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鬓——古代女子发型冠戴新
描写古代女子头发的词语
描写古代女子头发的词语古典文学作品里常用“绿云”形容年轻女子的黑发。
如::“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复以,金枕芥末。
”:“绿云堆枕乱鬅鬙。
”:“绿云低拢,红潮微上,画幕梅寒初皱。
通常偏更烦人浅,时更把、眉儿轻皱。
”汪藻::“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清商恨·葭萌驿作》:“梦溃南楼,绿云堆一枕。
”用“云”状播发,大概就是指发之茂密坚硬,这里文学家将头发与云平列,实际上从触觉上写下了心中对美女头发的体会:温热,绵密,还具有一点点遥不可及、甚至不容触碰然有的距离感,就像是云一样,就是天边的圣物,必须小心翼翼地俯视、爱护。
这就是一种浪漫的快乐着的感觉。
事实上,凡是文学家愿用“云”回去形容的头发,都就是他心中爱慕的对象的头发。
有些粗笨的女子,其实头发厚密黑亮,更适合用“云”回去形容,但没一个人愿把这个词语赠送给她。
这些个势利眼的家伙,只把“云”这个词语牢牢交着,遇到自己钟爱的那个伊人时,才可以“乌云”啊,“云鬓”啊地砍将过去,哪怕那个女孩还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看看不甚确切,甚或干脆就是个黄毛丫头,和“云”相去甚远,他也就是不择手段将“乌云”这个词语揽到她的头上的。
只因为古人以发黄、发密为美,心中的美神,怎么会就是头发徐而叶唇柱呢?至于那些自己不讨厌的女子,即使她的头发白而密,也没具有“云发”的权利了。
那么,黑发为什么必须用“蓝”字回去形容呢?其中的原因,做作一下,现在恐怕只有我这个有心人才谈得明。
无人知晓诸位是不是农村生活的经历,如果存有,又无人知晓您是不是特别注意过鸡、鸭等家禽的黑色的羽毛。
当它们身上特别整洁、全身油光水滑的时候,那些羽毛,在某个角度下,就可以呈现熠熠闪闪发光的绿色,换一个角度又变成了黑色,像是现在的激光防伪标志一样,角度相同,颜色不一样。
也就是说,家禽白至极处、天量至极处的羽毛,就是可以呈现绿色的!古人把这种生活经验使用文学作品里,用“蓝”去形容美女头发之整洁黑亮,真是令人惊叹!明白了吧,把美女的头发叫做“绿云”,一就是写下了头发温热、绵密的触觉,隐含了一种带着距离敬重的爱意,二就是注重了头发的整洁黑亮的视觉体会。
宋制戴冠发型种类
宋制戴冠发型种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宋制戴冠发型种类:
1.云髻:这是一种高髻,将头发盘在头顶,然后挽成发髻,形状犹如一朵彩云。
2.飞云髻:这是一种低髻,将头发梳理成两个或多个小髻,形状犹如飞云。
3.凌云髻:这是一种高髻,将头发梳理成两个或多个小髻,然后将其用发带束在一起,形状犹如凌云。
4.垂鬟髻:这是一种低髻,将头发梳理成一个小髻,然后将其垂在脑后,形状犹如垂鬟。
5.笼云髻:这是一种高髻,将头发梳理成一个小髻,然后将其用发带束在一起,再将发带挽成花朵或其他形状。
在戴冠方面,宋朝女性通常会将发髻放在一种称为“冠”或“头饰”的饰物上。
这些冠的材质和样式也非常丰富,包括金、银、玉、珍珠、翡翠、玛瑙等。
其中,凤冠是最为华丽和昂贵的一种,通常只有皇后或贵妃才能佩戴。
其他冠饰还有莲花冠、牡丹冠、花鸟冠等。
总之,宋朝女性的发型和冠饰种类繁多,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古代发型和冠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鬓——古代女子发型冠戴
云鬓——古代女子发型冠戴
10小时前 | 阅读原文
双刀髻(侧面)
百合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双平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一般显得很娇弱的感觉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文化
• 唐发式
• 反绾髻
双环望仙髻 半翻髻
宋辽金元时期
• 宋代妇女的发型主要为发髻。宋代妇女常 梳的发髻主要有高冠长梳、大梳裹、高髻、 同心髻、朝天髻、芭蕉髻、盘髻、盘福龙、 包髻、三髻丫、花髻等式样。
• 朝天髻。它的作法是梳发于顶,先编成两 个圆柱形的发髻,然后将发髻朝前反搭, 伸向前额。为使发髻高耸,一般还在髻下 衬以簪钗等物,使发髻的前端高高翘起
• 灵蛇髻
飞天髻
假髻
双丫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螺髻
双螺髻
隋唐五代时期
• 在历代妇女的发型中,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最为 新奇,既有对前代的传承,又有在传承基础上的 刻意创新。唐代妇女发型式样之丰富和变化之迅 速亦是前所未有的。大致而言,隋代的发型式样 比较简单,变化亦不多,一般为平顶式,将头发 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型 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的趋 势,大多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 也日益丰富。唐高祖时,宫中流行半翻髻、反绾 髻、乐游髻。唐玄宗时,宫中则有双环望仙髻、 回鹘髻、愁来髻等发髻式样。贞元年间,又创造 出归顺髻、闹扫妆髻等式样。至五代时期,妇女 的发型又开始回归简约,高髻为主要的发式。
