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卫气营血学说
• 具體說,衛分證病位最淺,屬表證,病情 最輕,持續時間也短,治療容易。 • 氣分證病位進了一層,屬裏證,病情較衛 分證為重;雖然證情較複雜,熱邪逗留時 間較長,但正氣尚盛,抗邪力強,治療及 時每可戰而勝之,使疾病好轉痊癒。
•營分證與血分證,病位最深,病情危重, 熱邪步步深入,正氣節節衰退,若處理失 時,正氣不能敵邪,往往險證蜂起,危及 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營分與血分證雖有淺深之 分,但有時營分證的嚴重程度亦不比血分 證輕,如熱入營分涉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熱 閉心包證,其嚴重程度就不亞於一般血分 證。
• 關於痙厥動風之證,也有不同情況。 • 熱盛而動風者,可以在血分證階段出現, 也可以出現於氣營兩燔階段。 • 在氣營兩燔時正氣尚足,往往熱退風即定, 痙厥自止。在血分時正氣漸衰,熱邪深錮, 動風持續時間可能較長。 • 而虛風內動者,則多在恢復期陰液耗傷太 甚時才會產生,其來勢雖無實風猛烈但每 難速愈。
• 陰虛與陽虛之證,多在溫病恢復期出現, 此時正雖虛而邪已退,故病情尚較單純。 而亡陰與亡陽之證,則是氣陰衰竭,陽氣 欲脫的危候,生命垂危,急救措施,刻兩個主 要證候類型,多見於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的初期或後期。 •病機在營,治療以清營泄熱為主。但營分 之熱,多從氣分傳入,故在其初入營分之 時,猶可外透,使其轉出氣分而解。 •熱在營分不宜過用寒滯之藥,所以葉天士 說:「入營,猶可透熱轉氣。」這是從病理 機轉方面提出對病在營分的治療原則。
(三)邪在營分證
•營即營氣,運行於脈中,為血液中具有營 養作用的主要成分,故常與血合稱為「營 血」。具有「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 營養全身重要臟器的功能。 •營分證分由氣分證傳變而來,也可因表邪 乘虛內陷而成。臨床表現有發熱夜甚,口 乾不甚渴飲,斑疹隱現,煩燥或神昏,舌 紅絳,脈細數等。其中以神志改變及舌質 紅絳為熱邪入營的主要依據。
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
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
温热病是外感六淫,疫疠等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内经》中有关卫气营血的论述是指生理功能及其在人体中分布的浅深层次,张仲景《伤寒论》有营卫的病机与辩证理论。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内经》的基础上,并引伸仲景的表里辩证理论,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卫气营血辩证,它既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表示着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
因此卫气血营辩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1.辩别病变部位:卫分证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分证主里,病变部分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等;营分证是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多侵及心、肝、肾。
2.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3.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分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此种情况称为顺传;如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直传心包或营血,称为逆传;若一发病就在气分、营分、血分,为伏邪内发;传变过程中,卫分之邪去罢,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为卫气同病或营卫同病,气分之邪未解,而在营分或血分之见证,则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
传变与否,取决于病邪的类别,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和治疗护理是否恰当。
4.确定治疗原则:邪在卫分,宜汗解,驱邪外出;邪在气分,宜清热生津,既不能汗解,又忌用营血分药,不致引邪入阴,热入营分,用清营透热法;邪在血分,宜用凉血散血。
第一节卫分证治卫分病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
由于发病季节,病邪性质以及人体反应性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表现。
常见的有:一、风温表证(多见于流感、流脑等病的早期)。
主证具有卫分病的特征,但发热重而恶寒轻,并有鼻塞,流涕,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辩证多发于春、冬两季,由于风温外邪侵肺卫而发病。
温病卫气营血治则的临床运用
