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米芾《画史》中的“无李论”
米芾行书乃用世无比试与比中匠释文
米芾行书乃用世无比试与比中匠释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
《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
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浅谈米芾的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
浅谈米芾的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米芾(1051-1107),字东篱,号山谷道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北宋文人宗匠”,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巨匠。
米芾以山水画见长,其山水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米芾山水画以写意为主,不拘泥于客观形象的描绘,而是通过意境的营造,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气息。
他笔下的山水,呈现出奔腾的气势,苍劲的笔墨,勾勒出一种豁达的大境界。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尊重与借鉴古人,博采众家之长,对中国绘画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并且通过自己的创新,将传统与个性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米芾山水画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用笔上。
他的画笔刚劲有力,意境跌宕起伏,用笔苍劲有力,意态自然,气韵生动。
在用墨上,他的画墨常常轻重浓淡得当,有变化的节奏感,形成了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
米芾山水画所注重的画面布局和形式结构,也体现出了其高超的审美功底和绘画造诣。
米芾的山水画在绘画技法上追求自由奔放,不拘泥于细节描摹,而是从整体上勾勒出山水的壮美气势,表现出他的豁达与大气。
而要从理论上归纳米芾的山水画与绘画美学思想,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米芾对绘画的态度和追求。
对于米芾来说,绘画并非单纯的技术手法,更是一种内心情感与审美追求的表达。
他在《画山水志》说:“用心向者得之,故愈拙者愈放胆,愈拙者心无挂碍,故愈放胆。
何拙之有?”可见,他强调画家应该有真正的内心诚意,用心向山水,抒发个人情感,而非拘泥于技法与功力的炫耀。
其次是米芾对绘画题材的挑选与表现手法的追求。
在画面题材上,米芾更多地倾向于表现自然山水的壮美气势,以及自然与深情的交融。
他认为画家需要深入自然,感受山水的气象,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
在表现手法上,米芾强调自由奔放,强调捕捉自然山水的神韵和气息,而非追求细节的描绘。
米芾的绘画美学思想还体现在其对传统与创新的处理上。
他尊重并借鉴了古人的绘画造诣与审美理念,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自己的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的韵味,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理念。
从《海岳名言》看米芾的书学思想
从《海岳名言》看米芾的书学思想米芾的书法思想散见于散见于《书史》、《宝章待放录》、《评纸帖》、《砚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姜澄清先生曾说"宋人论书,更多的是题跋笔札,风气所在,几乎到了无文人不言书的地步,简直成了时髦,即使只言片语,往往也足以道破天机。
”⑩在米芾的书学散论中,《海岳名言》辑录了他平日论书语,全篇二十六则,虽每则寥寥数语,然微言精义,颇含深趣。
米芾癫狂成性,当然性情所至,所论亦不免时有过于偏激。
本文拟从其积极的方面来展开分析探讨米芾的书学思想。
一、“要在入人,不为溢词”的书法批评观受汉代以来骈体诗赋风尚的影响,文人论书多为追求文法,音韵和意象的完美,征引迂远,比况奇巧,而于书理多是隔靴搔痒,难得其旨。
其次魏晋南北以来,玄学兴起,士大夫言谈多以诡谲为时尚,华丽浮靡之风益盛,书法评论不例外。
有些书论只求遣辞华美,结果往往是去法逾远,不着边际让人费解。
这种论书文风在唐朝时就已为人所注意。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今之所撰,亦无取焉”②。
二程理学以“格物致知”、“穷理尽性”②为追求,主张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本体轮的研究上。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海岳名言》开篇米芾就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米芾所责问“是何等语”的,正是那些在他看来远离书法艺术本体的书论。
对于好的艺术作品,欣赏者悦之于目,得之于心,若过于比拟奇巧言辞夸张,则给别人以高深莫测,玄而又玄之感。
基于此,米芾面对前贤书法做了一针见血地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虽然不免过激,但这种敢于质疑艺术权威的务实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在《海岳名言》中他评道: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今见其本,乃知柰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浅谈米芾的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
浅谈米芾的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米芾(1051-1107),字元亮,号东篱,是北宋末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山水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提出的“山水有气韵,则不在形似”、“用形不常,用意必真”的绘画美学思想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米芾的山水画作品和绘画美学思想两方面进行浅谈。
一、米芾的山水画作品米芾的山水画以笔墨浓重、构图宏阔、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而著称。
其山水画作品以北山为主,寓意着汉文化的中原向北扩张,呼应了北宋朝廷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意图。
米芾的山水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米芾40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比较稳健,笔画厚实且有力,构图对称,尤其是他的山和石的描写,具有沉稳厚重的风格。
