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试一试: 举例说明: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更好。
如:听诊器
(
3
)
通
测评反馈
常
情
况
下 ,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空
气 中
(2)声音必须靠
介质 传播,它在
真空
不能传播
的
声
340m/s
速
是
。
应用扩展
(4):铁道游击队为了较快听见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1)把耳朵贴在桌面一端,请另一同学轻敲桌面另一端;
(2)用细棍轻轻敲击玻璃鱼缸的外壁,水中的鱼立即受惊游动;
(3)阅读教材真空罩实验,获取相关信息。
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固体、液体和气
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想想议议: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是怎样发声的?
第一次是固体,第二次是空气
固体能传播声音 。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固体能传播声音的事例?
空气能传播声音 真空呢? 真空不能传声
1.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2.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3.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 用电子通信设备
想一想: 声音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呢?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叫做声波
声波到达人耳后,又怎样 让大脑感知?
声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鼓膜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2 教学思想声现象在生活中虽然处处可见,但是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学生却并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
因此本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交流。
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知并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是研究声现象的基础。
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由于难以真实直观的显现出来,比较抽象,只能根据一些图示及类似情况加以分析,学生不易理解。
4 教学器材录音机、磁带、舞台、演员;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音叉和小锤、橡皮筋、抹布和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衣服架、土电话、水铃铛;玩具弹簧(演示波)。
5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教师调试示波器,学生帮助教师对着话筒喊话,师生共同观察声音的波形,让学生"看"自己的声音。
一、引入新课将一个录音机的扬声器朝上放置,去掉扬声器罩,铺上一张纸,将泡沫做成的舞蹈演员放在上面,然后,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小演员的舞蹈,突然,音乐嘎然而止,小演员也停止了跳动。
教师提出问题: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关于这种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我观察到: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没有声音,小演员就不跳舞了。
学生:这是一种声现象,我想知道:为什么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我们是怎样听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探究声音的传播和产生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探究声音的传播和产生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探究声音的传播和产生一、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能够传播。
2. 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路径。
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图片、声音制造物品(例如铃铛、木鱼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铃铛、木鱼等声音制造物品。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声音,例如钟声或鸟鸣声,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倾听,然后打开眼睛,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到他们的耳朵。
Step 2: 思考声音的传播1. 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图片,图片上显示了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场景。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描述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以及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思考并表达他们的想法。
Step 3: 声音的传播方式1. 教师给出简单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2.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了解声音是如何通过空气、水和固体等介质传播的。
Step 4: 声音的产生条件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可以产生声音?声音的大小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例如利用不同大小的木鱼敲击,观察声音的大小变化。
3.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条件,如物体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声源的距离等因素。
Step 5: 声音的传播路径1. 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
使用黑板上的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电话传声器、扩音器等设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传播路径。
Step 6: 小结与反思1. 综合所学内容,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声音的传播和产生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四、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观察更多的声音传播现象,并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5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一、说教材(一)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二级主题:声和光三级主题: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二)教材分析《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内容,教材安排了“声音的世界”、“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三个方面的内容,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程序来编排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科技联系密切,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课题是初中物理声学的开篇,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基础地位,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与控制等作了必要的准备,其中转换法、实验推理法在今后物理研究中被广泛采用,所以,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参考范文1)2、学生的知识经验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学生对声现象非常熟悉,或多或少有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的体会,另外小学《科学》也涉及到相关内容,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但声音传播条件的科学探究,以及声音传播的形式都是学生没有涉及的,需要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⑶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记住15℃空气中的声速。