• 《龙凤仕女图》
秦朝时期
•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 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神仙髻 即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 种新髻式。于是,双鬟望仙髻出现了,后 来演变成十二环髻。秦代的发髻还有凌云 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等。
凌云髻
汉代时期
• 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其一是官服方面,汉代依据周礼制定了发 型与发饰。其二,富贵人家妇女的发髻形 式逐渐由后倾向上推移成为高髻,并搭配 上奢华的装饰品。其三,普通人家的妇女 仍然喜欢朴素的裸髻。汉代妇女发髻的式 样丰富多彩,有推至顶端的,有分至两边 的,亦有垂至脑后的。发髻的编梳方法不 同,使得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发髻。
古代女子服饰名称
古代女子服饰名称古代女子服饰的名称古代女子服饰独特而精美,每一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名称。
本文将介绍古代女子服饰的一些常见名称,带你回到那个充满优雅和魅力的时代。
一、衣裳1. 襦裙襦裙是古代女子的主要服饰之一,也是最常见的。
它由上衣和下裙组成,上衣宽松,下裙长至膝盖,整体呈现出简约而端庄的气质。
2. 对襟衫对襟衫是一种没有扣子的上衣,两侧对称开衩,用带子系在腰间。
它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穿着舒适,是古代女子日常生活中常穿的衣物之一。
3. 龙袍龙袍是古代帝后所穿的礼服,以黄色为主色调。
它通常由数层褶皱和华丽的刺绣组成,象征着权力和尊贵,只有皇族才能穿着。
4. 曳裾曳裾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礼服。
它的特点是下摆长而拖地,裙身缀满了精美的刺绣和彩带装饰,穿着时裙摆长而华丽,给人以庄重而优雅的感觉。
二、头饰1. 发髻发髻是古代女子常见的头饰之一,它是将头发盘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然后用簪子或发饰固定。
发髻的形状和高度可以反映出女子的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
2. 冠饰冠饰是古代女子重要的头饰之一,它们通常由金属、宝石和珠宝制成。
不同的冠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如凤冠代表皇后、皇太后,鸾冠代表公主,花冠则代表普通妇女。
3. 云鬓云鬓是一种垂髫的发饰,古代女子将头发垂在两耳旁,形似流云,因此称为云鬓。
它是女子婚后的发型,也被认为是一种美丽和婉约的象征。
三、鞋履1. 缠足鞋古代中国是存在有缠足风尚的,缠足鞋就是为这种习俗而设计的。
缠足鞋高跟而狭窄,穿着时可以使女性的脚看起来更小巧纤瘦,但是缠足鞋对女性的脚部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花鞋花鞋是一种常见于古代妇女的鞋子,它闪烁着彩色的花纹和图案,通常由绸缎制成,配有金属装饰和珠子。
花鞋的设计精美,既显示了女性的优雅和婉约,又能增加鞋子的艺术价值。
3. 凉鞋凉鞋是古代女子夏季穿着的鞋履之一,它由木质、竹子或草编制而成,透气性好。
凉鞋在炎热的夏季能为女性带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常常与轻薄的衣裳搭配,增添了一份清新和凉爽的气息。
汉代女子发型
汉代女子发型
汉代女子发型
1. 重鬟:重鬟的发式,女子将头发盘成一个高耸的重鬟,脑后扎成双髻,鬟头装饰以凤冠、玉佩、金簪、玉佩玉带等,完全不受形式或结构的束缚,尽情地发挥想象,极尽奢华之能事。
2. 珠鬃:珠鬃采用拉髻式扎法,后面以珠子和鬃毛装饰,美丽且非常华丽。
3. 凤尾:凤尾是汉代女子最常用的发型,素朴又女性。
在上面编织发髻,两边各留一条短髻,将后面的发丝扎成凤尾,并编织凤尾是一种垂意的发型。
4. 叠发:叠发就是较长的发丝在脑后编成发髻,编入发箍后,缠以朝髻,叠叠盖在脑后,非常古雅优美。
5. 佩刀:佩刀发型主要有拉束头发两边发髻,用刀将后梳头发收紧到脑后,然后在头后扎佩刀,用盘珠或线圈缠绕头顶,在头发两边垂于大肩处,极尽妩媚之能事。
6. 妃鬟:妃鬟是汉族发型的精华,它有两个十分大而密的发髻,缠发
罗、七星结和鹤顶结,上面缠上花蕊、如意剑之类的扎发,充满着时尚与古典的混搭,非常漂亮。
7. 凤冠:凤冠是一种精致、古典的发型,它由头顶发髻、鬟冠和冠髻三部分组成,用银簪、金簪、紫砂银簪、绸布、珠宝、锦线布等,制成繁复又华丽的凤冠让人眼前一亮。
8. 带结:带结发型也是宋代女子常用的发式,尤其是妃嫔,以发带和发髻组成,用细头发扎成发结后悬垂在两耳间,非常时尚古朴。
唐朝女子发髻