思考:卫气营血与心肺关系的理解: 思考:卫气营血与心肺关系的理解:不可认 为卫、气的病变只与肺有关,而营、 为卫、气的病变只与肺有关,而营、血的病变只 与心有关。例如,脾胃为人身的生化之源, 与心有关。例如,脾胃为人身的生化之源,与气 的形成、输布有很大的关系, 的形成、输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脾胃气分的病 变也很常见;又如脾胃主肌肉,亦与卫气相通, 变也很常见;又如脾胃主肌肉,亦与卫气相通, 如陈平伯说: 人身之中,肺主卫, 如陈平伯说:“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 薛生白在《湿热病篇》 本。”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也提出湿热病起 于脾胃,初起也可见“湿遏卫阳之表证” 于脾胃,初起也可见“湿遏卫阳之表证”,并认 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 为:“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可见并非 只有肺经才有卫分。我们习惯上常把肺卫并称, 只有肺经才有卫分。我们习惯上常把肺卫并称, 所以容易误解为只有肺才与卫分有关。同样, 所以容易误解为只有肺才与卫分有关。同样,营 血分的病变与肝、 血分的病变与肝、肾等脏也有密切的生理与病理 上的关系,也不能误解为营血分病变仅与心有关。 上的关系,也不能误解为营血分病变仅与心有关。 6
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是继“肺主气属卫, 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是继“肺主气属卫, 心主血属营”之说后, 心主血属营”之说后,进一步标明了卫气营血病 机的浅深层次及轻重程度,标志病情由表入里、 机的浅深层次及轻重程度,标志病情由表入里、 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演变过程。 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演变过程。这一划分温病 发展阶段的方法是切合临床实际情况的, 发展阶段的方法是切合临床实际情况的,因而沿 用至今。 用至今。 思考:温病发展过程的顺序: 思考:温病发展过程的顺序:决不是机械 在临床上,温病的发展是错综复杂的, 的。在临床上,温病的发展是错综复杂的,所以 在理解卫气营血发展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的问题: 的问题:
10第五章 卫气营血辨证总结
41
(三)湿热在卫证
见于湿温病的初期。 湿温病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热病, 以起病较缓、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
相当于现代医学夏秋季的病毒感染、流 行性感冒、某些类型的传染性肝炎、胆道感 染等。
42
(一)病因
湿邪
湿热病邪 热邪
如油入面
阴邪
阳邪
43
湿重
湿热病邪
偏于卫者(发热、恶风寒为著)——银翘
散(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 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鲜苇根 ) 偏于肺者,“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 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温病 条辨》——桑菊饮(杏仁 连翘 薄荷 桑叶 菊花 桔梗 苇根 生甘草 )
35
问题二:芦根在此是否为生津之功?
传变:①外出气分,即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②内入血分,顺传于血,病转危重。
17
4、血分证
(1)生理功能:血为营气所化,是人体的主要阴
液之一,血的生理功能大概可分 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心主血脉,藏神明,乃总统于心,运行脉中,周 而复始,环流不息。 ②血为营气所化生,有濡润筋脉,营养五脏六腑之 功用。
9
2、气分证
(1)生理功能:气是人体赖以生活的物质之一,是五
脏六腑,四肢百骸活动的力量的基础, 又是人体整体的防御机能,根据《内 经》对气的论述,其生理功能可分为 以下三个方面。 ①输布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②抗御外邪,维持体温; ③是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
10
(2)定义:气分证是指病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 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
(6) 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
津伤(邪正均盛,剧烈抗 争)。源自(7) 证析:略12
第五章 卫气营血辨证--师大庆
(三)病因病机:
卫气被郁
温邪
正气抗邪
邪郁卫表 肺卫失宣
(四)诊断要点
发热
要点
风热袭表为例
微恶风寒 口微渴
咽喉红肿
(五)证候类型:
温热类
温热类邪气
分类
湿热类
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
湿邪 湿热病邪
阳邪
热邪
阴邪
伤阳气
湿邪
阻气机 夹热邪
易伤脾胃
湿热病邪
阻滞气机 病势缠绵
湿热类
病位 卫分证
温热类
• 气分证有温热与湿热的不同,证情相对复 杂。
温热性的气分证 多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 渴喜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 力等.
