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流行性出血热从六经及三焦辨证论治
流行性出血热从六经及三焦辨证论治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从六经及三焦辩证论治的作用。
方法:将302例出血热患者用中药清瘟合剂、清气凉营合剂等方法治疗与同期住院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比较。
结果:治疗组越期率为97.98%,对照组为92.60%(p<0.01);病死率治疗组为1.75%,对照组为7.0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用六经及三焦辩证论治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功能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六经及三焦辩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55-021 伤寒六经辨治,可分别发汗利尿(麻黄汤)、两经双解(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和解通下(大柴胡汤)、清泻阳阴(白虎汤、三承气汤)等法。
发热低血压期重叠,出现太阳少阳并病、少阳少阴并病、阳明少阴并病,可分别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白虎汤或三承气汤与四逆散合方。
蓄水证用五苓散[1]。
蓄血证不仅见于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而且常与休克、急性肾衰同时并见。
彻底及时地治疗蓄血证,不仅能防治出血,还能阻断病情向结胸证(少尿期)、少阴病(休克期)的传变,方用桃核承气汤。
从临床实践来看,虽然不能单一按六经辩证通治出血热,但可与卫气营血辨证互为补充。
2通过10多年的大量临床实践,以卫气营血理论为主,结合三焦和六经辨证,针对出血热各期制定相应的治法和方药。
发热期采用有清气凉营作用的清瘟合剂,清气凉营合剂。
低血压休克期,从热毒内陷,热深厥深论治,治以行气通脉,用升压药物黄芪注射液及生脉饮注射液。
少尿期针对热毒、血毒、水毒互结,阴津耗伤,瘀热壅结下焦的病理变化,治以泻下通瘀,滋阴利水法,用泻下通瘀合剂[2]。
出血明显者,针对热郁血瘀及血热妄行的病理变化,应用凉血化瘀方药。
对合并兼证病例进行相应辩证治疗。
其治疗野鼠型出血热患者302例,病死例降至1.11%,对照组为5.08%(P<0.01)越期率,治疗组为97.98%,对照组为92.60%(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22
2、少阴热化证
病机:肾水亏虚,心火上亢。 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少津,脉细数。
黄连阿胶汤
整理课件
23
(六)厥阴病证
•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何谓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 两阴:太阴、少阴。交:传;尽:最后。
• 厥阴为三阴的最后一经。为阴之尽头,寓有阴尽阳生之义,
故俗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阴又称尽阴,一阴,为阴尽阳
(1)病机:营热伤阴,心神被扰。---心和心包
(2)主证: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1.热伤营阴---深入营分,耗伤营阴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思饮,心烦不寐,或见斑疹隐隐, 神昏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2.热入心包---卫分邪热直接内陷心包
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手足厥冷,舌红绛,脉滑
的统称。 临床特点: 1.起病急骤;2.传变快;3.初起即见热象偏
重,易于化燥伤阴。
整理课件
1
一、概 述
(二)意义 1.代表看温热之邪入侵人体由浅入深的四个病理阶段。 卫分证:犯表,病在肺卫皮毛。 气分证:入里,极期高热阶段,累及内在脏腑。 营分证:入营,病位在心和心包络。 血分证:入血,病位及心、肝、肾。(耗血动血) 2.代表着温热病邪耗伤津血的程度 卫分证:邪热尚浅,伤津未甚,燥热轻微。 气分证:伤津严重,实热征象明显。 营分证:由伤津及至伤血,一是伤血之轻症阶段。 血分证:由伤血及至动风扰神,是伤血之重症阶段。 一般卫分、气分以伤津气为主,营分、血分以伤血为主。
吐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 2、肝热动风证——血热灼伤肝经,肝风内动。
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舌 红绛,脉弦数。 3.血热伤阴证——血分热盛,耗伤阴液
中医辩证公式范文
中医辩证公式范文中医辩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密切相关。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和症状,分析病因,辨别病机,判断病情发展的规律,从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中医辩证公式是总结和概括中医辨证过程中的规律和原则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辩证公式。
一、六经辩证中医理论将人体的经络系统分为六个经络: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
辩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归纳出相应的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从而确定病情所属的经络。
二、卫气营血辩证《内经》中提出的四气:卫气、气血、元气、营气,用来描述人体功能和机能的运行状态。
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舌苔等情况来辨别气血畅疏或者阻滞,判断病机和辨明病情。
三、三焦辩证中医理论将人体的腑脏器官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
通过病人的腹部和身体表面是否有疼痛、肿胀、压痛等情况来判断病情所属的腑脏。
四、寒热辩证中医辩证中常用的词汇之一是“寒热”。
通过病人的口渴、汗出与否、体温升高或者下降等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
如病人有恶寒、喜温、畏寒、排汗等症状,可以判断病人身体内有寒邪。
五、虚实辩证中医理论认为,疾病表现为虚实两种状态。
虚是指机体功能减退,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实是指病情比较严重,有病变表现。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睡眠情况、脉搏等来判断疾病是虚是实。
六、湿邪辩证中医辩证中常用的词语之一是“湿”。
通过观察病人的水肿、体重增加、内湿等症状来判断病人体内是否有湿邪。
