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来历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5篇)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5篇)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5篇)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风俗习惯。

关于包粽子的由来,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汩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驶着船把饭装到逐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

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说完人便不见了。

后来,欧回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

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此外,在我国云南傣族群众中还流传着端午节包粽子由来的另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男女青年,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深深相爱。

可双方家长硬是不赞成这门亲事。

五月端午这天,他们便一块跳进了老丙大龙潭。

为了纪念这对青年,每年五月初五,傣族人们便聚集在元阳县乌河湾坝老丙大龙潭边,让青年们自己选择理想的情人。

青年男女围成一个大圆圈,唱歌跳舞。

跳完歌舞后,小伙子将事先包好的粽子丢给看中的姑娘。

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则拾起粽子。

然后手拉手,分散到绿树下,去倾诉衷情。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爱国
诗人和政治家,他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现状而投江自尽,这一天是他的忌日。

为了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当地居民便捆绑了粽子丢入江中,以保住他的尸体。

此后,人们在这一天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就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
1.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用竹叶包裹糯米、豆子、肉等食材,煮
熟后食用。

粽子形状独特,有谚语“不食端午粽,临邛清明不”。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在江河湖
海上竞赛,寓意祈求平安和丰收。

3.佩香囊:人们在节日时佩戴香囊,香囊里放有香料,可以驱病、辟邪和保平安。

4.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饮品之一,相传可以驱邪避病。

5.挂艾叶:人们在端午节期间挂艾叶,相信艾叶可以驱除疾病和邪恶。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以上习俗之外,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特殊
的习俗。

这些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幸福和平安的美好祝愿。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粽子的由来,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了解。

【粽子的来历】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又称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粽子了。

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其起源有着丰富的传说和历史背景。

端午节的来源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着多种传说。

最为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宰相,却因不满政府腐败,被贬谪到湘江流域。

在遭逢国家灭亡的悲痛之际,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民间为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举行划龙舟、扒龙舟和吃粽子的活动。

粽子的来历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它起源于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粽子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美食了。

在古代,人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再用绳子捆扎成三角形或长方形,放入沸水中煮熟即成粽子。

包粽子的象征意义包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也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粽子包裹在竹叶中,象征着清凉消暑,驱散瘴气的作用。

其次,由于屈原投江自尽,人们认为粽子有消灾祈福的作用,希望食用粽子能祛除病灾阴霾,平安健康。

包粽子的制作过程包粽子的制作虽然听起来复杂,但是经过一番细心的准备和耐心的包裹,就能做出美味可口的粽子。

首先,准备好糯米、糖、猪肉、红枣等食材,用竹叶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用绳子捆扎好。

接着,放入沸水中煮熟,待糯米熟透后即可食用。

粽子的口味粽子的口味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做法和口味。

南方地区多以糯米、绿豆、猪肉等为主料,口味清香软糯;北方地区多以黏米、豆沙、五香等为主料,口味鲜甜可口。

结语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包粽子,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愿大家在未来的端午节里,能够传承这一美好习俗,珍惜中华传统文化。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与由来(最新)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与由来(最新)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

闻着粽香,便嗅到了童年的时光,感觉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与由来”,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饮食民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就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就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

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在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吃粽⼦、划龙⾈的习俗基本⼤家都知道,那么在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关于端午节包粽⼦习俗由来及传说分别⼜有哪些,下⾯就让我们⼀起来了解下吧!声明:图⽚由⽹友上传,来源⽹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端午节包粽⼦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的习俗由来包粽⼦是源于屈原,屈原汨罗江⾃杀,⼤家捞不到他的⾝体,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体,就⽤苇叶包裹了糯⽶饭投进⼤江喂养鱼虾,后来就发展成了端午节吃粽⼦。

⽽也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包粽⼦投进⼤江的,但不管怎么说,传说包粽⼦是源⾃屈原的。

