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后宫女子“发型”展示----带图解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种类大赏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种类大赏](https://img.taocdn.com/s3/m/6f20e40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6.png)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种类大赏*1、结鬟式: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2、拧旋式: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
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
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
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
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3、盘叠式: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有很多盘叠的螺髻。
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
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4、反绾式:这类发式即是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在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
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
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
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
古代女子发髻
![古代女子发髻](https://img.taocdn.com/s3/m/a3bb733ca76e58fafab00360.png)
唐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 发髻。 唐冯贽 《南部 烟花记〃桂宫》, ‚ 丽华 被素袿裳,梳 凌云髻。‛
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 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 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 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 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 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 玉、玛瑙等。
明代妇女发式。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 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坚瓠集》: ‚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 ‘钵盂’之名,鬓有‘闹花’、‘如意’ 之号‛。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 宫争学牡丹头。‛
垂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 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 侧,额前饰有垂发。据〈丹铅录〉 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 品、偏垂发。
侧梳单髻的发型,多用 拧、盘等手法,盘出随 云卷动之状。据《国宪 家猷》记载:‚陈宫梳 随云髻。‛这种发式生 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叠拧的发型,需要把头发分 很多股,边拧边盘,交叠于 顶,生动而稳定。《中华古 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 人梳朝云近香髻。‛ 在八十 七神仙图卷中也有这种发式。
‚巾帼‛常见于寻常百姓人 家中。对于不爱打扮的女性 来说,把巾帼随意往头上一 裹,方便省事;而对于财力 贫乏的家庭来说,巾帼也是 一种高性价比的选择。正是 因为这种发式的高度普及, ‚巾帼‛逐渐成为了古代优 秀女性的代称。
发型与发饰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 ,又能体现出 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段成式《髻鬟品》就记 载 螺髻,如髻 饰以凤,曰 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 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 再饰以各种簪、钗、 步摇、珠花等饰物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 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 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 于婚礼时。
云鬓——古代女子发型冠戴
![云鬓——古代女子发型冠戴](https://img.taocdn.com/s3/m/09760bed998fcc22bcd10d5e.png)
云鬓——古代女子发型冠戴
10小时前 | 阅读原文
双刀髻(侧面)
百合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双平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一般显得很娇弱的感觉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
第三讲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史之发型篇(1结鬟式、2拧旋式)
![第三讲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史之发型篇(1结鬟式、2拧旋式)](https://img.taocdn.com/s3/m/da1c690eb52acfc789ebc9ef.png)
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 也是以美发出名的。 汉明帝的马皇后初入 宫时,以一头绝好的 秀发使后宫粉黛一一 失色 。 《南史》卷十二《张 丽华列传》 :“张 贵妃发长七尺,鬒黑 如漆,其光可鉴。”
在史前社会的妇女,大多是蓄发 不剪,披搭于肩称为“披发”或 “被发”。它是古代先民发型中 最古老的一种,尤以西北地区为 常见。 《诗》:“彼君子女,卷发如 虿。”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
八十七神仙图局部
唐代女子双鬟望仙髻 发式 《宫心计》剧照
凌云髻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 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 载:“始皇诏后梳凌 云髻,三妃梳望仙九 鬟髻,九嫔梳参鸾 髻。”这些皆属高鬟 式。
05年TVB花旦郭羡 妮年过三十饰演电 视剧《争霸》中的 西施
83年,董智芝饰演同 名电视剧的西施
玉环飞仙髻
将发分六份,一股下垂后再上折成环状,五股向上盘卷成 五个环,中间的环最大,两侧渐小 。 多可至九环
二、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 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 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 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 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 蛇髻。”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结鬟式的发式很多, 一般有高鬟、双鬟、 平鬟、垂鬟等几型式, 变化甚多。 左为垂鬟式:云南晋 宁出土青铜器上的女 子发型
飞仙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 鬟。据《炙毂子》记 载:“汉武帝时,王 母降,诸仙髻皆异人 间,帝令宫中效之, 号飞仙髻。”多用于 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中国古代各朝代女子的发型演变
![中国古代各朝代女子的发型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24f2c6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4.png)
中国古代各朝代女子的发型演变
各种古代电视剧不仅让我们看到里面人物的悲欢离合,更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的衣着服饰和各式发型。
只是,电视里的那么些是符合历史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的女子发型演变。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魏晋南北朝女子椎髻发式
小编推荐:16款丝巾扎发法人美发更美!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魏晋南北朝女子高髻插步摇发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汉代女子堕马髻发式
小编推荐:16款丝巾扎发法人美发更美!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汉代女子髻发簪花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汉代女子髻发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唐代女子双垂髻发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唐代贵妇蛾髻簪花发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唐代女子丫髻发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唐代乌蛮髻女子发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唐代女子饰花钿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唐代女子髻发戴透额罗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中晚唐女子髻发眉饰发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五代女子高髻簪花发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宋代女子朝天髻发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元代扎巾髻发式女子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明代女子丫髻女式。
中国历代女子发式变迁,你更喜欢哪一款?能叫出名字来么?
