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第三章经导管血管栓塞与灌注术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TAI)
临床应用
主要常用于恶性实体瘤、动静脉溶栓、消 化道出血等。
1、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2、原发性肝癌的肝动脉灌注化疗 3、脑血栓的颈总动脉溶栓药物灌注治疗 4、动脉痉挛的血管内灌注解痉术 5、肾、盆腔、四肢、头颈肿瘤灌注化疗
一、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Bronchial arteries infuion 简称BAI 适应症: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TAI) Transcatheter
Intraarterial infusion
概念
定义: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 建立由体表达靶动脉的通道, 再由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 治疗的一种方法。
TAI的基本原理、方法
方法
TAI的基本方法是经皮穿刺、动脉内插管至 靶动脉,再以等量于静脉给药的药物剂量 甚至较小剂量动脉内灌注,就能使靶器官 药物浓度提高和通过各种方法延长药物与 病变的接触时间,而外周血药浓度并不增 加,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和脱发 用量:60-90mg/日
a、抗肿瘤抗生素类
丝裂霉素(MMC)
可杀灭增殖期及G0期瘤细胞 应用各种实体瘤,尤其在消化道肿瘤 效果好,与5-Fu、ADM合用可提高疗效 毒副作用:骨髓抑制、肝、肾损害、口
腔溃疡、肢体酸痛及脱发 常用量:8-20mg/日
b 杂类 顺铂(CDDP)、卡铂(CBP)
为嘧啶抗代谢类药物 作用:抑制脱氧核苷酸合成酶,从而 阻止DNA的合成,主要作用于M期。 常用于消化道、盆腔及头颈部肿瘤 毒副作用:胃肠反应、骨髓抑制、脱发 常用量:500-1500mg/日
抗代谢类 氨甲喋呤(MTX)
为抗叶酸类抗代谢药 作用: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竞争性抑制而 发挥作用,为S期特异性药。 主要用于肝癌、头颈部四肢恶性肿瘤 毒副作用:骨髓抑制、肾损害、口腔炎
介入放射学常用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随州中心医院介入科介入技术适应证一、选择性血管造影术适应证:1、临床症状明显,其他检查方法已经怀疑血管异常的疾病。
2、经其他检查不能判断局部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疾病。
禁忌证:1、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2、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3、碘造影剂过敏者。
4、穿刺部位感染。
二、动脉内灌注术适应证:1、晚期或者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2、为了提高手术切除的疗效和预防手术时肿瘤扩散者术前局部药物灌注。
3、肿瘤术后为防止局部复发。
4、为原发病灶复发和远处转移。
禁忌证:1、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2、碘造影剂过敏者。
3、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4、穿刺部位感染。
5、恶异质。
三、动脉栓塞术适应证:1、各种实体性富血管肿瘤的术前治疗,以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量。
2、各种实体脏器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
3、脏器功能异常时实施内科性脏器切除。
4、各种血流动力学增加的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5、灌注治疗需要改变血流以增加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时,可以通过栓塞非重要血管而改变血流的主要方向。
6、实体脏器穿刺通道的封闭止血。
7、创伤性或手术性血管破裂或假性动脉瘤。
禁忌证:1、栓塞后有可能造成难以恢复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者。
2、一般情况极差或恶异质,难以承受术后反应者。
3、癌肿晚期失去治疗价值者。
4、重要脏器或组织的供血血管不能超选择插管者。
5、碘造影剂过敏者。
四、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适应证:1、腹主动脉向心性、局限性粥洋硬化狭窄,包括腹主动脉末端狭窄涉及双侧髂总动脉者。
2、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孤立性狭窄,髂内动脉的局限性狭窄。
3、股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4、股浅动脉或过动脉短于10cm的狭窄或闭塞。
5、股深动脉其始部狭窄。
6、胫动脉和腓动脉的局限性狭窄或闭塞。
7、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或闭塞。
8、大动脉炎所致的肾动脉狭窄。
9、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10、肾移植后动脉狭窄。
11、血管性腹绞痛。