唐朝女子发髻特点:以梳高髻为美中国古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雍容富态的装饰风格。
常见发髻云朵髻发收于顶,玥血上梳成云朵状,髻前饰珠翠。
这种发式显得丰盈优雅,为唐代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妇女所喜欢。
孔雀开屏髻将发耸竖于头顶,梳成椎髻,用珠翠制成孔雀开屏状饰于髻前。
此发式多为唐代贵夫人所喜用。
双环望仙髻将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髻前饰一小孔雀开屏步摇,髻上珠翠如星。
此发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双环望仙髻。
流行于盛唐。
盘桓髻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血上盘桓而成。
髻前插对梳,髻上饰条形彩珠,显得干练持重,把长发绕在头顶,顶部为平形。
这发式西汉时已在长安妇女中盛行,到唐代仍为宫女和士庶妇女所喜用。
螺髻亦名翠髻,因其形而得名。
梳理时,先将头发用黑丝带束缚起来,在头顶部编盘成螺壳形状即成,并在髻后垂彩色丝带。
此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中,古人曾有「螺髻凝香晓黛浓」的诗句,后来也在士庶女子中流行,直到宋、明各朝,仍有妇女喜欢。
反绾髻梳发于后,编成发辫,由下反绾于头顶的双髻双环垂髻将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
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据传这种发式在战国时已有,唐代还把它示为未婚女子的标志。
在盛唐时最为流行。
双丫髻亦称双髻丫。
先将发收拢于顶,然后分两股向上各扎成一个小髻,髻上饰珠翠花钿等物。
一般为侍婢、贫家未婚女子常梳的发式。
这发式据传在商朝就有了,以后各代有所变化,到唐代从式样上更为讲究,有的还在发髻上饰有珠翠等饰物。
垂练髻将发分成两边每边下垂后向上折起,用红绢缚之,并饰以少许珠翠。
流行于中唐少女。
圆椎髻先用黑带将发束缚,然后盘卷耸竖于顶,并饰一圈珠翠。
中唐时盛行于长安妇女中。
圆椎抛髻将发收拢于顶,向上盘两卷成圆椎,然后向一侧绕一环成抛状,这种把椎髻和抛髻结合的发式称圆椎抛髻。
唐代仕女图妆容发式
六、面料
绫锦 斜纹为基本织纹 缂丝 绫(素) 缭绫
唐朝官员在宴会服
作业
找三款以唐代服装元素设计的现代服装, 解释其中的元素
以胖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隋唐美女的主 导性标准。 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 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
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 感”倾向。
质料贵,色彩艳,式样多,装饰精美 腰节线
掩乳高腰线 乳下高腰线 自然腰
上身无内衣,披纱罗
唐后期
长: 拖地 丰: 多幅为佳 6幅 面料:丝织品/鸟羽 颜色
石榴红 深红、杏黄、绛紫、月 青、草绿 间色裙
4)半臂与披帛
半臂
最先宫女用→民间←家规严、不用/中唐后渐少 短袖 长至腰节以上 对襟 胸前系带 少 数套穿
12丶血晕妆:“血晕妆”是唐代长庆年间 京师妇女中流行的一种面妆。以丹紫涂染 于眼眶上下,故名“血晕妆”
13丶北苑妆:“北苑妆”是缕金于面。略 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粘贴于鬓上。这种 茶花饼又名“茶油花子”以金箔材料制成, 表面缕画各种图纹。流行于中唐至五代期 间,多施于宫娥嫔妃。
面妆
早在战国时期,女性们就开始“着粉施朱”。 在古代多以白粉来做妆粉, 妆粉的原料为:米粉、铅粉、石膏粉或滑石粉。
2)胡帽演变
幂褵 →帷帽→胡帽 浑脱帽
初 游牧之家,小牛 上开一孔,去骨肉 以皮充皮→皮馄饨 唐人 较厚锦缎或乌羊毛制成 帽顶尖
3)流行
《唐书.五行志》: 天宝初 贵族及士 民好为胡服胡帽 妇人则簪步摇钗, 领袖窄小 裙腰→自然腰节位 置 披帛→窄如飘带 秀润妖媚之气→盛 唐雍荣丰腴之风 缠足
宋词《迷仙引·才过笄年》译文参考及注释赏析
宋词《迷仙引·才过笄年》译文参考及注释赏析《迷仙引·才过笄年》是由柳永所创作的,全词纯用白描,辞浅而情真,读来真挚动人,干净利落,通俗易懂,通篇以风尘女子的口吻托出,表现出她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迷仙引·才过笄年》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迷仙引·才过笄年》宋朝:柳永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
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迷仙引·才过笄年》翻译/译文《迷仙引·才过笄年》译文新近才满十五岁,刚刚开始梳绾发髻时,我就学习歌舞了。
酒宴席上酒杯前,曲意迎奉王孙公子。
要是平平常常给我一个笑容,便是千金我也懒得看上一眼。
我常常只是害怕,韶华易逝,虚度了青春时光。
如今已受恩宠眷顾,要好好为花做主。
万里晴空,何不一同牵手归去呢。