屈原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源⾃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话说当年屈原投⾝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未免让鱼虾侵蚀屈⼦,就纷纷将⽶粮投⼊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粮⽽不损伤屈⼦⾁⾝。

⽽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粮投⼊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如果⽤艾叶包裹,再绑以五⾊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这才有了后来的粽⼦.相传楚国名⾂屈原在汨罗江投江⾃尽后,曾托梦给当地的村民。

说:“我是屈原,在汨罗江投江⾃尽。

江中之鱼在啃咬我的⾁体,请快快救我的⾁体上岸。

”受梦的村民马上将此梦告知乡⾥,并召集村中壮年画着龙⾈,带着糯⽶去救屈原的⾁体。

带糯⽶是为了引开鱼,使他们不在啃咬。

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以及赛龙⾈和包粽⼦的⼜来。

并且在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以避邪。

每年端午节,各家各户开始包粽⼦,不管是⾃⼰吃,还是为了表⽰纪念屈原,包粽⼦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活动。

⽽包粽⼦⼀般是选取上好的芦苇叶,放锅⾥煮软,增加弹性,也有消菌杀毒的作⽤。

然后取2-3⽚,窝成漏⽃状,把准备好的糯⽶以及其他如⾁、蜜饯、板栗等放进去,右⼿中指、⽆名指分开将其夹住,⼤拇指从后往前推压,使其紧、平。

左⼿拇指、⾷指顺势将漏⽃⼝朝⾥推成等边三⾓形,再将⼤拇指推过来的叶⾯盖在三⾓形上,并以左⼿拇指、⾷指顺势将漏⽃⼝集合处捏紧,再将余下的尾巴顺拐⾓贴折。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来历_端午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来历_端午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

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

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

”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

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

后来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如今,粽子已发展成为终年可见的民间风味美食。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风味之别,但其中著名龙舟粽的生产地却在中原郑州,亦南亦北,口味丰富,有如有菠萝粽、黑糯花生粽、绿豆蓉粽、板栗粽、桂花红豆粽、紫糯八宝粽、蜜枣山药粽、薏米果仁粽、叉烧粽、板栗猪肉粽、香菇肉粽、中国台湾经典肉粽、港式鲍鱼粽、粤式瑶柱粽、嘉兴蛋黄肉粽、苏式金沙百合粽、京式桂圆莲子粽等等等等,算是照顾到了全国人民的口味“审美”,且口味之多,足可以可申请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又岂是一个整天叫嚣着掠夺中国文化的棒子国能比拟的?现在包粽子还是按照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中的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来包裹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1:驱赶蛟龙《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纪念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导读: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粽子的来历一】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端午节风俗的介绍作文400字(通用36篇)

端午节风俗的介绍作文400字(通用36篇)

端午节风俗的介绍作文400字(通用36篇)端午节风俗的介绍作文400字(通用36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风俗的介绍作文4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风俗的介绍作文400字篇1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我从书上知道,这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楚国人,他在流放期间,楚国被秦国攻破,他很难过,投了汨罗江。

老百姓很感动,就把饭团、鸡蛋丢进江里,吸引鱼儿,不让他们吃屈原的身体。

所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我们就有了吃粽子和茶蛋的习惯。

端午节早上,我的早餐就是粽子加鸡蛋,还吃了大蒜子呢!说到吃大蒜子,那是因为端午节也被称为“五毒日”,是古代的一个卫生节,我听广播了解到,五毒是指五种有毒的动物:蛇、蜘蛛、蟾蜍、蜈蚣、蝎子,如果接触到它们,我们很容易就会中毒。

所以端午节前后,人们洒扫庭院,插艾条、播洒雄黄酒,杀菌防病,强身健体。

记得爷爷在的时候,爷爷就做过雄黄酒。

不过,妈妈也带我去中药店做了一个香包,里面有五种中药:冰片、白芷、丁香、藿香、菖蒲,有驱虫的功效呢,而且很香。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把香包放在枕头边,蚊子也不来找我了。