12、颈动脉狭窄性疾病13、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局限性短段狭窄。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介入放射学)课件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 介入放射学的最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在X线电视透视下 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 使血管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 TAE在介入放射学中的作用就相当于外科技术中的血管 结扎术和组织切除术。 • 通过导管注入的栓塞剂造成局部血管栓塞和血流中断, 可视为“血管内接扎”。 • 由于血管栓塞后造成器官或肿瘤的缺血坏死,可视为 “内切除”。
TAE治疗的机制
栓塞物质经导管注入到血管内,血管被栓塞,对 • 靶血管 • 靶器官 • 局部学流动力学 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TAE治疗的机制
栓塞后对靶血管的影响 栓塞物质对靶血管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栓塞物质的性质 • 固体栓塞剂 进入靶血管后,在与其直径相同的血管腔内留下来, 形成机械性栓塞。 固体栓子对血管壁的结构不产生破坏。栓塞后,早 期镜下观察血管的内皮、肌层和外层都保持完整;随 着时间的延长,部分可吸收的栓塞剂被吸收后,可以 观察到血管的机化和血管的再通。未再通者,其血管 萎缩变细,结构模糊,甚至结构消失,局部纤维化, 血管发生永久性闭塞。
TAE治疗的机制
栓塞后对局部血流的影响 3、纠正异常的血流动力学
在原来已经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正确的栓塞可 以使异常循环所致的盗血、分流、涡流等得到纠正 或解除。如对各种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 和静脉曲张等的栓塞治疗。
TAE治疗的机制
栓塞后对局部血流的影响 4、栓塞后的止血作用
出血是指血液由破裂的血管中溢出。 栓塞术是通过直接用栓塞物质堵塞破裂的血管或 将出血动脉近端栓塞,使之压力降低并继发局部血 管痉挛性收缩或继发性血栓形成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介入名解
1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 Seldinger技术: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即为Seldinger术;经皮活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活检针经皮穿刺靶组织,以获得病理诊断所需的组织或细胞标本的诊断技术。
3 经皮穿刺引流术:利用介入器材,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全身各部位的脓肿、囊肿、积液、血肿以及胆道或泌尿道梗阻进行穿刺引流的介入诊疗技术。
4 经导管栓塞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动脉、静脉)注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治疗技术。
5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6 经皮心血管腔内异物取除术:是指在影像设备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刺引入导管、导丝及特殊取异物装置,取除心血管腔内异物的技术。
7 经皮血管内定位采血术:应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将导管送到指定的部位,经插入到疑有病变器官血管内的导管,抽取血标本,通过化验、分析作出定性及定位的诊断。
8 TIPSS:经颈静脉穿刺,在肝内建立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人工分流通道,使部分门静脉血流直接分流入下腔静脉,从而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促进腹水吸收。
1介入使用器械穿刺针、导丝、导管、导管鞘、球囊、支架2 经皮穿刺术穿刺路径股动静脉、腋动静脉、肱动脉、颈动脉。
3 穿刺活检术包括抽吸活检术、切割活检术、旋切活检术。
4 经皮肺活检术的导向设备透视、超声、CT、MR.5 肝脏活检术导向设备USG、CT6 骨活检导向设备常规X线、CT7 经皮经肝胆汁引流方式经皮经肝胆管外引流术、经皮经肝胆管内—外引流术、经皮经肝胆管内引流术、经皮经肝胆道支架引流术8 经导管栓塞术达到的目的止血、治疗肿瘤和血管性病变以及消除患病器官功能9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目前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粥样物质切除术、超声血管成形术10 按支架在血管内展开方式分:自扩展式、球囊扩展式1 栓塞物质分类生物栓塞物质:血凝块、冻干硬脑膜弹簧圈类:不锈钢圈、微型铂金丝圈组织坏死剂: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2 灌注/栓塞术临床应用(适用范围)各种原因出血的治疗实质脏器肿瘤的治疗消除或减少器官功能非特异性炎症3 Seldinger技术步骤.