永远抛弃那些烟花伴侣。
免得叫人见了我,早上行云晚上行雨。
《迷仙引·才过笄年》注释笄(jī)年:十五岁。
笄:簪子。
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戴笄的成年礼。
绾(wǎn):把头发盘旋起来打成结。
云鬟(huán):高耸入云的发髻。
女子成年后发式由下垂改为绾结耸立。
随分:随便、随意。
等闲:平常。
“酬一笑”两句,即一笑千金,也懒得再看。
慵觑(yōng qù):懒得看,不屑一顾。
蕣(shùn)华:指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借指美好而易失的年华或容颜。
“华”,通“花”。
君:指这位歌妓恩遇的倾吐对象。
花:喻青春貌美的歌妓。
丹霄:布满红霞的天空。
烟花伴侣:青楼卖唱生涯。
朝云暮雨:语出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典故,这里比喻歌妓爱情不久长的卖唱生涯。
《迷仙引·才过笄年》赏析/鉴赏柳永是第一个敢于把生活社会最底层的歌妓们真、善、美的心灵写进词中的人,词境的开拓上有重要贡献。
古代女子长发雅称
古代女子长发雅称嘿,姐妹们!咱今儿来聊聊古代女子那一头让人惊艳的长发呀。
你想想,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就像那随风飘动的黑色绸缎,多美呀!在古代,女子的长发可有好多好听的雅称呢。
比如说“青丝”,这名字多有诗意啊,仿佛轻轻一念,就能感受到那丝丝缕缕的温柔。
哎呀,这不就跟咱现在说的漂亮小辫子一个道理嘛!还有“云鬓”呢,听起来就像云朵一样轻盈、飘逸。
古代的女子把头发梳得高高的,就像云朵飘在头顶上似的,多好看呀!这要是走在路上,那回头率肯定超高,说不定还能迷倒一大片公子哥呢,嘿嘿。
“绿云”也是个很妙的称呼呀。
把头发比作绿色的云朵,是不是特别有想象力?咱现在看可能觉得有点奇怪,但在古代呀,那就是一种独特的美感。
就好像她们的头发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一番。
你说古代女子咋就这么会给自己的头发起名字呢?那可比咱们现在只会说“头发”有趣多啦。
她们对待头发那可真是精心呀,又是梳又是盘,还会插上各种漂亮的发饰。
那场面,就跟咱现在精心打扮去参加重要场合似的。
咱再想想,要是穿越到古代,咱也有这么一头漂亮的长发,那得有多风光呀!走在街上,别人一看,哇,这女子的“云鬓”可真美,那心里得多得意呀。
而且呀,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梳不同的发型,多有意思。
古代女子的长发可不仅仅是好看,还代表着她们的身份和地位呢。
头发梳得越精致,就说明这女子越有身份。
咱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但也不能亏待了自己的头发呀。
所以呀,姐妹们,咱们可得好好爱护自己的头发,虽然不能像古代女子那样梳出各种花样来,但也可以让它保持柔顺亮丽呀。
说不定哪天咱也能体验一把当古代美女的感觉呢!总之,古代女子长发的雅称可真是又好听又有韵味,让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审美呀!你们说是不是呢?。
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
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女子的满头乌发隐含着女性自身的骄傲,它是青春年华的代表,爱情的梦想,牵系着许多文化上的深厚意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古人把头发当作人的身体、性命的一部分,精心梳理,保护终生。
青丝缨络结齐眉,可可年华十五时;窥面已知侬未嫁,鬓边犹见发双垂。
——《竹枝词》传说汉武帝第一次见到卫子夫,就被她的秀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
”可见,头发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载体,青丝,即情丝,可见头发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中国古代描写步摇的美诗:戴金摇之熠燿,扬翠羽之双翘。
——曹植《七启》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
——傅玄《有女篇·艳歌行》步摇钗梁动,红轮被角斜。
——庾信《奉和赵王美人春日诗》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
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
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
——沈满愿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
——张仲素《宫中乐五首》步摇金翠玉搔头,倾国倾城胜莫愁。
——武元衡《赠佳人》拢鬓步摇青玉碾。
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谢逸《蝶恋花》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