过程与方法:⑴经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实验探究,学会转换法、实验推理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对声现象的观察,学会提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⑶经历从实验探究中归纳声的产生传播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和谐;养成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的习惯,感受科学的真实性;通过回音壁的了解,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及确定依据: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这是声音的利用与控制的根本,是学习声学其他内容的基础。
难点及突破策略: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例【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2.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教学准备】:真空铃实验装置、音叉、共振音叉、口哨、悬挂有钥匙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激发兴趣1.讲述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声音的理解。
2.讲述课本中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想象,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提出问题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
(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新课教学】:一、声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问题启发(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实验1 用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开始实验1 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 用音叉做实验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精讲一、声音产生的原因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当温度为15℃,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等)。
2、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距离在17米以上能听到回声);3、应用:(1)回声测距离(2)回声定位(3)回声描绘海底地貌四、回声的计算1、障碍物和接收者都不动2、障碍物不动,接收者动五、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固体的传声效果好)。
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紧靠左边音叉的小球(填“会”或“不会”)弹起,这说明右边的音叉通过把振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图3-1-4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___能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 铃声的情况是___越__来_越__小____。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____真_空__不_能__传__声________________。
s 度,这样的题目若问能听到几次声音,就要根据速度公式的推导式 t=v计算出声音在 每一种介质中传播的时间,然后再计算不同介质传播的时间差,如果时间差大于或等
于 0.1 s,则人耳能区分出这几次的声音。如果时间差小于 0.1 s,则这几次传播过
来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人耳不能区分,所以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 产生与传播
导学设计
应用示例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设计
学点1 声音的产生
小纸片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中会不断地跳动,敲响的音叉插入 水中会激起水花,这些现象说明发声的 物体在___震_动____,所以声音是由___物__体_震__动__而产生的。__震__动__ 停止,发声也停止。
图6-3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 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___固__体_(__大_地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大____。
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感知形式,它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进行探索。
一、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材料:空的整洁玻璃瓶、勺子、水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空的整洁玻璃瓶,并将瓶口贴上一层透明胶带,使其口部封闭。
2. 取一把勺子敲击瓶子,观察并描述所产生的声音特点。
3. 向瓶子中加入少量水,再次用勺子敲击瓶子,观察并描述声音特点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瓶子为空时,敲击产生的声音较为清脆、尖锐;加入水后,敲击产生的声音会变得低沉、低频。
实验原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空瓶被敲击时,瓶壁振动产生声音。
空玻璃瓶的共振频率较高,所以敲击的声音会较为尖锐。
当瓶子中加入水后,水的存在使得瓶子内的空气某些频率的振动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共振频率发生改变,声音的频率变低,声音变得低沉。
二、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材料:两个罐装饮料盒子、长绳子、剪刀实验步骤:1. 将两个罐装饮料盒子底部剪开,使其变成筒状容器。
2. 将盒子底部进行封口处理,可使用纸或胶带固定。
3. 在两个盒子底部一个侧面分别开一个小孔,将绳子穿过并打一个结,使两个盒子串联在一起。
4. 找一个小伙伴,一个拿着一端的盒子,另一个拿着另一端的盒子,拉紧绳子确保两个盒子间的距离。
实验操作:1. 让一个人在房间的一端说话,另一个人在距离较远的另一端聆听。
2. 保持绳子的拉紧状态,使两个盒子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3. 观察并描述声音在绳子上的传播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绳子传播的声音相对清晰,虽然声音有所减弱,但仍然可以被聆听者听到。
实验原理:声音传播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进行的。
在此实验中,说话人的声音通过盒子底部的空气振动传递给盒子底部的绳子,绳子再将振动传递到另一个盒子底部的空气中,最终传达给聆听者的耳朵。
由于绳子的振动和空气的振动传递效率不同,所以声音会有所减弱。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声音作为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并了解声音的特性与属性。
下面将介绍三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音叉与共鸣管材料:音叉、共鸣管、水、火柴步骤:1. 将共鸣管竖立起来并加水,直至水位稍高于管口。
2. 点燃火柴,将其轻轻插入共鸣管中,并听到音响。
3. 用手指轻轻碰一下音叉,使其振动。
4. 将振动的音叉放在共鸣管的上方,靠近管口,观察共鸣管中的水面。
结果与分析:当音叉振动时,空气会被挤压并形成一定频率的声波,从而传播到共鸣管中,引起管中空气的共鸣,水面上的水因共鸣而产生涌动。
这一实验显示了声音振动引起的共鸣现象。
实验二:瓶中的人声放大材料:一个瓶子、一张薄膜、一根橡皮筋步骤:1. 在瓶口喷灌一些水,以使其浸湿。
2. 将薄膜紧紧地覆盖在瓶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3. 大声说话或唱歌,将声音传入瓶中。
结果与分析:由于空气的振动,声音会通过薄膜传播到瓶内,并在瓶内发生共鸣,使得声音被放大。
这一实验展示了共鸣的效应,进一步说明了声音的传播原理。
实验三:水杯漏音景材料:几个大小不同的水杯、水、汤匙步骤:1. 将水杯中分别倒入不同数量的水。
2. 用汤匙轻敲水杯的边缘。
3. 观察并比较不同水杯所发出的声音。