七、气虚血瘀辩证气虚和血瘀常见于一些慢性疾病,例如贫血、痛经等。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苍白、气急、肢体疼痛等症状来判断气虚和血瘀的病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公式,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和体征,运用这些辩证公式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辩证是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之一,其借鉴和传承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病人的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中医除了八纲辨证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长期的行医、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总结而出的,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这些辨证方法之间还有很紧密的联系,其中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属于外感病辨证;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属于杂病辨证。
(1)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疾病在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把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三阳六部分,三阴分别为太阴病症、少阴病症和厥阴病症,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而三阳分别为太阳病症、阳明病症和少阳病症,以六的病变为基础。
其中,太阳病症包括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阳明病症包括阳明病经证和阳明病腑证,少阳病症包括手少阳三焦证和足少阳胆证;太阴病症包括手太阴肺证和足太阴脾证,少阴病症包括手少阴心证和足少阴肾证,厥阴病症包括手厥阴心包证和足厥阴肝证。
(2)病因辨证病因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它通过分析病人的病情特点和症状,来推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它把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四个方面,即七情、六淫、外伤和饮食劳逸。
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它主要是通过引起阴阳气血的变化来导致疾病;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包括金刃、虫兽、跌扑所伤;饮食劳逸指的是饮食、劳逸和房事所伤。
(3)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用于对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把疾病分为四种证候,每种证候都表示温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由浅人深、由轻到重的一个阶段,还表示不同的病变部位。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卫分病症,病在皮毛和肺;气分病症,病在胃肠、胆、胸;营分病症,病在包络或心;血分病症,病在肝肾。
(4)三焦辨证三焦辨证也是关于温热疾病辨证的方法,它包括温病的三个部位,即上、中、下三焦病症。
上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不渴而咳、神魂颠倒、邪入心包等,中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口干咽燥、便秘、腹胀、面红耳赤、小便不利、舌苔黄黑等,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神倦、口干、舌燥、耳聋、手足蠕动等。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辩证意义:卫气营血辩证的四个层次与三焦辩 证的三个阶段,都能客观反应温病病理演变和 传变规律,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辨别病变 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症 候类型,从而为确定在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二、两者的区别
(一)、两者的立论基点不同, 1、卫气营血辩证以人体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和实质 损害为主,侧重于层次和范围。 2、三焦辩证以脏腑功能失常和实质损害为主,侧重 于具体脏腑部位。 3、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揭示病情深浅轻重和传 变规律。 4、三焦辩证从纵的方面揭示传辨证着眼于邪实的一面, 基本没有论及温病后期虚证病变。 2、三级辩证不仅阐述了温病初、中、 极期的病变,其下焦肝肾阴伤、虚风 内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 不足。
(三)、证候类型方面
1、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不等于卫分证, 邪陷心包证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 同; 2、气分病变不仅限于中焦阳明胃肠及足 太阴脾,也包括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以及 湿蒙心包证的病变
3、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 和血分有关,但与动血耗血,瘀热互 结的血分病变有明显的区别,前者病 变是以肝肾阴耗伤为主,后者病变以 热盛迫血为主,且病变不限于下焦。
谢谢!!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 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 学号:S20152112075 • 姓名:何祖龙 • 班级:2015 时珍针推2班
一、两者的相互联系
生理:三焦所属脏腑离不开卫气营血,卫气营血也 离不开三焦的脏腑部位。
病理: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症候类型: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可归属卫分证,上 焦邪热雍肺证属气分证范畴,湿热阻肺证属于卫气 同病,而上焦热入心包证可归属于营分证范畴;中 焦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的病证均属气 分证范畴,下焦温病是指肝与肾的病变,分别称为 厥阴温病、少阴温病,因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者 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温病的肝肾阴伤证统属血分虚 证。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厥阴病