![中国历代女子发式变迁,你更喜欢哪一款?能叫出名字来么?](https://img.taocdn.com/s3/m/1bdb546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d.png)
中国历代女子发式变迁,你更喜欢哪一款?能叫出名字来么?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而发型作为女人妆容的一部分,自古以来都受到女子们的重视。
在旧石器时期,人们整天为衣食担忧,根本无暇考虑妆容的事,所以当时的女子像男人们一样披头散发。
新石器时期,出于劳作的需要,古人开始将头发向后梳理,然后绑起,即我们所说的“束发”。
也有一些女子将头发扎在头顶,这种特殊的发式被称为“髻”。
秦朝历史短暂,关于秦朝女子的发式,所知的大多出自秦始皇的喜好。
秦始皇特别重视后宫妃子的妆容,曾亲自下令让她们编出仪态万千的发髻。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令宫人当暑戴黄罗髻,蝉冠子,五花朵子”。
这里的黄罗髻,指的是一种假髻,以金银铜木为胎作成髻状,外蒙缯帛,使用时戴头上,以簪钗固定。
”而不同身份等级的妃子,发式也不相同。
如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到了汉朝,流行两种发式。
一种是将头发自然垂下,只是在发尾处束上,再垂于脑后。
还有一种是挽髻,梳法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
汉武帝曾令宫人梳十二鬓髻。
魏晋南北朝时,妇女们的发式名目繁多,有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
其中飞天鬓为南朝刘宋流行的发式,具体梳法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几股,然后绾成圆环,高耸在上。
云鬓则是南北朝妇女的经典发式,在底层妇女间很是流行。
唐朝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妇女的发式也不太相同。
初唐时,妇女们流行梳高髻,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高高的立在头顶上,如李贺的“峨髻愁暮云”就是用来形容当时发髻的高度。
由于一些妇女的发量不足以达到那个高度,所以当时的假发非常流行。
盛唐时,最流行的是倭坠髻,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
日本很多女子妆容,便是模仿当时盛唐的倭坠髻。
中、晚唐时期,长安城中贵族女子则流行堕马髻。
宋朝时,由于与少数民族往来频繁,所以妇女们流行起束发垂胸的女真族发式,这种发式被称为“女真妆”。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文化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a9b52dfd15abe23482f4d27.png)
• (三)民族审美心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心理,中国的很多装饰在 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心愿。这一点可以 从不同发型的命名上看出,“如意髻”“同心髻” 等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同时中国的 发髻梳理起来通常是十分复杂的,但这样繁复的 发式却能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存在数千年。体现 了国人崇尚“繁文”的民族审美心理。
• 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尚未萌芽, 因此这个时期懂得人们都是以披发为主。
原始社会后期: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 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 子的起源。炎帝时期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 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商周时期
•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发饰。笄早在新石器时 代就有,按材质不同可分为骨笄、蚌笄、
• 其次不同朝代对内政策也会影响女性的妆 饰。唐代统治者能够兼收并蓄各派思想、 各种文化,政治上对内政策相对宽松,妇 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所以女子敢于大胆 追求美,所以在发型上出现了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盛状。宋王朝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 形势下,国内阶级斗争接连不断,加上辽 金相继南下,战争连绵;尤其是南宋,更 是风雨飘摇,半壁江山,岁月南熬。这就 使一些贵族妇女在服饰上用心较少 。
• 头发与身份:发式的不同还可以表明人们
中国古代发型
![中国古代发型](https://img.taocdn.com/s3/m/86ac06708e9951e79b8927e0.png)
中国古代发型2009-06-25 10:12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
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
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
”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中国女子发式
![中国女子发式](https://img.taocdn.com/s3/m/8ddada4aad02de80d4d840af.png)
中国古代发髻大全【堕马髻】髻名。
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
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
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盘桓髻】髻名。
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芭蕉髻】古代妇女发式,椭圆形,在髻的四周环以绿翠的一种髻式,宋人《瑶台步月图》中有此髻式。
【大盘髻】古代妇女发式,髻式凡五围,紧紧扎牢,间以玉钗并用丝网固之,宋代较流行。
【大手髻】古代妇女发式,又名“大手结”、“大首结”。
即用他人头发做成发络,续在自己的发中间,梳成圆球形的高髻,称“大手髻”。
【单刀髻】古代妇女发式,又称“刀形半翻髻”。
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
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
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单环高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
将头发盘卷一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单环高髻”。
其法先将头发收拢,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
单环高髻,曾流行于中国唐、宋、明各朝。
【杜韦娘髻】古代妇女发髻。
明代嘉靖中禾妓杜韦,梳低小尖巧的实心髻,髻式实心低小,所以不易蓬松,因而一直保持其晓妆形态,当时吴中(今江苏苏州)妇人都效之。
后又讹为“茴香髻”。
【飞天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
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
《宋书·志第二十.五行志一》:“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
”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
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汉族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灵蛇髻】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
【精】古代女性发型的演变附历代发型
![【精】古代女性发型的演变附历代发型](https://img.taocdn.com/s3/m/fc57262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c.png)