• 气分证
• • • • •
湿偏盛者----身热不扬,舌苔多白腻;
湿热性的气分证 热重湿轻 或 湿热俱盛 身热汗出,不为汗衰,
舌苔黄腻或黄浊。
• ㈡ 次辨病位所在,区别具体证型:
一、卫分证定义:
(一)卫气的生理功能:
《灵枢· 本脏篇》: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 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
人体阳气 的一部分
温煦肌肤
卫气
防御外邪 调节开合
皮毛
肺卫
肺主气 外合皮毛
卫气
(二)卫分证定义:
温邪
口鼻邪 调节开合
恶寒 发热 汗
卫气
肺
咳嗽
卫分证、太阳病实为同一 病变层次。
四、湿热在卫证
(一)病因 湿邪
湿热病邪 热邪
如油入面
阳邪
阴邪
湿重
湿热病邪
初期
热重
中期
湿热并重
(二)临床表现
恶寒头重
温病学辨证理论
病理特点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4、血分证
(1)概念:
血分证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 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 证候,也属于外感热病里证范畴。
温邪深入血分,病变已属极期,亦多 昏、痉、厥、脱之变,病情较为危重。
(2)主要证候:
汗衰。
(3)病机分析: 以病邪犯阳明为例,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
多气多血,抗邪力强,故邪入阳明,正邪抗争, 里热蒸迫,而见全身壮热。温邪在里不在表,故 仅有发热而不伴有恶寒。里热亢盛,迫津液外泄 而多汗,热炽津伤而口渴喜凉饮。气分热炽,舌 苔见黄燥,脉洪大而有力。
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是:正邪剧争,里热蒸 迫,热盛津伤。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按ESC键退出
请单击播放
一、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在《内经》及 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与病理等方面 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临床上对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把卫气营血 的概念用于对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病程 发展阶段性的分析,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 辨证理论。
上焦病变中邪陷心包的病变,可归属于营分证 范围,但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同:前者主 要是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神逼乱;后者则 是营热阴伤,心神受扰。气分病变不仅限于中焦阳 明胃肠及足太阴脾,也包括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的 病变,其范围较广,只要温邪不在卫表,又未深入 营血,皆可属于气分证范围。
(2)阳明热结证:
指肠道中邪热与糟粕相结,耗伤阴津,肠道 传导失司的证候,又称热结肠腑证,或阳明腑证。 主要症状:
日晡潮热,或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 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等。 辨证要点: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
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
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生甘草3g,水煎服。
表湿症见胸闷,渴不欲饮或口渴、头身重疼、苔白而腻、脉濡数。
方选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6g,白芷6g,大腹皮9g,茯苓9g,陈皮6g,半夏9g,制厚朴6g,苦桔梗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肺燥症见发热胸痛、口干而渴、唇咽干燥、干咳无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或弦涩。
方选桑杏汤:桑叶6g,杏仁6g,沙参9g,象贝6g,淡豆豉6g,栀子皮3g,梨皮3g,水煎服。
表里证期指病邪由表入里,但尚未完全到达气分,属半表半里,或由表入里过程,表邪未罢,既有表证,又见气分或营分里证,属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少津、脉弦数。
治宜和解表里,驱邪外出。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生姜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邪在少阳胆经夹痰湿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呕吐酸水,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或听觉不灵,苔厚腻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宜和解少阳,利湿化浊。
方选蒿芩清胆汤:青蒿12g(后下),黄芩9g,竹茹9g,法半夏6g,云苓12g,枳壳6g,陈皮3g,滑石18g,甘草9g,水煎服。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证见以恶寒口渴为主,咳逆气短、无汗或少汗、苔黄白相间、脉数。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卫气营血的辩证要点
卫气营血的辩证要点
卫气营血的辩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卫分证: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包括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等症。
2. 营分证: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点。
营热阴伤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而不甚渴饮、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热闭心包者,症见身热灼手、时时昏谵,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红绛,脉细数。
