这一篇”而已。
而赵教授希望藉由“这一篇”来“教阅读”,也就是在帮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习得一些阅读的策略、方法,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赵镜中教授“追问”之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教阅读”,关注“阅读策略”。
这种关注,有的是理论上的探索,有的是实践中的尝试。
大家开始思考什么是“阅读策略”。
其中,《阅读辞典》是这样阐释的: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
这样的关注与实践慢慢也“投射”在教材的编写上。
今年秋季,全国一至六年级都开始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跟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一个非常明显的改变,就是教材开始关注“阅读策略”的教与学。
一、特设四个“策略单元”是教材的大胆尝试这是教材的一个“巨大进步”。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可以是让学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例子;可以是学生学习表达、学习写作的例子;也可以是学生学习阅读策略的例子。
从这一点来说,统编本教材无疑是将教材的“例子”理念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读教学实录《皇帝的新装》、《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有感
读教学实录《皇帝的新装》、《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有感三点最深的感受:1.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看的,还是写给成人看的。
一个一辈子都读童话的人,他的内心,他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2.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前提是老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四个核心素养。
一线老师的教学。
如果牛奶和面包还吃不起,就先两碗稀饭加一个馒头,把“双基”落实好。
如果学生基础还不错,你自己素养也不错,能把三维目标体现到位,也很了不起。
如果有条件、有能力按照新课标要求去追求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最好。
3.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丰富的积累,要有多样的语言活动。
课堂教学要尽量控制分析,让学生去感受,要顺着学生阅读的原初感受,带着学生往前走,而不是把你读到的参考书上的东西和标准答案塞给学生。
一位语文老师不管你怎么上课,只要你始终在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你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差,你学生的成绩也不会差。
备课时,你就想两件事,要么就是让学生积累语言,要么就是让学生运用语言。
要培养核心素养,探索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并不能无视学科核心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两个具体收获:1.通过阅读《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我学到了在文学作品里一种常见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叫场景叠加。
这样的手法不是外国特有的,中国的作品里也常有。
《水浒传》里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七擒孟获;《红楼梦》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
没有阅读这篇教学实录时我只知道这样的情节和数字有关,但是,今天是第一次知道这种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名字叫场景叠加。
场景叠加,一定要在相同中写出变化。
用相似的场景、相似的内容来构成情节,同时又在相似的场景中写出丰富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最丰富的就是不同人的心理。
2.在本篇童话中,皇帝的心理变化最丰富,最复杂。
如果按照我们常规的教学,带领学生从文中找相应的句子,也能够体会到皇帝的心理变化。
而黄老师却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以皇帝的口吻写一段独白,看看谁最能写出皇帝复杂的心理变化。
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教学一直被视为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人文风景以及各种价值理念,从而受到情感和态度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
没有阅读兴趣,学生就不会愿意主动去接触阅读材料,更谈不上去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
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读物类型,丰富的阅读体验以及个性化的阅读指导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
只有在有了广泛的阅读兴趣之后,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二、精心设计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选择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思维习惯的阅读材料。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积极向上和感人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如《小王子》、《哈利波特》等。
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真实人生的励志故事,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这些阅读材料的精心设计,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内心的情感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除了阅读材料的选择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在阅读材料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并且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笔头表达自己对于所阅读材料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深度思考和表达,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四、注重情感体验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阅读教学的设计原理
阅读教学的设计原理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阅读教学的设计原理,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应用这些原理。
一、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真正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指导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阅读水平组,针对每个组别设计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
这样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材料中有所收获。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和活动。
比如,可以选择与学生喜欢的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俱乐部、阅读分享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有趣的阅读体验。
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们将更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应该向学生介绍和培养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见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关键词标记、问题解答等。
通过训练和练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这些策略,并在实际阅读中灵活运用,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提供反馈和指导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反馈和指导对学生的阅读提高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准确的反馈,指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提示。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个别交流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阅读材料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修正错误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纠正阅读中的问题,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教师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阅读的意义与价值教师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导语: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作为教师,阅读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师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并介绍一些教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一、阅读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的引路人,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通过阅读,教师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专业素养。
