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ding
高二语文说课稿《咏怀古迹》
高二语文说课稿《咏怀古迹》高二语文说课稿《咏怀古迹》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本身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阔别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得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了解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本领。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本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低沉埋怨忿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孱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低沉埋怨忿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引导思想:即引导学生乐观思考,自动参加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之欧阳美创编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的写作手法三、说教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3、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A、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其三》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2.内容:缅怀王昭君;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四)、诗歌分析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欧阳家百(2021.03.07)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的写作手法三、说教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3、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A、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其三》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2.内容:缅怀王昭君;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四)、诗歌分析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我的说课包括以下三大部分:说设计理念,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出发点是适合教材、学情特点和符合新课标要求。
(一)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客居夔州时,所作《咏怀古迹》五首组诗中第三首,是咏昭君出塞的经典杰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2单元中的内容。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单元导读要求学生(教材p35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课后研讨练习要求(教材p39),理解作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怎样的感情,理解中间两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基于教材写设计理念: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鉴赏语言的方法,理解诗意——进入诗境——把握情感——鉴赏诗艺】(二)学情基于初中的学习,学生了解怀古诗的一些知识(比如借古咏今、借古讽今的手法),但往往不能准确解读诗意、感知诗歌情感,一是因为对诗人吟咏对象的故事及诗歌创作背景把握不清楚,二涉及对诗句本身语言、意象的品味,语言、意象品味不到位,那么学生领悟真正的诗意之美就很困难。
因此学生学习难点不在手法,而在诗歌凝练语言背后的内涵,读懂意象营造的独特诗境。
学生学古诗词,读得太少,鉴赏太少,在鉴赏方面缺少可行的方法指导,普遍存在理解不准确、表达不完整的问题。
【基于学情写设计理念:比较阅读昭君和杜甫的生平资料,结合多媒体资源(琵琶曲音频)和教师语言极力渲染一种沉重、怅恨的咏怀氛围,以意生情、以情悟境,帮助学生感受理解。
教学重心放在最基本的语言和意象上,真正做到字字涵泳、反复玩味,不强调手法而手法自现,诗歌艺术魅力也油然而生。
最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联想扩写法”、“联想对比法”两个可行的方法,学生学会鉴赏精炼有力的语言和品味有独特魅力的意象。
咏怀古迹 韩(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从诗歌类型上说,这首诗属于怀古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了解唐代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从o而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
本课所选的诗歌都是他沉郁顿挫的诗风的体现。
学习杜甫的诗,除一般的鉴赏训练外,还要通过比较阅读来初步领略这位大诗人的艺术风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目标: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
本课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讽今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掌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
三、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3、自主探究归纳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诵读、整体感知法。
2、小组合作。
3、自主探究归纳法。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熟读成诵,并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主旨。
难点是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六、说教学过程:我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展开:读一读,因声求气议一议,缘景明情说一说,方法总结练一练,牛刀小试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是指西施、昭君、貂蝉、杨贵妃,她们很美,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吗?不一定,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昭君的悲剧。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的写作手法三、说教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3、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A、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五、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其三》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2.内容:缅怀王昭君;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 ǒng)(四)、诗歌分析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一、结构分析《咏怀古迹(其三)》共八十六行,由六个“牛二、白乐天文数至羊祜卒”的小节组成,每节都是一个古人的事迹。
段落开头常常下短半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既使美人的描述出现得很少,但以此点明古事故的吸引力,相当生动。
杜甫用颇为自然的句式,使诗句有较好的流畅性。
整首诗厚重详实,写了许多著名的古人,对于一个爱好历史的看客来说,堪称一部史书。
二、主旨分析此诗记录了许多著名的古人,言辞温雅,语气悲壮,颇具历史感。
大量描绘名人的涵义是传承历史文明,倡导道德情操与学术观念。
诗篇旨在通过该等伟人的记载,来展现曾经的气象万千,强调人类之文明发展更是由前代伟人所开创,同时也呼吁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应充分继承先辈们的文化遗产,推动人类的进一步进步。
三、语言分析诗篇写真实古事的长短趋向相等,折射出古评史的形态。
文气纯正,多采用白话工夫,以每一句话疏通了前后条理,每节均以“其”引入古人,段落首句下得短半句,有流畅的韵律格律,顺畅易懂。