——王实甫《西厢记》蛇角奇诡饰花羽原始时代的发型、发饰原始时代的中国人的祖先们,早在这文明初辟之时就让发型、发饰不断丰富起来,那虽然简单却不失美丽的发髻,那用朴素的石、玉等材料略加雕琢制成的妆饰,虽不如后代精美,却隐约包含着原始时期的神话意境,包含着先民质朴的心愿,已经显露出奇诡、斑斓的美。
如北京的山顶洞人,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发现,在18000年前他们就把贝壳和砾石之类串起来做成项链。
来源:(齐鲁书社出版-云髻凤钗)东方女性的一头长发,如春云一般舒展,如飞瀑一般荡漾,可以挽结成数百种发髻形状:高耸的高髻,玲珑的环髻,小巧的圆鬏,轻盈的蝉鬓……女子用香油、用花液来滋润它,保护它,用金银、珠翠、鲜花、丝罗来装扮它。
一头长发,相伴女子一生一世,述说着女子的多少心事?!更多:民国文学,文科考研工具书,日本版权引进,少儿国学启蒙读本,齐鲁出版。
历代结婚发簪的戴法
历代结婚发簪的戴法- 凤簪:《明史》中提到此类簪首为凤鸟,专门用于对称插戴于凤冠之上,时称“金凤二”。
它的长度一般在17-28厘米之间。
- 掩鬓:簪首做云头状或团花形底板,底板上做出各种纹饰。
云头的尖部向外侧,自下而上相对插于䯼髻下方的侧面鬓边,这种发簪称为掩鬓,也称为博鬓。
- 挑心:自下而上以“挑”的方式簪戴于正面当心处的一种发簪称为挑心,挑心的簪脚一般较短,或有弧度,簪首相对较大。
- 分心:簪首宽且成弧形的一类发簪称为分心,分心形似头箍,正面似山峰形,簪脚多与簪首垂直。
分为前面插戴和后面插戴的两种,称前分心和后分心。
- 鬓钗:簪首修长成条状,簪脚与簪首为一整体贯通下来,二者大约各占长度的一半,簪于两鬓,这类发簪称为鬓钗。
鬓钗插戴方式有两种,成对或单独簪戴皆有。
- 花头簪:簪首为梅花、牡丹、莲花以及菊花等各式花头样式,花头直径较小,簪脚呈锥形。
花头簪的插戴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用于挽发和装饰的花头簪直接插于发髻上,有时同时插戴许多支;用于固定䯼髻或发冠等,大多成对或四支一起插戴。
- 圆头簪:簪首为半圆形蘑菇头状的发簪,多被称为圆头簪。
圆头簪一般较短小,簪脚呈锥形。
圆头簪插戴方式主要有两种,用于固冠或䯼髻时成对插于其两侧;有时单独插戴于冠上,且男女通用。
- 顶簪:单独一支,自上向下插在䯼髻顶部,起到支撑和固定䯼髻的作用的一种发簪称为顶簪,也称为关顶簪。
顶簪的簪首多与簪脚垂直或竖直相接,簪首做出各式纹样,簪与髻的尺寸相适应。
- 耳挖簪:簪首为一个形似耳挖的小圆勺的发簪称为耳挖簪,耳挖簪的簪脚呈锥形,一般较短小,长度大多在10厘米左右,单插或成对插戴皆可。
这些只是中国历代结婚发簪的一些常见戴法,具体的戴法可能因朝代、地区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
古代女子的发鬓二
古代女子的发鬓二★双平髻丱发★(“丱”拼音guan四声)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
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
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
使其自然垂下。
莲花冠:此图录于《太原晋祠女塑》之莲花冠。
其冠似莲花,以金翠妆饰,束戴于顶髻上。
唐宋妇女多好用。
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此图录自唐寅〈孟蜀宫妓图〉之花冠。
凤冠:此图录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巾帼: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
《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鬓有‘闹花’、‘如意’之号”。
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
”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
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明代妇女发式。
两把头京剧穿旗装的旦行梳裹的发型,简称旗头。
发髻作横长式,呈“一”字形,旧时称两把头。
王瑶卿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演{坐宫}时,即用此种发式。
清代初期,满族妇女开始在喜庆的时候采用此发型,以两头呈排片形的扁簪签在头顶老髻上的,发髻作横长式,当时也称一宇头。
到了清末,两把头衍变为青缎制成高大的横架置于头顶,侧垂流苏,脑后发梳成燕尾式,又称耷拉翅。
圆髻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
圆髻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隋唐时代国家强盛,文化发达,风气开放,隋唐仕女们是美艳的、充满自信的,发型、发饰也是千变万化,就象坦荡无羁的女儿的心,尽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来梳发、饰发,发型喜欢高大,发饰喜欢繁丽,抒发自己的追求,自己关于爱情、春天和天堂的幸福梦想,还有难以言说的一丝丝惆怅。
