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课件
作业:背诵,熟读成诵。
27
28
24
总结:艺术特色:
● 一、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前三句都 是叙事、抒情,后两句都是议论)。 ● 二、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 ● 三、文笔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25
● 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是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 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其抒情,悲哀中有 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起伏跌宕。词中有写景,有抒情,有议 论,虚实兼顾,融情、景、理于一炉。有趣的是,婉约词家在写作上常以 议论为病,而今作为婉约派大师的秦少游,直接在这篇名作中抒发了议论: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 暮暮”。这些自由流畅的句子,近于散文,却更显得婉约蕴藉,余味盎然。 这说明议论运用得好,也能赢得极好的艺术效果的。
21
●“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 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是金风玉 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 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 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对爱侣心灵的高尚纯
●这样的结句,令我们耳目一新。既避免了低沉、感 伤的老调,又表现出那种积极、乐观的色彩。这两 句也成为经典流传下来。
13
忍顾鹊桥归路”
● , 写牛郎忍顾鹊桥归路”, 写牛郎织女依依惜 别的情状 。 ●这是一个细节描写。 ●悲哀凄切之意。刚刚是柔情缱绻,转眼又将 各奔南北。不说不舍得走,只说不忍回头看。 这种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意就更为浓厚了。
14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这是词人对牛郎织女的爱情的热情歌颂,也是 他申明的爱情观。在作者看来,爱情所追求的是心 灵上的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只要爱得深,爱得专 一永久,即使不能朝夕共处,也同样是美满幸福的。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课件
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 ——小楼东 风图——故国月明图。
11
典型意象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 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 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 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 “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 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 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7
后
期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一词,完成1—2题。
词 作
代
浪淘沙 李煜
表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
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26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 传千古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离愁比作 有形的丝线,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 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 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 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 贴切、自然,这样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 为具体,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3
李煜,别名重光,生于937年七月初七,南唐国主、 词人,卒于978年七月初七,信仰佛教,前期作品 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绮丽柔靡 。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 的怀念,风格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李煜生日的七 月七日晚上,于其所拘小楼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 他的新作《虞美人》,声传于外。宋太宗(赵光义) 知道了此事,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于是,就命秦 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将他毒死。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李凭箜篌引、锦瑟、书愤)PPT课件
疏通句意 大漠穷秋塞草腓,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孤城落日斗兵稀。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身当恩遇常轻敌,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玉箸应啼别离后。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城南欲断肠,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 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朗读诗歌
1、读诗歌,读出. 节奏和语气 听录音跟读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
疏通句意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 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丈夫早日归来。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探究主题
是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采用对比的手法,.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视死如归, 将领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 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官兵之间的矛盾,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 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 和反战主题。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课件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第3句的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 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兴奋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失意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感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忧伤
20
● 这种从对方写起的虚写的方式,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 却说对方不忘思念自己。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21
●示例: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 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 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 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 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18
画面二(想象 虚写)
身在“远道”的游子。四处 张望着,看着回家的路无边 无际,忧愁不已。
19
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的,而是分隔、同时显现的: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
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丽的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 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 一边是脑海中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 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
4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 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 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
《古诗词诵读》(课件)-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了(liǎo)
砌(qì)
恰(qià)
二、诵读感悟
2.解释词义 ①了:了结,完结。 ②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③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 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暗指亡国。
二、诵读感悟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文化常识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 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 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 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 《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 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 为《南唐二主词》。
三、核心鉴赏
7.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愁情”? 明确 虚实结合(眼前—回忆、想象) 对比(现在—过去、物—人) 比喻(满腔愁绪 —一江春水)
四、理解性默写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
2.描写男子赞女子送给的第一个礼物很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到女子送给男子的第二个礼物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2.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3.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本诗采用二三节拍断句,但在朗读时可适当延长第三个字的发