《赤山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第二阶段: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米芾45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表现了作者更加深刻的思想感悟,形式更加自由、开放,更加重视墨色的变化和意境的表达。
他在呈现山水景象的同时,用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秋山红叶图》和《题西林壁》。
第三阶段:北宋绍圣义亲王时期(1094-1110年),米芾60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呈现出豁达洒脱的艺术风格,笔墨层次清晰,具有融合古今之势。
他不再拘泥于现实景象的描绘,而是将山水画创作转化为自己灵魂的发泄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寒山拾得图》和《太和上清感通图》。
米芾在绘画中倡导“山水有气韵,则不在形似”、“用形不常,用意必真”等绘画美学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山水有气韵,则不在形似”,指的是绘画中气韵的重要性。
米芾认为艺术家应该抓住山水画的精神内涵,通过笔墨的描绘表达这种内涵。
他的山水画中没有刻意的模仿现实情景,而是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山水自身的灵动之气。
这种灵动之气可以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从而创造出一种意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浅析米芾绘画的笔墨情怀
浅析米芾绘画的笔墨情怀米芾(1051-1107),字元亮,杭州人。
米芾的艺术地位不亚于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巨匠。
而他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他的绘画作品。
米芾在绘画上有着比较独特的风格,以粗犷的笔墨、奇特的造型、强调“气韵”的创作思想而著称于世。
米芾的笔画具有几条鲜明的特征:1. 追求自由自在米芾的画风奔放自由,一旦放手便会在纸面上留下鲜明而富有生命力的笔画。
他曾说过“墨自由,心自有”,凭借这种“自由”,米芾的画作总能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他的《富春山居图》中,笔墨粗犷,化繁为简,不拘泥于传统的构图,自由而不失秩序,使整幅画面焕然一新。
2. 用笔毫不矫揉造作米芾的用笔始终保持着一种直率豁达、纯粹自然的状态,不会出现以矫揉造作为主的抒写人物的现象,这也许正是他笔下人物丰满而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3. 讲究“气韵”米芾讲究笔墨所能产生的情感内涵,与诗人的文心相通。
他主张“气韵生动,精神才足”,对于笔墨的“气韵”有独到的见解。
例如他曾说:“凡画外之事,必先有《诗》、《易》之学,入其本旨,则无不达。
”在他的《富春山居图》中即体现了“气韵”的完美运用,使得观者能够真正进入画面,描写出了自然气息,所以每个画面都有着特殊的韵味。
4. 抒写真我米芾笔下的神态自然、礼仪谦逊、心境豁达,尊崇人类的自然表达。
阔步纵横的书画形式,在极度的表现灵性的同时,也是非常自然真实的反映。
如他的《修竹图》之所以蒙受千古赞誉,正是其体现了笔墨气韵,表现了画家洁净秀逸的人格气质。
总之,米芾是中国古代画坛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笔墨意象孕育着强烈的个性视觉和意蕴,得以为中华绘画贡献了独自的艺术风貌。
他的绘画作品不仅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完美的升华,而且蕴含了更加深刻的文化思考和审美追求。
如今,米芾已经成为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作品至今仍能给人以启迪和感受,成为研究中国绘画的一座丰厚的土地。
论米芾《画史》的绘画审美观
论米芾《画史》的绘画审美观作者:龚剑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第01期摘要:米芾在其学术著作《画史》中体现了他的绘画审美观:提倡脱俗,风格上既有创新,又存古意,画面要平淡清幽,布局要天真自然,用笔要枯老劲硬,并要注意到画作适合场所、欣赏者的意趣问题;对画家古今并重,但张扬自我的意识无时不在;注重绘画之劝俗佐世的社会功能作用,兼重画家人品高下;注重画作的装禙技法及用材、展览、收藏等,所提方案切实可行。
关键词:米芾;《画史》;绘画理论;审美观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1-0096-国际DOI编码:米芾是理论与实践兼擅的书画家。
其主要成就在书法方面,其画作流传于世则极为罕见。
现存文献中可考见历代著录米芾画作约有五十余图,但多已不传于世,其中真伪亦难辨别。
据记载,米芾画的主要题材是山水、人物,还有少数花鸟、植物、器皿之类。
在技法风格上,米芾与其子米友仁以开创“米点山水”而彪炳画史。
米芾关于绘画的学术著作现存有《画史》一书。
此书处处流露了米芾的审美观,其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特点流露无遗。
一、提倡脱俗,兼量长短米芾判断画作优劣的依据之一是不俗,在其《画史》中,多次批评画作之俗:滕昌祐、边鸾、徐熙、徐崇嗣花,皆如生;黄筌惟莲差胜,虽富艳,皆俗。
王端学关仝人物,益入俗。
傅古龙如蜈蚣,董羽龙如鱼。
米芾将众多名家画列为俗的理由多不在于技法好坏,如言黄筌之俗原因之一是“富艳”;米芾此书曾讥笑“关仝人物俗”,则学关仝画法的王端就更俗了;他还批评说李成“多巧”,“关中小孟”、武宗元又亦步亦趋地学吴道子画等,皆是俗。
这是其“破”的一面,则其所“立”自然是不俗。
如何才能不俗?米芾有数段评论:赵叔盎家旧有《出蛰图》,江南画,鱼虾相随,山石林木人物如董源,龙不俗,佳作也,是龙吞珠图。
孙知微作星辰,多奇异,不类人间所传,信异人也。
然是逸格,造次而成,平淡而生动,虽清拔,笔皆不凡,学者莫及,然自有瑰古圆劲之气。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米芾清润秀拔十五幅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米芾清润秀拔十五幅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国军队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
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设立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
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
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