古代女性发型的演变多图椎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
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
发置于人首,是为人体美的关键之处,从所使用的发饰来看,朝廷所禁用的材质几乎全部存在。
这充分说明,朝廷的禁令也不能泯灭人们对美的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不懈的追求使得中国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人类发文化中的瑰宝。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
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飞仙髻、凌云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纟介,垂鬟分肖髻★“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中国古代后宫女子“发型”展示----带图解
![中国古代后宫女子“发型”展示----带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3f835d29f705cc175427092d.png)
中国古代后宫女子“发型”展示----带图解[宗教民俗] ======【中国古代后宫女子“发型”展示】====图解说明===本帖最后由乐清影于 2009-12-17 17:50 编辑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
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
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绰号虽多,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几种基本类型,简述于下:1.结鬟式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见图)★飞天纟介,垂鬟分肖髻★“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 ==========================================================2.拧旋式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
清代后妃发式
![清代后妃发式](https://img.taocdn.com/s3/m/875fcf34f121dd36a22d8203.png)
扁方
清代后妃戴的扁方质地很多,有 金、银、玉、翠、玳瑁、伽楠香、 檀香木、珍珠、宝石等。其制做 精细为天下罕见。如金缧丝加点 翠、银镶嵌宝石、金錾花、玉雕 刻多种多样。在扁方仅一寸宽的 狭面上,能制做出花鸟鱼虫、亭 台楼阁、瓜果文字等维妙维肖的 精美图案。后妃们戴扁方、故意 露出两端的花饰,有的还在扁方 一端的轴孔中垂一束绿穗,走起 路来,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 美丽的仪态。
头是一个平面圆形可以固定住头发尤其是可以别在之前皮筋扎 好的辫子里固定的很牢固)然后.再把包包头的底部扎一根皮筋 这 样 看起来就有展开的燕尾效果了
谢谢 观赏
大拉翅取代了用发架梳的两 把头,据说是慈禧的独创发明, 与她在清宫中的地位有关。慈 禧以秀女选入清宫,由贵人、 嫔、妃晋封为皇贵妃。在咸丰 帝病逝承德后,慈禧唯一的儿 子戴淳继承皇位。尊慈禧为圣 母皇太后,并开始垂帘听政, 操纵清代政治大权达半个世纪。 慈禧名为皇太后,实为一代女 皇,她所处地位与清代的皇太 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 无度、生活靡费。衣食住行都 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标准。 由此可见,慈禧创制“大拉翅” 式的发套,正是她权欲、地位 的真实写照。
•
钿子
佩戴钿子的慈禧
• 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 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 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 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 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清初的 几位皇太后、皇后生活节俭,梳小两把头时,只 戴鲜花,不佩首饰。“小两把头”在清宫流行很 久,直到乾隆朝,孝贤皇后也仅仅是戴通草,不 戴金银首饰。用以敦促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 “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 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小两把头”的出现,是 从实用出发的,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 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 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中国汉唐女性发式遗存94图
![中国汉唐女性发式遗存94图](https://img.taocdn.com/s3/m/2017c27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6d.png)
中国汉唐女性发式遗存94图陈独秀为苏曼殊所编日本女子发髻图册题写的书名中国汉唐女性发式遗存94图1907年,苏曼殊在日本东京西户部茅舍,终于见到了分别多年的母亲河合仙。
河合仙其实并非曼殊的生母;她是曼殊生母河合叶子的姐姐,既是姨母、庶母,又是养母。
曼殊是由她带到六岁大,才离开日本,回到广东珠海老家的。
曼殊因此以为她就是自己的生母。
曼殊回广东后,被受歧视,思母情殷。
这次会见,渴望母爱的曼殊,心情的愉快,无可言表。
走出苦闷、对生活产生了兴趣的曼殊,这时曾留蓄颊须。
后来觉得不好看,干脆剃去。
这样反复留剃多次。
他对日本妇女的发髻也感到很有兴味。
据孙伯纯说:在东京浅草,有一座观音堂;前来拜神的妇女特多。
曼殊在与孙伯纯兄弟漫无目的地散步时,仗着绘画的天才,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常常以妇女的发型为模特儿,用带在身上的信纸,一面走,一面画。
曼殊惊异于在祖国早已绝迹的汉代的堕马髻,这种偏垂一边的古老发髻等,在近两千年后的今天,竟仍然保存于日本妇女的发式中。
为了研究日本妇女发型的演变及其来龙去脉,他还多次去东京的图书馆,查阅资料。
加上后来不断积累,居然得到相当厚的一册发髻图谱资料,于1909年上半年编辑成为一本可以出版的书稿,并由陈独秀题写了书名:《蓬瀛鬘史》。
(蓬瀛:蓬莱和瀛洲,神话传说中东海中的仙山,代指日本。
鬘:美丽的头发。
书名是说,这是一本纪录日本美丽发式历史之书。
)唐玄宗在成都,曾命画工画过十样不同的美女眉型画图,称“十眉”,是美术史上的名作。
俞锷认为:“曼殊绘秦汉以来妆百十髻,……考据既博,笔复精妙,成都十眉,非其比也。
”文公直也说:“闻此图(即《蓬瀛鬘史》)系曼殊自日本图书馆中描出,皆汉、唐古女髻式,极为名贵,绘画尤精。
”柳亚子未刊书稿《曼殊余集》中的《曼殊绘女子发髻百图另一部分》,开头即引《魏志·倭人传》:“男子皆露紒,以木緜拈头。
其衣横幅……。
”1909年,《蓬瀛鬘史》曾由曼殊友人俞剑华从日本东京邮寄柳亚子,嘱转售商务印书馆出版。
唐朝发型发式总结
![唐朝发型发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28032c46137ee06eff91894.png)
唐朝发式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高髻(ji)为美,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等。
1.结鬟(huan)式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北京镜海影视艺术培训学校网址: 1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2.拧旋式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
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
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
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