音时间。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的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 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 老。全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无奈。
第七页,共五十八页。
[文本深读] 1.诗歌共分三章,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调或语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
3.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 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语文)
参考答案: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 求爱情的女子。“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 、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 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诗经·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角见面, 结果女主人公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可见她调皮可爱的一面。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后主。李璟 第六子。于961至975年在位,国破降宋。后为宋太宗毒
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卓绝非 凡。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 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 大。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现存词三十 八首,存诗十六首。
二、创作背景 亡国囚徒的悲歌
此词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 年(978),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 (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 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
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 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词。
(3)《涉江采芙蓉》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 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答案:(1)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2)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3)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虞美人 【助读博览】
一、作者简介 千古词篇——李煜
【自读检测】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词人触景生情,首句 表达了词人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
静女《诗经.邺风》教学目的: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二、教学新课(30分钟)(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兼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
“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米、风米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 “雅” “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静女》就选自《诗经•郝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一一联想4、相关文化常识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学课件
将进酒本课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本诗背景2.梳理诗歌,掌握诗歌知识3.了解本诗深刻含义目录一、背景介绍二、文本梳理三、知识梳理四、归纳总结一、背景介绍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
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二、文本梳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翻译: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大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黑发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翻译: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
《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及四言诗的诵读知识2、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及章法特点3、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及章法特点【教学过程】一、《诗经》的相关知识点(一)1、内容:风、雅、颂2、表现手法:赋——铺排陈述比——打比方、比喻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3、章法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二)《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
包括: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
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三)《无衣》的创作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二、四言诗的诵读知识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调,读出感情。
全诗表现的是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所以,诵读这首诗,该读出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势。
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反问语气——肯定语气(稍停)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快连)(稍停)(感叹语气)三、赏析诗歌内容(一)相关的文化常识(1)战服①袍:穿在外面的长衣。
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②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袍泽,指战友;袍泽之情,值患难之情,生死与共。
【新教材】8.2.4《鹊桥仙》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4《鹊桥仙》教学设计《鹊桥仙》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四篇诗歌,《鹊桥仙》(秦观)一词是一首叙写牛郎织女神话歌颂永恒爱情的七夕词。
牛郎织女这一古老的神话故事,在古诗词中,早已是写滥了的套子。
多少名家咏七夕,每每感叹双星聚少离多。
秦观词《鹊桥仙》,能于俗套中翻反传统,出新意。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意呢,透露出秦观的何种情趣呢?这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体味的东西。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秦观和他的创作。
2、赏析《鹊桥仙》词,认识秦观反传统的爱情观。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秦观的有关文学常识。
对秦观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鹊桥仙》词,认识秦观反传统的爱情观。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从词作的“美”入手,挖掘“美”的具体内容以及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情绪,知人论世,感受词人的“不圆”与“圆”,获取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人生体悟。
1.赏析《鹊桥仙》的独特之处。
2.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高一学过《迢迢牵牛星》一首七夕诗,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秦观的这首词的独特的情趣上。
课前让学生感知诗歌,并背诵。
在朗读中感知全文,酝酿情感,在讨论中赏析内容,体味情感,在对比中深化思维,提高品位。
《鹊桥仙》一、导入新课十多年前,和你们一样,坐在这样端正的课堂,却痴迷着抽屉里满是风花雪月的诗词,因为里面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恨,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悲欢离合,我为她而喜,为她而悲。
浪漫的爱情和经典的诗词一结合,便仿佛有了一种魔力,可以让人深陷其中,魂牵梦萦。
这种感觉或许能在今天这节课上和同学们产生共鸣。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词人秦观的一首《鹊桥仙》二、诵读词作,整体感知示范诵读学生读先读顺(扫字词障碍),再读懂意思(扫词句障碍),把握词的内容学生自由诵读了1-2遍后,然后请一个同学们起来示范读齐读(参照老师的节奏、快慢、情感的起伏)设问:词作里面有故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提示:抓写事情的词语:暗度;归)(板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哪几句是写相会的情景的?(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情:柔情似水)(板书:纤云飞星金风玉露;柔情)词人对牛郎织女的相会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和评价?(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三、具体鉴赏(一)鹊桥上的爱情——唯美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再读一遍,然后思考问题:词人说牛郎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你觉得他们的“一相逢”,“胜”在哪呢?(提示学生上一步的板书中切入,即抓住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分析) 预设生成:“纤云弄巧”:“纤”,言云之轻柔;“弄”,言云之变幻多姿态。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以四言为 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 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 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 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 经具备了。
文本探究 “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把它置后有何
作用?