消毒、局麻、皮肤切口及分离皮下组织→穿刺,35~45°角经皮肤切口穿刺动脉→刺中后置换导丝→沿导丝置换导管4 血管穿刺造影术的适应征、禁忌症、并发症适应征:血管性病变禁忌症:严重的对比剂过敏者富血管性肿瘤的诊断与定位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者血管解剖的术前评估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疾病或手术导致的血管性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不能平卧或躁动不安、难以配合者进行经皮血管腔内治疗并发症:穿刺点并发症:血肿、血管闭塞、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导管或导丝相关并发症:血管穿孔、破裂;血管内膜剥脱、夹层;急、亚急性血栓形成;血管痉挛、闭塞造影剂过敏、造影剂肾病5 右侧入路与左侧入路的对比右侧入路:左侧入路:优点:便于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左侧肝内优点:操作方便、接受射线少胆管变异小,便于引流缺点:有可能刺入胸膜腔;肝内胆管的结构变异大缺点:操作者手部接受射线多;对技术要求较高6 经导管栓塞术术后并发症栓塞后综合症:疼痛、发热、恶心、呕吐、反射性肠郁张或麻痹性肠梗阻过度栓塞大范围坏死误栓:返流性误栓、顺流行误栓感染7 经导管栓塞术的临床应用控制出血治疗血管性疾病:颅内动脉瘤治疗富血管性肿瘤介入性器官切除(消除病变器官功能):脾功能亢进8 球囊血管成形术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适应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大动脉炎等引起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搭桥术后所致的吻合口狭窄及移植血管的狭窄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局限性狭窄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及肾移植后肾动脉狭窄布—查综合征,包括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不全梗阻、闭塞及肝静脉狭窄、闭塞血管移植术前病变血管扩张的辅助措施;缺血造成截肢,术前挽救肢体或减低截肢水平禁忌症: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异常病变部位有动脉瘤形成大动脉炎活动期长段血管的完全闭塞是否行PTA应视流出道情况而定,如果流出道通畅则应行PTA,否则不宜进行PTA并发症:近期:常规血管介入并发症、远端栓塞、球囊破裂、出血、动脉夹层远期:再狭窄9 血管内支架的禁忌症、适应症、并发症禁忌症:严重心功能不全适应症:PTA后并发症或不成功者大动脉炎活动期狭窄病变动脉累及主动脉壁或粥样硬化明显者严重末梢血流障碍颈部及颅内动脉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病变,在脑保护器保生长发育未成熟者护下可植入支架病变位于关节区腔静脉或较大静脉分支的狭窄或闭塞病变流出道欠佳时应慎重重建血管通道并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支架移植物可用于动脉瘤及夹层的治疗金属支架能封闭粥样硬化斑块溃疡,对预防再狭窄有一定价值并发症:支架移位、血管壁破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远端栓塞、支架内再狭窄10 TIPSS操作步骤穿刺颈内静脉→导管经颈内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进入肝静脉→经肝静脉穿刺入肝内门静脉→导管进入门静脉→球囊导管扩张肝实质穿刺道→放置支架11 TIPSS并发症腹腔内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胆血症、动静脉瘘、分流道狭窄或闭塞。
介入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0×3'单选30×1 '多选10×1 '简答题5×6'名词解释1.(P1)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p20)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3.(P31)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简称栓塞术):是介入放射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是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P38)化疗性栓塞:对恶性肿瘤的栓塞常与化疗药物灌注合并进行,特别是使用碘油化疗乳剂。
5.(P39)栓塞后综合征:版本1介入治疗栓塞后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继而出现临床症状(如栓塞部位疼痛,全身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是一过性变化,一般在10-15天内逐渐缓解,消失,可以进行对症处理(脾栓塞疼痛可持续很久)。
版本2:介入栓塞治疗后3-15天中,病人出现局部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消化道症状等表现,称栓塞后综合症,是由于栓塞后局部缺血,代谢产物或坏死物质吸收所致。
次重要的:6.(P38 P46)血流重分布:对正常的动脉血供进行栓塞,使之血供由其他动脉供给,而达到某种治疗目的。
栓塞的前提是不造成被栓血管供养器官的缺血坏死。