结果与分析:倒入不同数量的水会改变水杯的共鸣频率,从而使得所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
加入适量的水会增加共鸣频率,使声音更加清脆,而加入过多的水则会降低共鸣频率,使声音变得低沉。
这一实验揭示了物体的固有频率对声音的影响。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
声波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然后在空气或其他媒介中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捕捉到,并转化为声音信号传送到大脑。
这些实验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与属性,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验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物理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机制,认识声音的振动与共鸣现象,并了解物体的振动频率对声音的影响。
科学实验中班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实验中班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科学实验中,班级的学生们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可以深入了解声音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来说明。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空气传播而产生声音。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摩擦、敲击等方式产生声音。
1. 实验步骤(1)取一个铃铛或者小号,将它摇晃起来,观察是否有声音产生。
(2)用橡皮擦擦拉筋,观察是否有声音产生。
(3)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材、金属等,观察产生的声音。
2. 观察结果(1)铃铛或小号在摇晃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说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2)橡皮擦拉筋会产生摩擦声,也是振动引起的。
(3)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说明物体的材质与振动方式有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它需要介质来传递。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来了解声音的特性。
1. 实验步骤(1)取一个空玻璃罐和一个钟表。
(2)在玻璃罐上打一个小孔,将钟表的秒针放在玻璃罐的孔上。
(3)放一个点火器在玻璃罐的口上,使用空气喷射产生声音。
(4)同时启动秒表,听到声音后停止秒表。
2. 观察结果观察钟表的秒针,在听到声音后停止。
根据秒针指向的刻度,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固定的,约为每秒340米。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例如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更快。
另外,声音的传播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的,它会向各个方向进行传播。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声呐或铃铛放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得出声音传播的方向是球状的。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班级的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与特性。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生们能够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对声音的研究,因此这种实验探究对于学生未来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HKB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照图进行试验,在水中
敲击石块,能否听到敲击
声。
现象:隔着玻璃可以听到声音。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
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我们总是先看到闪 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 的速度慢。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2:用一把尺,想办法使其发出声音,然后观察 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当尺停止振 动时,观察能否听到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3: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然后 发出声。 你能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 你知道是什么部位在振动吗?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介质(气体、液体、固 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15oC时, 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
传播
学习目标
1.说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记
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探究过程体会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 条件,培养应用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的能力。 3.重点:说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出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声音不能在
真空中传播。
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声音
古筝演奏
海浪
导入新课
这些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鸟鸣
切割金属
声音的世界
1.感受声的世界,列举自然界里常见的声音。 答案:自然界中常见的声音有说话声、风 声、雨声、歌声、各种动物的叫声等。
§1-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动手,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内容一、声音的产生(自学课本12—13页并完成以下任务)分析下列实例,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2、蟋蟀翅膀振动,发出鸣叫声3、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4、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声音的传播自学课本14---15页,并完成以下任务1、实验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领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举例说明声音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什么是传声的介质?3、声在空气中怎样传播?4、什么叫声速?声速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什么是声速?(自学15页最下面的文字部分,了解速度单位)(2)了解表中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声速,明确声音一般在那种介质中传播的最快,在那种介质中传播的最慢。
并明确声速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3)什么是回声?。
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请记下来课内探究学案一、课前问题交流根据学习目标,将课前预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小组内交流二、应用与练习(1)燃放鞭炮时,鞭炮声是由振动产生的,吹口哨时的哨声是由振动产生的,哗哗的流水声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2)一切、、物质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中传播,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太空舱外作业对话时,如果不借助电子通信设备,彼此只看见对方的嘴在动,而听不到对方谈话的内容,其原因是。