1 2
症状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 蛔、下之利不止等。
治法
清上温下,代表方剂为乌梅丸。
3
病机
阴阳气不相顺接,厥逆乱于中,上热下寒,寒热 错杂。
03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 系与区别
联系
两者都是中医辩证的 方法,用于分析疾病 的原因、性质和病位。
两者都强调个体差异 和病情变化,注重整 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常用于辨识外感风寒所致的疾病。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机 特点,将其归属于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或厥阴经,有助于 确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治法方药。
案例分析
• 案例一:卫气营血辩证应用:某患者因高热、咳嗽就诊,医生通过卫气营血辩 证,判断其疾病初期属卫分证,治以辛凉解表;随病情发展至气分证,表现为 高热持续、口渴等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后至营分证,出现神昏谵语等严重症 状,治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最终至血分证,表现为出血等症状,治以凉血 散瘀。通过辨识不同阶段的证候,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
治法
清泻阳明,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病机
邪热内盛,胃肠燥热,津伤液耗。
太阴病
症状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缓等。
治法
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丸。
病机
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寒湿内生。
少阴病
症状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舌淡苔白等。
治法
温补肾阳,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病机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气血运行无力。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目 录
• 卫气营血辩证 • 六经辨证 •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系与区别 • 辩证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本题要讨论三焦及辩证,营卫及辩证,并且要讨论三焦和营卫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理清这几个关系估计篇幅不小。
在这里我侧重于介绍一下这几个概念,作为抛砖引玉,请同行前辈来指点。
三焦,何谓三焦,关于这个概念都有好几种说法,说法不一,层出不穷。
我的看法是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可能相对容易接受,即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古中医在考虑消渴症方面,也是分上消,中消,下消,西医在上下区域划分方面大致也是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另外,人体在中医分区考虑方面,有表里(内外),有左右,有前后,唯独从上到下的划分并不明确,如果加上上中下的划分,即三焦,可能更加合理一些。
三焦从上到下所对应三个躯干个部位分别是: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从上到下所对应六经经络分别是:上焦症状:上焦指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两个经、脏;中焦症状:中焦指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两个经、脏;下焦症状:下焦指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两个经、脏。
至于卫气营血辩证,它是温病学最著名、最重要、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来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
大家是否认同不妨介绍一下。
我的理解是营卫:营行血,卫行气,所以叫卫气营血。
营如同部队的兵营,兵营外面有卫兵保卫,卫兵就是卫,实际上是内外关系。
这样讲可能形象些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身体健康,更多资讯和知识请关注今日头条壹号中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都是针对温热病而创立的,二者都是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理论。
二者的创立者是不同的,其中三焦辨证是由吴鞠通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是由叶天士创立的。
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和总结,是如今临床的辨证思想之一。
其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把外感温热病传遍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疾病由表入里,由卫→气→营→血,并且分别进行了举例论述,列出了治疗方剂。
其中书中的经典治疗方法提到,在卫汗之可以,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其中三焦辨证,把人体分为三焦,其中肺部以上为上焦,包括双上肢;把脾胃划分为中焦部分,而下焦主要是肝肾和双下肢等。
它把外感温热病的传遍划分为从上焦→中焦→下焦。
分别进行了各个阶段的病症描述,并且指出了治疗的方剂学。
提出的三焦理论中的经典就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并提出了对应的治法。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区别,又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并且在临床中二者是通用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中医诊断: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六经病证太阳病证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主要脉症: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中风证: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依据:恶风、汗出、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脉浮紧。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