3. 血分证: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
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
其临床特点是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脉细数。
在临床上,卫气营血的辩证要点可以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1.《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温热论》-卫气营血病机的深浅层次及治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温热论》-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XXX在表及夹风夹湿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温热论》-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温热论》-XXX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温热论》-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息争内外之半,此则分消高低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流派,转疟之机括。
卫气营血辩证
第三节、卫气营血辩证总论一、温热病:是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病的总称。
简称“温病”。
特点:发病急速,病情多变,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甚则耗血动血。
病情发展规律:多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
二、卫气营血辩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为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属八纲证候中的表热证。
2、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为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炽盛里证。
特点:其病变范围广泛,凡温热病邪不在卫分,又未入营血,皆属于气分范围。
以热盛阳明多见。
证候特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传入途径有二:一是从卫分传入;二是温热病邪直入气分。
(一)、气分大热定义:是指邪热入胃,胃热炽盛所表现出的候。
证候: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分析:1、胃热炽盛,耗损津液,故大热,大渴,喜冷饮。
2、邪热蒸腾,迫津外出,故大汗。
3、热拢心神则心烦。
4、里热炽盛,气盛血涌,故面赤。
5、苔黄燥,脉洪大,为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生津代表方:白虎汤(二)、热结肠道定义:热结肠道证是指邪热入腑与糟粕互结,耗伤津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分析:1、肠道属阳明经,而阳明经气旺于日晡。
2、热入气分,邪热亢盛,正邪相争,故日晡潮热。
3、热结肠道,耗伤津液,肠道津亏,使肠内不润,故大便燥结。
4、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腹满硬痛,拒按。
5、苔黄燥,脉沉实,为里实热之象。
治法:峻下热结代表方:大承气汤3、营分证:是指温热之邪,内陷心营,以实质性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
是以营热伤阴,心神被扰的病变为主,其病位在心和心包。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
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
② 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
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
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
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
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
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
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
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❶卫分证外感风热(首先犯肺)身体会表现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的意思。
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
这个概念很重要!这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警卫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的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
如何理解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治则?
如何理解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治则?
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治则是: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需凉血散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卫汗之可也,是指温邪在表当用辛凉解表,而不是辛温发汗之法,叶天士所说的“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就是这种治法的体现,所谓“辛凉轻剂”即为桑菊饮之类。
但如属湿邪在表,当灵活使用芳香化湿之剂。
到气才可清气,是指表邪已解,里热已炽,其治疗应以清气透邪为主,如胃经热盛,熏蒸于气分,当给予辛寒清气之品透热外达,若邪气没有到达气分,是表邪未解,当用辛凉解表,大忌辛温消散。
若早投寒滞之品,则使表邪冰伏,邪不透达,若早投苦寒沉降之剂,不仅遏邪内闭而致病情加重,且有“引邪内陷”之弊。
故叶天士说“到气才可清气”,但清气法只是针对气分无形邪热所致病证的治法之一,不代表全部的气分证治法。