(3)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以形式向外传播。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是声速跟有关,还跟有关,相同条件下,声音在水、玻璃、空气中传播时,在中最快,在中最慢。
(4)课堂上,学生听到了老师的讲课声,其声音主要是靠传播的,狗睡觉时通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更容易听到远处的声音,其声音是由传播的。
四、当堂检测(一)、填空题1、用力敲几下锣后,停止敲击,锣仍然响一段时间,声音才慢慢消失,这说明停止敲锣后,锣面仍然在,所以仍然有声音;但若在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用力捂住锣面,发现停止,声音就立即。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精讲一、声音产生的原因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当温度为15℃,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等)。
2、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距离在17米以上能听到回声);3、应用:(1)回声测距离(2)回声定位(3)回声描绘海底地貌四、回声的计算1、障碍物和接收者都不动2、障碍物不动,接收者动五、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固体的传声效果好)。
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紧靠左边音叉的小球(填“会”或“不会”)弹起,这说明右边的音叉通过把振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精讲
一、声音产生的原因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当温度为15℃,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回声
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等)。
2、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距离在17米以上能听到回声);
3、应用:
(1)回声测距离
(2)回声定位
(3)回声描绘海底地貌
四、回声的计算
1、障碍物和接收者都不动
2、障碍物不动,接收者动
五、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固体的传声效果好)。
基础巩固
1、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
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紧靠左边音叉的小球(填
“会”或“不会”)弹起,这说明右边的音叉通过把
振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
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
叉响,小球(填“会”或“不会”)弹起,这说明。
2. 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马上就听不到铃声了,是因为()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太用力了
C.手使铃停止了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还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振动的快慢.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4.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5.1994年,天文学家观察到苏梅尔﹣﹣列维慧星裂成二十多块大的碎片,撞击木星,产生巨大的爆炸.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以下猜想最符合科学性的是()
A这种爆炸本身不会发出声音 B爆炸声传到地球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C这种爆炸发出的声音太小 D木星与地球之间存在真空带,没有传声介质
4、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为了发现敌人,常常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声音,这是因为。
6、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被困井下约300米的矿工通过敲击钻杆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使115人成功获救,创造了生命奇迹,这是利用了比传声效果好.
7.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们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以及时听到敌人的马蹄声.对此
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上,土地振动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C.土地传声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中
8.如图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则声音的传播可能是由()A.气体→液体 B.液体→气体
C.液体→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
20.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和有
关。
9.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听到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A.大于34米 B.大于17米 C.等于17米 D.等于34米
10.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m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A.2.5s B.0.625s C.0.8s D.1.25s
11. 站在100m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则他测出的比赛成绩比真实时间()
A.稍短一些 B.稍长一些 C.没有变化 D.不能确定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鼓时,放在鼓面上的沙粒不停的跳动,说明发声体在不停的振动B.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少,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溅起水花,说明液体能够传声D.贝多芬双耳失聪后,用棍子顶在琴盖上聆听自己演奏的琴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B.因为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歌唱家唱出的歌声是由的他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A .甲和乙B
.
乙和丙C
.
丙和丁D
.
甲和丁
4.张阳在学习了“声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C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都相同
D声具有能量
5.1994年,天文学家观察到苏梅尔﹣﹣列维慧星裂成二十多块大的碎片,撞击木星,产生巨大的爆炸.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以下猜想最符合科学性的是()
A.这种爆炸本身不会发出声音 B.爆炸声传到地球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C.这种爆炸发出的声音太小 D.木星与地球之间存在真空带,没有传声介质
6.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7.甲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A .一次B
.
两次C
.
三次D
.
四次
8.物理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四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C.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B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D.由一位同学按照选项A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9.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声音.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10.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探测船向海底发出声信号后0.8s回声探测仪收到了声信号,此处的海水有多深(海水中的声速为1530m/s)11.一辆汽车以54km/h的速度向对面的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4s之后听到了回声,求鸣笛时汽车到对面高山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