7.(P40)介入性器官切除:内科性内脏切除是应用栓塞剂,栓塞某些器官的终末动脉或毛细血管,使之出现不同程度的梗死、机化,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可用于脾功能亢进、脾大、肾脏病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及异位妊娠等的治疗。
8.(P40)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血管介入放射学
形、动静脉瘘、血管瘤、脾动脉栓塞等 血管成形:心脏瓣膜及血管狭窄的球囊扩张、
内支架置入成形及激光、旋切成形等
非血管性介入
经皮穿刺活检、抽吸、引流及治疗:如实质 脏器病变的经皮穿刺活检及消融治疗,经皮 椎间盘切吸术及融核术,经皮穿刺脓肿、囊 肿的抽吸、引流及注药治疗,结石处理等。
出血、积液的治疗
灌注与栓塞术
•治疗各种肿瘤、出血及特发性炎症 •消除器官功能,治疗器官功能亢进 •治疗一些血管畸型和血流动力学异 常的疾病
成形术
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种管腔器官 的狭窄、闭塞或形成一个新的管腔, 通过恢复和/或改变血流动力学,达 到对疾病进行治疗的目的。
血管介入技术
包括: 血管造影术 经导管栓塞术 经导管灌注术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 其他血管介入技术
介入放射学分类
按系统分类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按技术分类
穿刺术 灌注与栓塞术
其他:TIPS、取异物、留置过滤器等
介入放射学分类方法(一)
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非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 其他(包括两者的结合)
血管性介入
心血管造影及心导管检查 药物灌注: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溶栓药物、
经导管栓塞技术
在选择性插管和血管造影的基础上,经 动脉或静脉内以导管将栓塞物有控制的 注入到病变或器官的供应血管内,使之 发生闭塞,中断血供,以达到控制出血、 治疗肿瘤和血管性病变以及消除患病器 官功能的目的。
栓塞物质
短期栓塞物
血凝块:自体血凝块是最早使用于临床的栓塞 物质之一,容易取得。它的弹性好,便于从 导管中注入,不存在生物适应性问题。在没 有脏器远端梗塞时,被栓的动脉并没有急性 或慢性炎症改变。在6~24小时分裂消散。
《介入检查技术》课件——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介入放射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素质目标: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知识目标:能复述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经导管 动脉灌注术的临床应用。
能力目标:会操作DSA等的影像导向设备,能 做好介入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一、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二、经导管动脉灌注术
1.5.1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操作
术前造影是栓塞的基础 目的 ①明确病变的诊断 病变部位、性质 ②明确靶血管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③血管走行、 直径 ④动静脉显影的时间、顺序 ⑤血流速度 ⑥侧支循环 ⑦病变显影程度⑧ 排空时间 术后造影 了解栓塞程度 范围
1.5.2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操作
靶血管插管
1.3.1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治疗机制
对靶血管的影响
栓塞剂性质 :固体 液体 固体栓塞剂:进人靶血管后,形成机械性栓塞,栓子周围及被栓血管的远端和近端 常可并发血栓形成,局部血流中断。一般固体栓子对血管壁的结构不产生破坏;栓 塞后早期血管壁的内皮、肌层和外层保持完整。栓子周围可见异物反应随着时间的 延长部分可吸收的栓塞剂被吸收后,血管机化或再通。 液体栓塞剂:无水乙醇和鱼肝油酸钠:多通过化学破坏作用损伤血管内皮,并引起 小动脉继发血栓形成栓塞后早期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广泛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肿 胀、脱落。栓塞后一个月左右,镜下可见血栓机化,较少有再通现象,血管结构破 坏,甚至仅轮廓残存。
1.1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认知
概念: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 为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用介入的方法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 栓塞物质,使局部血管闭塞从而使供血的组织缺血或坏死的 技术,即“堵血管”。该技术具有微创、准确性高、操作可控 性强的特点。目前已被介入放射学临床广泛应用。
介入放射学重点全解析说课材料
介入放射学重点全解析第一章总论1.穿刺针种类:血管穿刺针、微穿套真、活检针、治疗针2.导管:导管外径用“F”(Franch)表示,内径用“英寸”表示。
注:1F=0.33mm,1mm=3F)种类:(1)根据用途:分造影导管、连接导管、引流导管、球囊导管、溶栓导管等。
(2)根据直径:常规导管、微导管(3F以下)、同轴导管等。