透气转气是叶天士为邪热入营分所立的一种治法,即在清泄营分邪热和滋养营阴的同时,配伍辛凉轻透之品,使营分之邪能转出气分而解,如在应用犀牛角(水牛角代替)、生地黄、牡丹皮清泄营分邪
热的同时,配伍金银花、连翘,可以达到透热转气的作用。
凉血散血,是指凉血养阴、活血散瘀,适应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离经为瘀,阴血耗损证的治疗,该治法具有清、养、散三个方面的作用。
清,指清热凉血,药如犀牛角(水牛角代替)、牡丹皮等,因血热不除,血不归经,故凉血之品有宁血之效;养,指滋养阴血,药如生地黄,因阴津不复,则新血不生,养阴之品有充养阴津、化生新血之效;散,指消散瘀血,药如赤芍等,因瘀血不去,血易妄行,故用散血化瘀之品,收止血之效,并可防止凉血之品寒遏血行。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5)卫分证的治疗原则:
卫分证由于病在肺卫肌表,治疗是以宣泄肺
卫为法,辛凉透表为治。
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即是此意。
①
卫分证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应辨清卫分证的临床类型,区分病邪性质, 采用不同的解表法。 慎用发散风寒之辛温解表剂。
② ③
④
(1)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已有关于卫气营 血的论述。 《黄帝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 微物质:
如《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 营卫生会》:“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灵枢· 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 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①
确定病邪的浅深:“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 血”。卫、气属阳,较浅;营、血属阴,较深。
确定病变的轻重:层次越深,病情越重。 确立发病类型:病初以卫分证为主者,属新感温 病。病初以里热证为主者,属伏气温病。 确定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
《难经· 三十二难》:“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
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 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元· 罗天益《卫生宝鉴》:“气分热,柴胡
饮子、白虎汤;血分热,桃仁承气汤、清 凉四顺饮子。”
明末· 吴有性:
袭;营血的作用主要是营养机体。
(3)卫气营血的病理与证候
解读“卫气营血”,参悟温病治疗——对“在卫汗之可也”的质疑
解读“卫气营血”,参悟温病治疗——对“在卫汗之可也”的质疑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最著名、最重要、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来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
其原文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根据叶天士的原文,现在的教科书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如下。
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理: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治法:疏风泄热(辛凉解表)。
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薄荷、甘草、苇根);银翘散(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竹叶、苦桔梗、生甘草、荆芥、淡豆豉、苇根)。
气分证:身体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
病理: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治法:辛寒清气。
方药:白虎汤。
营分证: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
病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
治法:清营凉血之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丹参、麦冬、银花、连心连翘、竹叶心、黄连)。
血分证: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舌质深绛,吐血、衄血、便血、溺血,斑疹密布等。
病理:热盛迫血,热瘀交结。
治法:清营凉血之凉血散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犀角、干地黄、生白芍、丹皮)加味。
卫分证不是表证1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卫分证就是表证。
如果汗法等同于解表的话,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的“卫”应该是表证。
但是,其实,叶天士并没有提出卫分证的具体临床表现,而且叶天士还有与上述内容并不完全一致的论述。
一如《温热论》中有“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意思是气和卫都是热邪犯肺,血和营都是热邪入心。
因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也就是说气和卫的证候性质是相同的,血和营的证候性质是相同的。
又说“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温病学》之卫气营血辨证 PPT课件
正氣不支Βιβλιοθήκη 失治誤治病變範圍:氣分證的病變範圍較廣,包括肺、胃、腸、膽 、膜原、胸膈等。
舌紅苔黃
證候與機理
營分證
涵 義:溫邪深入營分,劫灼營陰,擾神竄絡而出現的證候類型。 氣分 營分 ; 受邪途徑: 某些溫邪直犯心營
營陰素虧,肺衛 心包 某些伏邪始自營分發出
臨床表現:身熱夜甚,口幹不甚渴飲,心煩不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
口微渴
舌苔薄白
證候與機理
氣分證
涵 義:溫邪入裏,未傳入營血分,影響人體氣的生理功能的一
衛分 氣分 氣分 營分 某些溫邪徑犯氣分 某些伏邪溫病,伏邪始從氣分發出
類證候。
受邪途徑
