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鹏之徙于南冥》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讲庄子追求最高人生境界――逍遥游的思想。《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被学者认为是体现庄子思想的最主要篇章,近人马叙伦有言:“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鹏之徙于南冥》基本上节选了《逍遥游》全文,只删去了最后一段。《逍遥游》作为必修篇目曾经在必修5出现过,只是必修教材中少了《鹏之徙于南冥》中的后三段。因此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比较熟悉,艺术手法也有所了解。这次编入《庄子选读》,作为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再次出现,编者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庄子追求最高人生境界的思想,“传道”的意味很浓。况且选修又是必修的拓展和提升,旨归本来就在于“大学”而兼及“小学”,所以了解庄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拓宽人生境界,涵养灵魂,就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也是我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词汇:怒、果然、辩、爝火、息、尸、文章、浸、稽、掊、龟、之。

【教学重点】

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学生认真阅读《鹏之徙于南冥》一文,要求达到:熟悉文章中的寓言故事,并思考其寓意。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2)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

(3)此小大之辩也(4)辩乎荣辱之境

(5)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6)我犹尸之(7)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8)大浸稽天而不溺(9)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0)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之”的意义或用法。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2)是鲁孔丘之徒与

(3)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4)之二虫又何知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二、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个只知道匍匐在习题海洋里拼命加减乘除的孩子,我劝你不要读庄子,因为他和你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整天幻想摆脱地球引力憧憬自由飞翔的孩子,那么我要告诉你,你来读庄子,你是两千年后上天赐给庄子的异代知己。读《庄子》,说难也难,难于上青天,说易也易,易于烹小鲜。读《庄子》要有绝对丰富的想象,天马行空,神飞天外;读《庄子》要有绝对开阔的胸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读《庄子》要有绝对特别的思维,能够突破常规,敢于撞入禁区。倘能如此,一篇《逍遥游》何足难哉。《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明白了“逍遥游”的含义,就找到了解开庄子思想的一把钥匙。近代学者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选读》第二节《鹏之徙于南冥》,领略什么是真正的“逍遥”。

(二)检查预习,重点订正和落实词语积累。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教师点拨】先秦诸子散文都是论证文,不管文章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摇曳生姿,里面引用的故事多么引人入胜,奇谲怪诞,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见解,所以同学们一定不要被这些华丽的表象所蒙蔽,要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文章中的观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每一段的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讲大小之辨。

第二部分(第二段):讲逍遥游的境界。

第三部分(最后三段):进一步阐明“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局部研读)

学习第一部分,明白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描绘了一幅什么场景?你认为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的中“有所待”是什么意思?

【明确】文章开始部分,先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作者特别突出了鹏之大,飞之高,翔之远。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境界。景象雄奇壮丽,故事骇人听闻,气象出人意表。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范围。

作者通过大鹏腾飞高举的壮丽景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由豪迈的人生画卷,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气象。但这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他还有所待。

“有所待”的“待”就是凭借、条件之意,“有所待”就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自由的。尽管如此,但是大鹏南徙的壮举,它扶摇直上的气象,还是表现出难以企及的境界。

2.作者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有什么用意?论证“小年不及大年”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果说大鹏是展翅九天的“神鸟”,那么蜩与学鸠则是翱翔蓬蒿之间的“小虫”,它们代表的是目光短浅、境界狭小的凡人境界。庄子把它们

拿来与大鹏作对比,说明人生境界的不同乃是由于眼界大小不同,即空间的广阔和狭小不同造成的。

庄子认为空间的广阔和狭小不同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从而影响人的智慧,因而得出一个结论――小知不及大知。然而他认为影响人的智慧的因素不只是空间,还有时间。于是接着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证明“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来进一步论证“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3.认真分析课文内容,思考文章中的“大”和“小”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大小之辩”在哪里?

【明确】“大”指大空间、大年(大时间)和大知(大智慧),“小” 指小空间、小年(小时间)和小知(小智慧)。

(1)小空间是有限的;大空间是无限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小空间不及大空间――蜩与学鸠、斥安比不上大鹏;

(2)小年是有限的时间;大年是无限的时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小年不及大年――朝菌、蟪蛄和众人比不上冥灵、大椿和彭祖;

(3)小智慧是有局限的,时时处处会遇到阻碍;大智慧没有局限,摆脱了世间所有的束缚,同化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性质,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逍遥游,成就人生的最高理想。

小知不及大知――小境界、小格局和小气象比不上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气象。

三、第二课时

(一)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庄子把人生分为几种境界?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种境界。

(1)四种凡人的境界――追求功名利禄;

(2)宋荣子和列子的境界――远离事功、名利但仍有所待;

(3)逍遥游的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2.先翻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一句,再谈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天地”乃是万物的总名。“正”指本性。“御六气之辩”指使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在庄子看来,这就是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了:利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具备这种最高境界、气象、格局的人,跟天地万物、阴阳大化、道合而为一。

3.什么是“逍遥游”?影响“逍遥游”的因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提示:逍遥游意味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意味着不为自己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束缚,不为世俗功名拘囿。达到“无

名”“无功”“无已”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

影响“逍遥游”的因素是贪图虚名浮利,追求事功伟业,念念不离自身。

第三个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发挥,只要不离前面的三个因素,言之成理即可。

4.这三种境界分别和前面描述的哪种情形相对应?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类比认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