北宋米芾主要绘画作品有:《云起楼图》《云山图卷》《研山铭图》《春山瑞松图》《翠微深处图》《溪桥闲睡图轴》《听瀑图》《米芾拜石图》《仙居山水图》《云山图》《烟江渔歌图》《王维诗意图立轴》《云山叠翠图轴》《白鹤图之左》等这里我们一起赏析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书画作品。
米芾(1051-1107),北宋杰出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祖籍太原,迁居襄阳。
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自号鹿门居士。
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
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
人称“米南宫”、“米癲”。
能诗文,书画自成一家。
对后世影响很大。
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
米芾对书法的审美,用“天真”和“率意”说,来看看这五个方面
米芾对书法的审美,用“天真”和“率意”说,来看看这五个方面米芾(1051—1107),北宋著名书画家,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
米芾为“宋四家”之一。
苏轼称其书,“风樯阵马,沈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米芾存世墨迹甚多,并著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宝章待访录》及《海岳名言》,皆为平日论书之语,常有独到之处。
米芾在书论中提出的一个主要审美观点是“天真”、“率意”说。
米芾说“天真”、“率意”有云: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所以古人书各个不同。
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
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
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
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
其浑然天成如莼丝是也。
( 《宝晋英光集》卷八)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海岳名言》)杨凝式字景度,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坐位帖》。
( 《书史》)蜀素贴天真、真率、率意、真趣、天真烂漫是米芾书法审美的标准与理想。
在米芾看来,书法艺术应该自由地展示美的意态,潇洒地展示精神的自由。
《庄子·渔父》: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书法正是效法天地万物间物象而孕育成的艺术,当然应该不拘于世俗、俗浊,而要追求天真,在率意挥洒中得其真趣。
和“天真”、“真趣”相对立的“刻意做作”、“安排费工”以及“俗浊”,米芾都置之反对之列。
他几乎十分苛刻地、不遗余力地批评前代名贤、历代书家:欧阳修书“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书“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柳公权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氏始有俗书;“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徐浩书大小一伦,犹吏楷……在米芾看来他们费尽心机,巧作安排,或大小一伦,或怒张为筋骨,都失去了天真、自然,未得真趣。
浅谈米芾的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
浅谈米芾的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化人和画家,他以山水画著称于世。
他的山水画风格独特、形象鲜明,被誉为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米芾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他淳朴、率真的个性和美学思想,对于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米芾的山水画以“奇”、“险”、“洒脱”、“长远”为核心特点。
他善于运用“断笔”、“无笔”,用极简的笔触刻画自然景观,使画面更显清新的气息和生动性。
在表现山水的深远和恢弘时,米芾采用了“断崖惊涛”、“奇石怪松”等表现手法,使山水画充满了刺激和神秘感。
而在描绘山水的细节和纹理时,他采用了“连环皴”、“乱山点石”等手法,使画面更加自然真实。
米芾的绘画美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美与审美意识、艺术家与造物主的关系、艺术与人生等方面。
首先,米芾重视自然美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的美感来自于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感受。
艺术家应该把自然的美丽和奇妙描绘出来,让我们察觉其中的神奇和美妙。
同时,米芾也认为艺术的审美意识与人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只有把艺术家与人生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绘画的美学价值。
其次,米芾思考艺术家与造物主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灵感,再加上自然的元素,才得以成型。
艺术家通过摹仿自然界的山水和景物,进而创作出极具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他还认为创作的过程就像造物主创造世界一样,艺术家是可以借助自然之力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的。
最后,米芾认为艺术与生命的密切联系,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他在《山谷经》中写道:“人之为人,非为披蓑戴笠,乘车御马之故也。
人之为人,为其可发挥之精神,可表现之气质也。
……故日中日昃者,人之常也。
识古知今,发挥其气,欣然随事,乃为人之大道也。
”他认为人们通过欣赏山水画,可以进一步领悟自然之道和生命之义,从而达到心灵的平衡和心智的升华。
综上所述,米芾的山水画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和人生观。
浅析米芾的绘画思想
许 。天 下 老 和 尚 ,错 入 轮 回 路 。 ” 这 些均 是动 静 相 宜 ,大 方 无 隅, 无迹 可寻 ,又如 春 雨润 物 ,无 声无 息 ,这 就是 米 芾一 声追 求 的 “ 平 淡天 真 ” 。 米 芾 ,字元 章 ,北 宋 著名 的 书法 家 、 画家 、 书画 理论 家 。世 自出新意 。米芾 为世 人 留下 的 ,不 只有 《 画史 》 ,还 有 “ 米 传 米 芾天 资 高迈 ,书画 双 绝 ,尤 其 以书法 著 称 于世 ,与苏 轼 、黄 氏云 山 ” 。世 传 “ 米 氏 云 山 ” 是 由米 芾 草 创 ,其 子 米 友 仁 发 扬
.