臨床表現:壯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多,渴喜飲冷,尿
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辨證要點:壯熱,不惡寒,口渴,苔黃。 病理特點:裏熱蒸迫,熱熾津傷。 轉 歸:正氣奮起抗邪 及時正確的治療
臨床表現:身灼熱,躁擾不安,神昏譫狂,吐血,衄血,便
血,尿血,斑疹密佈,舌質深絳。
辨證要點:身灼熱,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竅道出血,舌質
深絳。
病理特點:耗血動血,瘀熱內阻。 轉 歸:救治積極正確 邪熱漸退,正氣漸複,緩解
熱毒盛極 血脈瘀阻,髒氣衰竭,失血,死亡
舌質深絳
斑疹密佈
體質
病邪
治療
傳變因 素
衛氣營血證候的相互傳變
順傳
由裏 達表
特殊 傳變
傳變方 式
衛氣營血證候的相互傳變
靈誓 發 之願 大 苦普 慈 救惻 天隱 下之 含心 ,
證候與機理 衛分證
涵 義:溫邪初犯人體肌表,邪正相爭, 引起衛氣功能失調而出現的證候類型。 受邪途徑:溫邪從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衛 。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 少汗, 咳嗽,口微渴,舌苔薄 ,白舌邊尖紅赤,脈浮數。 辨證要點:咳嗽,微惡風寒,口微渴。 病理特點:邪鬱衛表,肺氣失宣。 轉 歸: 邪從衛分而解; 病勢發展,衛 氣 肺衛 心包
新编辨证歌诀(张德蕴著)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
新编辨证歌诀(张德蕴著)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卫气营血温病宗,邪热深浅需分明。
卫分热邪在表萌,气分之热脏腑中。
营为热邪心包攻,入血血热或妄行。
[注释]卫气营血既是温病四类症候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深浅不同的四个阶段。
卫分者,病在表也;气分者,邪在脏腑也;营分证,属于邪侵心包;血分者,为热入血分,耗血动血,产生血热妄行的一系列症状。
第一节卫分证卫分邪在肺皮毛,发热脉数恶寒表。
邪热在肺桑菊调,风温客表用银翘。
[注释]卫分证谓之邪在皮毛及肺,有发热,恶寒脉浮之表证。
但卫分有邪在于肺,邪在皮毛之不同。
邪在肺者,宜宣肺散热,可用桑菊饮;风温客表,谓之邪在皮毛,治疗应发散风热,方剂用银翘散。
一、邪在肺卫邪在肺卫肺不宣,热伤津液渴少痰。
咽喉肿痛痰不爽,全身发热恶风寒。
辛凉透表宣肺热,治疗可用桑菊煎。
[注释]邪热犯肺,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热邪煎熬津液,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肿痛,咳痰不爽,全身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证。
治则:辛凉解表,宣发肺热。
方剂用桑菊饮。
[按语]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及肺炎、麻疹、猩红热等病的初期。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咳嗽少痰,或咳痰不爽,口微渴,咽痛,微恶风寒,发热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脉数。
本证的病机是:“肺主气属卫”,外感温热之邪,风热犯肺,卫气被郁,故初期有恶寒,发热头痛及无汗或少汗等卫分之表证;外邪侵袭,肺气不宣,所以咳嗽;因病在初期,肺经痰热尚不过甚,所以咳痰不多,亦少有气急现象。
风温之邪性属实热,易伤津液,故口微渴;肺之门户在咽,肺热则咽痛,舌脉乃风热犯肺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宣肺散热。
常用药物:疏风散热: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浮萍、西河柳、木贼、蔓荆子。
清肺化痰:薄荷、蝉蜕、贝母、瓜蒌、竹茹、葶苈子、桑叶、杏仁、桔梗。
本证的常用方剂是:桑菊饮加减:菊花、桑叶、杏仁、连翘、薄荷、甘草、桔梗、芦根。
加减法:咳嗽加杏仁、贝母、冬花;口渴加沙参、天花粉、麦冬;咽痛加马勃、玄参、胖大海;里热加黄芩、栀子;麻疹初期加浮萍、西河柳。
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
营血
是指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的功能,包含了血液循环 及生成、调节血液成分的
功能。
作用
卫气营血共同维持人体正 常的生理功能,抵御外邪 入侵,保持机体内环境的
稳定。
温病学说中地位与价值
地位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说的核心理论 之一,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温热病 的重要依据。
价值
通过对卫气营血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进 行辨析,可以准确判断温热病的病势 深浅、病情轻重和预后转归,为制定 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03
气分证治及临床表现
气分证概念与特点
气分证是温热病邪在气分阶段,以中焦阳明胃、肠,下焦少 阳胆、三焦和膀胱的病变为主,或因逆传心包所致,临床表 现以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欲饮、苔黄等热盛特征为主 要表现。
气分证以中焦阳明为病变重心,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 多血之经,抗邪力强,邪入阳明,正邪斗争剧烈,故见热盛 的证候。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清气泄热是气分证的治疗原则。但气分病变涉及脏腑较多,病情变化亦较复杂,故在治疗时应针对具体病位、病 情、病势制订相应的治法,如宣肺止咳平喘法,清心开窍法,清胃泻火法,清胆利湿法,通腑泄热法等。
注意事项
气分证多属实证热证,治疗以清泄为主,但亦应注意到,热邪最易伤津耗液,因此,在清泄热邪的同时,必须顾 护津液。此外,气分证热象虽盛,但亦有虚实夹杂者,如热结胃肠而津液大伤者,即属邪实正虚,此时在治疗上 又应泻热与生津并施,不可专事攻伐。
04
营分证治及临床表现
营分证概念与特点
营分证是温病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 被扰所表现的证候。
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 段,其病变部位在营分。
营分证的特点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 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等。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的化生及功能