3.导丝:直径用“英寸”表示,作用:(1)经皮穿刺后导入导管鞘或导管。
(2)引导导管到达目的或治疗部位。
种类:(1)根据物理特性:分普通导丝、超滑导丝(泥鳅导丝)、超硬导丝等。
(2)根据头端形态:直导丝、弯头导丝和J型导丝。
(3)根据用途:导引导丝、交换导丝、可控导丝、灌注导丝、测量导丝等。
4.导管鞘:管鞘外套管的直径(内径)用“F”表示,内芯的内径用“英寸”表示5.血管扩张类药物:1.罂粟硷 2.前列腺素 3.妥拉苏林 4.硝酸甘油6.血管收缩类药物:1.肾上腺素 2.加压素 3.血管紧张素7.抗凝药物:1.肝素 2.华法林钠 3.阿司匹林 4.双嘧达莫8.溶栓药物:1.链激酶 2.尿激酶9.抗肿瘤药物的类型及主要作用机制A、按来源分:①烷化剂: 属细胞毒类药物,如环磷酰胺(CTX)。
②抗代谢药: 能干扰细胞代谢,如5-氟尿嘧啶(5-FU)。
③抗肿瘤抗生素: 由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如阿霉素(ADM).④植物类抗肿瘤药: 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如长春新碱。
⑤激素类: 包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⑥其它: 包括免疫制剂和作用机制未明、难于定位的药物B、按对细胞增殖周期作用时相不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影响DNA分子的复制或功能。
如烷化剂、大部分抗癌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细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殖细胞群的某一期有作用。
如作用于S期的5-FU,作用于M期的长春新碱等。
10.电凝法优点与缺点:优点:①定位精确度。
②栓塞永久。
③无反流性误栓。
④不引入异物。
⑤可用于血小板减少或肝素化病人。
介入放射学-第三章-1
二、靶血管插管 三、选择栓塞剂 1.根据靶血管直径选择适当大小的栓塞剂 2.根据治疗目的选择作用不同的栓塞剂 四、释放栓塞剂 五、栓塞程度的检测和控制
第四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一)异常血流动力学的纠正和恢复 1. AVM 2. AVF 3. 静脉曲张 4. 填塞异常血管腔
(二)止血 (三)血流重分布 (四)治疗肿瘤 (五)内科性器官切除
3.大型栓塞物 不锈钢簧圈(钢圈) 直径通常为3mm、4mm、5mm、8mm不等,可 栓塞相应直径的血管。 可脱离球囊 通常用于较大直径血管和动静脉瘘的栓塞。 可脱离钢圈 (GDC coil)
第三节 操作技术
一、血管造影诊断 1.明确病变的诊断 2.明确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3.术后造影则是对栓塞程度和范围评估的重要手段。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常用栓塞物
1. 海绵状栓塞剂 明胶海绵 明胶海绵颗粒常用于2mm直径以下 小动脉栓塞 明胶海绵条可用于存在小动静脉瘘 和动脉末梢粗大且数量较多时。 聚乙烯醇(PVA) 永久性栓塞剂
2.液态栓塞剂
无水乙醇 通过强烈的蛋白凝固作用,造成注入部位血管内 皮细胞和中层肌的坏死,并使血液有形成分凝固破 坏成泥状,从而淤塞血管床,血管结构破坏。 碘油 可在X线下显影,多与抗癌剂混合成乳剂,能阻塞 肿瘤血管,又能缓慢释放化疗药物。
血管门残留现象:对靶器官和病变进行“完全性”栓塞 过程中或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位于血管门区的组 织不能被有效栓塞或仍有活组织和肿瘤复发。 主要原因: 1.器官和肿瘤的插入式供血方式。 2. 假性完全性栓塞。 3. 栓塞后侧支循环形成。 4. 多个血管门存在。
三、对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一)局部血供改变 (二)栓塞后血液重新分布 (三)纠正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四)止血作用
介入放射学PPT课件
丝裂霉素:
能抑制DNA的合成,也能使DNA断裂,对G1晚 期和S期最为敏感。
对各种实体瘤有效,特别是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效果 较好。
一次性IAI剂量8—20mg 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
顺铂:
铂类络合物 。破坏DNA的复制和功能。对G1期最 敏感。
(三)长期药物灌注
经皮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
Seldinger 技术穿刺插管至靶血管, 置换留置管, 将留置管径隧道引出并与药盒连接,缝合皮肤。
(四)IAI 与动脉栓塞术的配合
栓塞:肿瘤缺血坏死
IAI:冲击化疗,化疗药物缓慢释放,保持肿瘤区有效药 物浓度
(五)血流重分布 导管插入困难,病变有多重血供。
4.操作方法 (1)胰腺动脉造影 (2)动脉灌注 5.并发症及处理 急性胰腺炎 停止给药、后撤导管、扩血管药。 6.疗效评价
二、动脉血栓的溶栓药物灌注治疗
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是引起血管闭塞及其组织器官 缺血的重要原因。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肢体 坏死、肺梗塞、肠坏死等。
慢性血栓表现为缺血性疼痛、肢体干性坏疽、间歇 性跛行。
血栓形成区域血流量减少药物与血栓接触面有限溶栓效率溶解血液中其他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出血iai局部血栓内注射则可发挥首过效应优先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提高溶栓效率减少副作用二层流现象药液比重比血液小进入血液后通常在上层流动优先进入开口向上的血管