美术与设计 .
林 ( 武 汉理 工 大学 4 3 0 0 0 0 )
摘要 :米 芾在 绘 画方 面有较 高的地 位 ,却没 有 真正 的 作品 留 郁 苍 ,枝 干 劲 挺 ,咸 有 生 意 。溪 桥 渔 浦 , 洲渚 掩 映 ,一 片 江 南 世 ,这成 了中国美术 史上 的一个谜 。而米芾的绘 画美学思想却保留 了 也 。”相 对于 南 方画 派 ,北 方 画派 则不 入米 芾 的法 眼 。米 芾一 生 下来,这些影响 中国传统绘 画的观 念不只在他 自己的 《 画史 》的著作 从 少 年到 终逝 都 心仪 禅 宗 ,不停 参 悟 ,到 晚年 得悟 ,达到 “ 身 心 中保存 下来 ,也在 “ 米氏云山”的画风 中体现 出来,主要 的三点是 高 清 净 ,诸 届清 净 。诸 境清 净 , 身心清 净 ”的地 步 。临 终一 首 《 临 古气格 ,平淡天真和 自出新 意,这三点始终贯 穿于米 芾的绘 画理论和 化 偈 》 : “ 众 香 国 中来 ,众 香 国 中 去 。人 欲 识 去 来 ,去 来 事 如
李成生平与家世考_李裕民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对何惠鉴《李成略传》中生平与家世的考证,作订误和补充,以期更正确、全面地了解李成及其家世的历史。
本文认为李成应王朴之邀到开封,是在后周显德五年冬、六年春之际;应卫融之邀到陈州居住,约在乾德二年;李成死后两次得到赠官。
家世则侧重考证李成之父李瑜、其孙李宥和曾孙女李氏的生平。
关键词:李成生平家世李成(919—967)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翻开任何一本中国绘画史,总会见到他,但读后又常常令人感到遗憾,所有的介绍都太简单了,不是他的知名度不高,而是有关他的资料实在太少又太分散了。
最近读了美国何惠鉴所作近4万字的《李成略传》(载《朵云》1994年4期),对李成的生平和家世等作了考证和研究,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传了,多少可以弥补一点人们求知的渴望。
一个外国人能下这么大的工夫,实在令人敬佩,它促使我也来动笔,深入考证一下李成的家世与生平,对上文作一些补充和订正。
一、李成的生平关于李成的生卒年(919—967),已经解决,其生平事迹尚有下述4点须作进一步考证。
1、李成是何时应王朴之邀到开封的?李成到开封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其时间必须考证清楚。
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7记载:“周枢密使王朴与之友善,为召至京,将以处士荐之,会朴卒”。
此说来自宋白(933—1009)为李成所作墓志,可靠性大,它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当他应邀到京后,王朴还没有来得及推荐他,便死了。
这就是说,只要确定了王朴死的时间,李成到京的时间,也大体上就确定了。
关于王朴死的时间,《旧五代史》卷119《世宗纪》、卷128《王朴传》,欧阳修《新五代史》卷12《世宗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4均明确记载在显德六年(959)三月庚申(15日),这本是确凿无疑的,然而何惠鉴提出了怀疑,其根据是《宋会要辑稿》礼41之22(何氏误引作礼39)如下的一条记载:“太祖乾德四年(966)九月二十五日,皇舅右卫大将军杜审琼卒。
中书门下诏礼官访皇帝临丧故事。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一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一古书画鉴定这门学问,很多人都需要懂得。
首先是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历代书画作品,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最富,并且还将把出土和传世文物尽可能地收藏起来,保护起来,以服务社会。
如果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懂书画鉴定,遇到古字画,其真伪、优劣不辨,随它遼瞭乱玉,鱼目混珠,一来使至宝变为废纸,殊觉可惜;二来不能为书画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便,三来光藏而不知鉴别,犹瞽之辨色,聋之听音,为有识者所笑。
这样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就起不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服务社会的作用。
其次是文史研究工作者。
历代流传下的书画作品中,有许多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文物典章制度,是珍贵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
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内清质以昭明”的透光铜镜,是西汉中晚期物品,光线照射镜面时,纹饰相应,将铜镜正背面的花纹清晰地反映到对面墙壁上。
这种精工绝艺和包含着的科学原理,令人惊叹不已。
同时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发现近千处,除描写死者的生平事略外,题材内容十分广泛。
有古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如伏羲、女娲、神农、古圣先贤、孝子和贞节妇女的故事;有雷公、雨师、风伯、北斗、织女,以及楼台亭阁、舟车人马等。
武氏祠里就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穆王见王母”、“狗咬赵盾”等故事画。
四川成都发现的画像砖有“弋射”、“收获”,描写了水边射雁和割稻的情景;“市井”描写了盐的生产过程,等等。