古代 头发 词语
古代头发词语在古代啊,头发可有着超级多有趣的词语呢!咱先来说说“青丝”这个词儿。
青丝啊,读音就是“qīng sī”,它的出处可不少呢,在很多古诗文中都有出现。
它就是指黑色的头发,就像“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你看,这里就把头发比作青丝,多么形象啊。
它的近义词可以是“乌丝”,反义词嘛,那和白色头发相关的词儿都能算,像“白发”之类的。
咱可以造句说“那女子的青丝如瀑般垂落”,就描绘出女子头发又黑又长的模样啦。
还有“云鬓”这个词儿。
它呢,读音是“yún bìn”,出处也挺多的。
它主要是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
你想啊,古代女子把头发梳得高高的,那鬓发就像云朵一样好看。
像“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就把女子梳妆时摆弄自己漂亮头发的样子写出来了。
再说说“华发”,读音“huá fǎ”。
这个词儿一般指花白的头发,常常用来表示人已经上了年纪或者历经沧桑。
比如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苏轼就感慨自己因为经历了太多事,头发都早早变白了。
然后呢,有个词叫“垂髫”。
这个词儿啊,是指儿童下垂的头发呢。
它是个很有代表性的词语,专门用来形容小孩子的。
出处呢,在桃花源记里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说小孩子,和黄发(代指老人)相对应。
古代头发的词语还有“髻”。
这可是一种把头发盘起来的发式的统称。
有双髻啊,螺髻之类的不同样式。
不同的髻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和流行趋势呢。
比如说在唐代,螺髻就很流行,女子们把头发盘成螺壳一样的形状,看起来特别精致。
这些古代头发的词语啊,就像一扇扇小窗户,让我们能窥探到古代的风貌。
从青丝的青春活力,到华发的岁月沧桑,从云鬓的女子柔美,到垂髫的儿童纯真,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故事呢。
它们不仅仅是对头发的一种描述,更是古代文化和生活的一种体现。
就像我们现在的时尚发型一样,古代的这些头发词语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生活状态的表达。
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
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摘要:发髻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
“髻”的部首为“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其释义为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可见古人是把头发当作人身体的一部分,地位与其他身体器官等同。
关键词古代发髻艺术文化一、中国古代女子发髻概述古代文献里多有描述发髻的诗句,比如《乐府诗集·陌上桑》有“头上倭堕髻”,通过发式的描述来婉约地表达女子的美貌;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有“云髻峨峨”,欧阳修的《南歌子》里有“凤髻金泥带”,都是描写女子发髻的美丽动人。
发髻伴随女子一生,从总角、垂髫、豆蔻到及笄无不具有文化上的深厚意蕴。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解释说:“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
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
”“髻”字从吉,古时女子常常将头上剪下的一缕青丝作为信物送给心爱的人。
汉诗里也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是对男女婚姻吉祥、如意、美满的祝福[1]。
《仪礼·士昏(婚)礼》中认为:“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在古代,当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行笄礼。
若已许嫁,则将头发挽髻,包着黑帛布,戴笄,起一个字,才算成年。
若未许嫁,二十岁也要戴笄,这是“及笄”,未及笄不能出嫁,也就没有字,“待字闺中”的成语由此而来。
自古至今,中国都是世界上发型、发饰最丰富的国家,有些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我们仍能从史料里寻觅到各朝代发髻的典型特征,并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联系起来。
东方女性的长发如瀑,可以挽成数百种发髻样式,表达着历代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和渴盼。