太阳蓄血证: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审证依据: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阳明病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其性质属里实热证。
审证要点: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阳明经证:指邪热力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征候。
辨证依据: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或焦黄燥裂,脉沉实等。
少阳病证: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辩证依据: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
太阴病证: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辩证要点: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
少阴病证: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
病位主要在心肾。
主要脉症: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寒化证: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辨证依据: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
少阴热化证: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辨证要点:心烦不寐,口燥咽痛,舌红,脉细数。
厥阴病证:为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四:气分证的理法方药,胃火、湿热、胃燥津伤、风痰阻络、胃虚无谷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四:气分证的理法方药,胃火、湿热、胃燥津伤、风痰阻络、胃虚无谷屠燕捷 , 方肇勤 , 杨爱东 , 郭永洁气分证的理法方药1.气分证本证①上焦气分证:•治法:散无形之热;•方药:急用凉隔散。
②阳明腑实证:•治法:破气缓下;•方药:小承气汤,槟榔、青皮、积实、元明粉、生首乌等。
③胃火冲激证:•治法:治在阳明,泻火护阴。
•方药:任女煎,如熟地黄、知母、石膏、玄参、牛膝等。
2.气分证挟证(1)湿热之邪留连三焦证:•治法: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方药:杏朴菩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具体如半夏、厚朴、杏仁、获菩皮、猪菩、海金沙、惹芭仁、滑石、石膏、寒水石、泽泻、防己、草茵、大腹皮、香豉、橘红、黑山桅、黄荃、郁金、通草、丝瓜叶、淡竹叶、蕾香、陈皮、姜汁、川贝母、瓜鬓皮、炒黄竹麦百、莹白金汰金银花露、绵茵陈、细木通、白寇仁、神曲、麦芽、晚蚕砂、皂荚子(去皮)、大豆黄卷、二贤散、六一散、来复丹、清心凉隔去芒硝加营蒲等。
(2)湿热积滞胶结胃肠证:•治法:下之宜轻,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方药:滑石、黄荃、厚朴、获菩、醋炒半夏、杏仁、白寇仁、竹叶、川连、淡干姜、郁金、保和丸、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杏仁积实等。
(3)湿热阻滞胃肠证:•①湿热痰浊互结证:治法:清热化痰渗湿;方药:小陷胸汤,或泻心汤,另如芦根、马勃、惹芭仁、获菩、石解、通草等。
•②湿热中阻而中气已虚证:治法:清养胃津;方药:鲜省头草、知母、石解、惹芭仁、炒麦冬、大杏仁、半夏、姜汁、获菩、橘红、郁金、香豉、赤小豆皮、绵茵陈、获菩、泽泻,有湿无热可用丹溪小温中丸生白术、补中益气汤等。
•③痰湿阻于胸肮,邪尚未化热;或外邪未解里先结;或阴邪奎滞,阳气不化;或素享中冷:治法: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慎不可乱投苦泄,方药:杏仁、白寇仁、橘红、桔梗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4)湿遏热伏证:治法:清热化湿利湿透热;方药:冬桑叶、谷精草、望月砂、惹芭仁、川通草、绿豆皮、获菩等。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就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得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得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得失常,破坏了人体得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得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就是在伤寒六经辨证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又弥补了六经辨证得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得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得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与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得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就是最浅表得一层,也就是温热病得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得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得基本临床特征就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得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得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得不同,所反映得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得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外感病辨证方法
阳明病证