每一个节日都可以互相祝福,而这个节日是纪念故人的,所以只能说“端午安康”,这个节日,我涨了不少知识呢!祝大家端午安康!教师评语:孩子的思路很清晰,条理清楚,结合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让我们大人也涨了不少知识呢!端午节风俗的介绍作文400字篇2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源自一个传说。

在古时候,有位名叫屈原的人,他在国家衰败之时,想为国家出力,却怀才不遇,愤而跳江。

他当官时,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百姓念及他,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不去吃屈原的尸体。

因此,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就吃粽子悼念屈原。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通用7篇)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通用7篇)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通用7篇)端午节马上要来了,说到端午节小编想到的就是粽子了,中国饮食文化是依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篇1粽子的来历最早是祭祀食品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

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

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

”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

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

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三一文库()〔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导语:端午节马上要来了,说到端午节小编想到的就是粽子了,中国饮食文化是依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人文▲粽子的来历最早是祭祀食品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

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

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

”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

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

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粽子的来历简短介绍.

粽子的来历简短介绍.

粽子的来历简短介绍.1.粽子的来历简介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

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

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并在筒粽上盖楝叶、以五彩丝线缠之。

《续齐谐记》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长沙人区曲见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谓:“闻君当见祭,甚善。

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

”扩展资料:一、趣事1、地球上最早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

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

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

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

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

2、历史最悠久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

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11、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

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的由来2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粽子的来历和寓意的简写

粽子的来历和寓意的简写

粽子的来历和寓意的简写1、来历:纪念屈原,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宏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传奇,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祀,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一“筒粽”的由来。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就消失了,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2、寓意: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的,由于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需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进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邪、求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转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

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许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相关文案粽子拼音怎么写的1、粽子的拼音是zòng、zi,声调为去(四)声、轻声。

2、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3、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外形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古时候在北方称为“角黍”,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称“角黍”。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包粽子的过程美丽描写1、粽子的芳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欲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2、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洁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

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雪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3、轻轻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味扑鼻而来,露出乳白色的糯米。

沾点白糖,轻咬一口。

嗯,粽子的味道真好!4、粽子的馅有肉、蛋黄、豆沙、枣子等多种。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

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粽子与屈原的故事

粽子与屈原的故事

粽子与屈原的故事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每年端午节都会有人包粽子吃。

而粽子的由来,与屈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忠直而遭贵族排挤,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

屈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看到楚国的疆土日渐缩小,人民生活艰难,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他在江边来回徘徊,写下了悲愤之作《离骚》。

他的忠诚和爱国之情感动了江神,于是屈原决定投江殉国,他将自己的爱国情怀,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当屈原投江殉国的时候,江中的鱼虾虽然不敢吃屈原的身体,但它们却纷纷游过去围着屈原,目送他的身影。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便在江中撒下了糯米,以免鱼虾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将糯米包在竹叶里,煮熟后形成了粽子。

粽子的形状酷似屈原投江时人们撒下的糯米,所以粽子也成了纪念屈原的食物。

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包粽子吃,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之情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屈原为了国家的兴旺和人民的幸福,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这种爱国情怀令人敬佩。

而粽子,则是这份爱国情怀的象征,每一口粽子都承载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国家的热爱。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粽子与屈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美食的由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愿每个人都能像屈原一样,怀着爱国之情,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通用31篇)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通用31篇)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通用31篇)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通用31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篇1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五”通“午”,端午节又名“端五”,另外又称“端节”,“午日”、重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相传在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汩罗江自尽,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咬龙水兽吃了,因而纷纷划船下江捞救。

可是河水很急,早已不见屈原的身影了,于是人们往江中投饭团,外系五彩绳,鸡蛋等食物,让蛟龙水兽有东西吃,就不会伤害屈原了,。

渐渐地就流传着在端午节这天要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了。

以前的端午节我没什么印象,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一大早妈妈就端来一盆香喷喷的粽子,一个个清翠清翠的。