阅读能够帮助教师建立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阅读培养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
阅读可以帮助教师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可以学习到优秀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从而准确、生动地传递知识。
同时,阅读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自信、清晰地讲解。
三、阅读拓展教师的思维能力阅读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书籍,可以让教师接触到不同的观点、见解和经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激发创新思维。
同时,通过阅读,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四、阅读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教育是创造的过程,而阅读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通过阅读,教师可以接触到各种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科技创新,这些都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
阅读可以给教师带来新的思路、新的启示,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1.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教育类书籍、学术期刊、经典文学作品等。
2.制定阅读计划。
教师可以制定每周或每月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并将阅读纳入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3.做好读书笔记。
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起源
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起源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的设计离不开对其起源的了解。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探究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起源。
1. 古代英语阅读教学古代的英语教育以语法和写作为中心,阅读教学并不被重视。
学生主要通过背诵文本和阅读词汇表来提高英语水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英语阅读教学逐渐得到重视。
2. 阅读教学的革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懂得英语的教师开始实施更加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
其中一位重要人物是美国教育家Sarah Louise Arnold,她在奥本海姆实验学校开展了一项成功的阅读教学项目,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3. 教育心理学的贡献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阅读教学设计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支持。
心理学家Jeanne S. Chall提出了阅读课程模型,强调了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发展阶段和阅读能力的调整。
这一模型引领了后续的阅读教学设计。
4. 阅读教学设计的现代发展在现代,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讨论和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利用技术手段也成为了现代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例如使用电子书、在线资源和学习平台。
5. 未来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强,未来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阅读能力。
学生将有更多机会阅读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文本,从而扩大他们的全球视野。
总结: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革新与发展。
现代的阅读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理解能力培养,同时结合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着重于跨文化阅读和利用技术手段。
这些发展都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全球视野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注: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格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
080研究探索浅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杨进虎[关 键 词]整本书阅读;前世今生自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整本书阅读教学与研讨”这个词便频繁地出现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各种场合。
各种培训会上、各种研讨课上,语文老师们讨论的似乎都少不了一个词——整本书阅读。
为了更好、更快地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相关要求,更有力地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我们有必要梳理“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
一、古代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
我国在私塾、官学、书院等教育教学模式下的各种阅读,基本上都属于整本书的阅读。
我国古代的蒙学读物大多是整本的书,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当时的师生就以此展开基本的读写训练;我国科举时代更是将“四书”“五经”作为经典教材,对儒家文化,乃至我国社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近现代中国的“整本书阅读”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后,胡适先生早在1920年就为中学生阅读列出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他认为“与其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不如看《史记》的《四公子列传》;与其读苏轼的《范增论》,不如看《史记》的《项羽本纪》”,并在1922年为学生开列《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刊载在当年《读书杂志》第七期上),主张用“看书”代替“讲读”,且要看整本原著。
1923年4月,梁启超为达到读书、治学、为政相统一的目的,从文言阅读的角度推荐了整本书阅读的书目《国学入门书要目》,并形成《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上课讲义。
钱穆先生对此极为欣赏,他认为,梁启超这一个书目及其读法,较之百年来陈灃、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诸人的意见,全要高明得多;在这十几年来,还没有比梁启超更高明的指导读书的新方案出现。
令人意外的是,钱穆先生此番评论没有提及胡适先生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其实,按照刘梦溪先生的说法,梁启超在开列自己的书目同时,对“胡目”还做了尖锐的批评。
阅读文本的“前世今生” 体会人物的“主次关系”——《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及说明
阅读文本的“前世今生” 体会人物的“主次关系”——《三
打白骨精》教学设计及说明
方彬
【期刊名称】《教育视界》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正>【设计理念】经典名著与学科文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联系的,只要达到融合的境界,学生就能以"文本"延展更多的阅读实践,丰富他们经典阅读的体验。
《西游记》进教材,走进了学生的阅读生活。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到融合的境界,学生就能以"文本"及文本的"前世今生",以"小说人物"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初步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文学表现特点,以此丰富儿童的阅读活动。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方彬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J], 黄志娟