❖ 卫气营血是由水谷化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 微物质,其分布、化生有表里或先后的不同。
❖ 卫气为无形之质,行于脉外,分布层次表浅; ❖ 营血为有形精微,行于脉中,分布层次较深。 ❖ 卫、气、营、血的关系:其气浮于表者为卫,
营之注脉化赤者为血。
19
❖ 卫分布于肌表。“卫在脉外”,“卫行于
13
❖ ㈤ 指导立法制方
❖卫
汗 之---银翘散
❖ 气 治疗大法 清 气---白虎汤
❖营
透热转气---清营汤
❖血
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14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① 确定病邪的浅深:“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 血”。卫、气属阳,较浅;营、血属阴,较深。
② 确定病变的轻重:层次越深,病情越重。 ③ 确立发病类型:病初以卫分证为主者,属新感温
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
16
❖ 《难经·三十二难》:“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 《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 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 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气分热,柴胡 饮子、白虎汤;血分热,桃仁承气汤、清 凉四顺饮子。”
❖ 《灵枢·营气》:“经专者,行于经隧,常
营无已,终而复始。”
❖ 《难经》:“血主濡之” 。 (濡养)
❖ 《灵枢·营卫生会》:血是奉养人体最精华
的物质,“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 贵于此。”
26
总结:
❖ 卫主卫外,气主整体防御,营主调和五脏, 洒陈六腑,化生血液,血主营养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
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
②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
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
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
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
枳实导滯汤主之。
(枳实、生大黄、槟榔、山楂、神曲、川连、连翘、紫草、木通、甘草)⑧燥热化火,上干清窍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翘荷汤主之。
(薄荷连翘生甘草桔梗黑栀皮绿豆衣)耳鸣为主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为主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NO.1泻胃热①大黄xx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154条)大黄xx泻心汤方大黃二两xx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按】此时只有胃热,没有腑实。
胃热气滞,故需要泻热消痞。
黄连清胃热,大黄泻而去之。
②大黄甘草汤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病篇·第17条)大黄甘草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xx,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食已即吐”为胃热,胃热则气上逆,甘草引大黄入胃,泻则胃热去,胃热去则吐止。
NO.2泻心火泻心汤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惊悸病篇·第17条)泻心汤方大黄二两xxxx各一两上三味,以xx,煮取一升,顿服之。
【按】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黄连清心火,引心火至阳明,大黄泻而去之。
NO.3泻膈热(后世)凉膈散(《xxxx和剂局方》)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炙)各二十两(12克)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6克)连翘二斤半(25克)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6~12克,加竹叶3克,蜜少许,水煎服;亦可用剂,水煎服。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
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尿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其特征性的表现为胸膈灼热如焚。
【按】证为膈热与胃热并重,实为栀子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的合方加减。
栀子入膈,甘草入胃,将膈热引入阳明,泻而去之。
NO.4泻胆热①大xxxx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103条)大xxxx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掰)大黄二两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用大黄二两。
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补充】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65条)②xx加芒硝汤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伤寒论·第104条)xx加芒硝xx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大枣四枚芒硝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按】大柴胡汤证和柴胡加芒硝汤证,有人理解为少阳阳明合病,即少阳兼阳明腑实;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少阳胆腑热结:用小柴胡汤将少阳胆热引至阳明,再大黄或芒硝等,泻而去之。