粽子的形状有棱形的、四角形的、有肉粽子、也有八宝粽、还有碱粽等各式各样的。

看上去真不错。

闻着粽子的香味,我馋得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拿了一个粽子,剥开粽叶,哇!里面包了肉,香菇、小虾米等佐料,味道一定好极了,我三五口就吃完了一个粽子,接着又拿来一个,妈妈告诉我说,粽子虽然好吃,但不能吃太多,吃多了消化不好,叫我吃二三个就可以了,可是味道太好,我觉得吃不够,呵呵……我们一家人围着吃粽子,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感觉好温馨!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篇2“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每当夏季这个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来临时,我就会听见从运处飘来的歌声。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又称重五节、端阳节。

传说,屈原是楚怀王时大臣,因为他受到楚兰的嫉护,就在楚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逐渐疏远,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恨,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跳江自尽。

端午节来历二百字日记(精选11篇)

端午节来历二百字日记(精选11篇)

端午节来历二百字日记(精选11篇)端午节来历二百字日记篇1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多呀!就连外国人都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叫呱呱。

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吧!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来的。

屈原生长在楚国,那时的楚王昏庸无道,使得楚国面临灭亡,因此,屈原很愤怒,抱着一块大石头投河自尽了。

人们为了不让河里的鱼和传说中的龙把屈原的尸体吃掉,纷纷回家包粽子、煮咸鸭蛋往河里投,这样可以让河里的鱼、龙吃粽子和咸鸭蛋而不吃屈原的尸体。

今年的端午节人们还是想往年一样包粽子纪念屈原。

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也包粽子纪念屈原吧!”妈妈说:“好呀!”“ye!”我欢天喜地地跳着。

说完妈妈就带着我搭计程车去了超市。

在超市里买了一些糯米、白砂糖。

接着又去菜市场,在菜市场买了包粽子用的粽叶。

回到家后,妈妈告诉我包粽子的程序,她说,首先把糯米浸泡在盆里,还告诉我说要浸泡一至两个小时呢;然后把粽叶洗干净再浸泡一会,泡好后再把粽叶放到热水锅里煮一煮。

最后把粽叶折成一个漏斗形状,把浸泡好的糯米放进去,一定要塞实。

再用棉线把粽子捆绑不让其散开,粽子就包好了。

这时烧一锅热水,将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熟就可以吃了。

哈哈,经过几个小时以后,一盘香喷喷的粽子新鲜出炉了。

看着粽子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于是我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就这样,端午节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粽子也则成了一道传统美食流传下来了!端午节来历二百字日记篇2今天是端午节。

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都飘出一阵一阵的清香――粽子。

现在粽子的品种是越来越多了,有红豆馅的,有蜜枣馅的,有肉馅的,有白米的……我和爸爸、妈妈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边谈开了。

妈妈问:“谁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我和爸爸抢着回答:“是端午节!”“那么端午节这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妈妈又问。

我摇了摇头。

爸爸就此给我讲了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屈原,创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团结其他国家,共同抵抗秦国。

襄阳的端午节作文500字

襄阳的端午节作文500字

襄阳的端午节作文500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

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冬至风俗和传说

冬至风俗和传说

冬至风俗和传说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开始进入寒冷的冬季。

在中国,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传说与之相关。

冬至风俗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人们在冬至这天会举行包粽子、吃汤圆、祭祖等活动。

其中,包粽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之一。

包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包粽子的风俗。

关于包粽子的来历,有许多种传说故事流传着。

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屈原的传说。

据传,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

当地的渔民听闻此消息后,纷纷划船划到江中去救援,但却只找到了屈原的尸体。

为了避免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渔民们纷纷投入江中扔下一些米团,以迷惑鱼儿,使它们吃掉米团而不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了怀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会划龙舟,称之为端午节。