节选一段:牛二,隋阳科第第一名,授当朝著作郎,上疏考四部官吏,李世民设宴,责问其状,牛辞窈窕,指摘陈规,显露忠直,席间晕倒,死于后堂。
“夫鲁韩不避名,何人不尝飧。
木垒供粥美,千祀茅屋新。
”白乐天少时好陶渊明、王羲之、左思诸人,长时淫己骄贪,屡因奏事败竹张,常自言:“我宜作乐天词。
”乙卯兵乱时流离失所,死时举棋无悔天。
辄有又死遗二妓,一泼墨,一书经。
本文使用的语言是古诗经常用的白话工夫,给人温和谦逊的效果。
四、题材分析本文所描叙的是许多著名的古人,大量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的题材丰盛多彩,而且诗篇所涉及的领域也横跨历史、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例如,牛二是一位府官,维护了官吏的权益和尊严,体现了广大官吏们的职业操守;白乐天的流离失所和死后留下了两只妓女,表达了他对塞外生活的了解和境遇;对羊祜的写成则更为深刻,在较大范围上表达出致力于国家文化和科学的决心,揭示了一个著名官员的圣洁之举。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6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的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篇1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咏怀古迹》说课稿(其三)-word课件
《咏怀古迹》说课稿(其三)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咏怀古迹》说课稿(其三),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分享下吧。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三)字词正音(四)诗歌分析(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六)艺术技巧(七)布置作业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课件
目录
一说 教材 二说 目标 三说 重难点 四说 流程
巴蜀好教育联盟
1 说教材
1 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详注》, 是咏叹昭君的杰作。
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落到夔州,此地 同昭君故乡都在长江三峡一带。诗人悲昭君以 自悲,抒发自己漂泊西南、怀才不遇的情感。
巴蜀好教育联盟
【突破1】 对“昭君怨”不同态度 1.
引导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尤其 群文阅读中 抓住关键字眼 。王诗中“可怜”二字是诗眼, 白诗探讨。教师引导小 结,王诗“怜”昭君,白诗“敬”昭君,杜诗 “通”昭君。
巴蜀好教育联盟
难点 内容
利用群文阅读的理念,同时读诗抓关键。
2 地位: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 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 唐诗单元,杜甫的诗文在新课标占据重要地位, 其生平、思想和诗文艺术是学生重点学习内容。 其次,这首诗是高中生学习的第一首怀古诗。
巴蜀好教育联盟
2 说目标
1 理念依据:
新课标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及群文阅读 教学新理念。
自主检测法
结合微课,完成怀 古诗相关练习
巴蜀好教育联盟
2 课堂环节(一)初读解大意
学生自主翻译,提出疑难。 组织一大组齐读,由学生 点评,再听范读。学生对情感把握不到位,激发学生去 理解诗歌的情感。由此过渡到环节(二),分析“怨恨” 之情。
落实翻译是理解古诗文前提,诵读帮助体味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范读音频
融入情感理解,学生自读,配乐全班齐读。 【教学准备】琵琶曲音频
巴蜀好教育联盟
2 课堂环节(四) 四读辨情怀
在对比中,体味不同诗人对昭君之怨不同的态度。 并以杜甫在同一时期写下的诗句,和苏轼评杜甫 “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升华杜甫忠君的情怀。
必修三5-2《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咏怀古迹 其三》说课稿
王 昭 君
唐 白 居 易
设计意图:激活课堂气氛,引入课题。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 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kuí ]州一带有 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家喻户晓,千 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yǔ]信故宅(庾信)、宋玉故宅(宋玉)、 昭君村(王昭君)、先主庙(刘备)、武侯祠[cí ](诸 葛亮),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杜甫 吟咏古迹,在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也抒发了 自己漂泊一生、功业无成的感慨。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 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七 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guǎn)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 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nì ng], 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 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 本课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掌握诗歌主旨;掌握鉴赏怀古咏史类诗 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合作探究, 了解诗歌主旨;通过对文中有关延伸性 思考题的研讨,初步掌握怀古咏史类诗 歌的知识点并运用;通过课堂迁移训练 和课外作业形成和巩固这些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 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王 昭 既事转蓬远。 君
心随雁路绝。
南 北 朝
霜鞞[bǐng]旦夕惊。
边笳[jiā]中夜咽。
鲍 照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 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王 昭 君
南 北 朝 庾 信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
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第一篇: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
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咏诗怀古诗是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的重要类型之一。
《咏怀古迹(其三)》是语文必修三课本上的第一篇咏史怀古诗,紧接着就是《马嵬(其二)》,以后还会学《赤壁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类诗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有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现在高中生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读诗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拔苗助长,回归文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境,赏析主要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的示范点拨,教给学生方法,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和方法,掌握借古抒怀的情感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七言律诗的音韵美,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杜甫的悲天悯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理解、赏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情境代入法3、问题引导法4、点拨法5、交流讨论法学法:1、自主学习法2、勾画圈点法3、合作探究法充分践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美人,她有“落雁”的美称,这位美人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