但是,要利用这些资料,就必须首先别伪求真。
否则,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虚伪,其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
收藏家若不懂字画的鉴别,则会花大价钱买赝品。
掠贩家若不知晓字画的鉴别,则不知谁贵谁赚,就达不到唯利是图的目的。
何谓书画鉴定?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书画鉴定。
它包括二项内容:1.二辨真伪和明是非古代书画中经常碰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作品作者自书名款或钤有印章;二是有些作品没有款印。
米芾书法的颠覆性!带你破译米芾书法的密码
米芾书法的颠覆性!带你破译米芾书法的密码米芾在晚年所书《自叙》中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
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
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
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
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
篆便爱《咀楚》、《石鼓文》。
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由此可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
王文治《论书·米芾》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流花”。
米芾每天临池不辍,有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投机取巧的成分。
飞猫书画院带你走进书画大门,从入门到精通,简单易学,快来关注学习吧!【点击关注】免费领取课程!4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进入学习更多书画教程!米芾生前说过很多振聋发聩的惊世之语,但必须设身处地去理解,许多并非字面上所透露出来的,乃至米芾对颜真卿、欧阳询和柳公权等人的批评,只能说明米芾比常人有更深刻的批判意识。
实际上,批判某种书风,是了解创作的利弊所在,是理性认知,而不是全盘否定。
米芾对二王颜柳欧等都有涉猎。
学习书法,必须求神舍形,方会其意,才能做到既能打进去,又能打出来。
米芾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此。
心折沈传师书法首先,从古人的评赏,可以看出他对古人精神的传承。
米芾最为心折的是沈氏的大字诗碑:《道林寺诗》。
沈传师书法的结体造型非常夸张。
米芾在《自叙》说:“书壁以沈传师为主。
”米芾认为沈传师书法“神清自如,骨法清灵”。
米芾手迹中比较宽博结构的字,正多沈传师的影响,米芾审美情趣后来趋向褚遂良、王献之一路,与沈传帅的熏染大有关系。
领取福利点击上方免费领取更多福利!米芾学褚体米芾白诩“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
米从褚体字里获取了“随意落笔,皆得自然”的启示。
浅析米芾绘画的笔墨情怀
浅析米芾绘画的笔墨情怀作者:李秦川子来源:《美术界》 2015年第4期文/ 李秦川子【摘要】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以文人画意趣融入山水画中抒发自身的主观情致的画家,尤以米芾为最,其凭借极深的文学修养、轻松自然的笔墨情趣,倡导一种属于文人画家的绘画美学,推动着文人画的发展。
他提出的“率真”“借物写心”等观点和独创的“米氏云山”,对文人画思想的发展和山水画技法的演变影响重大,渐渐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意义。
【关键词】米氏云山;米点皴;水墨意趣;南方山水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至元佑六年(公元1091 年)开始用芾名。
世居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而卒,故《宋史》本传称吴人,徽宗时为书画博士,后任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
人们大多看到过的文章都是这样介绍米芾的,司空见惯。
笔者所推崇的不是他的书法、文章,而是他的山水画作。
从存世的一些史料记载和其子米友仁的画作中可以看出,米芾水墨写意山水画中,自然洒脱、随意的笔墨意境,都深深地感染着我。
他“平淡天真”的品格追求更是从心灵上洗涤着代代绘画爱好者。
米芾虽其盛名于书法,但在笔者看来其山水画犹在书法之上。
其独创的“米氏云山”,笔法、墨法独出心裁。
他的画作中更多的是描绘江南的山山水水,虽然他的画作留存较少,但是我们从其子米友仁的作品中同样可以感受到“米氏云山”的意境、意韵之所在。
“米氏云山”的画法是用大小错落的横点点饰出山的形状,上密下疏,上浓下淡,点与点之间自然随意地留出空隙,笔笔可见,云气以淡墨空勾并渲染,树枝多用浓墨简洁勾出,以大浑点作叶,山脚坡岸以淡墨卧笔横扫,这种画法是米芾的独创。
《宋史》称赞:“米芾在艺术上独具慧眼,有着超凡的感悟力。
”米芾能够发展出这独特技法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他家藏丰富,历朝历代的名家画作他都有涉猎,每每拿出来揣摩,眼界自然非凡;另一方面,其酷爱自然风情,经常流连于山水之间,寻峰探涧,悟道山水,领悟自然真谛。
米芾画史地位阐释述评