NO.5泻肝火(后世)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当归(去芦头,切,焙)龙脑(即龙胆草)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分(各3克)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1.5克),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
功效:清肝泻火。
主治:肝经火郁证。
症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
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柴胡车前子木通泽泻生甘草当归生地)加大黄会更好。
【按】用龙胆草、柴胡、黄芩等将肝热引至阳明,用大黄等,泻而去之。
NO.6泻膀胱热(后世)①导赤xx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温病条辨·中焦·第17条)导赤xx方赤芍三钱细生地五钱生大黄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芒硝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②八正散(《xxxx和剂局方》)组成:扁蓄瞿麦木通滑石山栀子仁车前子甘草(炙)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9克)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功效:清热泻火,xx淋。
主治:热淋。
尿频尿急,淋沥涩痛,尿色浑赤,甚至尿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按】将膀胱之热引至xx,泻而去之。
NO.7泻肺热(后世)宣白xx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温病条辨·中焦·第17条)宣白承气汤方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瓜蒌皮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按】即脏病治腑,实质仍是将肺热引至阳明,泻而去之。
NO.8泻心包热(后世)xxxx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温病条辨.中焦·第17条)牛黄承气汤方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行,再服。
【按】将心包之热引至阳明,泻而去之。
三、营分证: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或斑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红降,脉细数。
①营热阴伤,扰神窜络,清营汤主之。
②热在心营,下移小肠: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小便短赤热痛,舌降,脉细数。
导赤清心汤主之。
(鲜生地(重用)木通淡竹叶莲子心灯心朱茯神麦冬丹皮益元散(滑石甘草朱砂))③热闭心包,血络瘀滞:灼热不已,神昏谵语,斑疹密布,舌深降或紫。
犀地清络饮主之。
(水牛角鲜生地丹皮赤芍桃仁连翘灯心鲜茅根淡竹沥鲜石菖蒲汁生姜汁)清营泄热,开窍通瘀。
四、血分证:身热灼手,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斑疹密布,昏狂谵妄,躁扰,舌深降。
①动血耗血,热瘀互交。
犀角地xx主之。
②热与血结,蓄于下焦:身热,少腹坚满疼痛,神志如狂,舌紫降色黯或有瘀斑,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主之。
③热盛动风:高热,烦渴,躁扰,手足抽搐,或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羚角钩藤汤主之。
气分热盛者,加石膏、知母;抽搐甚者,加紫雪、地龙;神昏,舌短,喉间有痰声,送服安宫牛黄丸。
五、多证并治一、卫气同病1、风热袭表,暑湿内郁发热微恶寒,少汗,咽痛,脘痞,渴不多饮,小便短赤,苔腻,脉濡数。
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薏仁、通草方,呕吐,苔厚腻者,可加黄芩、半夏。
2、风寒束表,暑湿内郁恶寒较重,身重痛,无汗,头痛,发热,口渴,心烦明显,小便短赤,苔腻,脉濡数。
黄连香薷饮亦主之。
表寒较重者,加藿香、佩兰。
里热重者,加黄芩。
四、外感风寒,引动xx之郁热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心烦口渴,大便干燥,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有力,增损双解散主之。
(升降散+凉膈散+荆芥、防风,黄连、石膏,桔梗,滑石,当归、白芍)二、xx同病:1、暑热内郁营分兼外邪束表身热夜甚,微恶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舌红赤或降而少苔,脉浮细而数。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主之。
若恶寒,头痛无汗,宜加减葳蕤汤主之,葱豉汤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亦主之。
三、气营两燔:壮热,口渴,苔黄而心烦,谵语,斑疹隐隐,舌降,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主之。
四、气血两燔:壮热,口渴,苔黄而斑疹显露,化斑汤主之。
严重者,化斑力量不够,宜加活血散血药,如生地、丹皮、赤芍,即合犀角地黄汤。
气血两燔,热毒壅滞: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去黄柏+凉膈散-调胃承气汤+桔梗、玄参)。
清气凉血解毒。
可治钩端螺旋体病,易导致出血性肺炎,甚至口鼻吐血。
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可治轻证。
湿温病治法用药经验(xx中渗下)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诸气在泉,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总则:病在上焦者,祛湿宜宣肺化湿,清热宜轻清气热;病在中焦者,祛湿宜苦温燥湿,清热宜苦泄热邪;病在下焦者,祛湿宜淡渗利湿,清热宜苦寒通导。
湿热之邪易弥漫三焦,以上治法常常兼治。
湿温初气,忌辛温发汗、苦寒攻下、滋养阴液。
总则:祛湿清热,兼顾三焦,使用醒胃,理气行滞。
醒胃:山楂、神曲、麦芽(谷芽、稻芽)、鸡内金、砂仁、白蔻仁、炒薏苡仁。
炒焦为好。
水湿困脾,并非脾气虚,所以少用黄芪、党参等甘温补气药,但可加振奋脾胃的药,如:茯苓、白术、生薏苡仁。
理气行滞:厚朴、枳实、陈皮、大腹皮、藿梗、苏梗。
不用木香、香附,此二类药升清,湿浊要降,故需降浊。
肺主通调水道,肺在上焦,是水之上源,全身水液的运行必须依靠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湿阻气机,一弥漫到肺,水液易停留,因此行水则需开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