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诗中圣哲杜甫,来到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时却生发出了不同的感想,留下了这首咏昭君的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将来品味这首《咏怀古迹(其三)》。
解读标题题材类型:咏史怀古诗特点: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抒发己怀。
内容情感类型:怀人伤己、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怀人伤己——特点归纳: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特点归纳:常借写古人、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提问:诗人怀念的是谁?主要写了她的什么事件?【明确】王昭君,出塞。
(二)整体感知※诵读1:初步感知内容:师生齐读全诗,并圈点重要字词、矫正读音。
提问:整体感知情感:诗人笔下王昭君对其“出塞”之事有何感受?【明确】怨恨。
(三)品读情感提问1:从诗中来看,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王昭君怨恨的人是谁?【明确】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却钦定以画像选美,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根源在汉元帝:钦定以画像选美;在画上略识其美;令其远嫁大漠。
提问2:昭君出塞后盼归心切却终身未归,只能在月夜魂归。
怎么理解“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明确】空:徒然,本应落叶归根,却客死他乡,不能归汉。
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诵读2:师生有感情地朗读颈联提问3:理解“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昭君的琵琶曲难道成了胡地的语言,让千年以来的君主听不懂吗?)※诵读3:师生有感情地诵读颈联和尾联总结主旨:挖掘连接点:王昭君杜甫才情:绝代佳人才华横溢遭遇:画图省识,远嫁大漠不分忠佞,无辜遭贬结局: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借写昭君怨恨汉元帝用画像选美致其出塞不归,抒发从汉至唐的统治者未吸取“选才方式不当”教训,使人才不遇的激愤。
也是对当时唐统治者的讽谏。
怀古诗:借古伤己、借古讽今(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小结: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呼吸相通的。
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疾苦。
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的优秀传统,他奉献深情的歌颂和衷心的赞美;对于侵犯祖国的外敌、残害人民的蟊贼、祸国殃民的统治者,他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
顺遂时,他不会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他不会沉沦于一己的辛酸。
只有当这种深刻的挚爱之情升华为时代的精神,凝结为不朽的诗篇,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
而杜甫,就正是这样的伟大诗人。
(四)鉴赏佳句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展示1. 明人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气势浩大,应该是英雄起句,不适合用于昭君这样的小女子,你如何看待这个评价?【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毓: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目的:①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②借高山大串的雄伟气象来侧面烘托昭君的奇伟形象。
2.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对仗十分工整,哪些词语体现出对仗?又具有怎样的效果?【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乃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朔漠”即北方的沙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沙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两句对仗,内涵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首联和颔联的关系:出生地的雄伟与埋葬地的凄凉对比,表现诗人对其明珠暗投的痛惜。
※诵读4:(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配乐,进入情境吟诵《咏怀古迹(其三)(五)堂上总结鉴赏咏史怀古诗四步骤: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和今人今事有什么联系?(体会意图)③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④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用典、对比(分析技巧)(引导学生总结)迁移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昭君白居易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刘献廷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比较这两首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咏史诗,说说两者的立意分别是什么?答:白诗写昭君盼望归国,怀恋汉主,寄寓了诗人的深切同情;刘诗讥讽画师不知美丑,批评皇帝以画取人的做法,进而批判封建王朝后宫制度对妇女的摧残。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1)“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一般被认为是亡国之音,杜牧在其诗句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中也用了这个典故。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手法来强调这个主题的?答:借陈后主的奢侈荒淫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讽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运用了借古伤今、对比的手法(补充说明: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著称,陈后主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
这首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年),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这里最有用的信息就是“晚唐”了。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要靠这种特定的时间信息来解决问题。
题干上又说是凭吊六朝古迹,这样问题已能够基本解决。
诗句本身有“六朝如梦”之说,暗示了六朝如过眼云烟之意;台城柳为什么无情,因为它“依旧烟笼十里堤”。
要害在于“依旧”上,六朝及其繁华早已破灭,你为什么不随它而去,还要在这里卖弄风姿?这是诗人严厉的责难,也是诗人痛心的缘由。
其实,进一步地说,责难台城柳也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实在是诗人眼见晚唐国势已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痛惜伤感之心溢于言表!)[鉴赏提示] [注] ①台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②“江雨”二句:意思是台城春雨蒙蒙,春草茂盛,六朝的事迹已如梦幻,只有鸟儿啼鸣,好像在凭吊兴亡。
台城靠近长江,所以说“江雨”、“江草”。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金陵,称“六朝”。
六朝统治时期短暂,政治混乱,使人感伤。
③“无情”二句:用柳树的蓬勃茂密,反衬台城的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伤感。
《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次句感叹六朝如梦。
三、四句通过台城柳色依旧,反衬台城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无限伤感。
全诗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侧面烘托、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借鉴。
七:板书设计: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