米芾画史地位阐释述评赵以保【摘要】在中国绘画史上,米芾(1051-1107)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自北宋至今,学界对其画史地位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根据现已掌握的文献来看,关于米芾画史地位阐释主要分为三种观点:一是贬低,认为米芾在绘画上还称不上是画家;二是褒扬,认为米芾是绘画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三是持中,认为米芾绘画具有开拓性,但也存在绘画技法不足、功底不深,远远没有达到大师级地位.米芾画史地位呈现出动态的建构过程,折射出中国绘画审美意识的变迁.【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米芾绘画;画史地位;动态建构【作者】赵以保【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关于米芾画史地位的研究虽然已经非常深入,但是争议仍然很大。
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来看,研究方式上倾向于将米芾绘画地位看成固定的或既成的事实,而将米芾画史地位作为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的研究还非常不足。
鉴于此,本文试图将米芾画史地位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并梳理其建构的脉络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贬低。
持此类观点者认为米芾在书法上的造诣,登峰造极,无可争议,但是在绘画方面,还称不上是画家。
如南宋鉴赏家赵希鹄在其考鉴古文物著作《洞天清录》中,说米芾“其初本不能作画,后以目所见,日渐摹仿,遂得天趣。
”[1]再如明代中期文坛领袖王世贞(1526-1590)也对米芾画史地位持贬低立场,“画家中目无前辈,高自标树,毋如米元章,此君虽有气韵,不过一端之学,半日之功”[2]。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晚明书画家李日华(1565-1636),他说:“迨苏玉局、米南宫辈,以才豪挥霍,备翰墨为戏具,故于酒边谈次,率意为之,而无不妙,然亦是天机变幻,终非画手。
”[3]130从以上所引三种文献作者来看,虽然他们都肯定米芾绘画有独特性,如“得天趣”“有气韵”“无不妙”,但也不约而同地认为其非正统意义上的画家。
“余欲为无李论”与北宋文化艺术变革之风向
“余欲为无李论”与北宋文化艺术变革之风向
黄凌子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6(024)010
【摘要】在王安石主导的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北宋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变革思潮,米芾提出的“余欲为无李论”是北宋文化思潮革新在艺术领域的一种反映。
此论固然有当时李成山水真迹流传少之意,然更深隐之意在于,李成山水画艺虽多创新,然少古意(即古画中“平淡天真”“不类人为”意趣),加之后学者陈陈相因,俗不可耐,已不符合新时代对文艺之要求,不足贵,谓之“无李”。
米芾贬低李成的山水画,推崇董源的山水画,及时指出绘画领域的问题,对革新北宋的画风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反映了北宋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风向的转变。
【总页数】5页(P102-106)
【作者】黄凌子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9
【相关文献】
1.崔白与北宋花鸟艺术变革
2.浅谈北宋时期的“扬杜抑李”思想——以《太平御览》对李杜的记载为例
3.传承瓷文化让北宋官·绽放光芒--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浩庄4.北宋李昉"科场舞弊"案之深层文化意蕴5.迷津欲有问此木岂无阴——浅溯中国文化保护源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米芾绘画论著
米芾绘画论著引言米芾(1051年-1107年),字自在,号洪州山人,北宋末年著名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最有个性的艺术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米芾对绘画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绘画论著上。
本篇论文将深入研究米芾的绘画论著,探讨他的艺术观念、绘画技法和对后世的影响。
艺术观念米芾的绘画论著中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观念。
他主张“笔意独具”,认为绘画应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感悟和情感。
他反对刻板的模仿和机械的笔墨,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性。
米芾认为绘画应该真实、自由、自然,通过借鉴古人经典作品的精髓来表现个人的思想和感受。
在米芾看来,绘画是一种精神的表达和内心的寄托。
他认为画家应该在观察外界事物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力来创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米芾所倡导的艺术观念对后来的文人画和写意花鸟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绘画技法米芾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著称。