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3.盘叠式北京镜海影视艺术培训学校网址: 2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
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
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民俗] ======【中国古代后宫女子“发型”展示】====图解说明=== 本帖最后由乐清影于 2009-12-17 17:50 编辑★飞仙髻、凌云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纟介,垂鬟分肖髻★“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 ========================================================2.拧旋式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
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
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
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
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见图)★随云髻、凌虚髻★“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
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
”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
”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
真比如: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朝云近香髻、回心髻★“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
”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 ========================================================3.盘叠式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
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
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
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见图)★单螺、双螺★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
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盘桓髻★“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如图所示。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 =======================================================4.反绾式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臀”。
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
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
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
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双刀髻、惊鹄髻★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
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
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
”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
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朝天髻、元宝髻★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
再反绾成高髻朝天。
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
”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
”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 =======================================================5.结椎式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
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
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
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
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
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见图)★高椎髻、抛家髻★“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
”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
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
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倾髻、堕马髻★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
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
”《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 =====================================================6.双挂式(又称对称式)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卯发”,“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
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
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丱发”这是一种童发,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称丱发”,其形制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系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童发的主要发型。
(见图)★双丫髻、垂挂髻★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
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
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
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
(注云:垂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
今世犹有之”)亦类似这种发式。
★双平髻丱发★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
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
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
使其自然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