介入放射学
第三章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教学目的: 明确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IAI )临
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 教学要求:
掌握IAI的临床应用。 熟悉IAI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了解器材与常用药物。
影像专业-《介入放射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介入放射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第二章经皮穿刺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介入放射学英文名称: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2学时讲课学时:2学时实验(上机)学时:学分:适用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选修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本科程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其目的是建立通道,通过介绍血管与非血管性腔道的经皮穿刺技术与实质性脏器的经皮穿刺术及其活检与相关治疗,让学生明确经皮穿刺所用的器材与药物、操作方法、应用范围及临床应用,学会合理选用器材,规范操作,通过经皮穿刺活检、经皮穿刺治疗,对临床许多疾病作出准确、可靠的诊断以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保障,为今后学习介入放射学的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经皮穿刺术的概念、器材的种类名称、常用药物、Seldinger穿刺法及改良穿刺法、注意事项、肿瘤消融方法、经皮穿刺活检术、经皮穿刺治疗(肝癌消融术)-细讲通过多媒体课件、线条图、实际操作的图片展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在讲解基本概念,操作方法要领、注意事项和临床应用后,结合实际病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二章经皮穿刺术第一节器材与药物1、穿刺针2、活检针3、治疗针4、药物第二节操作方法1、血管穿刺法2、活检术3、肿瘤消融方法第三节应用范围1、建立血管通道2、进入非血管管腔3、穿刺实体器官第四节临床应用1、建立管腔通道2、经皮穿刺活检3、经皮穿刺治疗4、经皮穿刺引流(见下章)教学重点、难点:概念、器材的种类名称、常用药物、Seldinger穿刺法及改良穿刺法、肺癌活检术、肝癌消融术。
课程的考核要求:1、了解经皮穿刺术2、熟悉器材的种类名称、常用药物名称,血管穿刺法的注意事项,活检术的导向手段,应用范围:建立血管通道、进入非血管管腔穿刺、实体器官。
3、掌握概念、Seldinger穿刺法及改良穿刺法、肺癌活检术、肝癌消融术。
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目的要求1、掌握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技术(Seldinger技术的组成、步骤)2、了解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3、了解几种常用的介入技术和临床应用。
思考题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Seldinger技术的定义、组成及步骤)?第一节总论一、概念、技术、分类(一)概念范畴:微创医学起源时间及基础:20世纪70年代Seldinger技术*定义: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gy,IVR)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以影像设备为导向,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及其它技术对疾病进行治疗或诊断(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与生化材料)(二)技术介入放射学技术主要包括seldinger技术(seldinger’s technique)、造影术(angiograph)、栓塞术(embolization)、灌注术(infusion)、成形术(plasty)、支架技术(stent implantation)、穿刺引流术(puncture drainage)、穿刺活检术(puncture biopsy)、消融术(ablation)、取异物术(taking out foreign body)、碎石术(lithotripsy)、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mplantation)神经根阻滞术(nerve root block technique)等。
(三)分类按操作技术1.经皮穿刺/引流术。
2.经导管灌注/栓塞术。
3.成形术。
4.其他如下腔静脉滤器、异物取出、椎间盘旋切等。