2.聚焦文体特点品味文本表达——《三打白骨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 [J], 赵娟
3.循序渐进巧引导——《三打白骨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说明 [J], 郑利;
4.感悟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不等关系》教学设计说明 [J], 赵春
5.电影《三打白骨精》中虚假的人物形象 [J], 张于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以《月光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例
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以《月光曲》的教
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例
许真真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22()12
【摘要】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确定,固然应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意图,同时也要考虑阅读的本质。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应以听懂作者心声为基本取向,要落实这一取向还须把握两大要领:一是全面领会编排意图,合理使用导学系统;二是确定任务,妙导方法,遵路识真走进心灵。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许真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倾听孩子心声让阅读教学充满乐趣
2.阅读教学目标的新发展与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语文新课程实践问题研究
3.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前世今生——以课例研究谈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三次转变
4.理性追寻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以《月光曲》重点段的教学为例
5.三点一线抓要素瞻前顾后定目标——例谈统编版教材阅读教学目标定位的基本范式与若干变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前世今生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是21世纪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
一、教什么――把握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而,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教课文――指向课文内容理解。
“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是就理解课文内容而言的。
关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定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其中,不乏对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繁琐分析。
长此以往,一学期下来,学生除了对一本语文书里20多个故事耳熟能详外,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提高,不仅学生不明白,老师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学生一旦离开这篇课文,并不一定能阅读同类的课文,更谈不上表达运用。
2、教语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
语言具有本体地位,只有实际理解并反复玩味作品“如何言”,才能真
正体悟和了解其“所言”。
(李维鼎先生语)可见,真正实现阅读教学课程内容的转向,就得呈现指向阅读教学表达方法的教学形态。
语文老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
二、怎么教――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那么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看看当下的语文课,即便教学同一篇课文,十位老师就有十种教法:擅长写作的,从写作入手;有语言学积累的,大谈语法修辞;喜好思辩的,则以颠覆批判为己任……这一现象折射出我们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贫乏,其教学形态往往落入就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窠臼。
1、依据课文,立足学科本位。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课程中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之外,更要加强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立足语文的学科本位,以语文的学科本位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强化语文的学科特征,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2、关注文体,着眼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中,除了一
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每篇课文都需要落实,教师还要根据每篇课文特定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正确把握选文的解读方法。
学习神话,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神话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的夸张,想象的天马行空;学习散文,就要感受作者用自由的文笔书写切身的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习寓言,就要了解作者用假托的故事来喻理的方式,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课文的寓意……
三、教得怎么样――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
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想教的内容太多、太散了,许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肯舍弃,什么都想教,结果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有教会。
老师还振振有词:“这个我早就教过了!”
1、“教过”≠“教会”“教过”与“教会”的不同在于:“教过”指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以教师为主体,将静态的知识或概念传授给学会;“教会”指动态的程序知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言语运用中习得能力。
“教过”是老师单向的教学行为,而“教会”是通过外在的言语活动转为学生自己的表达。
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止于“我已经教过了”,学生“应该听懂了”,以为自己教过一遍,学生听懂了就行了,考试前背一背,可以应付考试了,成为标准的“应试教
育”。
殊不知,“教过”、“听懂”尚需要深入考察,学生究竟有没有真正听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听懂了,有没有存在似懂非懂、有的人懂了有的人没懂的现象?即便所有的学生都“听懂”了,那他们“记住”了吗?能够“运用”了吗?
每位教师都须时常问问自己:我教过了,但学生学会了吗?
2、“认识――实践――运用”的学习过程。
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掌握、巩固、提取和运用。
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劳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学生只有拾级而上,方能顺利到达。
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老师就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通过“认识――实践――迁移”这样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关注“认识”,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低要求。
在交流、讨论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对知识明了。
我们尤其要关注“每个学生”,若发现有似懂非懂、有人没懂的现象都应该及时诊断,及时辅导;其次,在文本的语境中去运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这种阅读方法;再次,出示一个新的语境,用上刚刚学习的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尝试去运用。
如果我们每节阅读教学课,都有意识地用“认识――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来
组织教学,那么阅读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十年新课改,阅读教学价值的三次转向,让语文课程的性质日益彰显。
对阅读教学的科学审视与理性建构,必须尊重语文的学科特征,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迥异及认知能力的差异作为我们教学过程的现实空间。
如能这样,我们对阅读教学的理性自觉,无疑又迈进了一大步。
【作者单位:太仓市实验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