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
一、文献搜索的路径与数量统计
(一)、搜索的路径
在收集这篇论文的相关文献资料时,我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图书馆、电子资源。到图书馆去查询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纸质资料;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读秀学术搜索、超星电子图书、CNKI中国知网、Google、百度等相关搜索工具进行查阅,从而达到了解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爱国主义、情结等相关内容的目的。
(二)、数量统计:
通过相关的文献搜索,现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如下统计:
KI中国知网:
(1)、中国知网关于“京华烟云”的“主题”搜索(模糊)部分涉及到林语堂,从1994年—2011年,共计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题目”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26篇,其中核心14篇;“关键词”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82篇,其中核心期刊27篇。
(2)、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情结”的“主题”搜索(精确),1994年—2011年,共计35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在题目中涉及“爱国主义情结”的,共计12篇,其中核心3篇。
(3)、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京华烟云、林语堂”的“主题、篇名、关键词”等相关搜索,相关论文则比较少。主要有:《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道精神与爱国情感》(阎开振)、《林语堂小说三部曲的文化意蕴》。
2.图书馆
关于“林语堂”的书籍37种,包括其散文、小说、字帖、传记(评传)、相关作品欣赏等,关于“京华烟云”的书籍8种,我认为对论文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如下:《林语堂论》(万平进)、《林语堂在大陆》(施建伟)、《林语堂名作欣赏》、《林语堂传》(林太乙)、《林语堂评传》(万平进)。
3.因特网
通过百度、谷歌的相关收索,了解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
二、文献的现状说明
通过CNKI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论文为主)搜索,对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层面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现对其作如下的文献说明:
(一)、林语堂及《京华烟云》简介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首位以英文写作而名扬海外,宛如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被誉为为中国的非官方大
使!但是由于其独特的文学追求以及诸多政治方面的原因,长期被国内学者说忽视、遗忘,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被学者重视,逐渐认识到了一个博学、幽默、爱国的林语堂。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1938年,旅居巴黎时,以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30多年时间为背景,以“纪念为国牺牲的前线男儿”为目的,创作的具有民族史诗般的一部小说!其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学者冠以现代《红楼梦》的美名,美国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赞其为“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可以说其字字都饱含对华夏文化的钟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京华烟云》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文坛上的经典,小说给以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至1938年的抗日战争爆发,长达30多年的时间为背景,讲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众多的历史事件贯穿其中,如: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二战爆发、抗日战争等,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二)、研究现状
《京华烟云》可以说是林语堂创作的一部经典,其中包含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研究、了解林语堂一部必读的作品,因此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说十分的成熟,下面我将以中国知网上的相关论文作为根据,对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1.人物形象分析研究:
《京华烟云》中涉及众多的人物,主要的人物就有几十个,有的学者从这些人物去研究林语堂、《京华烟云》,其中主要是女性形象(如:姚木兰、曼娘、红玉),通过对人物的分析以及和其他作品(中外作品)的对比,研究林语堂女性观、婚姻观、幽默观等。其中的核心期刊包括:
(1).《男权本位下的女性赏鉴——从﹤京华烟云﹥的几个女性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观》(朱巧英):作者从男权本位的视角,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认为作品中的姚木兰、曼娘、红玉等虽然被林语堂塑造的美丽聪颖、秀外慧中,但其实质只不过是男人的装饰。
(2).《﹤京华烟云﹥的媳妇形象新解》(刘映红):认为林语堂关于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传统文学下那种受封建伦理束缚的“婆媳冲突—媳妇屈服”的模式,塑造了多面立体的媳妇形象,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媳妇描写中独树一帜。
一般期刊:《从传统文化看﹤京华烟云﹥的女性形象》、《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婚姻观》、《试论﹤京华烟云﹥中红玉形象的审美意蕴》、《论﹤京华烟云﹥之姚木兰》等。
2.语言的角度分析研究:
由于林语堂是用英语写作《京华烟云》的,因此关于起不同的中文版本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进行不同版本的对比、翻译(策略、诗词、国俗词语、书名、文化负载词)、语用等方面来研究林语堂以及《京华烟云》的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
(1).《﹤京华烟云﹥翻译的“文化间性”探析》(张丽云),作者从林语堂深厚的东方文化积淀和西方文化情结,从文化交流方面去论述其坚定的文化间性意识,娴熟的文本超控能力。
(2).《文化的翻译——音译法在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的应用》(张宏),作者通过实例说明林语堂用音译法去介绍中国的文化、人名、地名、宗教方言等,旨为中华文化的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3).《从﹤京华烟云﹥的译本看张振玉的翻译的翻译思想》(焦肖雅; 唐艳芳;)
(4).《试析﹤京华烟云﹥中的诗词翻译》(高巍)
3.思想文化分析研究:
林语堂作为中国的非官方大使,其一生都致力传播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京华烟云》
其中更是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体现了作者的诸多的价值观,许多学者分析研
究其中的儒道思想、民俗文化(嫁娶、丧葬)、伦理道德、复杂的思想、人性观、政治观、
宗教观等进行研究,论文如下:
(1).《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刘勇):探寻其中的文化意蕴以及相应的
价值,及其相关的局限性。
(2).《﹤京华烟云﹥面向外国读者的儒道思想体现》(刘雪):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
言行,向外国读者介绍了相应的儒道思想,最终展示东方那种闲适而又务实的生活态度。
(3).《﹤京华烟云﹥—中国文化的全景式呈现》(于俊英):研究其中儒道观交织下的
婚丧民俗、庭院艺术、文学艺术。
(4).《﹤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苏永前):研究其中丰富多彩的民俗,包括:
婚嫁民俗、岁时民俗、语言民俗、信仰民俗等许多方面,且具有京味色彩。
(5).《试谈﹤京华烟云﹥民族化的伦理道德观念》(高建华):探索民族文化的特色,
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
(6).《试谈﹤京华烟云﹥与道家文化》(林冬宣)
4.饮食服装分析研究:
《京华烟云》涉及类容丰富,其中包含了许多的饮食、服装文化,有的学者对其进行了
研究分析,如:
(1).《﹤京华烟云﹥.花生汤》(唐琰):谈其中的厦门名小吃:花生汤。
(2).《从﹤京华烟云﹥中看近代服饰的西化》(柴丽芳):从其中对西服的多处真实的
描写,看其对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冲击、影响。
5.与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比较分析:
《京华烟云》,曾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被许多的而观众所喜爱,面对改编后的《京华烟
云》,许多人对其核原著进行对比,谈它的改编得失,论文如下:
(1).《文化表层意象下的心理各态——电视剧﹤京华烟云﹥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分析》(成雅彬)(2).《一场绚烂的视觉盛宴电视剧——﹤京华烟云﹥改编得失》(卢芳芳)
(3).《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电视剧﹤京华烟云﹥导演创作谈》(张子恩)
6.和《红楼梦》对比:
《京华烟云》被称为中国现代的《红楼梦》,许多学者把两部著作中的人物进行对比,
并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1).《具有“红楼”血缘的两部中国现代小说——﹤红楼梦﹥与﹤家﹥及﹤京华烟云
﹥之比较》(阎浩岗)
(2).《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之研究》“(刘峰杰)
(3).《对“木兰似湘云”的质疑——姚木兰与史湘云、薛宝钗艺术形象对比研究》(丁丽)
(4).《﹤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林春香)
目前主要是从以上六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京华烟云》,可以说是非常的全面而完整的,
也显示出《京华烟云》其巨大的文学价值,不愧为现代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