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结构上:承上启下。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内容总结
➢三节诗间有什么联系?
同袍——戈矛——同仇 统一思想
层
同泽——矛戟——偕作 统一行动 层
同裳——甲兵——偕行 统一征战
✓效果上: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主旨上: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
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 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文本小结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内容 岂曰无衣 ……同泽 …… ……矛戟
……同裳 …… ……甲兵
与子同仇 (思想) …… 偕作(准备)
……偕行(赴战)
形象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同仇敌忾 层 齐心备战 勇赴战场 层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衬 衫。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 你共同行动!
文本探究
文白对译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偕行:一起前进。
译文: 谁说没有衣服?和你穿同样的战 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 ,和你共同上前线!
容,熟读成诵。
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诵读静女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⑤,贻我彤管⑥。
彤管有炜⑦,说怿女⑧美。
自牧归荑⑨,洵美且异⑩。
匪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⑫。
【注】①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姝(shū):美丽、漂亮。
②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定。
⑤娈(luán):美好。
⑥贻(yí):赠。
彤管:红色的管状物。
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即下一章说的“荑”。
⑦有:形容词词头。
炜(wěi):色红而光亮。
⑧说怿(yuè yì):喜悦。
说,同“悦”。
怿,喜悦。
女,同“汝”,你。
⑨牧:野外。
归:同“馈”,赠送。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象征婚媾。
⑩洵美且异: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
⑪匪:同“非”。
⑫贻:赠予。
知人论世一、创作背景《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青年男女的幽期密约。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
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
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
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
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二、白话译文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诵读体悟一、整体赏析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
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诗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
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
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这两章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意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画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二、名家点评朱熹《诗集传》:“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第二章)“于是见之矣。
”“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耳。
”“言既得此物,而又说怿此女之美也。
”(第三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胡承珙《毛诗后笺》:“传云:‘静,贞静也。
’《文选·思玄赋》《高唐赋》注并引《韩诗章句》曰‘静,贞也’,天下有奔女而可目之为贞者乎?”陈子展《诗三百解题》:“《静女》,无疑的是关于男女相悦之诗。
”余冠英《诗经选》:“这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③谁?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⑦而离居,忧伤以终老⑧。
【注】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
③遗(wèi):赠送。
④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⑤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
漫,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⑧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知人论世一、创作背景求宦失意,怀乡思亲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断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本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二、白话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他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诵读体悟一、整体赏析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中的“芙蓉”(荷花)与“夫容”谐音,即丈夫的面容,故“涉江采芙蓉”之人为思妇。
“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草,发出阵阵幽香。
这里以花喻人,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兰泽有很多美女。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
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
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采用“悬想”写法,转换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
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
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得“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
结尾“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二、名家点评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这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①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③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④在,只是朱颜改⑤。
问君能⑥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故国:指南唐。
④砌:台阶。
栏:一作“阑”。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⑤朱颜改:红润的容颜改变了,指人已憔悴。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⑥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千古词帝——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后主。
李璟第六子。
于961至975年在位,国破降宋。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卓绝非凡。
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大。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现存词三十八首,存诗十六首。
二、创作背景亡国囚徒的悲歌此词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词。
三、白话译文这春花秋月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诵读体悟一、整体鉴赏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忍卒读。
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
“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
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
“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
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
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