二、各历史时期女子发髻的时代特征(一)束发簪笄的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中国的发式已从原始社会的披头散发进入梳辫、挽髻的阶段。
这一时期,人们的发式一般为垂髻,即先将头发缕在脑后,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结成一个小团(髻)。
这种发式变化可以从众多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依据。
湖南楚墓出土的帛画中已经出现了梳椎髻的妇人,洛阳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的发式是垂在两边的双辫,另外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形象中,也看到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这样的发式。
古今发髻式样变迁
古今发髻式样变迁作者:陶诗秀来源:《课外语文·中》2020年第06期《芈月传》播放时,有关头发造型问题曾引起专家非议,重点在头发造型“错妆”,错在芈月所处年代是战国至秦国时代,女性演员不应梳高髻,即使有也不普遍。
据称,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晚期,到魏晋时期更为普遍,如飞天髻、随云髻是当年妇女时兴的高髻。
让饰演出生在战国至秦国时代的芈月等女性演员梳高髻就是张冠李戴。
为此,笔者愿将“发髻式样的变迁”一文献上,供读者参考。
天下妇女都力图细心梳理自身的天然美发,希望以亮丽仪容示人。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完成征战任务后,辞别皇上返回故里。
即匆匆进入闺房,坐在窗前梳理像云一样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花,充分显示出女子的爱美心态。
自清以前的历代皇朝,女子对头发的整理,最常见的是留长辫子或梳成千姿百态的发髻。
像我的故乡风俗一样,客家妇女出嫁后均梳髻,自结婚之日起,由于身份改变而梳起“银髻”,又称“上头”。
所以,妇女在年幼时以梳丫髻为主,成年女子则梳丫鬟,到出嫁之日才将丫鬟改为少妇的发髻。
如果已过婚龄而未出嫁者,也只能梳发鬟而不能梳髻。
因此,梳髻与梳鬟是古代妇女婚嫁的一种重要标志。
无论是发髻或发鬟,都是先将头发盘在头上,然后按各种发式编梳出千姿百态的发髻或发鬟,能增加女子的妩媚感。
★丫髻:是古代汉族未成年男女与成年的未婚妇女发式。
其梳理方法是将头发集束于头顶,再编结成两个发髻,左右各一,故又名“双丫髻”,因其与树枝丫杈相似,又称丫头。
双丫髻又称双角髻、双童髻、双髻丫。
丫髻为实心的发髻,通常为侍婢、童仆、少年男女常梳的发式,而且贫穷家庭出身的女子也梳这种丫髻。
北宋诗人陆放翁的《浣花女》云:“江头女儿双髻丫……插髻烨烨牵牛花。
”在明代,只有小婢梳丫髻,而未出阁女子则要梳“三小髻”。
在河南洛阳出土的古墓中,有商代玉雕人像头上梳的正是双丫髻,从而推测双丫髻在远古的商代已经流行。
★结鬟:又称梳鬟,多是未出嫁少女的发式,梳理方法是将头发分股,结鬟于头顶,不用托住,使其自然下垂,并束结发尾,令其垂于肩上,称为“燕尾”。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木兰诗》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木兰诗》对比阅读专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节选自《木兰诗》)【乙】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①马千乘。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襄粮自随。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
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②.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释】①宣抚使:当地武职土官。
①瘐死:古代指囚犯在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狱中病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朔.气传金柝( )(2)赏赐百千强.( )(3)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 )(4)戎.伍肃然(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3.请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4.木兰和秦良玉都是古代的巾帼英雄,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她们都有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题。
【甲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古代形容女子头发的词语