他善于使用奇妙的笔墨技巧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气韵。
他的笔墨既有细腻且丰富的笔触,又充满了豪放和自由的气息。
他擅长用“西堂挑露”、“洒翰墨”等技法来表现意境和氛围,给人以神秘、变幻的感觉。
米芾在绘画技法上注重构图和构思,追求画面的整体性和艺术的统一。
他认为画家应该注重构图和造型,通过形式和结构来表现意境和情感。
米芾还独辟蹊径,将自己的绘画技法运用到书法上,创造出了独特的字体风格,使得画面和文字的结合更加紧密。
对后世的影响米芾的绘画论著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艺术观念对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后来的文人画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米芾强调个性化的表达和摆脱刻板的束缚,给后来的艺术家以启示。
米芾对绘画技法的探索和创新也影响了后世的绘画发展。
他的奇妙的笔墨技巧和独特的构图方法成为了后来艺术家的借鉴对象,丰富了绘画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此外,米芾对绘画和书法的结合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将自己的绘画技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使得书法更具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来岂空言去绝踪——米芾画作文献考论
来岂空言去绝踪——米芾画作文献考论周兴禄【摘要】历代著录米芾画作五十余图名,多不传世,真伪杂陈,伪多真少,今皆罕传.但并非"来是空言去绝踪".米芾画作的题材以山水、人物较多,尤以山水画较有成就,瓣香董、巨,兼师造化,自出机杼,变古创新,其变革之功、启后之意义对后世影响较大.【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6【总页数】6页(P78-83)【关键词】米芾;画作;文献;题材【作者】周兴禄【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5宋代文人区别于前代乃至后世的主体特征在于多兼官员、文人、艺术家于一身,米芾亦然。
但米芾因书名太盛,它艺次之,遂为所掩。
后世对米芾书法之外的文艺,如诗、画等,往往存在有意抬高与过分贬低两种极端之论。
有意抬高者往往以为一荣俱荣,天资如此,书法高明,它亦高明。
过于贬低者则认为,人鲜兼擅,世人附会,其实不能。
因此,研究者的任务乃在于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
关于米芾画,因传世几乎无真品,就像米芾《画史》认为宋世几无李成的画而大胆提出“无李论”一样,现在画界也有“无米”之说。
为澄清米芾绘画及其相关问题,有必要对历代著作米芾画的真伪等做一番考索。
宋邓椿《画继》云:“然公(谓米芾)字札流传四方,独于丹青诚为罕见。
”[1]292米芾画作数量远不及书作传世之多可以肯定。
米芾画,北宋《宣和画谱》未收一幅,南宋《中兴馆阁储藏》只收一件“花鸟杂画”,元代后传世已不多,此后真迹当越传越少。
但有趣的是,关于米芾画的记载却后来转多,自然是伪作混入。
伪作掺入,真迹更易当做伪迹不为人珍惜,易于被人遗弃,故流传至今米芾画已是真迹几无。
启功先生云:“世传所谓米画者若干,可信为宋画者无几,可定为米氏者又无几,可辩为大米者,竟无一焉。
”[2]195然米芾画并非“来是空言去绝踪”,为便研究,此尽可能详尽地将古今文献关于米芾画作的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如附表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米芾《画史》中的“无李论”
作者:程习鹏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精于鉴赏,所著《画史》是一部具有著录性质,对各个时期的画家,画作进行品评和鉴赏的著作,其中虽对前人多有讥贬,但他的一些独到见解也为历代学家所重。
其中以对北宋初期著名山水画家李成的画迹考究中得出的“无李论”最为显眼,李成的画风在当时是作为北宋山水画主流而广泛流传于世的,但在北宋末年之前,画迹就流传甚少,且大多数的真伪都不可考。
然而纵观整个北宋画坛,受李成画风影响的画家及其传派的脉络却异常清晰,我们应该从“无李论”的前因后果中探究其正真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米芾在其所著的《画史》中提出的“无李论”的含义,是没有李成这个人,还是没有李成的画作。
米芾曾评论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
”表明他对李成作品的风貌有所了解,而李成这个人也实实在在存在过,所以说“无李论”就是针对他的传世之画迹所提出的结论。
其中还提到:“山水李成只见二本:一松石,一山水四轴。
松石皆出盛文肃家,今在余斋。
山水秀润而凡,松挺劲,枝叶郁然有阴,荆楚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鬼神之状,今世贵族所收大图,犹如颜柳出药牌,形貌似尔,无自然,皆凡俗。
林木怒张,松干枯瘦多节,小木如柴,无生意。
皆俗手假名,余欲为无李论。
”原文的大意是:我见过有两幅李成的真迹,一幅画的是松石,一幅是山水四条屏,松石的那张画是盛文肃家的那幅,现在在我的斋中,画面里的山水平远而润泽,松树画的很挺拔,枝叶郁郁葱葱,就算是很繁杂的细枝也不显得繁琐,一点不像龙蛇鬼神那种盘枝错节,然而现在一些贵族家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李成的真迹,就像是用颜真卿或柳公权的书法去写药店的牌子那样,只有外形相似而已,一点都不自然,很俗气,树木画的气势都很夸张,松树的老木又枯又瘦就像干柴一样,根本看不到一点生机,这些都是凡夫俗子的仿冒品,我看这世上也再没有李成的真迹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之,首先米芾见过也藏有李成的真迹,自认为有鉴别李成真迹的权威,当时李成画作肯定也很流行,所以就会有很多贵族收藏,他却认为贵族收藏的画迹都是假的,之后便下了结论,所以“无李论”的真正意义是无李真迹流传论。
