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
(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
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②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
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枳实导滯汤主之。(枳实、生大黄、槟榔、山楂、神曲、川连、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⑧燥热化火,上干清窍
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翘荷汤主之。(薄荷连翘生甘草桔梗黑栀皮绿豆衣)耳鸣为主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为主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NO.1泻胃热
①大黄xx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第154条)
大黄xx泻心汤方
大黃二两xx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按】此时只有胃热,没有腑实。胃热气滞,故需要泻热消痞。黄连清胃热,大黄泻而去之。
②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病篇·第17条)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xx,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食已即吐”为胃热,胃热则气上逆,甘草引大黄入胃,泻则胃热去,胃热去则吐止。
NO.2泻心火
泻心汤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病篇·第17条)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xxxx各一两
上三味,以xx,煮取一升,顿服之。
【按】心火亢盛,迫血妄行。黄连清心火,引心火至阳明,大黄泻而去之。
NO.3泻膈热(后世)
凉膈散(《xxxx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炙)各二十两(12克)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6克)连翘二斤半(2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6~12克,加竹叶3克,蜜少许,水煎服;亦可用剂,水煎服。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尿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其特征性的表现为胸膈灼热如焚。
【按】证为膈热与胃热并重,实为栀子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的合方加减。栀子入膈,甘草入胃,将膈热引入阳明,泻而去之。
NO.4泻胆热
①大xxxx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第103条)
大xxxx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掰)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补充】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165条)
②xx加芒硝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伤寒论·第104条)
xx加芒硝xx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大枣四枚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按】大柴胡汤证和柴胡加芒硝汤证,有人理解为少阳阳明合病,即少阳兼阳明腑实;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少阳胆腑热结:用小柴胡汤将少阳胆热引至阳明,再大黄或芒硝等,泻而去之。
NO.5泻肝火(后世)
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当归(去芦头,切,焙)龙脑(即龙胆草)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分(各3克)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1.5克),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
功效:清肝泻火。
主治:肝经火郁证。症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柴胡车前子木通泽泻生甘草当归生地)加大黄会更好。
【按】用龙胆草、柴胡、黄芩等将肝热引至阳明,用大黄等,泻而去之。
NO.6泻膀胱热(后世)
①导赤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