古代形容女子头发的词语古代形容女子头发的词语有很多,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黛色飘香:形容女子的头发黑而亮丽,如同墨色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古代美女。
2.霞光流彩:形容女子的头发色彩丰富多变,如同晚霞的光辉与色彩缤纷交织。
这样的头发给人以绚丽多姿的感觉。
3.云鬓蓬松:形容女子的头发丰满而蓬松,宛如浓密的云彩般盈盈下垂。
这样的头发给人以柔软、悦目的印象。
4.春风拂面:形容女子的头发轻柔、柔顺,如同春风轻柔地拂过面庞。
这样的头发给人以清新、温柔的感觉。
5.飘逸如仙:形容女子的头发轻盈、飘逸,宛如仙子一般的美丽。
这样的头发给人以高雅、神秘的印象。
这些古代词语都是用来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丽和特点,突出了古代人们对女性头发的赞美和赏识。
它们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女子浓密、柔软、光亮等各种不同的头发特征,强调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古代形容女子头发的词语《任氏行》唐·白居易兰膏新沐云鬓滑,宝钗斜坠青丝发。
意思是说:“美人出浴后秀发如云,光滑得戴不住宝钗”。
试问,这样柔滑美丽的发质,哪个女子不想拥有?《洛神赋》曹植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意思是说:“美人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时候的人们也是非常喜欢拥有浓密秀发的女子。
《薄幸》宋·仇远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这句词中描写了一位美丽佳人的”慵懒美“。
正因为没有着意打理修整,其自然魅力才显示出来:未经画眉便已”眼波横秀”,水汪汪的眼睛脉脉含情;胭脂未施,无心梳妆,阑干风起时,已然“乱丝如柳”,长发飘飘的美感展现其中。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从这句诗中可以体会到头发在女人的心中分量,正应了那句话:“护发是女人一辈子都要坚持的事情”。
形容女子戴首饰的诗句
形容女子戴首饰的诗句
1、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唐朝白居易《琵琶行》
【释义】: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2、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和乐天春词》[ 唐] 刘禹锡【释义】: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诗》[ 南北朝] 佚名
【释义】: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4、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西汉罗敷陌上桑》,
【释义】: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
《长恨歌》
5、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释义】: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
珍贵头饰一根根。
6、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释义】: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
7、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
——《点绛唇》宋李清照
【释义】: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8、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李白《玉阶怨》
【释义】: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9、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
【释义】:国古代的女子,即使再穷再贫寒,哪怕是陶瓷竹木做的荆钗陶簪,也得买上几支,清晨起来,绾起头发,对着朦胧不清的铜镜,灵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鬓——古代女子发型冠戴
10小时前 | 阅读原文
双刀髻(侧面)
百合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双平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一般显得很娇弱的感觉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