而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那一天,在冬至这天人们也会包粽子,沉江冯尔泽。

“沉江”是指将粽子扔进江河中,寄托着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之情。

除了包粽子,冬至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的风俗活动,那就是吃汤圆。

在中国,汤圆是冬至的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撒一把砂糖和一点点水在案板上,揉成团,再加入一些红枣、花生、核桃等馅料,用手搓成团,放入滚水中煮熟,汤圆就做好了。

吃汤圆也是寓意着团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冬至除了风俗外,还有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与之相关。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北方民间传说中的岳飞穿越故事。

据说,在北方某地,有一个小男孩穿越到了北宋时期的岳飞身上。

岳飞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召集将士,准备抵抗金兵。

但岳飞发现他失去了战斗的能力,他只能带着将士退回家中。

然而,在冬至这天,岳飞却忽然想起冬至的时候是抗击金兵最好的机会,他决定再次出征。

于是,岳飞再次带领将士上阵,最终成功击退金兵。

这个传说让人们再次见证了岳飞的英雄气概和智勇双全的形象。

除了岳飞穿越故事,冬至还有许多其他神话传说。

其中一个讲述了天吴创造太阳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粽子的来历【篇一:粽子的来历】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笑说厨娘藕复松。

【篇二:粽子的来历】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震远同湖州粽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篇三:我学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next88)。

往年的粽子总是妈妈在市场或超市买现成的。

今年,我缠着妈妈,硬是要学包粽子。

妈妈拗不过我,只好答应了。

初四下午,我就跟妈妈学包粽子。

妈妈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把它卷成圆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

妈妈见了,就在旁边指点:“左手捏紧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

”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

接着,妈妈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调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紧紧的。

我也在粽叶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

可摇动筷子时,不是把粽叶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紧。

妈妈说:“摇动筷子时要轻一些,把粽叶包紧些。

你看……”妈妈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

哈哈!我包的粽子像点样子了。

然后是捆绳。

只见妈妈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个粽子。

随之,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我一连包了好几个。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

把绑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cm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

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啊!真好吃。

通过这次包粽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粽子,又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好一种本领,就必须诚心,细心,还要有恒心,这样才能把本领学好。

【篇四:包粽子】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将至,我已包好粽子上网料理我的空间。

选取上好的芦苇叶,老嫩适宜,宽4—5厘米,长30厘米以上,放在锅里,水要超过叶面。

先大火烧开,再文火闷大约45分钟。

使之软化增加弹性,同时也起到消毒杀菌作用,起早了叶子脆,起晚了浪费。

起锅后放在冷水里洗净,剪去叶柄备用。

捆扎以蓑草(要和芦苇叶同煮)为上,现在大多用尼龙线或者蛇皮袋拆成单股。

包时取3-4片苇叶,在大头窝成漏斗状。

大头尽量往前推,使之严密,不漏米。

上米(可依个人口味加枣子、咸肉、葡萄干等)后右手中指、无名指分开将其夹住,大拇指从后往前推压,使其紧、平。

左手拇指、食指顺势将漏斗口朝里推成等边三角形,再将大拇指推过来的叶面盖在三角形上,并以左手拇指、食指顺势将漏斗口集合处捏紧,再将余下的尾把顺拐角贴折。

再取线捆扎,松紧要适度,太紧,粽子硬,口感差,甚至会夹生;太松,没口劲,甚至会散。

最后,把多余的叶尾剪掉就可以了。

再就是煮了,水要没过所有粽子,也是大火烧开,再用文火煮45分钟以上。

放在锅里待自然冷却后再起锅。

可口的粽子就成功了。

可能有人要说:这是娘们的事情,你怎么也——?我就是喜欢动手呢,没办法。

等我快要打完这文字游戏的时候,已经从厨房飘来淡淡的香味了,这就是所谓的成就感,最后一句算抒情吧。

【篇五:端午包粽子】我爱吃香喷喷的粽子,也看过别人包粽子,却从未自己动手包过。

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开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天才的我,不学自通。