那么李成的真迹在当时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李成的画作在宋初同辈山水画家中便有最高的地位,《宣和画谱》也说“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但真迹传世极少,伪迹风行天下。
因为模仿他学他画风的人太多了,如郭熙《林泉高致》
所言:“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其实其影响范围远不止于齐鲁,以至于后来米芾便发出感叹:“李成真见两本,伪见三百本”,并且提出“无李论”,仅仅之过了半个多世纪便已经很难看到李成的真迹了。
而当时惟摹李成的画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徐道宁,翟院深,李宗成。
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云:“时人议得李成之画者三人,许道宁得成之气,李宗成得成之形,院深得成之风。
”他们都以模仿李成画风为主,但成就都没有超过李成。
许道宁算是他们三人之中成就最高的一个,宰相张士逊曾写诗赞美他的画艺,“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
《圣朝名画评》载:“后成孙宥为开封尹日,购其祖画,多误售院深之笔,以其风韵相近,不能辨尔。
”李宗成比许道宁稍晚,曾与郭熙同画小殿屏风。
这三人都是民间画工出身,以画为生计的人,他们惟摹李成的画风在民间得以广泛的传播,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以致于形成了统一的审美观,造成了凡求生计,必以李成画风才能速售,所以就连
当时与范宽齐名的屈鼎的后人屈用诚也不得不放弃家学,转而改学继承李成画风的许道宁,才得以“疗饥寒”。
这样的市场情势之下,李成的追随者的队伍也就更加的庞大了。
也正如米芾所讲的仿造李成的画是他们的“衣食所仰”,再加上造假者的技术高超,以至于就连《宣和画谱》著录北宋宫廷藏李成画一百五十四幅,其中也是真赝混杂,使得李成的真迹难以考证!从上得知,就连李成的孙子李宥也出重金在市场上收购祖父的画作,结果也买了不少假画回来。
也难怪米芾会下“无李论”这个定义了!但为什么李成的后人会出重金收购李成的画呢?其用意又是什么。
以下我们引用《宣和画谱》中对李成生平事迹的一些记载;“李成字咸熙。
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
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
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
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
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娯于其间耳。
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絶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
笔力因是大进。
于时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
然虽画家素喜讥评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
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
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
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
”却其使不应。
孙忿之,阴以贿厚赂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
不踰时而果得数图以归。
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
成作色振衣而去。
其后王公贵戚。
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絶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晚年好游江湖间。
终于淮阳逆旅。
子觉以经术知名,践歴馆阁。
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尹京,故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
自成殁后名益着,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
”
从李成的生平事迹中,我们能发现,李成是一个曾经具有显赫门第,而且是一个画艺超群的画家,虽家道中落,但仍然自持儒家正统,气节不凡。
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记载李成曾说:“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
”从这点我们可以得知,李成是不愿意同民间画工同列的。
由于李成既是一个文人士大夫,画艺又高超过人,所以其画风既符合最高统治者的口味,又符合文人画家的欣赏观点,更重要的是还有众多的职业画家追随和发扬,这三点无疑确立其在北宋山水画坛中的不败之地。
李成之子李觉,字仲明,官至司门员外郎,出重金大量购买了李成流散在外面的许多画,藏于家中。
显然是不愿意使李成以画家的身份流传后世,造成世人对其家族身份地位的贬低,因此在当时李成的真迹就很就少传世了。