阳明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正邪剧争的极期阶段,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 发病原因:多由太阳病失治、误治,伤津化燥, 邪热内传入里所致;亦有津液素亏而阳气偏盛之 人,感受外邪,化热入里而成。 主要脉症: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实际是指胃肠的实 证、热证,根据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 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型。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 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 辨证要点: 1、本证多由腠理不固,风邪袭于肌表,营卫不和 所致。 2、以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主 要表现。
太阳经证
太阳伤寒证 概念:
太阳伤寒证是指由于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 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脉浮紧。 辨证要点: 1、本证多由寒邪侵袭体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 2、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身疼,骨节痛, 脉浮紧为主要表,或兼见气喘等症状。 3、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以汗出, 脉浮缓为主症,又称表虚证;后者以无汗,脉浮紧为主症, 又称表实证。
阳明经证
概念:
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 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心烦,舌苔黄燥, 脉洪大。 辨证要点: 1、本证有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 屎内结的病机。 2、以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为主要表现。 3、有实热的一般表现:如面赤气粗,心烦,舌红苔黄燥。
少阴病证
少阴病是外感病过程中的后期阶段,病情多属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病案举例]
1.浦某,女,10岁。
1978年7月8日入院。
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
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
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
2.姜某,女,45岁。
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
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
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
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
二、卫气营血辨证
[病案举例]
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
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
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
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枇杷叶6g,1剂,水煎服。
微续出出而身热已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唯大便2日未行,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乃表解里未和之候,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3g、莱菔子3g、麦芽6g,1剂,水煎服。
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拟调和肺胃,利湿消滞。
处方:冬瓜仁1.2g、苡仁1.2 g、杏仁6g、苇根1.5g、炒枳实4.5g、莱菔子4.5g、麦芽6g、焦山楂6g、建曲6g,2剂,水煎服。
药后诸证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停药食养痊愈出院。
摘自(中医研究院主编,《蒲辅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年)
2.计某,暑温一候,发热有汗不解,口渴欲饮,胸闷气粗,入夜烦躁,梦语如谵,小溲短赤,舌苔薄黄,脉象濡数。
暑邪湿热蕴蒸阳明,漫布三焦,经所谓:因于暑,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也。
颇虑暑热逆传厥阴,致有昏厥之变。
清水豆卷12g、青蒿梗4.5g、天花粉9g、朱茯神9g、通草2.4g、黑山栀4.5g、带心连翘9g、益元散(包)9g、青荷梗1支、竹叶心9g、郁金4.5g、万氏牛黄清心丸1粒,加水煎服。
二诊暑温九天,汗多发热不解,烦闷谵语,口渴欲饮,舌边红苔黄,脉象濡数,右部洪滑。
良由暑温化热,蕴蒸阳明之里。
阳明者胃也。
胃之支脉,贯络心包,胃热上熏心包,扰乱神明,故神烦而谵语也。
恙势正在鸱张,还虑增剧,今拟竹叶石膏汤加味。
生石膏15g、茯苓9g、郁金4.5g、仙半夏4.5g、通草2.4g、竹黄6g、鲜竹叶心9g、益元散(包)9g、鲜石菖蒲1.5g、白茅根(去心)9g、荷梗1支、万氏牛黄清心丸1粒,加水煎服。
三诊神识渐清,壮热亦减,原方去石膏、牛黄清心丸,加连翘心、花粉、芦根。
摘自《丁甘仁医案》
三、三焦辨证
[病案举例]
1.张某,病几月,犹然耳聋,神识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间有音。
此非伤寒暴感,皆夏秋间暑湿热气内郁,新凉引动内伏之邪,当以轻剂清解三焦,奈何医者不晓伏气为病,但以发散消食,寒凉清火为事,致胃汁消亡,真阴尽烁,舌边赤,齿板燥裂血。
邪留营中,有内闭瘛疭厥逆之变。
况右脉小数,左脉涩弱,热固在里,当此阴伤日久,下之再犯亡阴之戒。
从来头面都是清窍,既为邪蒙,精华气血不肯流行,诸窍失司聪明矣。
此轻清清解,断断然也。
议清上焦气血之壅为先,不投重剂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耳。
处方:连翘心、玄参、犀角、郁金、橘红(蜜水炒)、黑栀皮、川贝、鲜菖蒲根、竹沥。
摘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壬戌六月廿九,甘X,24岁,暑温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甚危险。
连翘18g、生石膏30g、麦冬18g、银花24g、细生地18g、知母15g、元参18g、生甘草9g、竹叶9g,加水煮成3碗,分3次服。
牛黄丸、紫雪丹9g,另服。
七月初一日温邪入心包络,神昏痉厥,极重之证。
连翘9g、生石膏18g、麦冬(连心)15g、银花15g 、细生地15g、知母6g、丹皮9g、生甘草4.5g、竹叶6g、今晚二帖,明早一帖,再服紫雪丹12g。
摘自(吴鞠通·《吴鞠通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