按介入治疗途径1.血管介入技术(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gy)三大技术:(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2)经导管栓塞术(3)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术2.非血管介入技术(non-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gy)按专业分类1.心血管介入放射学2.神经介入放射学3.外周介入放射学二、设备与器材(一)影像监视设备主要导向设备:X线电视透视、超声、CT、MRI。
介入放射学课件: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第三章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一、血管收缩治疗
主要应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 各种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动脉性出血,经保守
治疗无效者。
第二节 临床应用
第三章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第三章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一、血管收缩治疗 (二)方法
1)插管
先判断出血部位,根据部位进行选择性插管。 上消化道出血可行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插 管造影,下消化道出血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
第三章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二、方法
(一)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 (二)经导管药物灌注技术
第三章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第一节 药物灌注术所需器材与方法
第三章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一)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
导管应尽量超选择插入肿瘤供血动脉, 以发挥化疗药物的最大作用,利用首过效 应最大限度的减小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一种导管选择性插入某一位置后,如果 不能再进一步超选择,可利用交换导丝沿导 管插入远端血管分支内,然后固定导丝,退 出导管,沿导丝直接引入所需另一导管,再 进行超选择插管。
第一节 药物灌注术所需器材与方法
第三章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二)经导管药物灌注技术
1. 一次冲击性TAI ( one shot TAI )
2)动脉升压化疗灌注:℃用血管紧张素Ⅱ收缩靶血管, 减慢血流速度,延长药物与病灶的接触时间。
3)动脉短暂栓塞化疗:特殊药物载体(可降解淀粉微 球、生物降解清蛋白微球)短暂阻塞靶血管,缓慢 释放药物。
4)高热化疗药物灌注 :药物加热至42℃以上。
第一节 药物灌注术所需器材与方法
第三章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第一节 药物灌注术所需器材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三角
解剖基础
A V
解剖基础
穿刺点并发症
血肿 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 血管夹层或闭塞
动静脉瘘-穿刺点过低(股浅动脉)
假性动脉瘤- 穿刺点过低(股浅动脉)
穿刺方法
逆行性穿刺 常规
逆行性穿刺的进针点选在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的 正下方,即腹股沟皮肤皱褶下1~2cm,穿刺时 左手中、示指轻按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 持针对准该点斜行平滑刺入。穿刺成功后,可 见鲜红色动脉血自针尾喷出,即刻送入导丝。 若送入导丝有阻力时,不可强行送入,应在透 视下观察导丝走行,大多数情况是导丝在穿刺 针前方盘曲或进入小的分支,此时应后退并旋 转导丝进入。
股动脉经腹股沟韧带 中点深面穿血管腔隙 下行,进入股三角, 由大腿前面逐渐转到 大腿内侧,穿收肌腱 裂孔、收肌管至腘窝 移行为腘动脉。
股三角
股三角 : 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 三角形凹陷。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和长收肌围 成。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分 支,还有股管(空隙)等结构。股三角在大腿的 前面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 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前壁为阔筋 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股三角的结 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 动脉、股静脉、股管和腹股沟深淋巴结、脂肪组 织等。股动脉居中,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 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
经典Seldinger穿刺法的基本操作是:
以带针芯的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 织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 缓慢向后退针,退至有血液从穿刺 针尾端喷出(静脉血是缓慢溢出) 时,即插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再 沿导丝插入导管,并将导管插至靶 血管,进行造影或介入治疗。
穿刺方法
Seldinger改良法
Seldinger改良法,其方法为,用不带 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当穿 刺针穿破血管前壁,进入血管内时,即 可见血液从针尾喷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再引入导丝导管 即可。改良法和经典Seldinger术的区 别是,前者不用穿透血管后壁,成功率 高,并发症少。目前以Seldinger改良 法使用较多。
(3)多普勒超声定位法:在超声引导下穿刺。
导丝操作技术
导管技术
选择性与 超选择性插管术
寻找血管分支 熟悉正常解剖位置
了解解剖变异 选择合适导管 转动患者体位 造影剂探路
选择性与超选择性插管术
导丝与导管的运用
导丝与导管的进退操作 术中导管的交换 导丝与导管的协同作用
适应证
股动脉穿刺术适用于: 1.血管本身病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
等。 2.软组织或器官病变与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 3.某些肿瘤手术前了解血供情况或与重要血
管的关系。 4.血管病变手术后随访。 5.血管病变的介入放射学治疗。
禁忌证
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介入放射学
第三章 经导管血管栓塞与灌注术 主要内容:
经导管灌注药物 经导管栓塞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 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是70年代以 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 。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 。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 ,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 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 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 知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 以往所用的常规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图像,更 清晰和直观,一些精细的血管结构亦能显示 出来。
导丝对导管的影响
顺行性穿刺 ---下肢病变
顺行性穿刺进针点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约 1cm,针尖刺至腹股沟韧带稍下方的动脉搏 动最强处;或在透视下将穿刺针对准股骨头 顶缘,进针角度与身体成40°左右。顺行性 插管导丝易进入股深动脉。若患者下肢取外 展、外旋位,股浅动脉转至股深动脉的外侧 ,用5F以下的导管和“J”型导丝易成功。
无搏动股动脉的穿刺
在髂动脉狭窄、闭塞或肥胖、低血压患者,股动脉搏 动不明显,则采取对侧股动脉穿刺法。如两侧均搏动 不明显,则须采取盲穿。盲穿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触摸法:硬化的股动脉呈条索状,可以此为穿刺 点。也可用细针穿刺股静脉后,向外移5mm行股动脉 穿刺。
(2)透视定位法:透视下以股骨头的内半部作为穿刺 标志。
Seldinger穿刺术
1953年,瑞典的Seldinger发 明了经皮穿刺导管技术, 结束了血管造影需要外科 医师协助的历史,成为内 科医师可独立完成的一 种简便安全的操作,并 沿用至今。
穿刺点:
穿刺点:股动脉(最常用)、肱动脉 、腋动脉、颈动脉、 股静脉(最常 用)、贵要静脉、腋静脉、颈静脉
股动、静脉穿刺术
股动、静脉较粗大,由此插管可以到达全身各 部位的血管,为最常用的血管介入操作的入路
股动脉是髂外动脉的延续,通过股三角 ,其内侧是股静脉,外侧是股神经。在 腹股沟韧带处位置最表浅,搏动最强, 且操作简单,拔管后易于压迫止血,是 理想的穿刺点。经股动
脉穿刺根据需要可选择
逆行性及顺行性穿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前DSA已广泛应用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和肿瘤的检查 和介入治疗。医学界公认,DSA检查是所有血管疾病检 查的“金标准”。其他检查手段都是通过间接征象了解 血管病变情况,如多普勒、彩超、核磁共振、心电图等 检查,在发生梗塞、出血等较明显征象后才能判定血管 病变,因诊查结果往往不能肯定,就影响到确诊和治疗 。DSA检查不但能清晰明确地了解影像病变,而且在造 影过程中就可了解血管内血流、血管壁等情况,全面判 断血管结构及功能变化,为确诊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 据。有了DSA因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人体各部位疾病都可 诊治;不仅对血管性病变,对非血管性病 变引起的疾病 同样可以做确诊和介入治疗,如肿瘤等复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