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

开始动手,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

我得意了,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

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

我急得直跺脚,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

哈哈,经过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简单的步骤——扎棕绳。

小KS(小意思),看我大显身手。

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

我接过棕绳,先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还认为奶奶她们抱的样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张地用棕绳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随便碰到绳子,也是十分结实的。

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绳那短的一部分,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样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诞生,可我连一只都包不好,骨子里的牛劲儿顿时上来了。

有了失败,我小心了许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几只。

吃着自己做的可爱的粽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篇六:包粽子】“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听着这首儿歌,我就知道,端午节就要来了。

今天是端午节,爸爸叫我和他一起包粽子。

这不是很好办吗?我很快答应下来。

俗话说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

”爸爸的话音刚落,我就马上从厨房拿来了一叠翠绿欲滴的粽叶,接着,又拿来了一捆棕绳,端出糯米和其他馅料。

“开始包粽子啦!”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欢呼完了后,我擦了擦手掌,瞟了一眼桌上的材料。

神气十足地说:“包粽子的材料你给我听好了,本小姐陈师傅要把你们变成一个个大粽子。

你们可要听话哦!”于是,我选了两片差不多大小的粽叶就开始包起来。

我先把粽叶叠在一起,卷成了一个“喇叭形”,就开始添米和馅料。

我看了看爸爸,爸爸还在卷粽叶呢!我得意洋洋得想:呵呵,老爸真慢,连我也比不过,真是一头大蜗牛!正当我沉浸在喜悦中时,爸爸看了看我手中的粽子,说:“你包的方法不对。

”这句话给我当头泼了一头冷水。

我吓了一跳,不小心用力捏了一下。

“哗”,糯米就像飞珠滚玉似的跳了出来,散了满桌。

爸爸滑稽地说:“看来,这位小陈师傅的手艺不太高超哦!”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但是还不情愿地说:“那我怎么办?”“我来给你做个示范!”爸爸爽快地回答。

我瞪大了眼睛。

只见爸爸拿起两片粽叶,麻利的卷出了一个漏斗的形状添上米和馅料右手大拇指轻轻一盖一折,再绑上粽绳,一个四角粽就包好了。

我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折粽叶,加馅料和米,紧米,包好,再加上棕绳。

这样,一个粽子就在我手中诞生了。

今天,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还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先掌握技巧,才能成功。

【篇七:包粽子】今天是一月份的最后一天,我和家里的大人们一起来到酒楼包粽子,迎接新年。

包粽子是我们家的习俗,每年在即将到新年的那一天,带着芭蕉叶,糯米,香料,竹绳来到酒楼、奶奶家包粽子。

包粽子的前一天,我们早早的就洗好了粽叶,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酒楼了。

就在那矮矮的平桌上,我们把叶子放好,在门外淘好了米,放在一个大盆里。

那米可不是一般煮饭用的米,而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上等香糯。

我们家包的粽子,既不用花生,也不用绿豆,但它依然散发出香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包在粽子里的,是一种香料,这种香料,平时种在奶奶家的阳台里,一到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它的叶子摘下来,把它撕成一条一条的,撕的时候,可以闻到清新的香味。

当我们小孩已经把叶子撕好的时候,就会把它交给大人们,放在一个小小的用砖制成的小罐子里,大人们拿着一个小棒子,把它捣碎成粉,捣碎后,再放到锅里抄一抄,绿色变成了黑色时候,香料就做好了。

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准备竹绳。

这种竹绳,是生在在老家山上的一种竹子做成的,并不是每棵竹子都可以做成竹绳的。

做成竹绳的竹子,必须是节长眼少,不嫩不老,长得匀称。

选好竹子以后还要把它撕成一条一条的。

当一切的材料都准备好了以后,我们坐在沙发上,开始包粽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